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4929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4929U
CN217514929U CN202221061219.9U CN202221061219U CN217514929U CN 217514929 U CN217514929 U CN 217514929U CN 202221061219 U CN202221061219 U CN 202221061219U CN 217514929 U CN217514929 U CN 217514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disposed
frame
partially
terrai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612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朝
魏铭萱
胡佩
李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612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4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4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4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主机,空调主机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系统;压缩组件,压缩组件连接空调主机;散热组件,散热组件的一端连接压缩组件,散热组件的另一端连接空调主机;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冷却风扇和高温散热器;在冷却风扇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冷凝器与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至少部分高温散热器的投影与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散热组件的零部件集成化,且将散热组件集中设置在车架上,简化全地形车的内部结构,提升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乘员舒适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汽车都已配置空调系统,以实现对车内空气进行冷却、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但是在全地形车行业还未配置空调系统。
随着全地形车性能的提升,对全地形车的散热要求也随之提升,现有散热模块无法满足高性能的全地形车的动力系统等的散热需求。此外,全地形车的车型较小,因此,对散热模块的结构要求更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散热组件的零部件集成化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系统,行走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悬架系统,悬架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前轮组件通过前悬架设置在车架上,后轮组件通过后悬架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全地形车还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主机,空调主机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系统;压缩组件,压缩组件连接空调主机;散热组件,散热组件的一端连接压缩组件,散热组件的另一端连接空调主机;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冷却风扇和高温散热器;在冷却风扇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冷凝器与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至少部分高温散热器的投影与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地,高温散热器设置在冷凝器和冷却风扇之间。
进一步地,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件,高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高温散热器的两侧且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连接件处。
进一步地,高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件和若干个第一卡接件;冷却风扇的两侧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连接件和若干个第二卡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卡接。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第四连接件处,第一卡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卡接件处。
进一步地,沿全地形车的上下方向,高温散热器的上端设置有若干个隔震垫,高温散热器的下端也设置有若干个隔震垫,隔震垫用于连接车架和散热组件。
进一步地,散热组件还包括低温散热器,低温散热器连接冷凝器;在冷却风扇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的低温散热器与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地,高温散热器设置在冷凝器和冷却风扇之间,冷凝器设置在低温散热器和高温散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五连接件,低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六连接件,第五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连接;第六连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五连接件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将散热组件的零部件集成化,且将散热组件集中设置在车架上,简化全地形车的内部结构,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种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前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后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前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后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混动型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空调系统和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和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动力系统12、悬架系统 13、行走系统14、空调系统15、电力系统(图中未示出)。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至全地形车100。悬架系统13包括前悬架131和后悬架132,悬架系统13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连接车架11和行走系统14。行走系统14包括前轮组件141和后轮组件142,前轮组件141通过前悬架131连接车架11,后轮组件142通过后悬架132连接车架11。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全地形车100的散热和采暖。其中,动力系统12可以是发动机122和/或电机121,即当动力系统12是发动机122时,全地形车100可以是燃油车;当动力系统12是发动机122和电机121时,全地形车100可以是混动型车;当动力系统12是电机121时,全地形车100可以是电动车。电力系统至少部分设置车架11上,用于提供电力至全地形车100。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空调系统15包括压缩组件151、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组件17。控制组件 17包括用于显示车辆信息和参数的仪表盘或信息屏。可选的,控制组件17包括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空调系统15的空调调节件,用于调节空调的运行状态。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系统12,从而使动力系统12提供能量至空调主机154,实现空调主机154的采暖作用。散热组件152的一端连接压缩组件151的一端,散热组件152的另一端连接空调主机154的一端。空调主机154的另一端连接压缩组件151的另一端。控制组件17连接压缩组件151,控制组件17也连接散热组件152,用于控制压缩组件151和散热组件152。具体的,空调主机154中填充有制冷剂。其中,制冷剂为气体制冷剂,压缩组件151可以是电动压缩机。压缩组件151吸入空调主机154中的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至散热组件152。制冷剂通过散热组件152 散热,从而使制冷剂凝成高压过冷液体。此时,制冷剂进入空调主机154,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急剧下降,制冷剂的沸点低于空调主机154中的温度,因此制冷剂吸收空调主机154中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制冷剂蒸发成气体,并使空调主机154中的温度下降,进而使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降温。降温后的空气经空调主机154输送至全地形车100,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制冷。
