CN218147788U -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7788U
CN218147788U CN202222504302.5U CN202222504302U CN218147788U CN 218147788 U CN218147788 U CN 218147788U CN 202222504302 U CN202222504302 U CN 202222504302U CN 218147788 U CN218147788 U CN 218147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rainwater
water
reservoir
b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043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超
蒋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ongyuan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ongyuan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ongyuan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ongyuan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043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47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7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7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包括雨污水收集单元;雨水处理单元,包括缓冲井、机械格栅、平流沉砂池和污泥池,所述缓冲井的进水口通过第一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连接;事故污水处理单元,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通过第二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所述桥梁的桥面两侧栏杆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控制按钮,每个所述控制按钮均与所述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控阀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桥面径流雨水进行稳定、可靠的水处理;在发生突发事故后,可以快速切换模式,使事故污水收集入单独的蓄水池,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或污染雨水处理单元。

Description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面径流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桥面径流水主要包括雨水和道路清洗水等,主要污染物包括可溶性及不溶性杂质、COD、BOD和油类等,通过常规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可以进行达标排放。然而,危险化学品运输突发事故泄露的液体和消防水排水往往污染物为有毒有害物质,处理难度大,超出了常规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必须进行集中收集和外运处理。因此,对于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附近设置普通雨水处理系统和事故污水收集池,对于确保饮用水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技术,例如公开号为CN108004918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公路桥面径流收集及生态处理净化系统,在桥梁上设置了用于收集桥面径流水的径流收集系统,并在桥梁附近增设了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在正常降水状态下,桥面径流水进入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后再排放;当油料、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于桥面时,只需关闭放水管即可通过事故分流管将有毒有害液体转移并集中处置。但该生态净化系统的采用湿地池的设计存在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和长期运行不可靠的问题,且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时关闭放水管的方式不明确,若需要手动关闭水阀,则存在延误有毒有害液体收集的风险。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可以对正常桥面径流雨水进行稳定、可靠的水处理,并确保达标排放;在发生突发事故后,可以快速自动切换系统模式,使事故污水收集入单独的收集池,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或污染用于处理正常桥面径流雨水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了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污水收集单元,用于收集桥梁的桥面径流雨污水;雨水处理单元,包括缓冲井、机械格栅、平流沉砂池和污泥池,所述缓冲井的进水口通过第一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缓冲井的出水口通过设置有流量传感器的管道与所述机械格栅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机械格栅的出水口与所述平流沉砂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平流沉砂池的出水口通过第一排水管向外排水,所述平流沉砂池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泥管与所述污泥池连接,所述污泥池通过第二排泥管向外转运泥水混合物;事故污水处理单元,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通过第二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的出水端连接,所述蓄水池通过第二排水管向外转运事故污水;所述第一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二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所述桥梁的桥面两侧栏杆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报警电话提示牌和一控制按钮,每个所述控制按钮均与所述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控阀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量传感器与信号总控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流沉砂池内设置有泥位传感器,所述泥位传感器与所述信号总控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泥管上设置有抽砂泵,所述抽砂泵与所述信号总控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械格栅与所述平流沉砂池是一体式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污泥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和第一提升泵,所述第一搅拌机通过第一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内,所述第一提升泵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泥端与所述第二排泥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为地埋式蓄水池。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和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搅拌机通过第二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内,所述第二提升泵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的底部,且所述第二提升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内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包括集水槽、支管和总管,若干个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桥梁的两侧,并通过若干个所述支管与一根所述总管连接,且所述集水槽的高程大于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和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的高程。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和控制按钮的设计,可以在发生突发事故后,实现自动化系统模式切换,使得事故污水收集入单独的处理单元中,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或污染所述雨水处理单元;所述缓冲井的设计,可以缓冲和调节进水水质与水量,保证所述机械格栅的去除效率;所述机械格栅、平流沉砂池和污泥池的设计,可以提高雨水处理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出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可以实现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的自启动运行,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10为雨污水收集单元,11为集水槽,12为支管,13为总管;
