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60921U -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60921U CN217660921U CN202220177087.XU CN202220177087U CN217660921U CN 217660921 U CN217660921 U CN 217660921U CN 202220177087 U CN202220177087 U CN 202220177087U CN 217660921 U CN217660921 U CN 2176609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fusion
- sheath
- blood
- extracorporeal
- traction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其中体外灌注装置包括由静脉引流端向冠脉灌注端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静脉血抽吸导管、抽吸泵、混合腔、氧合器、热交换器、气泡过滤器、调节阀、氧分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及冠脉灌注导管。其中,混合腔还与一个药物输注装置连接;在体外循环装置及上述三个传感器组件之间还连接有主控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流量、温度及氧分压数据,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心肌梗塞发生时无需通过球囊或支架直接打开闭塞的血管区域,从而有效避免或减轻再灌注损伤,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脏术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PCI)来开通闭塞冠状动脉,再灌注梗死区域,恢复血流,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但是在上述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球囊或支架直接开通闭塞的血管区域将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伤害,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将导致梗死区域的脏器进一步受损。由于闭塞血管血流恢复,将突然再灌注远端心肌,能量和氧的突然恢复导致细胞内环境突然改变、酸碱度突然失衡等,从而引起剧烈的收缩和水肿细胞的膜破坏,使缺血脏器进一步坏死。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因此也称心肺转流,体外循环机也称为人工心肺机。目前施行体外循环术的目的主要是在实施心中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在施行体外循环时,大多数经升主动脉插入供血管,经右房插入腔静脉引流管。但是,目前还没将体外循环直接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包括:
-静脉血抽吸导管,能够连接于右心房,用于静脉引流;
-冠脉灌注导管,能够连接于冠脉,用于对其进行供血及药物灌注;
-体外循环装置,通过引流管与所述静脉血抽吸导管连接,通过输液管与所述冠脉灌注导管连接,用于抽吸静脉血并对其氧合、控温及过滤,而后进行冠脉灌注;
-药物输注装置,连接于所述体外循环装置,用于将药物输注入所示体外循环装置所抽吸的静脉血;
-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上,用于对排入冠脉的血液进行流量、温度及氧分压的监控;
-主控装置,分别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及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流量、温度及氧分压数据,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冠脉灌注导管外还设有辅助控弯鞘管,包括外鞘管及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内的内鞘管,在距离所述外鞘管的远端的预定距离处设有第一弹性段,在接近所述内鞘管的远端设有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与所述第二弹性段均能够在预定弧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复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辅助控弯鞘管中:
所述外鞘管的近端固定连接有外鞘管操作手柄,在所述外鞘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一腔道,在所述第一腔道中设有第一牵引丝,所述第一牵引丝能够穿过所述第一腔道,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外鞘管操作手柄固定连接;
所述内鞘管的近端固定连接有内鞘管操作手柄,在所述内鞘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二腔道,在所述第二腔道中设有第二牵引丝,所述第二牵引丝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腔道,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内鞘管操作手柄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鞘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鞘管的长度;所述第一弹性段距所述外鞘管的远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弹性段距所述内鞘管的远端的距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段在弯曲后满足:所述辅助控弯鞘管能够跨越主动脉弓;所述第二弹性段在弯曲后满足:所述冠脉灌注导管在穿出所述内鞘管后能够进入冠脉开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腔道内设有第一切割骨架;所述外鞘管操作手柄包括第一旋钮、第一驱动旋转件及第一驱动固定件;
所述第一旋钮固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的远端外侧;
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呈管状嵌套于所述外鞘管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内侧还设有第一固定件;
所述第一驱动固定件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所述第一牵引丝穿越的内腔通道;
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一腔道固接于所述第一切割骨架的头端,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
