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7787U -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7787U
CN217947787U CN202222386877.1U CN202222386877U CN217947787U CN 217947787 U CN217947787 U CN 217947787U CN 202222386877 U CN202222386877 U CN 202222386877U CN 217947787 U CN217947787 U CN 217947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noxic
biological
biomembrane
aerob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68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永超
卢军
周磊
刘芳
高洪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OURE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OURE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OURE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OURE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687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7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7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7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技术方案为:包括缺氧生物膜单元,缺氧生物膜单元设置有进水管,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缺氧生物填料;缺氧生物膜单元通过出水口连通有好氧生物膜单元,好氧生物膜单元内设置有生物转盘,生物转盘由电机驱动转动,好氧生物膜单元位于生物转盘的后端处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缺氧生物填料包括球形的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孔洞,壳体内填充有一块填料体,填料体与壳体之间有空隙。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填料可投放于缺氧生物膜单元内,相邻两缺氧生物填料的内部填料体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不会堵塞,运行中无需搅拌,可节约大量能耗,有助于节能减排。

Description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缺氧生物单元投加生物填料的做法已越来越广泛,主要由于生物膜法的应用相较单纯活性污泥法具有生物密度大、污泥产量小、易于固着培养特定微生物等突出优点。缺氧生物单元内应用生物填料的主要作用为附着微生物增强水解酸化及反硝化脱氮等,其填料的种类有很多,如悬浮球填料、组合填料、弹性立体填料、流化床填料等等。根据应用形式划分,主要分为固定式填料、悬挂式填料和悬浮填料三种,由于固定式填料挂膜薄、易堵塞等缺点,导致其应用较少,因而悬挂式填料和悬浮填料是当今缺氧生物填料的主流形式。这两种填料在缺氧生物单元的应用中通常需要采用搅拌器搅拌、间歇曝气搅拌、廊道推流搅拌等方式进行污水搅拌,使填料附着的生物膜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以及防止填料互相堆积,避免堆积造成堵塞影响污染物质的流动交换,避免堆积造成水流不畅水力剪切减少从而影响生物膜的生长。因此,在传统缺氧生物填料应用时通常需要采用动力进行搅拌,需要消耗大量能耗,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
此外,传统的A/O水处理工艺中,好氧池和缺氧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非常相似。即好氧池中有相当多的反硝化菌,而在缺氧池中又有相当多的硝化菌。正是由于这种硝化和反硝化菌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不停地混合,使得传统A/O水处理工艺的硝化和反硝化效率较低。在现有工艺中,即使在缺氧段和好氧段添加了填料,例如MBBR工艺,从好氧段回流的活性污泥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活性污泥,从而处理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缺氧生物膜单元内的缺氧生物填料无需固定可直接投放于缺氧生物膜单元水体内,相邻两个缺氧生物填料的内部填料体之间会形成导流通道,不会形成堵塞,运行过程中不需要设置搅拌装置,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能耗,有助于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生物膜单元,缺氧生物膜单元设置有进水管,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缺氧生物填料;缺氧生物膜单元通过出水口连通有好氧生物膜单元,好氧生物膜单元内设置有生物转盘,生物转盘由电机驱动转动,好氧生物膜单元位于生物转盘的后端处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缺氧生物填料包括球形的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孔洞,壳体内填充有一块填料体,填料体与壳体之间有空隙。
优选地,所述生物转盘的转轴上位于生物转盘的后端设置有转轴支架,转轴支架上周向安装有若干个回流桶;好氧生物膜单元的内壁上对应生物转盘的后端处安装有回流接水槽,回流接水槽位于转轴支架上部的回流桶的下方,回流接水槽设置有回流出水管,回流出水管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中。
优选地,所述回流桶包括桶体,桶体内竖直设置有丝杆,丝杆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桶体底部;丝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母上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的外端设置有一圈密封垫,密封垫与桶体内壁接触。
优选地,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内设置有若干个中间隔板,中间隔板上设置有通孔,中间隔板将缺氧生物膜单元分隔成若干个缺氧处理空间;缺氧生物膜单元的出水口位于靠近生物转盘前端的缺氧处理空间处,进水管的出水口伸入到远离生物转盘前端的缺氧处理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好氧生物膜单元位于缺氧生物膜单元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和好氧生物膜单元的前端设置有设备间。
