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44360U - 换热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44360U
CN217844360U CN202221244371.0U CN202221244371U CN217844360U CN 217844360 U CN217844360 U CN 217844360U CN 202221244371 U CN202221244371 U CN 202221244371U CN 217844360 U CN217844360 U CN 217844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 exchange
evaporator
conduit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443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新宝
高杰
朱冒冒
胡世健
岳渝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443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44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44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44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换热设备中的蒸发器因自身工作特点而易在表面产生水分且难以有效去除,从而容易产生异味并滋生细菌等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内部蒸发器、节流部和外部换热器;换热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内部冷凝器和内部蒸发器并联设置,以使得从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制冷剂能够流经内部蒸发器以提升内部蒸发器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通过并联设置的内部冷凝器和内部蒸发器,将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高温的制冷剂对内部蒸发器进行加热,从而灭杀已经滋生的细菌等,并使内部蒸发器保持干燥,且不易滋生细菌等。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一些换热设备中,有的换热器,比如蒸发器,只能用于制冷,蒸发器表面附着冷凝水,这样时间久了,由于蒸发器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极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这样的换热设备很容易产生异味,不但污染环境引起人体不适,甚至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常用的方法是在换热设备停止运行后,利用鼓风机持续的对蒸发器吹风,以试图达到将蒸发器表面的水分去除的效果。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方式很难将蒸发器全面吹干,因而仍然无法阻止异味及细菌等的生成。而这种情况在一些使用空间狭小的场所,比如汽车环境,则更加明显。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换热系统及车辆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换热设备中的蒸发器因自身工作特点而易在表面产生水分且难以有效去除,从而容易产生异味并滋生细菌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内部蒸发器、节流部和外部换热器;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内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制热回路,所述制热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内部冷凝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所述内部冷凝器和所述内部蒸发器并联设置,以使得从所述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制冷剂能够流经所述内部蒸发器以提升所述内部蒸发器的温度后,依次经过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并进入所述制冷剂输入端。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和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和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通过设有第四阀门的第四管道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连接;
在所述第四管道的位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制冷剂输出端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五管道的一端;
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连接第六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七管道,所述第六管道和所述第七管道并联的与所述第五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所述第六管道设有第六阀门以及在所述第七管道设有第七阀门或者在所述第五管道设有第五阀门;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通过设有第八阀门的第八管道与所述第七管道连接;所述第八管道通过设有第九阀门的第九管道与所述第四管道的位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二换热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连接。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设有第十管道,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设有第十一管道;
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连接第六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七管道,所述第六管道和所述第七管道并联的与第五管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设有第十二管道;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输送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管道、所述第十管道、所述第十二管道和所述第五管道连接。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驱风部,所述驱风部设置成能够使风依次通过所述内部蒸发器和所述内部冷凝器。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一换热输送端连接第一管道,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一冷凝输送端连接第二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一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贮液干燥器,所述贮液干燥器使得所述换热系统能够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贮液干燥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内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或者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内部冷凝器、所述贮液干燥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节流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节流件和位于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二节流件,在所述第一管道的位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一换热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十三管道的一端,所述第十三管道设有第十三阀门;所述第十三管道的另一端与设有所述贮液干燥器的第十四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十四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的连接端连接。
