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0491U -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40491U CN217540491U CN202220983868.8U CN202220983868U CN217540491U CN 217540491 U CN217540491 U CN 217540491U CN 202220983868 U CN202220983868 U CN 202220983868U CN 217540491 U CN217540491 U CN 2175404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card line
- top wall
- buckle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卡扣,外壳包括顶壁以及围绕顶壁的周壁,周壁围成与顶壁相对的出光口;顶壁与周壁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向外壳内部凹陷的卡线缺口,卡线缺口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相对的两个限位侧壁用于卡紧电源线上的线束卡头;卡扣包括盖合部、卡线部和卡接部,卡线部和卡接部均设置在盖合部上,当卡扣卡合在卡线缺口上时,卡接部与卡线缺口的侧壁卡接,卡线部用于抵住电源线。通过卡扣扣合在卡线缺口上以压紧电源线,同时卡线缺口的限位侧壁还可夹紧线束卡头,避免线束卡头晃动,进而提高电源线的稳固性,避免电源线松动、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背景技术
LED灯具相比传统的灯具,具备有功率低、亮度高、光型好等优点。现有技术中,LED灯具的光源模组、驱动电源模组等电器组件均被装载于壳体内,电源线需要由壳体穿入到内部与电器件完成连接。对于筒灯、射灯类型的LED灯具而言,由于使用中这类灯具需要能够灵活调整位置、朝向以及角度,因此电源线会经常被扯动。为了防止电源线与电器组件因扯动而发生断开,一般是用卡线结构将电源线固定,卡扣直接压紧电源线,然后用打螺丝的方式或卡勾的方式装配在壳体上;这种方式仅通过压紧方式固定电源线,为了避免压坏电源线,因此不能过度压紧,这就造成电源线容易晃动、松动、甚至脱落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源线容易晃动、松动、甚至脱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卡扣,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围绕所述顶壁的周壁,所述周壁围成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出光口;
所述顶壁与所述周壁相连接的位置上有向所述外壳内部凹陷的卡线缺口,所述卡线缺口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限位侧壁,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侧壁之间用于卡紧电源线上的线束卡头;
所述卡扣包括盖合部、卡线部和卡接部,所述卡线部和所述卡接部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上,当所述卡扣卡合在所述卡线缺口上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线缺口的侧壁卡接,所述卡线部用于抵住所述电源线。
优选地,所述限位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线束卡头开设有限位凹槽,当所述线束卡头位于所述卡线缺口时,所述限位凸起卡设在所述限位凹槽内。限位凸起可对线束卡头进行限位,进一步避免线束卡头晃动,且能在线束卡头卡入两限位侧壁之间时起引导、定位的作用;通过限位凸起抵住限位凹槽的侧壁,还能防止电源线受到外力作用时线束卡头被拉离卡线缺口。
优选地,所述顶壁靠近所述周壁的一侧在所述卡线缺口处设有导向凸起,所述线束卡头开设有导向凹槽,当所述线束卡头位于所述卡线缺口时,所述导向凸起卡设在所述导向凹槽内。设置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不仅可以在安装电源线时对线束卡头进行导向,以方便装配、提高装配效率、保证装配效果,而且还能通过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之间的相互限位作用对线束卡头进行限位,避免线束卡头晃动、造成电源线容易松动。
优选地,所述顶壁靠近所述周壁的一侧设有凹陷的凹台,在所述导向凸起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台,所述导向凹槽两侧的所述线束卡头的部位位于所述凹台处。设置凹台可保证导向凸起能卡入导向凹槽内,确保导向作用和防止线束卡头晃动的作用,同时能使导线卡头和顶壁紧贴,提高结构的紧凑性,防止线束卡头晃动。
优选地,所述卡线缺口内设有限位柱,当所述线束卡头位于所述卡线缺口内时,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线束卡头远离所述外壳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通过限位柱对线束卡头进行限位,避免线束卡头脱离卡线缺口,防止电源线被外力拉走。
