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0256U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0256U
CN218120256U CN202221782872.4U CN202221782872U CN218120256U CN 218120256 U CN218120256 U CN 218120256U CN 202221782872 U CN202221782872 U CN 202221782872U CN 218120256 U CN218120256 U CN 218120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tank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liquid storag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28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超
王飞
许文明
张心怡
李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28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0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0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0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多个冷媒管形成的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和第三换热通路;集气管,与第一冷媒出入口和第一换热通路连通;第一分流元件与集气管和第三换热通路连通;第二分流元件与第二换热通路连通;第三分流元件与第三换热通路、第二分流元件连和第二冷媒出入口连通;第一储液罐与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分流元件连通;第二储液罐分别与第二换热通路、第一分流元件和第一储液罐连通,且与过冷段管路通过第一液管连通;第一液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该换热器的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空调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热器中设置有冷媒循环管路,并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中冷媒的循环流动实现热量在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之间的输送。冷媒循环管路中需要有适量的循环冷媒。
相关技术中,冷媒循环管路中充注的冷媒量为空调器额定工况下所需的最佳冷媒量,并且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的量是固定值。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最佳循环冷媒量随着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空调器在非额定工况下(例如低负荷的工况),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不是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空调器无法发挥最佳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为空调器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置有第一冷媒出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入口,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冷媒管,其中所述多个冷媒管形成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和第三换热通路;集气管,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的一端连通;第一分流元件,与所述集气管通过第一旁通管路连通,且与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旁通管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分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的一端连通;第三分流元件,与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另一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通过第二旁通管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通过过冷段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旁通管路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一储液罐,与第一换热通路的另一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连通;和,第二储液罐,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和所述第一储液罐连通,且与所述过冷段管路通过第一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液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罐,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一排气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连通,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第二储液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顶部;所述第一排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液罐,设置有第二进口,第二排液口和第二排气口;其中,所述第二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和第一储液罐连通,所述第二排液口与所述第一液管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罐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和/或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罐和所述第二分流元件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储液罐和所述第一换热通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管路伸入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筛网的上侧;所述第二管路伸入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筛网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液罐和所述第一储液罐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和所述第二换热通路通过第四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通过第五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0.5mm~1.5mm;在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的情况下,所述第五管路伸入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筛网的上侧;所述第四管路伸入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筛网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液罐与所述第一储液罐通过第二液管连通,所述第二液管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均关闭。气态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进入集气管,然后经第一换热通路换热后进入第一储液罐。在第一储液罐中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直接进入第二储液罐,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经第二换热通路换热后进入第二储液罐。在第二储液罐中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第三换热通路、第三分流元件、过冷段管路,最后从第二冷媒出入口流出换热器。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中。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将部分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中,减少了循环冷媒量。避免了由于过多的液态冷媒在冷媒未完全冷凝的管段中形成液膜而增加换热热阻,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开启。气态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进入换热器,并经第一换热通路换热后进入第一储液罐。在第一储液罐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直接进入第二储液罐,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经第二换热通路换热后进入第二储液罐。在第二储液罐中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第三换热通路和第三分流元件后进入过冷段管路。