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44252U -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44252U
CN217844252U CN202222028358.8U CN202222028358U CN217844252U CN 217844252 U CN217844252 U CN 217844252U CN 202222028358 U CN202222028358 U CN 202222028358U CN 217844252 U CN217844252 U CN 217844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pper opening
fresh air
new trend
di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83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旭
田振
朱勇强
商竹贤
尚彬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83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44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44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44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进出风阀门组件包括阀门壳体、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阀门壳体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第二上开口和下接管口,第一挡风板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第二挡风板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二上开口。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接口和两个分别动作的挡风板实现了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满足了换气需求,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并且利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集成化设置,实现了阀门组件的集成模块化,安装时只需要将阀门壳体设置在新风壳体底部即可,实现了便捷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调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市面上出现了设置有新风机构的空调器。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构,对于新风和污风等不同性质气体的切换,通常需要额外设置不同的风道,使得整体结构趋于复杂,而常规的阀门结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换气需求,并且各个风道和阀门结构采用分体设置,使得安装过程十分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简化结构,并实现便捷安装,同时能够实现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包括阀门壳体、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阀门壳体用于设置在新风壳体的底部,所述阀门壳体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第二上开口和下接管口,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分别用于与所述新风壳体的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对接,所述下接管口用于连接新风管;所述第一挡风板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开口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所述第一上开口,所述第二挡风板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开口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所述第二上开口,以使所述下接管口选择性地与所述新风进风口或所述污风排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在阀门壳体上设置用于与新风进风口对应的第一上开口和用于与污风排风口对应的第二上开口,同时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新风管的下接管口,将第一挡风板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上,并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第二挡风板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上,并选择性的闭合第二上开口。在实际运行时,当需要通入新风时,新风由新风管经过下接管口进入阀门壳体,此时第一挡风板打开第一上开口,同时第二挡风板闭合第二上开口,使得下接管口与新风进风口连通,实现新风的传递;当需要排污风时,污风由污风排风口排出,此时第一挡风板闭合第一上开口,第二挡风板打开第二上开后,使得下接管与污风排风口连通,使得污风能够顺利排出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接口和两个分别动作的挡风板实现了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满足了换气需求,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并且利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集成化设置,实现了阀门组件的集成模块化,安装时只需要将阀门壳体设置在新风壳体底部即可,实现了便捷安装。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阀门壳体设置有用于接合所述新风壳体的安装接合面,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上,且所述阀门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挡风板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一上开口,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挡风板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二上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控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动作,实现了对于不同性质气体流通切换的自动控制,并且第一上开口和第二上开口均设置在安装接合面上,使得开口处直接与新风壳体的内腔导通,避免了输送过程中的漏气和串气现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挡风板翻转开合所述第一上开口;所述第二挡风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挡风板翻转开合所述第二上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均采用了翻转开合的方式来闭合或打开开口,并利用转轴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控制效果更好,不易出现磨损,并且闭合效果更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板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阀门壳体外,并用于在所述阀门壳体外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朝向所述新风进风口内翻转打开所述第一上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第一挡风板朝向新风进风口翻转打开第一上开口,使得第一挡风板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得新风能够顺着第一挡风板的内侧表面快速流入到新风进风口并进入新风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板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阀门壳体外,并用于在所述阀门壳体外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挡风板朝向所述污风排风口内翻转打开所述第二上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第二挡风板朝向污风排风口内翻转打开第二上开口,使得第二挡风板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得污风能够顺着第二挡风板的内侧表面快速流入到阀门壳体,并排出室外。