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95537U -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5537U
CN217795537U CN202221122406.3U CN202221122406U CN217795537U CN 217795537 U CN217795537 U CN 217795537U CN 202221122406 U CN202221122406 U CN 202221122406U CN 217795537 U CN217795537 U CN 217795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liquid
microbubble generator
pip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224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光溢
秦娅
袁清
毛俊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Priority to CN2022211224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5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5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5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由下至上由液体进料段(2)、喉管段(7)和出口扩张段(10)组成;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为底部封闭、下大上小的缩径结构,下部设有进液管(1),所述的喉管段包括气腔室及其内部的微孔管(8),所述的气腔室底部设有进气管(6),所述的出口扩张段为倒锥体结构,顶部开口为混合物出口(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有利于强化混合及传质效果,进而提高反应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气液混合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微气泡发生器。
背景技术
气液两相流混合设备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航空、环保和医学等领域。气泡作为气液两相流的分散相,对整个系统的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微纳米气泡具有气泡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停留时间长等特点,使其在气液两相流的研究中,对诸多需要通过增大相间接触面积,从而促进传质的过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将气泡破碎的原因分为四类,包括界面不稳定性、粘性剪切力、湍流脉动及碰撞和流体冲蚀。人们根据气泡破碎的原因设计了不同的微气泡发生方法,包括射流法、机械分散法、微孔分散法、溶气释气法、超声空化法等。
其中,射流法采用类似文丘里管结构,包括吸入口,混合管、扩散管等,将液相送入射流器,在射流过程中由于直径减小流速加快,形成一定真空,吸入气相,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液,进入扩散管中形成一定的压力射流从而喷出。该方法可以生成一定量的小气泡,但是结构较复杂,吸气量小,气泡大小不均且很容易发生聚并,不但混合效果不好,而且造成了能源浪费。
微孔分散法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通过微孔塑料、橡胶、尼龙、微孔陶瓷管、金属烧结管甚至卵石层发泡逸出形成极小的气泡,当气泡逐渐变大,直至气泡浮力大于气泡与材料表面形成亲和力时,脱离微孔形成众多的小气泡。该方法由于没有能量间的多次转换,其能耗是最小的。
CN110404431A公开了一种液体内部气泡破碎结构和装置,主要用于需要气液混合和气泡破碎过程。其结构主要是在柱状壳体内连续设有多组变径壳体。流经不同的变径壳体时,可以有效地对进水管道中夹带的气泡进行破碎。ZL206152654U提供了一种气泡发生器及螺旋微气泡发生混合装置,所述气泡发生器包括:外管、液体射流组件,液体射流组件入口与进液管连接,出口位于外管的内部,进气管的进气端置于外管的外部,进气管的出气端置于外管的内部。该气泡发生器可以使液体与空气充分混合。在气液两相反应中,气泡直径从毫米级减小到微米级,同等情况下相间传质面积将提高几十甚至数百倍,进而传质通量和反应速率也相应提高几十甚至数百倍。但是现有的生成微气泡的技术普遍存在气液混合不均匀、气泡尺寸不可控、能耗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可使气液两相流混合之后,并把气泡破碎成大量微气泡,并且气泡大小均匀,停留时间长不易聚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由下至上由液体进料段2、喉管段7 和出口扩张段10组成;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为底部封闭、下大上小的缩径结构,下部设有进液管1,所述的喉管段包括气腔室及其内部的微孔管8,所述的气腔室底部设有进气管6,所述的出口扩张段为倒锥体结构,顶部开口为混合物出口1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相反应器,所述的反应器底部安装有上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中,气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气管,液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液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微孔气泡发生器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微孔气泡发生器,利用微孔管对气相进行均匀分散,然后利用液相高速旋流时产生的剪切力,和锥形缩径使旋流流速迅速增大,促使微孔管壁面上正在生长的微气泡及时脱离,防止大气泡产生。同时,当气液两相混合流进入扩张段时,气泡速度迅速降低,会产生巨大的速度梯度和压力梯度,从而使气泡进一步破碎,获得大量微气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泡发生器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和安装,便于清洗和维修。生成的气泡直径小,数量多,并且破碎过程无污染、能耗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泡发生器有利于强化混合及传质效果,进而提高反应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气泡发生器的俯视图。
其中:
1-进液管,2-液体进料段,3-导流片,4-法兰,5-螺孔,6-进气管, 7-喉管段,8-微孔管,9-镶嵌槽,10-出口扩张段,11-混合物出口,12- 剪切桨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中,所谓“上部”、“下部”、“底部”均是基于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言的。其中,所述的“底部”是指容器由下至上0-10%的位置,所述的“顶部”是指容器由下至上90-100%的位置,所述的“上部”是指容器由下至上50%-100%的位置,所述的“下部”是指容器由下至上0%-50%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由下至上由液体进料段2、喉管段7 和出口扩张段10组成;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为底部封闭、下大上小的缩径结构,下部设有进液管1,所述的喉管段包括气腔室及其内部的微孔管8,所述的气腔室底部设有进气管6,所述的出口扩张段为倒锥体结构,顶部开口为混合物出口11。
