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1818U - 一种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1818U
CN217881818U CN202222103114.1U CN202222103114U CN217881818U CN 217881818 U CN217881818 U CN 217881818U CN 202222103114 U CN202222103114 U CN 202222103114U CN 217881818 U CN217881818 U CN 217881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negative
tab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31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文荣
裴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31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1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1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1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芯、电池外壳、极耳和负温度系数热阻电敏,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一端位于电池外壳内部并与电芯连接,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另一端位于电池外壳外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位于电池外壳外部的正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电池外壳外部的负极极耳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动汽车、电动船舶、电动工具、穿戴设备等领域,然而,当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使用,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时,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导致温度急剧升高,当该过程无法消除、控制或规避时,电池会持续恶化进而会引起电池的热失控,导致电池起火、冒烟甚至爆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方法是在电池组装过程引入Breaker等元器件进行电压电流的管控,然而这种方法只能短期控制电池的过充过放,当电池遭遇高温、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或者长时间下Breaker等元器件老化失效时,电池仍然存在起火、冒烟甚至爆炸等风险,无法彻底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用于提高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使用,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电池外壳、极耳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密封的容纳腔和位于所述容纳腔四周的封装边,所述电芯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内部并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
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正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负极极耳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与所述正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还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密封放置在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内。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的长度L1、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
(D/2-L3/2)≤L1<(D/2+L3);
和/或,所述第二引脚的长度L2、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
(D/2-L3/2)≤L2<(D/2+L3)。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1.5mm。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0.5mm,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厚度T为0.01mm-50mm,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高度H为0.1mm-50mm。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第一封装边之间的垂直距离N≥0.1mm,所述第一封装边为靠近所述极耳的封装边。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热敏常数B25℃/100℃为2000K-6000K,在25℃下的电阻R25℃为1kΩ-5000kΩ,在130℃下的电阻R130℃为0.1Ω-1000Ω,在200℃下老化1000h后的电阻漂移率ΔR25℃/R25℃小于等于2%。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绝缘胶,所述绝缘胶设置在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表面,用于隔绝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与所述电池外壳接触。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正极极耳之间的连接方式选自激光焊接、锡焊、超声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负极极耳之间的连接方式选自激光焊接、锡焊、超声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当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使用,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时,电池产生大量热量而致使正、负极耳的温度升高,当达到100-200℃时,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迅速响应,阻值会呈指数下降使得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实现电流导通,使得电池在该温度区间内实现放电,降低电池的电压并释放电池的内部能量,使得电池无法发生起火、冒烟甚至爆炸等事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NTC热敏电阻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NTC热敏电阻芯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芯;
2-外壳;
21-第一封装边;
3-正极极耳;
4-负极极耳;
5-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5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
52-第一引脚;
53-第二引脚;
54-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