优选地,所述好氧生物膜单元的后端设置有沉淀过滤单元。
优选地,所述沉淀过滤单元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污泥收集池,污泥收集池的上方设置有竖流式沉淀池或斜板沉降池。
优选地,所述沉淀过滤单元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滤布过滤设备,滤布过滤设备的出水口与沉淀过滤单元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的下部设置有空气搅拌管,空气搅拌管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曝气孔;空气搅拌管的一端连接有压缩空气装置,另一端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填料,该填料无需固定可直接投放于缺氧生物膜单元水体内,当多个缺氧生物填料堆积后,壳体形成支撑,相邻两个缺氧生物填料的内部填料体之间会形成导流通道,不会形成堵塞,水可以在堆积后的填料体之间流动。当填料体生长微生物后,污水与微生物能够充分接触,老化脱落的生物膜可以借助通道间形成的水力剪切顺利脱除。运行过程中不需要设置搅拌装置,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能耗,有助于节能减排。
2.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内部进行功能分区,缺氧生物膜单元和好氧生物膜单元均采用纯生物膜法,可以实现高的总氮去除率,一方面在于缺氧段常规运行中无需曝气,设备化的结构使其内部水体不与外界空气接触,可以限制溶解氧的侵入,从而高效地利用了进水中有限的有机碳源;另一方面,缺氧段和好氧段中拥有明显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即在缺氧段内缺氧和反硝化菌占绝对优势,而好氧段内好氧微生物、硝化菌占绝对优势,好氧段仅进行硝化液回流,无污泥回流。由此各工艺段内的微生物均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脱氮效率。
3.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转盘回流桶容积可调,当需要调整回流桶的回流水量时,无需进行回流桶的拆装,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手动灵活地调整回流桶的回流容积,从而调整回流桶的回流水量。解决了现有回流桶调节回流水量时必须拆装的问题,继而解决了拆装过程中存在的费时费力、存在安全隐患、螺栓滑丝断丝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填料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填料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例1的缺氧生物填料使用状态图。
图7是实施例1的上面单层填料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1的上面单层填料俯视观测框图。
图9是对比例1的缺氧生物填料使用状态图。
图10是对比例1的上面单层填料俯视图。
图11是对比例1的上面单层填料俯视观测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桶最大回流容积的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桶中等回流容积的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桶最小回流容积的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桶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转盘的回流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8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缺氧生物膜单元; 2、进水管;3、缺氧生物填料; 301、壳体;302、孔洞;303、填料体;304、横向条状筋;305、竖向条状筋;4、好氧生物膜单元;401、生物转盘;402、电机;403、转轴支架;404、回流桶;4041、桶体;4042、丝杆;4043、螺母;4044、挡水板;4045、密封垫;4046、腔体;4047、防脱盘;4048、旋转手轮;5、回流接水槽;6、回流出水管;7、中间隔板;701、通孔;8、设备间;801、盖板;9、沉淀过滤单元;901、污泥收集池;902、斜板沉降池;903、滤布过滤设备;904、排水管;905、检修踏板;10、空气搅拌管;11、缺氧好氧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生物膜单元1,缺氧生物膜单元1设置有进水管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缺氧生物填料3;缺氧生物膜单元1通过出水口连通有好氧生物膜单元4,好氧生物膜单元4内设置有生物转盘401,生物转盘401中心处设置有转轴,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好氧生物膜单元4内,转轴由电机402驱动转动,好氧生物膜单元4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后端处设置有出水管。其中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均设置有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膜单元1与好氧生物膜单元4不含活性污泥,全部采用纯生物膜法;缺氧生物膜单元1与好氧生物膜单元4在结构布置上可以是上下布置(如图1-2所示),也可以前后布置。如图1-2所示的布置方式,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好氧分隔板11上且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前端,污水首先进入缺氧生物膜单元1,随后通过出水口自流入好氧生物膜单元4中。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高效的总氮去除率,一方面在于缺氧段可以限制溶解氧的侵入,从而高效地利用了进水中有限的有机碳源;另一方面,两个缺氧段和好氧段中拥有明显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即在缺氧段内缺氧和反硝化菌占绝对优势,而好氧段内好氧微生物、硝化菌占绝对优势。由此各工艺段内的微生物均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脱氮效率。而传统的A/O水处理工艺中,好氧池和缺氧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非常相似,即好氧池中有相当多的反硝化菌,而在缺氧池中又有相当多的硝化菌。正是由于这种硝化和反硝化菌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不停地混合,使得传统A/O水处理工艺的硝化和反硝化效率较低。在现有工艺中,即使在缺氧段和好氧段添加了填料,例如MBBR工艺,从好氧段回流的活性污泥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活性污泥,从而处理效率降低。而本实用新型的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均采用纯生物膜法,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点。