具体的,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或者电动车时,空调系统15还包括换热组件155,换热组件155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散热组件152连接空调主机154的一端还连接换热组件155的一端,压缩组件151连接空调主机154 的一端还连接换热组件155的另一端。制冷剂在散热组件152中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后还可以进入换热组件155。换热组件155中填充有冷却液。制冷剂经过换热组件155后对冷却液降温,冷却液经冷却后进入电力系统,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系统包括电源组件(图中未示出),电源组件可以是电池。制冷剂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后进入换热组件155,从而冷却换热组件155中的冷却液,进而实现冷却液对电源组件的冷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空调系统15还包括阀门组件156。阀门组件156用于控制从散热组件152中进入空调主机154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具体的,阀门组件156包括第一阀门1561,第一阀门1561可以是热力膨胀阀。第一阀门1561的一端连接散热组件152,第一阀门1561的另一端连接空调主机15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一阀门1561控制制冷剂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后进入空调主机154的流量,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内部的温度控制。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时,空调主机 154和压缩组件151直接连接。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或者电动车时,阀门组件156还可以用于控制从散热组件152中进入换热组件155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具体的,阀门组件156还包括第二阀门1562,第二阀门1562 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第二阀门1562的一端连接散热组件152,第二阀门1562 的另一端连接换热组件155。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二阀门1562控制制冷剂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后进入换热组件155的流量,从而实现电源组件的温度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阀门组件156还包括三通阀1563。空调主机154 和压缩组件151通过三通阀1563连接,换热组件155和压缩组件151也通过三通阀1563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三通阀1563包括第一接入端、第二接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空调主机154连接第一接入端,从而使空调主机154和三通阀1563连通;换热组件155连接第二接入端,从而使换热组件155和三通阀1563连通;压缩组件151连接第一输出端,从而使压缩组件151和三通阀1563连通。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制冷剂从空调主机154中进入压缩组件151中,也可以使制冷剂从换热组件155中进入压缩组件151中,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循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空调系统15还包括管道组件157。当全地形车100 为燃油车时,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空调主机154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散热组件152和压缩组件 151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具体的,管道组件157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散热组件152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散热组件 152和空调主机154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空调主机154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第三管道连接。第一阀门1561设置在第二管道上,从而控制从散热组件152 中进入空调主机154中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而实现全地形车100内部的温度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道上还设置有传感模块159,传感模块159可以是压力传感器。传感模块159可以根据压力值调节散热组件152和压缩组件151的转速。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或者电动车时,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散热组件152和换热组件 155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空调主机154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管道组件157 连接,换热组件155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管道组件157连接。具体的,管道组件157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散热组件152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 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空调主机154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散热组件152和换热组件155通过第四管道连接。第二阀门1562设置在第四管道上,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阀门1562控制制冷剂进入换热组件155的流量,进而实现电源组件的温度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管道上也设置有传感模块159,传感模块159可以根据压力值调节散热组件152和压缩组件151的转速。此外,第三管道上设置有三通阀1563,三通阀1563将第三管道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连接空调主机154,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三通阀1563的第一接入端,第二通道的一端连接三通阀1563的第一输出端,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压缩组件151。换热组件155和三通阀1563 的第二接入端通过第五管道连接,从而使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接入端输送至第一输出端,进而使制冷剂输送至压缩组件151中。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空调主机154包括加热器1541和蒸发器1542。加热器1541的一端连接动力系统12的一端,加热器1541的另一端连接动力系统12的另一端,从而使动力系统12提供能量至加热器1541,进而通过加热器1541实现全地形车100的采暖作用。具体的,当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时,管道组件157还包括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加热器1541的一端和动力系统12的一端通过第六管道连接,加热器1541的另一端和动力系统12的另一端通过第七管道连接。第六管道上还设置有机械水泵158,加热器1541、第六管道、机械水泵158、动力系统12、第七管道共同形成有采暖通道,采暖通道中设置有冷却液。机械水泵158用于提供冷却液动力,从而使冷却液可以在采暖通道中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冷却动力系统12后,冷却液的温度较高。冷却液通过第七管道输送至加热器1541,空调主机154吹动空气经过加热器1541,使加热器1541对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通过空调主机154输送至全地形车100的内部,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采暖功能。其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为:动力系统12、第七管道、加热器1541、第六管道、动力系统12。
如图5和图6所示,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时,空调系统15的采暖方式可以和燃油车一致,即通过冷却液加热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也可以采用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材料)加热器 1541,通过电加热的形式加热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从而实现空调主机154 的采暖功能。此外,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时,空调系统15可以采用冷却液加热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同时也采用PTC加热器加热空调主机154 中的空气,从而可以更好地加热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提高空调系统15的采暖效果。
当全地形车100为电动车时,空调系统15采用PTC加热器,通过电加热的形式加热空调主机154中的空气,从而实现空调主机154的采暖功能。
蒸发器1542的一端连接散热组件152,蒸发器1542的另一端连接压缩组件151,蒸发器1542中填充有制冷剂,从而使制冷剂可以在蒸发器1542、压缩组件151、散热组件152中循环,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5的制冷效果。具体的,蒸发器1542和散热组件152通过第二管道连接,蒸发器1542和压缩组件151通过第三管道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控制组件17包括控制面板171 和控制器172。控制面板171连接控制器172,控制器172分别连接散热组件 152和压缩组件151。控制面板171可以用于调节空调系统15的温度和出风量,即控制面板171可以控制空调系统15,控制面板171还可以控制全地形车100的其他系统和显示全地形车100的车辆信息等。控制器172获取控制面板171输出的温度和出风量,对压缩组件151和散热组件152进行控制,从而使空调系统15的温度与控制面板171输出的温度一致,使空调系统15 的出风量与控制面板171输出的出风量一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散热组件152包括冷凝器1521和冷却风扇1522。压缩组件151吸入空调主机154中的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至冷凝器1521。制冷剂通过冷凝器1521散热,从而使制冷剂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冷却风扇1522用于将制冷剂散发的热量排至散热组件152外,从而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散热效果。