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接管口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的底壁上,所述安装接合面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上开口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与所述下接管口至少部分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安装接合面倾斜设置,以更好地贴合新风壳体,第一上开口与下接管口之上部分对应,使得在导入新风时,新风能够快速地从下接管口流入第一上开口并进入新风进风口,避免了新风在阀门壳体内停留。而在排污风时,污风会首先进入阀门壳体,然后再由下接管口排出,减缓了污风的气流速度,并且有效减缓了排污风时室外气体的回流现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并列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上,所述阀门壳体上还设置有分区横梁,所述分区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之间,以分隔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且所述分区横梁用于接合在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第一上开口和第二上开口并列设置,从而能够适用新风壳体上对应的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并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紧凑。同时通过设置分区横梁,能够在第一挡风板或第二挡风板闭合时起到良好的闭合支撑作用,并且分区横梁能够起到初步分区作用,以更好地区分新风进风通道和污风排风通道,避免气流乱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机构,包括新风壳体、新风管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所述阀门壳体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底部,新风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上开口对接设置,所述污风排风口与所述第二上开口对接设置,所述新风管与所述下接管口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壳体内设置有相互接合的新风腔和风机腔,所述新风腔的顶部设置有污风进风口,所述风机腔设置有与所述新风腔接合的引风口,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所述引风口导通,且所述新风腔内还设置有新风滤网,所述新风滤网位于所述引风口和所述新风进风口之间,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腔的底部导通,所述污风排风口与所述风机腔的底部导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在通入新风时,第一挡风板打开第一上开口,第二挡风板闭合第二上开口,此时污风排风口与室内导通,下接口管与第一上开口连通,新风由新风管经过下接管口送入第一上开口,并进入新风进风口后进入新风腔,然后经过新风滤网后由引风口进入风机腔,并最终由污风排风口通入到室内,实现新风功能。当需要排污风时,第一挡风板闭合第一上开口,同时第二挡风板打开第二上开口,在第二挡风板的阻挡作用下,此时污风排风口与下接管口导通,从而与室外导通,污风由污风进风口进入,并直接由引风口导入风机腔,并由风机腔下部的污风排风口排出,最后排出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分布风道结构,实现了良好的新风和污风排放功能,并使得整个新风机构能够集成化设置,简化了结构,方便组装。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新风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的内部构造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在送新风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在排污风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进出风阀门组件;110-阀门壳体;111-第一上开口;113-第二上开口;115-下接口管;117-安装接合面;130-第一挡风板;131-第一驱动件;133-第一转轴;150-第二挡风板;151-第二驱动件;153-第二转轴;200-新风机构;170-分区横梁;210-新风壳体;211-新风进风口;213-污风排风口;215-新风腔;2151-第一腔室;2153-第二腔室;217-风机腔;218-污风进风口;219-引风口;230-新风滤网;300-空调器;310-空调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构,对于新风和污风等不同性质气体的切换,通常需要额外设置不同的风道,使得整体结构趋于复杂,并且各个风道和阀门结构采用分体设置,使得安装过程十分繁琐。而常规的阀门组件功能单一,无法适配新风净化组件,实现不同的流道控制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其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便捷安装,同时能够实现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阀门壳体110用于设置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111、第二上开口113和下接管口,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分别用于与新风壳体210的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对接,下接管口用于连接新风管;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113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二上开口113,以使下接管口选择性地与新风进风口211或污风排风口213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其中新风壳体210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分别对应于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同时阀门壳体110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新风管的下接管口。本实施例将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上,并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113上,并选择性的闭合第二上开口113。