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40175U -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40175U
CN217840175U CN202221695030.5U CN202221695030U CN217840175U CN 217840175 U CN217840175 U CN 217840175U CN 202221695030 U CN202221695030 U CN 202221695030U CN 217840175 U CN217840175 U CN 217840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late
hole
chamb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50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磊
龚红伟
李亚明
姚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16950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40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40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40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排水室的内腔中设置有竖向布置的隔板,并将排水室的内腔分隔为相邻布置的收集腔室和安装腔室;盖板上开设有与安装腔室相对应布置的漏水孔;排水室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箱,排水室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连通集水箱的内腔与安装腔室;抽水泵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集水箱的内腔相连通,抽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延伸至土体之外的输水管;隔板上开设有与收集腔室相连通的出渣孔,隔板上连接有位于出渣孔下方、且位于安装腔室中的凸台;安装腔室中安装有倾斜布置的过滤板;过滤板的高端与安装腔室的内壁铰接,过滤板的低端通过弹簧与凸台相连,并与出渣孔相对应布置。能避免杂质阻塞过滤板。

Description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由于雨水中含有较多杂质,如树叶、石子、砂砾等,雨水需经过滤后,再输送至集水箱中以便二次利用。现有的过滤网的安装主要为平装的方式,过滤网容易被树叶、石子、砂砾等杂质阻塞,造成过滤网的过滤效率较低、雨水通过率较低等问题。申请号为202022241453.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收集防堵过滤装置,两个装配架之间所形成形状为倒立的V字形结构,装配架上的过滤网处于相同的倾斜状态,相对于水平放置的过滤网而言,能提高雨水的流通速率,提高雨水的过滤能力。但是杂质容易在过滤网的下方堆积,导致过滤网阻塞,需定期对过滤网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能避免杂质阻塞过滤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开口向上的排水室,所述排水室设置于土体中,其上端开口处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所述排水室的内腔中设置有竖向布置的隔板,并将所述排水室的内腔分隔为相邻布置的收集腔室和安装腔室;
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与安装腔室相对应布置的漏水孔;
所述排水室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箱,所述排水室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集水箱的内腔与安装腔室;
还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集水箱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延伸至土体之外的输水管;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收集腔室相连通的出渣孔,所述隔板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出渣孔下方、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室中的凸台;
所述安装腔室中安装有倾斜布置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高端与安装腔室的内壁铰接,所述过滤板的低端通过弹簧与凸台相连,并与出渣孔相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过滤板上下间隔布置;位于上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位于下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二过滤板;
所述出渣孔上下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低端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低端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隔板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一隔板,另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排水室的内腔分隔为沿水平放置依次布置的第一收集腔室、安装腔室和第二收集腔室;
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且作为第一出渣孔,与所述第一出渣孔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且作为第一凸台;所述第一过滤板的高端通过第一铰链结构与第二隔板相连,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低端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凸台相连;
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二隔板上,且作为第二出渣孔,与所述第二出渣孔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上,且作为第二凸台;所述第二过滤板的高端通过第二铰链结构与第一隔板相连,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低端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二凸台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一收集箱,所述第一收集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渣孔相连通的第一窗口;
所述第二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二收集箱,所述第二收集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渣孔相连通的第二窗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的下部开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第一收集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连通的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第二隔板的下部开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第二收集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处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所述第一透水孔与第二透水孔均位于第二过滤板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集箱的顶部连接有第一耳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耳板与排水室的侧壁通过第一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耳板与第一隔板通过第二螺栓相连;