具体的,压缩组件151和冷凝器1521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冷凝器1521和空调主机154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从而使制冷剂可以在压缩组件151、冷凝器1521和空调主机154中循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空调系统15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或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如图7所示,若全地形车100为电动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其中,动力系统12为电机121,即电机1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15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压缩组件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后侧。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换热组件155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后侧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上侧。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换热组件155的后侧,即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之间。具体的,冷凝器1521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散热效果更好,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系统15的采暖效果和制冷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主机 154至少部分设置在控制面板171的下侧且至少部分设置在控制面板171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主机154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的空间中。具体的,车架11的前侧和控制面板17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11,容纳空间111基本为封闭空间,空调系统15位于容纳空间111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设置在环境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从而避免灰尘、水等进入空调主机154,提高空调主机154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主机154产生的噪音隔离在车架11的前侧的空间中,从而减少空调主机154的噪声对驾驶者和/或乘客的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调主机154 设置在控制面板171下侧且设置在控制面板171的前侧,即将空调主机154 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的空间中,可以便于管道组件157的布置,从而节省空调系统15的布置空间;可以便于空调系统15的通气布置,提高空调系统15 的通风性能和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若全地形车100为电动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还包括驾驶舱16(参照图1)。驾驶舱16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111的后侧和车架11的后侧之间,驾驶舱16 用于提供驾驶者和/或乘客的乘坐空间。具体的,控制面板171至少部分设置在驾驶舱16中,从而便于驾驶者和/或乘客控制。
如图8所示,当全地形车100为电动车,且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也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 15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压缩组件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前侧。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换热组件155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前侧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上侧。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换热组件155的前侧,即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 154之间。具体的,冷凝器1521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后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散热效果更好,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系统15 的采暖效果和制冷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100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一对称面101,全地形车100关于第一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空调主机154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二对称面102,空调主机154关于第二对称面102基本对称设置。第一对称面101设置在第二对称面102的右侧,或第一对称面101和第二对称面102基本重合。此时,电机121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右侧。
可以理解的,第一对称面10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对称面102的左侧,或第一对称面101和第二对称面102基本重合。此时,电机121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左侧。若全地形车100为电动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即全地形车100可以是前驱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72可以设置在空调主机154的左侧,也可以设置在空调主机154的右侧。
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若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其中,动力系统12为电机121和发动机122,即电机1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发动机12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15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 上且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压缩组件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后侧。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换热组件155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后侧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上侧。空调主机 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换热组件155的后侧,即换热组件 155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之间。具体的,冷凝器1521 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 的散热效果更好,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系统15的采暖效果和制冷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若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即电机1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发动机12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
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且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其中,动力系统12为电机121和发动机122,即电机1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发动机12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15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压缩组件 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前侧。换热组件155 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换热组件155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前侧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上侧。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换热组件155的前侧,即换热组件155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组件152和空调主机154之间。具体的,冷凝器1521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后侧。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100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一对称面101,全地形车100关于第一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空调主机154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二对称面102(参照图2),空调主机 154关于第二对称面102基本对称设置。发动机122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三对称面103,发动机122关于第三对称面103基本对称设置。第二对称面102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右侧。电机121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右侧。第三对称面103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左侧。
