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3512U -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3512U
CN218073512U CN202220613899.4U CN202220613899U CN218073512U CN 218073512 U CN218073512 U CN 218073512U CN 202220613899 U CN202220613899 U CN 202220613899U CN 218073512 U CN218073512 U CN 218073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leeve
gap
heat
receiv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138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桂敏
戚祖强
罗家懋
向时权
雷宝灵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138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3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3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3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其近端设置有插入孔,其内具有第一接纳腔:套筒,容纳在第一接纳腔内,套筒的近端敞开且朝向插入孔,套筒的远端封闭,套筒内具有第二接纳腔,可抽吸制品的至少局部通过插入孔插入第二接纳腔内,套筒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气孔,空气依次通过第一间隙和第一气孔进入第二接纳腔中;空气加热器,设置在套筒的下方,以加热进入第一间隙的空气。

Description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可抽吸制品,从而产生气溶胶。其中一种加热方式为空气加热,即,将空气加热器设置在气雾生成装置的进气通道中,位于可抽吸制品的正下方,通过空气加热器加热流经的空气,从而产生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向上流动并进入可抽吸制品中,对可抽吸制品进行加热。
然而,现有的采用空气加热可抽吸制品的气雾生成装置中,最大的问题是:可抽吸制品掉落的残渣和渗透出来的油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堵塞或者污染空气加热器,从而导致吸阻增大,降低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通过设置底部封闭的套筒,拦截和收集可抽吸制品掉落的残渣和渗透出的油液,防止其堵塞气雾生成装置中的空气加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模组,包括:
壳体,其近端设置有插入孔,其内具有第一接纳腔:
套筒,容纳在所述第一接纳腔内,所述套筒的近端敞开且朝向所述插入孔,所述套筒的远端封闭,所述套筒内具有第二接纳腔,可抽吸制品的至少局部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第二接纳腔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气孔,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第二接纳腔中;
空气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套筒的下方,以加热进入所述第一间隙的空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所述的发热模组,还包括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壳体可拆解地连接。
上述的发热模组和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在第一接纳腔中设置远端封闭的套筒,来形成容纳可抽吸制品至少局部的第二接纳腔,套筒与壳体之间具有容纳空气的第一间隙,第二接纳腔通过开设在套筒侧壁上的第一气孔与第一间隙连通,套筒的远端即底部被基底封闭;所以第二接纳腔不仅能够限定可抽吸制品产生的气溶胶的活动范围,避免其进入第一间隙进而污染壳体和空气加热器等,还能通过存储自可抽吸制品上掉落的残渣和渗透的油液,进一步保持发热模组和气雾生成装置清洁。第一气孔为套筒上的侧向开孔,使得自可抽吸制品上掉落的残渣和渗透的油液不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堵塞第一气孔而增加吸阻,有助于确保吸阻稳定,和使空气加热器保持清洁。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分解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剖视图;
图中:
1、可抽吸制品;
2、发热模组;
21、壳体;211、插入孔;212、进气孔;
22、安装座;221、第三气孔;222、第一支撑柱;
23、套筒;231、第一气孔;232、第一沟槽;233、第三沟槽;234、凸起; 235、筒体;
24、基底、241、第二沟槽;242、第二支撑柱;
25、底盖、26、管状发热体;261、第二气孔;
27、空气加热器;271、第一支架;272、多孔体;
281、第一间隙;282、第三间隙;283、第二间隙;2831、第五间隙;2832、第六间隙;284、第四间隙;285、第七间隙;
29、隔热套;30、第二支架;
