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95986U - 气体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体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5986U
CN217795986U CN202221576686.5U CN202221576686U CN217795986U CN 217795986 U CN217795986 U CN 217795986U CN 202221576686 U CN202221576686 U CN 202221576686U CN 217795986 U CN217795986 U CN 217795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ogen
cavity
oxygen
mix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66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聪聪
蒲桂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lian Health C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lian Health 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lian Health C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lian Health 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66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5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5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5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主体以及位于主体上的氧气腔体、混合腔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氧气腔体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混合腔;氧气腔体上设置有氧气阀,每个氮气腔体上设置有氮气阀;氧气阀配置为使氧气腔体中的氧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中;氮气阀配置为使对应的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中;混合腔配置为通过氧气阀和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氧气阀和多个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得到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实现低氧气体和高氧气体的准确控制和精准灵活地切换,能够灵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气体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气体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低氧训练被医学和生理学证明,对于部分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肌功能、造血能力和人脑认知有着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可用于提高人体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补偿能力和有氧输出。
通常,现有技术中制备不同氧浓度的气体需要多种不同氧浓度规格的制氧机配合使用,需要通过多种制氧机储存多种规格的气体,结构十分复杂;
现有技术中存在高低氧训练仪,但现有技术中的高低氧训练仪存在缺陷,例如:
现有的高低氧训练仪结构比较复杂,且其中输出气体的含氧量难以灵活调节,不能对气体的氧浓度进行灵活调节和切换,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气体混合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主体以及位于所述主体上的氧气腔体、混合腔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所述氧气腔体和至少两个以上所述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混合腔;所述氧气腔体上设置有氧气阀,每个所述氮气腔体上设置有氮气阀;
所述氧气阀配置为使所述氧气腔体中的氧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所述氮气阀配置为使对应的所述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所述混合腔配置为通过所述氧气阀和所述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连通所述混合腔的空气腔体;
所述空气腔体上设置有空气阀,所述空气阀配置为使所述空气腔体中的空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以使所述混合腔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所述混合气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氮气端,所述进氮气端位于所述主体上、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以输入氮气至所述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中;
所述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包括第一氮气腔体和第二氮气腔体,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以及所述第二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进氮气端和所述混合腔;
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二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还包括第三氮气腔体,所述第三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进氮气端和所述混合腔;
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三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氮气管道和出氮气端,所述氮气管道和所述出氮气端均位于所述主体上;
所述进氮气端、所述第一氮气腔体、所述第二氮气腔体、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以及所述出氮气端分别连通所述氮气管道,所述第一氮气腔体、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以及所述第三氮气腔体分别通过所述氮气管道连通所述进氮气端;所述出氮气端用于直接输出所述氮气管道内的氮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出气端;
所述出气端连接所述混合腔、用于将所述混合腔内的混合气体输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氧气腔体上设置有进氧气端;