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经第一液管进入过冷段管路。经第二储液罐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换热后与经第二储液罐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在过冷段管路汇流后,经第二冷媒出入口流出换热器。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所有的冷媒参与循环,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为空调器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冷媒出入口;12:第二冷媒出入口;1:第一换热通路;2:第二换热通路;3:第三换热通路;4:集气管;5:第一分流元件;6:第二分流元件;7:第三分流元件;8:第一储液罐;81:第一筛网;801:第一进口;802:第一排液口;803:第一排气口;9:第二储液罐;91:第二筛网;901:第二进口;902:第二排液口;903:第二排气口;101:第一旁通管路;102:第一控制阀;103:第二旁通管路;104:过冷段管路;105:第二控制阀;106:第一液管;107:第三控制阀;108:第二液管;109:第四控制阀;201:第一管路;202:第二管路;203:第三管路;204:第四管路;205:第五管路;13:冷媒循环回路;131:压缩机;132:室内换热装置;133:节流装置;134:室外换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通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通”、“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通”可以是固定连通,可拆卸连通,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通,或电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换热器是空调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热器中设置有冷媒循环管路,并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中冷媒的循环流动实现热量在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之间的输送。冷媒循环管路中需要有适量的循环冷媒。例如,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如果循环冷媒量过小,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如果循环冷媒量过多,在冷媒未完全冷凝管段中,过多的液态冷媒会在管内形成液膜增大换热热阻、影响换热效果。
相关技术中,冷媒循环管路中充注的冷媒量为空调器额定工况下所需的最佳冷媒量,并且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的量是固定值。然而,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最佳循环冷媒量随着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空调器在非额定工况下(例如低负荷的工况),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不是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空调器无法发挥最佳性能。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为空调器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
参见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设置有第一冷媒出入口11和第二冷媒出入口12。该换热器包括多个冷媒管、集气管4、第一分流元件5、第二分流元件6、第三分流元件7、第一储液罐8和第二储液罐9。
其中,多个冷媒管形成第一换热通路1、第二换热通路2和第三换热通路3。集气管4与第一冷媒出入口11连通,且与第一换热通路1的一端连通。第一分流元件5与集气管4通过第一旁通管路101连通,且与第三换热通路3的一端连通,第一旁通管路101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02。第二分流元件6与第二换热通路2的一端连通。第三分流元件7与第三换热通路3的另一端连通,且与第二分流元件6通过第二旁通管路103连通,且与第二冷媒出入口12通过过冷段管路104连通。第二旁通管路103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05。第一储液罐8与第一换热通路1的另一端连通,且与第二分流元件6连通。第二储液罐9分别与第二换热通路2的另一端、第一分流元件5和第一储液罐8连通,且与过冷段管路104通过第一液管106连通;第一液管106设置有第三控制阀107。
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控制阀102、第二控制阀105和第三控制阀107均关闭。气态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11进入集气管4,然后经第一换热通路1换热后进入第一储液罐8。在第一储液罐8中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直接进入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经第二换热通路2换热后进入第二储液罐9。在第二储液罐9中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5、第三换热通路3、第三分流元件7、过冷段管路104,最后从第二冷媒出入口12流出换热器。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中。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将部分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中,减少了循环冷媒量。避免了由于过多的液态冷媒在冷媒未完全冷凝的管段中形成液膜而增加换热热阻,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控制阀102和第二控制阀105关闭,第三控制阀107开启。气态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11进入换热器,并经第一换热通路1换热后进入第一储液罐8。在第一储液罐8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直接进入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经第二换热通路2换热后进入第二储液罐9。在第二储液罐9中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5、第三换热通路3和第三分流元件7后进入过冷段管路104。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经第一液管106进入过冷段管路104。经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换热后与经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在过冷段管路104汇流后,经第二冷媒出入口12流出换热器。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所有的冷媒参与循环,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为空调器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其中,空调器的负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限定。举例来说,空调器的负荷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5℃~9℃。
可选地,预设阈值为7℃。
若空调器的负荷小于7℃,需要的冷媒量较少,第三控制阀107处于关闭状态。将部分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中,减少了循环冷媒量。避免了由于过多的液态冷媒在冷媒未完全冷凝的管段中形成液膜而增加换热热阻,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若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7℃,需要的冷媒量较多,第三控制阀107处于导通状态。所有的冷媒参与循环,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控制阀102包括单向阀或电磁阀。
在第一控制阀102为电磁阀的情况下,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第一控制阀102处于关闭状态,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第一控制阀102处于导通状态。在第一控制阀102为单向阀的情况下,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一分流元件5流向集气管4。
可选地,第二控制阀105包括单向阀或电磁阀。
在第二控制阀105为电磁阀的情况下,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第二控制阀105处于关闭状态,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第二控制阀105处于导通状态。第二控制阀105为单向阀的情况下,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三分流元件7流向第二分流元件6。
可选地,第三控制阀107包括单向阀或电磁阀。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第三控制阀107关闭。经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中,减少了循环冷媒量,避免了由于过多的液态冷媒在冷媒未完全冷凝的管段中形成液膜而增加换热热阻。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第三控制阀107开启。经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经第一液管106进入过冷段管路104,所有的冷媒参与循环,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参见图2,第一储液罐8设置有第一进口801,第一排液口802和第一排气口803。其中,第一进口801与第一换热通路1连通,第一排液口802与第二储液罐9连通,第一排气口803与第二分流元件6连通。
