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7528U -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7528U
CN217607528U CN202221385456.0U CN202221385456U CN217607528U CN 217607528 U CN217607528 U CN 217607528U CN 202221385456 U CN202221385456 U CN 202221385456U CN 217607528 U CN217607528 U CN 217607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module
resistor
switch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54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
徐哲敏
韦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854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75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7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75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升压模块和开关模块。该充电控制电路通过充电电源或电池包对升压模块供电,并通过升压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稳定直流电压,在需要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时,微控制单元输出高电平控制开关模块导通,使得升压模块输出的稳定直流电压与电池包的输出电压的叠加电压,导致第一功率开关导通,实现通过充电电源对电池包充电。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了升压模块和开关模块,内部结构简单,仅采用国内外有众多厂家生产的普通芯片和分立元件,因此,成本较低且不会因“芯片荒”断供导致产线停产。

Description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电路中,需要有充电控制开关,以控制对电池包充电或不充电。相关技术中,有些充电控制开关的源极与电池包连接,栅极与专用驱动芯片连接,通过专用驱动芯片来产生高于电池包电压的高电压来驱动。
而产生高电压的专用驱动芯片一般由国外生产,具有成本高,且在“芯片荒”时容易断供而导致产线停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该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升压模块和电池包代替专用驱动芯片产生高电压,以控制第一功率开关导通,实现对电池包的充电,以解决采用专用驱动芯片导致的成本高及产线停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升压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功率开关包括一个功率管或至少两个并联的功率管;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漏极与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源极分别与电池包的正极和升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栅极与开关模块的低位端连接;
所述升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电池包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开关模块的高位端连接;
所述开关模块的高位端还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连接、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第二开关驱动模块及稳压模块;
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连接、高位端与稳压模块连接、低位端接地;
所述稳压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的控制端和高位端之间;
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的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用于根据微控制单元输出的电平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的导通或截止而导通或截止,所述稳压模块用于稳定第二开关驱动模块控制端和高位端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功率开关,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稳压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第四功率开关、第五功率开关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高位端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低位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高位端之间,所述稳压管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和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的高位端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的高位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的高位端连接,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源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的高位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恒流源模块;
所述恒流源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六功率开关和二极管组,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一个二极管或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的低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接地,所述二极管组的阳极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电池包之间的第一二极管,以实现隔离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池包。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漏极之间的第二二极管,以实现隔离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电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五二极管;
所述第五电阻串联在所述微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六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低位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的低位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的高位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还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
所述第七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的低位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的高位端及所述第二电阻连接。
可选地,所述恒流源模块还包括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连接在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与所述升压模块并联的电容,以实现滤波。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可充电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及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可充电电池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栅极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连接。则,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栅极电压大致等于(略小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电压和所述电池包的输出电压的叠加电压,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源极电压等于所述电池包的输出电压。因此,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的栅极与源极的电压差略小于(大致等于)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电压。以及,可以通过对所述升压模块进行设计,使得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功率开关的导通电压,使第一功率开关导通,从而使所述充电电源能对所述电池包充电。因此,该充电控制电路通过升压模块和电池包代替专用驱动芯片产生高电压,以控制NMOS管导通,实现对电池包的充电。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了升压模块和开关模块,内部结构简单,仅采用国内外有众多厂家生产的普通芯片和分立元件,因此,成本较低且不会因“芯片荒”断供导致产线停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图。
