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726U -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726U
CN217685726U CN202221658791.3U CN202221658791U CN217685726U CN 217685726 U CN217685726 U CN 217685726U CN 202221658791 U CN202221658791 U CN 202221658791U CN 217685726 U CN217685726 U CN 217685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outlet
inlet
valve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87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贵金
李泽坤
彭瑞祥
刘方强
曹会龙
李垂君
徐方成
曹维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879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机房空调系统、与机房空调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以及与热源回收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通过连接各个系统之间的换热器进行换热,达到回收热能的目的,并且热源回收系统中的第一压缩机可以对回收的热能进行二次压缩,提高热能回收效率和热能回收品质,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空间应用范围,且热源应用系统包括蓄热装置,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时间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数据中心机房长期需要冷源,因此导致应用于数据中心的机房空调,长期需要对外排放大量热量,此热源有三种排放方式,一是直接排放至大气中,浪费极大;二是通过换热器联通热水管道进行热回收利用,回收的热能品质不高,可利用范围受限;三是二次侧换热器内走冷媒换热连接家用或商用空调,仅在冬季需要热量时才能用到,因此热能利用率低。上述三种方式均存在热能回收利用率低和回收的热能利用范围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包括机房空调系统、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以及与所述热源回收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
所述热源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出口,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入口,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
所述热源应用系统包括蓄热装置和第三传输装置;所述蓄热装置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出口,所述蓄热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传输装置的入口,所述第三传输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入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热源回收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传输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第第一压缩机两端的第四阀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机房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冷凝器和第二膨胀阀;
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一阀门的入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阀门的入口和所述第三阀门的入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一阀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出口共同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冷凝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三阀门的出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入口;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机房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传输装置和第五阀门;所述第二传输装置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阀门的出口和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所述第二传输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所述第五阀门连接在所述第二压缩机两端。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热源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入口,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四阀门的入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机房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入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机房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五阀门的入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机房空调系统和所述热源回收系统采用氟利昂作为换热冷媒。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蓄热装置还包括补水口和出水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包括机房空调系统、与机房空调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以及与热源回收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且热源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可以对回收的热能进行二次压缩,该热回收空调系统可以提高热能回收效率和热能回收品质,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空间应用范围,且热源应用系统包括蓄热装置,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时间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热回收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热回收空调系统的第一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热回收空调系统的第二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热回收空调系统的第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包括机房空调系统10、与机房空调系统10通过第一换热器40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20,以及与热源回收系统20通过第二换热器50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30。优选地,该机房空调系统10是数据中心的机房空调系统,用于为数据中心的机房提供冷源;热源应用系统30是生产、生活热水的供应系统。
热源回收系统20包括第一压缩机21和第一膨胀阀23;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接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出口,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连接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入口,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连接第一膨胀阀23的入口,第一膨胀阀23的出口连接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
进一步地,该第一压缩机21对热源回收系统20当中来自第一换热器40的冷媒进行压缩,冷媒被压缩后从原本相对低压的状态转变为相对高压的状态。该相对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50,与同样经过第二换热器50的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冷媒交换热能,再经过上述第一膨胀阀23,变成相对低压的状态,进入上述第一换热器40,在第一换热器40中与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交换热能。