3、主机;31、电源组件;311、电池;312、电控板;32、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可抽吸制品,使可抽吸制品挥发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气溶胶可以包括中草药、尼古丁或比如烟草香料等风味物质。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抽吸制品1为烟制品(如烟支、雪茄等),但不对此做出限定。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发热模组2和主机3,主机3 包括外壳32和设置在外壳32内部的电源组件31。发热模组1的至少局部设置在外壳32内部,发热模组2用于固定可抽吸制品1的至少局部,可抽吸制品1 在发热模组2中受热并且产生气溶胶,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模组2与外壳32 和电源组件31可拆卸地连接,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使发热模组2脱离外壳32 和电源组件31,一方面方便对发热模组2进行清洁,另一方面将气雾生成装置模块化,方便组装气雾生成装置,有助于提高气雾生成装置的生产效率。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模组2与外壳32或者电源组件31形成不可拆解的一体结构。电源组件31中可以包括电池311和电控板312,电控板312用于控制电池311的电输出,其上包括开关电路、温控电路等,电池311可以是一次性电池,也可以是可充电电池。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组件31中可不具有电池,电源组件通过电线直接从外界取电,或者通过线圈感应获取外界的电能。
在如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发热模组2包括壳体21、套筒23和底盖25。
壳体21可以由PEEK、PBI等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壳体21可以为上下贯通的结构,其近端上设置有供可抽吸制品1插入的插入孔211,远端被底盖25封闭,内部具有第一接纳腔,插入孔211与第一接纳腔连通。
套筒23,容纳在第一接纳腔内,套筒23的近端敞开形成敞开口,敞开口朝向插入孔221设置,套筒23的远端封闭,且套筒23内设有第二接纳腔,第二接纳腔用于容纳可抽吸制品1中的气溶胶基质段的至少局部,可抽吸制品1中的气溶胶基质段在受热时产生气溶胶。可抽吸制品1的至少局部依次穿过插入孔221 和敞开口进入第二接纳腔内部。
其中,套筒23环绕在气溶胶基质段的外围,以连接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并可以提供夹持力,从而通过一定的插拔力才能将可抽吸制品1插入或拔出气雾生成装置。套筒23可以包括筒体235和基底24,筒体235的近端具有上述的敞开口,筒体235的远端与基底24密封连接,基底24上无供气流通过的孔隙,从而筒体235的远端被基底24封闭,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235与基底24由同一种材料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筒体235与基底24分体成型,然后再相互连接或组装。为了使空气能够进入第二接纳腔,筒体235上开设有第一气孔231,筒体235与壳体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81,第一间隙281通过第一气孔231 连通第二接纳腔,第一间隙281中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气孔231进入第二接纳腔中。
请参照图3和6,第一气孔231可以具有多个,分散地设置在筒体235上,多个第一气孔231可以设置在筒体235上的同一高度上,相互排布成环形,该环形可以靠近筒体235的近端,或者靠近筒体235的远端,或者位于筒体235的中间区域,当然,多个第一气孔231或者至少两个第一气孔231还可以设置在筒体 235上的不同高度上。优选多个第一气孔231均匀地分布在筒体235上,第一气孔23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条形等规则图形,亦可以是不规则图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即可。优选第一气孔231与基底24之间具有适当的距离,以使基底24和局部的筒体235之间具有能够构成收集和存储自可抽吸制品1掉落的残渣和自可抽吸制品1渗透出的油液的收集区间。
基底24和筒体235可以由在变化的磁场中不能发热的非感受性材料制成,如在变化的磁场中不能发热的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还可以由耐高温、耐烟气腐蚀的材料制成,如陶瓷、石英等。总之,筒体235和基底24不能发热。
套筒23可以因含有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从而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通过将其设置在气溶胶基质段的外围并接触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当第一间隙281具有高温空气时,套筒23能够快速升温,因与气溶胶基质段直接接触,从而其与气溶胶基质段之间具有较小的热阻,从而能够快速且均匀地通过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预热气溶胶基质段。第一间隙281中的高温空气通过第一气孔231 进入第二接纳腔后,再从第二接纳腔进入至气溶胶基质段的内部,然后烘烤气溶胶基质段内的气溶胶基质,使其产生气溶胶。在停止高温空气供应时,筒体235 和基底24还具有保温效果,使得气溶胶基质段内的气溶胶基质不能马上冷却,从而使得气溶胶基质段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处于高温环境,避免气溶胶基质段内尚未排尽的气溶胶在气溶胶基质段内冷凝形成堵塞气溶胶基质段内部气孔的冷凝液。在第一间隙281向第二接纳腔供应高温空气时,筒体235和基底24具有聚拢热量,使热量集中在气溶胶基质段、防止热量流失的作用,从而可以提供热量利用率,节省能耗。而且,套筒23和基底24因含有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从而能够在停止抽吸时迅速冷却,进而使回流的气溶胶在第二接纳腔中发生冷凝从而被限定在第二接纳腔内,避免回流的气溶胶污染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他位置,有助于保持气雾生成装置其他部位的清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套筒 23可以因含有陶瓷、石英等陶瓷材料,从而具有较高的均热效果和辐射效果,能够对位于第二接纳腔中的气溶胶基质段进行辐射加热,且因为陶瓷类材料导热性能相对较差,从而使得筒体235和基底24可以对第二接纳腔进行保温,同时也能将一定量的回流的气溶胶限定在第二接纳腔内。
