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6895U -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6895U
CN217996895U CN202220018552.5U CN202220018552U CN217996895U CN 217996895 U CN217996895 U CN 217996895U CN 202220018552 U CN202220018552 U CN 202220018552U CN 217996895 U CN217996895 U CN 2179968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pipe
micro
black
water body
odorous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85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hydro Bureau 6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hydro Bureau 6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hydro Bureau 6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hydro Bureau 6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855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68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68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68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涉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包括浮床、气泡发生装置、微生物菌剂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气泡发生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设置于浮床顶部,微生物菌剂装置设置于浮床底部;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和输送管,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光能充电装置电连接;微生物菌剂装置包括活性炭纤维毡和连接链,活性炭纤维毡的微孔中设有微生物菌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浮岛,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产生的微纳米气泡使水底形成好养生态区,采用活性炭纤维毡为微生物菌群提供巨大且适宜的附着表面积,两种方式组合使用,同时对污水和底泥进行治理修复,提升了处理效果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超出其水环境容量,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至厌氧条件。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硫化亚铁等黑色沉积物,同时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恶臭气体,导致水体产生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因此急需治理和修复水体污染。
现有的黑臭水体污染的修复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其中生态修复主要采用生物浮岛技术,利用生物浮岛种植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以达到修复水体的目的。由于其兼具修复和景观的功能,因此备受青睐。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生物浮岛通常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修复,其修复能力有限,而且主要是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对污染底泥的同步修复技术比较少,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包括浮床、气泡发生装置、微生物菌剂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所述气泡发生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浮床顶部,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设置于所述浮床底部;
所述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和输送管,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固定架与浮床连接,所述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浮床下方,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所述光能充电装置电连接;
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包括活性炭纤维毡和连接链,所述连接链设置于所述浮床底部两侧,所述活性炭纤维毡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链之间,所述活性炭纤维毡的微孔中设有微生物菌剂。
进一步的,所述光能充电装置包括底座、伸缩杆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浮床顶部,所述伸缩杆底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伸缩杆顶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电池板本体和电池板外壳,所述电池板本体卡接于所述电池板外壳的内腔,所述电池板外壳的底部设有滑槽,所述伸缩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杆平行设置,两个所述伸缩杆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中间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包括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管通过管道转向连接器铰接,且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纤维毡为多层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浮床包括若干聚乙烯板,所述聚乙烯板固定连接组成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浮床上设置若干种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产生微纳米气泡,通过输送管将气泡输入水体中用于净化水体,使水底形成好养生态区,并能促使水体中的藻体团聚浮出水面,结合浮床上的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很好的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其次本发明利用光能充电装置给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供电,绿色环保,而且对于水体面积很广的环境下,相比岸上接电,电线长且布设不方便的情况,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还组合采用活性炭纤维毡,为微生物菌群提供巨大且适宜的附着表面积,随着微生物的增殖,过多的微生物可以释放进入水体并随着絮凝沉降到水底,与底泥发生作用,起到对污染底泥修复的目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了原位修复底泥和分解黑臭水体中的有机物质的能力和效率,两种方式组合使用,同时对污水和底泥进行治理修复,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浮床俯视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泡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能充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生物菌剂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浮床,11-种植槽,2-气泡发生装置,21-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22-固定架,23-第一输送管,24-第二输送管,25-管道转向连接器,26-连接弹簧,3-微生物菌剂装置,31-活性炭纤维毡,32-连接链,4-光能充电装置, 41-底座,42-伸缩杆,43-电池板本体,44-电池板外壳,45-滑槽,46-滑块, 4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包括浮床1、气泡发生装置2、微生物菌剂装置3和光能充电装置4,所述气泡发生装置2和光能充电装置4设置于所述浮床1顶部,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3设置于所述浮床1底部。所述浮床1上设置若干种植槽 11。可以在种植槽11内栽培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体进行净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浮床1包括若干聚乙烯板,所述聚乙烯板固定连接组成长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气泡发生装置2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和输送管,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通过固定架22与浮床1连接,所述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浮床1下方,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与所述光能充电装置4电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可以产生微纳米气泡,通过输送管输入水体中用于净化水体。
