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3665U - 一种改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23665U CN217523665U CN202220640159.XU CN202220640159U CN217523665U CN 217523665 U CN217523665 U CN 217523665U CN 202220640159 U CN202220640159 U CN 202220640159U CN 217523665 U CN217523665 U CN 217523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praying
- pumping power
- ship body
- water pu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底装置,包括有:船体;布置在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覆水池塘改底存在的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底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滩涂贝类的中间培育可以大幅度提高稚贝的成活率,而在中间培育过程中,池塘改底是中间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池底改底不彻底,极易滋生各类寄生虫;易导致裸甲藻、隐藻等水华暴发,倒藻时,死亡的藻类耗氧,会引发池塘缺氧;如池底残留大量有机污物不及时分解掉,来年早春可能会因泛底引发养殖贝类的应激性死亡。目前,针对覆水池塘改底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制剂、生物改良制剂、絮凝制剂等,不但成本高,而且功效单一,作用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治标不治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对覆水池塘改底存在的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改底装置,其可通过喷水和翻耕池塘的底质操作,对池塘底质进行翻耕修复,能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将池底沉积物提升至水表面进行氧化、分解,同时还能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供菌、微藻再利用,从而使池底沉积的营养盐重新参与养殖生态系统中,成本低、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改底装置,包括有:
船体;
布置在所述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所述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
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
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
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船体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包括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包括有柔性管段和刚性管段,在所述刚性管段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第二接口部朝下设置,在第一接口部处可拆的设置有喷嘴,在第二接口部处可拆的布置有滑动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柔性管和支撑架,支撑架在所述船体的一端设置,承载所述柔性管下方,在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柔性管的出水端底部位置处设置有耙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倾斜布置在所述船体的端部,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承载所述柔性管的卡槽以及沿柔性管周向布置的半环形卡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有多根并行排列设置的支撑体,多个支撑体相互连接,在每一所述支撑体的端部均设置有所述耙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喷淋软管和刚性管道,与所述抽水动力元件连接,所述刚性管道与所述喷淋软管连通,在所述刚性管道底部有朝下布置的翻耕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包括有:
十字铰接杆,设置有多组,依次并排布置,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端部相互铰接,刚性管道设置有多个,与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的其中一铰接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船体为电动船或浮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改底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养殖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喷淋翻耕部件、第二喷淋翻耕部件在船体带动下对池塘底质进行高压水流喷击,并对底质进行翻耕,实现了对池塘底质的翻耕修复,能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将池底沉积物提升至水表面进行氧化、分解,同时还能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供菌、微藻再利用,从而使池底沉积的营养盐重新参与养殖生态系统中,即从生态循环途径来加强营养物质的二次利用,最终达到改良养殖环境又实现“废物”重新利用目的,改底效果好,经过改底的池塘底质利于滩涂贝类的培育;
本实用新型中的改底装置为通过机械的喷水和翻耕的方式来实现,改底成本低,且本实用新型中改底操作对环境比较友好,提高了环境生态效益。
在翻耕修复时由于会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中,因此,改底还有利于微藻类的生长,由于微藻类和大型藻类为生长竞争关系,微藻的快速生长也起到了抑制大型藻类生长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通过翻耕以及高压喷水进行改底操作时,会导致大型藻类和其附着基质之间产生分离,大型藻类和附着基质分离,其生长受到阻碍,对大型藻类生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经过改底后的与附着基质分离的大型藻类也更容易被打捞抓取,便于大型藻类的清除。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底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有:
船体100;
船体100为整个装置的载体,其能够承载着布置在船体100上的部件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船体100为电动船,或者浮船等均可,再次不做具体限制。