为了使空气能够具有较小阻力的进入可抽吸制品1的底部,确保抽吸可抽吸制品1时具有较小的吸阻,在如图5和7所示的实施例中,筒体235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沟槽232,基底24上形成有第二沟槽241,第一沟槽232连通第一气孔 231和第二沟槽241,即第一沟槽232和第二沟槽241提供空气进入可抽吸制品远端(底部)的第二气流通道,空气通过第一气孔231进入第一沟槽232,在第一沟槽232的导引下进入第二沟槽241,可抽吸制品1的远端位于第二沟槽241 的正上方且可被基底24支撑,从而空气可通过第二沟槽241到达可抽吸制品1 的远端,进而进入可抽吸制品1内部。
为了增加对气溶胶基质段的预热效果,请参照图4,筒体235的内壁上还设有与第一气孔231连通的第三沟槽233,第三沟槽233可以在套筒23上沿第二接纳腔的轴向延伸,或者可以在套筒23的周向上延伸,可以直线延伸,或可以斜线延伸,或还可以螺旋延伸等,第三沟槽233用于增加空气与气溶胶基质段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增加气溶胶基质段侧壁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预热效果,若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上具有气孔或者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具有透气性,则通过第三沟槽233和第一沟槽232,空气可通过气溶胶基质段的侧壁进入气溶胶基质段的内部,且从不同方向进入气溶胶基质段的内部,进而可在气溶胶基质段的内部形成对流,气溶胶基质段内部的空气对流能够使得气溶胶基质段内的气溶胶基质受热更加充分。
在如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发热模组2还包括安装座22。安装座22可以由PEEK、PBI等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陶瓷、石英等更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安装座22横向地设置在壳体21的内部,并与壳体21一起界定第一接纳腔,使得第一接纳腔位于壳体21内部的插入孔221和安装座22之间的区间。
请参照图3和6,安装座22上开设有第三气孔221,第三气孔221与第一间隙281连通,已经在气雾生成装置内部形成的高温空气或者常温空气可以通过第三气孔221进入第一间隙281中,并且空气可通过第一间隙281环绕套筒23。套筒23连接安装座22,并且通过安装座22,套筒23保持在第一接纳腔中。
请参照图4和7,底盖25与安装座22之间具有与第三气孔221连通的第二间隙283,壳体21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212,进气孔212与第二间隙283连通,从而,外界的空气可以依次通过第二间隙283、第三气孔221进入第一间隙281 中。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孔212设置在壳体21上与第一接纳腔对应的侧壁上,隔热套29(下文中将对其进行详细地说明)与壳体21之间具有与进气孔连通的第四间隙284,安装座22与壳体21连接,且连接处或者安装座22 上具有连通第二间隙283和第四间隙284的孔隙,外界的空气首先通过进气孔212进入第四间隙284,然后通过孔隙进入第二间隙283,再通过第三气孔221 进入第一间隙281中;而在如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进气孔212设置在壳体 21上与第二间隙283对应的侧壁上,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孔212直接进入第二间隙283中,再通过第三气孔221进入第一间隙281中。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基底2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柱 242,或者安装座22的上端具有第二支撑柱242,安装座22通过第二支撑柱242 向上支撑基底24,并使得安装座22与基底24之间具有第三间隙282,第三间隙 282与第一间隙281连通。第三气孔221位于基底24的正下方,且连通第三间隙282,从而已经在气雾生成装置中形成的高温空气或者常温空气可依次通过第三气孔221、第三间隙282、第一间隙281和第一气孔231进入第二接纳腔,第三气孔221、第三间隙282、第一间隙281和第一气孔231提供空气进入第二接纳腔的第一气流通道的至少局部。当然不排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气孔221 错开基底24的正下方,设置在第一间隙281的正下方,从而可以不具有第三间隙282,即可以仅仅由第三气孔221、第一间隙281和第一气孔231构成空气进入第二接纳腔的第一气流通道的至少局部。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7所示,底盖25用于密封壳体21的远端,且其上无供空气的通过的孔隙,第二间隙283中设置有空气加热器27,空气进入第三气孔221前,先被空气加热器27加热成高温空气。具体的,请参照图3 和4,空气加热器27包括第一支架271和设置在安装座22和第一支架271之间的多孔体272,多孔体272的近端为出气端,多孔体的近端和安装座之间密封连接,被多孔体272加热的高温空气的从其出气端流入第三气孔221;多孔体272 的远端为进气端,第一支架271连接多孔体272的远端和底盖25,且第一支架 271上具有缺口,多孔体272的远端与底盖25之间具有第六间隙2832,空气加热器27和壳体21之间具有与进气孔212连通的第五间隙2831,缺口连通第五间隙2831和第六间隙2832,从而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孔212进入第二间隙283 后,首先进入第五间隙2831,然后通过缺口进入第六间隙2832,再从多孔体272 的进气端进入多孔体272中,再从多孔体272的出气端离开多孔体272进入第三气孔221中。多孔体272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供气流通过的气孔,多孔体272 用于自发热或者用于通过热传递来加热流进的空气。
