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2138U -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2138U
CN217942138U CN202222052988.9U CN202222052988U CN217942138U CN 217942138 U CN217942138 U CN 217942138U CN 202222052988 U CN202222052988 U CN 202222052988U CN 217942138 U CN217942138 U CN 217942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unit
power supply
control uni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529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再兴
石增光
靳占伟
姜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Welding Systems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Welding Systems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Welding Systems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Welding Systems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529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2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2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2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 Welding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波通信焊接系统,该系统包括:焊接电源和送丝装置;焊接电源包括:通断单元、第一设置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载波接收单元;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第二电缆与焊接电源进行接通或断开;送丝装置,包括: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设置单元和载波发送单元;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检测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实现了双向通信;且相较于在焊机端增加载波发送装置,送丝机端增加载波接收装置的现有技术,设置通断单元和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成本更低,降低了设备成本。

Description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背景技术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在需要焊接电缆加长的场合有广泛的应用,其优势在于可以省去焊机和送丝机之间的控制电缆,这样就减少了控制电缆断线损坏的可能,也可简化用户的现场布线。
现有的载波控制焊机一般为单向载波控制,即送丝机向焊机发送载波信号,将送丝机端的设置信息传递给焊机,焊机再控制焊接的输出,此方式可满足基本的应用需求。此方式送丝机端设置有载波发送装置,焊机端有载波接收装置。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并为了适应部分用户需求,也出现了双向载波通信的焊接系统,但是双向载波通信的焊接系统为实现焊机向送丝机发送信号,需在焊机端增加载波发送装置,送丝机端增加载波接收装置,由此就会使相关控制电路复杂化,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且能够双向通信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包括:焊接电源和送丝装置;
所述焊接电源包括:通断单元、第一设置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载波接收单元;
所述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所述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解调后发送给所述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设置单元相连,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通断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对所述通断单元的通断过程进行控制;
所述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二电缆与所述焊接电源的连接进行接通或断开;
所述送丝装置,包括: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设置单元和载波发送单元;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设置单元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二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载波发送单元;
所述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将接收的设置参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载波信号后发送;
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接收所述通断编码信息,对所述通断编码信息进行解码。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断单元,包括:电源通断控制电路;
所述电源通断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源、第一二极管、第一光耦合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源和第一mos管;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串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相连;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mos 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实施时,所述通断单元,还包括:高负载电路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高负载电路,包括:与非门芯片、第三电源、第五电阻、第二晶体管、第六电阻、第四电源、第二光耦合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二mos管;
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四电源串联,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四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mos 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缆电平信号为低电平时,为所述送丝装置供电。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包括:
第四二极管、第一电感、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电容、第十三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三光耦合器、第十四电阻和第五电源;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均接地;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相连;
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四端还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源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焊接电源中设置通断单元,根据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第二电缆与焊接电源的连接进行接通或断开,并在送丝装置中设置通断信号接收单元,检测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并传输给第二控制单元,实现了焊接电源向送丝装置的信息传输;通过在送丝装置中设置载波发送单元,在焊接电源中设置载波接收单元,利用载波通信实现了送丝装置向焊接电源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了双向通信;且相较于在焊机端增加载波发送装置,送丝机端增加载波接收装置的现有技术,设置通断单元和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成本更低,降低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的框架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通断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申请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波通信焊接系统,用以降低成本且确保能够双向通信,该系统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包括:焊接电源和送丝装置;
其中,焊接电源包括:通断单元、第一设置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载波接收单元;
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单元相连,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以形成闭合回路,用于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解调后发送给第一控制单元;