在上述换热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通过设有第十五阀门的第十五管道连接,所述第十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位于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一冷凝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连接,所述第十五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或者,
所述节流部设于所述第一管道;或者,
所述节流部包括两个节流件,且两个所述节流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内部蒸发器、节流部和外部换热器;
换热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制冷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外部换热器、节流部、内部蒸发器、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换热系统还包括制热回路,制热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内部冷凝器、节流部、外部换热器、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内部冷凝器和内部蒸发器并联设置,以使得从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制冷剂能够流经内部蒸发器以提升内部蒸发器的温度后,依次经过节流部、外部换热器并进入制冷剂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通过并联设置的内部冷凝器和内部蒸发器,将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高温的制冷剂对内部蒸发器进行加热,从而灭杀已经滋生的细菌等,并使内部蒸发器保持干燥,且不易滋生细菌等。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系统制热时参与制冷剂循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换热系统制冷时参与制冷剂循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换热系统除雾时参与制冷剂循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换热系统加热蒸发器时参与制冷剂循环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换热系统加热蒸发器时参与制冷剂循环部分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01-压缩机,1011-制冷剂输出端,1012-制冷剂输入端,102-内部冷凝器,1021-第一冷凝输送端,1022-第二冷凝输送端,103-内部蒸发器,1031-第一蒸发输送端,1032-第二蒸发输送端,1041-第一节流件,1042-第二节流件,105-外部换热器,1051-第一换热输送端,1052-第二换热输送端,106-驱风部,107-贮液干燥器,108-四通阀;
201-第一管道,202-第二管道,203-第三管道,204-第四管道,205-第五管道,206-第六管道,207-第七管道,208-第八管道,209-第九管道,210-第十管道,211-第十一管道,212-第十二管道,213-第十三管道,214-第十四管道,2141-第一端,2142-第二端,215-第十五管道;
302-第二阀门,304-第四阀门,305-第五阀门,306-第六阀门,307-第七阀门,308-第八阀门,309-第九阀门,313-第十三阀门,315-第十五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是以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均为节流阀举例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手段,比如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均为毛细管与阀门的结合等,只要该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能够达到节流的效果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有”等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解决现有的换热设备中的蒸发器因自身工作特点而易在表面产生水分且难以有效去除,从而容易产生异味并滋生细菌等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101、内部冷凝器102、内部蒸发器103、节流部和外部换热器105。
换热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制冷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外部换热器105、节流部、内部蒸发器103、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换热系统还包括制热回路,制热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内部冷凝器102、节流部、外部换热器105、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内部冷凝器102和内部蒸发器103并联设置,以使得从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的制冷剂能够流经内部蒸发器103以提升内部蒸发器103的温度后,依次经过节流部、外部换热器105并进入制冷剂输入端1012。
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通过设有第四阀门304的第四管道204与外部换热器105的第二换热输送端1052连接;在第四管道204的位于第四阀门304和制冷剂输出端1011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五管道205的一端;
内部冷凝器102的第二冷凝输送端1022连接第六管道206,内部蒸发器103的第二蒸发输送端1032连接第七管道207,第六管道206和第七管道207并联的与第五管道205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第六管道206设有第六阀门306以及在第七管道207设有第七阀门307(也可以替换为在第五管道205设有第五阀门305)。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通过设有第八阀门308的第八管道208与第七管道207连接;第八管道208通过设有第九阀门309的第九管道209与第四管道204的位于第四阀门304和第二换热输送端1052之间的位置连接,且第九管道209与第八管道208连接的位置位于第八阀门308和制冷剂输入端1012之间。
换热系统还包括驱风部106(比如鼓风机等),驱风部106设置成能够使风依次通过内部蒸发器103和内部冷凝器102。
外部换热器105的第一换热输送端1051连接第一管道201,内部冷凝器102的第一冷凝输送端1021连接第二管道202,内部蒸发器103的第一蒸发输送端1031连接第三管道203;第二管道202和第三管道203均与第一管道201连接,且为并联连接。
