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3168U -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3168U
CN217593168U CN202123309366.1U CN202123309366U CN217593168U CN 217593168 U CN217593168 U CN 217593168U CN 202123309366 U CN202123309366 U CN 202123309366U CN 217593168 U CN217593168 U CN 2175931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est
fixing piece
oblique
longitudinal elastic
abdom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93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海鑫
杨洋洋
蔡宗远
赵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range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range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range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range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93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31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31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31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通过设置肩部固定件、胸部固定件和腰骶部固定件;并在这三个固定件上设置若干用于分别与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连接的调节装置;其中,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肩部固定件与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胸部固定件与腰骶部固定件之间,通过调节装置可调整弹性力,从而可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实现维持脊柱动态平衡稳定的功能、激活核心肌群的肌力;可实现主动锻炼关键肌群,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脊柱稳定调节机制,并且可根据需求对弹力进行调整,强化关键肌群肌力,提高矫正的远期预后效果,解决了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脊柱矫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背景技术
脊柱在冠状位,矢状位或轴向位偏离正常位置,发生形态上异常的表现,称为脊柱畸形。脊柱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临床病症,目前脊柱畸形发生呈现年轻化和普遍化的趋势,在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的发生率达到3%-5%。脊柱畸形发生的病理机制复杂多样,根据生物力学进行分类可分为骨质破坏与结构改变、局部运动学改变、韧带结构改变、静力学与动力学改变。各项研究表明,脊柱核心肌群在维持脊柱稳定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脊柱畸形会对日常生活、生长发育、躯体健康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脊柱畸形会出现骨盆倾斜,引起躯体外观改变,出现“长短腿”,引起步态异常。脊柱畸形常伴随胸廓畸形,导致女性乳房发育不对称,严重者可能压迫心肺,引起心肺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脊柱侧弯患者由于椎体、椎间盘受力不均,更易出现脊柱退变,导致背痛伴脊髓、马尾、神经根等损伤等。对于早期的无症状的脊柱畸形,多采用保守治疗。学者共识认为对于Cobb角在10°~40°的患者,建议采用支具矫正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早期干预可避免脊柱畸形进一步加重,减少治疗成本。
支具治疗是当前常用的保守治疗手段,通过支具支撑,以达到矫正或控制脊柱弯曲,改善脊柱平衡和外观,获得稳定和维持平衡,防止弯曲增加,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融合范围的治疗目的。
目前主流的矫正器根据矫正治疗的位置高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颈胸腰骶支具,这类支具是一种带有颈托及金属结构的支具,矫正范围可达颈椎,如Milwauke支具;另一类不带颈托,高度仅至腋下,这种支具只适用于弯曲中心在T7以下的患者,如Boston支具。常见的矫正支具为统一制式的体外三维矫正结构,通过颈托、腰托及侧方加压装置体外牵引及侧凸顶点施加压力,这种固定支具难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矫正需求,另外,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更换支具。目前的观点认为,支具治疗可以对侧凸产生较好的矫正效果,最初佩戴时矫正率最高可达50%,随时间的进展,矫正率逐渐下降,而在摘除支具5年以后,侧弯又回复到支具治疗前的水平,安全性和持久性无法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支具矫正存在以下弊端
1.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安全性与持久性无法保证;
2.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更换支具;
3.无法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4.穿戴不便,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目前市面上的穿戴式矫形装置仅针对姿态进行矫正,无实际脊柱畸形治疗作用,而脊柱畸形矫正装置多采用体外三维牵引矫正的方式,仍然保留了支具结构,严重影响使用者日常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以解决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椎,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包括:
肩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两侧肩部至腋下位置;
胸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胸廓下缘,并经剑突绕胸廓下缘连接至人体的背部;
腰骶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环绕骨盆一圈,且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尾端经人体尾椎包绕臀部及大腿;
若干调节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下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上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下端和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上端;
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与所述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所述胸部固定件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之间,且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节装置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调整弹性力,用于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驱动件、十字驱动轴、转动件;
所述壳体用于安装至所述肩部固定件或所述胸部固定件或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且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使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的开口;
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且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上开设有十字槽;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于所述开口并绕设于所述转动件;
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
所述十字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十字槽,且所述十字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斜形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
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纵向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和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
