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9261U - 一种电池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9261U
CN217589261U CN202221112433.2U CN202221112433U CN217589261U CN 217589261 U CN217589261 U CN 217589261U CN 202221112433 U CN202221112433 U CN 202221112433U CN 217589261 U CN217589261 U CN 2175892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oft
casing
accommodating cavity
folded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124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士猛
苗露
周德华
仲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1243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92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9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92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及车辆,包括电芯、硬质壳体以及软质壳体,电芯上设置有极耳,硬质壳体包裹在电芯的部分外周,硬质壳体及电芯均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的容纳腔中,极耳延伸至软质壳体的外侧,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测试口,测试口与容纳腔连通,且与未被硬质壳体包裹的电芯相对应。该电池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植入锂离子电池的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车辆。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循环寿命较长、容量比高、污染低、效率高、使用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尤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爆发式的发展。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普及,如何更好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安全等各种性能的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通过测试模块对锂离子电池运行时的内部状态,如温度分布、压力变化、电位变化、产气情况等进行实施监测,以掌握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使用工况中的性能。
目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多为硬包电池,常用硬质壳体,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等制作锂离子电池的壳体,在这种硬质壳体结构下植入测试模块,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及车辆,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植入锂离子电池的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
电芯,所述电芯上设置有极耳;
硬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包裹在所述电芯的部分外周;
软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均密封容置在所述软质壳体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耳延伸至所述软质壳体的外侧,所述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测试口,所述测试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与未被所述硬质壳体包裹的所述电芯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硬质壳体包裹在电芯的部分外周,即在对电池的硬质外壳进行拆解时,电芯仍可处于硬质壳体内,防止在拆解过程中对电芯的结构产生影响。硬质壳体和电芯均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的容纳腔中,且极耳延伸至软质壳体的外侧,以封装形成新的电池,无需对原电池的硬质壳体进行完全拆解即可通过软质壳体进行封装,简化了拆解工序,降低了原电池的拆解难度,且形成了具有硬质壳体和软质壳体两种混合封装的新的电池。
另外,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内的电芯因已循环充放电使用过,那么新的电池的性能与未使用过的同规格的电池相比会有所下降,由此,可通过测试设备对新的电池的电压、内阻、温度变化以及产气情况等各个性能进行监测,以合理、安全的使用新的电池。
基于此,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测试口,测试口与容纳腔连通,且与未被硬质壳体包裹的电芯相对应设置,一方面能够用于将测试设备中的测试模块较为容易的伸入到容纳腔中并伸至电芯处,以使测试模块能够实时对电芯进行测试及数据采集,以掌握新的电池的性能变化。另一方面,相比于在硬质壳体上打孔,然后再将测试模块通过孔植入进电芯内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的植入难度。
可选地,所述软质壳体包括:
软质包裹膜,所述软质包裹膜对折设置,包括第一对折膜以及与所述第一对折膜相对的第二对折膜;
封装件,所述封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折膜和/或所述第二对折膜上,所述第一对折膜与所述第二对折膜通过所述封装件对合封装,以使所述第一对折膜与所述第二对折膜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对折膜包括第一开口边,所述第二对折膜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边相对的第二开口边,所述封装件沿所述第一开口边和/或所述第二开口边设置。
可选地,所述测试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边与所述第二开口边之间。