图3是图2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不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时的原理图。
图4是图2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时的原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图。
图6是图5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不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时的原理图。
图7是图6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时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的框图。如图1所示,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10、升压模块20和开关模块30。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包括一个功率管或至少两个并联的功率管。其中,当第一功率开关10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功率管时,该至少两个并联的功率管并联分流,可以使流过每个功率管的电流不至于过大。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在其栅极的驱动电压要高于源极,第一功率开关10包括的功率管可以是NMOS管。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漏极与充电电源200的正极连接、源极分别与电池包300的正极和升压模块2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栅极与开关模块30的低位端连接。
其中,所述升压模块20为能承受所述电池包300电压范围变化,且其输出的一路或多路稳定直流电压中的一路能满足控制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即可,在此不做限制。可选地,所述升压模块20为单端反激式电源模块。升压模块20可以由一些普通芯片和分立元件构成,而这些普通芯片和分立元件在国内外有众多厂家生产,因此,该升压模块20成本较低且不会断供。例如,该升压模块20可以包括UC3845电流型PWM控制器、精密可编程电源基准芯片TL431、线性光耦LTV-816S、定制变压器等。
所述升压模块20的第二输入端与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连接。其中,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和低位端是根据流过开关模块30的电流的流向定义的,当开关模块30导通时,电流从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流向低位端。通过上述设置,所述充电电源200或电池包300能对所述升压模块20供电,并通过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输出稳定直流电压。
所述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还与所述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400连接。其中,微控制单元的英文为Microcontroller Unit,英文缩写为MCU。通过上述设置,所述微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电平能控制所述开关模块30导通或断开,及在所述开关模块30导通的情况下,所述升压模块20输出的稳定直流电压与所述电池包300的输出电压的叠加电压导致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以使所述充电电源200能对所述电池包300充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和所述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则,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电压大致等于(略小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电压和所述电池包300的输出电压的叠加电压,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电压等于所述电池包300的输出电压。因此,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与源极的电压差略小于(大致等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电压。以及,可以通过对所述升压模块20进行设计,使得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功率开关10的导通电压,使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从而使所述充电电源200能对所述电池包300充电。因此,该充电控制电路通过升压模块20和电池包300代替专用驱动芯片产生高电压,以控制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实现对电池包300的充电。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了升压模块20和开关模块30,内部结构简单,仅采用国内外有众多厂家生产的普通芯片和分立元件,因此,成本较低且不会因“芯片荒”断供导致产线停产。
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30包括: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及稳压模块32。
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400连接、高位端与稳压模块32连接、低位端接地。所述稳压模块32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的控制端和高位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的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用于根据微控制单元400输出的电平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的导通或截止而导通或截止。所述稳压模块32用于稳定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控制端和高位端电压。
可选地,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模块30包括: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稳压模块32和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包括第二功率开关Q2。所述稳压模块32包括稳压管ZD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包括第三功率开关Q3、第四功率开关Q4、第五功率开关Q5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400连接、高位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低位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所述稳压管ZD与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控制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和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高位端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高位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连接,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之间。
当充电电源200的电位低于电池包300时(例如,充电电源200没有接,或充电电源200为太阳能电源且太阳能不够,或充电电源200选错或损坏),由电池包300给升压模块20供电。当充电电源200的电位高于电池包300,且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时,由充电电源200给升压模块20供电。因此,该升压模块20始终能输出稳定直流电压,通过对升压模块20进行设计,即可使该稳定直流电压满足使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的要求。
其中,第二功率开关Q2和第四功率开关Q4可以为NPN三极管。相应地,NPN三极管的控制端则为NPN三极管的基极。NPN三极管的高位端为NPN三极管的集电极。NPN三极管的低位端为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Q5可以为PNP三极管。相应地,PNP三极管的控制端则为PNP三极管的基极。PNP三极管的低位端为PNP三极管的集电极。PNP三极管的高位端为PNP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功率开关Q3可以为PMOS管。相应地,PMOS管的控制端则为PMOS管的栅极。PMOS管的低位端为PMOS管的漏极。PMOS管的高位端则为PMOS管的源极。同理,与第一功率开关10类似,该第二功率开关Q2、第三功率开关Q3、第四功率开关Q4和第五功率开关Q5可以包括一个功率开关,或多个同类功率开关的并联,以实现分流。