优选地,所述卡扣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合部上的限位板,当所述线束卡头位于所述卡线缺口内时,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线束卡头远离所述外壳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限位板和限位柱共同对线束卡头进行限位,进一步避免线束卡头脱离卡线缺口,防止电源线在外力的拉动下脱离壳体组件。
优选地,所述盖合部朝向所述卡线缺口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顶壁在所述卡线缺口处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卡扣扣合在所述卡线缺口内时,所述定位凸起卡设在所述定位凹槽内。设置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可对卡扣安装时进行定位、限位,同时能提高卡扣和外壳装配后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卡扣还包括正面遮光部和侧面遮光部,所述正面遮光部和所述侧面遮光部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上,所述正面遮光部开设有供所述电源线穿过的过线孔,所述正面遮光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面遮光部;所述卡扣卡设在所述卡线缺口上时,所述盖合部、所述正面遮光部和所述侧面遮光部共同将所述卡线缺口盖住。盖合部、正面遮光部和侧面遮光部三者对卡线缺口进行覆盖,完全挡住卡线缺口,避免外壳内部的的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卡线缺口处透出,造成漏光。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灯具,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还包括电源线、光源铝基板和扩散板;所述顶壁靠近所述周壁的一侧设有安装柱,所述光源铝基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柱嵌设在所述安装孔内以将所述光源铝基板安装在所述顶壁上;所述光源铝基板在朝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安装有灯珠,所述光源铝基板与所述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周壁在所述出光口的内侧设置有环状的台阶面,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台阶面抵接并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安装柱和台阶面的设置可方便光源铝基板和扩散板的安装固定。
优选地,所述周壁的内壁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光源铝基板的边沿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配合的定位缺口。设置定位凸台和定位缺口,可在光源铝基板嵌入至外壳内时,对光源铝基板进行快速定位以及限位,提高安装效率和装配精度。
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卡扣扣合在卡线缺口上以压紧电源线,同时卡线缺口的限位侧壁还可夹紧线束卡头,避免线束卡头晃动,进而提高电源线的稳固性,避免电源线松动、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外壳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卡扣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外壳与卡扣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光源铝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外壳、11-顶壁、12-周壁、13-出光口、14-卡线缺口、15-限位侧壁、16-限位凸起、17-导向凸起、18-凹台、19-限位柱、110-定位凹槽、111-安装柱、112-台阶面、113-定位凸台、2-卡扣、21-盖合部、22-卡线部、23-卡接部、24-限位板、25-定位凸起、26-正面遮光部、27-侧面遮光部、28-过线孔、3-电源线、31-线束卡头、311-限位凹槽、312-导向凹槽、4-光源铝基板、41-安装孔、42-定位缺口、5-扩散板、6-灯珠、7-弹簧夹。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13所示,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和卡扣2,所述外壳1包括顶壁11以及围绕所述顶壁11的周壁12,所述周壁12围成与所述顶壁11相对的出光口13;
所述顶壁11与所述周壁12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向所述外壳1内部凹陷的卡线缺口14,所述卡线缺口14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15,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侧壁15用于卡紧电源线3上的线束卡头31;
所述卡扣2包括盖合部21、卡线部22和卡接部23,所述卡线部22和所述卡接部23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当所述卡扣2卡合在所述卡线缺口14上时,所述卡接部23与所述卡线缺口14的侧壁卡接,所述卡线部22用于抵住所述电源线3。