如图3-5所示,所述缺氧生物填料3包括球形的壳体301,壳体301的材质可采用PE等塑料;壳体301上设置有孔洞302,方便污水从孔洞302进入壳体301内部,如壳体301由横向条状筋304和竖向条状筋305交织连接形成网状壳体301,横向条状筋304和竖向条状筋305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孔洞302。壳体301内填充有一块填料体303,填料体303与壳体301之间有空隙,形成污水流动通道;填料体303优选采用现有的改性聚氨酯材料制成。
组合后的缺氧生物填料3的比重为0.92-0.98,小于污水的密度,可以在附着上生物膜后均匀地分散在污水中,而不会飘到污水的上部或沉到污水底,更利于污水的处理。
其中,填料体303的形状可采用不规则形状或规则几何形状,优选地,填料体303的形状为长方体、锥体或圆柱体,更优选地,填料体303的形状为立方体。实际使用时,由于改性聚氨酯材料的填料体303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填料体303的尺寸可稍大于壳体301内部空间,使得填料体303在壳体301内处于一定程度的压缩状态,保证污水流动时,填料体303不会受力在壳体301内转动,便于污水流动通道间形成的水力剪切顺利辅助填料体303上老化生物膜的脱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缺氧生物填料3具有网状球形的壳体301,直径为80mm,仅内置一个呈立方体形状的多孔泡沫填料体303,填料体303边长为50mm,填料体303呈压缩状态填充于壳体301内部且在使用时不会随污水流动而在壳体301内转动。
使用时,实施例1的填料在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堆积后,导流空间规则且充裕,如图6所示,通过底部进水上部出水的工艺方式,水流通畅,无需搅拌即可达到污染物质的正常流动交换,通道间形成的水力剪切可顺利辅助老化生物膜的脱除。
在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堆积后,如图7-8所示,取上面单层填料俯视观测框(280mm×219mm)内的填料及空隙,其总面积约为0.06m2,填料面积约为0.025m2,计算出过水面积约为0.035m2
对比例1
对比例1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壳体301,内部填充多个立方体形状的小填料体303,小填料体303的边长为10mm,小填料体303之间没有连接关系也没有固定在壳体301内部,在壳体301内呈松散状态。
使用时,对比例1的填料在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堆积后,内部松散的小填料体303容易在网状球形壳体301内部堆积,无法留出足够的导流空间,如图9所示,通过底部进水上部出水的工艺方式,水流不易穿透填料层,容易在填料之间形成短流,影响污染物质的流动交换以及生物膜的生长与脱落。
在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堆积后,如图10-11所示,取上面单层填料俯视观测框(280mm×219mm)内的填料及空隙,其总面积约为0.06m2,填料面积约为0.051m2,计算出过水面积约为0.009m2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例1填料的过水面积约为对比例1传统填料的3.8倍。更大的过水面积可以保证水流通畅,无需搅拌即可达到污染物质的正常流动交换,通道间形成的水力剪切可顺利辅助老化生物膜的脱除。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所述生物转盘401的转轴上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后端设置有转轴支架403,转轴支架403上周向安装有若干个回流桶404;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内壁上对应生物转盘401的后端处安装有回流接水槽5,回流接水槽5位于转轴支架403上部的回流桶404的下方,回流接水槽5设置有回流出水管6,回流出水管6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
周向设置的回流桶404随着生物转盘401的转轴支架403一起转动,转到下方位置的回流桶404浸入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污水中并在挡水板4044上方空间内装填污水,随后转至转轴支架403的上方位置并将污水倾倒至下方的回流接水槽5中。回流至回流接水槽5中的污水通过回流出水管6回流至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完成硝化夜的回流。
优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回流桶404包括桶体4041,桶体4041内竖直设置有丝杆4042,丝杆404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桶体4041底部;丝杆4042上螺纹连接有螺母4043,螺母4043上设置有挡水板4044,挡水板4044的外端设置有一圈密封垫4045,密封垫4045与桶体4041内壁接触。其中,桶体4041形状可如图16所示设计为长方体,挡水板4044亦为长方形板,这样在转动丝杆4042时其上的螺母4043受挡水板4044的限制不会随着丝杆4042一起原地转动,而会沿着螺纹在丝杆4042上上下移动,从而改变挡水板4044上方空间的容积。
其中,丝杆4042底部可通过轴承安装在桶体4041内的底部,但由于轴承在水中寿命短、安装难且后期需要经常维护,因此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桶体4041内的底部设置有丝杆4042固定机构,丝杆4042固定机构包括腔体4046,腔体4046可拆卸地安装在桶体4041底部,丝杆4042底部伸入到腔体4046内且丝杆4042底部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的作用为防止丝杆4042从腔体4046中脱出,只要能够实现该功能的结构均可;优选地,本实施例的限位机构为设置在丝杆4042底部上的防脱盘4047。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转动丝杆4042,优选地,所述丝杆4042顶部安装有旋转手轮4048。
采用本实施例的回流桶404回流污水时,污水进入桶体4041内挡水板4044上方的空间,因此若需要调节回流桶404的回流水量时,只需要手动转动旋转手轮4048,丝杆4042将带动挡水板4044上下移动,挡水板4044端部的密封垫4045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从而改变挡水板4044上方空间的容积,完成回流桶404回流水量的调节。图13-15分别展示了本实施例的回流桶404最大回流容积、中等回流容积及最小回流容积的状态图。