在实际运行时,当需要通入新风时,新风由新风管经过下接管口进入阀门壳体110,此时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上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闭合第二上开口113,使得下接管口与新风进风口211连通,实现新风的传递;当需要排污风时,污风由污风排风口213排出,此时第一挡风板130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上开后,使得下接管与污风排风口213连通,使得污风能够顺利排出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接口和两个分别动作的挡风板实现了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满足了换气需求,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并且利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集成化设置,实现了阀门组件的集成模块化,安装时只需要将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新风壳体210底部即可,实现了便捷安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进出风阀门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构200,新风机构200设置在空调器300上,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其中新风机构200包括了新风壳体210和进出风阀门组件100,本实施例中新风壳体210可以与室内空间连通,新风管可以与外部空间连通,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择一开启,从而能够实现新风进风通道和污风排风通道的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阀门壳体110设置有用于接合新风壳体210的安装接合面117,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设置在安装接合面117上,且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分别设置在安装接合面117的两侧,第一驱动件131与第一挡风板13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挡风板130闭合或打开第一上开口111,第二驱动件151与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挡风板150闭合或打开第二上开口113。具体地,安装接合面117的边缘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从而实现阀门壳体110和新风壳体210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均为步进电机,能够在可控条件下实现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开合。通过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分别控制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动作,实现了对于不同性质气体流通切换的自动控制,并且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均设置在安装接合面117上,使得开口处直接与新风壳体210的内腔导通,避免了输送过程中的漏气和串气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可以与空调器300的控制器电连接,从而通过控制器对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轴133,第一转轴133与第一驱动件131传动连接,用于在第一驱动件131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第一挡风板130翻转开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153,第二转轴153与第二驱动件151传动连接,用于在第二驱动件151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第二挡风板150翻转开合第二上开口113。具体地,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均采用了翻转开合的方式来闭合或打开开口,并利用转轴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控制效果更好,并且相较于滑动开合方式本实施例的翻转开合方式不易出现磨损,并且闭合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130远离第一转轴133的一端位于阀门壳体110外,并用于在阀门壳体110外运动,以使第一挡风板130朝向新风进风口211内翻转打开第一上开口111。具体地,第一挡风板130朝向新风进风口211翻转打开第一上开口111,使得第一挡风板130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得新风能够顺着第一挡风板130的内侧表面快速流入到新风进风口211并进入新风腔21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风板150远离第二转轴153的一端位于阀门壳体110外,并用于在阀门壳体110外运动,以使第二挡风板150朝向污风排风口213内翻转打开第二上开口113。具体地,第二挡风板150朝向污风排风口213内翻转打开第二上开口113,使得第二挡风板150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得污风能够顺着第二挡风板150的内侧表面快速流入到阀门壳体110,并排出室外。其中,第二挡风板150翻转打开第二上开口113时,能够封堵污风排风口213与室内空间之间的流道,从而使得污风能够由第二上开口113排出,并最终排出到室外。
在本实施例中,下接管口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底壁上,安装接合面117相对于底壁倾斜设置,且第一上开口111在底壁上的投影与下接管口至少部分重合。本实施例中安装接合面117倾斜设置,以更好地贴合新风壳体210。第一上开口111与下接管口之上部分对应,使得在导入新风时,新风能够快速地从下接管口流入第一上开口111并进入新风进风口211,避免了新风在阀门壳体110内停留。而在排污风时,污风会首先进入阀门壳体110,然后再由下接管口排出,减缓了污风的气流速度,并且有效减缓了排污风时室外气体的回流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并列设置在安装接合面117上,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分区横梁170,分区横梁170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之间,以分隔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且分区横梁170用于接合在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之间。第一上开口111和第二上开口113并列设置,从而能够适用新风壳体210上对应的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并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紧凑。同时通过设置分区横梁170,能够在第一挡风板130或第二挡风板150闭合时起到良好的闭合支撑作用,并且分区横梁170能够起到初步分区作用,以更好地区分新风进风通道和污风排风通道,避免气流乱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在阀门壳体110上设置用于与新风进风口211对应的第一上开口111和用于与污风排风口213对应的第二上开口113,同时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新风管的下接管口,将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上,并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113上,并选择性的闭合第二上开口113。在实际运行时,当需要通入新风时,新风由新风管经过下接管口进入阀门壳体110,此时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上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闭合第二上开口113,使得下接管口与新风进风口211连通,实现新风的传递;当需要排污风时,污风由污风排风口213排出,此时第一挡风板130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上开后,使得下接管与污风排风口213连通,使得污风能够顺利排出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接口和两个分别动作的挡风板实现了单管双向选择性换气,满足了换气需求,方便对于不同性质气体的流通切换。并且利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集成化设置,实现了阀门组件的集成模块化,安装时只需要将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新风壳体210底部即可,实现了便捷安装。