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设置单元相连,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通断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第一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对通断单元的通断过程进行控制;
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第二电缆与焊接电源进行接通或断开;
其中,送丝装置,包括: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设置单元和载波发送单元;
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设置单元相连,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将第二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信息发送给载波发送单元;
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缆的第二端和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以形成闭合回路,用于将接收的设置参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载波信号后发送;
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检测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
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接收通断编码信息,对通断编码信息进行解码。
通过在焊接电源中设置通断单元,根据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第二电缆与焊接电源的连接进行接通或断开,并在送丝装置中设置通断信号接收单元,检测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并传输给第二控制单元,实现了焊接电源向送丝装置的信息传输;通过在送丝装置中设置载波发送单元,在焊接电源中设置载波接收单元,利用载波通信实现了送丝装置向焊接电源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了双向通信;且相较于在焊机端增加载波发送装置,送丝机端增加载波接收装置的现有技术,设置通断单元和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成本更低,降低了焊接成本。
其中,第一电缆是指焊接电源的输出电缆,第二电缆是指载波电缆,由于载波通信系统中,电源线和载波线是复用的,故第二电缆也用于从焊接电源向送丝装置提供电能,即第二电缆既是载波电缆又是电源线。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送丝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接收第二控制单元解码后的信息,将该信息进行可视化显示,展示给操作人员。
具体实施时,该载波通信焊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送丝装置侧向焊接电源侧通信:通断单元保持一直接通的状态,通断信号接受单元不工作,此时该载波通信焊接系统的工作状态与送丝装置向焊接电源单向载波通信的系统相同,即通过送丝装置中的第二设置单元设置参数,经第二控制单元接收后传送给载波发送单元进行发送,焊接电源侧的载波接收单元接收载波信号,并解调后发送给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接收到送丝装置的设置参数并控制焊接电源工作。
焊接电源侧向送丝装置侧通信:在焊接电源中的第一设置单元设置参数,第一控制单元接收到设置的参数后,对通断单元的通断过程进行编码,并控制通断单元进行通断动作。由于通断单元串接在第二电缆(电源线/载波电缆) 上,控制其通断相当于控制焊接电源是否向送丝装置提供控制电能。送丝装置侧通断信号接收单元检测第二电缆的电平,进而判断焊接电源侧通断单元的通断状态,从而获得通断单元发送的通断编码信息,送丝装置内的第二控制单元检测此信息,并对焊接电源发送的通断编码进行解码,从而获得焊机电源发送的信息,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查看,之后可发送给显示单元进行显示。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断单元包括:电源通断控制电路,且电源通断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晶体管Q1、第二电阻R2、第一电源V1、第一二极管D1、第一光耦合器PC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 R4、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源V2和第一mos管(metal 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Q1和Q2的具体型号不做限定。
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1串联后接地;
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相连;第一晶体管Q1 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串联后与第一电源V1连接,具体实施例中V1例如可以为15V;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地;
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还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二极管 D1的阴极与第一光耦合器PC1的第一端(图中数字1所示的端子)相连,第一光耦合器PC1的第二端(图中数字2所示的端子)接地,第一光耦合器 PC1的第三端(图中数字3所示的端子)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光耦合器PC1的第四端(图中数字4所示的端子)接地;
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二电源V2相连;
第一mos管Q2的栅极(图中G所示的端子)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第一mos管Q2的源极(图中S所示的端子)与第二电源V2相连,具体实施例中,V2可以选用12V电源,第一mos管Q2的漏极(图中D所示的端子)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区分信号的通断,或者说由于送丝装置端电容的存在会造成焊接电源端信号的通断不易区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有助于信号分辨的通断单元的电路,即在断开电源的同时,在线路中接入高负载电路,从而实现信号的快速变化。具体实施时,如图2 所示,通断单元,还包括:高负载电路和第三二极管D3;其中,高负载电路,包括:与非门芯片IC1、第三电源V3、第五电阻R5、第二晶体管Q3、第六电阻R6、第四电源V4、第二光耦合器PC2、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 R8、第九电阻R9和第二mos管Q4。具体实施时,与非门芯片IC1例如型号可以选用SN74HCT00NSR,4脚和5脚为输入引脚,6脚为输出引脚。
与非门芯片IC1的第一端(图中数字4所示的端子)与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与非门芯片IC1的第二端(图中数字5所示的端子)与第一控制单元相连,与非门芯片IC1的第三端(图中数字6所示的端子)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二晶体管Q3的基极相连;具体实施时,与非门芯片IC1的第二端接入的是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如果该控制信号为0时不动作,该控制信号为1时,拉低电压。
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三电源V3相连,具体实施例中,V3例如可以是5V电压;
第二晶体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二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光耦合器PC2的第二端(图中数字2所示的端子)相连;
第二光耦合器PC2的第一端(图中数字1所示的端子)与第六电阻R6、第四电源V4串联,具体实施例中,V4例如可以是5V电压;第二光耦合器PC2的第三端(图中数字3所示的端子)接地,第二光耦合器PC2的第四端 (图中数字4所示的端子)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
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
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和第二mos管Q4 的栅(G)极相连,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地;
第二mos管Q4的源(S)极接地,第二mos管Q4的漏(D)极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在该通断单元的电路中,当焊接电源在此电路中接通时,高负载电路不工作;当电源在此电路中不接通时,高负载电路工作。
具体的通断信号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检测到第二电缆电平信号为低电平时,为送丝装置供电。即提供控制电源掉电保持功能,在第二电缆瞬间掉电后,能够给送丝装置提供短时的稳定电压,以防止焊接电源中的通断单元将第二电缆与焊接电源之间的连接断开,第二电缆掉电时,送丝装置的控制电源同时掉电,影响其正常工作。
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为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电路,包括:
第四二极管D4、第一电感L1、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电容C1、第十三电阻R13、第一稳压管ZD1、第三光耦合器PC3、第十四电阻R14和第五电源V5;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相连;
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阻R10的第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 R1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均接地;
