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2102U - 一种温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2102U
CN217882102U CN202221841638.4U CN202221841638U CN217882102U CN 217882102 U CN217882102 U CN 217882102U CN 202221841638 U CN202221841638 U CN 202221841638U CN 217882102 U CN217882102 U CN 217882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assembly
temperature controller
middle frame
moun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416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LIED CONTROL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LIED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LIED CONTRO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LIED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416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2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2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2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温控器领域,提供了一种温控器,包括:中框;设于所述中框顶部的显示组件;设于所述中框底部的底壳组件;设于所述中框内的PCB组件,所述PCB组件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设于所述底壳组件上的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与所述PCB组件连接的插头,所述底壳组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插头相适配的收纳槽,所述插头可相对所述底壳组件转动以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或自所述收纳槽伸出。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头相对底壳组件转动设置,并在底壳组件上设置了与插头相适配的收纳槽,插头在转动后可收纳于收纳槽中,而使温控器的外形变得平整规则,不但能够达到减小温控器体积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温控器的收纳存放。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器。
背景技术
温控器是指根据其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发生导通或者断开等一系列动作的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等。其可对环境温度自动进行采样并即时监控,以控制设备的运行,例如,当环境温度高于/低于设定值时控制设备停止/开启运行,以保证环境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家电产品当中。
然而,现有的温控器的插头大多为固定结构,不能折叠收纳回到温控器之中,导致温控器的体积增大,不利于控制产品的外形大小。并且,突出的插头也会增大温控器占用的存放空间,不便于温控器的收纳存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温控器上的插头无法折叠收纳,导致温控器的体积较大且不利于收纳存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温控器,包括:
中框;
设于所述中框顶部的显示组件;
设于所述中框底部的底壳组件;
设于所述中框内的PCB组件,所述PCB组件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以及
设于所述底壳组件上的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与所述PCB组件连接的插头,所述底壳组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插头相适配的收纳槽,所述插头可相对所述底壳组件转动以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或自所述收纳槽伸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组件包括:
盖设于所述中框底部的下壳体,所述收纳槽设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
设于所述中框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第一密封圈;
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插头安装座,所述插头组件设于所述插头安装座上;盖设所述插头安装座的插头密封件;以及
设于所述插头密封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第二密封圈。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
固定设于所述插头安装座上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的一端与所述插头连接;以及
设于所述电极片的另一端的电流传输件,所述电流传输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片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插头密封件与所述PCB组件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包括:
插头主体;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底部的插脚;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两侧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插头安装座转动设置;以及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的顶部并与所述插脚连接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电极片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插头安装座包括:
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下安装座,所述电极片设于所述下安装座上;以及
设于所述电极片上的上固定件,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上固定件与所述下安装座之间,并可相对所述上固定件与所述下安装座转动以带动所述插头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座与所述上固定件分别对应所述转动部形成有第一转动缺口与第二转动缺口,所述转动部转动地嵌于所述第一转动缺口与所述第二转动缺口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流传输件包括:
与所述电极片接触的第一端;
与所述PCB组件连接的第二端;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插头密封件抵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盖设于所述中框顶部的上壳体;
嵌设于所述上壳体上的显示盖板;
设于所述中框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第三密封圈;以及
设于所述上壳体下的显示板,所述显示板与所述PCB组件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头主体的底部还设有第一扣手凹陷。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插头对应的第二扣手凹陷。
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头相对底壳组件转动设置,并在底壳组件上设置了与插头相适配的收纳槽,使得插头在转动后可收纳于收纳槽中,而使温控器的外形变得平整规则,不但能够达到减小温控器体积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温控器的收纳存放,插头可自收纳槽中转动伸出,则保证了温控器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温控器的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部分温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部分温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与插头安装座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与插头安装座的另一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现有的温控器的插头大多为固定结构,不能折叠收纳回到温控器之中,导致温控器的体积增大,不利于控制产品的外形大小。并且,突出的插头也会增大温控器占用的存放空间,不便于温控器的收纳存放。
本方案通过将温控器的插头转动设置,实现插头展开及收回两种形态,从而达到减少温控器的空间占用与便于收纳存放的目的。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100包括:
中框10;
设于中框10顶部的显示组件20;
设于中框10底部的底壳组件30;
设于中框10内的PCB组件40,PCB组件40与显示组件20连接;以及
设于底壳组件30上的插头组件50,插头组件50包括与PCB组件40连接的插头51,底壳组件30的底部设有与插头51相适配的收纳槽311,插头51可相对底壳组件30转动以收纳于收纳槽311内或自收纳槽311伸出。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100中,将插头51相对底壳组件30转动设置,并在底壳组件30上设置了与插头51相适配的收纳槽311,使得插头51在转动后可收纳于收纳槽311中,而使温控器100的外形变得平整规则,不但能够达到减小温控器100体积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温控器100的收纳存放,插头51可自收纳槽311中转动伸出,则保证了温控器100的正常使用。
具体地,中框10为温控器100中基础的安装、承载结构,其呈上下均开口的框体状,温控器100的所有结构都基于中框10进行安装设置。显示组件20设于中框10的顶部用以显示相关工作参数,便于用户查看,而且显示组件20上还设有多个功能按键,便于用户进行对应操作。
PCB组件40为温控器100中的电气结构,其包括电源部分、传感器部分与控制部分等,用于实现温控器100的电力转化传输、相关参数检测与运行控制等,PCB组件40设于中框10中可避免受到来自外力的直接冲击,且避免水汽杂质等不良影响,保证正常使用。
插头组件50设于位于中框10底部的底壳组件30上,即设于温控器100的底部上,便于温控器100插设于插座上进行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插头51相对温控器100的转动角度为0-90°。当插头51相对温控器100(的底部平面)为0°时,插头51完整地收纳于收纳槽311中,此时温控器100的底部基本呈平面,能够与其他平面平整地贴合,达到控制温控器100的体积以及便于收纳存放的目的。当插头51相对温控器100(的底部平面)为90°时,插头51自收纳槽311中伸出,相对温控器100大致垂直,此时便于用户施力将插头51插入插座中为温控器100提供电力支持。
更多地,本实施例的温控器100的外观为86盒规格,不但能够与常用的插座适配使用,而且能够嵌入86盒规格的暗盒中,使得墙体/物体的表面平整规则,也提高温控器100的稳定性,避免温控器100突出于墙体/物体表面时被碰撞掉落而造成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温控器100除了本文中公开的结构之外,还包括市面上常见的温控器100的基本结构,如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或警报器等,能够实现市面上常见的温控器100的基本功能,如自动获取温度、在温度超标时自动断电或发出警报等,还能够实现对与温控器100通信的供暖设备(如壁挂炉)的基本控制,如定时调节供暖设备的温度等。
上述提到本实施例的温控器100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与基本控制并不涉及本实施例的温控器100的主要发明点,本文做以上描述仅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施例的温控器100的基本产品信息,在此不多做赘述。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图5与图6,更进一步地,底壳组件30包括:
盖设于中框10底部的下壳体31,收纳槽311设于下壳体31的下表面;
设于中框10与下壳体31之间的第一密封圈32;
设于下壳体31上的插头安装座33,插头组件50设于插头安装座33上;
盖设插头安装座33的插头密封件34;以及
设于插头密封件34与下壳体31之间的第二密封圈35。
具体地,下壳体31的四周边缘与中框10底部的四周边缘呈阶梯状配合,以使下壳体31能够紧密稳固地盖设于中框10的底部,收纳槽311设于下壳体31的下表面,即插头51可相对下壳体31转动以收纳于下壳体31中或自下壳体31伸出。第一密封圈32具体套设于中框10底部的四周边缘上,下壳体31的四周边缘将第一密封圈32夹设于中框10底部的四周边缘上,提升下壳体31与中框10之间的气密性。
插头安装座33设于下壳体31的上表面上,而收纳槽311位于插头安装座33的下方并与插头安装座33相通,使得插头组件50设于插头安装座33上时,插头51能够通过插头安装座33的限制实现转动,以收纳于收纳槽311中或自收纳槽311伸出。
本实施例中,插头密封件34大致呈盖状、罩状,且其边缘通过第二密封圈35与下壳体31密封,插头密封件34将插头组件50罩住在插头安装座33与下壳体31上,密封住由插头组件50向温控器100内部流动的空气通道,避免水汽杂质等通过插头安装座33进入到温控器100中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32与第二密封圈35可为橡胶圈,不但能够实现中框10与下壳体31之间以及插头密封件34与下壳体31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对温控器100内部结构的有效密封,而且具备较高的强度,可延长一定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32与第二密封圈35还可采用其他材料制成,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前提下具体选择即可。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6至图8,更进一步地,插头组件50还包括:
固定设于插头安装座33上的电极片52,电极片52的一端与插头51连接;以及
设于电极片52的另一端的电流传输件53,电流传输件53的一端与电极片52连接,另一端穿过插头密封件34与PCB组件40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插头51为两芯插头51,两芯插头51较三芯插头51来说,更易于旋转与收纳于收纳槽311中,收纳槽311的形状也更易于适配设计,并且也能够满足温控器100的电力需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头51也可以为三芯插头51,在保证其相对收纳槽311可正常旋转与收纳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即可。
为实现温控器100的电力传输,电极片52为导电金属制成的薄片,其一端与插头51接触,另一端则与PCB组件40连接,以将插头51接入的电流传输至PCB组件40,实现温控器100的电力供应。
更多地,电极片52与插头51连接的一端向下延伸,与电流传输件53连接的一端向上延伸,如此,电极片52能够与插头51和电流传输件53均构成接触,为插头51与电流传输件53提供一定的弹力反馈,使得用户接收到转动插头51时所受到的阻力反馈,并给电流传输件53施加向上压的弹力,使得电流传输件53更为稳定。
电流传输件53采用导电金属制成,其下端抵接于电极片52的另一端而与电极片52连接,插头密封件34的顶部与PCB组件40中的PCB板对应电流传输件53的位置均开设有穿孔,电流传输件53的上端穿过插头密封件34的顶部的穿孔后,再穿过PCB板上的穿孔而与PCB组件40连接。
且电流传输件53可具备一定的弹性,将其抵接于电极片52与插头密封件34之间时较为稳定,而电流传输件53的上部穿过插头密封件34与PCB板则可进一步提升电流传输件53的稳定性,避免在仅是将电流传输件53的上部抵接于PCB板的底面时而存在不稳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电极片52与电流传输件53均为2个,电极片52与电流传输件53优选采用铜制成,铜的导电性能较佳,易于塑型为设计的形状,而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7与图8,更进一步地,插头51包括:
插头主体511;
设于插头主体511底部的插脚512;
设于插头主体511两侧的转动部513,转动部513与插头安装座33转动设置;以及
设于插头主体511的顶部并与插脚512连接的接触部514,接触部514与电极片52接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插脚512为2个,2个插脚512分别固定设于插头主体511的底部两侧,温控器100使用时,2个插脚512分别与插座的2个插孔连接。转动部513设于插头主体511的两侧,使得插头51的转动更为稳定,转动部513相对插头安装座33转动时,带动插头主体511与插脚512等结构同时转动,实现插头51的转动。
接触部514连接电极片52与插脚512,当插头51插入插座时,电流通过插脚512流动至接触部514,再流动至与接触部514接触的电极片52,通过电极片52流动至电流传输件53,最终流动至PCB板上实现供电。接触部514与电极片52之间可以为一般的接触,便于用户转动插头51,也可以为弹性接触,弹性接触应理解为,接触部514与电极片52之间存在一定的弹力,为由电极片52向接触部514施加的弹力,电极片52压住接触部514。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片52与接触部514为弹性接触,如此,当插头51转动时,接触部514相对电极片52也发生转动并需要克服电极片52施加的弹力,用户可受到一定的阻力反馈,电极片52压住接触部514,还可防止插头51收纳在收纳槽311内时容易发生晃动或转出的问题。
更多地,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514可以为插脚512的一部分,插脚512的一端穿过插脚512主体并自插脚512主体的顶部露出,该露出的部位即为接触部514,如此,可无须额外设置结构在插脚512主体中连接接触部514与插脚512,不但能够降低工艺难度,还能够提升插脚512的一体化。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3、图5、图6与图9,更进一步地,插头安装座33包括:
设于下壳体31上的下安装座331,电极片52设于下安装座331上;以及
设于电极片52上的上固定件332,转动部513位于上固定件332与下安装座331之间,并可相对上固定件332与下安装座331转动以带动插头51转动。