可以理解地,经过上述换热,在热源回收系统20的二次压缩下,热回收空调系统所回收的热能品位变高。
热源应用系统30包括蓄热装置32和第三传输装置31。蓄热装置32的入口连接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出口,蓄热装置32的出口连接第三传输装置31的入口,第三传输装置31的出口连接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入口。进一步地,该蓄热装置32为水箱,该第三传输装置31为水泵;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蓄热装置32为冷媒储存室,该第三传输装置31为冷媒泵。可以理解地,该蓄热装置32可以储蓄经过了热回收的热能,还具备防止储蓄的热能流失的功能和/或对蓄热装置32内部冷媒加热的功能,避免其他突发情况下供热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系统中的各类装置之间相互连接时所采用的管道为隔热管道,可以有效减少在传输的过程中散发到系统以外的热能,更好地保持热回收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热回收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回收系统20还包括连接在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和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传输装置22,以及连接在第一压缩机21两端的第四阀门24。可理解地,该第一传输装置22和该第四阀门24在热源回收系统20中与前述第一换热器40、第二换热器50、第一膨胀阀23可组成热源回收系统20的第二条冷媒回路,当冷媒在热源回收系统20中为液态时,冷媒仅靠第一传输装置22的驱动力在系统中循环,路线以第一传输装置22为起点,依次是:第一传输装置22、第一膨胀阀23、第一换热器40、第四阀门24以及第二换热器50。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50后再次进入第一传输装置22,进行下一次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房空调系统10包括蒸发器11、第二压缩机12、第一阀门13、第二阀门14、第三阀门15、冷凝器16和第二膨胀阀18。
其中,第二压缩机12的入口连接蒸发器11的出口;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阀门13的入口共同连接第二压缩机12的出口;第二阀门14的入口和第三阀门15的入口共同连接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出口;第一阀门13的出口和第二阀门14的出口共同连接冷凝器16的入口;冷凝器16的出口和第三阀门15的出口共同连接第二膨胀阀18的入口;第二膨胀阀18的出口连接蒸发器11的入口。
进一步地,该冷媒在该蒸发器11中吸收外部空气的热能,从而导致外部空气温度下降,冷媒温度上升。当冷媒温度上升到蒸发温度时,冷媒相变为气态,被该第二压缩机12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在第一换热器40中,冷媒将热量传递给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然后再次进入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下一轮冷媒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房空调系统10还包括第二传输装置17和第五阀门19;第二传输装置17的入口连接第三阀门15的出口和冷凝器16的出口,第二传输装置17的出口连接蒸发器11的入口;第五阀门19连接在第二压缩机12两端。
可以理解地,该第二传输装置17和第五阀门19在机房空调系统10中组成第二条冷媒回路,当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处于液态时,可以采用第二传输装置17作为冷媒循环的驱动装置,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不经过第二压缩机12,而是以第二传输装置17为路径起点,依次经过第二传输装置17、第二膨胀阀18、蒸发器11、第二压缩机12以及第一换热器40,经过第一换热器40以后,冷媒再次进入第一传输装置22,进行下一次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房空调系统10和热源回收系统20采用氟利昂作为换热冷媒。氟利昂在系统当中不断循环,以相变的方式进行热量的吸收和放出,完成各阶段的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装置32还包括补水口321和出水口322。进一步地,该补水口321和出水口322用于向用户提供直接的生产、生活热水,例如学校浴室当中的洗浴热水等,通过供水管道直接输送。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热能也可以作为工厂、家庭的供暖热水,直接在热水供暖系统中循环而无需进行导出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40和第二换热器50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可以提高热回收空调系统的热回收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回收系统20还包括第一三通阀61,第一三通阀61的入口连接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出口,第一三通阀61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第一三通阀61的第二出口连接第四阀门24的入口。当需要第一压缩机12运行时,第一三通阀61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一三通阀61的第二出口关闭,此时,热源回收系统20的冷媒从第一三通阀61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一三通阀61的第一出口流入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当只需要第一传输装置22运行时,第一三通阀61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一三通阀61的第二出口打开,此时,热源回收系统20的冷媒从第一三通阀61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一三通阀61的第二出口流入第四阀门24的入口。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达到选通回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房空调系统10还包括第二三通阀62,第二三通阀62的入口连接第二压缩机12的出口,第二三通阀62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入口,第二三通阀62的第二出口连接第一阀门13的入口。当需要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40时,第二三通阀62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二三通阀62的第二出口关闭,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从第二三通阀62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二三通阀62的第一出口流入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入口;当需要冷媒流经第一阀门13时,第二三通阀62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三通阀62的第二出口打开,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从第二三通阀62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二三通阀62的第二出口流入第一阀门13的入口。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达到选通回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房空调系统10还包括第三三通阀63,第三三通阀63的入口连接蒸发器11的出口,第三三通阀63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二压缩机12的入口,第三三通阀63的第二出口连接第五阀门19的入口。当需要第二压缩机运行时,第三三通阀63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三三通阀63的第二出口关闭,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从第三三通阀63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三三通阀63的第一出口流入第二压缩机12的入口;当只需要第二传输装置17运行时,第三三通阀63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三三通阀63的第二出口打开,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从第三三通阀63的入口流入,经过第三三通阀63的第二出口流入第五阀门19的入口。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达到选通回路的作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构造了上述任一项的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完全热回收模式、部分热回收模式和无热回收模式。