为了防止水流冲击回流桶404内的丝杆4042使其转动从而导致挡水板4044上下移动而改变回流桶404的回流水量,可在桶体4041内壁上对应旋转手轮4048的位置周向间隔设置一圈挂环,并在旋转手轮4048上设置上挂钩,当调整好回流桶404的回流水量后,将挂钩挂在对应位置的挂环上即可将丝杆4042固定住,防止其受水流冲击而转动。
当需要调整回流桶404的回流水量时,无需进行回流桶404的拆装,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手动灵活地调整回流桶404的回流容积,从而调整回流桶404的回流水量。本实施例的回流桶404解决了现有回流桶404调节回流水量时必须拆装的问题,继而解决了拆装过程中存在的费时费力、存在安全隐患、螺栓滑丝断丝的问题。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上下设置,两个单元之间设置有缺氧好氧分隔板11;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设置有一个中间隔板7,中间隔板7的下部设置有通孔701,中间隔板7将缺氧生物膜单元1分隔成两个缺氧处理空间;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好氧分隔板11上且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前端,进水管2的出水口则伸入到后端的缺氧处理空间内。本实施例中中间隔板7、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出水口及进水管2的出水口的设计,可以延长污水在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的流动路径,防止污水形成短流影响处理效果。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前端设置有设备间8。设备间8可以内置生物转盘401的电机402,以及放置碳源、PAC等加药设备,还可以放置电控柜、电磁流量计等装置。设备间8的顶部可设置盖板801,具有防雨功能,盖板801可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装置可设计为地上式或地埋式,地埋式装置的设备间8配套爬梯,地上式装置的设备间8则可配套外开式门。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后端设置有沉淀过滤单元9。其中,所述沉淀过滤单元9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污泥收集池901,污泥收集池901的上方设置有竖流式沉淀池或斜板沉降池902(图1-2所示为斜板沉降池902)。或者所述沉淀过滤单元9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滤布过滤设备903,滤布过滤设备903的出水口与沉淀过滤单元9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904连接。或者如图1-2所示,所述沉淀过滤单元9既设置有污泥收集池901、斜板沉降池902,又设置有滤布过滤设备903。其中竖流式沉淀池和斜板沉降池902可采用现有设备,滤布过滤设备903可采用CN206126936U公开的定盘过滤装置。
沉降过滤单元的作用是对经缺氧生物膜单元1及好氧生物膜单元4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降过滤处理,在该单元中可以投加PAC进行化学辅助除磷。如图1-2所示,从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出水管排出的污水流入到沉降过滤单元下部的污泥收集池901中,再依次经上方的斜板沉降池902和滤布过滤设备903的过滤沉降处理,最终由排水管904排出。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沉底过滤单元的两个侧板之间安装有检修踏板905,以便于对滤布过滤设备903进行检修维护,并便于对生物转盘401的转轴轴承添加润滑油。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下部设置有空气搅拌管10,空气搅拌管10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曝气孔;空气搅拌管10的一端连接有压缩空气装置,另一端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空气搅拌管10处于不常开状态,在装置长时间运行后,可以通过空气搅拌管10使用空气进行曝气搅拌的方式防止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的缺氧生物填料3堵塞。
实施例8
以如图18所示的工艺流程对污水进行处理,其中缺氧生物膜单元1、好氧生物膜单元4及沉淀过滤单元9采用的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设备内部进行功能分区。
污水首先进入装置外的预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主要由格栅、沉砂池、调节池组成。污水在预处理单元中调节水质水量后泵入一体化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置有缺氧生物填料3,缺氧生物填料3附着有生物膜,利用厌氧或兼性菌在水解和酸化阶段的作用将污水中悬浮性有机固体和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和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提高污水生化性,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硝化脱氮,去除水中的总氮。该缺氧生物膜单元1不采用动力搅拌装置。
污水而后通过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出水口自流进入好氧生物膜单元4,好氧生物膜单元4为生物转盘401工艺,无需鼓风机曝气,盘片表面的生物膜依靠表面水膜摄取空气中的氧气。污水在好氧生物膜单元4中进行有机物的分解以及氨氮的硝化去除作用等,硝化液通过回流桶404回流至缺氧生物膜单元1,而出水进入沉淀过滤单元9进行深度处理,其中污泥直接外排,不进行污泥回流,最终经深度处理的污水达标排放。
尽管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生物膜单元(1),缺氧生物膜单元(1)设置有进水管(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缺氧生物填料(3);缺氧生物膜单元(1)通过出水口连通有好氧生物膜单元(4),好氧生物膜单元(4)内设置有生物转盘(401),生物转盘(401)由电机(402)驱动转动,好氧生物膜单元(4)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后端处设置有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生物填料(3)包括球形的壳体(301),壳体(301)上设置有孔洞(302),壳体(301)内填充有一块填料体(303),填料体(303)与壳体(301)之间有空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401)的转轴上位于生物转盘(401)的后端设置有转轴支架(403),转轴支架(403)上周向安装有若干个回流桶(404);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内壁