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6971U -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06971U CN217906971U CN202221657901.4U CN202221657901U CN217906971U CN 217906971 U CN217906971 U CN 217906971U CN 202221657901 U CN202221657901 U CN 202221657901U CN 217906971 U CN217906971 U CN 2179069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elastic soft
- elastic
- soft ring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靠背连接结构,包括:椅背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支座;背支架,包括分别朝左右两侧伸出的连接臂,连接臂的端部设有连接座,该连接座与支座前后连接在一起;弹性软圈,夹持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在支座的后端设有连接柱;连接座的后端设有安装槽;连接柱向后依次穿过弹性软圈及连接座并位于安装槽内;阻尼橡胶圈,设置在安装槽内;阻尼橡胶圈上设有供连接柱穿过的通孔;所述阻尼橡胶圈嵌入在安装槽内并使连接柱穿设在阻尼橡胶圈内,且阻尼橡胶圈与安装槽内壁紧贴;在连接柱的后端设有垫片及螺栓,所述螺栓穿过垫片并连接在连接柱内;能够实现连接座与支座之间的“软连接”,使两者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办公椅多种多样,办公环境下使用的座椅越来越人性化,其舒适并避免了用户在长期使用时产生疲劳。但是现有座椅椅背通常直接连接固定在背支架上,椅背始终处于固定状态,导致舒适性不高;有一些办公椅的靠背虽然有可以调节高度和角度的装置以适应不同人士的需要,但这种靠背只是能够进行角度和位置调节;靠背与背支架的连接处为硬性连接,因而人体在向后靠在椅背上的过程中会受到椅背的反作用力,不能很好地舒展开来;靠背只能简单的起到顶背的作用,使用户感受生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巧妙且结构简单的靠背连接结构;通过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设置弹性软圈,弹性软圈夹持在两者之间并能够挤压变形;且还设有阻尼橡胶圈包覆在连接柱上,避免连接柱直接与连接座接触;从而实现连接座与支座之间“软连接”;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活动;继而用户向后靠在椅背组件上的过程中,弹性软圈能够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舒缓用户背部,避免支撑生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包括:椅背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支座;背支架,包括分别朝左右两侧伸出的连接臂,连接臂的端部设有连接座,该连接座与支座前后连接在一起;弹性软圈,夹持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在所述支座的后端设有向后伸出的连接柱;所述连接座的后端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柱向后依次穿过弹性软圈及连接座并位于安装槽内;阻尼橡胶圈,设置在安装槽内;该阻尼橡胶圈上设有供连接柱穿过的通孔;所述阻尼橡胶圈嵌入在安装槽内并使连接柱穿设在阻尼橡胶圈内,且阻尼橡胶圈与安装槽内壁紧贴;在连接柱的后端设有垫片及螺栓,所述螺栓穿过垫片并连接在连接柱内。
作为优选,所述支座的端部设有向后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起,连接柱设置在该第一限位凸起上且向后伸出;在所述弹性软圈的前端相应设有能够与第一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限位凸起嵌入在第一凹槽内能够使得支座与弹性软圈紧密配合,且避免弹性软圈跑偏。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座的前端设有向前突出的第二限位凸起;相应的,在所述弹性软圈的后端设有能够与第二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且在连接座上设有前后贯穿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形成于第二限位凸起的前端。