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2605U -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2605U
CN217562605U CN202221318474.7U CN202221318474U CN217562605U CN 217562605 U CN217562605 U CN 217562605U CN 202221318474 U CN202221318474 U CN 202221318474U CN 217562605 U CN217562605 U CN 217562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ty
layer
polar
sheet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184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华
潘志东
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star Shenzhen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perstar Shenzhen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perstar Shenzhen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perstar Shenzhen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184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2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2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2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片复合带,其中,包括: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由于第二极性基层是连续的,且第二极性活性体间隔涂布在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因此不需要将第二极性基层裁断,减小了裁断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引起的卷芯质量问题,提高了叠片复合带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卷芯叠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片复合带及包该复合带的电池卷芯。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充放电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交通工具纷纷改用储能电池作为动力来源,锂电池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目前锂离子电池卷芯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卷绕式和叠片式两种。卷绕式电池是把正极片和负极片做成连续的长片型,中间通过隔膜隔开,然后通过卷绕的方式制成电池卷芯。卷绕的方式通常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等优点;另外卷绕卷芯存在转角,导致方形电池空间利用率低,随着动力电池对电池空间利用率的要求,绕卷式制作的电池卷芯不能满足要求,叠片式的卷芯成为一个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在叠片中使用的正负极极片均是从正负极卷裁断获得,不可避免的会在裁断边缘产生毛刺,影响叠片复合带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叠片复合带的质量差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叠片复合带,包括: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
可选的:N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为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所述第一极性基层上间隔涂布第一极性活性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其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一极性基体上设置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
可选的: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可选的: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可选的,所述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
可选的: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
可选的: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
可选的: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或,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可选的:第一极性基体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
可选的: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或,第一极性为负极性,第二极性为正极性。
可选的:正极性的基层包括铝箔,负极性的基层包括铜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卷芯,使用上述所述的叠片复合带通过Z字形折叠形成所述电池卷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复合带,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由于至少第二极性基层是连续的,且第二极性活性体间隔涂布在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因此不需要将第二极性基层裁断,减小了裁断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引起的卷芯质量问题,提高了叠片复合带的质量。
进一步,当N大于等于4时,叠片复合带中包括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至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和位于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至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至第N-1层第二极性片层,使得叠片复合带的总层数较多。所述叠片复合带在叠片工艺中,可以大大的提高叠片工艺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叠片复合带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叠片复合带的侧视图A区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叠片复合带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中的叠片复合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一种叠片复合带,包括: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复合带,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由于至少第二极性基层是连续的,且第二极性活性体间隔涂布在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因此不需要将第二极性基层裁断,减小了裁断过程中基层边缘产生毛刺的可能(毛刺有可能会刺破叠片复合带的隔膜使正负极发生短路),进而降低了因裁剪产生毛刺引起的卷芯质量问题,提高了叠片复合带的质量。
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沿着所述叠片复合带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间隔设置。
N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为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所述第一极性基层上间隔涂布第一极性活性体。
所述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其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一极性基体上设置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
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所述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
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例如:2.8mm、3mm、3.2mm或3.4mm。
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或,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第一极性基体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
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或,第一极性为负极性,第二极性为正极性。
正极性的基层包括铝箔,负极性的基层包括铜箔。
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
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以N等于3为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1。
层叠设置的3层第一极性片层,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2和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2层第二极性片层,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1和第2层第二极性片层202,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参考图2,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2011和第2层第二极性基层2021),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参考图2,第1层上侧第二极性活性体2013与第1层下侧第二极性活性体2012;第2层上侧第二极性活性体2023与第2层下侧第二极性活性体2022)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和所述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第1层隔膜层301,第2层隔膜层302,第3层隔膜层303和第4层隔膜层304。
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与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沿着所述叠片复合带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间隔设置。
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和所述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2的第一极性基层为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所述第一极性基层上间隔涂布第一极性活性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1和第2层第二极性片层202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1和所述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3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2的第一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可以包括其他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例如:2.8mm、3mm、3.2mm或3.4mm。
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小于2.5mm时,在复合叠片带形成卷芯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第二极性活性体;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大于3.5mm时,则会使浪费隔膜材料,降低电池空间利用率导致能量密度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性可以为负极性,第二极性可以为正极性。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基层包括铝箔,负极性的基层包括铜箔。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4,参考图3。
层叠设置的4层第一极性片层,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4,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5和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6,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107;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3层第二极性片层,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3,第2层第二极性片层204和第3层第二极性片层205;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第2层和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第1层隔膜层305,第2层隔膜层306,第3层隔膜层307,第4层隔膜层308和第5层隔膜层309。
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4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与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107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沿着所述叠片复合带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间隔设置。