所述进氧气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以输入氧气至所述氧气腔体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内凹部,且所述内凹部位于所述氧气腔体和所述空气腔体的顶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垫圈;
在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氧气腔体的连接处、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氧气腔体中的一个具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外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垫圈;
在所述混合腔和所述空气腔体的连接处、所述混合腔和所述空气腔体中的一个具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外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体混合装置,能够通过氧气阀和多个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得到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实现低氧气体和高氧气体的准确控制和精准灵活地切换,能够灵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拆分图;
图4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拆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主体;2-氧气腔体;3-空气腔体;4-氮气腔体;5-混合腔;6-氧气阀;7-空气阀;8-进氮气端;9-第一氮气腔体;10-第二氮气腔体;11-第三氮气腔体;12-第一氮气阀;13-第二氮气阀;14-第三氮气阀;15-氮气管道;16-出氮气端;17-第一垫圈;18-第一连接口;19-第一凹槽;20-第二垫圈;21-第二连接口;22-第二凹槽;23-第三垫圈;24-第四垫圈;25-第五垫圈;26-第三连接口;27-第四连接口;28-第五连接口;29-第三凹槽;30-第四凹槽;31-第五凹槽;32-第六垫圈;33-第七垫圈;34-第八垫圈;35-第六连接口;36-第七连接口;37-第八连接口;38-第六凹槽;39-第七凹槽;40-第八凹槽;41-出气端;42-进氧气端;43-进空气端;44-内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主体1以及位于主体1上的氧气腔体2、混合腔5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氧气腔体2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分别连通混合腔5;氧气腔体2用于输入外部的氧气,至少两个以上的氮气腔体4用于输入外部的氮气,具体地,氧气腔体2用于输入由外部制氧设备出氧口传输的高氧浓度气体,例如浓度为75%的氧气,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即多个氮气腔体4用于输入外部制氧设备排氮口传输的氮气,具体地,多个氮气腔体4用于输入由外部制氧设备排氮口传输的高氮浓度气体;氧气腔体2上设置有氧气阀6,每个氮气腔体4上设置有氮气阀;氧气阀6配置为使氧气腔体2中的氧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氮气阀配置为使对应的氮气腔体4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混合腔5配置为通过氧气阀6和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连通混合腔5的空气腔体3,空气腔体3用于输入外部的空气;空气腔体3上设置有空气阀7,空气阀7配置为使空气腔体3中的空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以使混合腔5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具体地,空气腔体3的设置能够有助于降低混合腔5内气体的氧浓度,使本实施例不用开启氮气阀也能够降低混合腔5内气体的氧浓度,能够减少氮气的使用,节约能源,节约电能。氧气阀6、空气阀7和氮气阀均可选为电磁开关阀。
可选地,氧气阀6配置为开启时、使氧气腔体2中的氧气输入混合腔5中,氧气阀6还配置为关闭时、使氧气腔体2中的氧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以调节氧气的输出量,即、以调节混合腔5中的氧气量;空气阀7配置为开启时、使空气腔体3中的空气输入混合腔5中,空气阀7还配置为关闭时、使空气腔体3中的空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以调节空气的输出量,即、以调节混合腔5中的空气量;氮气阀配置为开启时、使对应的氮气腔体4中的氮气输入混合腔5中,氮气阀还配置为关闭时、使对应的氮气腔体4中的氮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以调节氮气的输出量,即、以调节混合腔5中的氮气量。
进一步通过氧气阀6、空气阀7以及多个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以使混合腔5内生成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例如,氧气阀6开启、使氧气腔体2中的氧气输入混合腔5中,空气阀7关闭、使空气腔体3中的空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多个氮气阀中的其中一个氮气阀开启、其余氮气阀关闭、使对应的氮气腔体4中的氮气输入混合腔5中,以得到较高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又例如:氧气阀6开启、使氧气腔体2中的氧气输入混合腔5中,空气阀7开启、使空气腔体3中的空气输入混合腔5中,多个氮气阀均开启、使对应的多个氮气腔体4中的氮气通过开启的多个氮气阀均输入混合腔5中,以得到较低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可选地,本实施例能够通过氧气阀6、空气阀7以及多个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得到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实现低氧气体和高氧气体的准确控制和精准灵活地切换,能够灵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氮气端8,进氮气端8位于主体1上、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以输入高氮浓度气体至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中,进氮气端8可选为进氮气管结构;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包括第一氮气腔体9和第二氮气腔体10,第一氮气腔体9以及第二氮气腔体10均位于主体1上,第一氮气腔体9以及第二氮气腔体10分别连通进氮气端8和混合腔5,即,第一氮气腔体9分别连通进氮气端8和混合腔5,第二氮气腔体10分别连通进氮气端8和混合腔5。
第一氮气腔体9上设置有第一氮气阀12、用于使第一氮气腔体9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第二氮气腔体10上设置有第二氮气阀13、用于使第二氮气腔体10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
具体地,第一氮气阀12配置为开启时、使第一氮气腔体9中的氮气输入混合腔5中,第一氮气阀12还配置为关闭时、使第一氮气腔体9中的氮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第二氮气阀13配置为开启时、使第二氮气腔体10中的氮气输入混合腔5中,第二氮气阀13还配置为关闭时、使第二氮气腔体10中的氮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