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和卡扣2,外壳1包括顶壁11以及围绕顶壁11的周壁12,顶壁11与周壁12共同围成一个具有出光口13的容纳腔,出光口13与顶壁11相对。壳体组件主要用于灯具中,因此容纳腔可以用于容纳灯具的光源模组、驱动模组等器件(图中未示出)。光源模组、驱动模组等器件需要外接电源线3或数据线(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外接的线束定义为电源线3,应当注意的是,本专利所述的电源线3并不限定为仅能传输电流的线束),因此本实施例在顶壁11与周壁12的连接处开设有向外壳1内部凹陷的卡线缺口14,卡线缺口14用于供电源线3贯穿外壳1、且用于配合卡扣2将电源线3固定在外壳1上。具体地,卡线缺口14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15,两个限位侧壁15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电源线3上设有线束卡头31,通过两个限位侧壁15将线束卡头31卡紧以将电源线3固定,即线束卡头31位于两个限位侧壁15之间、被两个限位侧壁15夹住;应当注意的是,本方案并不限制限位侧壁15的数量仅为两个,其可以是多个,限位侧壁15的数量能满足夹紧线束卡头31、对线束卡头31进行限位即可。卡扣2包括盖合部21、卡线部22和卡接部23,盖合部21为板状或片状结构,且盖合部21的形状与卡线缺口14正对盖合部21的位置的形状相配合,卡线部22和卡接部23均设置在盖合部21上,卡线部22用于与电源线3抵接以压紧电源线3,卡接部23用于与卡线缺口14的侧壁卡接以将卡扣2固定在卡线缺口14上。卡线部22可以为块状、条状、板状等结构,卡接部23具体可为卡勾状结构,通过卡勾勾住卡线缺口14的侧壁,实现卡扣2与外壳1的连接固定;本实施例可以是在盖合部21上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卡勾,通过两个卡勾勾住卡线缺口14两侧的侧壁。
现有的灯具,一般是用卡线结构将电源线固定,卡扣直接压紧电源线,然后用打螺丝的方式或卡勾的方式装配在壳体上;这种方式仅通过压紧方式固定电源线,为了避免压坏电源线,因此不能过度压紧,这就造成电源线容易晃动、松动、甚至脱落。而本技术方案,通过卡扣2扣合在卡线缺口14上以压紧电源线3,同时卡线缺口14的限位侧壁15还可夹紧线束卡头31,避免线束卡头31晃动,进而提高电源线3的稳固性,避免电源线3松动、脱落。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限位侧壁15上设有限位凸起16,所述线束卡头31开设有限位凹槽311,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时,所述限位凸起16卡设在所述限位凹槽311内。
具体地,两个限位侧壁15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向外凸出的限位凸起16,限位凸起16的长度方向与线束卡头31卡入两限位侧壁15之间的方向一致,限位凸起16为长条状;线束卡头31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16配合的限位凹槽311,且限位凹槽311为环状凹槽;当线束卡头31位于卡线缺口14(具体位于两限位侧壁15之间)时,限位凸起16卡设在限位凹槽311内。限位凸起16可对线束卡头31进行限位,进一步避免线束卡头31晃动,且能在线束卡头31卡入两限位侧壁15之间时起引导、定位的作用;通过限位凸起16抵住限位凹槽311的侧壁,还能防止电源线3受到外力作用时线束卡头31被拉离卡线缺口14。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12的一侧在所述卡线缺口14处设有导向凸起17,所述线束卡头31开设有导向凹槽312,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时,所述导向凸起17卡设在所述导向凹槽312内。
装配时,一般是将电源线3从外壳1内部穿过卡线缺口14延伸至外壳1外部,然后拉动电源线3,使线束卡头31卡入卡线缺口14内;顶壁11的下端面在靠近卡线缺口14处设有向外凸出的导向凸起17,导向凸起17具体为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与拉动电源线3时线束卡头31的移动方向一致;线束卡头31在靠近顶壁11的一侧开设有导向凹槽312,导向凹槽312的长度方向与导向凸起17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导向凹槽312的宽度略大于导向凸起17的宽度。将线束卡头31卡入卡线缺口14内时,导向凸起17位于导向凹槽312内。设置导向凸起17和导向凹槽312,不仅可以在安装电源线3时对线束卡头31进行导向,以方便装配、提高装配效率、保证装配效果,而且还能通过导向凸起17和导向凹槽312之间的相互限位作用对线束卡头31进行限位,避免线束卡头31晃动、造成电源线3容易松动。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12的一侧设有凹陷的凹台18,在所述导向凸起17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台18,所述导向凹槽312两侧的所述线束卡头31的部位位于所述凹台18处。