所述第二收集箱的顶部连接有第二耳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耳板与排水室的侧壁通过第三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耳板与第二隔板通过第四螺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集箱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二收集箱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二开关门。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箱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渗水孔,所述渗水孔中安装有筛网。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箱中安装有密封箱,所述抽水泵安装于密封箱中;
所述进水管穿过密封箱且延伸至集水箱的内腔中,所述进水管与密封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输水管依次穿过密封箱和集水箱,并延伸至所述土体之外;所述输水管与密封箱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箱中的三通管,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一端口相连,其中一根所述输水管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二端口相连,另一根所述输水管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三端口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能避免杂质阻塞过滤板。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和装置的使用寿命,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收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收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土体;2-排水室;201-安装腔室;3-盖板;301-漏水孔;4-第一隔板;401-第一出渣孔;402-第一凸台;403-第一透水孔;5-第二隔板;501-第二出渣孔;502-第二凸台;503-第二透水孔;6-集水箱;601-渗水孔;7-连接管;8-抽水泵;9-输水管;10-第一过滤板;11-第二过滤板;12-第一铰链结构;13-第二铰链结构;14-第一弹簧;15-第二弹簧;16-第一收集箱;1601-第一窗口;1602-第一出水孔;1603-第一耳板;1604-第一把手;1605-第一开关门;17-第二收集箱;1701-第二窗口;1702-第二出水孔;1703-第二耳板;1704-第二把手;1705-第二开关门;18-第一过滤网;19-第二过滤网;20-密封箱;21-进水管;22-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开口向上的排水室2,所述排水室2设置于土体1中,其上端开口处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3;所述排水室2的内腔中设置有竖向布置的隔板,并将所述排水室2的内腔分隔为相邻布置的收集腔室和安装腔室201;所述盖板3上开设有与安装腔室201相对应布置的漏水孔301;所述排水室2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箱6,所述排水室2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连通所述集水箱6的内腔与安装腔室201。
还包括抽水泵8,所述抽水泵8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21与所述集水箱6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抽水泵8的出水口连接有延伸至土体1之外的输水管9。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收集腔室相连通的出渣孔,所述隔板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出渣孔下方、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室201中的凸台;所述安装腔室201中安装有倾斜布置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高端与安装腔室201的内壁铰接,所述过滤板的低端通过弹簧与凸台相连,并与出渣孔相对应布置。
盖板3通过螺栓或卡扣卡槽结构与排水室2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卸连接。盖板3能阻碍树叶等杂质进入安装腔室201中,夹杂着石子、小树枝、砂砾等杂质的雨水通过盖板3上的漏水孔301进入安装腔室201中,过滤板过滤雨水中的杂质,过滤板在雨水的冲击下产生振动,避免过滤板被杂质阻塞,杂质顺着倾斜布置的过滤板从隔板上的出渣孔进入收集腔室中。过滤之后的雨水经连接管7流入集水箱6中,抽水泵8通过进水管21将集水箱6中的雨水抽出,并通过输水管9输送至土体1之外,用于清洗路面或浇灌绿地。
为了实现多级过滤,优选的,所述过滤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过滤板上下间隔布置;位于上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10,位于下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二过滤板11;所述出渣孔上下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10进行第一次过滤,并使第一过滤板10产生振动,第一过滤板10阻碍体积较大的杂质通过,并在振动作用下,杂质顺着倾斜布置的第一过滤板10从位于上方的出渣孔进入收集腔室中。雨水通过第二过滤板11进行第二次过滤,并使第二过滤板11产生振动,第二过滤板11阻碍体积较小的杂质通过,并在振动作用下,杂质顺着倾斜布置的第二过滤板11从位于下方的出渣孔进入收集腔室中。通常情况下,体积较大的杂质为石子、小树枝等,体积较小的杂质为砂砾。
第一过滤板10与第二过滤板11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为了实现对杂质的分别收集,优选的,所述隔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隔板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一隔板4,另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二隔板5;所述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将排水室2的内腔分隔为沿水平放置依次布置的第一收集腔室、安装腔室201和第二收集腔室;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且作为第一出渣孔401,与所述第一出渣孔401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且作为第一凸台402;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高端通过第一铰链结构12与第二隔板5相连,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通过第一弹簧14与第一凸台402相连;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二隔板5上,且作为第二出渣孔501,与所述第二出渣孔501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5上,且作为第二凸台502;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高端通过第二铰链结构13与第一隔板4相连,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通过第二弹簧15与第二凸台502相连。
第一隔板4为第一凸台402提供连接支撑,第一凸台402为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提供安装支撑,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与第一出渣孔401相对应布置,第一弹簧14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变形为第一过滤板10提供弹性支撑。第二隔板5为第二凸台502提供连接支撑,第二凸台502为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提供安装支撑,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与第二出渣孔501相对应布置,第二弹簧15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变形为第二过滤板11提供弹性支撑。此时,第一过滤板10与第二过滤板11的倾斜方向相反,体积较大的杂质经第一出渣孔401进入第一收集腔室中,体积较小的杂质经第二出渣孔501进入第二收集腔室中,实现对杂质的分别收集。
