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63740U -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63740U
CN218063740U CN202221181601.3U CN202221181601U CN218063740U CN 218063740 U CN218063740 U CN 218063740U CN 202221181601 U CN202221181601 U CN 202221181601U CN 218063740 U CN218063740 U CN 218063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inner core
layer
fiber
flexible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816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虹钢
罗绍恒
张涵
苟正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b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ib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b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ib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11816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63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63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63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属于纤维增强热塑性管道领域。其技术方案:内衬层外设置增强层,增强层包含至少2层绕线层,绕线层由绕线螺旋缠绕而成,相邻绕线层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绕线包括内芯和纤维束,内芯为弹性材料;内芯为实心结构,或者为中空管状结构;纤维束单向螺旋缠绕到内芯上;内芯表面或者内部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或者内芯表面和内部同时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纤维缠绕造成内层受力大、外层受力小的问题,可用于大口径、高压力柔性复合管道;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加单层绕带厚度,降低绕带层数,能够极大提高RTP管对接连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属于管输领域,尤其涉及纤维增强热塑性管道领域。
背景技术
增强柔性复合管(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ipes,简称RTP管),是一种高压塑料复合管道,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抗腐蚀性、耐高压、耐冲击、耐磨损、重量轻、容易连接、可盘绕、长距离无接头快速铺设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克服钢管的腐蚀问题以及塑料管道的耐压问题,可应用在石油、天然气开采,高压长距离输送天然气以及各种需要较高压力输送介质的管线领域。
RTP产品通常由三层构成,内、外层为PE80、PE100以上材料,外层根据需要可选白色(地表铺设防紫外线)或黑色(埋地铺设);中间层为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增强带,增强材料可以为芳纶纤维、聚酯纤维或玻璃纤维等高强纤维。
现有的技术方案将各类纤维作为增强层以提高管道承压能力,已经具有较多成熟产品。SYT 6662.2-2012《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复合管 第2部分:柔性复合高压输送管》所述,目前通用柔性复合管道最大内径150mm,公称压力6.4MPa/2.5MPa;内径90mm以下柔性复合管道公称压力最高达到12MPa。部分企业能够加工口径超过1m的柔性复合管道,但是承压能力较低,主要用于低压输水。
21世纪以来,管输行业大力推进“以塑代钢”战略发展方案,柔性复合管道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向着高压力、大口径发展。油气输送领域,管道压力高,同时对大口径有着明确需求。目前长输管道主要采用钢制管道,最大口径达到1216mm,公称压力超过10MPa;现有柔性复合管压力和口径远远达不到同类钢制管道标准。
单纯增加增强层缠绕层数、厚度的方式,难以有效提高管道承压能力,不满足油气输送管道高压力、大口径的需要。主要在于:各类纤维强度高但韧性差,缠绕预紧力难以精确调节,必然造成内层纤维受力大,外层纤维受力小。柔性复合管道高压承载,通常内层纤维优先破坏,然后管道强度整体不足导致失效。
专利CN021107151712公布了大口径高压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连接方法。其技术方案:将内衬层熔接,然后将增强层按照各层的旋向交叠缠绕,最后在接头外侧设置保护层。该方案能够避免金属接头造成增强层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熔接接头强度不足的问题;将大口径高压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有效、高强度连接,满足油气管输及其他应用场合的需要。
但是,现有技术中RTP管增强层单层厚度小,需要多次反复缠绕才能达到强度要求。该类型的管道对接连接需要处理数十层、上百层绕带(线)的连接问题,施工效率低下。
基于上述背景,研制新型耐高压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满足大口径、高压力需求;增加单层绕带厚度,降低绕带层数,能够极大提高RTP管对接连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承压能力低,难以加工成大口径、高压力管道;从根本上解决柔性复合管道多层纤维受力不均匀的问题,以此提升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承压能力;增加单层绕带厚度,降低绕带层数,提高RTP管对接连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包括内衬层、增强层,其特征在于:内衬层外设置增强层,增强层包含至少2层绕线层,绕线层由绕线螺旋缠绕而成,相邻绕线层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绕线包括内芯和纤维束,内芯为弹性材料;纤维束单向螺旋缠绕到内芯上;
增强层绕线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该夹角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增强层的相邻层之间纤维束与内芯的缠绕方向相反,或者增强层的同一层内采用纤维束与内芯缠绕方向相反的绕线并排布置。
内芯为实心结构,或者为中空管状结构。
内芯表面或者内部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或者内芯表面和内部同时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