6-绝缘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池包括电芯1、电池外壳2、极耳、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和绝缘胶6,以下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电芯作为电池最重要的部分,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负极活性层,负极活性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通过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化学反应为电池提供容量,隔膜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用于防止二者接触引发短路,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依次层叠后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组装完成并浸泡在电解液中,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电芯也可分为卷绕电芯和叠片电芯。
组装好的电芯1密封放置在电池外壳2中,电池外壳2包括密封的容纳腔和位于所述容纳腔四周的封装边,电池外壳2可选自复合膜或金属壳中的一种,复合膜选自铝塑复合膜、钢塑复合膜、铜塑复合膜中的一种,金属壳选自不锈钢壳、铝壳中的一种,当电池外壳2选自复合膜时,可将复合膜对折并完全包覆电芯1,由于复合膜中包括热封材料,在高温作用下,对折的两层复合膜熔融形成密封电芯的容纳腔和位于容纳腔四周的封装边。
极耳作为从极片中引出的金属导电体,包括正极极耳3和负极极耳4,正极极耳3的一端位于电池外壳2的内部并与正极片中的正极集流体连接,另一端从电池外壳中的一封装边伸出并延伸至电池外壳2的外部,负极极耳4的一端位于电池外壳2的内部并与负极片中的负极集流体连接,另一端从电池外壳中的一封装边伸出并延伸至电池外壳2的外部,正极极耳3的材质选自铝、铝镍合金、铝银合金、镀镍铝、镀铜铝、镀铝镍中的一种,负极极耳4的材质选自镍、铜、镍银合金、锌铜合金、铜银合金、镀镍铜中的一种,正极极耳3与正极集流体之间,负极极耳4与负极集流体之间的焊接方式可选自超声焊接、激光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或多种。
绝缘胶6设置在正极极耳3和负极极耳4表面,用于隔绝正极极耳3和负极极耳4与电池外壳2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常规技术手段进行设置。
位于电池外壳2外部的正极极耳3与负极极耳4之间桥接有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即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的一端与位于电池外壳2外部的正极极耳3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电池外壳2外部的负极极耳4连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又称NTC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值随温度增大而减小的电阻器,当温度<100℃时,NTC热敏电阻的阻值非常大,正极极耳3和负极极耳4之间不会由于NTC热敏电阻的桥接发生导通而消耗电池太多的能量,当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使用,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时,电池产生大量热量而致使正、负极耳的温度升高,当达到100-200℃时,NTC热敏电阻迅速响应,阻值会呈指数下降而使得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实现电流的导通,使得电池在该温度区间内实现放电,降低电池的电压并释放电池的内部能量,使得电池无法发生起火、冒烟甚至爆炸等事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NTC热敏电阻的a-a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NTC热敏电阻芯片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第一引脚52、第二引脚53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54,第一引脚52的一端与正极极耳3连接,另一端与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连接,第二引脚53的一端与负极极耳4连接,另一端与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连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位于第一引脚52和第二引脚53之间,第一引脚52和第二引脚53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内不直接接触,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密封放置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54内。
进一步地,第一引脚52的长度L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的长度L3、正极极耳3的中心轴与负极极耳4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D/2-L3/2)≤L1<(D/2+L3);
与第一引脚52相同,第二引脚53的长度L2、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的长度L3、正极极耳3的中心轴与负极极耳4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D/2-L3/2)≤L2<(D/2+L3),L1和L2可以相同或不同。
可以理解,正极极耳3与负极极耳4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小,否则二者容易接触引发电池短路,具体地,正极极耳3的中心轴与负极极耳4的中心轴之间的间距D≥1.5mm,例如1.5mm、2.0mm、10mm、50mm等大于1.5的数值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的长度L3≥0.5mm,例如0.5mm、1.0mm、1.5mm、5mm、10mm等大于1.5的数值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厚度T为0.01mm-50mm,例如0.01mm、0.10mm、1mm、10mm、20mm、50mm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宽度H为0.1mm-50mm,例如0.1mm、1mm、5mm、10mm、25mm、50mm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与电池外壳2的距离不宜过近,否则第一引脚52和第二引脚53与电池外壳2的金属层接触容易引起电化学腐蚀而导致电池鼓胀漏液,因此,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与电池外壳2之间的垂直距离,具体地,电池外壳2包括四条封装边,规定靠近极耳的封装边为第一封装边2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5与第一封装边21之间的垂直距离N≥0.1mm。
考虑到电池的使用和安全性,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热敏常数B25℃/100℃为2000K-6500K,例如2000K、2500K、3000K、3500K、4000K、4500K、5000K、5500K、6500K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25℃下的电阻R25℃为1kΩ-5000kΩ,例如1kΩ、2kΩ、5kΩ、10kΩ、12kΩ、20kΩ、1000kΩ、5000kΩ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130℃下的电阻R130℃为0.1Ω-1000Ω,例如0.1Ω、1Ω、10Ω、20Ω、50Ω、100Ω、500Ω、1000Ω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200℃下老化1000h后的电阻漂移率ΔR25℃/R25℃小于等于2%,符合上述参数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具有低阻值高B值,以及稳定性好、均匀性好,抗老化性强等优点。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包括热敏材料和/或导电填充剂,其中,热敏材料为复合氧化物,结构通式为AxByC3-x-yO4,0.1≤x≤2.0,0≤y≤2.0,A、B、C独立地选自锌、铜、钙、镍、锰、镁、钒、钛、铁、铬、钴、镉、镓、铍、锆、硅、氮、镧、钇、锗中的一种,热敏材料的晶体粒径为0.01-50μm;导电填充剂选自碳、单质金属粉、合金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碳选自管状碳、球形碳、层状碳中的一种或多种,单质金属粉选自铜粉、镍粉、铝粉、银粉、锌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合金粉选自黄铜粉、白铜粉、青铜粉、银铝合金粉、铜银合金粉、镍铝合金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导电填充剂的晶体粒径为0.01-50μm;