为了便于将第一收集腔室和第二收集腔室中的杂质清理干净,优选的,所述第一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一收集箱16,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渣孔401相连通的第一窗口1601;所述第二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二收集箱17,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渣孔501相连通的第二窗口1701。经第一过滤板10过滤出的体积较大的杂质通过第一窗口1601进入第一收集箱16中,经第二过滤板11过滤出的体积较小的杂质通过第二窗口1701进入第二收集箱17中。当第一收集箱16和第二收集箱17中储存的杂质较多时,将第一收集箱16和第二收集箱17取出清理干净。为了便于操作者将第一收集箱16从第一收集腔室中取出,将第二收集箱17从第二收集腔室中取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收集箱16的顶部安装有位于第一收集腔室中的第一把手1604,第二收集箱17的顶部安装有位于第二收集腔室中的第二把手1704。
雨水可能会随杂质一起落入第一收集箱16和第二收集箱17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4的下部开设有第一透水孔403,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透水孔403相连通的第一出水孔1602,所述第一出水孔1602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8;所述第二隔板5的下部开设有第二透水孔503,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透水孔503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孔1702,所述第二出水孔1702处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9;所述第一透水孔403与第二透水孔503均位于第二过滤板11的下方。第一收集箱16中的雨水经第一过滤网18过滤后,通过第一出水孔1602和第一透水孔403排至安装腔室201中。第二收集箱17中的雨水经第二过滤网19过滤后,通过第二出水孔1702和第二透水孔503排至安装腔室201中。避免雨水积聚在第一收集箱16和第二收集箱17中。
第一收集箱16可以直接放置于第一收集腔室中,第一收集箱16也可以通过第一卡块卡槽结构与第一收集腔室的内壁卡接配合。第二收集箱17可以直接放置于第二收集腔室中,第二收集箱17也可以通过第二卡块卡槽结构与第二收集腔室的内壁卡接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顶部连接有第一耳板1603,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耳板1603与排水室2的侧壁通过第一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耳板1603与第一隔板4通过第二螺栓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顶部连接有第二耳板1703,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耳板1703与排水室2的侧壁通过第三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耳板1703与第二隔板5通过第四螺栓相连。
将第一收集箱16取出后,第一收集箱16中的杂质可以经第一窗口1601倒出。将第二收集箱17取出后,第二收集箱17中的杂质可以经第二窗口1701倒出。但是存在操作不便的缺点。优选的,所述第一收集箱16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一开关门1605,所述第二收集箱17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二开关门1705。第一收集箱16上安装可开闭的第一开关门1605是现有技术,第二收集箱17上安装可开闭的第二开关门1705也是现有技术。将第一收集箱16取出后,打开第一开关门1605,将第一收集箱16中的杂质倒出。将第二收集箱17取出后,打开第二开关门1705,第二收集箱17中的杂质倒出。第一收集箱16位于第一收集腔室中时,第一开关门1605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收集箱17位于第二收集腔室中时,第二开关门1705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的,所述集水箱6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渗水孔601,所述渗水孔601中安装有筛网。集水箱6中的水较满时,能够经渗水孔601渗出使土体1保持湿润,筛网能避免黏土、砂石等从渗水孔601进入集水箱6中。
抽水泵8可以安装在集水箱6之外,进水管21连通抽水泵8的进水口与集水箱6的内腔。优选的,所述集水箱6中安装有密封箱20,所述抽水泵8安装于密封箱20中;所述进水管21穿过密封箱20且延伸至集水箱6的内腔中,所述进水管21与密封箱2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输水管9依次穿过密封箱20和集水箱6,并延伸至所述土体1之外;所述输水管9与密封箱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抽水泵8安装于密封箱20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能有效避免集水箱6中的水从进水管21与密封箱20的连接处渗入密封箱20中。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能有效避免集水箱6中的水从输水管9与密封箱20的连接处渗入密封箱20中。抽水泵8的输电线安装于管道中,管道依次穿过密封箱20和集水箱6,且管道与密封箱20之间密封连接。确保抽水泵8的正常运行。抽水泵8也可以为安装在集水箱6中的潜水泵。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箱20中的三通管22,所述抽水泵8的出水口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一端口相连,其中一根所述输水管9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二端口相连,另一根所述输水管9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三端口相连。在抽水泵8的出水口安装三通管22,能够连接两根输水管9。输水管9位于土体1之外的端部安装有喷淋头,用于绿地的灌溉。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能避免杂质阻塞过滤板。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和装置的使用寿命,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Claims (10)

1.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向上的排水室(2),所述排水室(2)设置于土体(1)中,其上端开口处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3);所述排水室(2)的内腔中设置有竖向布置的隔板,并将所述排水室(2)的内腔分隔为相邻布置的收集腔室和安装腔室(201);
所述盖板(3)上开设有与安装腔室(201)相对应布置的漏水孔(301);
所述排水室(2)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箱(6),所述排水室(2)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连通所述集水箱(6)的内腔与安装腔室(201);
还包括抽水泵(8),所述抽水泵(8)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21)与所述集水箱(6)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抽水泵(8)的出水口连接有延伸至土体(1)之外的输水管(9);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收集腔室相连通的出渣孔,所述隔板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出渣孔下方、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室(201)中的凸台;
所述安装腔室(201)中安装有倾斜布置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高端与安装腔室(201)的内壁铰接,所述过滤板的低端通过弹簧与凸台相连,并与出渣孔相对应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过滤板上下间隔布置;位于上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10),位于下方的所述过滤板为第二过滤板(11);
所述出渣孔上下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相对应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隔板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一隔板(4),另一个所述隔板为第二隔板(5);所述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将排水室(2)的内腔分隔为沿水平放置依次布置的第一收集腔室、安装腔室(201)和第二收集腔室;
