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91396U -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91396U
CN218091396U CN202222030216.5U CN202222030216U CN218091396U CN 218091396 U CN218091396 U CN 218091396U CN 202222030216 U CN202222030216 U CN 202222030216U CN 218091396 U CN218091396 U CN 2180913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pherical crown
block
upper bracket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02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谨
谈丽华
杨律磊
孙意斌
龚敏锋
杨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02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913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913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913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支座、中部球冠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下表面具有一球面凹槽,所述中部球冠具有球面且可置于所述球面凹槽内,所述中部球冠与上支座可相对滑动,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一限位块,所述上支座可与所述限位块接触。本实用新型的隔震支座,通过上支座和中部球冠的配合,当上部结构发生转动时,上支座可在中部球冠和限位块限制的范围内万向转动,避免铅芯橡胶支座承受偏心压力,提高结构安全性。既充分发挥了铅芯橡胶支座的优势,又解决了铅芯橡胶支座转动能力差的缺点。避免了铅芯橡胶支座的抗拔破坏和因连接体挠曲而出现偏心受压破坏,提高了连体结构的安全性与抗震韧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属于建筑安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体结构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不仅具有美观的造型设计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还赋予了建筑丰富多变的使用功能。由于连体结构体型复杂,平面与立面均具有较强的不规则性,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十分复杂且难以预估。近年来,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事故频频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连体结构连接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刚性连接体系与柔性连接体系,采用柔性连接体系时,一种常用的形式为采用隔震支座作为连接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不仅隔震支座将连接体与主体结构分隔为相对独立的多个部分,地震作用下各部分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小,结构动力响应较为明确,而且通过隔震支座的屈服变形可耗散地震能量,减小了连体结构的地震作用输入。
铅芯橡胶支座具有屈服承载力高、延性好、恢复能力强、安装简便等特点,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隔震支座。当应用于连体结构时可有效控制连接体的侧向变形,避免连接体发生坠落。在竖向地震作用下,连接体不可避免地产生竖向挠曲变形,支座处连接体弦杆应转动发生倾斜。由于铅芯橡胶支座转动能力较差,其处于偏心受压状态,局部压应力可能超过设计值,对连体结构造成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具有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转动能力,避免了铅芯橡胶支座因上部结构发生旋转而处于偏压状态,保证了铅芯橡胶支座的减震耗能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与抗震韧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支座、中部球冠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下表面具有一球面凹槽,所述中部球冠具有球面且可置于所述球面凹槽内,所述中部球冠与上支座可相对滑动,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一限位块,所述上支座可与所述限位块接触。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所述上支座下部侧面设置一圈凸块,凸块下表面为平面,上表面为圆弧面,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具有圆弧面,并与所述凸块的圆弧面接触,所述下支座上通过连接块与所述限位块相连。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下支座与中部球冠通过焊接相连。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下支座上开设有一凹槽,所述中部球冠可置于所述凹槽内,且可在所述凹槽内滑动,所述下支座上还设置有侧向限位板。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所述上支座连接有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连接锚栓,所述下支座通过一铅芯橡胶支座连接有下连接板,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连接锚栓。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所述下支座、连接块与限位块在对应位置设置螺栓孔,连接块与限位块通过连接螺栓组与下支座锚固。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所述限位块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铅芯橡胶支座与下支座焊接连接,铅芯橡胶支座与下连接板焊接连接。