第一支架271和安装座22之间无连接,使得多孔体272或者发热体273的至少局部暴露在第五间隙2831中。第一支架271和安装座22可由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制成,从而耐高温。
请参照图3和4,多孔体272为由陶瓷制成的具有大量气孔的柱状结构,空气加热器27还包括发热体273,发热体273设置在多孔体272的外围,其产生的热量部分可以通过多孔体272进行热传递,进而加热从多孔体272内部流经的空气,部分可以直接加热尚未进入多孔体272的第五间隙2831中的空气;在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73包括发热电阻和电极,发热电阻和电极通过厚膜印刷、喷涂、化学沉积、物理沉积、离子注入、离子溅射等方式形成在多孔体272的外侧表面,电极与导线电连接,导线穿过底盖25与电源组件31电连接,导线穿过底盖25时与底盖25密封连接,或者底盖25上供导线的穿过的孔被导线穿过后剩余的空隙非常少,以至于几乎可以认为不允许空气通过或者仅允许少量的空气通过,不影响底盖25的密封效果(底盖25的密封并不要求绝对密封,可以允许少量的空气通过),发热电阻在通电时发热。在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73包括感受性材料,如不锈钢(SS430),或等级420的不锈钢(SS420),或含有铁镍的合金材料(比如坡莫合金)等,因而发热体273能够在变化的磁场中能够产生涡流和磁滞,从而能够发热,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磁场发生器,如感应线圈4,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场发生器可以设置在第五间隙2831中,或者设置在壳体21 之外,从而底盖25可以不被导线穿过,当然,如果空气加热器27上布置有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则底盖25仍需要被导线或者热电偶丝穿过,但仍不影响底盖25的密封。在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73设置在多孔体272中气孔的孔壁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272包括具有大量气孔的导电陶瓷,其在通电时能够发热,与同体积的金属相比,导电陶瓷具有更大的电阻、更高的发热效率和更强的辐射率,能够更加快速和均匀地加热流经的空气。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272可以包括具有大量气孔的感受性材料,其在变化的磁场中能够发热。多孔体27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多孔体272可以是泡沫结构,或者多孔体272可以是不同子多孔体在轴向上或径向上相互叠加形成的结构。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第二间隙283中未设置空气加热器 27,第一接纳腔中设置有管状发热体26,管状发热体26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气孔231和第一间隙281的第二气孔261,第一间隙281位于管状发热体26 与壳体21之间,管状发热体26发热时,其部分热量可加热第一间隙281中的空气,使第一间隙281中的空气变成高温空气,然后高温空气通过第二气孔261 进入第一气孔231,再进入第二接纳腔内部,以通过空气加热来加热气溶胶基质段,管状发热体26的部分热量可以通过套筒23进入第二接纳腔中,以通过辐射加热和传导加热来加热气溶胶基质段。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管状发热体26设置在套筒23的外围,为了缩小壳体21的体积,管状发热体26的内壁紧贴套筒23的外壁设置,使得管状发热体26与套筒23之间无间隙或者间隙非常小,套筒23可以隔开管状发热体26与气溶胶基质段,避免高温下的管状发热体26直接与气溶胶基质段接触,从而防止烤糊气溶胶基质段外侧的包装层,故管状体发热体26与现有的环绕在可抽吸制品周向以从外向内加热可抽吸制品的周向加热器相比,可以具有更高的发热温度,如发热温度可以超过400℃等,以充分加热第一间隙281中的空气;同时套筒23可以沿径向向外支撑管状发热体26的侧壁,防止管状发热体26在组装入壳体21等的过程中变形。请参照图7,管状发热体26可以直接固定在套筒23上,从而安装座22固定套筒23或者通过基底24固定套筒23的同时,管状发热体26亦被定位,有助于提高组装效率。
第二气孔261可以与第一气孔231一一对应地设置,其孔径可以与第一气孔231的孔径一致,当然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一气孔231的孔径;第二气孔261 可与第一气孔231具有相同的孔型,当然也不排除孔型不同的可能。第二气孔 261的数量可以多于第一气孔231的数量,从而部分第二气孔261未与第一气孔 231对应连通,增加第二气孔261的数量,有助于增加管状发热体26的电阻,从而有利于提高管状发热体26的发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发热体26包括感受性材料,从而其能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涡流和磁滞,进而发热,与之对应的,套筒23由不能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的材料制成,从而套筒23不能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优选套筒23选用在变化的磁场中不发热的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制成,以使得套筒23具有较高的热传导率,于是套筒23能够进一步地加热第一沟槽232和第三沟槽241中的空气,同时使得套筒23具有较低的热容,导致套筒23能够快速地升温,且能耗较少。