布置在所述船体100上的抽水动力元件200,所述抽水动力元件200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210;
抽水动力元件200为抽水泵,其主要用于抽取要改底的池塘中的水。
为方便其进行抽水操作,在抽水泵一端连接进水管210,进水管210深入到水下以将水流抽入。
进水管210可选用和抽水泵匹配的塑料软管,便于进行收纳整理。
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布置在船体100的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200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100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包括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包括有柔性管段310和刚性管段320,在所述刚性管段320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口部321和第二接口部322,第二接口部322朝下设置,在第一接口部321处可拆的设置有喷嘴323,在第二接口部322处可拆的布置有滑动爪324。
在连接时,柔性管段310和抽水泵进行连通,刚性管段320和柔性管段310之间连通。
第一接口部321为第一连接口,第一连接口上连接喷嘴323,以将从柔性管段310流入到刚性管段320出的水流向外喷出,为增大其喷出压力,提高对池塘底质的改底效果,喷嘴323在设置时可选用扁平喷嘴323。
第二接口部322为接口,其可用于安装滑动爪324,滑动爪324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成包括有一端圆形一端扁平的管体,在扁平端出设置有多个爪手,以便于进行翻耕操作。
在使用时,抽水泵抽出水流通过喷淋管上的喷嘴323向外喷出,对池底进行高压喷水,同时,在船体100移动时,带动滑动爪324对池底进行翻耕。
将喷淋管设置成柔性管段310和刚性管段320配合方式,在使用时,柔性管段310可搭载在船体100上,方便卷起收纳,刚性管段320可通过自身刚性起到一定支撑性,保证改底的正常运行。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包括有柔性管325和支撑架326,支撑架326在所述船体100的一端设置,承载所述柔性管325下方,在所述支撑架326靠近所述柔性管325的出水端底部位置处设置有耙爪。
即在设置时,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也可以设置成柔性管325和支撑架326的结构,水流通过柔性管325高压喷出,翻耕操作主要通过支撑架326底部出的耙爪进行翻耕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326从船体100端部向下倾斜布置,其可直接固定在船体100上,支撑架326倾斜布置可便于将柔性管325中的水向下导出进行喷射。
在所述支撑架326上设置有承载所述柔性管的卡槽3261以及沿柔性管周向布置的半环形卡圈。
半环形卡圈顶部具有开口,以便于对柔性管325进行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326包括有多根并行排列设置的支撑体3263,多个支撑体3263相互连接,支撑体3263为长条的支撑板,多个支撑体3263之间可通过横向连接杆连接,在每一所述支撑体3263的端部均设置有所述耙爪,卡槽3261形成在支撑体3263上,沿着支撑体3263长度方向布置。
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100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200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100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
折叠支架500,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连接。
通过可伸缩的折叠支架500,可实现支架以及布置连接在支架上的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的收纳,减少对船体100上空间的占用。
当需要进行底质改良时,将折叠支架500展开带动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展开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在设置时,可在船体100一侧布置,或者在船体100的两侧位置处同时进行布置。
通过布置在船体100一侧或两侧位置处的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可对船体100两侧位置处的池底的底质进行改良。
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可用于改良池塘底质、释放底泥营养盐、促进池塘生态循环。
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在船体100的端部以及侧边位置处分别相应的布置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和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在船体100移动时,可一次同时对船体100的端部位置通过的池底区域以及船体100两侧通过的池底区域进行改底操作,增大了改底区域面积,提高了改底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养殖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在船体100带动下对池塘底质进行高压水流喷击,并对底质进行翻耕,实现了对池塘底质的翻耕修复,能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将池底沉积物提升至水表面进行氧化、分解,同时还能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供菌、微藻再利用,从而使池底沉积的营养盐重新参与养殖生态系统中,即从生态循环途径来加强营养物质的二次利用,最终达到改良养殖环境又实现“废物”重新利用目的,经过改底的池塘底质利于滩涂贝类的培育。
在翻耕修复时由于会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中,因此,改底还有利于微藻类的生长,由于微藻类和大型藻类为生长竞争关系,微藻的快速生长也起到了抑制大型藻类生长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通过翻耕以及高压喷水进行改底操作时,会导致大型藻类和其附着基质之间产生分离,大型藻类和附着基质分离,其生长受到阻碍,对大型藻类生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经过改底后的与附着基质分离的大型藻类也更容易被打捞抓取,便于大型藻类的清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500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船体100上。
通过将折叠支架500转到连接在船体100上方式,可进一步方便的将折叠支架500通过转到收纳到船体100上。
在设置时,可在船体100上设座体和转轴,折叠支架500上设转孔,转轴插入到转孔内,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其他转动结构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包括有喷淋软管410和刚性管道420,喷淋软管410与所述抽水动力元件200连接,所述刚性管道420与所述喷淋软管410连通,在所述刚性管道420底部有朝下布置的翻耕爪。