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厚度不小于50mm。材料选用Q345GJ。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隔震支座,通过上支座和中部球冠的配合,当上部结构发生转动时,上支座可在中部球冠和限位块限制的范围内万向转动,避免铅芯橡胶支座承受偏心压力,提高结构安全性。既充分发挥了铅芯橡胶支座的优势,又解决了铅芯橡胶支座转动能力差的缺点。避免了铅芯橡胶支座的抗拔破坏和因连接体挠曲而出现偏心受压破坏,提高了连体结构的安全性与抗震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组合隔震支座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上支座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下支座、连接块及限位块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上部结构发生旋转后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上部结构发生侧向变形后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2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上支座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下支座、连接块、限位块及侧向限位板给俯视图。
图9是实施例2上部结构发生侧向变形的侧视剖视图。
图中:1、上连接板;2、下连接板;3、上连接锚栓;4、下连接锚栓;5、上支座;6、中部球冠;7、下支座;8、铅芯橡胶支座;9、连接块;10、限位块;11、连接螺栓组;12、侧向限位板;13、14、15、防撞垫;16、17、18、耐磨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形状根据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需求而定。上连接板1上表面设置上连接锚栓3,其与上连接板1焊接连接,上连接锚栓3向上连接上部结构。下连接板2下表面设置下连接锚栓4,其与下连接板2焊接连接,下连接锚栓4向下连接下部结构。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上支座5、中部球冠6、下支座7与铅芯橡胶支座8。
上支座5为一个圆柱体块,上支座5上表面与下表面均为平面,上支座5上表面与上连接板1焊接连接,上支座5下表面中间开出一个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贴合。上支座5下部沿圆柱侧面设置一圈凸块,凸块下表面为平面,上表面为圆弧面。中部球冠6上表面为球面,下表面为平面。下支座7为一块圆形板,下支座7上表面与下表面均为平面,下支座7上表面中间开处一个圆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下表面贴合。下支座7圆形凹槽直径略大于上支座5球面凹槽直径。上支座5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上表面不固定,可相对滑动,下支座7圆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下表面焊接连接。
下支座7外侧上表面向上设置连接块9。连接块9为一个棱柱体,连接块9下表面与下支座7上表面贴合。连接块9向上设置限位块10,限位块10宽度与连接块9宽度相等,限位块10上表面为平面,限位块10下表面与连接块9贴合的区域为平面,其余区域为圆弧面。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与上支座5的凸块上表面贴合。
铅芯橡胶支座8为工厂预制的成品支座,铅芯橡胶支座8上表面与下支座7下表面焊接连接,铅芯橡胶支座8下表面与下连接板2下表面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9与限位块10一一对应,沿下支座7外侧周围均匀布置,数量不小于8个,下支座7、连接块9与限位块10在对应位置设置螺栓孔,连接块9与限位块10通过连接螺栓组11与下支座7锚固。
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厚度不小于50mm。材料选用Q345GJ。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下表面与下支座7上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50mm,上支座5凸块外侧边缘与连接块9内侧边缘距离不小于50mm,限位块10内测边缘与上支座5圆柱体边缘距离不小于50mm,限位块10上表面与上连接板1下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50mm。保证上支座具有一定的转动空间。上支座5、中部球冠6和连接块9的高度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且下支座7下表面与上支座5上表面的距离不大于下支座7直径的1/2。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球面凹槽深度不小于50mm,下支座7圆形凹槽深度不小于20mm,避免中部球冠6从凹槽内滑出。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球冠6的弧面球心与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的弧面球心相同,确保上支座5可万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0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13,减小上支座5因转动过大与限位块10接触而造成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9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14,减小上支座5因转动过大与连接块9接触而造成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球冠6上表面与上支座5球面凹槽之间设置耐摩垫16,耐磨垫I16铺满整个凹槽表面,保证上支座5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上表面的滑动特性,并较小滑动面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之间设置耐磨垫17,耐磨垫17设置在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保证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的滑动特性,并减小滑动面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耐摩垫16和耐磨垫17采用PTFE聚四氟乙烯材料,保证滑动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与润滑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中部球冠6和下支座7的刚度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螺栓组11的抗拉强度应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抗拉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铅芯橡胶支座8可替换为其他任意一种隔震支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中部球冠6上表面与上支座5球面凹糟压紧贴合但不固定,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压紧贴合但不固定。当上部结构发生转动时,上支座5可在中部球冠6和限位块10限制的范围内万向转动,避免铅芯橡胶支座8承受偏心压力,提高结构安全性。当上部结构发生侧向变形时,由于上支座5、中部球冠6与下支座7的刚度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抗侧刚度,组合隔震支座的侧向变形主要由铅芯橡胶支座8承担,充分发挥铅芯橡胶支座8的耗能性能。
