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8376U -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8376U
CN217548376U CN202220316990.XU CN202220316990U CN217548376U CN 217548376 U CN217548376 U CN 217548376U CN 202220316990 U CN202220316990 U CN 202220316990U CN 217548376 U CN217548376 U CN 217548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elastic ring
adhesive layer
fixing device
fo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699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定彪
曾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Du Xin Ao Gua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Du Xin Ao Gua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Du Xin Ao Gua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Du Xin Ao Gua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699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8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8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8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固定装置不能持续对伤口产生压力,导致瘢痕组织生长较多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背贴;敷贴,设置于所述背贴下方;弹力环,设置于所述背贴和所述敷贴之间;其中,与所述敷贴同侧的所述背贴上设置有隔离纸。本实用新型弹力环受压后能自动回弹,该弹力能持续自动对伤口进行加压,有效防治疤痕。

Description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擦伤、创伤、烧伤、手术切口、糖尿病溃疡等原因导致皮肤受到损伤的事件多有发生。在临床上,患者伤口创面愈合后常常留下严重的疤痕,尤其是增生性疤痕十分常见。传统的固定装置没有压力设计,一般仅利用胶带对伤口两侧的皮肤进行牵拉,胶带的张力不易控制,且不能持续对伤口产生压力,导致瘢痕组织生长较多。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固定装置不能持续对伤口产生压力,导致瘢痕组织生长较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包括:背贴;敷贴,设置于所述背贴下方;弹力环,设置于所述背贴和所述敷贴之间;其中,与所述敷贴同侧的所述背贴上设置有隔离纸。
本实用新型弹力环受压后能自动回弹,该弹力能持续自动对伤口进行加压,有效防治疤痕,且弹力环的按压范围大。
可选的,所述背贴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粘胶层,所述弹力环粘接在所述背贴中部位置处。
可选的,所述隔离纸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上,所述隔离纸将整个背贴一侧封闭且相互交替叠于所述敷贴上。可避免敷贴与外界接触而受到污染。
可选的,所述敷贴具有与所述弹力环结构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凹槽两侧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贴相粘接,所述弹力环粘接于所述凹槽内。
可选的,所述背贴上部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弹力环位于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所构成的空腔内。凸起部有利于患者自己用手对其进行按压,增加适用范围。
可选的,所述凸起部为半圆形。
可选的,所述弹力环呈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弹力环受压后能自动回弹,能对疤痕部位产生持续压力。
可选的,所述敷贴采用硅酮敷料。硅酮敷料结合弹力环联合使用,可以预防增生性疤痕的形成,有效防治疤痕。
可选的,所述敷贴包括粘合为一体的第二粘胶层、泡棉及硅酮层,所述第二粘胶层位于内侧,所述泡棉位于所述第二粘胶层和所述硅酮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泡棉内部的微孔与所述硅酮层的微孔相通,所述泡棉外侧周边的微孔处于开放状态。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弹力环受压后能自动回弹,该弹力能持续自动对伤口进行加压,有效防治疤痕,且弹力环的按压范围大。同时结合硅酮敷料的联合使用,更有效地预防增生性疤痕的形成,有效防治疤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背贴;10、第一粘胶层;11、凸起部;2、敷贴;20、凹槽;21、连接部;22、第二粘胶层;23、泡棉;24、硅酮层;3、弹力环;4、隔离纸。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端”、“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临床上,患者伤口创面愈合后常常留下严重的疤痕,尤其是增生性疤痕十分常见。传统的固定装置没有压力设计,一般仅利用胶带对伤口两侧的皮肤进行牵拉,胶带的张力不易控制,且不能持续对伤口产生压力,导致瘢痕组织生长较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该装置包括:背贴1,敷贴2,弹力环3及隔离纸4。敷贴2设置在背贴1下方;弹力环3粘接在背贴1和敷贴2之间;隔离纸4粘贴在与敷贴2同侧的背贴1上。使用时,撕掉隔离纸4,将敷贴对准伤口部位,再将背贴1贴附于皮肤上,弹力环3对伤口加压,有效防治疤痕。
具体的,背贴1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粘胶层10,弹力环3上方通过第一粘胶层10粘接在背贴1一侧的中部位置处。
弹力环3呈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弹力环3被背贴1和敷贴2紧紧包裹。弹力环3受压并自动回弹后,可对疤痕部位产生持续压力。
进一步地,敷贴2具有与弹力环3结构相适配的凹槽20,凹槽20两侧具有与背贴1相粘接的连接部21,敷贴2的内侧具有第二粘胶层,即连接部21上表面的粘胶层与背贴1相粘接,凹槽20内壁的粘胶层与弹力环3外壁相粘接,从而弹力环3被紧紧包裹在背贴1与敷贴2之间。通过将环形结构的弹力环3设置在凹槽20内,使得敷贴2呈凸起结构,有效增强压力效果,适用于治疗身体不同部位和厚度的疤痕。