所述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胸椎前屈方向拉力,模拟脊柱前屈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维持胸椎背伸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设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腋下区域至所述胸部固定件的腋前线与腋后线区域,且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提供维持人体躯干前倾前屈姿态的纵向拉力,模拟腹直肌及髂腰肌对脊柱前倾腹屈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提供脊柱背伸的背侧拉力,模拟竖脊肌等脊柱背侧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所述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侧屈肌群的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和Y型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Y型连接件的三个伸出端;所述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位于人体胸部前侧的两端的所述调节装置,所述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对腋下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一对所述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的两侧腋下,且所述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对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一对所述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所述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肩部固定件、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均为柔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肩部固定件、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的内侧均设有若干乳胶贴合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通过设置肩部固定件、胸部固定件和腰骶部固定件;并进一步在这三个固定件上设置若干用于分别与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连接的调节装置;其中,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肩部固定件与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胸部固定件与腰骶部固定件之间,且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装置相连接,通过调节装置可调整弹性力,从而可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实现维持脊柱动态平衡稳定的功能、激活核心肌群的肌力;相比于传统支具的被动牵拉,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主动锻炼关键肌群,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脊柱稳定调节机制,并且可根据需求对弹力进行调整,强化关键肌群肌力,提高矫正的远期预后效果,解决了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驱动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转动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十字驱动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肩部固定件;2:胸部固定件;3:腰骶部固定件;4:调节装置;401:壳体;402:开口;403:驱动件;404:转动件;405:十字驱动轴;5:弹力仿生带;6: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7: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8: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9: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10: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1: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2: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13: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4: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5: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参看图1至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包括肩部固定件1、胸部固定件2、腰骶部固定件3、若干调节装置4、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
肩部固定件1用于固定在人体两侧肩部至腋下位置。胸部固定件2用于固定在人体胸廓下缘,并经剑突绕胸廓下缘连接至人体的背部。腰骶部固定件3用于固定在人体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环绕骨盆一圈,且腰骶部固定件3的尾端经人体尾椎包绕臀部及大腿。
若干调节装置4分别布置于肩部固定件1的下端、胸部固定件2的上端、胸部固定件2的下端和腰骶部固定件3的上端。
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肩部固定件1与胸部固定件2之间以及胸部固定件2与腰骶部固定件3之间,且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装置4相连接,并通过调节装置4调整弹性力,用于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肩部固定件1、胸部固定件2和腰骶部固定件3;并进一步在这三个固定件上设置若干用于分别与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连接的调节装置4;其中,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肩部固定件1与胸部固定件2之间以及胸部固定件2与腰骶部固定件3之间,且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装置4相连接,通过调节装置4可调整弹性力,从而可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实现维持脊柱动态平衡稳定的功能、激活核心肌群的肌力;相比于传统支具的被动牵拉,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主动锻炼关键肌群,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脊柱稳定调节机制,并且可根据需求对弹力进行调整,强化关键肌群肌力,提高矫正的远期预后效果,解决了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参看图2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4包括壳体401、驱动件403、十字驱动轴405、转动件404。
其中,壳体401用于安装至肩部固定件1或胸部固定件2或腰骶部固定件3,具体可为在壳体401上设置一挂钩或连接件,从而实现挂设在对应的固定件上;且壳体401上设有用于使斜形弹力部或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的开口402。
转动件404转动连接于壳体401的内腔内,且转动件404的转动轴线上开设有十字槽。斜形弹力部或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于开口402并绕设于转动件404。驱动件403设于壳体401的内腔内,十字驱动轴405穿设于十字槽,且十字驱动轴405的一端连接于驱动件403的输出端,从而可实现驱动件403带动转动件404转动。
具体地,转动件404可为一圆柱体,十字槽则是开设在圆柱体的轴线上;驱动件403可为一电机,该电机内可集成测力计,从而可直接带动转动件404旋转至预设的弹性力大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装置4也可设置在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的连接结构中,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采用一种可延展的弹性材料制成,两端连接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可活动的伸缩卡扣结构,卡扣的卡槽制成可活动的条状结构,卡扣被固定在肩部固定件1、胸廓固定件与腰骶部固定件3的特制连接点上,卡槽一端连接于弹性材料,另一可连接于外界拉力矫正测量仪器,同时,为了方便调节,卡槽上设置有便于确定卡槽长度的刻度点。