将上述热敏材料和/或导电填充剂经过均匀混合、煅烧、造粒、压制、烧结等工序即可得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51,其中,热敏材料和导电填充剂的质量比为(10-80):1,具体可根据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进行。
第一引脚52和第二引脚53均为金属导体,金属导体选自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锡、锡合金、铜、铜合金、银、金、钨、镀镍铜、镀铝铜、镀锌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54可由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制备得到,具备密封阻隔性和耐折性,有助于提高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抗老化性和整体使用寿命。
第一引脚52与正极极耳3连接,第二引脚53与负极极耳4连接,二者的连接方式均可选自激光焊接、锡焊、超声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卷绕电芯、电池外壳、极耳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热敏电阻保护壳,结构如图1-2所示,其中: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包括热敏材料和导电填充剂,热敏材料为ZnTi1.5Mn1.5O4、晶体粒径分布为0.01-15μm,导电填充剂为银粉,晶体粒径分布为0.01-15μm,热敏材料和导电填充剂的质量比为30:1,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为铜薄片,保护膜为聚丙烯薄膜;
第一引脚的长度L1为12±1mm,第二引脚的长度L2为12±1mm,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为8±1mm,厚度T为0.08±0.01mm,宽度H为5±1mm,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为30±1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参考实施例1,区别在于:热敏材料为CoVMn2O4、晶体粒径分布为0.1-10μm,导电填充剂为层状结构碳,晶体粒径分布为0.1-15μm,热敏材料和导电填充剂的质量比为50:1,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为镀锡铜丝,保护膜为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参考实施例1,区别在于:热敏材料为ZnCrO4、晶体粒径分布为0.05-20μm,导电填充剂为银铝合金粉,晶体粒径分布为0.01-20μm,热敏材料和导电填充剂的质量比为60:1,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为铝薄片,保护膜为聚氯乙烯薄膜。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的电池可参考实施例1,区别在于,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之间不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的电池可参考实施例2,区别在于,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之间不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的电池可参考实施例3,区别在于,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之间不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测试实施例1-3提供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阻值,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分别放置在25℃和100℃下,采用万用表测试其阻值,并按照式1计算热敏常数B25℃/100℃,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791751450000091
其中T1为25℃的绝对温度,T2为100℃的绝对温度,RT1为25℃下测得的阻值,RT2为100℃下测得的阻值。
(二)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放置在130℃下,采用万用表测试其阻值R130℃,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三)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放置在25℃下,采用万用表测试其阻值R25℃,按照IEC60068-2-2标准将常温所测试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置于200℃下进行干热测试1000h,测试完毕后恢复到25℃下再复测其阻值R’25℃,根据式2计算电阻漂移率ΔR25℃/R25℃,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791751450000101
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提供的电池的安全性测试
(一)重物冲击测试
将电池按照0.2C充满电后,放置于一平面上,将一个直径为15.8±0.2mm的钢柱置于电池中心,钢柱的纵轴平行于平面,让质量为9.1±0.1kg的重物从610±25mm的高度自由落到电池中心上方的钢柱上,观察6小时,确认电池是否会出现起火、冒烟、爆炸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测试判定不通过,如无上述现象,则测试判定通过,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二)热冲击测试
将电池按照0.2C充满电后,用对流方式或循环热空气箱以起始温度25±3℃进行加热,温变率5±2℃/min,升温至130±2℃,保持60min后结束试验,测试结束后观察电池是否出现起火、冒烟、爆炸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测试判定不通过,如无上述现象,则测试判定通过,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三)大电流放电测试
将电池充满电,按照15C的电流进行放电至2.7V,确认放电过程电池是否会出现起火、冒烟、爆炸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测试判定不通过,如无上述现象,则测试判定通过,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1实施例1-3提供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791751450000102
表2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提供的电池的安全性测试结果
重物冲击测试 热冲击测试 大电流放电测试
实施例1 通过 通过 通过
实施例2 通过 通过 通过
实施例3 通过 通过 通过
对比例1 不通过 不通过 不通过
对比例2 不通过 不通过 不通过
对比例3 不通过 不通过 不通过
根据表1可知,实施例1-3提供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在130℃下具备较低的电阻值,能保证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产生情况,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升温,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阻值呈指数下降而使得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实现电流导通,进而使得电池在该温度区间内实现放电,降低电池的电压并释放电池的内部能量,防止电池的恶化,使得电池无法发生起火、冒烟甚至爆炸等事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此外,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经过200℃的干热测试1000h,电阻漂移率较低,能保证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具备较高的使用寿命和响应精度。
