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5281U - 导针组件 - Google Patents

导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5281U
CN217525281U CN202220525330.2U CN202220525330U CN217525281U CN 217525281 U CN217525281 U CN 217525281U CN 202220525330 U CN202220525330 U CN 202220525330U CN 217525281 U CN217525281 U CN 217525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in
sleeve
positioning
assembly
surrou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253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扬烨
向翼
陈德方
林建东
刘梦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2533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5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5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5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导针组件。一种导针组件,包括导针套筒、辅助定位部件以及保护套筒。辅助定位部件包括套设于导针套筒一端的定位部,以及与定位部连接的操作部。保护套筒设有供导针套筒穿设且从第一端贯穿至第二端的通道,保护套筒的第一端设有围绕于通道的中心轴线的围绕部。其中,定位部设于围绕部的内侧,且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操作部可操作地转动。导针组件可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定位部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的内壁,且定位部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以限制导针套筒相对于围绕部的转动。可防止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出现旋转现象,可提高导针进针点精度。

Description

导针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髓内钉辅助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针组件。
背景技术
髓内钉属医疗器械中的骨科内固定器械。髓内钉通常借助于导针套筒上的导针孔进入股骨髓腔,导针套筒可起到导向进针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会出现旋转现象,影响导针进针点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会出现旋转现象而影响导针进针点精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导针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针组件,包括导针套筒、辅助定位部件以及保护套筒。辅助定位部件包括套设于导针套筒一端的定位部,以及与定位部连接的操作部。保护套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保护套筒设有供导针套筒穿设且从第一端贯穿至第二端的通道,保护套筒的第一端设有围绕于通道的中心轴线的围绕部。其中,定位部设于围绕部的内侧,且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操作部可操作地转动。导针组件可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定位部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的内壁,且定位部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以限制导针套筒相对于围绕部的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的外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一抵接面,围绕部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二弧形面和第一限位面。第二弧形面与第一弧形面相配合,在第一极限状态下,第一抵接面抵接于第一限位面,以使定位部相对围绕部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弧形面向切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抵接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三弧形面和第二抵接面,第三弧形面与导针套筒相匹配,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导针套筒限位于第三弧形面和第二抵接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弧形面和第二抵接面界定出第一开口,导针套筒的一端设有沿导针套筒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凸台,定位部借助于第一开口套设于导针套筒的一端,且定位部限位于第一凸台和保护套筒的第一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的外壁还设有连接于第一弧形面远离所第一抵接面一侧的第三抵接面,围绕部的内壁还设有连接于第二弧形面远离第一限位面一侧的第二限位面,导针组件也可处于第二极限状态,在第二极限状态下,第三抵接面抵接于第二限位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极限状态下,第三抵接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界定出第二开口,定位部设置第三抵接面的一侧与操作部之间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穿过第二开口,并连接操作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筒的外侧面设有握持部,操作部朝向握持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握持部的容置槽,以将操作部可操作地定位于握持部,而使导针组件处于第一极限状态。操作部背离容置槽的一侧设置具有预设弧度的握持曲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针套筒设有第一导针通孔和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第一导针通孔与导针套筒同轴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环绕于第一导针通孔,且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与第一导针通孔的中心距两两各不相等。
上述导针组件,导针组件使用时,可将定位部套设于导针套筒的一端,使定位部支撑于保护套筒的第一端且设于围绕部的内侧,且使导针套筒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的通道,并伸出保护套筒的第二端外而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找到合适的进针点后,可通过操作部带动定位部转动,直至导针组件处于第一极限状态,以使定位部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的内壁,且使定位部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可对操作部施加使定位部的外壁保持抵接于围绕部的内壁的力,以使导针组件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进而使得定位部相对围绕部固定,也可以限制导针套筒相对于围绕部的转动,如此,可限制辅助定位部件和导针套筒相对于保护套筒的转动,可防止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出现旋转现象,可提高导针进针点精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保护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针套筒和辅助定位部件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辅助定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针套筒和辅助定位部件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针套筒的俯视图。