在本实施例中,斜形弹力部可包括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6、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7、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8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9。
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6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6包括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即呈X型设置于人体胸部前侧,且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7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7包括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即呈X型设置于人体胸部前侧,且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8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8包括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即呈X型设置于人体胸部前侧,且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腹部固定件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9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9包括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即呈X型设置于人体胸部前侧,且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腹部固定件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在本实施例中,纵向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0、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1、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12、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3、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4和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15。
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0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胸椎前屈方向拉力,模拟脊柱前屈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0包括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和Y型连接件。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和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Y型连接件的三个伸出端。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和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位于人体胸部前侧的两端的调节装置4,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连接于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1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维持胸椎背伸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1包括至少一根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12设于肩部固定件1的腋下区域至胸部固定件2的腋前线与腋后线区域,且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12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
具体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12包括至少一对腋下纵向弹力纤维。一对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的两侧腋下,且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1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3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3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提供维持人体躯干前倾前屈姿态的纵向拉力,模拟腹直肌及髂腰肌对脊柱前倾腹屈的作用力。
具体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13包括至少一根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4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4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提供脊柱背伸的背侧拉力,模拟竖脊肌等脊柱背侧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14包括至少一根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15设于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15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用于模拟脊柱侧屈肌群的作用力。
具体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15包括至少一对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一对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上的调节装置4,并绕设于对应调节装置4内的转动件404。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所有弹力纤维均为弹力仿生带5。
在本实施例中,肩部固定件1、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均为柔性材料制成。且肩部固定件1、腰骶部固定件3和胸部固定件2的内侧均设有若干乳胶贴合点,用于减少对皮肤软组织的压迫与增大体表摩擦力,增加固定效果。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的实施步骤进行说明:
1.拍摄患者CT,运用CT进行三维重建,确定脊柱畸形的角度与方向,2.双平面成像系统,确定患者在站立姿态下的脊柱畸形情况
3.构建受试者的脊柱运动模型,确定受试者的矫正方法与矫正参数(即各个弹力仿生带5的长度与拉力大小)
4.根据矫正需求和患者基本状况,设计并制作适合患者的矫形背心
5.安装矫形弹力纤维束,弹力仿生带5的长度与弹性模量由计算机直接计算,得到所需的弹力仿生带5长度与弹性模量,每个弹性纤维束与卡扣有对应的编号,根据编号及安装长度需求,调节卡槽长度。
6.患者在医师帮助与指导下穿戴矫形背心,反馈穿戴效果,并进行疼痛与功能评分
7.定期门诊复查,观察矫形效果,及时根据需求调节纤维束拉力与长度。
本实施例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一、穿戴装置更为便捷
相比于传统矫正支具笨重,固定,活动不便的弊端,本实施例采用了可穿戴式的设计,采用柔性材料,运用仿生学原理模拟脊柱核心肌群,对脊柱进行矫正,外观采用背心式设计,在满足矫正需求的同时,实现不影响躯体运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目的。
二、运用仿生学原理,主动锻炼核心肌群,实现脊柱矫形的目的
传统的矫形支具采用被动牵引的方式,通过体外三维支持实现矫形目的,本实施例运用仿生学原理,模拟脊柱核心肌群作用,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活动时,相比于传统支具的被动牵拉,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主动锻炼关键肌群,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脊柱稳定调节补偿机制,强化关键肌群肌力,在实现脊柱畸形矫正的同时提升脊柱畸形矫正的远期预后疗效。
三、个性化定制,适用人群广,降低医疗成本
传统的矫正支具常采用统一制式的支具型号,难以根据患者的体型及不同畸形程度进行个体化的针对性矫正,同时随着患者矫正过程进展与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更换支具,大大增加了医疗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模拟脊柱肌群的拉力纤维排布,针对不同脊柱畸形人群,可以制作出针对性的拉力背带,做到精准干预,个性定制,能够进行长期的动态维持,减少了因为矫形过程中生长发育与矫正的形变而更换支具的成本消耗。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肩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两侧肩部至腋下位置;
胸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胸廓下缘,并经剑突绕胸廓下缘连接至人体的背部;