换热系统还包括贮液干燥器107,贮液干燥器107使得换热系统能够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外部换热器105、贮液干燥器107、节流部、内部蒸发器103、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或者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内部冷凝器102、贮液干燥器107、节流部、外部换热器105、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具体地,节流部包括设于第一管道201的第一节流件1041和位于第三管道203的第二节流件1042,第一节流件1041和第二节流件1042均可以是节流阀。在第一管道201的位于第一节流件1041和第一换热输送端1051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十三管道213的一端,第十三管道213设有第十三阀门313(可以是单向阀,使得第十三管道213仅能从第十三管道213与第一管道201连接的一端向第十三管道213与第十四管道214的连接端的方向连通);第十三管道213的另一端与设有贮液干燥器107的第十四管道214的第一端2141连接,第一端2141还与第二管道202连接;第十四管道214的第二端2142与第一管道201和第三管道203的连接端连接。
第二管道202设有第二阀门302(可以是单向阀,使得制冷剂通过第二阀门302后只能流向靠近第十四管道214的方向),第二管道202和第三管道203通过设有第十五阀门315的第十五管道215连接,第十五管道215的一端与第二管道202的位于第二阀门302和第一冷凝输送端1021之间的位置连接,第十五管道215的另一端与第三管道203连接。
如图2-6所示,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中虚线示出的相应管路及相应部件表明未参与制冷剂循环,比如对应的阀门均处于无法使制冷剂通过的状态;而实线示出的相应管路及相应部件表明参与了制冷剂循环,比如对应的阀门均处于能够使制冷剂通过的状态。
制热:如图2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依次经过内部冷凝器102、贮液干燥器107、第一节流件1041和外部换热器105后,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制冷:如图3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依次经过外部换热器105、贮液干燥器107、第二节流件1042和内部蒸发器103后,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除雾:如图4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依次经过内部冷凝器102、贮液干燥器107、第二节流件1042和内部蒸发器103后,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并且驱风部106将风从内部蒸发器103吹向内部冷凝器102,可以将内部空气的水分除去。
加热蒸发器:如图5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同时进入内部冷凝器102和内部蒸发器103,而进入到内部蒸发器103内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可以对内部蒸发器103进行加热,并且通过驱风部106的吹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内部蒸发器103内的气态制冷剂降温,促进气态制冷剂的冷凝放热,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内部蒸发器103的加热效果。之后经过贮液干燥器107、第一节流件1041和外部换热器105后,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
加热蒸发器还包括另一个工作方式,如图6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只经过内部蒸发器103,之后经过贮液干燥器107、第一节流件1041和外部换热器105后,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而进入到内部蒸发器103内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可以对内部蒸发器103进行加热,并且通过驱风部106的吹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内部蒸发器103内的气态制冷剂降温,促进气态制冷剂的冷凝放热,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内部蒸发器103的加热效果。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在换热系统制热时内部冷凝器102仅放热,而在换热系统制冷时内部蒸发器103仅吸热。虽然内部蒸发器103在通入气态制冷剂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冷凝效果,但是内部蒸发器103与内部冷凝器102在结构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内部蒸发器103用于冷凝放热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本实用新型并不是利用内部蒸发器103制热,而是对内部蒸发器103进行加热杀菌,因而可以通过相应的阀门来控制流入内部蒸发器103内的制冷剂量,以达到理想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当前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压缩机101通过第四管道204、第九管道209、第八管道208和第五管道205及相应的阀门分别与相对应的内部冷凝器102、内部蒸发器103和外部换热器105连接,替换为如图7所示的下述结构:
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出端1011设有第十管道210,外部换热器105的第二换热输送端1052设有第十一管道211;
内部冷凝器102的第二冷凝输送端1022连接第六管道206,内部蒸发器103的第二蒸发输送端1032连接第七管道207,第六管道206和第七管道207并联的与第五管道205的一端连接;
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输入端1012设有第十二管道212;
换热系统还包括四通阀108,四通阀108的输送端分别与第十一管道211、第十管道210、第十二管道212和第五管道205连接。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当前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贮液干燥器107设于第十四管道214,且第十三管道213分别与第一管道201和第十四管道214连接,以及节流部包括设于第一管道201的第一节流件1041和位于第三管道203的第二节流件1042,替换为不设置贮液干燥器107、第十三管道213和第十四管道214,第一管道201与并联的第二管道202和第三管道203连接。节流部包括两个节流件,节流件可以是节流阀,且两个节流件分别设于第一管道201和第三管道203(图中未示出)。也可以替换为节流部包括一个节流件,且该节流件设于第一管道201(图中未示出)。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当前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部蒸发器103与内部冷凝器102在结构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替换为内部蒸发器103与内部冷凝器102的结构相同。同样能够达到对内部蒸发器103进行加热杀菌的效果。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通过并联设置的内部冷凝器102和内部蒸发器103,将制冷剂输出端1011输出的高温的制冷剂对内部蒸发器103进行加热,从而灭杀已经滋生的细菌等,并使内部蒸发器103保持干燥,且不易滋生细菌等。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管路及阀门的调整即可实现,便于对现有结构进行改造。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换热系统。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内部蒸发器、节流部和外部换热器;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内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制热回路,所述制热回路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内部冷凝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冷凝器和所述内部蒸发器并联设置,以使得从所述制冷剂输出端输出的制冷剂能够流经所述内部蒸发器以提升所述内部蒸发器的温度后,依次经过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并进入所述制冷剂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和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和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通过设有第四阀门的第四管道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连接;