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沟槽232越长,进入第二沟槽241的空气的温度越高,第三沟槽233越长,第三沟槽233中的空气受热越充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底盖25通过空气加热器27制成安装座22,从而使得安装座22保持在壳体2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安装座22的下端具有第一支撑柱222,或者底盖25的上端具有第一支撑柱222,底盖25通过第一支撑柱222向上支撑安装座22,从而不仅能够将安装座22保持在壳体21中,还使得安装座22与底盖25 之间具有与进气孔212连通的第二间隙283,第二间隙283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三气孔221进入第一间隙281中,同时第二间隙283中的空气可以形成第一接纳腔的空气隔热层,同时第一接纳腔向下的废热可以预热第二间隙283中的空气,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和实现节能。当然,为了避免管状发热体26不能充分加热第一间隙281中的空气,可以在第二间隙283中增设空气加热器27,该空气加热器27可以与上文中所述的空气加热器一致。
在如图3、4、6和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纳腔内部还设置有隔热套29,以防止第一接纳腔中的热量流失实现保温作用,同时保护壳体21不被第一间隙 281中的高温烫伤。
隔热套29可以采用具有更高耐受温度的陶瓷、石英等材料制成,通过使隔热套29位于壳体21与第一间隙281之间隔热,来避免在第一间隙281中的温度超出壳体21的耐受温度,确保壳体21上的温度始终不高于第一间隙281的温度,使得壳体21始终处于安全的温度范围内。隔热套29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涂覆有红外反射涂层,红外反射涂层的厚度可以在10-200μm之间,可为金、银、镍、铝、金合金、银合金、镍合金、铝合金、金的氧化物、银的氧化物、镍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红外反射涂层可以通过真空镀设置在隔热套29的外侧,或者采用电镀等方式设置在隔热套29的内侧。通过设置红外反射涂层,可以将射向隔热套上的99%的红外线反射至第一间隙281中,从而加热第一间隙 281中的空气,或者反射至管状发热体26上,从而使管状发热体26升温,或者反射至套筒23上,从而使套筒23升温,或者通过第一气孔231反射至第二接纳腔中的可抽吸制品1上,从而加热可抽吸制品1。
利用隔热套29,可以对第一接纳腔进行高温清洁,所谓的高温清洁可以是:在停止抽吸,并取出可抽吸制品1后,使管状发热体26发热和/或使空气加热器 27发热加热空气,使第一间隙281中的温度高于烘烤可抽吸制品的温度,如600℃等,利用高温使粘附在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上的油渍或残渣碳化成粉末,或者直接汽化,使之自然从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上脱落,从而使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清洁。基于此,本申请可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1、电源组件31输出第一功率给管状发热体 26和/或空气加热器27,使其发热至第一目标温度,该第一目标温度用于对可抽吸制品1进行加热,以使其产生气溶胶;2、在管状发热体26和空气加热器27 均停止发热后,第一间隙281(和第三间隙282)、第二接纳腔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在停止抽吸后从可抽吸制品1中回流的气溶胶随之会发生冷凝形成冷凝液,即油渍,并且粘附在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 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上,同时油渍会使可抽吸制品1上的残渣更加顽固地粘附在套筒23和基底24上,在气雾生成装置使用一次或多次之后,油渍和残渣会增多,需要清理气雾生成装置中油渍和残渣,避免油渍和残渣影响可抽吸制品1在套筒23中的插拔,同时避免部分油渍在第一目标温度时挥发进而影响抽吸口感;清理油渍时,先取出第二接纳腔中的可抽吸制品1,避免第二目标温度(因为第二目标温度高于第一目标温度)碳化可抽吸制品造成浪费,然后电源组件31输出第二功率给管状发热体26和/空气加热器27,使其发热至第二目标温度,通过第二目标温度碳化或者汽化隔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上的来自于可抽吸制品1的油渍或残渣,油渍或残渣被第二目标温度碳化或汽化后,能够从隔隔热套29、套筒23、管状发热体26(如果具有管状发热体26的话)、基底24和安装座22上脱落,从而可通过倒置气雾生成装置等方式使碳化的粉末或者碳块脱离发热模组 2,简单易操作,且清洁度高。
在如图3和6所示的实施例中,发热模组2还包括第二支架30,第二支架 30上下贯通,其近端朝向插入孔211,其远端朝向套筒23的敞开口,插入壳体 21中的可抽吸制品1需依次穿过插入孔211、第二支架30和敞开口后进入第二接纳腔中。可抽吸制品1包括显露在壳体21之外的吸嘴、连接吸嘴的冷却段和连接冷却段和气溶胶基质段的保温段,吸嘴用于含衔于嘴部,冷却段用于降低从保温段流向吸嘴的气溶胶的温度,以防止通过吸嘴进入嘴部的气溶胶烫嘴,保温段用于使气溶胶在离开气溶胶基质段后保温流动一定距离,防止冷却段过长而冷凝在可抽吸制品1中。第二支架30设置在保温段的外围,且第二支架30位于隔热套30界定的第三接纳腔中,从而可以通过隔热套29对保温段进行保温,气溶胶基质段插入第二接纳腔时,第二支架30与保温段的侧壁之间具有干涉,如具有摩擦力、夹持力等,有助于将可抽吸制品1保持在壳体21上。优选第二支架 30的外径小于隔热套29的内径,从而第二支架30与隔热套29之间具有被空气填充的第七间隙285,该第七间隙285可以进一步使保温段保温。
请参照图3、4和7,第一接纳腔的腔径大于插入孔211的孔径,从而第一接纳腔的腔壁与插入孔211的临界处形成有台阶,隔热套29的近端抵顶在台阶上,从而被台阶止挡,安装/22上具有安装槽,隔热套29的远端插入安装槽中且与安装槽紧配连接,从而固定在安装座22上。第一接纳腔腔壁的近端区域向中心收拢,使得隔热套29的侧壁至少与第一接纳腔近端区域的腔壁紧密接触,以防止晃动。