本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采用轻量化小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产生的微纳米气泡可使水体下层的藻体发生团聚,从而浮出水面,方便进行打捞清除,微纳米气泡还能使水体底部形成好氧生态区,聚集大量好氧微生物,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消耗掉水体底层的污染。微纳米气泡还能满足鱼类对氧气的需求,从而促使鱼类消耗掉部分水体中的杂质。浮床1上栽培的植物也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一起结合对水体净化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包括第一输送管23和第二输送管24,所述第一输送管23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管 24通过管道转向连接器25铰接,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23和第二输送管24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26。连接弹簧26和管道转向连接器25的设置,使得第一输送管23和第二输送管24可在垂直平面内一定角度范围内折叠和张开,在第二输送管24被污水或底泥中的杂草、垃圾、石块等绊着或阻挡情况下,可以在连接弹簧26的牵扯拉力作用下自行伸展,避免被杂草、垃圾等障碍物缠绕,第二输送管24在连接弹簧26拉力作用下又可以自行复位,确保其正常工作。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3包括活性炭纤维毡31和连接链32,所述连接链32设置于所述浮床1底部两侧,所述活性炭纤维毡31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链32之间,所述活性炭纤维毡31的微孔中设有微生物菌剂。所述活性炭纤维毡31为多层结构。本实施例中,设置三层活性炭纤维毡31,具体的可根据水深、浮床安装方式、水体污染分层严重程度分层布设为三层结构。活性炭纤维毡31的纤维上布满微孔,其对有机气体吸附能力比颗粒活性炭在空气中高几倍至几十倍,在水溶液中高5-6倍,吸附速率快100-1000倍,活性炭纤维毡31可以为微生物菌群提供巨大且适宜的附着表面积,使得在用于降解溶解性有机物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大大加强原位修复底泥和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能力和效率。
优选的,所述光能充电装置4包括底座41、伸缩杆42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底座41设置于所述浮床1顶部,所述伸缩杆42底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底座41上,所述伸缩杆42顶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太阳能电池板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21之间设置蓄电池。
太阳能电池板包括电池板本体43和电池板外壳44,所述电池板本体43 卡接于所述电池板外壳44的内腔,所述电池板外壳44的底部设有滑槽45,所述伸缩杆42的顶部固定连接滑块46,所述滑块46与所述滑槽45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伸缩杆42为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进行伸缩时,滑块46沿滑槽45滑动,可以调整太阳能电池板5角度,以达到接受太阳光线的最佳角度。本发明通过设置电池板外壳44,电池板本体43吸收太阳光的一面外露,其余部分被电池板外壳44包裹,电池板外壳44可以起到密封、绝缘、防水等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42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杆42平行设置,两个所述伸缩杆42之间设有连接杆47,所述滑块46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 47中间部位。采用两个平行设置的电动伸缩杆,可以保证滑块46滑动时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床、气泡发生装置、微生物菌剂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所述气泡发生装置和光能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浮床顶部,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设置于所述浮床底部;
所述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和输送管,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固定架与浮床连接,所述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浮床下方,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所述光能充电装置电连接;
所述微生物菌剂装置包括活性炭纤维毡和连接链,所述连接链设置于所述浮床底部两侧,所述活性炭纤维毡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链之间,所述活性炭纤维毡的微孔中设有微生物菌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能充电装置包括底座、伸缩杆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浮床顶部,所述伸缩杆底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伸缩杆顶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电池板本体和电池板外壳,所述电池板本体卡接于所述电池板外壳的内腔,所述电池板外壳的底部设有滑槽,所述伸缩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杆平行设置,两个所述伸缩杆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中间部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管通过管道转向连接器铰接,且相互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纤维毡为多层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包括若干聚乙烯板,所述聚乙烯板固定连接组成长方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上设置若干种植槽。
CN202220018552.5U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Active CN2179968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8552.5U CN21799689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8552.5U CN21799689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6895U true CN217996895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8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8552.5U Active CN21799689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68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26968U (zh) 太阳能曝气生物竹炭生态浮床水处理装置
CN107188318B (zh)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治理方法
CN206308129U (zh) 一种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的河涌生态浮床装置
CN108623011B (zh) 一种生态浮岛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耦合装置
CN206949146U (zh) 一种具有补光、增氧功能的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106006965A (zh) 一种黑臭水体治理与修复系统
CN112794450A (zh) 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
CN111646568A (zh) 用于湖库水体原位治理的移动式碳纤维生物膜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07487846B (zh) 一种适用于变水位的生态型硬质护岸
CN101948179B (zh) 基质-植物耦合连接式动水浮床
CN217996895U (zh)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和污染底泥同步治理修复的生物浮岛
CN104211180B (zh) 一种用于河道油污污染原位修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浮盆
CN217808943U (zh) 一种生态浮岛河湖水体治理装置
CN111003811A (zh) 基于河道人工生态系统理论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CN105948268A (zh) 植物生态浮床
CN207158913U (zh) 一种用于受污染水体修复美化的生态浮岛单体结构
CN206590962U (zh) 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
CN211141656U (zh) 一种生态浮岛
CN212450811U (zh) 用于湖库水体原位治理的移动式碳纤维生物膜净化系统
CN106673220B (zh) 一种用于水环境质量改善原位处理方法
CN213506200U (zh) 一种长度可调的水体复氧装置
CN207645910U (zh) 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与生态浮床结合的一体化水体修复装置
CN209635980U (zh) 一种水体生态环境修复装置
CN204058071U (zh) 被污染河道或江河湖泊原位修复的立体式净水装置
CN203048655U (zh) 一种新型碳纤维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