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0304U -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0304U
CN217740304U CN202221976973.5U CN202221976973U CN217740304U CN 217740304 U CN217740304 U CN 217740304U CN 202221976973 U CN202221976973 U CN 202221976973U CN 217740304 U CN217740304 U CN 217740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eat dissipation
inlet pipe
outlet pipe
oil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769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晟
王建忠
钱柯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Youbang Radi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Youbang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Youbang Radi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Youbang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769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40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0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0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属于油浸式变压器构件技术领域。包括进油管、出油管以及一组散热片,所述的散热片由两个散热单片通过边沿焊接组成,在两个散热单片的上端形成有进油腔,而在下端形成回油腔,进油腔的顶端中央设置有进油口,回油腔的底端中央设置有出油口,所述的进油腔和回油腔之间的空间通过焊道分隔形成复数个散热油道,所述的散热油道包括位于散热单片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且高度一致的中央油道和分布在中央油道左右两侧的阶梯油道,所述的阶梯油道的高度从中央油道一侧向散热单片的侧边逐渐减小。优点:充分发挥各个部位散热油道的散热效果且节省材料成本;改善了两散热单片之间的连接牢固性,提高了散热片的耐压强度。

Description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油浸式变压器得以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在油浸式变压器本体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借助于法兰连接方式或其他类似的连接方式配置片式散热器,片式散热器与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的导热油形成循环冷却回路,对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的铁芯进行冷却,使油浸式变压器的升温得以控制,从而保障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安全。
片式散热器是目前变压器的主流,其散热效果很高,但随着变压器功率的不断增大,导致变压器油温不断升高,而变压器温度一旦升高,其铁芯绕组的绝缘材料寿命就会受到影响。由于开发新型散热片的费用非常昂贵,一般是考虑增加散热面积和提高散热效率来增加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1568673.1介绍的“一种波纹油道片式散热器”,示意了一种目前常见的散热器结构,包括一进油管、一出油管以及一组设置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并分别与进油管和出油管连通的散热片,各个散热片由彼此相向设置并且形状以及大小均相同的两个散热单片通过边沿焊接构成,两个散热单片之间的空间形成多条可供变压器散热油液流动的油道,散热单片的上、下端中央部位设有进油口和回油口,这样的结构所导致的问题是:进油管内的热油进入散热片油腔时对于各个油道并不是均匀分配的,单个散热片不同部位油道的散热效率也并不相同:处于散热片中部区域的即靠近进油口的油道最先获得热油,并且能时刻保持充满状态,而位于散热片两侧区域的即离进油口较远的油道,由于顶端与散热片顶部焊边之间的空间较小,使得位于该空间内的热油积压而无法很好地流动,导致位于散热片两侧区域的油道接收到的油量要比中部区域的油量小,相对应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也不及中部区域的油道;另外,现有散热片的油腔大多采用了由五焊道分隔形成六油道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所述的五焊道的焊接结构,使得两散热单片之间固定并不十分稳定,强度较差。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片式散热器的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有助于优化油道结构而藉以保障热油的分流速度和分流均匀性并显著提高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包括一进油管、一出油管以及既彼此纵向平行又相互间隔地配接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的用于将由进油管引入的高温油液散热后回引至出油管的一组散热片,所述的散热片由彼此相向设置并且形状及大小均相同的两个散热单片通过边沿焊接组成,在两个散热单片的高度方向的上端形成有进油腔,而在高度方向的下端形成有回油腔,进油腔的顶端中央设置有与进油管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进油口,回油腔的底端中央设置有与出油管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出油口,所述的进油腔和回油腔之间的空间通过纵向间隔布置的焊道分隔形成复数个散热油道,所述的散热油道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油腔和回油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油道包括位于散热单片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且高度一致的中央油道和分布在中央油道左右两侧的阶梯油道,所述的阶梯油道的高度从中央油道一侧向散热单片的侧边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焊道的数量为六条,对应的散热油道的数量为七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油道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散热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条加强筋,所述的加强筋与散热片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油管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出油口配接的进油管配接法兰,而进油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的出油管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进油口配接的出油管配接法兰,而出油管的另一端封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油管在朝向上的一侧间隔固定有上吊耳;所述的出油管在朝向下的一侧间隔固设有下吊耳。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油管在朝向上的一侧设置有进油管放气塞;所述的出油管在朝向下的一侧设置有出油管放气塞。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散热油道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热油快速均衡地分流,同时也能保证各个散热油道均能达到油液充满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各个部位散热油道的散热效果,也能节省材料成本;散热片的六焊道结构不仅增加了两散热单片之间的连接牢固性,提高了散热片的耐压强度,而且更多数量的散热油道也能进一步保障散热的均匀性,改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片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片的横向剖视图。
图中:1.进油管、11.进油管配接法兰、12.上吊耳、13.进油管放气塞;2.出油管、21.出油管配接法兰、22.下吊耳、23.出油管放气塞;3.散热片、31.散热单片、32.进油腔、321.进油口、33.回油腔、331.出油口、34.焊道、35.散热油道、351.中央油道、352.阶梯油道;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包括进油管1、出油管2以及一组散热片3。所述的进油管1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出油口配接以引入热油的进油管配接法兰11,进油管1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的出油管2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进油口配接以将热油散热后引回油浸式变压器的出油管配接法兰21,出油管2的另一端封闭。
由于一组散热片3的构造是相同的,因此本实施例中以图2和图3所示的一枚散热片3为例作详细说明。所述的散热片3由彼此相向设置并且形状及大小均相同的两个散热单片31通过边沿焊接组成。在两个散热单片31的高度方向的上端形成有进油腔32,而在高度方向的下端形成有回油腔33,进油腔32的顶端中央设置有与进油管1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进油口321,回油腔33的底端中央设置有与出油管2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出油口331。所述的进油腔32和回油腔33之间的空间通过纵向间隔布置的焊道34分隔形成复数个散热油道35,各散热油道35内又具有多条油液通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油道35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所述的散热油道35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油腔32和回油腔33相通。由进油口321引入的热油首先进入进油腔32,然后被分配给各个散热油道35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油从各个散热油道35的下端汇入回油腔33,最后从出油口331进入出油管2。
为使热油在各个散热油道35中分流均匀且充分发挥各个散热油道35的散热效果,所述的散热油道35采用的结构为:包括位于散热单片3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且高度一致的中央油道351和分布在中央油道351左右两侧的阶梯油道352,所述的阶梯油道352的高度从中央油道351一侧向散热单片31的侧边逐渐减小,即散热油道35的高度由中间逐渐向左右两侧降低。中央油道351由于靠近进油口321,理所当然会最先充满热油,而位于中央油道351两侧的阶梯油道352,由于高度的逐步降低,其顶端上方的进油腔32的空间变大了,有利于热油快速均衡地分流,同时考虑进油腔3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区域的油量比中部区域有所减少,阶梯油道352的高度对应降低后也能达到油液充满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各个部位散热油道35的散热效果,也能节省材料成本。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焊道34的数量为六条,对应的散热油道35的数量为七条。相比于现有的五焊道结构,本实施例的六焊道结构不仅增加了两散热单片3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提高了散热片3的耐压强度,而且更多数量的散热油道35也能更好地分流热油,进一步保障散热的均匀性,改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组散热片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条加强筋4,所述的加强筋4与散热片3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管1在朝向上的一侧间隔固定有上吊耳12;所述的出油管2在朝向下的一侧间隔固设有下吊耳22。上吊耳12和下吊耳22的作用是对散热器进行吊运。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管1在朝向上的一侧设置有进油管放气塞13;所述的出油管2在朝向下的一侧设置有出油管放气塞23。