图中:10、导针组件;110、导针套筒;111、第一导针通孔;112、第二导针通孔;113、第一凸台;114、第二凸台;120、辅助定位部件;121、定位部;1211、第一弧形面;1212、第一抵接面;1213、第三弧形面;1214、第二抵接面;1215、第三抵接面;a、第一开口;122、操作部;1221、握持曲面;1222、容置槽;123、连接部;130、保护套筒;131、通道;132、围绕部;1321、第二弧形面;1322、第一限位面;1323、第二限位面;1324、第二开口;133、握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传统的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会出现旋转现象的原因在于:相关技术中,传统的导针套筒的一端搁置在保护套筒的一端,该导针套筒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的另一端而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在利用导针套筒进行进针作业过程中,会手持保护套筒,因并未限制导针套筒的转动,导致传统的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旋转现象。
为了解决传统的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会出现旋转现象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一种导针组件,导针组件包括导针套筒、辅助定位部件以及保护套筒,辅助定位部件包括定位部和连接定位部的操作部,并在保护套筒的一端设置围绕部,可利用操作部带动定位部转动而使定位部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的内壁,并使定位部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以限制导针套筒相对于围绕部的转动,可防止导针套筒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出现旋转现象。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针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并结合参阅图3及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针组件10,包括导针套筒110、辅助定位部件120以及保护套筒130。
辅助定位部件120包括套设于导针套筒110一端的定位部121,以及与定位部121连接的操作部122,保护套筒1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保护套筒130设有供导针套筒110穿设且从第一端贯穿至第二端的通道131,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设有围绕于通道131的中心轴线的围绕部132,其中,定位部121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且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操作部122可操作地转动。使用时,可将定位部121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一端,使定位部121支撑于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且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且使导针套筒110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130的通道131,并伸出保护套筒的第二端外而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并使定位部121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可通过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转动。
导针组件10可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定位部121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132的内壁,且定位部121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110,以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该导针组件10使用时,可使导针套筒110伸出保护套筒130的一端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找到合适的进针点后,可通过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以使定位部121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132的内壁,且使定位部121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110,可对操作部122施加使定位部121的外壁保持抵接于围绕部132的内壁的力,以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进而使得定位部121相对围绕部132固定,也可以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如此,可限制辅助定位部件120和导针套筒110相对于保护套筒130的转动,可防止导针套筒110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出现旋转现象,可提高导针进针点精度。
可选地,围绕部132可不与通道131同轴设置,围绕部132也可与通道131同轴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3及图4,定位部121的外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一弧形面1211和第一抵接面1212。围绕部132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二弧形面1321和第一限位面1322,第二弧形面1321与第一弧形面1211相配合。在第一极限状态下,第一抵接面1212抵接于第一限位面1322,以使定位部121相对围绕部132固定。
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一弧形面1211和第二弧形面1321能够很好地相对于围绕部132转动,可利用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此时,第一抵接面1212抵接于第一限位面1322,可对操作部122施加使第一抵接面1212保持抵接于第一限位面1322的内壁的力,以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进而使得定位部121相对围绕部132固定,可限制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
具体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面1212抵接于第一限位面1322时,可限制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可对操作部122施加使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如此,可很好地使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及图4,第一弧形面1211向切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抵接面1212。如此,可利用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利用操作部122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以使第一抵接面1212保持抵接于第一限位面1322,可很好地利用第一抵接面1212和第一限位面1322使定位部121相对围绕部132固定。
具体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沿第一弧形面1211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抵接面1212不影响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5,定位部121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三弧形面1213和第二抵接面1214。第三弧形面1213与导针套筒110相匹配。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导针套筒110限位于第三弧形面1213和第二抵接面1214之间。
如此,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三弧形面1213能够很好地相对于导针套筒110转动,可通过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可对操作部122施加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的力,可使导针套筒110限位于第三弧形面1213和第二抵接面1214之间,此时,定位部121相对围绕部132固定,也可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以便提高导针套筒110的进针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三弧形面1213和第二抵接面1214界定出第一开口a,导针套筒110的一端设有沿导针套筒110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凸台113,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一开口a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一端,且定位部121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之间。