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进口801进入第一储液罐8,第一储液罐8对冷媒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第一储液罐8,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从第一排液口802流出第一储液罐8。如此设置,便于利用第一储液罐8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
可选地,参加图2,第一进口801和第一排气口803设置于第一储液罐8的顶部,第一排液口802设置于第一储液罐8的底部。
第一进口801设置于第一储液罐8的顶部,便于冷媒进入第一储液罐。第一排液口802设置于第一储液罐8的底部,便于液态冷媒从第一排液口802流出第一储液罐。第一排气口803设置于第一储液罐的顶部,便于气态冷媒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第一储液罐,同时可以大大减少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的液态冷媒量。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从第一进口801进入第一储液罐8的冷媒包括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其中,气态冷媒的密度较小更亲向于聚集在第一储液罐8的上部,液态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在第一储液罐8的下部。因此,第一排液口802设置于第一储液罐8的底部,位于第一储液罐8下部的液态冷媒可以顺利地从第一排液口802流出第一储液罐。第一排气口803设置于第一储液罐的顶部,位于第一储液罐8上部的气态冷媒可以顺利地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第一储液罐。
特别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媒的流速较快,液态冷媒容易在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溅射。液态冷媒在溅射和气态冷媒的携带下,会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第一储液罐。通过将第一排气口803设置于第一储液罐的顶部,有利于液态冷媒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回第一储液罐8的底部,有效减少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的液态冷媒量。
可选地,参见图3,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81。
通过在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设置第一筛网81,可以止挡溅射的液态冷媒和由气态冷媒的携带的液态冷媒,减少从第一排气口803流出的液态冷媒量。
可选地,第一储液罐8和第二分流元件6通过第一管路201连通,第一储液罐8和第一换热通路1通过第二管路202连通。
在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81的情况下,第一管路201伸入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且位于第一筛网81的上侧。第二管路202伸入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且位于第一筛网81的下侧。
通过将第二管路202设置于第一筛网81的下侧,可以止挡溅射的液态冷媒和由气态冷媒的携带的液态冷媒,减少进入第一管路201的液态冷媒量。通过将第一管路201设置于第一筛网81的上侧,可以减少进入第一管路201的液态冷媒量。
可以理解的是,气态冷媒可以顺利穿过第一筛网81,聚集在第一储液罐8的上部。进而由第一管路201流出第一储液罐8。
可选地,参见图2,第二储液罐9设置有第二进口901,第二排液口902和第二排气口903。其中,第二进口901分别与第二换热通路2和第一储液罐8连通,第二排液口902与第一液管106连通,第二排气口903与第一分流元件5连通。
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一部分冷媒从第二进口901进入第二储液罐9,由第一储液罐8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从第二进口901进入第二储液罐9。第二储液罐9对进入第二储液罐9的冷媒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从第二排气口903流出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从第二排液口902流出第二储液罐9或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中。如此设置,便于利用第二储液罐9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
其中,当第三控制阀107处于导通状态时,由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从第二排液口902流出第二储液罐9。当第三控制阀107处于关闭状态时,由第二储液罐9分离得到的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储液罐9。
可选地,参见图2,第二进口901和第二排气口903设置于第二储液罐9的顶部,第二排液口902设置于第二储液罐9的底部。
可选地,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91。
通过在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第二筛网91,可以止挡溅射的液态冷媒和由气态冷媒的携带的液态冷媒,减少从第二排气口903流出的液态冷媒量。
可选地,参见图3,第二储液罐9和第二换热通路2通过第四管路204连通,第二储液罐9与第一分流元件5通过第五管路205连通。在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91的情况下,第五管路205伸入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且位于第二筛网91的上侧。第四管路204伸入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且位于第二筛网91的下侧。
通过将第四管路204设置于第二筛网91的下侧,可以利用第二筛网91止挡溅射的液态冷媒和由气态冷媒的携带的液态冷媒,减少进入第五管路205的液态冷媒量。通过将第五管路205设置于第二筛网91的上侧,可以减少进入第五管路205的液态冷媒量。
可选地,第二储液罐9和第一储液罐8通过第三管路203连通,第三管路203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0.5mm~1.5mm。举例来说,第三管路203的内径的取值可以为0.5mm、0.8mm、1.0mm、1.2mm或1.5mm等。
通过将第三管路203的内径的取值范围限定在0.5mm~1.5mm,可以减少第三管路203内液态冷媒的质量流量。这样可以避免第三管路203内液态冷媒的质量流量过大,从而避免第一储液罐8内的液态冷媒流尽后、部分气态冷媒直接经由第一储液罐8流入第二储液罐9。
可选地,在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91的情况下,第三管路203伸入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位于第二筛网91的上侧或下侧。
由于第三管路203内冷媒的流速和流量均较小,从第三管路203进入第二储液罐9的液态冷媒的溅射量较少,不会导致大量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五管路205。因此第三管路203既可以位于第二筛网91的上侧也可以位于第二筛网91的下侧。
可选地,第二储液罐9与第一储液罐8通过第二液管108连通,第二液管108设置有第四控制阀109。
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四控制阀109关闭,可以避免冷媒从第一储液罐8进入第二储液罐9。有利于使冷媒按照设定的路线流动,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阀105和第一控制阀102处于导通状态,第三控制阀107和第四控制阀109处于关闭状态。冷媒从第二冷媒出入口12进入换热装置,分别流经第一换热通路1、第二换热通路2和第三换热通路3换热后,经第一冷媒出入口11流出换热装置。冷媒流经相对较多的支路数,在保证传热系数的同时大幅降低压降而提升系统压力、提升了空调器的低温制热量。
特别的,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倘若第三控制阀107处于导通状态,则冷媒更倾向于进入阻力较小的第一液管106。并由第一液管106进入第二储液罐9,然后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5和集气管4后经第一冷媒出入口11流出换热器。此时冷媒没有经过换热,冷媒的流速较块容易导致压缩机液击,造成压缩机的损坏。倘若第四控制阀109处于导通状态,冷媒经第三分流元件7、第二分流元件6进入第一储液罐8。进入第一储液罐8的冷媒没有经过换热,压力较高容易从第二液管108进入第二储液罐9,进而依次流经第一分流元件5和集气管4后经第一冷媒出入口11流出换热器。此时冷媒的流速较块容易加剧压缩机液击,加剧压缩机的损坏。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一方面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循环冷媒量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工况进行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循环冷媒量为空调器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冷媒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具体地,参见图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回路13和依次设置于冷媒循环回路13上的压缩机131、室内换热装置132、节流装置133和室外换热装置134。