套筒23与第二支架30具有相同的内径,且套筒23被夹持在第二支架30 与安装座2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23的远端固定在安装座22上或者套筒23通过基底24固定在安装座22上,套筒23的近端抵接第二支架30,且第二支架30的远端或者套筒23的近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起234,凸起234 抵接隔热套29,从而隔断第七间隙285与第一间隙281,同时通过凸起234与隔热套29连接,来防止套筒23和/或第二支架30晃动,第二支架30的近端抵接台阶,从而第二支架30被夹持在台阶和套筒23之间。所以组装时,可以先将套筒23和基底24固定在安装座22上,再将隔热套29的远端固定在安装座22上,从而套筒23和基底24进入隔热套29内的第三接纳腔中,再将第二支架30塞入隔热套29的内部并使第二支架30的远端抵接套筒23的近端,当然,第二支架 30的局部可以与隔热套29过盈配合,然后通过安装座22将隔热套29、套筒23、基底24和第二支架30送入第一接纳腔中。当然,如果第一接纳腔中具有管状发热体26,则可以先将管状发热体26固定在套筒23的外侧上,使管状发热体26 能够随套筒23一起固定在安装座22上。
请参照图3和6,底盖25可拆卸地连接在壳体21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包括卡扣连接、螺纹连接、弹片连接和磁吸连接等。请参照图3和4,第二间隙283中具有空气加热器27,所以安装时,可以先将空气加热器27固定在底盖 25上,再通过底盖25将空气加热器27保持在第二间隙283中。
上述的发热模组和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在第一接纳腔中设置套筒和基底,来形成容纳可抽吸制品至少局部的第二接纳腔,套筒与壳体之间具有容纳空气的第一间隙,第二接纳腔通过开设在套筒侧壁上的第一气孔与第一间隙连通,套筒的远端即底部被基底封闭;所以第二接纳腔不仅能够限定可抽吸制品产生的气溶胶范围,避免其进入第一间隙进而污染壳体和安装座等,还能通过存储自可抽吸制品上掉落的残渣和渗透的油液,进一步保持发热模组和气雾生成装置清洁。第一气孔为套筒上的侧向开孔,且套筒的远端被基底封闭,使得自可抽吸制品上掉落的残渣和渗透的油液不能堵塞第一气孔从而增加吸阻,有助于确保吸阻稳定,和使气雾生成装置中的空气加热器保持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近端设置有插入孔,其内具有第一接纳腔:
套筒,容纳在所述第一接纳腔内,所述套筒的近端敞开且朝向所述插入孔,所述套筒的远端封闭,所述套筒内具有第二接纳腔,可抽吸制品的至少局部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第二接纳腔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气孔,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第二接纳腔中;
空气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套筒的下方,以加热进入所述第一间隙的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筒体和基底,所述基底与所述筒体的远端连接且封闭所述套筒的远端;
所述筒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沟槽,所述基底上形成有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连通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气孔中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进入所述可抽吸制品的远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气孔连通的第三沟槽,所述第三沟槽用于增加空气与所述可抽吸制品侧面的接触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横置在所述壳体中,且与所述壳体界定所述第一接纳腔;
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的第三气孔,空气通过所述第三气孔进入所述第一间隙中,且所述套筒被所述安装座保持在所述第一接纳腔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底盖,所述壳体的远端被所述底盖封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
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底盖之间具有与所述进气孔连通的第二间隙,所述空气加热器容纳在所述第二间隙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热器的近端连接所述安装座,远端连接所述底盖,所述底盖通过所述空气加热器支撑所述安装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可拆解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热器包括供空气通过的多孔体,所述多孔体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供空气通过的气孔,空气流经所述气孔时被所述多孔体加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体由导电陶瓷制成;或者
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的感应线圈,所述多孔体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可发热的感受性材料,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多孔体的外围;或者
