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4886U - 一种蓝牙麦克风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蓝牙麦克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24886U CN218124886U CN202222287520.8U CN202222287520U CN218124886U CN 218124886 U CN218124886 U CN 218124886U CN 202222287520 U CN202222287520 U CN 202222287520U CN 218124886 U CN218124886 U CN 2181248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iver
- transmitter
- metal contact
- bluetooth microphone
- movable cla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蓝牙麦克风,包括接收机和至少一个发射机,接收机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幕,接收机上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第一控制中枢、第一电池组和连接端口,发射机活动安装于接收机上,发射机上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活动抵接的第二金属触点、第二控制中枢、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通过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使发射机在接收机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工作,从而通过存储模块对收录的声音进行录音存储,需要将信息数据导出时,将发射机安装在接收机上使第一金属触点与第二金属触点抵接,使第一控制中枢与第二控制中枢完成连接,用户通过连接端口将接收机与电脑进行连接,即可将发射机内的信息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导入电脑中,信息导入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麦克风领域,特别是一种蓝牙麦克风。
背景技术
蓝牙麦克风是一种常用的麦克风,其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两大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发射机的拾音头将声音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经过发射机的内部电路的处理后,将包含音频信息的无线电波发射到周围的空间。接收机由接收天线接收到发射机发出的无线电波,经过内部电路的处理,提取出音频信号,并通过输出信号线送到扩声系统中,完成音频信号的无线传输。目前的蓝牙麦克风中,其录音功能的存储能力一般依赖于接收机上的存储模块,发射机在离开接收机后不具备录音功能,且发射机上的数据均是通过蓝牙信号传递至接收机内,其信号传输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射机具备独立录音功能,且能快速将发射机内数据进行传输的蓝牙麦克风。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蓝牙麦克风,包括:
接收机,所述接收机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幕,所述接收机上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所述接收机内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中枢,所述第一控制中枢上设置有第一电池组,所述接收机表面设置有与第一控制中枢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口;
至少一个发射机,所述发射机活动安装于所述接收机上,所述发射机上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活动抵接的第二金属触点,所述发射机内设置有与第二金属触点电性连接的第二控制中枢,所述第二控制中枢上电性连接有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射机内侧面枢接有一第一活动夹,所述第一活动夹上设置有第一复位扭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收机侧面水平设置有一沉槽,所述沉槽的后段一体设置有一盖合于沉槽上端面的挡板,所述第一活动夹可沿沉槽的前半段插设于沉槽内并夹在挡板的内端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内端设置有一凸起台,所述第一活动夹内侧壁设置有用于与凸起台内端面抵接的限位凸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触点设置于所接收机的外侧表面,所述第二金属触点设置于发射机内端面上,当第一活动夹插设于沉槽内时,所述第一金属触点与第二金属触点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外表面中部设置有一条形限位凸筋,所述发射机内端面设置有供条形限位凸筋插设于其内的条形限位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射机为两个,两个发射机对称设置于接收机的两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收机后侧面枢接有第二活动夹,所述第二活动夹上设置有第二复位扭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端口设置于接收机底部,所述连接端口数量为三个,分别为type-c端口、out接口和.mm圆头单插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射机上设置有监听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发射机内设置有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从而使发射机在接收机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工作,从而通过存储模块对收录的声音进行记录,从而进行实时录音存储,当需要将信息数据导出时,将发射机安装在接收机上,使第一金属触点与第二金属触点抵接,从而完成电性号导通,使第一控制中枢与第二控制中枢完成连接,此时用户通过连接端口将接收机与电脑进行连接,即可将发射机内的信息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导入电脑中,信息导入更加便捷,而且通过连接端口对接收机进行充电时,通过第一金属触点和第二金属触点的抵接作用,从而也可以实现对发射机的实时充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的A-A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4,一种蓝牙麦克风,包括:
接收机10,所述接收机10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幕30,所述接收机10上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13,所述接收机10内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13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中枢,所述第一控制中枢上设置有第一电池组,所述接收机10表面设置有与第一控制中枢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口;
至少一个发射机20,所述发射机20活动安装于所述接收机10上,所述发射机20上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13活动抵接的第二金属触点22,所述发射机20内设置有与第二金属触点22电性连接的第二控制中枢,所述第二控制中枢上电性连接有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
通过在发射机20内设置有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从而使发射机20在接收机10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工作,从而通过存储模块对收录的声音进行记录,从而进行实时录音存储,当需要将信息数据导出时,将发射机20安装在接收机10上,使第一金属触点13与第二金属触点22抵接,从而完成电性号导通,使第一控制中枢与第二控制中枢完成连接,此时用户通过连接端口将接收机10与电脑进行连接,即可将发射机20内的信息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导入电脑中,信息导入更加便捷,而且通过连接端口对接收机10进行充电时,通过第一金属触点13和第二金属触点22的抵接作用,从而也可以实现对发射机20的实时充电。
为了方便将发射机20安装在衣服上,优选所述发射机20内侧面枢接有一第一活动夹21,所述第一活动夹21上设置有第一复位扭簧。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对发射机20进行安装收纳,优选所述接收机10侧面水平设置有一沉槽11,所述沉槽11的后段一体设置有一盖合于沉槽11上端面的挡板12,所述第一活动夹21可沿沉槽11的前半段插设于沉槽11内并夹在挡板12的内端面上,从而可以通过将第一活动夹21插设于沉槽11的方式进而将发射机20固定在接收机10上。优选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设置于所接收机10的外侧表面,所述第二金属触点22设置于发射机20内端面上,当第一活动夹21插设于沉槽11内时,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与第二金属触点22抵接,从而将发射机20安装在接收机10上时就自动将发射机20和接收机10导通,进一步优化,优选所述挡板12外表面中部设置有一条形限位凸筋14,所述发射机20内端面设置有供条形限位凸筋14插设于其内的条形限位凹槽23,从而可以更好的限制发射机20安装在接收机10上的位置,从而保持第一金属触点13与第二金属触点22抵接的准确性。
进一步优化,优选所述挡板12的内端设置有一凸起台121,所述第一活动夹21内侧壁设置有用于与凸起台121内端面抵接的限位凸起211。从而在将第一活动夹21插设在沉槽11内时,凸起台121与限位凸起211相互卡合,从而更好的将第一活动夹21固定在沉槽11内,防止第一活动夹21从沉槽11内脱离,只有用户主动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将发射机20从接收机10上取下。
在本方案中,考虑到采访一般是两个人同步对话,优选所述发射机20为两个,两个发射机20对称设置于接收机10的两侧。
进一步优化,优选所述接收机10后侧面枢接有第二活动夹50,所述第二活动夹50上设置有第二复位扭簧,从而方便对接收机10进行固定。
进一步优化,优选所述连接端口设置于接收机10底部,所述连接端口数量为三个,分别为type-c端口41、out接口42和3.5mm圆头单插孔43。通过type-c端口41可以将接收机10与电脑或手机进行连接,通过out接口42可以将接收机10与手机、相机等产品连接,3.5mm圆头单插孔43可以作为监听孔或者输出孔使用,从而可以与三台设备进行连接,使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可以多线程工作。
进一步优化,为了方便用户在使用发射机20时同步进行监听,优选所述发射机20上设置有监听连接孔24。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接收机10上设置有一滑槽,在发射机20上设置有插设于滑槽内的滑轨,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设置在滑槽内,所述第二金属触点22设置于滑轨上。
优选在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和/或第二金属触点22上设置有驱动第一金属触点13和/或第二金属触点22朝向外侧延伸的弹性件,从而使第一金属触点13与第二金属触点22抵接时更加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机(10),所述接收机(10)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幕(30),所述接收机(10)上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13),所述接收机(10)内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13)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中枢,所述第一控制中枢上设置有第一电池组,所述接收机(10)表面设置有与第一控制中枢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口;