在所述第二腔道内设有第二切割骨架;所述内鞘管操作手柄包括第二旋钮、第二驱动旋转件及第二驱动固定件;
所述第二旋钮固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的远端外侧;
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呈管状嵌套于所述内鞘管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内侧还设有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二驱动固定件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所述第二牵引丝穿越的内腔通道;
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二腔道固接于所述第二切割骨架的头端,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体外循环装置包括沿血液输送方向依次通过输送管相连的抽吸泵、混合腔、氧合器、热交换器、气泡过滤器及调节阀;
所述抽吸泵,用于对右心房的静脉血进行辅助引流;
所述混合腔,用于存贮血液并将血液与药物混合;
所述氧合器,用于对血液灌注氧气;
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对待灌注血液进行控温;
所述气泡过滤器,用于去除待灌注血液中存在的气泡;
所述调节阀,用于控制血液的灌注流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药物输注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混合腔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氧分压传感器;三者依次设置于所述输液管的远端,并与所述主控装置通讯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控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操作面板及显示装置;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数据并显示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操作面板上输入的控制命令,并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使其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保持在预期的范围内,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体外灌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体外循环装置与冠脉灌注导管、辅助控弯鞘管、传感器组件及主控装置等组合,能够实现在心肌梗塞发生时无需通过球囊或支架直接打开闭塞的血管区域,从而有效避免或减轻再灌注损伤。该体外灌注装置能够通过远端具有灌注功能的导管向心肌逐渐缓慢灌注混合的静脉血/动脉血/药物,待心肌功能恢复后再通过球囊或支架扩开狭窄部位,避免了因突然再灌注远端心肌而导致的细胞内环境突然改变、酸碱度突然失衡等情况,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体外灌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辅助控弯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外鞘管操作手柄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第一牵引丝与第一切割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内鞘管操作手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第二牵引丝与第二切割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辅助控弯鞘管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
患者100,右心房110,冠脉120;静脉血抽吸导管200;冠脉灌注导管300,辅助控弯鞘管310,外鞘管311,内鞘管312,第一弹性段313,第二弹性段314,外鞘管操作手柄315,第一牵引丝316,内鞘管操作手柄317,第二牵引丝318,第一切割骨架319,第一旋钮320,第一驱动旋转件321,第一驱动固定件322,第二切割骨架323,第二旋钮324,第二驱动旋转件325,第二驱动固定件326,第一固定件327,第二固定件328;体外循环装置400,抽吸泵410,混合腔420,氧合器430,热交换器440,气泡过滤器450,调节阀460;药物输注装置500,主控装置600,传感器组件700,流量传感器710,温度传感器720,氧分压传感器7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包括:静脉血抽吸导管,连接于右心房,用于静脉引流;冠脉灌注导管,连接于冠脉,用于对其进行供血及药物灌注;所述冠脉灌注导管外还设有辅助控弯鞘管,包括外鞘管及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内的内鞘管,在距离所述外鞘管的远端的预定距离处设有第一弹性段,在接近所述内鞘管的远端设有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与所述第二弹性段均能够在预定弧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复原;体外循环装置,通过引流管与所述静脉血抽吸导管连接,通过输液管与所述冠脉灌注导管连接,用于抽吸静脉血并对其氧合、控温及过滤后进行冠脉灌注;药物输注装置,连接于所述体外循环装置,用于将药物输注入所示体外循环装置所抽吸的静脉血;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上,用于对排入冠脉的血液进行流量、温度及氧分压的监控;主控装置,分别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及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流量、温度及氧分压数据,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体外灌注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进行再灌注,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根据图1,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体外灌注装置包括由静脉引流端向冠脉120灌注端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静脉血抽吸导管200、抽吸泵410、混合腔420、氧合器430、热交换器440、气泡过滤器450、调节阀460、氧分压传感器730、温度传感器720、流量传感器710及冠脉灌注导管300。其中,抽吸泵410、混合腔420、氧合器430、热交换器440、气泡过滤器450、调节阀460组成了体外循环装置400;具体地,混合腔420还与一个药物输注装置500连接;在体外循环装置400及上述三个传感器组件700之间还连接有主控装置600,该主控装置600包括彼此电连接的微处理器、操作面板及显示装置,微处理器分别与抽吸泵410、氧合器430、热交换器440、气泡过滤器450、调节阀460、氧分压传感器730、温度传感器720及流量传感器710连接。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冠脉灌注导管300外还设有辅助控弯鞘管310,如图2,其略短于冠脉灌注导管300,以便于冠脉灌注导管300能够精确地进入梗死的目标冠脉120进行药物/血液灌注。