实施例2
一种可一个方向转动、另一个方向滑动的组合隔震支座,组合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形状根据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需求而定。上连接板1上表面设置上连接锚栓3,其与上连接板1焊接连接,上连接锚栓3向上连接上部结构。下连接板2下表面设置下连接锚栓4,其与下连接板2焊接连接,下连接锚栓4向下连接下部结构。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上支座5、中部球冠6、下支座7与铅芯橡胶支座8。
上支座5为一个棱柱体块,上支座5上表面与下表面均为平面,上支座5上表面与上连接板1焊接连接,上支座5下表面中间开出一个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贴合。上支座5下部沿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的两个侧面设置凸块,凸块下表面为平面,上表面为圆弧面。中部球冠6上表面为球面,下表面为平面。下支座7为一块正方形板,下支座7上表面与下表面均为平面,下支座7上表面中间开处一个长圆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下表面贴合。下支座7圆柱凹槽宽度略大于上支座5球面凹槽直径。上支座5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上表面不固定,可相对滑动。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下表面不固定,可单方向相对滑动。
下支座7在沿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的两侧上表面向上设置连接块9。连接块9为一个棱柱体,连接块9下表面与下支座7上表面贴合。连接块9向上设置限位块10,限位块10宽度与连接块9宽度相等,限位块10上表面为平面,限位块10下表面与连接块9贴合的区域为平面,其余区域为圆弧面。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与上支座5的凸块上表面贴合。下支座7垂直于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的两侧上表面向上设置侧向限位板12,侧向限位板12下表面与下支座7上表面焊接连接,避免上支座5滑出下支座7的范围。
铅芯橡胶支座8为工厂预制的成品支座,铅芯橡胶支座8上表面与下支座7下表面焊接连接,铅芯橡胶支座8下表面与下连接板2下表面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9与限位块10一一对应,沿下支座7沿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的两侧均匀布置,每侧数量不小于4个,下支座7、连接块9与限位块10在对应位置设置螺栓孔,连接块9与限位块10通过连接螺栓组11与下支座7锚固。
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厚度不小于50mm。材料选用Q345GJ。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下表面与下支座7上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50mm,上支座5凸块外侧边缘与连接块9内侧边缘距离不小于50mm,限位块10内测边缘与上支座5棱柱体边缘距离不小于50mm,限位块10上表面与上连接板5下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50mm,保证上支座5具有一定的转动空间。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的直段长度不小于50mm,保证上支座5在单方向具有一定的滑动空间。上支座5、中部球冠6和连接块9的高度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且下支座7下表面与上支座5上表面的距离不大于下支座7宽度的1/2。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球面凹槽深度不小于50mm,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深度不小于20mm,避免中部球冠6从凹槽内滑出。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球冠6的弧面球心与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的弧面球心相同,确保上支座5可单方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0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13,减小上支座5因转动过大与限位块10接触而造成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9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14,减小上支座5因转动过大与连接块接9触而造成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侧向限位板12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15,减小上支座5因滑动距离过大与侧向限位板12接触而造成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球冠6上表面与上支座5球面凹槽之间设置耐摩垫16,耐磨垫16铺满整个凹槽表面,保证上支座5球面凹槽与中部球冠6上表面的滑动特性,并较小滑动面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之间设置耐磨垫17,耐磨垫17设置在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保证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的滑动特性,并减小滑动面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球冠6下表面与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之间设置耐磨垫18,耐磨垫18铺满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的底面,保证中部球冠6下表面与下支座7长圆形凹槽的单方向滑动特性,并减小滑动面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耐摩垫16、耐磨垫17与耐磨垫18采用PTFE聚四氟乙烯材料,保证滑动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与润滑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座5、中部球冠6和下支座7的刚度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螺栓组11的抗拉强度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抗拉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铅芯橡胶支座8可替换为其他任意一种隔震支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中部球冠6上表面与上支座5球面凹糟压紧贴合但不固定,中部球冠6下表面与下支座7长圆形凹糟压紧贴合但不固定,上支座5凸块上表面与限位块10下表面圆弧面区域压紧贴合但不固定。