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4和所述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107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5和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6的第一极性基层为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所述第一极性基层上间隔涂布第一极性活性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3,第2层第二极性片层204和第3层第二极性片层205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4和所述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107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5和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106的第一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可以包括其他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
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例如:2.8mm、3mm、3.2mm或3.4mm。
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小于2.5mm时,在复合叠片带形成卷芯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第二极性活性体;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大于3.5mm时,则会使浪费隔膜材料,降低电池空间利用率导致能量密度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性为负极性,第二极性为正极性。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基层包括铝箔,负极性的基层包括铜箔。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2,参考图4。
层叠设置的2层第一极性片层,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8和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9;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1层第二极性片层,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6;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8和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9夹设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6;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6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第1层隔膜层311和第2层隔膜层312。
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8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与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9的第一极性活性体沿着垂直于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方向上在所述第1层第二极性基层表面的投影沿着所述叠片复合带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间隔设置。
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8和所述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9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1层第二极性片层206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108和所述第2层第一极性片层109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可以包括其他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例如:100cm2、400cm2、600cm2或800cm2
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例如:2.8mm、3mm、3.2mm或3.4mm。
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小于2.5mm时,在复合叠片带形成卷芯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第二极性活性体;若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大于3.5mm时,则会使浪费隔膜材料,降低电池空间利用率导致能量密度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性为负极性,第二极性为正极性。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基层包括铝箔,负极性的基层包括铜箔。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正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负极性的活性材料可以为其他材料。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至所述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其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3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一极性基体上设置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可以包括其他方式。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至所述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其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4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一极性基体上设置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包括:裁剪或划断;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切割可以包括其他方式。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卷芯,使用实施例1-5中任一种叠片复合带通过Z字形折叠形成所述电池卷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设置的N层第一极性片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任一所述第一极性片层包括第一极性基层以及涂布于所述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活性体;
N-1层第二极性片层,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夹设有一层第二极性片层;所述第二极性片层包括连续的第二极性基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极性基层两侧表面上间隔涂布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任一第二极性片层两侧表面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
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交错设置,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部分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设置;
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与相邻的第二极性片层的第二极性活性体一一对应设置;
相邻的第一极性片层和第二极性片层之间夹设有隔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N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相邻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为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所述第一极性基层上间隔涂布第一极性活性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性基体,其中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中相邻的第一极性基体的间隔大于任一第一极性基体的长度;所述第一极性基体上设置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二极性基层的第二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第一极性片层和所述第N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第2层至第N-1层第一极性片层的第一极性活性体由激光切割连续涂布于第一极性基层的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基体由机械切割连续的第一极性基层和第一极性活性材料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任一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面积为80cm2-1000cm2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二极性活性体的间距为2.5mm-3.5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二极性极耳,所述第二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极性基层包括若干向侧面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所述第一极性极耳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体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或,
任一第二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二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二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任一第一极性基层的最前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及最后端第一极性活性体对应的第一极性基层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性极耳。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性基体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极性极耳。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叠片复合带,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性为正极性,第二极性为负极性;或,
第一极性为负极性,第二极性为正极性。
12.一种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叠片复合带通过Z字形折叠形成所述电池卷芯。
CN202221318474.7U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Active CN217562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8474.7U CN21756260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8474.7U CN21756260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2605U true CN217562605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98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18474.7U Active CN21756260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26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09604B1 (ko) 리튬 2차 전지
KR101395017B1 (ko)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US2015003354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method including separator cutting process
EP3381078B1 (en) Cross-woven electrode assembly
US2012019616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10837995U (zh) 一种高安全性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叠片电芯
KR101799570B1 (ko) 양 방향으로 권취되어 있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217158236U (zh) 极片、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12331927B (zh) 一种电池叠片电芯及电池
CN105811016A (zh) 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
KR101147241B1 (ko) 전극 어셈블리, 이차 전지, 및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US20230361355A1 (en) Cel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ell, and Battery
CN212033170U (zh) 一种单层隔膜的锂电池结构
CN112563579A (zh) 一种高安全性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叠片电芯及其制备方法
JP2020087845A (ja) 二次電池及びくし型電極
CN112201772A (zh) 电芯加工方法
KR101706319B1 (ko) 계단 구조의 복합 전극 조립체
CN219144223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562605U (zh) 一种叠片复合带及电池卷芯
KR101090684B1 (ko) 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6850049U (zh) 叠片式电芯、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849989U (zh) 叠片式电芯、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KR20130131843A (ko) 신규한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분리막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6084939U (zh) 极片带料、极片单体及电池
JPH0932063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