如图3所示,当微控制单元400输出低电平(例如0V)时,第二功率开关(Q2)截止,稳压模块32的下行通路呈开路状态,稳压管ZD不工作,第一电阻R1两端等势,第三功率开关Q3、第四功率开关Q4和第五功率开关Q5截止,导致第一功率开关10截止。此时,充电电源200不能对电池包300进行充电。
如图4所示,当微控制单元400输出高电平(例如3.3V)时,第二功率开关Q2导通,稳压模块32的下行通路开启,第三功率开关Q3和第四功率开关Q4导通,第五功率开关Q5依然截止,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此时,充电电源200既对电池包300进行充电,也对升压模块20供电。
通过设置稳压模块32可以把第三功率开关Q3的压差拉大,使第三功率开关Q3直接进入饱和状态,阻抗小,浪费能量小。
可选地,为了保证流过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的电流稳定,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模块30还包括:恒流源模块34。所述恒流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六功率开关Q6和二极管组。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一个二极管或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低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接地,所述二极管组的阳极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
其中,第六功率开关Q6可以为PNP三极管。相应地,PNP三极管的控制端则为PNP三极管的基极。PNP三极管的低位端为PNP三极管的集电极。PNP三极管的高位端为PNP三极管的发射极。同理,与第一功率开关10类似,该第六功率开关Q6可以包括一个功率开关,或多个同类功率开关的并联,以实现分流。可选地,所述二极管组包括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如图6所示,当微控制单元400输出低电平(例如0V)时,第二功率开关(Q2)截止,稳压模块32和恒流源模块34的下行通路呈开路状态,稳压管ZD不工作,第一电阻R1两端等势,第三功率开关Q3、第四功率开关Q4和第五功率开关Q5截止,导致第一功率开关10截止。此时,充电电源200不能对电池包300进行充电。
如图7所示,当微控制单元400输出高电平(例如3.3V)时,第二功率开关Q2导通,稳压模块32和恒流源模块34的下行通路开启,第三功率开关Q3和第四功率开关Q4导通,第五功率开关Q5依然截止,第一功率开关10导通。此时,充电电源200既对电池包300进行充电,也对升压模块20供电。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或图5,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还包括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微控制单元400无输出的时候,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使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维持在低电平。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电池包300之间的第一二极管D1,以实现隔离所述充电电源200与所述电池包30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二极管D1隔离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电池包300,以防止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电压影响电池包300。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漏极之间的第二二极管D2,以实现所述电池包300与所述充电电源20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二极管D2隔离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充电电源200,以防止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电压影响充电电源200。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还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五二极管D5。
所述第五电阻R5串联在所述微控制单元400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六电阻R6串联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低位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低位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设置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的阻值,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以及通过设置第五二极管D5以隔离微控制单元400对第三功率开关Q3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还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
所述第七电阻R7串联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低位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及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设置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阻值,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5,所述恒流源模块34还包括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连接在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设置第十电阻R10的阻值,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与所述升压模块20并联的电容C,以实现滤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电容C,以实现滤波和稳压功能,使得电容C两端的电压更平滑,波动更小。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池包300的标称电压为48V。充电电源200可以选择54V电压的电源电压。升压模块20可产生多路直流电压,其中一路为12V。该12V的直流电压用于与电池包输出电压相叠加以导通第一功率开关10。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型号为EFM104。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的型号为SMMDL914。稳压管ZD的型号为MMSZ4694T1G,稳压值可以为8.2V。电容C可以选择贴片陶瓷电容C,型号为4.7uF_±10%_50V_X7R_1206。第一电阻R1至第十电阻R10可以采用贴片电阻,阻值分别为51KΩ、10MΩ、510Ω、100KΩ、1KΩ、1.2KΩ、100Ω、1KΩ、47Ω、51KΩ。第一功率开关10中NMOS管的型号可以为CRSS037N10N。第二功率开关Q2可以采用NPN型三极管,该NPN型三极管型号为TMBTA06。第三功率开关Q3可以采用PMOS管,该PMOS管型号为BSR315P。第四功率开关Q4可以采用NPN型三极管,该NPN型三极管型号为PBSS4330X。第五功率开关Q5可以采用PNP型三极管,该PNP型三极管型号为PBSS5330X。第六功率开关Q6可以采用PNP型三极管,该PNP型三极管型号为BC807。
基于上述技术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可充电电池包。该可充电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及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由于可充电电池包包括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因而具有与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类似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基于上述技术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该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可充电电池包。
由于可充电电池包包括上述的可充电电池包,继而包括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因而具有与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类似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3)

1.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功率开关(10)、升压模块(20)和开关模块(30),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包括一个功率管或至少两个并联的功率管;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漏极与充电电源(200)的正极连接、源极分别与电池包(300)的正极和升压模块(2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栅极与开关模块(30)的低位端连接;
所述升压模块(20)的第二输入端与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连接;