可选地,所述软质壳体靠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上设置有气袋坑,所述气袋坑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在所述气袋坑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气袋坑互不重合。
可选地,位于所述气袋坑与所述电芯之间的所述软质壳体上设置有封装件,所述软质壳体通过所述封装件对合封装,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互相隔离的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气袋坑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封装件包括第一扣合条以及与所述第一扣合条相匹配的第二扣合条,所述第一扣合条及所述第二扣合条均设置在所述软质壳体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扣合条与所述第二扣合条密封扣合。
可选地,所述封装件为热压形成的热压封条。
可选地,软质壳体为铝塑膜壳体。
可选地,所述硬质壳体包括周壁,所述周壁包裹于所述电芯的部分外周,所述电芯的两端裸露于所述周壁之外,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电芯的至少一端;所述电池还包括测试模块,所述测试模块穿过所述测试口伸入所述容纳腔至所述电芯的两端中的任一端,且避让开所述极耳。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车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可为新能源汽车,可由位于车体内的电池为车辆提供动力,绿色环保。且电池为第一方面中的电池,使得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可实时对电池的性能状况进行监控,以便实时掌握电池的性能的变化,从而能够对车辆进行合理、安全的使用,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并且,车辆中的电池为第一方面中的电池,因此,该车辆能够产生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电池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硬质壳体包裹在电芯的部分外周,因此,在对电池的硬质外壳进行拆解时,电芯仍可处于硬质壳体内,防止在拆解过程中对电芯的结构产生影响。又硬质壳体和电芯均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的容纳腔中,且极耳延伸至软质壳体的外侧,以封装形成新的电池,无需对原电池的硬质壳体进行完全拆解即可通过软质壳体进行封装,简化了拆解工序,降低了原电池的拆解难度,且形成了具有硬质壳体和软质壳体两种混合封装的新的电池。
另外,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内的电芯因已循环充放电使用过,那么新的电池的性能与未使用过的同规格的电池相比会有所下降,由此,可通过测试设备对新的电池的电压、内阻、温度变化以及产气情况等各个性能进行监测,以合理、安全的使用新的电池。
基于此,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测试口,测试口与容纳腔连通,且与未被硬质壳体包裹的电芯相对应设置,一方面能够用于将测试设备中的测试模块较为容易的伸入到容纳腔中并伸至电芯处,以使测试模块能够实时对电芯进行测试及数据采集,以掌握新的电池的性能变化。另一方面相比于在硬质壳体上打孔,然后再将测试模块通过孔植入进电芯内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的植入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电池的硬质壳体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电池的硬质壳体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硬质壳体和电芯容置于软质壳体的容纳腔内且容纳腔未封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气袋坑时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测试模块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测试模块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芯;11-极耳;111-正极极耳;112-负极极耳;2-软质壳体;21-容纳腔;22-软质包裹膜;221-第一对折膜;2211-第一开口边;222-第二对折膜;2221-第二开口边;23-封装件;231-第一扣合条;232-第二扣合条;233-测试口;24-气袋坑;3-硬质壳体;31-周壁;4-测试模块;100-车辆;110-车体;12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循环寿命较长、容量比高、污染低、效率高、使用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尤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爆发式的发展。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普及,如何更好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安全等各种性能的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锂离子电池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多,锂离子电池会出现性能下降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测试模块对锂离子电池运行时的内部状态,如温度分布、压力变化、电位变化、产气情况等进行实施监测,以掌握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使用工况中的性能。