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4还包括第三氮气腔体11,第三氮气腔体11位于主体1上,第三氮气腔体11分别连通进氮气端8和混合腔5;第三氮气腔体11上设置有第三氮气阀14、用于使第三氮气腔体11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
具体地,第三氮气阀14配置为开启时、使第三氮气腔体11中的氮气输入混合腔5中,第三氮气阀14还配置为关闭时、使第三氮气腔体11中的氮气停止输入混合腔5中;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氮气阀12、第二氮气阀13和第三氮气阀14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以调节氮气的输出量、调节混合腔5中的氮气量,进一步调节混合腔5中的混合气体的氧浓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氮气管道15和出氮气端16,氮气管道15和出氮气端16均位于主体1上;进氮气端8、第一氮气腔体9、第二氮气腔体10、第三氮气腔体11以及出氮气端16分别连通氮气管道15,第一氮气腔体9、第二氮气腔体10以及第三氮气腔体11分别通过氮气管道15连通进氮气端8;出氮气端16用于直接输出氮气管道15内的氮气。
具体地,外部高氮浓度气体通过进氮气端8输入氮气管道15中、并分别传输至第一氮气管道15、第二氮气管道15和第三氮气管道15中;出氮气端16设置在氮气管道15上、用于直接输出氮气管道15内的氮气,即、由进氮气端8输入氮气管道15内的高氮浓度氮气能够直接通过出氮气端16直接输出;出氮气端16可选为出氮气管结构。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出气端41;出气端41连接混合腔5、用于将混合腔5内的混合气体输出;出气端41可选为出气管结构。
本实施例中,氧气腔体2上设置有进氧气端42;进氧气端42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的出氧口、以输入氧气至氧气腔体2中;进氧气端42可选为进氧气管结构。
本实施例中,空气腔体3上设置有进空气端43;进空气端43用于输入空气至空气腔体3中;进空气端43可选为进空气管结构。
本实施例中,主体1上设置有内凹部44,且内凹部44位于氧气腔体2和空气腔体3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垫圈17;在混合腔5和氧气腔体2的连接处、混合腔5和氧气腔体2中的一个具有第一连接口18,第一连接口18外围设置有第一凹槽19,第一垫圈17设置在第一凹槽19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混合腔5具有第一连接口18,第一连接口18用于连接氧气腔体2的底部;第一连接口18外围设置有第一凹槽19,第一凹槽19可选为环形凹槽,第一垫圈17可选为与第一凹槽19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一凹槽19圈设在第一连接口18的外围,第一垫圈17设置在第一凹槽19内并抵接氧气腔体2的底端;第一垫圈17的设置能够使得混合腔5和氧气腔体2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垫圈20;在混合腔5和空气腔体3的连接处、混合腔5和空气腔体3中的一个具有第二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1外围设置有第二凹槽22,第二垫圈20设置在第二凹槽22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混合腔5还具有第二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1用于连接空气腔体3的底部;第二连接口21外围设置有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可选为环形凹槽,第二垫圈20可选为与第二凹槽22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二凹槽22圈设在第二连接口21的外围,第二垫圈20设置在第二凹槽22内并抵接空气腔体3的底端;第二垫圈20的设置能够使得混合腔5和空气腔体3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垫圈23、第四垫圈24和第五垫圈25;混合腔5还具有第三连接口26、第四连接口27和第五连接口28,第三连接口26用于连接第一氮气腔体9的底部,第四连接口27用于连接第二氮气腔体10的底部,第五连接口28用于连接第三氮气腔体11的底部。
第三连接口26外围设置有第三凹槽29,第三凹槽29可选为环形凹槽,第三垫圈23可选为与第三凹槽29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三凹槽29圈设在第三连接口26的外围,第三垫圈23设置在第三凹槽29内并抵接第一氮气腔体9的底端,第三垫圈23的设置能够使得混合腔5和第一氮气腔体9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第四连接口27外围设置有第四凹槽30,第四凹槽30可选为环形凹槽,第四垫圈24可选为与第四凹槽30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四凹槽30圈设在第四连接口27的外围,第四垫圈24设置在第四凹槽30内并抵接第二氮气腔体10的底端,第四垫圈24的设置能够使得混合腔5和第二氮气腔体10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第五连接口28外围设置有第五凹槽31,第五凹槽31可选为环形凹槽,第五垫圈25可选为与第五凹槽31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五凹槽31圈设在第五连接口28的外围,第五垫圈25设置在第五凹槽31内并抵接第三氮气腔体11的底端,第五垫圈25的设置能够使得混合腔5和第三氮气腔体11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六垫圈32、第七垫圈33和第八垫圈34;氮气管道15具有第六连接口35、第七连接口36和第八连接口37,第六连接口35用于连接第一氮气腔体9的顶部,第七连接口36用于连接第二氮气腔体10的顶部,第八连接口37用于连接第三氮气腔体11的顶部。
第六连接口35外围设置有第六凹槽38,第六凹槽38可选为环形凹槽,第六垫圈32可选为与第六凹槽38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六凹槽38圈设在第六连接口35的外围,第六垫圈32设置在第六凹槽38内并抵接第一氮气腔体9的顶端,第六垫圈32的设置能够使得氮气管道15和第一氮气腔体9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第七连接口36外围设置有第七凹槽39,第七凹槽39可选为环形凹槽,第七垫圈33可选为与第七凹槽39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七凹槽39圈设在第七连接口36的外围,第七垫圈33设置在第七凹槽39内并抵接第二氮气腔体10的顶端,第七垫圈33的设置能够使得氮气管道15和第二氮气腔体10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第八连接口37外围设置有第八凹槽40,第八凹槽40可选为环形凹槽,第八垫圈34可选为与第八凹槽40互相对应的环形垫圈,第八凹槽40圈设在第八连接口37的外围,第八垫圈34设置在第八凹槽40内并抵接第三氮气腔体11的顶端,第八垫圈34的设置能够使得氮气管道15和第三氮气腔体11之间的连接更紧密,避免气体外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气体混合装置,能够通过氧气阀和多个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得到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实现低氧气体和高氧气体的准确控制和精准灵活地切换,能够灵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体以及位于所述主体上的氧气腔体、混合腔和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所述氧气腔体和至少两个以上所述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混合腔;所述氧气腔体上设置有氧气阀,每个所述氮气腔体上设置有氮气阀;