与弹力环3相对应的背贴1上部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11,该凸起部11为半圆形。凸起部11和凹槽20所构成的空腔与弹力环3结构尺寸相适配,即弹力环3被包裹在凸起部11和凹槽20所构成的空腔内,即弹力环3凸出于凹槽20的部分位于凸起部11内。通过凸起部11有利于患者自己用手对其进行按压。
隔离纸4设置在第一粘胶层10上,隔离纸4将整个背贴1一侧封闭且相互交替叠于敷贴2上方。可避免敷贴2与外界接触而受到污染。
在一实施例中,背贴1可采用医用弹力布、弹性聚氨酯膜、弹力胶带或涂有医用压敏胶的弹性无纺布等材料。第一粘胶层10采用刺激性小,可长期使用,不会使皮肤产生过敏、水泡等医用粘胶。
在一实施例中,背贴1、敷贴2及弹力环3的宽度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敷贴2采用硅酮敷料。硅酮敷料结合弹力环联合使用,可以预防增生性疤痕的形成,有效防治疤痕。
使用时,撕掉隔离纸4,将敷贴2对准伤口部位,再将背贴1贴附于皮肤上,弹力环3被压扁后,具有张开的弹力,该弹力能持续自动对伤口进行加压,且弹力环的按压范围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敷贴2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二粘胶层22、泡棉23及硅酮层24,泡棉23位于第二粘胶层22和硅酮层24之间,三者粘合为一体。
第二粘胶层22位于内侧,弹力环3通过第二粘胶层22粘接在敷贴2的凹槽20内。
硅酮层24用于覆盖疤痕区,发挥硅酮对疤痕的治疗作用。而且通过硅酮层24的设置,在取下或更换装置时,不会出现粘连创口的现象发生,同时生物活性高,可有效地促进创口的愈合。
泡棉23内部的微孔与硅酮层24的微孔相通,泡棉23 外侧周边的微孔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通气及维持负压。同时,泡棉23可以透过硅酮层24吸收创面渗出的多余渗液,为创面愈合提供湿润环境的同时保持创面清洁。泡棉23在压缩后具有一定的弹性回缩力,实现进一步增压。
使用时,撕掉隔离纸,将泡棉23下方的硅酮层24对准创口部位,再将背贴1贴附于皮肤上,弹力环3被压扁后,具有张开的弹力,该弹力能持续自动对伤口进行加压,且弹力环3的按压范围大。通过硅酮层24上的小分子硅油渗透到创口部位,和胶原蛋白形成水合胶原,使疤痕部位变软,颜色变淡。同时依靠弹力环3对皮肤的压力,阻断胶原纤维的过度生长,防止增生性疤痕。
本实施例中未作详细说明之处,为本领域公知的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贴(1);
敷贴(2),设置于所述背贴(1)下方;
弹力环(3),设置于所述背贴(1)和所述敷贴(2)之间;
其中,与所述敷贴(2)同侧的所述背贴(1)上设置有隔离纸(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贴(1)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粘胶层(10),所述弹力环(3)粘接在所述背贴(1)中部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纸(4)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10)上,所述隔离纸(4)将整个背贴(1)一侧封闭且相互交替叠于所述敷贴(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敷贴(2)具有与所述弹力环(3)结构相适配的凹槽(20),所述凹槽(20)两侧具有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与所述背贴(1)相粘接,所述弹力环(3)粘接于所述凹槽(20)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贴(1)上部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11),所述弹力环(3)位于所述凸起部(11)和所述凹槽(20)所构成的空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1)为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环(3)呈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敷贴(2)采用硅酮敷料。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敷贴(2)包括粘合为一体的第二粘胶层(22)、泡棉(23)及硅酮层(24),所述第二粘胶层(22)位于内侧,所述泡棉(23)位于所述第二粘胶层(22)和所述硅酮层(24)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23)内部的微孔与所述硅酮层(24)的微孔相通,所述泡棉(23)外侧周边的微孔处于开放状态。
CN202220316990.XU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Active CN217548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6990.XU CN21754837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6990.XU CN21754837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8376U true CN217548376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67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6990.XU Active CN21754837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8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48376U (zh) 一种减少瘢痕的固定装置
CN113784694B (zh) 改良型伤口治疗用部件
KR102095229B1 (ko) 상처 압박 수단을 갖는 실리콘젤 시트
CN217548377U (zh) 一种减张抑疤贴
CN208591203U (zh) 医用换药贴
CN216985837U (zh) 一种硅凝胶泡沫敷料
CN212730161U (zh) 一种耳部术后外耳渗液吸渗贴
CN213588713U (zh) 镂空型透明敷贴
CN212816766U (zh) 一种消毒防护两用型伤口敷贴
CN209899770U (zh) 一种自粘海藻酸钙伤口敷贴
CN211095258U (zh) 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创可贴
CN212037937U (zh) 一种水膜疗伤贴
CN217744799U (zh) 一种防止伤口粘连的藻酸盐敷料
CN208876985U (zh) 一种创口治愈贴
JP4134021B2 (ja) 救急絆創膏
CN219594989U (zh) 一种水凝胶敷料
CN210991144U (zh) 一种含水胶体敷料芯的创可贴
CN217960521U (zh) 一种层叠式急救绷带
CN205433813U (zh) 浅动脉采血止血带
CN219878452U (zh) 弹力硅凝胶泡沫敷料
CN211834572U (zh) 新型急救止血夹钳
CN219148204U (zh) 一种具有吸收功能的硅凝胶敷料
CN215459320U (zh) 用于伤口愈合的组合式水凝胶敷料
CN211244061U (zh) 一种腹腔穿刺术后防渗液胶贴
CN217793206U (zh) 一种止血加压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