第二限位凸起嵌入在第二凹槽内同样能够使得连接座与弹性软圈紧密配合;且使得连接柱能够很方便的穿过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软圈与支座卡接配合,在弹性软圈与支座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弧形的卡槽,在弹性软圈与支座的另一个上对应设有弧形的卡块;卡块卡接在卡槽内以使弹性软圈与支座周向固定。避免弹性软圈受到挤压力时相对支座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座的轮廓与弹性软圈的轮廓相匹配。使得弹性软圈夹持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但结构不突兀,使得结构简约美观。
作为优选,在所述的连接座的后端还设有装饰盖。该装饰盖能够盖住安装槽,从而隐藏连接痕迹,美化外观。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背组件包括两个左右并排设置的侧背支撑件,侧背支撑件为矩形框架结构,侧背支撑件包括左右间隔的内侧杆和外侧杆;所述支座设置在每个侧背支撑件的外侧杆上,且支座朝侧背支撑件的中心方向伸出。椅背组件包括两个侧背支撑件,使得每个侧背支撑件均能够独立相对连接臂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柱的端面上设有具有内螺纹的安装孔,所述螺栓连接在该安装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软圈采用弹性橡胶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及延展性,能够受力变形。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靠背连接结构,支座与连接臂前后连接以使椅背组件安装在背支架上;且通过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设置弹性软圈,弹性软圈夹持在两者之间并能够挤压变形;使得用户向后靠在椅背组件上的过程中,弹性软圈能够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舒缓用户背部,避免支撑生硬。且在安装槽内还设有阻尼橡胶圈,阻尼橡胶圈包覆在连接柱上,避免连接柱直接与连接座接触;使得支座还能相对连接座在一定范围内左右、上下偏转;从而实现连接座与支座之间“软连接”;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活动,而避免连接处断裂。
此外,第一限位凸起嵌入在第一凹槽内、第二限位凸起嵌入在第二凹槽内能够使得支座、弹性软圈及连接座三者前后紧密配合,避免弹性软圈跑偏;且弹性软圈还与支座之间卡接配合,能够进一步使弹性软圈与支座周向固定,避免弹性软圈受挤压力旋转;使得弹性软圈稳固夹持在支座和连接座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椅背组件与背支架连接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椅背组件与背支架连接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椅背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连接臂与侧背支撑件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连接臂与支座连接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连接臂与支座连接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与侧背支撑件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侧背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连接后盖与安装插座及插块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背支架1;椅背组件A;侧背支撑件2;连接臂3;支座4;弹性软圈5;弹性连接件6;弹性支撑体6a;弹性连接侧体6b;内侧杆7;外侧杆8;第一限位凸起9;连接柱10;安装孔10a;第一凹槽11;连接座12;装饰盖12a;第二限位凸起13;第二凹槽14;连接孔15;安装槽16;阻尼橡胶圈17;安装孔171;垫片171;螺栓172;安装插座18;插块19;插槽20;第一限位孔21;第一连接过孔22;缺口22a;第二限位孔23;第二连接过孔24;连接后盖25;限位柱26;连接钢扣27;弧形倒齿 27a;定位柱28;卡块29;卡槽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背连接结构,包括背支架1以及设置在背支架1上椅背组件A,椅背组件A包括两个左右并排的侧背支撑件2;所述的背支架1上设有分别朝左右两侧伸出的连接臂3,每个侧背支撑件2的外侧设有与该连接臂3连接的支座4;连接臂3与支座4前后连接在一起且在两者之间夹持有能够挤压形变的弹性软圈5;连接臂3与支座4在弹性软圈5的作用下实现“软连接”,使得用户向后靠在椅背组件A上的过程中,弹性软圈5能够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舒缓用户背部,避免支撑生硬。