该导针组件10使用时,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一开口a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一端,并使导针套筒110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130的通道131,如此,可使定位部121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之间,可限制定位部121的轴向移动,以便更好地利用定位部121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部121支撑于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且能够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
可选地,请参阅图6,导针套筒110的一端还设有沿导针套筒110的径向延伸的第二凸台114,第一凸台113和第二凸台114沿导针套筒110的轴向间隔设置,且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定位部121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第二凸台114之间,如此,可限制导针套筒110的轴向移动,以更好地保证导针套筒110的进针点精度。
可选地,定位部121包括第一部分和围绕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第二凸台114之间,第二部分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之间。如此,既可很好地限制定位部121沿导针套筒110的轴向方向的移动,也可很好地限制导针套筒110的轴向移动,以更好地保证导针套筒110的进针点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3及图4,定位部121的外壁还设有连接于第一弧形面1211远离第一抵接面1212一侧的第三抵接面1215,围绕部132的内壁还设有连接于第二弧形面1321远离第一限位面1322一侧的第二限位面1323。导针组件10也可处于第二极限状态,在第二极限状态下,第三抵接面1215抵接于第二限位面1323。
可以理解,操作部122能够带动定位部121转动,使导针组件10在第一极限状态和第二极限状态之间切换,如此,可在导针组件10从第一极限状态切换至第二极限状态的过程中,对进针点的位置进行调整,也可在找到合适的进针点位置后,对操作部122施加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的力,可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地,第三抵接面1215抵接于第二限位面1323时,可限制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在第一极限状态下,第三抵接面1215和第二限位面1323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
可以理解,定位部121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可限制定位部121的转动行程,进而限定操作部122的行程。当需要对进针点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可松放操作部122,以便定位部121和导针套筒110能够转动,方便转动导针套筒110而对进针点进行调节,如此,使第三抵接面1215和第二限位面1323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可避免在定位部121转动过程中操作部122偏离第一极限状态过远而影响操作的便利性,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抵接面1215和第二限位面1323之间的夹角为α。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及图3,第一限位面1322和第二限位面1323之间界定出第二开口1324,定位部121设置第三抵接面1215的一侧与操作部122之间连接有连接部123,连接部123穿过第二开口1324。
如此,更方便利用操作部122带动定位部121转动,且操作过程中更省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2及图4,第二开口1324靠近第二弧形面1321一端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开口1324远离第二弧形面1321一端的径向尺寸。
如此,便于套设于导针套筒110一端的定位部121通过该第二开口1324而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以便导针套筒110的另一端能够穿过通道13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6,保护套筒130的外侧面设有握持部133,操作部122朝向握持部133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握持部133的容置槽1222,以将操作部122可操作地定位于握持部133,而使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
使用时,可一手抓握操作部122和握持部133,并使操作部122朝向握持部133转动,进而使握持部133收容于容置槽1222内,这个过程中,定位部121也会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如此,可用手抓握操作部122和握持部133,使握持部133保持收容于容置槽1222内,以将操作部122定位于握持部133,便于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进而使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固定,也能使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如此,既能提高导针套筒110的进针精度,又能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操作部122背离容置槽1222的一侧设置具有预设弧度的握持曲面1221,握持曲面1221具有适于人体手指弯曲的预设弧度,便于手持操作部122,可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到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握持曲面1221呈人机工程学设计,方便手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阅图7,导针套筒110设有第一导针通孔111和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112,第一导针通孔111与导针套筒110同轴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112环绕于第一导针通孔111,且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112与第一导针通孔111的中心距两两各不相等。
当使用者发现第一个第二导针通孔112的进针点位置不合适时,可松放操作部122,以便旋转导针套筒110而选择与第一导针通孔111具有合适中心距的第二导针通孔112,如此,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112与第一导针通孔111的中心距两两各不相等的设计可满足更换进针点的临床需求。
具体到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导针通孔112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二导针通孔112与第一导针通孔111的中心距呈依次增大的趋势。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针组件10包括导针套筒110、辅助定位部件120以及保护套筒130。导针组件10可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在第一极限状态下,定位部121的外壁抵接于围绕部132的内壁,且定位部121的内壁抵接于导针套筒110,以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一开口a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一端,并使导针套筒110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130的通道131,定位部121的第一部分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第二凸台114之间,定位部121的第二部分限位于第一凸台113和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之间。