优选地,所述的出口扩张段内设有剪切桨叶12;更优选,所述的出口扩张段由下至上60%-100%的位置设有剪切桨叶。
优选地,所述的液体进料段由下部直管和上部锥体段组成,所述的锥体的锥面角α为0°-60°,所述的出口扩张段的锥面角β为10°-30°。
优选地,所述的微孔管8经镶嵌槽9固定在所述的气腔室内,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微孔管和出口扩张段依次相通。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气腔室为圆柱型壳体,内部设有微孔管,其中气腔室、微孔管同轴设置,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微孔管和出口扩张段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的微孔管多孔陶瓷管或金属烧结管,孔径小于5微米。
可选地,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喉管段和出口扩张段分别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和喉管段经法兰连接,法兰内边缘设有卡槽,放置密封圈和微孔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喉管段和出口扩张段的高度比为1-3:2-4:4-7,其中微孔管的高径比为1-3: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优选在液相进料段内设置旋转导流片3,所述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的底部,进液管的流体方向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侧壁相切。
优选地,所述进液管轴向与整个气泡发生器轴向的夹角为60°-90°,进液管对称分布2-4个。
优选地,所述的导流片的水平倾斜角为30°-60°,自所述的液体进料段的底部开始,至顶部结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所述的混合物出口11的内径与微孔管内径的比为1.1-2: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所述陶瓷微孔管的固定方式为卡槽固定,防止在安装时陶瓷微孔管发生位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的应用方法,液体进料由进液管引入液体进料段,沿液体进料段向上加速流动并进入微孔管内,微孔管的内部作为气液混合腔体,气体进料由进气管进入气腔室后,在压力的作用下气体透过微孔管的管壁,进入气液混合腔体内与液相流体混合。当气液两相流通过微孔管后,进入到出口扩张段。在出口扩张段内进一步混合后经顶部混合物出口流出。在优选方案下,所述的出口扩张段上部设有剪切桨叶,对气泡进行再次切割,在混合物出口得到微气泡气液混和流体。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液体进料段内壁设有导流片,使得液体旋流被引导,减少能量损失。所述导流片的水平倾斜角为30°-60°,自液体进料段底部开始,至锥形顶部结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相反应器,所述的反应器底部安装有上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中,气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气管,液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液管。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附图和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气泡发生器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所示,微气泡发生器的最底部的液体进料段2分为直管部分和锥形管部分,总体来说,液体进料段的管径逐渐减小,进液的液体流速逐渐增大。在液体进料段设置导流片3引导旋流,减少能量损失。液体进料段以上就是气腔室和镶嵌在镶嵌槽9中的微孔管8。微孔管的管内流道作为气液两相的混合腔。进气管6通气体进入气腔室,在压力的推动下,气体由微孔管对气液混合腔中微孔分散,之后气液混合流进入出口扩张段10,在这里气泡在巨大的速度梯度和压力梯度下,继续破碎成大量微小气泡。之后气液混合流经过剪切桨叶12,对气泡进行再次切割。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液管轴向与整个气泡发生器的轴向呈60°-90°夹角,而且对称分布2-4个进液管,有助于增强旋流效应。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气泡发生器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如附图 2所示,在法兰上对称分布着8个螺纹孔5,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的密封性,并且使镶嵌槽中的陶瓷微孔管受力均匀,防止受力不均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器在正常操作时,液体进料经进液管1 进入液体进料段2,被导流片3引导旋流后进入气液混合腔。气体进料经进气管6进入气腔室,气腔室除进气管和微孔管之外是封闭的,微孔管两侧存在气体压差,一般为0.01-0.3MPa,在此压差的作用下,气体穿过微孔管管壁向气液混合腔中微孔分散。此时气液混合腔中的高速旋流的液体,会促使微孔管内壁上正在生长的微气泡脱落,并混合。然后气液混合流进入出口扩张段10,此时气泡流速迅速降低,从而使气泡周围存在巨大的压力梯度和速度梯度,气泡进一步破碎成微小气泡。同时,出口扩张段增大了气泡的分布范围,减少了气泡碰撞,防止气泡聚并,使气泡粒径分布更加均匀。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形,因此所用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对比例1
以空气作为气体实验介质,水作为液体实验介质,使用流量计读取流量,所读流量与流道的截面积之比即为流体流速。采用高速相机对文丘里气泡发生器产生的气泡进行拍摄,进气孔处气速ug=0.24m/s,喉管处液速从 0.32m/s等值增加至1.6m/s。随着喉管处液速的增加,微气泡(直径小于 800μm)数量占总气泡数量的分率大幅增加,当喉管液速ul=1.6m/s,微气泡分率η=72%。
其中微气泡分率η的计算方法为:
η=采集到的微气泡个数/采集到的气泡总数
实施例1
实施例1采用如附图1所示结构的微气泡发生器以产生微米级别的微气泡。镶嵌槽中的陶瓷微孔管采用孔径1微米陶瓷微孔管;微孔管长20mm,外径为12mm,法兰直径为50mm,螺纹孔3mm;液体进料段最大直径25mm,锥体的锥面角46°,液体进料段高30mm,进液管内径3mm;进气管内径3mm;出口扩张段锥面角为16°,高度40mm;所用原料为自来水和高压氮气,操作温度为室温22℃,微孔管壁面两侧压差0.2MPa,氮气体积流量6L/h,气速ug=0.24m/s。水体积流量为60L/h,液速ul=2.36m/s。实验结束后, 使用Image Pro Plus对采集的图片进行处理,测得破碎后每一个气泡的粒径,绝大多数气泡粒径为100-800微米。把直径小于800微米的气泡称为微气泡,微气泡分率可达95%以上。