再者,所述的两个侧背支撑件2之间设有弹性连接件6,该弹性连接件6采用弹性橡胶制成;弹性连接件6包括纵向的夹持在两个侧背支撑件2之间的弹性支撑体6a,以及与弹性支撑体6a垂直且由该弹性支撑体6a分别朝两侧伸出的用于与侧背支撑件2连接的弹性连接侧体6b;所述的两个弹性连接侧体6b能够分别相对弹性支撑体6a弹性弯曲形变,从而使得两个侧背支撑件2之间能够前后内缩及外扩,使得用户靠在两个侧背支撑件2上后,两个侧背支撑件2能够自适应贴合人体背部,使用户体感更舒适;且背侧支撑件2活动时,连接臂3与支座4之间也能够挤压弹性软圈以相应发生形变,避免连接处断裂。
如图1-6所示,所述的侧背支撑件2为矩形框架结构,侧背支撑件件2包括左右间隔的内侧杆7和外侧杆8;所述的弹性连接件6连接在两个侧背支撑件2的内侧杆7之间。所述的支座4设置在每个侧背支撑件2的外侧杆8上,且支座4朝侧背支撑件2的中心方向伸出。支座4与连接臂3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为:在所述支座4的端部设有向后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起9,在该第一限位凸起9上设有向后伸出的连接柱10,该连接柱10的端面上设有具有内螺纹的安装孔10a;所述的弹性软圈5同样为弹性橡胶体,在该弹性软圈5的前端设有与第一限位凸起9配合的第一凹槽11;弹性软圈5能够贴合在支座4的后端使第一限位凸起9嵌入在第一凹槽11内;且连接柱10同时向后穿出于弹性软圈5。在所述的连接臂3的端部设有轮廓与弹性软圈5轮廓匹配的连接座12,该连接座12的前端设有向前突出的第二限位凸起13,相应的,在所述弹性软圈5的后端设有第二凹槽14;且在连接座12上设有前后贯穿的连接孔15,该连接孔15形成于第二限位凸起13的前端;此外,在所述的连接座12的后端还设有避让连接柱10的安装槽16;继而装配时,使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9嵌入在第一凹槽11内,第二限位凸起13嵌入在第二凹槽14内,使得支座4、弹性软圈5及连接座12三者前后紧贴在一起;所述的连接柱10将向后穿过弹性软圈5及连接孔15并位于安装槽16内。第一限位凸起9嵌入在第一凹槽11内,第二限位凸起13嵌入在第二凹槽14内能够使得弹性软圈5紧密夹持在支座4与连接座12之间,且避免弹性软圈5跑偏;此外,在所述的弹性软圈5的前端设有向前突出的弧形的卡块29,在支座4后端的对应位置处相应设有弧形的卡槽30;卡块29卡接在卡槽30内能够使弹性软圈5与支座4周向固定,从而避免弹性软圈5受到挤压力时相对支座4旋转;使弹性软圈5稳固夹持在支座4与连接座12之间。
如图5、6所示,在所述的安装槽16内还设有一阻尼橡胶圈17,该阻尼橡胶圈17上设有供连接柱10穿过的通孔;所述阻尼橡胶圈17嵌入在安装槽16内并使连接柱10穿设在阻尼橡胶圈17内;且阻尼橡胶圈17与安装槽16内壁紧贴;然后在连接柱10的后端依次设有垫片171和螺栓172,螺栓172穿过垫片171并连接在安装孔10a内;从而使得连接柱10固定在安装槽16内;使得支座4与连接臂3前后稳固连接。且在阻尼橡胶圈17的作用下,使得连接柱10不会直接与连接座12接触,阻尼橡胶圈17包覆在连接柱10外;使得连接柱10能够挤压作用于阻尼橡胶圈17;再者,在弹性软圈5的作用下,使得支座4与连接臂3之间也能够相互活动以挤压弹性软圈5,使得两者之间并非硬性连接;继而能够实现支座4与连接臂3之间“软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即支座4能相对连接座12在一定范围内左右、上下偏转;使得用户向后靠在椅背组件A上的过程中,弹性软圈5能够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舒缓用户背部,避免支撑生硬。此外,在所述安装座12的后端还连接有一个装饰盖12a,该装饰盖12a能够盖住安装槽16,从而隐藏连接痕迹,美化外观。