该导针组件10使用时,定位部121借助于第一开口a套设于导针套筒110的一端,使定位部121支撑于保护套筒130的第一端且设于围绕部132的内侧,且使导针套筒110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套筒130的通道131,并伸出保护套筒130的第二端外而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找到合适的进针点后,可抓握操作部122和握持部133,并使操作部122朝向握持部133转动,进而使握持部133收容于容置槽1222内,这个过程中,定位部121也会转动,直至导针组件1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如此,可一手同时抓握操作部122和握持部133,使握持部133保持收容于容置槽1222内,以将操作部122定位于握持部133,可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进而使定位部121相对于围绕部132固定,也能使限制导针套筒110相对于围绕部132的转动。故该导针组件10使用时,可利用导针套筒110、辅助定位部件120和保护套筒130的配合使导针组件10保持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可很好地防止导针套筒110在接触到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过程中出现旋转或移动现象,可提高导针进针点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针套筒;
辅助定位部件,包括套设于所述导针套筒一端的定位部,以及与所述定位部连接的操作部;以及
保护套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保护套筒设有供所述导针套筒穿设且从所述第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端的通道,所述保护套筒的第一端设有围绕于所述通道的中心轴线的围绕部;
其中,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围绕部的内侧,且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操作部可操作地转动;
所述导针组件可处于第一极限状态,在所述第一极限状态下,所述定位部的外壁抵接于所述围绕部的内壁,且所述定位部的内壁抵接于所述导针套筒,以限制所述导针套筒相对于所述围绕部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一抵接面;
所述围绕部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二弧形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配合;
在所述第一极限状态下,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以使所述定位部相对所述围绕部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面向切线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内壁设有相连接的第三弧形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与所述导针套筒相匹配;
在所述第一极限状态下,所述导针套筒限位于所述第三弧形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形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界定出第一开口;
所述导针套筒的一端设有沿所述导针套筒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凸台;
所述定位部借助于所述第一开口套设于所述导针套筒的一端,且所述定位部限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保护套筒的第一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壁还设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形面远离所述第一抵接面一侧的第三抵接面;
所述围绕部的内壁还设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弧形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一侧的第二限位面;
所述导针组件也可处于第二极限状态,在所述第二极限状态下,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极限状态下,所述第三抵接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界定出第二开口;
所述定位部设置所述第三抵接面的一侧与所述操作部之间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筒的外侧面设有握持部;
所述操作部朝向所述握持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握持部的容置槽,以将所述操作部可操作地定位于所述握持部,而使所述导针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极限状态;
所述操作部背离所述容置槽的一侧设置具有预设弧度的握持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针套筒设有第一导针通孔和至少两个第二导针通孔;
所述第一导针通孔与所述导针套筒同轴设置;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针通孔环绕于所述第一导针通孔,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针通孔与所述第一导针通孔的中心距两两各不相等。
CN202220525330.2U 2022-03-10 2022-03-10 导针组件 Active CN217525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5330.2U CN217525281U (zh) 2022-03-10 2022-03-10 导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5330.2U CN217525281U (zh) 2022-03-10 2022-03-10 导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5281U true CN217525281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7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25330.2U Active CN217525281U (zh) 2022-03-10 2022-03-10 导针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5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2826B2 (en) 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 with near-perimeter interlocking coupling arrangement
US9414845B2 (en) Micro-saw blade for bone-cutting surgical saws
US9566074B2 (en) Saw blade stability and collet system mechanism
CN105455877B (zh) 用于限制钻针向远侧行进的量规
EP1135065B1 (en) Biopsy needle and surgical instrument
EP2234547B1 (en) Surgical drilling aimer
US6511440B2 (en) Safety vacuum syringe for blood sampling conformed to ergonomics
EP2621387B1 (en) System for inserting a pin into a screw
EP0689796A1 (en) Alignment guide for use in orthopaedic surgery
US8080015B2 (en) Impacting device and method
RU2004114845A (ru)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для введения 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ого имплантата
EP3001963B1 (en) Universal surgical guide systems
US6423070B1 (en) High speed motor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CN217525281U (zh) 导针组件
CA3132788A1 (en) A set of tools for installing an implant
AU2014280901B2 (en) Micro-saw blade for bone-cutting surgical saws
CN217186397U (zh) 骨折复位钳
EP1661527B1 (en) Extractor device for an insert for a bone connection element and insert
CN218106069U (zh) 一种髋关节镜手术测距组件
US20210275273A1 (en) Strain gage fixation in tension
JP2016101476A (ja) 穿刺針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が装着される穿刺器具
CN116687504A (zh) 腕关节截骨导航装置
EP1405597A2 (en) Safety vacuum syringe for blood sampling conformed to ergonomics
WO2023133447A1 (en) Surgical cutting tools and cutting tool attachment mechanism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