至少一个发射机(20),所述发射机(20)活动安装于所述接收机(10)上,所述发射机(20)上设置有与第一金属触点(13)活动抵接的第二金属触点(22),所述发射机(20)内设置有与第二金属触点(22)电性连接的第二控制中枢,所述第二控制中枢上电性连接有存储模块和第二电池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机(20)内侧面枢接有一第一活动夹(21),所述第一活动夹(21)上设置有第一复位扭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机(10)侧面水平设置有一沉槽(11),所述沉槽(11)的后段一体设置有一盖合于沉槽(11)上端面的挡板(12),所述第一活动夹(21)可沿沉槽(11)的前半段插设于沉槽(11)内并夹在挡板(12)的内端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12)的内端设置有一凸起台(121),所述第一活动夹(21)内侧壁设置有用于与凸起台(121)内端面抵接的限位凸起(21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设置于所接收机(10)的外侧表面,所述第二金属触点(22)设置于发射机(20)内端面上,当第一活动夹(21)插设于沉槽(11)内时,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3)与第二金属触点(22)抵接。
6.如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12)外表面中部设置有一条形限位凸筋(14),所述发射机(20)内端面设置有供条形限位凸筋(14)插设于其内的条形限位凹槽(23)。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机(20)为两个,两个发射机(20)对称设置于接收机(10)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机(10)后侧面枢接有第二活动夹(50),所述第二活动夹(50)上设置有第二复位扭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口设置于接收机(10)底部,所述连接端口数量为三个,分别为type-c端口(41)、out接口(42)和3.5mm圆头单插孔(4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牙麦克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机(20)上设置有监听连接孔(2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87520.8U CN218124886U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蓝牙麦克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87520.8U CN218124886U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蓝牙麦克风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24886U true CN218124886U (zh) | 2022-12-23 |
Family
ID=8452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87520.8U Active CN218124886U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蓝牙麦克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24886U (zh) |
-
2022
- 2022-08-29 CN CN202222287520.8U patent/CN21812488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160607A1 (en) | Headphone Charging Case | |
US20210006889A1 (en) | Headphone Charging Case | |
US20170257692A1 (en) | Low-loss wireless stereo Bluetooth earphones | |
US8139781B2 (en) | Bluetooth headset with a retractable structure | |
WO2018045663A1 (zh) | 多功能车载蓝牙收发器 | |
US20100042781A1 (en) | Headset with integral non-volatile flash memory drive | |
CN201178407Y (zh) | 一种具有收音机功能的便携终端 | |
CN218124886U (zh) | 一种蓝牙麦克风 | |
CN111432053A (zh) | 可实现远距离拾音的移动终端 | |
CN202750204U (zh) | Usb耳机麦克风装置 | |
US20140148215A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antenna modes | |
CN207612402U (zh) | 一种音箱 | |
CN215815175U (zh) | 一种可分离式uhf无线麦克风系统及大屏终端 | |
CN213880183U (zh) | 一种工作效率高的蓝牙耳机 | |
US20030073469A1 (en) | Hands-free amplifier for mobile telephone | |
CN218103412U (zh) | 一种无线领夹麦克风组件 | |
CN219041936U (zh) | 接收器和拾音装置 | |
CN216721306U (zh) | 一种外挂式通信装置 | |
CN220823257U (zh) | 一种手柄式送受话器 | |
CN201213187Y (zh) | 便携式多功能数据连接装置 | |
CN218183525U (zh) | 一种低功耗无线音频适配器及智能设备 | |
CN216960055U (zh) | 投屏发射器、投屏装置及显示设备 | |
CN215379188U (zh) | 一种具有多接口接收器的便携式无线麦克风 | |
CN209946266U (zh) | 一种具备存储功能的通信信号分析设备 | |
CN217883765U (zh) | 蓝牙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