纤维束缠绕方向与内芯轴线夹角范围为22°~88°,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该夹角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纤维束捻度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增强层的单一绕线层中,至少2根绕线并排组成绕带。
增强层外侧设置保护层。
纤维束与内芯体积比值范围为0.2:1~1.2:1。
所述绕线中,纤维束与内芯体积比值,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逐渐增加,或者逐渐降低,或者不变。绕线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范围为40°~85°。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所述绕线及其使用方法,对缠绕预紧力不敏感,避免纤维缠绕预紧力变化对管道承压能力的影响,便于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道加工;(2)本实用新型通过多种途径调整所述绕线的结构特征,能够满足多层绕线同等受力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纤维缠绕造成内层受力大、外层受力小的问题;(3)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能够将所述绕线加工成大口径、高压力柔性复合管道,满足油气管输及其他应用场合的需要;(4)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加单层绕带厚度,降低绕带层数,能够极大提高RTP管对接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绕线交错缠绕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壁厚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绕线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绕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1.内衬层;2.增强层;3.保护层;4.绕线;41.内芯;42.纵向纤维;43.纤维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实例的限制,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和图4的布局方向来确定的。
内芯41包含可挤压变形的柔性材料,内芯41为线状物体;内芯41为弹性材料;内芯41为实心结构,或者为中空管状结构;纤维束43包含至少1根有机柔性纤维或无机柔性纤维,纤维束43单向螺旋缠绕到内芯41上。内芯41挤压变形,其外侧单向缠绕的纤维束43在一定程度上松弛,以便将管道内压力传递到外层绕线4。绕线4的纤维束43正反两种缠绕方式,以便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配合使用,最终降低多层纤维束43之间的切应力,并且使得各层绕线4受力更加均衡。
增强层2绕线4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范围为40°~85°,从增强层2的内层向外层该夹角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内芯41表面或内部设置沿内芯41轴向布置的纵向纤维42,或者内芯41表面和内部同时设置沿内芯41轴向布置的纵向纤维42。这样有效避免了内芯41强度不足,导致绕线4缠绕到管道上不能施加预紧力的问题。
内芯41为实心结构或者为中空管状结构。内芯41能够受到挤压变形,为进一步提升其变形能力,将内芯41设置为中空管状结构,以适应各类绕线4缠绕工况。
纤维束43缠绕方向与内芯41轴线夹角范围为22°~78°。该角度直接影响纤维束43的松紧程度,角度越大,内芯41挤压变形后纤维束43越松弛。根据不同管径、压力的纤维增强复合管道需要,该取值进行合理变化,且变化范围为22°~88°。
纤维束43与内芯41体积比的取值范围为0.2:1~1.2:1。该比值直接影响受挤压后纤维束43的松紧程度,纤维束43占比越小,内芯41挤压变形后纤维束43越松弛。根据不同管径、压力的纤维增强复合管道需要,该取值进行合理变化,且变化范围为0.2:1~1.2:1。
纤维束43捻度从增强层2的内层向外层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以此调节绕线刚度,以便平衡内层和外层的弹性变形量。
增强层2的相邻层之间纤维束43与内芯41的缠绕方向相反;或者增强层的同一层内,采用纤维束43与内芯41缠绕方向相反的绕线4并排布置。
增强层2的单一绕线层中,至少2根绕线2并排组成绕带。以绕带缠绕,能够提高加工和对接连接效率。
纤维束43选自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氮化硼纤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纤维、钢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根据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道制造需要,选用合适的高强度纤维。
内芯41选自橡胶、聚乙烯、尼龙、聚偏二氟乙烯、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醚酮酮或发泡聚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根据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道制造需要,选用合适的内芯41材料,以适应复合管道不同缠绕层对纤维束43松紧程度的需要。
实施方案1:内衬层1管道内径600mm,内衬层1采用壁厚22mm的聚乙烯管,绕线4的内芯41采用直径3mm的实心橡胶线,纤维束43为芳纶纤维,内芯41表面设置沿内芯41轴向布置的芳纶纤维,纤维束43与内芯41体积比为0.7:1,绕线4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为55°,纤维束43捻度为零;绕线4螺旋缠绕到内衬层1上,形成8层结构的增强层2;所述增强层2的相邻层之间,绕线4缠绕方向相反;增强层2的相邻层之间纤维束43与内芯41的缠绕方向相反。各层绕线4中,纤维束43缠绕方向与内芯41轴线夹角从第1层到第8层分别为:60°(正旋缠绕),60°(反旋缠绕),50°(正旋缠绕),50°(反旋缠绕),40°(正旋缠绕),40°(反旋缠绕),30°(正旋缠绕),30°(反旋缠绕)。从第1层到第8层绕线缠绕角度为 :第一二层±50°,第三四层±60°,第五六层±70°,第七八层±75°。
通过实验,并借助改进后的Tsai-Wu准则进行有限元分析,实施方案1所述管道爆破压力接近33MPa。按照现有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加工技术,采用相同体积的芳纶纤维,平均缠绕8层形成增强层2;借助Tsai-Wu准则进行有限元分析,管道爆破压力接近27MPa。分析发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各层绕线4层的应力为内层高、外层底,但是相差幅度远小于芳纶纤维直接缠绕对应的应力差值,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将该管道承压能力提升40%左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方案1中相关参数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比如改变各层中纤维束43缠绕方向与内芯41轴线夹角),最终使得各层绕线4均衡受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承载能力。