根据图2,辅助控弯鞘管310包括内鞘管312及嵌套于该内鞘管312外的外鞘管311,且外鞘管311的长度小于内鞘管312,使得内鞘管312的远端穿出于外鞘管311的远端;在距离外鞘管311远端的预定距离处设有第一弹性段313,在接近内鞘管312的远端设有第二弹性段314,第一弹性段313距外鞘管311远端的距离大于第二弹性段314距内鞘管312的远端的距离,第一弹性段313与第二弹性段314均能够在预定弧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复原。
优选地,如图3-图4所示,外鞘管311近端与外鞘管操作手柄315固定连接,在外鞘管311的管壁内设有供第一牵引丝316穿过的第一腔道,在第一腔道内还设有用于转弯的第一切割骨架319。外鞘管操作手柄315包括第一旋钮320、第一驱动旋转件321及第一驱动固定件322;其中第一旋钮320固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321的远端外侧;第一驱动旋转件321呈管状嵌套于外鞘管311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第一驱动旋转件321内侧还设有第一固定件327;第一驱动固定件322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第一牵引丝316穿越的内腔通道;第一牵引丝316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一腔道焊接于第一切割骨架319的头端,第一牵引丝316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27上。
外鞘管311的初始状态为直管,当使用者旋转第一旋钮320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327上的牵引丝受到拉力作用,使得第一弹性段313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弯曲,以便于辅助控弯鞘管310能够跨越主动脉弓,如图7所示,当撤销牵引丝的拉力时,则第一弹性段313恢复直管原状。
优选地,如图5-图6所示,内鞘管312近端与内鞘管操作手柄317固定连接,在内鞘管312的管壁内设有供第二牵引丝318穿过的第二腔道,在第二腔道内还设有用于转弯的第二切割骨架323。内鞘管操作手柄317包括第二旋钮324、第二驱动旋转件325及第二驱动固定件326;其中第二旋钮324固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325的远端外侧;第二驱动旋转件325呈管状嵌套于内鞘管312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第二驱动旋转件325内侧还设有第二固定件328;第二驱动固定件326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第二牵引丝318穿越的内腔通道;第二牵引丝318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二腔道焊接于第二切割骨架323的头端,第二牵引丝318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28上。
内鞘管312的初始状态亦为直管,当使用者旋扭第二旋钮324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328上的牵引丝受到拉力作用,使得第二弹性段314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弯曲,以便于冠脉灌注导管300在穿出内鞘管312后能够进入目标冠脉120开口,如图7所示,当撤销牵引丝的拉力时,则第二弹性段314恢复直管原状。
优选地,静脉血抽吸导管200连接于右心房110,用于静脉引流,具体地,可以选用内径12.7mm的管进行右心房110地静脉引流。
优选地,冠脉灌注导管300与辅助控弯鞘管310配合,连接于冠脉120,用于对其进行供血及药物灌注,由于不同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不同,因此在进行冠脉灌注导管300的插管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内径的管来操作。
优选地,抽吸泵410、混合腔420、氧合器430、热交换器440、气泡过滤器450、调节阀460组成了体外循环装置400,该体外循环装置400通过引流管与所述静脉血抽吸导管200连接,通过输液管与所述冠脉灌注导管300连接,用于抽吸静脉血并对其氧合、控温及过滤后进行冠脉120灌注,其中:
抽吸泵410,用于对右心房110的静脉血进行辅助引流,并由上述微处理器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速及流量;根据实际手术操作需要可以选择滚压泵、离心泵(KAVD)或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
混合腔420,用于存贮血液并将血液与药物混合,具体地可以直接使用目前在进行静脉引流时选择的贮血器;进一步地,上述药物输注装置500与该混合腔420相连,用于将药物输注入抽吸的静脉血,具体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临床上常用的任何药物输注装置500;
氧合器430,用于对血液灌注氧气,根据实际手术操作需要可以选择鼓泡型氧合器、血膜型氧合器或膜式氧合器;
热交换器440,即常与人工心肺机合用的变温器,用于对待灌注血液进行控温,在不同的灌注阶段调整不同的灌注温度;
气泡过滤器450,用于去除待灌注血液中存在的气泡;
调节阀460,用于控制血液的灌注流速。
优选地,流量传感器710、温度传感器720及氧分压传感器730分别用于对排入冠脉120的血液进行流量、温度及氧分压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与上述微处理器通讯连接进行实时反馈,微处理器接收反馈的数据并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同时接收用户在操作面板上输入的控制命令,并对体外循环装置400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使其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保持在预期的范围内,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优选地,微处理器可以是可编程的。