目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多为硬包电池,常用硬质壳体,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等制作锂离子电池的壳体,在这种硬质壳体结构下植入测试模块,需要在硬质壳体上打孔,以将测试模块植入到锂离子电池内,然后再封孔,以密封锂离子电池,但在硬质壳体上打孔,不易操作且易将打孔过程中产生的粉末掉入电芯和电解液内,封孔易使封孔用的胶与电解液接触,对锂离子电池内的电芯和电解液均会产生影响,且在封孔的过程中容易对测试模块产生损坏。因此,在硬质壳体上通过打孔的方式植入测试模块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及车辆,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植入锂离子电池的难度。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如图1-图4所示,包括电芯1、硬质壳体3以及软质壳体2,其中,电芯1上设置有极耳11,硬质壳体3包裹在电芯1的部分外周,硬质壳体3及电芯1均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2的容纳腔21中,极耳11延伸至软质壳体2的外侧,软质壳体2上设置有测试口233,测试口233与容纳腔21连通,且与未被硬质壳体3包裹的电芯1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硬质壳体3包裹在电芯1的部分外周,即在对电池120的硬质外壳进行拆解时,电芯1仍可处于硬质壳体3内,防止在拆解过程中对电芯1的结构产生影响。又硬质壳体3和电芯1均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2的容纳腔21中,且极耳11延伸至软质壳体2的外侧,以封装形成新的电池120,无需对原电池的硬质壳体3进行完全拆解即可通过软质壳体2进行封装,简化了拆解工序,降低了原电池的拆解难度,且形成了具有硬质壳体3和软质壳体2两种混合封装的新的电池120。
另外,密封容置在软质壳体2内的电芯1因已循环充放电使用过,那么新的电池120的性能与未使用过的同规格的电池相比会有所下降,由此,可通过测试设备对新的电池120的电压、内阻、温度变化以及产气情况等各个性能进行监测,以合理、安全的使用新的电池120。
基于此,软质壳体2上设置有测试口233,测试口233与容纳腔21连通,且与未被硬质壳体3包裹的电芯1相对应设置,一方面能够用于将测试设备中的测试模块较为容易的伸入到容纳腔21中并伸至电芯1处,以使测试模块能够实时对电芯1进行测试及数据采集,以掌握新的电池120的性能变化。另一方面,相比于在硬质壳体3上打孔,然后再将测试模块通过孔植入进电芯1内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测试模块的植入难度。
上述的电芯1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可以是圆形电池的电芯1,即电芯1为圆柱形结构的电芯,如18650电池的电芯1;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方形电池的电芯1,即电芯1是大体为长方体结构的电芯1,在此并不做限定。且电芯1可以为卷绕形成的电芯1,也可以是叠片形成的电芯1,在此并不做限定。
上述的软质壳体2形成容纳腔21的方式具有多种,如,可以是软质壳体2为呈口袋状的结构,软质壳体2可具有一个开口需要进行封装;也可以是软质壳体2为对折设置的结构,软质壳体2可具有三个开口需要进行封装;还可以是软质壳体2为两片壳壁相对设置的结构,软质壳体2可具有四个开口需要进行封装,只要软质壳体2能够将硬质壳体3和电芯1容纳在容纳腔21中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如图5所示,软质壳体2包括软质包裹膜22和封装件23。其中,软质包裹膜22对折设置,包括第一对折膜221以及与第一对折膜221相对的第二对折膜222,封装件23设置在第一对折膜221和/或第二对折膜222上,第一对折膜221与第二对折膜222通过封装件23对合封装,以使第一对折膜221与第二对折膜222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21。软质壳体2通过对折设置的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以及将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对合封装的封装件23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21,使得软质壳体2对折封装即可形成容纳腔21,操作简单易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对折膜221与第二对折膜222通过封装件23对合封装,以使第一对折膜221与第二对折膜222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21是指,在封装件23对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进行封装之前,封装件23可设置于第一对折膜221上,或者封装件23的可设置于第二对折膜222上,再或者在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上均设置有封装件23,在封装件23对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进行封装后,封装件2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对折膜221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对折膜222上,以将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进行密封封装。
具体地,软质包裹膜22可按照比包裹有部分硬质壳体3的电芯1的尺寸大一些的规格进行裁剪,然后将软质包裹膜22从中间位置对折,将包裹有部分硬质壳体3的电芯1放置在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之间,最后通过封装件23将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进行封装,以将硬质壳体3和电芯1都密封容置在容纳腔21内,使得电池120的封装工序简单易操作。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对折膜221包括第一开口边2211,第二对折膜222包括与第一开口边2211相对的第二开口边2221,封装件23沿第一开口边2211和/或第二开口边2221设置。通过将封装件23沿第一开口边2211或者第二开口边2221设置,或者沿第一开口边2211和第二开口边2221均设置,防止了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之间的封装存在漏封点,可使封装件23在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对折封装后的封闭性较好。
另外,第一开口边2211可位于第一对折膜221相对边缘的区域,第二开口边2221可位于第二对折膜222相对边缘的区域,以在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的边缘位置进行封装,使得容纳腔21具有充足的空间,以将硬质壳体3和电芯1容纳于容纳腔2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口233设置于第一开口边2211与第二开口边2221之间。由此,可在封装的过程中,在第一开口边2211和第二开口边2221之间留出一开口以作为测试口233,使得测试口233不用特意在软质壳体2上开孔设置,从而使得测试口233的制作简单易实现。且测试口233位于第一开口边2211和第二开口边2221之间,在需要对电池120进行测试时,可使得测试模块在穿过测试口233伸入至电芯1处后,能够在对第一开口边2211和第二开口边2221进行封装时,同时将测试口进行密封,节省了工序,且方便了测试口233的密封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壳体2可以是铝塑膜壳体。铝塑膜是由多种塑料、铝箔和粘合剂组成的高强度、高阻隔的多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耐电解液稳定性、冷冲压成型性、抗穿刺性和绝缘性,能够对电芯1和电解液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铝塑膜是软包电池120中对电芯1进行封装的常用材料,易于购买,降低了新的电池120的封装成本。