腰骶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环绕骨盆一圈,且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尾端经人体尾椎包绕臀部及大腿;
若干调节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下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上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下端和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上端;
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与所述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所述胸部固定件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之间,且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节装置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调整弹性力,用于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驱动件、十字驱动轴、转动件;
所述壳体用于安装至所述肩部固定件或所述胸部固定件或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且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使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的开口;
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且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上开设有十字槽;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于所述开口并绕设于所述转动件;
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
所述十字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十字槽,且所述十字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形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
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纵向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和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
所述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胸椎前屈方向拉力,模拟脊柱前屈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维持胸椎背伸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设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腋下区域至所述胸部固定件的腋前线与腋后线区域,且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提供维持人体躯干前倾前屈姿态的纵向拉力,模拟腹直肌及髂腰肌对脊柱前倾腹屈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沿人体躯体纵向分布,且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提供脊柱背伸的背侧拉力,模拟竖脊肌等脊柱背侧肌群的作用力;
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设于所述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侧屈肌群的作用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和Y型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Y型连接件的三个伸出端;所述第一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肩部固定件位于人体胸部前侧的两端的所述调节装置,所述第三胸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胸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双侧腋下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对腋下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一对所述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的两侧腋下,且所述腋下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腹部前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所述腹部背侧纵向弹力纤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所述腹部双侧纵向弹力单元包括至少一对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
其中,一对所述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设于人体躯干的腹部两侧,且所述腹部侧边纵向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件、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均为柔性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件、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的内侧均设有若干乳胶贴合点。
CN202123309366.1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Active CN2175931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9366.1U CN217593168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9366.1U CN217593168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3168U true CN217593168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61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9366.1U Active CN217593168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31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55418A1 (en) Orthosis for deformity correction
US5599286A (en) Derotating orthotic devices for the correction of scoliotic deformities
EP2571570B1 (en) Bracing and electrostimulation for arthritis
CN110073398A (zh) 脊柱侧弯患者用非对称脊柱辅助器具
CN209172607U (zh) 脊柱侧弯矫正器
CN202288550U (zh) 前胸包容式脊柱侧凸矫形器
CN108542567A (zh) 脊柱侧弯矫正器
CN112137786A (zh) 一种用于脊柱侧弯的矫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58259A (zh) 一种连续可调脊柱侧弯矫形装置及辅助系统
CN217593168U (zh)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RU2346671C1 (ru) Корректор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нарушений осанки
CN218338584U (zh) 一种基于肌肉力腰椎仿生矫正背带
CN217593167U (zh) 一种基于肌肉力胸椎仿生矫正背带
CN203802621U (zh) 脊柱畸形三维矫正治疗器
CN106726052A (zh) 一种脊柱侧凸矫正和腰椎曲度调节同步实施装置
CN208260064U (zh) 一种附着人体体表的压力弹簧装置
CN220530195U (zh) 一种用于脊柱侧弯矫正的矫正带
CN215131033U (zh) 一种可结合步行康复机器人一体化的脊柱拉带矫正架
YAĞCI et al.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Management of Scoliosis
CN108514710B (zh) 一种附着人体体表的压力弹簧装置
CN111728754A (zh) 一种脊柱侧弯矫正装置及方法
CN218739277U (zh) 一种复位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胸腰支撑装置
CN215192679U (zh) 解剖型可调式脊柱后凸矫形带
CN218075392U (zh) 一种脊柱侧弯睡姿矫正装置
Sık et al.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ra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