所述氧气阀配置为使所述氧气腔体中的氧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所述氮气阀配置为使对应的所述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所述混合腔配置为通过所述氧气阀和所述氮气阀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组合选项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通所述混合腔的空气腔体;
所述空气腔体上设置有空气阀,所述空气阀配置为使所述空气腔体中的空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以使所述混合腔输出不同氧浓度的所述混合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进氮气端,所述进氮气端位于所述主体上、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以输入氮气至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中;
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包括第一氮气腔体和第二氮气腔体,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以及所述第二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进氮气端和所述混合腔;
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二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以上氮气腔体还包括第三氮气腔体,所述第三氮气腔体分别连通所述进氮气端和所述混合腔;
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上设置有第三氮气阀、用于使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中的氮气输入或停止输入所述混合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氮气管道和出氮气端,所述氮气管道和所述出氮气端均位于所述主体上;
所述进氮气端、所述第一氮气腔体、所述第二氮气腔体、所述第三氮气腔体以及所述出氮气端分别连通所述氮气管道,所述第一氮气腔体、所述第二氮气腔体以及所述第三氮气腔体分别通过所述氮气管道连通所述进氮气端;所述出氮气端用于直接输出所述氮气管道内的氮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出气端;
所述出气端连接所述混合腔、用于将所述混合腔内的混合气体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气腔体上设置有进氧气端;
所述进氧气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制氧设备、以输入氧气至所述氧气腔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内凹部,且所述内凹部位于所述氧气腔体和所述空气腔体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垫圈;
在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氧气腔体的连接处、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氧气腔体中的一个具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外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垫圈;
在所述混合腔和所述空气腔体的连接处、所述混合腔和所述空气腔体中的一个具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外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CN202221576686.5U 2022-06-21 2022-06-21 气体混合装置 Active CN217795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6686.5U CN217795986U (zh) 2022-06-21 2022-06-21 气体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6686.5U CN217795986U (zh) 2022-06-21 2022-06-21 气体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5986U true CN217795986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94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6686.5U Active CN217795986U (zh) 2022-06-21 2022-06-21 气体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5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95986U (zh) 气体混合装置
RU2572747C2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оединения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двух проводящих участков системы для лечения ран 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м давлением
ATE553830T1 (de) Druckwechseladsorptionszyklen mit hoher gewinnung und mit verringerter komplexität
GB1530352A (en) Electrolysis apparatus
CN204732461U (zh) 防爆电池箱
CN207112347U (zh) 合成氨液氨球罐
CN106475805B (zh) 一种高密封性球阀用支撑板的加工夹具
CN114106990B (zh) 一种蜂巢式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气路系统及气路控制方法
US10928137B2 (en) Pressure vessel
CN218420612U (zh) 含氧浓度气体制取机
CN111020615A (zh) 一种间隔输出氢气和氧气的装置及方法
CN207334235U (zh) 便携式充气箱
CN215782773U (zh) 一种氢氮双通道配气系统
CN205412703U (zh) 一种气体混合装置
CN113636663A (zh) 一种高效释放装置及含有高效释放装置的溶气罐
CN209317687U (zh) 一种无菌箱体
CN203568892U (zh) 一种多级回旋式氧化反应器
NO20082014L (no) Kryogenisk svivel
CN212154005U (zh) 一种管线集中控制立柱
CN216236037U (zh) 一种应用于制氧机的氮氧分离系统
CN206920084U (zh) 气密检漏装置
CN221580431U (zh) 一种基于特斯拉阀原理的工业燃气混合设备
CN201296653Y (zh) 卧式臭氧发生器
CN206802565U (zh) 密封连接组件及具有该密封连接组件的印刷机
CN220344784U (zh) 一种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用灭菌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