如图1-3、7-10所示,所述的两个侧背支撑件2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6连接在一起,在每个侧背支撑件2的内侧框7后端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插座18;所述弹性连接侧体6b与该安装插座18采用插接配合;具体而言:所述的弹性连接侧体6b中间位置处设有间隔以形成两个上下独立的插块19;相应的,在所述的安装插座18上设有两个上下相隔的插槽20;连接时,将所述的弹性连接侧体6b与安装插座18插接配合,使得插块19插接在插槽20内即可;且所述安装插座18向后突出于内侧杆7,使得弹性连接侧体6b能够设置足够的厚度,保证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说:在每个插块19上设有两个纵向间隔的第一限位孔21和两个左右分布在第一限位孔21两侧的第一连接过孔22。在所述安装插座18的后端面上相应设有与第一限位孔21前后重合的第二限位孔23,以及与第一连接过孔22前后重合的第二连接过孔24。在所述的安装插座18的后端进一步装配有连接后盖25,该连接后盖25上设有纵向间隔的用于与第一限位孔21和第二限位孔23配合的限位柱26;以及用于穿过第一连接过孔22和第二连接过孔24的连接钢扣27,连接钢扣27为四周向后延伸并且周缘处分布有弧形倒齿27a的钢片,连接钢扣27中间有洞孔供螺丝穿过,在连接后盖25上相应设有定位柱28,所述连接钢扣27采用螺丝连接在定位柱28上,使得连接钢扣27稳固设置在连接后盖25上。当所述的弹性连接侧体6b与安装插座18插接后,将所述的连接后盖25盖接在安装插座18的后端,使得限位柱26依次穿设在第二限位孔23和第一限位孔21内;且所述的连接钢扣27将依次穿过第二连接过孔24以及第一连接过孔22并使得所述的弧形倒齿27a与插块19前后齿接;具体是指:所述的弧形倒齿27a能够在一定程度弹性收缩,当所述连接钢扣27穿过第二连接过孔24及第一连接过孔22时,所述的弧形倒齿27a会朝中心处收缩;待所述连接钢扣27完全穿过第一连接过孔22后,所述弧形倒齿27a弹性复位从而与插块19前后齿接,且弹性连接侧体6b为弹性橡胶体,从而使得弧形倒齿27a能够部分卡入弹性连接侧体6b内;继而当所述的连接后盖25装配在安装插座18上后,限位柱26能够使得插块19与安装插座18之间保持稳固插接,使得弹性连接侧体6b不会脱离安装插座18;而所述弧形倒齿27a与插块19齿接能够限制连接后盖25脱离安装插座18;使得弹性连接侧体6b稳定插接在安装插座18内,连接结构简单稳固;使得连接后盖25既能够起到装饰效果,还能够起到连接限位作用,起到双重作用。
且如图4-6所示,位于插块19外侧的第一连接过孔22在插块19的侧端处形成有缺口22a;由于第一连接过孔22为了保持连接钢扣27通过,故而尺寸较大;为了避免装配时发生干涉,从而在位于插块19外侧的第一连接过孔22处设有缺口22a,使得安装更顺畅。
此外,所述的弹性支撑体6a与弹性连接侧体6b相垂直,且弹性支撑体6a的前后两端均突出于弹性连接侧体6b;当所述的弹性连接侧体6b与安装插座18装配好后;所述的弹性支撑体6a夹持在两个内侧杆7之间,且弹性支撑体6a的前后长度不小于侧背支撑件2的前后厚度,使得弹性支撑体6a能够稳定夹在两个内侧杆7之间,提供支撑作用;且所述弹性支撑体6a的左右厚度介于5-15mm之间;使得弹性支撑体6a具有一定厚度,使得结构稳固;但是厚度也不能够过大,导致两个侧背支撑件2间隔过大。
继而通过上述连接结构,使得所述的两个弹性连接侧体6b能够分别相对弹性支撑体6a弹性形变,从而使得两个侧背支撑件2之间能够前后内缩及外扩,使得用户靠在两个侧背支撑件2上后,两个侧背支撑件2能够自适应贴合人体背部,使用户体感更舒适。此外,支座4与连接臂3之间在弹性软圈5以及阻尼橡胶圈17的作用下实现“软连接”,使得背侧支撑件2活动时,两者之间能够相应发生形变,提供弹性缓冲,避免支撑生硬;从而实现靠背的自适应功能。
Claims (9)
1.一种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椅背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支座;
背支架,包括分别朝左右两侧伸出的连接臂,连接臂的端部设有连接座,该连接座与支座前后连接在一起;
弹性软圈,夹持在连接座与支座之间;在所述支座的后端设有向后伸出的连接柱;所述连接座的后端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柱向后依次穿过弹性软圈及连接座并位于安装槽内;
阻尼橡胶圈,设置在安装槽内;该阻尼橡胶圈上设有供连接柱穿过的通孔;所述阻尼橡胶圈嵌入在安装槽内并使连接柱穿设在阻尼橡胶圈内,且阻尼橡胶圈与安装槽内壁紧贴;