上对应生物转盘(401)的后端处安装有回流接水槽(5),回流接水槽(5)位于转轴支架(403)上部的回流桶(404)的下方,回流接水槽(5)设置有回流出水管(6),回流出水管(6)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1)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桶(404)包括桶体(4041),桶体(4041)内竖直设置有丝杆(4042),丝杆(404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桶体(4041)底部;丝杆(4042)上螺纹连接有螺母(4043),螺母(4043)上设置有挡水板(4044),挡水板(4044)的外端设置有一圈密封垫(4045),密封垫(4045)与桶体(4041)内壁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设置有若干个中间隔板(7),中间隔板(7)上设置有通孔(701),中间隔板(7)将缺氧生物膜单元(1)分隔成若干个缺氧处理空间;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出水口位于靠近生物转盘(401)前端的缺氧处理空间处,进水管(2)的出水口伸入到远离生物转盘(401)前端的缺氧处理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生物膜单元(4)位于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和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前端设置有设备间(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生物膜单元(4)的后端设置有沉淀过滤单元(9)。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单元(9)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污泥收集池(901),污泥收集池(901)的上方设置有竖流式沉淀池或斜板沉降池(902)。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单元(9)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滤布过滤设备(903),滤布过滤设备(903)的出水口与沉淀过滤单元(9)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904)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生物膜单元(1)的下部设置有空气搅拌管(10),空气搅拌管(10)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曝气孔;空气搅拌管(10)的一端连接有压缩空气装置,另一端伸入到缺氧生物膜单元(1)内。
CN202222386877.1U 2022-09-08 2022-09-08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7947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6877.1U CN217947787U (zh) 2022-09-08 2022-09-08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6877.1U CN217947787U (zh) 2022-09-08 2022-09-08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7787U true CN217947787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6877.1U Active CN217947787U (zh) 2022-09-08 2022-09-08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7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13067U (zh) 一种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4291436A (zh) 一种生物转鼓废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CN213112940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6915824A (zh) 小城镇污水处理一体化高效低能耗新型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09835980B (zh) 一种半固定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
CN214936878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CN213416595U (zh) 一种低温地区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3087126A (zh) 适用于不同河流水域的水体进行生物和生态的治理方法
CN210764843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7947787U (zh) 无污泥回流的双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CN201932959U (zh) 活性炭反冲洗设备
CN111302483A (zh) 高效耦合式可循环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8933186U (zh)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0790455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14654276U (zh) 一种填料强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9940597U (zh) 一种硫铁耦合技术去除硝态氮的装置
CN210796140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6865899A (zh) 一种油气田高含盐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CN112551697A (zh) 一种环隙式自循环污水处理系统
CN108033562B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RU131716U1 (ru) Канализационная очистная станция закрытого типа
CN206985959U (zh) 撬装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3087307A (zh) 适用于城镇污水进行生物和生态净化的处理方法
CN101172734A (zh) 一种富营养水处理工艺
CN212894377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