当检测到热源应用系统30的热负荷大于或等于机房空调系统10的热排量时,热回收空调系统进入完全热回收模式;其中,第一阀门13和第二阀门14关闭,第三阀门15打开;在机房空调系统10中,冷媒从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入口进入换热,在第一换热器40中将待回收的热能传输到热源回收系统20;冷媒完成在第一换热器40中的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出口流向第三阀门15的入口,等待进行下一次换热;
当检测到热源应用系统30的热负荷小于机房空调系统10的热排量时,热回收空调系统进入部分热回收模式;其中,第一阀门13和第三阀门15关闭,第二阀门14打开;在机房空调系统10中,冷媒从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入口进入换热,在第一换热器40中将部分待回收的热能传输到热源回收系统20;冷媒完成在第一换热器40中的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出口流出,经过第二阀门14流向冷凝器16的入口处,在冷凝器16内将剩余部分待回收的热能传输到冷凝器16周围的大气中;冷媒从冷凝器16的出口流出,等待下一次换热;
当检测到热源应用系统30的热负荷长期低于启动值时,热回收空调系统进入无热回收模式;其中,第一阀门13打开,第二阀门14和第三阀门15关闭;待热释放的冷媒经过第一阀门13流向冷凝器16的入口,在冷凝器16内将待释放的热能传输到冷凝器16周围的大气中;冷媒从冷凝器16的出口流出,等待下一次换热。
可以理解地,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中,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被第二压缩机12压缩后,直接通入第一换热器40当中,将从数据中心吸收的热能交换到热源回收系统20中,再从第一换热器40中流出,流经第三阀门15后,经过第二膨胀阀18流入蒸发器11。冷媒吸收数据中心的热能,为数据中心提供冷源,再流入第二压缩机12进行下一次循环。在该完全热回收模式下,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只进入第一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因此,从蒸发器11吸收的热能除了不可避免的一些运输流失外,其余部分可以交换到热源回收系统20中,再由热源回收系统20二次压缩后,提高热能品位,传递到热源应用系统30当中。
可以理解地,在部分热回收模式中,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被第二压缩机12压缩以后,直接通入第一换热器40,将从数据中心吸收的热能交换到热源回收系统20中,再从第一换热器40中流出,此时,冷媒先经过第二阀门14进入冷凝器16,其作用在于将部分从数据中心吸收的热能传递给外部空气,提高数据中心机房的降温效果。冷媒在冷凝器16中与外部空气热交换完毕以后,经过第二膨胀阀18,再进入蒸发器11。
可以理解地,在无热回收模式时,机房空调系统10的冷媒被第二压缩机12压缩以后,经过第一阀门13流入冷凝器16,将全部从数据中心吸收的热能传递给外部空气。冷媒在冷凝器16中与外部空气热交换完毕以后,经过第二膨胀阀18,再进入蒸发器11。在该模式下,热源回收系统20与热源应用系统30都停止工作,第一换热器40和第二换热器50不进行换热工作,机房空调系统10的全部热能不回收。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蓄热模式:当接收到用户的蓄热指令时,热回收空调系统会在预设的时间禁用无热回收模式,判断蓄热指令的热负荷和机房空调系统10的热排量的大小关系,进入完全热回收模式或部分热回收模式;
非蓄热模式:当未收到用户的蓄热指令时,热回收空调系统根据热源应用系统30的热负荷与启动值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进入无热回收模式;若判断不进入无热回收模式,则热回收空调系统根据热源应用系统30的热负荷和机房空调系统10的热排量的大小关系,判断进入完全热回收模式或部分热回收模式。
进一步地,该蓄热指令可以是在某个时间段生效的指令,在该时间段内,系统禁用无热回收模式;该蓄热指令的内容包括用户需要储蓄的热能在该禁用无热回收模式时间段的热负荷。该蓄热指令要求储蓄的热能储蓄在热源应用系统30的蓄热装置32当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蓄热指令的内容包括用户所需要的供热温度,该蓄热指令发出后,系统检测到蓄热装置32中的冷媒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用户所需要的供热温度,若否,则系统保持禁用无热回收模式,直到系统检测到该蓄热装置32中的冷媒温度大于或等于用户所需的供热温度。
可以理解地,当没有收到用户发来的蓄热指令时,热回收空调系统按照前述的完全热回收模式、部分热回收模式和无热回收模式的判断逻辑执行任务。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一压缩机模式:当检测到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蒸发温度与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冷媒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换热器50的换热温差时,第一传输装置22停止运行,第四阀门24关闭,第一压缩机21运行;
第一传输装置模式:当检测到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蒸发温度与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冷媒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换热器50的换热温差时,第一压缩机21停止运行,第四阀门24开启,第一传输装置22运行。
在第一传输装置模式下,热源回收系统20内冷媒的蒸发温度与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冷媒温度之间的关系大于某一设定温度差值(即换热温差)的时候,由于温差越大、换热越快的原理,此时,采用第一传输装置22进行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运输,可以配合热源应用系统30内冷媒的升温速度节省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整体热回收运行成本。
在第一压缩机模式下,热源回收系统20内冷媒的蒸发温度与热源应用系统30中的冷媒温度之间的关系小于某一设定温度差值(即换热温差)的时候,由于温差越大、换热越快的原理,此时,采用第一压缩机21进对流出第一换热器40的冷媒进行压缩,可以配合热源应用系统30内冷媒的升温速度节提高回收空调系统的整体热回收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该第一压缩机模式和第一传输装置模式可以组合为第一复合运行模式,在该第一复合运行模式下,第四阀门24关闭,第一传输装置22和第一压缩机21同时运行,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同时以第一传输装置22和第一压缩机21为驱动,在热源回收系统20中循环,该第一复合模式可以起到弥补管损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二压缩机模式: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与热源回收系统20中的冷媒蒸发温度中较大的一项大于或等于预设换热温度时,第二传输装置17停止运行,第五阀门19关闭,第二压缩机12运行。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以第二压缩机12的压缩为驱动在系统中循环。
第二传输装置模式:当检测到机房空调系统10的环境温度与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蒸发温度中较大的一项小于预设换热温度时,第二压缩机12停止运行,第五阀门19开启,第二传输装置17运行。此时机房空调系统10中的冷媒以第二传输装置17的抽排为驱动在系统中循环,冷媒不经过第二压缩机12流动,而是从第二传输装置17的出口流出以后经过蒸发器11流向第五阀门19的入口。
可以理解地,该环境温度指的是热回收空调系统外部的大气环境的温度;该预设换热温度是基于换热器之间的换热需要一定的换热温差来实现的原理而设置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中使用的冷媒的各项性质对该换热温度进行系统投运前的预设定。
进一步地,该第二压缩机模式和第二传输装置模式可以组合为第二复合运行模式,在该第二复合运行模式下,第五阀门19关闭,第二传输装置17和第二压缩机12同时运行,可以起到弥补管损的作用。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包括机房空调系统、与机房空调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以及与热源回收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且热源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可以对回收的热能进行二次压缩,该热回收空调系统可以提高热能回收效率和热能回收品质,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空间应用范围,且热源应用系统包括蓄热装置,扩大了回收的热能的时间应用范围。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房空调系统(10)、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10)通过第一换热器(40)连接的热源回收系统(20),以及与所述热源回收系统(20)通过第二换热器(50)连接的热源应用系统(30);