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第十三电阻R13 的第二端与第一稳压管ZD1的负极相连,第一稳压管ZD1的正极与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一端(图中数字1所示的端子)相连;
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二端(图中数字2所示的端子)接地,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三端(图中数字3所示的端子)接地,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四端(图中数字4所示的端子)与第二控制单元相连,具体实施时,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四端接入第二控制单元传输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为0 时,供电;该控制信号为1时,断电。
第三光耦合器PC3的第四端(图中数字4所示的端子)还与第十四电阻 R14的第一端相连,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第五电源V5相连,具体实施时,V5一般为5V。
具体实施时,第二电缆传输的信号经过电阻R10、R11、R12分压后,再经电阻R13限流和ZD1分压后,输入光耦合器PC3,PC3的第四端输出信号到后级电路。
综上所述,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通信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中焊接电源侧包含通断单元,可通过控制电源线/载波电缆上电源的通断,向送丝装置侧发送信号,送丝装置侧的通断信号接收单元,可接收上述通断信号,并发送给送丝装置内的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可识别此通断信号包含的信息,以此实现焊接电源向送丝装置的通信。送丝装置可通过载波的方式,向焊接电源发送载波信号,焊接电源可接收并识别此载波信号,以此实现送丝装置向焊接电源的通信。且通断单元的原理简单,结构简洁,相较于载波的方式,既简单又可靠。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高的可双向通信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方面,也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实施例,也不局限于这些方面和/或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和/或置换。而且,可以单独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方面和/或实施例或者与一个或更多其他方面和/或其实施例结合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接电源和送丝装置;
所述焊接电源包括:通断单元、第一设置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载波接收单元;
所述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所述载波接收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解调后发送给所述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设置单元相连,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通断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对所述通断单元的通断过程进行控制;
所述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二电缆与所述焊接电源的连接进行接通或断开;
所述送丝装置,包括: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设置单元和载波发送单元;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设置单元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二设置单元传输的设置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载波发送单元;
所述载波发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将接收的设置参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载波信号后发送;
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缆的电平变化,得到通断编码信息;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接收所述通断编码信息,对所述通断编码信息进行解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单元,包括:电源通断控制电路;
所述电源通断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源、第一二极管、第一光耦合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源和第一mos管;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串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相连;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单元,还包括:高负载电路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高负载电路,包括:与非门芯片、第三电源、第五电阻、第二晶体管、第六电阻、第四电源、第二光耦合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二mos管;
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与非门芯片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四电源串联,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三端接地,所述光耦合器的第四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缆电平信号为低电平时,为所述送丝装置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信号接收单元,包括:
第四二极管、第一电感、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电容、第十三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三光耦合器、第十四电阻和第五电源;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均接地;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相连;
所述第三光耦合器的第四端还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源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通信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丝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解码后的信息,将所述信息进行可视化显示。
CN202222052988.9U 2022-08-05 2022-08-05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Active CN217942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2988.9U CN217942138U (zh) 2022-08-05 2022-08-05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2988.9U CN217942138U (zh) 2022-08-05 2022-08-05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2138U true CN217942138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6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2988.9U Active CN217942138U (zh) 2022-08-05 2022-08-05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2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1219C (zh) 适于由本地供电及通过链路接收远程馈电的终端
CN217942138U (zh) 载波通信焊接系统
CN101383084B (zh) 一种隔离型总线供电通信系统
CN213186140U (zh) 一种mbus主机发送电路
CN216930034U (zh) 基于二总线的通讯优化设备和通讯系统
CN108880878A (zh) Nb-iot网络切换器
CN214590727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0405304U (zh) 高压电力线载波耦合系统
CN211427107U (zh) 一种基于二线制的主从控制系统
CN218243050U (zh) 一种矿用本质安全型显示器
CN201974495U (zh) 二次回路对线辅助器
CN214226822U (zh) 一种新型继电器
CN214623340U (zh) 一种通讯电路与家用电器
CN217116078U (zh) 一种基于水平仪的信号接收电路
CN212013131U (zh) 一种led控制系统
CN1151423C (zh) 可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的两用电脑输入装置
CN210295388U (zh) 一种智能控制插座
CN219960129U (zh) 一种黑启动系统及储能系统
CN213366096U (zh) 一种显示屏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CN214098171U (zh) 一种电器产品通讯结构
CN219016834U (zh) 一种自控系统故障报警装置
CN213547533U (zh) 功率分离器
CN218273951U (zh) 显示屏和显示系统
CN212412804U (zh) 一种兼具有无线通信及快充多协议诱骗的新型电路
CN213577992U (zh) 空调控制电路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