具体地,收纳槽311位于下安装座331的下方,下安装座331由下壳体31向上突出形成,其结构与插头组件50相适配,并与下壳体31共同形成收纳槽311,以将插头51完整地收纳。电极片52夹设于下安装座331与上固定件332之间,且上固定件332与下安装座331固定设置,防止电极片52发生晃动而导致接触不良。
上固定件332与下安装座331的配合不但使得转动部513能够稳定地转动,使插头51稳定地转动,而且还能够使插头51有效受力以顺利插入插座中。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2以及图6至图9,更进一步地,下安装座331与上固定件332分别对应转动部513形成有第一转动缺口3311与第二转动缺口3321,转动部513转动地嵌于第一转动缺口3311与第二转动缺口3321之间。
本实施例中,下安装座331的底部两侧形成有凸台,凸台向下凹陷形成上述第一转动缺口3311,且第一转动缺口3311的位置与形状与转动部513相适配,而上固定件332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向上凹陷则形成上述第二转动缺口3321,且延伸部的位置与形状也与转动部513相适配,组装插头安装座33时,延伸部与凸台对应,使得第一转动缺口3311与第二转动缺口3321对应构成一圆形,转动部513则转动地嵌于上述圆形之中,插头51的转动较为稳定。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3与图6,更进一步地,电流传输件53包括:
与电极片52接触的第一端331;
与PCB组件40连接的第二端332;以及
形成于第一端331与第二端332之间的限位部333,限位部333与插头密封件34抵触。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流传输件53基于中部的限位部333分为上下端两部分,第一端331即电流传输件53的下端,第二端332即电流传输件53的上端,且第一端331与电极片52弹性接触,第二端332与PCB组件40连接,实现温控器100的电力流通。限位部333位于电流传输件53的中部,与插头密封件34的顶部抵触而被插头密封件34限位,在第一端331受到来自电极片52的弹力时,会将限位部333压向插头密封件34,使得电流传输件53能够稳定地设于电极片52与插头密封件34之间。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1至图3,更进一步地,显示组件20包括:
盖设于中框10顶部的上壳体21;
嵌设于上壳体21上的显示盖板22;
设于中框10与上壳体21之间的第三密封圈23;以及
设于上壳体21下的显示板24,显示板24与PCB组件40连接。
具体地,上壳体21的四周边缘与中框10顶部的四周边缘呈阶梯状配合,以使上壳体21能够紧密稳固地盖设于中框10顶部,第三密封圈23具体套设于中框10顶部的四周边缘上,上壳体21的四周边缘将第三密封圈23夹设于中框10顶部的四周边缘上,提升上壳体21与中框10之间的气密性。
上壳体21的顶部向内凹陷一部分,使得显示盖板22能够嵌在上壳体21之上,显示盖板22为玻璃盖板,不但能够较好地透过显示板24所显示的内容,便于用户查看,而且具备一定的强度与硬度,不易于损坏。
显示板24包括显示屏部分与线路板部分,显示屏部分嵌入上壳体21上的显示窗口之中,并与显示盖板22上的显示窗口对应,以实现显示组件20的参数显示功能,而线路板部分则嵌设于中框10中,被形成中框10内部的凸缘承接固定,稳定性较佳。
并且,线路板部分上还设有多个功能按键,上壳体21与显示盖板22上则对应功能按键形成有按键孔,用户可通过按键孔按压功能按键来控制温控器100的工作。另外,显示盖板22的按键孔上还可覆盖软胶膜,既能够防止外界的水汽杂质等进入功能按键处而影响其正常工作,也能给到用户较佳的触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密封圈23可为橡胶圈,不但能够实现中框10与上壳体21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对温控器100的内部结构的有效密封,而且具备较高的强度,可延长一定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密封圈23还可采用其他材料制成,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前提下具体选择即可。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4与图8,更进一步地,插头主体511的底部还设有第一扣手凹陷5111。
由于插头51与电极片52为弹性接触,插头51转动时,接触部514需要克服与电极片52之间摩擦力与弹力,当插头51收纳于收纳槽311中时,为便于用户将插头51转出,本实施例在插头主体511的底部设置第一扣手凹陷5111,上述插头主体511的底部为插头51相对温控器100垂直时的底部,第一扣手凹陷5111由插头主体511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用户可通过手指抠住上述第一扣手凹陷5111并向外用力,克服接触部514与电极片52之间的摩擦力与弹力,以将插头51由收纳状态变为伸出状态进行使用。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4与图6,更进一步地,下壳体31的底面上设有与插头51对应的第二扣手凹陷312。
为避免下壳体31对插头主体511与第一扣手凹陷5111造成遮挡,而影响用户抠动插头51转动,本实施例还在下壳体31的底面上设置了与插头51(插头主体511)对应的第二扣手凹陷312,第二扣手凹陷312由下壳体31朝向插头51方向凹陷形成,其位于收纳槽311的边缘处对准插头主体511,当插头51收纳于收纳槽311中时,第二扣手凹陷312与第一扣手凹陷5111对应,此时,用户可通过手指抠住第二扣手凹陷312滑动而抠住第一扣手凹陷5111,然后抠动第一扣手凹陷5111变为伸出状态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中,第二扣手凹陷312的设置不但露出了第一扣手凹陷5111以保证可抠动插头51,还便于用户通过自身的朝向来准确地抠住第一扣手凹陷5111,提升使用效率与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
设于所述中框顶部的显示组件;
设于所述中框底部的底壳组件;
设于所述中框内的PCB组件,所述PCB组件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以及
设于所述底壳组件上的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与所述PCB组件连接的插头,所述底壳组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插头相适配的收纳槽,所述插头可相对所述底壳组件转动以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或自所述收纳槽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组件包括:
盖设于所述中框底部的下壳体,所述收纳槽设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
设于所述中框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第一密封圈;
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插头安装座,所述插头组件设于所述插头安装座上;
盖设所述插头安装座的插头密封件;以及
设于所述插头密封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第二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
固定设于所述插头安装座上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的一端与所述插头连接;以及
设于所述电极片的另一端的电流传输件,所述电流传输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片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插头密封件与所述PCB组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包括:
插头主体;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底部的插脚;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两侧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插头安装座转动设置;以及
设于所述插头主体的顶部并与所述插脚连接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电极片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安装座包括:
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下安装座,所述电极片设于所述下安装座上;以及
设于所述电极片上的上固定件,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上固定件与所述下安装座之间,并可相对所述上固定件与所述下安装座转动以带动所述插头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座与所述上固定件分别对应所述转动部形成有第一转动缺口与第二转动缺口,所述转动部转动地嵌于所述第一转动缺口与所述第二转动缺口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传输件包括:
与所述电极片接触的第一端;
与所述PCB组件连接的第二端;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插头密封件抵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盖设于所述中框顶部的上壳体;
嵌设于所述上壳体上的显示盖板;
设于所述中框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第三密封圈;以及
设于所述上壳体下的显示板,所述显示板与所述PCB组件连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主体的底部还设有第一扣手凹陷。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插头对应的第二扣手凹陷。
CN202221841638.4U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温控器 Active CN217882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638.4U CN217882102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温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638.4U CN217882102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温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2102U true CN217882102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5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1638.4U Active CN217882102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温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2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245035U (en) Electric shaver
JPH07147741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太陽電池付収納ケース
CN217882102U (zh) 一种温控器
CN208063597U (zh) 一种遥控器
KR100629533B1 (ko) 영상표시기기의 거치 및 충전구조
CN212591574U (zh) 烹饪器具
CN204906925U (zh) 遥控器和充电座
CN218199845U (zh) 一种电路导通结构及具有其的容器
CN212902054U (zh) 遥控器和热水器
CN218246803U (zh) 电热水壶
CN216437251U (zh) 一种便携式手机外设装置
CN215955560U (zh) 电源线插座结构以及电热煮茶器
CN218828090U (zh) 一种配电柜上的电线接口密封结构
CN220066929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5838453U (zh) 一种带控制面板的保温杯垫
CN210493728U (zh) 一种电热水壶
CN214153351U (zh) 多功能开关
CN217039819U (zh) 一种充电式辅食机
CN215383013U (zh) 杯具
CN219662761U (zh) 一种方便更换电池的跳绳手柄及跳绳
CN219126127U (zh) 一种紧凑的驱动装置及料理机
CN216959388U (zh) 一种电池充电座
CN218182532U (zh) 一种带夹紧固定结构的电插板
CN219460880U (zh) 一种隐藏式可分离电源座的液体加热器
CN209074350U (zh) 带预约功能的食物料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