总结:本实用新型采用纤维束43缠绕到柔性材质的内芯41上,制成绕线4后再缠绕形成多层结构的增强层2;并且通过改变各层中,纤维束43缠绕方向与内芯41轴线夹角、纤维束43与内芯41体积比、绕线4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纤维束43捻度等方式,调整各层绕线4的松紧程度,实现各层绕线4均匀受力,最终提升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道的承压能力。
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纤维缠绕造成内层受力大、外层受力小的问题,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能够将所述绕线4加工成大口径、高压力柔性复合管道,满足油气管输及其他应用场合的需要;同时,通过本技术,可以增加单层绕带厚度,降低RTP管绕带层数,有利于RTP管对接连接。

Claims (10)

1.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包括内衬层、增强层,其特征在于:内衬层外设置增强层,增强层包含至少2层绕线层,绕线层由绕线螺旋缠绕而成,相邻绕线层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绕线包括内芯和纤维束,内芯为弹性材料;纤维束单向螺旋缠绕到内芯上;
增强层绕线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该夹角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增强层的相邻层之间纤维束与内芯的缠绕方向相反,或者增强层的同一层内采用纤维束与内芯缠绕方向相反的绕线并排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内芯为实心结构,或者为中空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内芯表面或者内部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或者内芯表面和内部同时设置沿内芯轴向布置的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纤维束缠绕方向与内芯轴线夹角范围为22°~88°,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该夹角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纤维束捻度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逐渐降低,或者逐渐增加,或者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增强层的单一绕线层中,至少2根绕线并排组成绕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增强层外侧设置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纤维束与内芯体积比值范围为0.2:1~1.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中,纤维束与内芯体积比值,从增强层的内层向外层逐渐增加,或者逐渐降低,或者不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绕线缠绕方向与管道轴线夹角范围为40°~85°。
CN202221181601.3U 2022-05-17 2022-05-17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Active CN218063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1601.3U CN218063740U (zh) 2022-05-17 2022-05-17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1601.3U CN218063740U (zh) 2022-05-17 2022-05-17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63740U true CN218063740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31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81601.3U Active CN218063740U (zh) 2022-05-17 2022-05-17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63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5994B (zh) 金属复合管,其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形成的连续耐蚀管道
CN103712000A (zh) 一种多层缠绕复合管
CN102644807A (zh) 无缝螺旋波纹中低压输送复合管道及成型方法
CN206539786U (zh) 一种复合材料油气管道
CN218063740U (zh) 一种便于对接连接的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
CN104197114A (zh) 外敷玻璃纤维树脂增强保护层的油气输送管道用复合钢管
CN202074144U (zh) 浅海用钢塑复合软管
CN202901563U (zh) 一种玄武岩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管
CN113400696B (zh) 大口径高压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连接方法
CN113306125B (zh) 一种大口径高压柔性复合管用绕线及其使用方法
CN202274208U (zh) 高压柔性橡胶软管总成
CN105840926B (zh) 一种深海油气工程用复合柔性管及其制造方法
CN203686396U (zh) 一种大口径热塑性复合管
CN111119749B (zh) 一种油田用轻质井下油管
CN216976190U (zh) 大口径高压力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的柔性接头
CN101586708B (zh) 深海油气输送复合管及其制造方法
CN201326838Y (zh) 一种钢塑复合管
CN108561660B (zh) 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连续管的连接接头及方法
CN203571244U (zh) 一种抗拉rtp管
CN211779465U (zh) 柔性复合耐磨连续管
CN111457171A (zh) 非粘接同方向缠绕热塑性柔性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94668A (zh) 一种柔性高压管线及其制作工艺
CN113374968A (zh) 大口径高压力纤维增强柔性复合管的柔性接头
CN202510859U (zh) 无缝螺旋波纹中低压输送复合管道
CN202901571U (zh) 可盘绕式增强塑料复合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