第二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3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构200,包括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其中进出风阀门组件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200,包括新风壳体210、新风管和进出风阀门组件100,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111、第二上开口113和下接管口;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113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二上开口113,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新风进风口211与第一上开口111对接设置,污风排风口213与第二上开口113对接设置,新风管与下接管口连接,下接管口选择性地与新风进风口211或污风排风口213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阀门壳体110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并且连接处均可以采用密封胶贴合,从而保证气密性。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体210内设置有相互接合的新风腔215和风机腔217,新风腔215的顶部设置有污风进风口218,风机腔217设置有与新风腔215接合的引风口219,污风进风口218与引风口219导通,且新风腔内还设置有新风滤网230,新风滤网230位于引风口219和新风进风口211之间,新风进风口211与新风腔215的底部导通,污风排风口213与风机腔217的底部导通。具体地,风机腔217内设置有风机,从而提供气流动力,新风滤网230倾斜设置在新风腔内,并将新风腔分隔成第一腔室2151和第二腔室2153,其中第一腔室2151位于第二腔室2153上方,污风进风口218与第一腔室2151直接导通,第一腔室2151与引风口219直接导通,从而使得污风进入第一腔室2151后能够直接由引风口219进入风机腔217,并由污风排风口213排出。新风进风口211与第二腔室2153连通,从而使得新风需要经过新风滤网230后由引风口219进入风机腔217,并由风机腔217排入至室内。
具体地,在通入新风时,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闭合第二上开口113,此时污风排风口213与室内导通,下接口管115与第一上开口111连通,新风由新风管经过下接管口送入第一上开口111,并进入新风进风口211后进入新风腔215,然后经过新风滤网230后由引风口219进入风机腔217,并最终由污风排风口213通入到室内,实现新风功能。当需要排污风时,第一挡风板130闭合第一上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上开口113,在第二挡风板150的阻挡作用下,此时污风排风口213与下接管口导通,从而与室外导通,污风由污风进风口218进入,并直接由引风口219导入风机腔217,并由风机腔217下部的污风排风口213排出,最后排出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分布风道结构,实现了良好的新风和污风排放功能,并使得整个新风机构200能够集成化设置,简化了结构,方便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污风排风口213,可以由第二挡风板150进行阻隔,在排污风时,第二挡风板150完全阻隔污风排风口213,此时污风排风口213与室外连通,从而使得污风排出至室外。在进新风时,第二挡风板150未阻隔污风排风口213,此时污风排风口213与室内空间连通,从而将新风排入室内。此处污风排风口213并不仅仅起到排污风的用处,其还可以向室内通入新风。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200,通过设置进出风阀门组件100,使得新风进风通道、污风排风通道之间能够自由切换,具体地,当需要进新风时,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上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闭合第二上开口113,新风由进风管进入下接口管115,然后通过第一上开口111进入新风进风口211,再进入新风腔215,通过新风滤网230过滤后由引风口219进入风机腔217,并最后由污风排风口213排入到室内,实现新风送达功能。当需要排污风时,第一挡风板130闭合第一上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上开口113,且第二挡风板150将污风排风口213与室内空间阻隔,室内污风由污风进风口218进入到新风腔215,然后直接通过引风口219进入风机腔217,并由污风排风口213排入阀门壳体110,并通过下接口管115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污风功能。此处通过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切换,实现了单管双向切换功能,从而实现了将送新风和排污风功能集成在同一阀门组上,提升了集成度,简化了结构,并且安装方便,同时保证了送新风和排污风功能的顺利实施。
第三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3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300,包括空调本体310和新风机构200,其中新风机构2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二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二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300包括空调本体310和新风机构200,其中新风机构200包括新风壳体210、新风管和进出风阀门组件100,进出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111、第二上开口113和下接管口;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开口111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一上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开口113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第二上开口113,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新风进风口211与第一上开口111对接设置,污风排风口213与第二上开口113对接设置,新风管与下接管口连接,下接管口选择性地与新风进风口211或污风排风口213连通。新风壳体210设置在空调本体310上,从而利用新风机构200实现了送新风和排污风功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所述阀门壳体(110)用于设置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所述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上开口(111)、第二上开口(113)和下接管口,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和所述第二上开口(113)分别用于与所述新风壳体(210)的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对接,所述下接管口用于连接新风管;所述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开口(111)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所述第一上开口(111),所述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开口(113)上,并用于选择性地闭合所述第二上开口(113),以使所述下接管口选择性地与所述新风进风口(211)或所述污风排风口(2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壳体(110)设置有用于接合所述新风壳体(210)的安装接合面(117),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和所述第二上开口(113)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117)上,且所述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131)和第二驱动件(151),所述第一驱动件(131)和所述第二驱动件(151)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