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多孔体的外侧表面,或者设置在所述气孔的孔壁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热器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空气加热器与所述壳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空气依次通过所述进气孔和所述间隙进入所述空气加热器中,且空气在所述间隙中被所述空气加热器预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管状发热体,所述管状发热体容纳在所述第一接纳腔中,用于加热流经所述第一间隙的空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隔热套,所述隔热套容纳在所述第一接纳腔中,所述隔热套内形成有第三接纳腔,所述管状发热体和所述套筒容置在所述第三接纳腔中,且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隔热套和所述管状发热体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上具有红外反射涂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外围,所述第一间隙形成在所述隔热套和所述管状发热体之间;
所述管状发热体上具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一间隙中的空气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气孔、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第二接纳腔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发热体的内壁紧贴所述套筒的外壁。
16.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发热模组,还包括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壳体可拆解地连接。
CN202220613899.4U 2022-03-21 2022-03-21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073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3899.4U CN218073512U (zh) 2022-03-21 2022-03-21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3899.4U CN218073512U (zh) 2022-03-21 2022-03-21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3512U true CN218073512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42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13899.4U Active CN218073512U (zh) 2022-03-21 2022-03-21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35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2644B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smokable material
CN21534705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TW201733406A (zh) 感應加熱裝置及其相關方法
KR20160140608A (ko) 전기 가열식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WO2018192057A1 (zh) 一种烧烟草电子烟烟锅结构
KR20100135865A (ko) 액체 저장 부분을 갖는 전기적으로 가열되는 흡연 시스템
CN211832831U (zh) 一种气雾生成装置
CN21191054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机构
CN211832830U (zh) 一种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气流通道装置
TW202135683A (zh) 用於蒸氣產生裝置之煙彈
EP4331407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and system
CN216533831U (zh) 一种利用热空气流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2194279A1 (zh) 加热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073512U (zh)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CN217609587U (zh)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CN218921659U (zh) 加热不燃烧烟具
CN116807079A (zh) 发热模组、气雾生成装置
CN21595835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CN210094680U (zh) 一种电子烟加热器用预加热装置
EP4210524A1 (en) Aerosol generation system
CN113598429A (zh) 一种便于壳体散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113455730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111838773A (zh) 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
RU281780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с нагревателем с холодной зоной
CN217609531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