导向凸起17相对顶壁11的下端面向下凸起,导向凸起17两侧的凹台18相对顶壁11的下端面向上凹陷;由于导向凹槽312是相对线束卡头31向下凹陷的,因此导向凹槽312两侧的线束卡头31的位置是相对凸出的;为了匹配导向凹槽312两侧凸出的位置,在导向凸起17的两侧设有凹槽的凹台18,当导向凸起17位于导向凹槽312内时,导向凹槽312两侧的位置位于凹台18处。设置凹台18可保证导向凸起17能卡入导向凹槽312内,确保导向作用和防止线束卡头31晃动的作用,同时能使导线卡头和顶壁11紧贴,提高结构的紧凑性,防止线束卡头31晃动。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卡线缺口14内设有限位柱19,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限位柱19位于所述线束卡头31远离所述外壳1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31。
限位柱19用于挡住线束卡头31,防止电源线3受到外力拉动时脱离外壳1。具体地,在卡线缺口14内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限位柱19,限位柱19具体固定在外壳1上,两个限位柱19结构一致、且间隔一定距离,该距离形成用于供电源线3穿过的通道;线束卡头31位于卡线缺口14内时,限位柱19位于线束卡头31的外侧、且抵于线束卡头31。通过限位柱19对线束卡头31进行限位,避免线束卡头31脱离卡线缺口14,防止电源线3被外力拉走。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所述卡扣2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的限位板24,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限位板24位于所述线束卡头31远离所述外壳1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31。
在盖合部21上设有限位板24,限位板24具体位于限位柱19的正上方,因此当卡扣2卡设在卡线缺口14内时,限位板24位于线束卡头31的外侧、且抵于线束卡头31。限位板24和限位柱19共同对线束卡头31进行限位,进一步避免线束卡头31脱离卡线缺口14,防止电源线3在外力的拉动下脱离壳体组件。
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10所示,所述盖合部21朝向所述卡线缺口14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25,所述顶壁11在所述卡线缺口14处开设有定位凹槽110;所述卡扣2扣合在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定位凸起25卡设在所述定位凹槽110内。
盖合部21朝向卡线缺口14的一侧设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凸起25,定位凸起25可以是圆柱体、立方体等结构;顶壁11的外端面在卡线缺口14处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定位凹槽110,定位凹槽110的形状与定位凸起25的形状相匹配;将卡扣2自上而下卡入卡线缺口14内时,定位凸起25自上而下插入至定位凹槽110内。设置定位凸起25和定位凹槽110,可对卡扣2安装时进行定位、限位,同时能提高卡扣2和外壳1装配后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卡扣2还包括正面遮光部26和侧面遮光部27,所述正面遮光部26和所述侧面遮光部27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所述正面遮光部26开设有供所述电源线3穿过的过线孔28,所述正面遮光部26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面遮光部27;所述卡扣2卡设在所述卡线缺口14上时,所述盖合部21、所述正面遮光部26和所述侧面遮光部27共同将所述卡线缺口14盖住。
当卡扣2卡设在卡线缺口14上时,盖合部21的上端面与顶壁11的上端面平齐或近乎平齐,正面遮光部26和侧面遮光部27均设置在盖合部21上,且均位于盖合部21的下端面,正面遮光部26位于外壳1径线方向上,侧面遮光部27位于正面遮光部26的两侧。一般情况,顶壁11为圆盘状结构,周壁12与顶壁11连接的一端直径小于远离顶壁11的一端,而卡线缺口14开设在顶壁11和周壁12的连接处,因此周壁12上的缺口跟周壁12一样有一定倾斜角度。现有的,采用卡扣2卡在卡线缺口14内时,卡扣2和外壳1之间缝隙较大,外壳1内部的光源发出的光线会从缝隙中透出;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带有正面遮光部26和侧面遮光部27的卡扣2,使卡扣2卡入卡线缺口14内时,盖合部21、正面遮光部26和侧面遮光部27三者对卡线缺口14进行覆盖,完全挡住卡线缺口14,避免外壳1内部的的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卡线缺口14处透出,造成漏光。
另一方面,如图7、图14至图16所示,灯具,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还包括电源线3、光源铝基板4和扩散板5;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12的一侧设有安装柱111,所述光源铝基板4上开设有安装孔41,所述安装柱111嵌设在所述安装孔41内以将所述光源铝基板4安装在所述顶壁11上;所述光源铝基板4在朝向所述出光口13的一侧安装有灯珠6,所述光源铝基板4与所述电源线3电性连接;所述周壁12在所述出光口13的内侧设置有环状的台阶面112,所述扩散板5与所述台阶面112抵接并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