在所述第四管道的位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制冷剂输出端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五管道的一端;
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连接第六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七管道,所述第六管道和所述第七管道并联的与所述第五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所述第六管道设有第六阀门以及在所述第七管道设有第七阀门或者在所述第五管道设有第五阀门;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通过设有第八阀门的第八管道与所述第七管道连接;所述第八管道通过设有第九阀门的第九管道与所述第四管道的位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二换热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设有第十管道,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二换热输送端设有第十一管道;
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二冷凝输送端连接第六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二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七管道,所述第六管道和所述第七管道并联的与第五管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设有第十二管道;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输送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管道、所述第十管道、所述第十二管道和所述第五管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驱风部,所述驱风部设置成能够使风依次通过所述内部蒸发器和所述内部冷凝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换热器的第一换热输送端连接第一管道,所述内部冷凝器的第一冷凝输送端连接第二管道,所述内部蒸发器的第一蒸发输送端连接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贮液干燥器,所述贮液干燥器使得所述换热系统能够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贮液干燥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内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或者使制冷剂依次循环通过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端、所述内部冷凝器、所述贮液干燥器、所述节流部、所述外部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节流件和位于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二节流件,在所述第一管道的位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一换热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还连接第十三管道的一端,所述第十三管道设有第十三阀门;所述第十三管道的另一端与设有所述贮液干燥器的第十四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管道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十四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的连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通过设有第十五阀门的第十五管道连接,所述第十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位于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一冷凝输送端之间的位置连接,所述第十五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或者,
所述节流部设于所述第一管道;或者,
所述节流部包括两个节流件,且两个所述节流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CN202221244371.0U 2022-05-23 2022-05-23 换热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7844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44371.0U CN217844360U (zh) 2022-05-23 2022-05-23 换热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44371.0U CN217844360U (zh) 2022-05-23 2022-05-23 换热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44360U true CN217844360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20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44371.0U Active CN217844360U (zh) 2022-05-23 2022-05-23 换热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44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80031U (zh) 新风空调机组系统
CN102297487B (zh) 空调热管一体机
CN205980121U (zh) 一拖二新风空调机组系统
CN101479535A (zh) 空气调和装置
CN107525166A (zh) 一种热泵驱动的预冷式内冷型的溶液除湿空调机组
CN106332514A (zh) 用于高发热密度机柜的热管冷却系统
CN104235988A (zh) 采用水作为制冷剂的离心式空调机组及运行方法
CN101122406B (zh) 热湿分别处理的小型中央空调机组
CN107036194B (zh) 高温水冷双冷源除湿新风换气机组
CN2884059Y (zh) 冷热联供冷水机组
CN217844360U (zh) 换热系统及车辆
CN107356016B (zh) 一种蒸发器与环路热管可切换的换热单元
CN108613383A (zh) 一种污泥烘干热泵系统
JP3213918U (ja) エネルギー移送システム
CN101660850A (zh) 空调系统
CN201348400Y (zh) 风水双重换热空调机
CN101706132A (zh) 一种冷暖空调器
EP2642221A2 (en) Refrigerator
CN201583048U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
CN211476361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4154009U (zh) 采用水作为制冷剂的离心式空调机组
CN210951658U (zh) 一种高效组合式制冷系统和制冷机
CN203719238U (zh) 一种双温热源热泵系统
CN210004512U (zh) 恒温除湿空调器
CN102305496A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