当上部结构垂直于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发生转动时,上支座5可在中部球冠6和限位块10限制的范围内单向转动,避免铅芯橡胶支座8承受偏心压力,提高结构安全性。当上部结构垂直于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发生侧向变形时,由于上支座5、中部球冠6与下支座7的刚度远大于铅芯橡胶支座8的抗侧刚度,组合隔震支座的侧向变形主要由铅芯橡胶支座8承担,充分发挥铅芯橡胶支座8的耗能性能。当上部结构沿组合隔震支座滑动方向发生侧向变形时,上支座5与中部球冠6可在下支座7长圆孔凹槽的范围内滑动,而铅芯橡胶支座8不发生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支座、中部球冠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下表面具有一球面凹槽,所述中部球冠具有球面且可置于所述球面凹槽内,所述中部球冠与上支座可相对滑动,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一限位块,所述上支座可与所述限位块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上支座下部侧面设置一圈凸块,凸块下表面为平面,上表面为圆弧面,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具有圆弧面,并与所述凸块的圆弧面接触,所述下支座上通过连接块与所述限位块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下支座与中部球冠通过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下支座上开设有一凹槽,所述中部球冠可置于所述凹槽内,且可在所述凹槽内滑动,所述下支座上还设置有侧向限位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上支座连接有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连接锚栓,所述下支座通过一铅芯橡胶支座连接有下连接板,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连接锚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下支座、连接块与限位块在对应位置设置螺栓孔,连接块与限位块通过连接螺栓组与下支座锚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块内侧表面设置防撞垫。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铅芯橡胶支座与下支座焊接连接,铅芯橡胶支座与下连接板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其特征是,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厚度不小于50mm,材料选用Q345GJ。
CN202222030216.5U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Active CN2180913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0216.5U CN218091396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0216.5U CN218091396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91396U true CN218091396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85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0216.5U Active CN218091396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913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67242U (zh) 三向隔震支座
CN107604810A (zh) 一种自复位摩擦摆三维减隔震支座
CN201459597U (zh) 一种可实现类型转换的抗震阻尼球型钢支座
CN105239501B (zh) 抗拉拔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CN107142841A (zh) 一种具有防落梁功能的减震拉压球型支座
CN201843071U (zh) 拉索-挡块组合限位抗震支座
CN102839751A (zh) 三向隔震支座及其制备方法
CN207620142U (zh) 一种分阶段屈服型波形钢板软钢阻尼器
CN114033062A (zh) 自复位多向隔震支座
CN106381933A (zh) 一种抗倾覆复合弹簧三维隔震支座
CN211340392U (zh) 一种用于桥梁减震的橡胶支座
CN106436561B (zh) 等刚臂速度锁定减隔震支座
CN209493835U (zh)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CN218091396U (zh) 一种可转动的组合隔震支座
CN106906737A (zh) 一种桥梁抗震钢支座
CN111305054B (zh) 一种油压式减隔震支座及其使用方法
CN211006319U (zh) 一种内置三角形软钢的球型减隔震支座
CN210712536U (zh) 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
CN217839681U (zh) 一种基于c型钢阻尼的多向位移横向抗风支座
CN215947865U (zh) 一种斜拉桥用大位移量抗拉型桥梁支座
CN216552506U (zh) 具有竖向与多向水平地震隔震能力的自复位隔震支座
CN212983581U (zh) 一种公路桥梁用双向阻尼装置
CN114790785A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结构的大承载力高耗能三维隔震支座
CN107939136A (zh) 一种近场地震用固定型三向减震装置
CN106400976A (zh) 一种抗倾覆碟形弹簧三维隔震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