在外壳1内设置光源铝基板4和扩散板5,组合成一灯具;光源铝基板4上安装有灯珠6,且光源铝基板4与电源线3伸入外壳1内的一端电性连接,外部电源通过电源线3给灯珠6供电,使灯珠6发出光线;灯珠6朝向出光口13,光线通过出光口13照射到灯具外部,实现照明。光源铝基板4安装在外壳1内,具体是在顶壁11的内端面上设置向外凸出的安装柱111,在光源铝基板4上开设有与安装柱111对位的安装孔41,将安装柱111嵌设在安装孔41内,然后对安装柱111进行加热、使其热熔变形,冷却后安装柱111穿过安装孔41的位置的直径变大,可避免安装柱111脱离安装孔41,进而实现固定光源铝基板4;在顶壁11的内端面可设置多个安装柱111,而光源铝基板4上的安装孔41数量应等于或大于安装柱111的数量。为提高灯具结构的完整性,避免灯珠6以及光源铝基板4受损,因此在出光口13处设置有扩散板5,通过扩散板5可从出光口13封闭外壳1,也能保证灯珠6发出的光线穿透扩散板5向外射出。具体地,在出光口13的内侧设置有环状的台阶面112,扩散板5嵌入出光口13内并与台阶面112抵接,之后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将扩散板5与台阶面112焊接在一起,即可完成扩散板5与外壳1的装配,安装过程中无需螺丝、打胶等步骤,装配效率高。灯具采用上述的壳体组件,具备了上述关于壳体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另一方面,安装柱111和台阶面112的设置可方便光源铝基板4和扩散板5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16所示,所述周壁12的内壁设有定位凸台113,所述光源铝基板4的边沿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113配合的定位缺口42。
周壁12的内壁在靠近顶壁11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凸台113,定位凸台1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光源铝基板4的边沿开设有定位缺口42,定位缺口42的形状、数量、位置与定位凸台113相对应;当光源铝基板4安装在顶壁11上时,定位凸台113位于定位缺口42处。设置定位凸台113和定位缺口42,可在光源铝基板4嵌入至外壳1内时,对光源铝基板4进行快速定位以及限位,提高安装效率和装配精度。灯具还包括两个弹簧夹7,两个弹簧夹7对称安装在外壳1上的两侧,弹簧夹7用于将灯具安装在安装位置(如天花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卡扣(2),所述外壳(1)包括顶壁(11)以及围绕所述顶壁(11)的周壁(12),所述周壁(12)围成与所述顶壁(11)相对的出光口(13);
所述顶壁(11)与所述周壁(12)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向所述外壳(1)内部凹陷的卡线缺口(14),所述卡线缺口(14)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15),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侧壁(15)用于卡紧电源线(3)上的线束卡头(31);
所述卡扣(2)包括盖合部(21)、卡线部(22)和卡接部(23),所述卡线部(22)和所述卡接部(23)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当所述卡扣(2)卡合在所述卡线缺口(14)上时,所述卡接部(23)与所述卡线缺口(14)的侧壁卡接,所述卡线部(22)用于抵住所述电源线(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侧壁(15)上设有限位凸起(16),所述线束卡头(31)开设有限位凹槽(311),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时,所述限位凸起(16)卡设在所述限位凹槽(3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12)的一侧在所述卡线缺口(14)处设有导向凸起(17),所述线束卡头(31)开设有导向凹槽(312),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时,所述导向凸起(17)卡设在所述导向凹槽(3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12)的一侧设有凹陷的凹台(18),所述导向凸起(17)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台(18),所述导向凹槽(312)两侧的所述线束卡头(31)的部位位于所述凹台(18)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缺口(14)内设有限位柱(19),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限位柱(19)位于所述线束卡头(31)远离所述外壳(1)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2)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的限位板(24),当所述线束卡头(31)位于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限位板(24)位于所述线束卡头(31)远离所述外壳(1)的一侧、且抵于所述线束卡头(3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合部(21)朝向所述卡线缺口(14)