其中,室内换热装置132和/或室外换热装置134为上述的换热装置。
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器。
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当空调器的负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102、第二控制阀105和第三控制阀107均关闭。当空调器的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102和第二控制阀105关闭,第三控制阀107导通。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控制阀102和第二控制阀105处于导通状态,控制第三控制阀107和第四控制阀109关闭。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一冷媒出入口(11)和第二冷媒出入口(12),所述换热器包括:
多个冷媒管,其中所述多个冷媒管形成第一换热通路(1)、第二换热通路(2)和第三换热通路(3);
集气管(4),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11)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1)的一端连通;
第一分流元件(5),与所述集气管(4)通过第一旁通管路(101)连通,且与所述第三换热通路(3)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旁通管路(101)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02);
第二分流元件(6),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2)的一端连通;
第三分流元件(7),与所述第三换热通路(3)的另一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6)通过第二旁通管路(103)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12)通过过冷段管路(104)连通;所述第二旁通管路(103)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05);
第一储液罐(8),与第一换热通路(1)的另一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6)连通;和,
第二储液罐(9),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分流元件(5)和所述第一储液罐(8)连通,且与所述过冷段管路(104)通过第一液管(106)连通;所述第一液管(106)设置有第三控制阀(1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液罐(8),设置有第一进口(801),第一排液口(802)和第一排气口(803);
其中,所述第一进口(801)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1)连通,所述第一排液口(802)与所述第二储液罐(9)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803)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口(801)和所述第一排气口(803)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顶部;所述第一排液口(802)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储液罐(9),设置有第二进口(901),第二排液口(902)和第二排气口(903);
其中,所述第二进口(901)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通路(2)和第一储液罐(8)连通,所述第二排液口(902)与所述第一液管(106)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903)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5)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口(901)和所述第二排气口(903)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液口(902)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81),和/或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9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罐(8)和所述第二分流元件(6)通过第一管路(201)连通,所述第一储液罐(8)和所述第一换热通路(1)通过第二管路(202)连通;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筛网(81)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管路(201)伸入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筛网(81)的上侧;所述第二管路(202)伸入所述第一储液罐(8)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筛网(81)的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罐(9)和所述第一储液罐(8)通过第三管路(203)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9)和所述第二换热通路(2)通过第四管路(204)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9)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5)通过第五管路(205)连通;所述第三管路(203)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0.5mm~1.5mm;
在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筛网(91)的情况下,所述第五管路(205)伸入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筛网(91)的上侧;所述第四管路(204)伸入所述第二储液罐(9)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筛网(91)的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储液罐(9)与所述第一储液罐(8)通过第二液管(108)连通,所述第二液管(108)设置有第四控制阀(109)。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21782872.4U 2022-07-08 2022-07-08 换热器和空调器 Active CN218120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872.4U CN218120256U (zh) 2022-07-08 2022-07-08 换热器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872.4U CN218120256U (zh) 2022-07-08 2022-07-08 换热器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0256U true CN218120256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17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2872.4U Active CN218120256U (zh) 2022-07-08 2022-07-08 换热器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0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2025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4838529A (zh) 用于调节换热器的换热容积的方法、装置、空调器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WO2023142875A1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949318A (zh)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084491U (zh) 一种带毛细管网的热泵机组
CN21812025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8722228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8495181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9243985U (zh) 蒸发器和空调器
JP2015017722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暖房空調システム
CN216977017U (zh) 热泵系统、空调
CN21849541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299532U (zh) 空调机组
CN221005289U (zh) 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04630185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296299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849541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903686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486156U (zh) 换热系统
CN218154778U (zh) 一种空调热交换机系统
CN221005543U (zh) 制冷系统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