第一喷淋翻耕部件300和第二喷淋翻耕部件400与抽水动力元件200之间可通过具有多个接口的分水器进行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500包括有:
十字铰接杆510,设置有多组,依次并排布置,相邻的十字铰接杆510端部相互铰接,刚性管道420设置有多个,与相邻的十字铰接杆510的其中一铰接端连接。
折叠支架500可通过多组铰接的十字铰接杆510进行折叠伸缩,以带动连接在其上方的刚性管道420进行折叠伸缩,具体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已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船体;
布置在所述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所述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
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
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
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架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船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包括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包括有柔性管段和刚性管段,在所述刚性管段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第二接口部朝下设置,在第一接口部处可拆的设置有喷嘴,在第二接口部处可拆的布置有滑动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柔性管和支撑架,支撑架在所述船体的一端设置,承载所述柔性管下方,在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柔性管的出水端底部位置处设置有耙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倾斜布置在所述船体的端部,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承载所述柔性管的卡槽以及沿柔性管周向布置的半环形卡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有多根并行排列设置的支撑体,多个支撑体相互连接,在每一所述支撑体的端部均设置有所述耙爪。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喷淋软管和刚性管道,所述喷淋软管与所述抽水动力元件连接,所述刚性管道与所述喷淋软管连通,在所述刚性管道底部有朝下布置的翻耕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架包括有:
十字铰接杆,设置有多组,依次并排布置,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端部相互铰接,刚性管道设置有多个,与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的其中一铰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为电动船或浮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40159.XU CN217523665U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一种改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40159.XU CN217523665U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一种改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23665U true CN217523665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30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640159.XU Active CN217523665U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一种改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23665U (zh) |
-
2022
- 2022-03-23 CN CN202220640159.XU patent/CN2175236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64016B1 (ko) | 양식장용 김발 세척장치 | |
CN206526971U (zh) | 一种用于微生物菌液的喷洒装置 | |
CN108541645A (zh) | 一种适用范围广的渔业用投食装置 | |
CN113118093B (zh) | 一种基于水下机器人的超声波网箱清洁装置 | |
CN214823991U (zh) | 船型养殖舱舱壁附着物清洁装置 | |
CN217523665U (zh) | 一种改底装置 | |
CN212087649U (zh) | 一种水产养殖净化装置 | |
CN111333232A (zh) | 一种湖泊蓝藻治理设备 | |
CN216795768U (zh) | 一种自适应环形喷水挖藕机 | |
CN215912981U (zh) |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下供氧装置 | |
CN109089981A (zh) | 一种渔光互补温棚对虾精养系统 | |
CN216164538U (zh) | 一种水产养殖清底除污装置 | |
CN206667332U (zh) | 一种基于自主导航船的池底水质改良机 | |
CN105724308A (zh) | 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 | |
CN109864023A (zh) |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辅助双体无人艇 | |
CN106480917B (zh) | 一种基于自主导航船的池底水质改良机 | |
CN105766774A (zh) | 一种养殖池塘吸污装置 | |
CN211241327U (zh) | 一种鱼虾蟹池塘养殖系统 | |
CN205224139U (zh) | 一种鱼塘水下清淤机 | |
CN207151652U (zh) | 一种池塘淤泥翻搅和喷施装置 | |
CN107581131B (zh) | 珍珠贝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养殖方法 | |
CN207269648U (zh) | 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系统 | |
CN221382207U (zh) | 一种鱼养殖用增氧桩的多点定位结构 | |
CN221104506U (zh) | 一种淡水养殖用增氧装置 | |
CN212993873U (zh) | 一种吸尘式虹吸水池底污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