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25),所述顶壁(11)在所述卡线缺口(14)处开设有定位凹槽(110);所述卡扣(2)扣合在所述卡线缺口(14)内时,所述定位凸起(25)卡设在所述定位凹槽(110)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2)还包括正面遮光部(26)和侧面遮光部(27),所述正面遮光部(26)和所述侧面遮光部(27)均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所述正面遮光部(26)开设有供所述电源线(3)穿过的过线孔(28),所述正面遮光部(26)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面遮光部(27);所述卡扣(2)卡设在所述卡线缺口(14)上时,所述盖合部(21)、所述正面遮光部(26)和所述侧面遮光部(27)共同将所述卡线缺口(14)盖住。
9.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还包括电源线(3)、光源铝基板(4)和扩散板(5);所述顶壁(11)靠近所述周壁的一侧设有安装柱(111),所述光源铝基板(4)上开设有安装孔(41),所述安装柱(111)嵌设在所述安装孔(41)内以将所述光源铝基板(4)安装在所述顶壁(11)上;所述光源铝基板(4)在朝向所述出光口(13)的一侧安装有灯珠(6),所述光源铝基板(4)与所述电源线(3)电性连接;所述周壁(12)在所述出光口(13)的内侧设置有环状的台阶面(112),所述扩散板(5)与所述台阶面(112)抵接并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壁(12)的内壁设有定位凸台(113),所述光源铝基板(4)的边沿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113)配合的定位缺口(4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83868.8U CN217540491U (zh) | 2022-04-25 | 2022-04-25 |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83868.8U CN217540491U (zh) | 2022-04-25 | 2022-04-25 |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40491U true CN217540491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30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83868.8U Active CN217540491U (zh) | 2022-04-25 | 2022-04-25 |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40491U (zh) |
-
2022
- 2022-04-25 CN CN202220983868.8U patent/CN2175404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12352B2 (ja) | Led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CN102016676A (zh) | 透镜体、光源单元和照明装置 | |
JP6202361B2 (ja) | 照明装置 | |
KR101305007B1 (ko) | 발광다이오드 형광등의 조립 구조 | |
CN217540491U (zh) | 壳体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 |
JP2013080679A (ja) | 照明装置 | |
JP6796803B2 (ja) | 照明器具 | |
JP5799217B2 (ja) | Led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JP6169537B2 (ja) | Led照明装置 | |
JP2014211986A (ja) | Ledユニット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2023003111A (ja)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 | |
CN216976711U (zh) | 一种灯具结构 | |
KR102118890B1 (ko) | 착탈형 led 조명장치 | |
JP2017037710A (ja) | コンパクト蛍光灯形ledランプ | |
JP6799811B2 (ja) | 照明器具 | |
JP2017037708A (ja) | コンパクト蛍光灯形ledランプ | |
CN220119248U (zh) | 灯具 | |
JP5643412B1 (ja) | Led照明装置 | |
JP2015095453A (ja) | Led照明装置の取付方法 | |
CN212029301U (zh) | 吸顶灯 | |
CN219346253U (zh) | 一种led灯结构 | |
JP3077532B2 (ja) | 照明器具 | |
CN211315847U (zh) | 一种照明灯 | |
CN212390228U (zh) | 筒灯 | |
CN215807986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面板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