Claims (13)

1.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由液体进料段(2)、喉管段(7)和出口扩张段(10)组成;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为底部封闭、下大上小的缩径结构,下部设有进液管(1),所述的喉管段包括气腔室及其内部的微孔管(8),所述的气腔室底部设有进气管(6),所述的出口扩张段为倒锥体结构,顶部开口为混合物出口(1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扩张段内设有剪切桨叶(12)。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扩张段由下至上60%-100%的位置设有剪切桨叶。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2)由下部直管和上部锥体段组成,所述的锥体的锥面角α为0°-60°,所述的出口扩张段的锥面角β为10°-30°。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孔管(8)经镶嵌槽(9)固定在所述的气腔室内,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微孔管和出口扩张段依次相通。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孔管为多孔陶瓷管或金属烧结管,孔径小于5微米。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喉管段和出口扩张段分别活动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和喉管段经法兰连接,法兰内边缘设有卡槽,放置密封圈和微孔管。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喉管段和出口扩张段的高度比为1-3:2-4:4-7,其中微孔管的高径比为1-3:1。
10.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液相进料段内设置旋转导流片(3),所述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的底部,进液管的流体方向与所述的液体进料段侧壁相切。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片的水平倾斜角为30°-60°,自所述的液体进料段的底部开始,至顶部结束。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物出口(11)的内径与微孔管内径的比为1.1-2:1。
13.一种多相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器底部安装有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种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中,气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气管,液相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的进液管。
CN202221122406.3U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Active CN217795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2406.3U CN217795537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2406.3U CN217795537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5537U true CN217795537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4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22406.3U Active CN217795537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55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0330A (zh) * 2022-05-16 2022-08-30 内江师范学院 一种环状烷烃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装置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0330A (zh) * 2022-05-16 2022-08-30 内江师范学院 一种环状烷烃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装置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44732B (zh) 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
CN205850620U (zh) 微气泡发生器
CN109046792B (zh) 一种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及气泡分布器
CN217795537U (zh)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多相反应器
CN204324933U (zh) 大流量水质气浮净化处理用微细气泡发生器
CN111569684B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CN108704504A (zh) 文丘里微气泡发生器及其在臭氧催化氧化中的应用
CN111346589B (zh) 微纳气泡气液反应器
CN110237794B (zh) 超声强化射流式反应器
CN215428271U (zh) 气液混合单元、气液混合器和气液两相反应器
CN109731491A (zh) 一种双流对撞射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方法及装置
CN109550418A (zh) 一种旋流型微气泡发生器及气液反应器
CN110898698B (zh) 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和包含该微气泡发生器的气液反应器
CN209020581U (zh) 一种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及气泡分布器
CN113457597B (zh) 一种超声微气泡管式气液反应装置
WO2020186636A1 (zh) 一种煤焦油加氢微界面乳化床强化反应系统
CN218281295U (zh) 微气泡发生器和一种混相反应器
CN215876939U (zh) 一种射流混合喷头
CN110314622B (zh) 一种混合、反应、分离一体化液-液螺旋管旋流反应器
CN208727215U (zh) 文丘里微气泡发生器
CN205528736U (zh) 气液双喷式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CN205676168U (zh) 一种喷射反应器及纳米碳酸钙的碳化反应系统
CN107570029A (zh) 用于气液混合的供气装置
CN115957654A (zh) 液相混合气泡发生器、气液鼓泡床反应装置及其反应方法
CN208244962U (zh) 一种多相混合矿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