所述开关模块(30)的高位端还与所述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4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30)包括: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及稳压模块(32);
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单元(400)连接、高位端与稳压模块(32)连接、低位端接地;
所述稳压模块(32)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的控制端和高位端之间;
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的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用于根据微控制单元(400)输出的电平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的导通或截止而导通或截止,所述稳压模块用于稳定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控制端和高位端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包括第二功率开关(Q2),所述稳压模块(32)包括稳压管(ZD)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包括第三功率开关(Q3)、第四功率开关(Q4)、第五功率开关(Q5)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400)连接、高位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低位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所述稳压管(ZD)与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控制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和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高位端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高位端连接、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连接,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低位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30)还包括:恒流源模块(34);
所述恒流源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六功率开关(Q6)和二极管组,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一个二极管或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低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之间、高位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接地,所述二极管组的阳极与所述升压模块(20)的输出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还包括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电池包(300)之间的第一二极管(D1),以实现隔离所述充电电源(200)与所述电池包(3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压模块(20)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漏极之间的第二二极管(D2),以实现隔离所述电池包(300)与所述充电电源(2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驱动模块(31)还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五二极管(D5);
所述第五电阻(R5)串联在所述微控制单元(400)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六电阻(R6)串联在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低位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低位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Q2)的高位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驱动模块(33)还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
所述第七电阻(R7)串联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Q3)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10)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Q4)的低位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Q5)的高位端及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模块(34)还包括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连接在所述第六功率开关(Q6)的控制端与地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与所述升压模块(20)并联的电容(C),以实现滤波。
12.一种可充电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及权利要求1-1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13.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电电池包。
CN202221385456.0U 2022-06-01 2022-06-01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Active CN2176075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5456.0U CN217607528U (zh) 2022-06-01 2022-06-01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5456.0U CN217607528U (zh) 2022-06-01 2022-06-01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7528U true CN217607528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87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5456.0U Active CN217607528U (zh) 2022-06-01 2022-06-01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75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36142U (zh) 电池管理系统
EP3944455A1 (en) Switch driving circuit and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CN112072898B (zh) 一种nmos功率管栅极箝位驱动模块、驱动电路和开关电源
CN107294366A (zh) 预充电电路、直流-直流转换器和混合动力汽车
CN217607528U (zh) 充电控制电路、可充电电池包及电池管理系统
CN210246609U (zh) 一种车载电源输出电路和车载电源
CN211508901U (zh) 一种供电电路和电源装置
CN102027666B (zh) 斩波变换器中的过压限制
CN108494247B (zh) 一种兼顾180v高压保护和5v低压工作的电源电路
CN216904653U (zh) 一种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106849926B (zh) 一种宽压nmos开关控制电路
CN214675102U (zh) 电源设备的启动控制电路、电源装置及电源系统
US20220085625A1 (en) Power-supplying and driving circuit of active equalization matrix switch of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CN108879618B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和多电平电池保护电路
CN216216605U (zh) 一种电机驱动电路与电器设备
CN114866081B (zh) 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
CN216819693U (zh) 隔离电压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8124977U (zh) 反激式led恒流驱动电路
CN219086870U (zh) 应急电源模块及切换装置
CN217427990U (zh) 升压稳压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4583928B (zh) 基于自激振荡的电源升压驱动电路
CN113365390B (zh) 一种充电式台灯
CN213342019U (zh) 驱动装置及开关电源
CN219247462U (zh) 支持软启动的输入电压保护电路和射频开关装置
CN220066872U (zh) 一种短路过电压保护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