20为雨水处理单元,21为第一分流管,211为第一电动阀,22为缓冲井,23为流量传感器,24为机械格栅,25为平流沉砂池,251为泥位传感器,26为污泥池,261为第一搅拌机,262为第一提升泵,263为第一安装架,264为管道,27为第一排水管,28为第一排泥管,281为抽砂泵,29为第二排泥管;
30为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1为第二分流管,311为第二电动阀,32为蓄水池,321为第二搅拌机,322为第二提升泵,323为第二安装架,324为液位传感器,33为第二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1,包括雨污水收集单元10、雨水处理单元20和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10的一端用于收集桥梁(图中未示出)的桥面径流雨污水,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和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连接,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用于处理正常降水时产生的桥面径流水,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用于收集发生突发事故时泄露的液体和消防水。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和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中各设施设备的规格按当地降雨量及事故发生几率计算确定。
如图1所示,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10包括集水槽11、支管12和总管13,所述集水槽11用于收集桥面径流雨污水,若干个所述集水槽11设置在所述桥梁的两侧,并通过若干个所述支管12与一根所述总管13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和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的高程均小于所述集水槽11的高程。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通过第一分流管21与所述总管13连接,且所述第一分流管2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211。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通过第二分流管31与所述总管13连接,且所述第二分流管31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311。
所述桥梁的桥面两侧栏杆(图中未示出)上每间隔一段距离(例如100米)设置有一报警电话提示牌(图中未示出)和一控制按钮(图中未示出),每个所述控制按钮均与所述第一电动阀211和第二电控阀311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211和第二电控阀31的开关。在正常降水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动阀211打开,而所述第二电控阀311关闭,所述总管13的出水进入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在事故发生时,桥面消防人员或其他人员根据所述报警电话提示牌的提示拨打报警电话,并获得实时控制所述控制按钮的操作密码,长按所述控制按钮5秒后,所述第一电动阀211关闭,而所述第二电控阀311打开,使所述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1进入事故污水收集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控制按钮需要根据所述报警电话提示牌的提示获取操作密码后才能启动,该设计可有效防止所述控制按钮的误触,避免非事故状态切换系统模式。
如图1所示,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包括缓冲井22、流量传感器23、机械格栅24、平流沉砂池25和污泥池26。所述缓冲井22用于缓冲和调节进水水质与水量,使进入所述机械格栅24的水流平稳,以保证所述机械格栅24的去除效率;所述机械格栅24为细格栅,用于去除水中浮渣;所述平流沉砂池25用于沉淀泥砂;所述污泥池26用于储存待外运的浮渣、沉砂和污泥。所述缓冲井22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分流管21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缓冲井22的出水口通过设置有所述流量传感器23的管道与所述机械格栅2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机械格栅24的出水口与所述平流沉砂池25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平流沉砂池25的出水口与第一排水管27连接,以使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出水就地外排。所述机械格栅24和平流沉砂池25的工艺流程设计,具有运行平稳,处理效果可靠等特点。进一步地,所述机械格栅24与所述平流沉砂池25可以是一体式装置,一体式设计不仅便于安装,且当当地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或有更高水质要求时,也便于装置的升级更换。
如图1所示,所述平流沉砂池25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泥管28与所述污泥池26连接。具体的,所述平流沉砂池25内设置有泥位传感器251,所述第一排泥管28上设置有抽砂泵281。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池26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261和第一提升泵262,所述第一搅拌机261通过第一安装架263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26内,用于搅拌所述污泥池26中的泥水混合物,以便进行抽提转移。所述第一提升泵262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26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提升泵262的出泥端与第二排泥管29连接,用于将所述污泥池26中的泥水混合物抽提至地面设备(例如运输车)进行外运处置。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应当知道,所述污泥池26上端产生的溢水通过管道264回流至所述缓冲井22中。
当所述泥位传感器251检测到所述平流沉砂池25内泥渣处于较高位时,传输信号给信号总控(图中未示出),使其控制所述抽砂泵281运行,以向所述污泥池26进行排泥,泥渣在所述污泥池26中暂存,并定期进行外运;外运前,启动所述第一搅拌机261搅均所述污泥池26中的泥水混合物,然后启动所述第一提升泵262进行抽提。该设计可以实现对所述平流沉砂池25底部的泥渣进行定期清理,以保障设备能长期平稳运行。