117)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件(131)与所述第一挡风板(13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130)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一上开口(111),所述第二驱动件(151)与所述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150)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二上开口(1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轴(133),所述第一转轴(13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131)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131)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挡风板(130)翻转开合所述第一上开口(111);所述第二挡风板(15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153),所述第二转轴(153)与所述第二驱动件(151)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151)的驱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挡风板(150)翻转开合所述第二上开口(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30) 远离所述第一转轴(133)的一端位于所述阀门壳体(110)外,并用于在所述阀门壳体(110)外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130)朝向所述新风进风口(211)内翻转打开所述第一上开口(11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板(150)远离所述第二转轴(153)的一端位于所述阀门壳体(110)外,并用于在所述阀门壳体(110)外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挡风板(150)朝向所述污风排风口(213)内翻转打开所述第二上开口(11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管口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110)的底壁上,所述安装接合面(117)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与所述下接管口至少部分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和所述第二上开口(113)并列设置在所述安装接合面(117)上,所述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分区横梁(170),所述分区横梁(170)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和所述第二上开口(113)之间,以分隔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和所述第二上开口(113),且所述分区横梁(170)用于接合在所述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之间。
8.一种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壳体(210)、新风管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进出风阀门组件,所述阀门壳体(110)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210)的底部,新风壳体(210)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211)和污风排风口(213),所述新风进风口(211)与所述第一上开口(111)对接设置,所述污风排风口(213)与所述第二上开口(113)对接设置,所述新风管与所述下接管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210)内设置有相互接合的新风腔(215)和风机腔(217),所述新风腔(215)的顶部设置有污风进风口(218),所述风机腔(217)设置有与所述新风腔(215)接合的引风口(219),所述污风进风口(218)与所述引风口(219)导通,且所述新风腔(215)内还设置有新风滤网(230),所述新风滤网(230)位于所述引风口(219)和所述新风进风口(211)之间,所述新风进风口(211)与所述新风腔(215)的底部导通,所述污风排风口(213)与所述风机腔(217)的底部导通。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新风机构。
CN202222028358.8U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Active CN217844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8358.8U CN217844252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8358.8U CN217844252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44252U true CN217844252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8358.8U Active CN217844252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442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1107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7844252U (zh)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CN2082380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2960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319553A (zh) 室外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JP2005221218A (ja) 空気清浄機
CN112594781A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208296226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10887068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15872A (zh) 一种进出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2204780U (zh)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8679768B (zh) 一种新风系统的室内机
CN211177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706250U (zh) 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风机设备
CN2082960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8860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08419131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103307693B (zh) 换气装置及包括该换气装置的空调器
CN208139510U (zh) 一种新风系统室内机的排风道结构
CN110762629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4021634A1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0906445A (zh) 柜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15712A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7515715A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