在连接柱的后端设有垫片及螺栓,所述螺栓穿过垫片并连接在连接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端部设有向后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起,连接柱设置在该第一限位凸起上且向后伸出;在所述弹性软圈的前端相应设有能够与第一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的前端设有向前突出的第二限位凸起;相应的,在所述弹性软圈的后端设有能够与第二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且在连接座上设有前后贯穿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形成于第二限位凸起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软圈与支座卡接配合,在弹性软圈与支座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弧形的卡槽,在弹性软圈与支座的另一个上对应设有弧形的卡块;卡块卡接在卡槽内以使弹性软圈与支座周向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的轮廓与弹性软圈的轮廓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接座的后端还设有装饰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背组件包括两个左右并排设置的侧背支撑件,侧背支撑件为矩形框架结构,侧背支撑件包括左右间隔的内侧杆和外侧杆;所述支座设置在每个侧背支撑件的外侧杆上,且支座朝侧背支撑件的中心方向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柱的端面上设有具有内螺纹的安装孔,所述螺栓连接在该安装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软圈采用弹性橡胶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57901.4U CN21790697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57901.4U CN21790697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06971U true CN217906971U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8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57901.4U Active CN21790697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06971U (zh) |
-
2022
- 2022-06-29 CN CN202221657901.4U patent/CN2179069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44194B2 (en) | Device for lumbar support | |
WO1987005479A1 (en) | Chair construction | |
CN217906971U (zh) | 一种靠背连接结构 | |
KR200405353Y1 (ko) | 스태킹 의자에 있어서의 등판의 탄성 설치구조 | |
CN213216127U (zh) | 一种座椅及其椅背 | |
CN217906974U (zh) | 一种自适应双背式靠背 | |
CN217161528U (zh) | 一种扶手可调节功能沙发 | |
CN108158266B (zh) | 一种可根据人体坐姿调整靠背角度的座椅 | |
WO1987005480A1 (en) | Upholstery for a chair | |
JP2006081565A (ja) | 加工竹の連結部構造及び加工竹を用いた荷重支持構造体 | |
CN220824097U (zh) | 一种座部组件 | |
JP6485946B2 (ja) | 椅子 | |
KR200323370Y1 (ko) | 기능성 사무용의자 | |
CN218008952U (zh) | 一种椅背组件 | |
CN210989241U (zh) | 一种扶手 | |
CN214230608U (zh) | 一种榫卯连接的亚力克椅 | |
CN214595148U (zh) | 装配型沙发椅 | |
KR101481531B1 (ko) | 사무 의자용 연결 장치 | |
CN210276539U (zh) | 一种自适应椅背结构及座椅 | |
CN208807910U (zh) | 一种座椅靠背的连接机构 | |
KR200185922Y1 (ko) | 의자 등받이 구조 | |
KR200264837Y1 (ko) | 의자의 등받이 각도조절장치 | |
CN220384686U (zh) | 一种办公椅背的固定结构 | |
CN211269548U (zh) | 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椅子 | |
CN210930463U (zh) | 一种多功能组合沙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