如图1所示,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30包括蓄水池32,所述蓄水池32为地埋式蓄水池。所述蓄水池32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分流管31的出水端连接,所述蓄水池32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321和第二提升泵322。所述第二搅拌机321通过第二安装架323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32内,用于搅拌所述蓄水池32中的事故污水,使其呈悬浮状态以便进行抽提转移。所述第二提升泵322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32的底部,且所述第二提升泵322的出水端与第二排水管33连接,用于将所述蓄水池32中的事故污水抽提至地面设备(例如运输车)进行外运处置。所述蓄水池32内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324,所述液位传感器324与所述信号总控连接,用于低液位和高液位报警。当所述蓄水池32内储存的事故污水的水位达到所述液位传感器324的高液位B时,所述液位传感器324发出报警,提示尽快外运;外运准备就绪后,启动所述第二搅拌机321搅匀池内污水,然后启动所述第二提升泵322抽提污水,当所述蓄水池32内的事故污水的水位降低至所述液位传感器324的低液位A时,所述液位传感器324提示所述信号总控关停所述第二提升泵322,结束运行以待下次外运。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信号总控还可以实现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的自启动运行。在无降雨情况下,所述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1处于断电状态,且此时所述第一电动阀211为打开状态,所述第二电动阀311为关闭状态。在正常降雨状态下,桥面径流雨水经由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10流入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0的所述缓冲井22,当所述流量传感器23检测到其所在管道内有水流时,则通知所述信号总控给所述机械格栅24和平流沉砂池25通电,使其自动运行;当所述泥位传感器251检测到所述平流沉砂池25内泥渣处于较高位时,传输信号给所述信号总控,使其控制所述抽砂泵281运行,以向所述污泥池26进行排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污泥池26和所述蓄水池32的主要功能为存储,故所述污泥池26和所述蓄水池32中各设备的通电运行需要在外运是单独进行控制启动。
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雨污水收集单元,用于收集桥梁的桥面径流雨污水;
雨水处理单元,包括缓冲井、机械格栅、平流沉砂池和污泥池,所述缓冲井的进水口通过第一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缓冲井的出水口通过设置有流量传感器的管道与所述机械格栅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机械格栅的出水口与所述平流沉砂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平流沉砂池的出水口通过第一排水管向外排水,所述平流沉砂池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泥管与所述污泥池连接,所述污泥池通过第二排泥管向外转运泥水混合物;
事故污水处理单元,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通过第二分流管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的出水端连接,所述蓄水池通过第二排水管向外转运事故污水;
所述第一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二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所述桥梁的桥面两侧栏杆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报警电话提示牌和一控制按钮,每个所述控制按钮均与所述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控阀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传感器与信号总控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沉砂池内设置有泥位传感器,所述泥位传感器与所述信号总控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泥管上设置有抽砂泵,所述抽砂泵与所述信号总控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格栅与所述平流沉砂池是一体式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和第一提升泵,所述第一搅拌机通过第一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内,所述第一提升泵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泥池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泥端与所述第二排泥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为地埋式蓄水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和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搅拌机通过第二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内,所述第二提升泵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池的底部,且所述第二提升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内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污水收集单元包括集水槽、支管和总管,若干个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桥梁的两侧,并通过若干个所述支管与一根所述总管连接,且所述集水槽的高程大于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和所述事故污水处理单元的高程。
CN202222504302.5U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Active CN218147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4302.5U CN218147788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4302.5U CN218147788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7788U true CN218147788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04302.5U Active CN218147788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477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02477A (en)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and storm water diverter screen
CN102182242B (zh) 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及其雨水处理方法
CN101736774A (zh) 雨洪利用系统
CN107587580B (zh) 一种带液动下开式堰门和泵排的排水系统及排水控制方法
CN117051934A (zh) 一种排水系统及排水控制方法
CA2589963A1 (e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CN218147788U (zh) 一种桥面雨污水分流处理系统
CN111851691B (zh) 海绵城市市政雨水调蓄分流系统
JP2010133190A (ja) 下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用方法並びに改善方法
CN209260850U (zh) 一种河岸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
CN201722609U (zh) 一种桥梁路面径流过滤净化装置
CN206800192U (zh) 桥梁排水事故收集池
JP2014214543A (ja) 下水・雨水切換型貯留施設
CN110258323A (zh) 一种旧桥桥面排水应急改造系统及桥梁
CN107806154B (zh) 一种带有在线处理设施的排水系统及排水控制方法
CN216426958U (zh) 一种分流式初期雨水污染防治装置
KR101080805B1 (ko) 합류식 하수관거 월류수 처리장치 및 방법
CN216041608U (zh) 一种用于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
CN107780509B (zh) 一种带有调蓄设施和一体化处理设施的排水系统及排水控制方法
CN219595937U (zh) 一种路/桥面径流污染物应急收集沉淀池及应急收集沉淀装置
CN220486231U (zh) 一种桥面径流收集及应急处置系统
CN219411176U (zh) 一种新型雨污分流装置
CN210751664U (zh) 一种集成式雨水收集处理装置
CN213477126U (zh) 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收集装置
CN203763906U (zh) 雨后自动排空式公路径流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