在某些实施例中,微处理器基于患者100参数的测量来设置输液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反应患者100心肌功能的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将静脉血抽吸导管200连接到患者100右心房110,将冠脉灌注导管300通过辅助控弯鞘管310导入患者100梗死的冠脉120;在灌注的最初阶段,通过操作控制面板降低灌注液温度(例如32-35℃)以减少心肌的组织耗氧,降低代谢率和/或酶活性,从而保护受影响的组织;通过药物输注装置500在灌注液中输入可清除氧自由基药物、血管舒张药及溶栓药,此时的氧含量保持在极低水平,灌注液的流速及流量保持在低速水平;当心肌功能有所改善时,逐渐增大流速和流量,适当增加氧含量;待心肌功能逐渐恢复时,提高灌注液的温度,继续增大流速和流量,逐步提高灌注液的含氧量使得氧含量到达动脉血正常水平。在某些实施例中,氧气的量不是稳定地增加,而是有时保持恒定或降低,例如以适应患者100的需求。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体外灌注系统,该系统不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本身,还包括用于实时检测患者100的生理参数及心肌功能的其他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心电监护仪或心电图机,具体而言,可将例如心电监护仪等辅助检查装置与上述微处理器相连接,根据患者100术中实时的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来对体外灌注的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进行调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脉血抽吸导管,能够连接于右心房,用于静脉引流;
-冠脉灌注导管,能够连接于冠脉,用于对其进行供血及药物灌注;
-体外循环装置,通过引流管与所述静脉血抽吸导管连接,通过输液管与所述冠脉灌注导管连接,用于抽吸静脉血并对其进行氧合、控温及过滤,而后进行冠脉灌注;
-药物输注装置,连接于所述体外循环装置,用于将药物输注入所示体外循环装置所抽吸的静脉血;
-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上,用于对排入冠脉的血液进行流量、温度及氧分压的监控;
-主控装置,分别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及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流量、温度及氧分压数据,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冠脉灌注导管外还设有辅助控弯鞘管,包括外鞘管及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内的内鞘管,在距离所述外鞘管的远端的预定距离处设有第一弹性段,在接近所述内鞘管的远端设有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与所述第二弹性段均能够在预定弧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复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控弯鞘管中:
所述外鞘管的近端固定连接有外鞘管操作手柄,在所述外鞘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一腔道,在所述第一腔道中设有第一牵引丝,所述第一牵引丝能够穿过所述第一腔道,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外鞘管操作手柄固定连接;
所述内鞘管的近端固定连接有内鞘管操作手柄,在所述内鞘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二腔道,在所述第二腔道中设有第二牵引丝,所述第二牵引丝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腔道,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内鞘管操作手柄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鞘管的长度;所述第一弹性段距所述外鞘管的远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弹性段距所述内鞘管的远端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段在弯曲后满足:所述辅助控弯鞘管能够跨越主动脉弓;所述第二弹性段在弯曲后满足:所述冠脉灌注导管在穿出所述内鞘管后能够进入冠脉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道内设有第一切割骨架;所述外鞘管操作手柄包括第一旋钮、第一驱动旋转件及第一驱动固定件;
所述第一旋钮固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的远端外侧;
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呈管状嵌套于所述外鞘管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一驱动旋转件内侧还设有第一固定件;
所述第一驱动固定件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所述第一牵引丝穿越的内腔通道;
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一腔道固接于所述第一切割骨架的头端,所述第一牵引丝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
在所述第二腔道内设有第二切割骨架;所述内鞘管操作手柄包括第二旋钮、第二驱动旋转件及第二驱动固定件;
所述第二旋钮固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的远端外侧;
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呈管状嵌套于所述内鞘管的外侧,并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二驱动旋转件内侧还设有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二驱动固定件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间设有供所述第二牵引丝穿越的内腔通道;
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远端穿过所述第二腔道固接于所述第二切割骨架的头端,所述第二牵引丝的近端穿越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内腔通道,并缠绕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循环装置包括沿血液输送方向依次通过输送管相连的抽吸泵、混合腔、氧合器、热交换器、气泡过滤器及调节阀;
所述抽吸泵,用于对右心房的静脉血进行辅助引流;
所述混合腔,用于存贮血液并将血液与药物混合;
所述氧合器,用于对血液灌注氧气;
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对待灌注血液进行控温;
所述气泡过滤器,用于去除待灌注血液中存在的气泡;