所述热源回收系统(20)包括第一压缩机(21)和第一膨胀阀(23);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出口,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23)的入口,所述第一膨胀阀(23)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
所述热源应用系统(30)包括蓄热装置(32)和第三传输装置(31);所述蓄热装置(32)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出口,所述蓄热装置(32)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传输装置(31)的入口,所述第三传输装置(3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应用侧的第四冷媒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收系统(2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5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三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40)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传输装置(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压缩机(21)两端的第四阀门(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10)包括蒸发器(11)、第二压缩机(12)、第一阀门(13)、第二阀门(14)、第三阀门(15)、冷凝器(16)和第二膨胀阀(18);
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12)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1)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一阀门(13)的入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12)的出口;所述第二阀门(14)的入口和所述第三阀门(15)的入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0)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一阀门(1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阀门(14)的出口共同连接所述冷凝器(16)的入口;所述冷凝器(16)的出口和所述第三阀门(15)的出口共同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18)的入口;所述第二膨胀阀(18)的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1)的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10)还包括第二传输装置(17)和第五阀门(19);所述第二传输装置(17)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阀门(15)的出口和所述冷凝器(16)的出口,所述第二传输装置(17)的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1)的入口;所述第五阀门(19)连接在所述第二压缩机(12)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收系统(20)还包括第一三通阀(61),所述第一三通阀(61)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热源回收侧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一三通阀(61)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入口,所述第一三通阀(61)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四阀门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三通阀(62),所述第二三通阀(62)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三通阀(62)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机房空调侧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二三通阀(62)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三通阀(63),所述第三三通阀(63)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所述第三三通阀(63)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所述第三三通阀(63)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五阀门的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系统和所述热源回收系统(20)采用氟利昂作为换热冷媒。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32)还包括补水口(321)和出水口(32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50)为板式换热器。
CN202221658791.3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Active CN217685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8791.3U CN21768572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8791.3U CN21768572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726U true CN217685726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2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8791.3U Active CN21768572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44736Y (zh) 一种新型节能液体冷却系统
EP2503266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method adapted thereto
EP1775526A1 (en) Heat conveyance system
CN107560027A (zh) 制冷热管复合空调系统
CN111605379B (zh) 基于热泵双空调箱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1864636B1 (ko) 폐열회수형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시스템
CN103776114A (zh) 直接膨胀式热泵型综合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36721A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热泵热水器的联合运行系统
CN111795517A (zh) 一种基于液体过冷热回收除霜技术的空气源热泵
CN103697614A (zh) 空调热泵系统
CN104266417A (zh) 多联机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运行方法
CN217685726U (zh)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
CN210892235U (zh) 一种内置重力热管自然冷多联制冷系统
CN111422027B (zh) 车用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359C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115077069A (zh)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4665094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WO2022183306A1 (zh) 易按多用冷热机
CN213020428U (zh) 一种冷凝器热回收系统
CN110806037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600573U (zh) 数据中心热回收氟泵供冷系统
CN219775899U (zh) 冷却机组
CN213599486U (zh) 空调室外机冷凝水利用系统
CN219640472U (zh) 四管制水源热泵机组
CN219713631U (zh) 一种基于复合空调的热能综合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