如图5和图6所示,软质壳体2靠近容纳腔21的表面上设置有气袋坑24,气袋坑24与容纳腔21连通。由此,能够将电池120在充放电(如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在压差作用下引流至与容纳腔21连通的气袋坑24中,使得气袋坑24能够收集到电芯1在充放电时产生的气体,以方便对电芯1在充放电时产生的气体进行测试分析,从而对电芯1的状况做出判断。另外,也可使电池120可以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将电芯1在充放电时产生的气体存放于容纳腔21和气袋坑24中,可有效防止因电芯1在充放电时产生较多的气体而使软质壳体2受到较大的压力,避免了因软质壳体2受到较大的压力而破裂,提高了电池120的安全性。
具体地,气袋坑24可设置在第一对折膜221朝向第二对折膜222的一面上,也可以设置第二对折膜222朝向第一对折膜221的一面上,还可以是在第一对折膜221朝向第二对折膜222的一面和第二对折膜222朝向第一对折膜221的一面上均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第一对折膜221和第二对折膜222之间能够具有充足的空间存放气体即可。
可选地,硬质壳体3及电芯1在软质壳体2的设置有气袋坑24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气袋坑24互不重合。由此,可防止气袋坑24位于容纳腔21的正相对硬质壳体3及电芯1的内壁上,防止了电解液进入气袋坑24中而使气袋坑24无法收集存储气体,同时也避免了在容纳腔21的正相对硬质壳体3及电芯1的内壁上设置气袋坑24而需要注入较多的电解液才能够将电芯1完全浸润。
具体地,气袋坑24可位于软质壳体2上伸出极耳11的一侧,也可位于软质壳体2上与极耳1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且避让开电芯1的一侧,还可以位于软质壳体2上背离极耳11的一侧,只要能够使硬质壳体3及电芯1在软质壳体2的设置有气袋坑24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气袋坑24互不重合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位于气袋坑24与电芯1之间的软质壳体2上还设置有封装件23,软质壳体2通过封装件23对合封装,将容纳腔21分割为互相隔离的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硬质壳体3及电芯1位于第一容纳腔中,气袋坑24与第二容纳腔连通。由此,通过在气袋坑24和电芯1之间也设置封装件23,以使封装件23对合封装即能够将硬质壳体3和电芯1与气袋坑24之间相互隔离,操作简单,防止了在对气袋坑24里的气体进行测试时对位于第一容纳腔中的电芯1的影响。
在对电芯1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时,封装件23处于开放状态,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相互连通,电芯1产生的气体会先充满第一容纳腔,此时,第二容纳腔的气压小于第一容纳腔的气压,使得气体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能够从第一容纳腔进入第二容纳腔中,进而使气袋坑24内充满电芯1所产生的气体,然后可将位于电芯1和气袋坑24之间的封装条对合封装,使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相互隔离。如此,气袋坑24可完成对电芯1所产生的气体的收集,然后可将第二容纳腔从软质壳体2上切割下来,或直接将第二容纳腔与气体测试设备接通,以便检测人员对气袋坑24内的气体进行测试分析,以对该电池120的性能的判断提供数据支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装件23包括第一扣合条231以及与第一扣合条231相匹配的第二扣合条232,第一扣合条231及第二扣合条232均设置在软质壳体2的靠近容纳腔21的表面上,且第一扣合条231与第二扣合条232密封扣合。由此,通过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的密封扣合即可将容纳腔21进行密封,以将硬质壳体3和电芯1密封容置于容纳腔21中,易于操作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可以是设置在软质壳体2的靠近容纳腔21的表面上的密封条、密封胶等;也可以是软质壳体2的靠近容纳腔21的两个相对的且可以相互融合为一体的表面,如该两个相对的表面可以是通过压力融合密封为一体,或者可以是通过热焊接融合密封为一体,对于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的具体结构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能够相互扣合使容纳腔21密封即可。
上述的封装件23可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封装件23中的第一扣合条231可以是设置有凹槽的扣合条,第二扣条可以是设置有凸起的扣合条,凸起可卡接于凹槽内,且凸起与凹槽之间为过盈配合,使得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进一步地,凹槽内可涂设有粘胶,凸起的表面也可涂设有粘胶,凸起与凹槽之间可通过粘胶粘接,以使凸起与凹槽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即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封装件23可为热压形成的热压封条。由此,可通过封头热压将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融合为一体,以将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相互扣合,从而使容纳腔21密封,工艺成熟,且易于操作。