所述调节阀,用于控制血液的灌注流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注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混合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氧分压传感器;三者依次设置于所述输液管的远端,并与所述主控装置通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操作面板及显示装置;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数据并显示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操作面板上输入的控制命令,并对所述体外循环装置进行灌注速度、流量、温度及氧含量的调节,使其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保持在预期的范围内,保证心肌在受控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
11.一种体外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体外灌注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77087.XU CN217660921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77087.XU CN217660921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60921U true CN217660921U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729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77087.XU Active CN217660921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60921U (zh) |
-
2022
- 2022-01-21 CN CN202220177087.XU patent/CN2176609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75186B1 (en) |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ystem | |
US5810757A (en) | Cathe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total isolation of the heart | |
US4540399A (en) | Emergency bypass system | |
US6241699B1 (en) | Cathe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terior ep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and intracardiac surgery on a beating heart | |
US6935344B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right and/or left heart support during cardiac surgery | |
JPS62500006A (ja) | 完全携帯式、半自動機械式心肺機能代行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EP0161045A1 (en) | Medical catheter | |
WO1999004836A1 (en) | Cathe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terior ep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and intracardiac surgery on a beating heart | |
JP2002515301A (ja) | 肺循環および体循環の血流支持デバイス、ならびに心臓外科手術手順のための方法 | |
EP3180050A1 (en) | Cardiac support system and methods | |
US20130018302A1 (en) | Single-use cardiovascular device for medical-surgical operation | |
WO2012123366A1 (en) | A therapeut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 for providing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
EP1303333B1 (en) | Cardiac support device | |
JP2001514939A (ja) | 真空補助式静脈排液を利用した、侵襲を最小限に抑制した外科手術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CN217660921U (zh) | 一种体外灌注装置及系统 | |
Toomasian et al. |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port-access cardiac surgery | |
Ng et al. | Clinical use of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 |
CN212214278U (zh) | 右心辅助装置 | |
Downes et al. |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na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 |
US20230095678A1 (en) | Transformable dual lumen cannula into a single lumen cannula and methods of use | |
US20220280768A1 (en) | Cannula for Endovascular Blood Circuit Support, Corresponding Assembly, Method and Cannula System | |
Downes et al. |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na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 |
Madan et al. | Cardiac Assist Devices | |
JPH03198864A (ja) | 補助循環装置 | |
Faulkner et al. |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f neonates with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techniques used dur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surg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