根据表2可知,实施例1-3提供的电池的安全性均优于对比例1-3提供的电池,表明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之间桥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在大电流、高电压、高温下进行充放电使用,或遭遇热冲击、挤压、撞击、跌落、穿刺等情况时的安全性,避免电池起火、爆炸或冒烟等现象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芯、电池外壳、极耳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密封的容纳腔和位于所述容纳腔四周的封装边,所述电芯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内部并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
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正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负极极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与所述正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极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还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密封放置在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保护壳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的长度L1、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
(D/2-L3/2)≤L1<(D/2+L3);
和/或,所述第二引脚的长度L2、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满足如下关系:
(D/2-L3/2)≤L2<(D/2+L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的中心轴与所述负极极耳的中心轴的间距D≥1.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长度L3≥0.5mm,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厚度T为0.01mm-50mm,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芯片的宽度H为0.1mm-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第一封装边之间的垂直距离N≥0.1mm,所述第一封装边为靠近所述极耳的封装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热敏常数B25℃/100℃为2000K-6000K,在25℃下的电阻R25℃为1kΩ-5000kΩ,在130℃下的电阻R130℃为0.1Ω-1000Ω,在200℃下老化1000h后的电阻漂移率ΔR25℃/R25℃小于等于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绝缘胶,所述绝缘胶设置在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表面,用于隔绝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与所述电池外壳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正极极耳之间的连接方式选自激光焊接、锡焊、超声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负极极耳之间的连接方式选自激光焊接、锡焊、超声焊接、铆接、电弧焊接中的一种。
CN202222103114.1U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电池 Active CN217881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3114.1U CN217881818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3114.1U CN217881818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1818U true CN217881818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76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3114.1U Active CN217881818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1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9873B2 (en) Battery cell and exterior packaging material
EP1636870B1 (en) Stacked-type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8276695B2 (en) Battery electrode sheet
EP094969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in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100477750B1 (ko) 리튬 이온 전지의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온 전지
US7638230B2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EP1353389B1 (en) Battery and method of its manufacture
CN105355805B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
US20100233524A1 (en) Cylindrical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2009729A2 (en) Evaluation method of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KR100824851B1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JP2018137141A (ja) 電池の試験方法
US2007015479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19107784A1 (ko) 열전도성 수지로 채워진 중공을 가지는 이차전지
EP2884574B1 (en) Alkaline storage cell
US20230307802A1 (en) Energy storage cell
JP2014041698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107105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2486134B1 (ko) 고효율성 밀봉을 위한 개스킷 와셔를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전지
CN217881818U (zh) 一种电池
US20230352782A1 (en) Battery
JP201307379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324303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13179049A (ja) インターリーブ電極を有する組み合わせバッテリセル
CN109950642B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