位于上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且作为第一出渣孔(401),与所述第一出渣孔(401)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且作为第一凸台(402);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高端通过第一铰链结构(12)与第二隔板(5)相连,所述第一过滤板(10)的低端通过第一弹簧(14)与第一凸台(402)相连;
位于下方的所述出渣孔开设于所述第二隔板(5)上,且作为第二出渣孔(501),与所述第二出渣孔(501)配合使用的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5)上,且作为第二凸台(502);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高端通过第二铰链结构(13)与第一隔板(4)相连,所述第二过滤板(11)的低端通过第二弹簧(15)与第二凸台(502)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一收集箱(16),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渣孔(401)相连通的第一窗口(1601);
所述第二收集腔室内安装有第二收集箱(17),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渣孔(501)相连通的第二窗口(17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的下部开设有第一透水孔(403),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透水孔(403)相连通的第一出水孔(1602),所述第一出水孔(1602)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8);
所述第二隔板(5)的下部开设有第二透水孔(503),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透水孔(503)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孔(1702),所述第二出水孔(1702)处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9);
所述第一透水孔(403)与第二透水孔(503)均位于第二过滤板(11)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箱(16)的顶部连接有第一耳板(1603),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耳板(1603)与排水室(2)的侧壁通过第一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耳板(1603)与第一隔板(4)通过第二螺栓相连;
所述第二收集箱(17)的顶部连接有第二耳板(1703),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耳板(1703)与排水室(2)的侧壁通过第三螺栓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耳板(1703)与第二隔板(5)通过第四螺栓相连。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箱(16)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一开关门(1605),所述第二收集箱(17)侧壁的下端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二开关门(170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6)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渗水孔(601),所述渗水孔(601)中安装有筛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6)中安装有密封箱(20),所述抽水泵(8)安装于密封箱(20)中;
所述进水管(21)穿过密封箱(20)且延伸至集水箱(6)的内腔中,所述进水管(21)与密封箱(2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输水管(9)依次穿过密封箱(20)和集水箱(6),并延伸至所述土体(1)之外;所述输水管(9)与密封箱(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箱(20)中的三通管(22),所述抽水泵(8)的出水口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一端口相连,其中一根所述输水管(9)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二端口相连,另一根所述输水管(9)与所述三通管(22)的第三端口相连。
CN202221695030.5U 2022-07-01 2022-07-01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Active CN217840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5030.5U CN217840175U (zh) 2022-07-01 2022-07-01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5030.5U CN217840175U (zh) 2022-07-01 2022-07-01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40175U true CN217840175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34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5030.5U Active CN217840175U (zh) 2022-07-01 2022-07-01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40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77483U (zh) 一种建筑场地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
CN217840175U (zh) 海绵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1268010U (zh) 一种园林灌溉装置
CN211245645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废水二次沉淀装置
CN216041035U (zh) 水电站滤污型自流排水洞
CN212954572U (zh) 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CN212835803U (zh) 多功能环保雨水口
CN210238736U (zh) 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
CN112093923A (zh) 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CN112031169A (zh) 有雨水收集功能的拼装式箱式房
CN211974093U (zh) 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
CN214144445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CN213625915U (zh) 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
CN217027396U (zh) 海绵城市调蓄排水结构
CN216999940U (zh) 一种园林坡道雨水收集装置
CN216446090U (zh) 市政工程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CN215715833U (zh) 一种海绵城市下凹绿地的双过滤系统
CN218814037U (zh) 一种环保的绿色建筑雨水收集装置
CN215802091U (zh) 一种海绵城市导水装置
CN214936778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阻污排放设备
CN217711016U (zh) 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
CN215166075U (zh) 一种可周转雨水回收利用收集装置
CN215053730U (zh)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
CN215562973U (zh) 一种小区绿化雨水利用装置
CN212176334U (zh) 一种屋顶绿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