Claims (7)

1.一种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包括一进油管(1)、一出油管(2)以及既彼此纵向平行又相互间隔地配接在进油管(1)和出油管(2)之间的用于将由进油管(1)引入的高温油液散热后回引至出油管(2)的一组散热片(3),所述的散热片(3)由彼此相向设置并且形状及大小均相同的两个散热单片(31)通过边沿焊接组成,在两个散热单片(31)的高度方向的上端形成有进油腔(32),而在高度方向的下端形成有回油腔(33),进油腔(32)的顶端中央设置有与进油管(1)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进油口(321),回油腔(33)的底端中央设置有与出油管(2)的管腔相配接且相通的出油口(331),所述的进油腔(32)和回油腔(33)之间的空间通过纵向间隔布置的焊道(34)分隔形成复数个散热油道(35),所述的散热油道(35)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油腔(32)和回油腔(33)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油道(35)包括位于散热单片(3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且高度一致的中央油道(351)和分布在中央油道(351)左右两侧的阶梯油道(352),所述的阶梯油道(352)的高度从中央油道(351)一侧向散热单片(31)的侧边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焊道(34)的数量为六条,对应的散热油道(35)的数量为七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油道(35)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散热片(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条加强筋(4),所述的加强筋(4)与散热片(3)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管(1)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出油口配接的进油管配接法兰(11),而进油管(1)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的出油管(2)的一端构成有一用于与油浸式变压器的进油口配接的出油管配接法兰(21),而出油管的另一端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管(1)在朝向上的一侧间隔固定有上吊耳(12);所述的出油管(2)在朝向下的一侧间隔固设有下吊耳(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焊道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管(1)在朝向上的一侧设置有进油管放气塞(13);所述的出油管(2)在朝向下的一侧设置有出油管放气塞(23)。
CN202221976973.5U 2022-07-29 2022-07-29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Active CN217740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76973.5U CN217740304U (zh) 2022-07-29 2022-07-29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76973.5U CN217740304U (zh) 2022-07-29 2022-07-29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0304U true CN217740304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76973.5U Active CN217740304U (zh) 2022-07-29 2022-07-29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03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3003B2 (en) Plate for heat exchanger
CN106208496A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US20050217839A1 (en) Integ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t exchanger
JPS6193387A (ja) 熱交換器
CN217740304U (zh) 六焊道片式散热器
CN110010996A (zh) 一种高效风冷电池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20604775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WO2023208218A1 (zh)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CN206789658U (zh) 动力电池液冷板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113871151A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
CN216212753U (zh) 一种用于光伏变压器的片式散热器
CN113606961B (zh) 一种具有辅助换热结构的三介质换热器
CN217902859U (zh) 一种高效六焊道散热器
CN21595500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
CN208572652U (zh) 一种铝型材水冷散热器
CN215955014U (zh) 一种变压器散热器用超薄散热片
CN217083456U (zh) 一种可以高效换热的金属盘管
CN217844265U (zh) 空调制冷系统用燃油空气散热器
CN217405538U (zh) 一种液冷板、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4620756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
CN217719681U (zh) 一种逆流板翅式燃料电池专用中冷器
WO2024002198A1 (zh) 动力电池换热器、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5179794B (zh) 一种用于液冷降温的二次降温装置及超充充电枪
CN221173086U (zh) 一种a字形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