具体地,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分别对应一个封头,将两个封头加热到一定温度(如180℃),然后两个封头合拢且分别压在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上,使得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能够融化黏结在一起,以使容纳腔21能够通过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相互融合为一体而被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以及图7和图8所示,硬质壳体3包括周壁31,周壁31包裹于电芯1的部分外周,电芯1的两端裸露于周壁31之外,极耳11设置在电芯1的至少一端;电池120还可包括测试模块4,测试模块4可穿过测试口233伸入容纳腔21至电芯1的两端中的任一端,且避让开极耳11。由此,硬质外壳的周壁31仅包裹于电芯1的周侧,即,将原硬质壳体的两端的壳壁拆解掉就能够使得原电池的极耳11伸出硬质壳体3之外,使得测试模块4能够较为容易的伸入至电芯1内,无需在硬质壳体3上打孔,不仅简化了原电池120的拆解步骤,还能够简化测试模块4的植入步骤,提高了电池120的组装效率。并且测试模块4避让开极耳11,能够防止测试模块4与极耳11之间出现短路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周壁31包裹于电芯1的周侧是指,周壁31包裹于电芯1中除设置有极耳11的一端之外的其它侧面的外周,或者电芯1中除设置有极耳11的一端和与极耳11相背的一端之外的其它侧面的外周。
另外,测试模块4与极耳11可以是位于电芯1的同一端,也可以是测试模块4与极耳11分别位于电芯1的一端,在此并不做限定。
并且极耳11可以位于电芯1的一端,也可以是位于电芯1的两端。具体地,极耳11包括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电芯1的两端且分别延伸至软质壳体2的外侧。由此,伸出软质壳体2的外侧的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可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或者能耗设备的正负极,以使电池120能够进行充放电。此时,测试模块4可以与正极极耳111位于电芯1的同一端,也可以与负极极耳112位于电芯1的同一端,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测试模块4避让开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即可。
当然,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也可以是设置在电芯1的同一端且分别延伸至软质壳体2的外侧,此时,测试模块4可以设置在与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相同的一端,且避让开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也可以设置在与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相背的另一端,在此并不做限定。
另外,测试模块4背离电芯1的一端可穿过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之间并位于软质壳体2的外侧,以使测试模块4能够与测设设备的输入端连接,且测试模块4位于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之间的部分上可涂设极耳胶,以将穿设有测试模块4的测试口233与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在进行热压封装时,能够保证容纳腔21的密封性。并且,正极极耳111和负极极耳112位于第一扣合条231和第二扣合条232之间的部分也可通过涂设极耳胶以及热压的方式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模块4可包括参比电极、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由此,可通过测试模块4对电芯1的电压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或者压力的变化情况中至少一种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实时掌握电池120的性能变化情况,从而能够安全、合理的使用电池120。
并且,当测试模块4包括参比电极时,参比电极可伸入至电芯1内部,以提高参比电极的检测的准确性,且参比电极位于容纳腔21的部分包覆有隔膜,以防止参比电极与极耳11之间出现短路的情况。另外,参比电极可为铜丝或者镍丝等,也可为铜片或者镍片等,在此并不做限定。
当测试模块4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时,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可伸入至电芯1的端部,在检测电芯1的温度或者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影响电芯1的电化学反应。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120的组装、封装过程可以是如下:先将原电池的硬质壳体3中与极耳11相对应的两端的壳壁拆解掉,以使电芯1的两端能够裸露出来,从而使极耳11能够伸出电芯1,植入测试模块4至电芯1处;然后,将铝塑膜对折包覆于硬质壳体3和电芯1的外周,且使极耳11和测试模块4伸出铝塑膜的外侧;然后,对伸出有极耳11和测试模块4的铝塑膜的一侧的开口边以及未设置气袋坑24的铝塑膜的一侧的开口边进行热压封装,留出一个未热压封装的封口,通过未热压封装的封口对电池120进行补充注液后,将该封口进行热压封装;再然后,对封闭的电池120进行静置、化成,化成阶段时气袋坑24内能够充满电芯1产生的气体,此时,可通过抽真空设备和气体测试设备与容纳腔中设置有气袋坑24的部分相连,对电芯1进行抽真空和收集气体,并同时对位于气袋坑24和电芯1之间的铝塑膜进行热压封装,如此,电池120已基本完成封装,且已基本成型。
实施例二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9所示,包括车体110和实施例一中的电池120,电池120设置于车体110内。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100可为新能源汽车,可由位于车体110内的电池120为车辆100提供动力,绿色环保。且电池120为实施例一中的电池120,使得车辆100在使用过程中可实时对电池120的性能状况进行监控,以便实时掌握电池120的性能的变化,从而能够对车辆100进行合理、安全的使用,提高了车辆100的安全性。
并且,车辆100中的电池120为实施例一中的电池120,因此,该车辆100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电池120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所述电芯上设置有极耳;
硬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包裹在所述电芯的部分外周;
软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均密封容置在所述软质壳体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耳延伸至所述软质壳体的外侧,所述软质壳体上设置有测试口,所述测试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与未被所述硬质壳体包裹的所述电芯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壳体包括:
软质包裹膜,所述软质包裹膜对折设置,包括第一对折膜以及与所述第一对折膜相对的第二对折膜;
封装件,所述封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折膜和/或所述第二对折膜上,所述第一对折膜与所述第二对折膜通过所述封装件对合封装,以使所述第一对折膜与所述第二对折膜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折膜包括第一开口边,所述第二对折膜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边相对的第二开口边,所述封装件沿所述第一开口边和/或所述第二开口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边与所述第二开口边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壳体靠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上设置有气袋坑,所述气袋坑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在所述气袋坑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气袋坑互不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气袋坑与所述电芯之间的所述软质壳体上设置有封装件,所述软质壳体通过所述封装件对合封装,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互相隔离的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硬质壳体及所述电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气袋坑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件为热压形成的热压封条。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壳体包括周壁,所述周壁包裹于所述电芯的部分外周,所述电芯的两端裸露于所述周壁之外,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电芯的至少一端;
所述电池还包括测试模块,所述测试模块穿过所述测试口伸入所述容纳腔至所述电芯的两端中的任一端,且避让开所述极耳。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车体内。
CN202221112433.2U 2022-05-09 2022-05-09 一种电池及车辆 Active CN217589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2433.2U CN217589261U (zh) 2022-05-09 2022-05-09 一种电池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2433.2U CN217589261U (zh) 2022-05-09 2022-05-09 一种电池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9261U true CN217589261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50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12433.2U Active CN217589261U (zh) 2022-05-09 2022-05-09 一种电池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92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92619B1 (ko) 전지케이스
KR101898295B1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508350B (zh) 積層電池、包含積層電池之電池組、及積層電池之組合方法
KR101915325B1 (ko) 이차전지
JP2008521197A (ja) 新規な構造のバッテリ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含む開放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CN109075269B (zh) 多腔室蓄电池模块
CN107425198B (zh) 单体超大容量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EP2847811B1 (en) Multiple piece battery cell isolator
CN101604764A (zh) 一种将保护电路内置到电池帽盖内部的锂电池
CN113161597A (zh) 组合式电池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15715438B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589261U (zh) 一种电池及车辆
KR102052328B1 (ko) 파우치 셀을 위한 벽관통형 집전 장치
US909969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1771173A (zh) 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249416A1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及其应用
CN215266457U (zh) 电芯组件、卷绕型锂电芯、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US9843027B1 (en) Battery cell having package anode plate in contact with a plurality of dies
JP2005079080A (ja) 薄型パック電池
AU2003228041A8 (en) Packag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20130120261A (ko) 전지팩 어셈블리
CN112448016A (zh) 异形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9677454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0200774U (zh) 电池壳体和电池
KR20140013132A (ko)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