可以理解的,第二对称面10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左侧。此时,电机121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左侧,第三对称面103设置在第一对称面101的右侧。若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具体的,发动机122和电机121可以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即全地形车100可以是前驱车。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若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既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动力系统12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 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15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车架 11的前侧。压缩组件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 的后侧。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后侧。具体的,冷凝器1521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散热效果更好,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系统15的采暖效果和制冷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若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动力系统12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
当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且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具体的,散热组件152 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压缩组件15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散热组件152的前侧。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设置在压缩组件151的前侧。具体的,冷凝器1521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后侧。
可以理解的,若全地形车100为燃油车,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动力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即全地形车100可以是前驱车。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面104。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空调系统15的第一端在投影面104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空调系统15的第二端在投影面104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前轮组件141的轴线在投影面104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线,后轮组件142的轴线在投影面104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线。前轮组件141 的轴线和后轮组件142的轴线基本平行设置。其中,当空调系统15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即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空调系统15的第一端指空调系统15的最前端,空调系统15的第二端指空调系统15的最后端;当空调系统15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即当空调系统15 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空调系统15的第一端指空调系统15的最后端,空调系统15的第二端指空调系统15的最前端。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三投影线和第四投影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 D2,D1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28且小于等于0.52。具体的,D1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32且小于等于0.48。在本实施方式中,D1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36且小于等于0.4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安装体积最小,且便于将空调系统15安装在车架11上,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全地形车100的安装空间。此外,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强度更高;又可以缩短管道组件157的布置长度,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第二投影线和第三投影线的距离为D3,D3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18且小于等于0.35。具体的,D3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21且小于等于0.32。在本实施方式中,D3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23且小于等于0.2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安装体积最小,且便于将空调系统15安装在车架 11上,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全地形车100的安装空间。此外,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强度更高;又可以缩短管道组件157的布置长度,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
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第二投影线和第四投影线之间的距离为D4,D4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16且小于等于0.31。具体的,D4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18且小于等于0.29。在本实施方式中,D4 和D2的比值大于等于0.21且小于等于0.26。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安装体积最小,且便于将空调系统15安装在车架11上,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全地形车100的安装空间。此外,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使空调系统15的结构强度更高;又可以缩短管道组件157的布置长度,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 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散热组件152包括冷凝器1521、冷却风扇1522和高温散热器1523。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冷凝器1521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523的前侧,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前侧,即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凝器 1521和冷却风扇1522之间。在冷却风扇1522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冷凝器1521的投影和冷却风扇1522的投影重叠,至少部分的高温散热器1523 的投影和冷却风扇1522的投影重叠。通过将散热组件152的所有零部件集成在车架11上,可以有效减小管道组件157的布置长度,从而有效减小管道组件157之间的磨损,进而提高空调系统15的使用寿命。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冷凝器1521 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523的后侧,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后侧,即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凝器1521和冷却风扇1522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冷却风扇1522同时对冷凝器1521、高温散热器1523进行散热,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果。具体的,冷凝器1521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件1521a,高温散热器1523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连接件 1523a。第一连接件1521a的数量和第二连接件1523a的数量一致。第一连接件1521a和第二连接件1523a连接,从而使冷凝器1521和高温散热器1523 稳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1523a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523的两侧且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连接件1521a处。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少第二连接件1523a的设置厚度,即减少第二连接件1523a的重量,并减少第二连接件1523a和第一连接件1521a的间隙,有利于第二连接件1523a和第一连接件1521a的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521a和第二连接件1523a通过螺栓固定。具体的,高温散热器1523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件1523b和若干个第一卡接件1523c,冷却风扇1522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连接件1522a 和若干个第二卡接件1522b。第三连接件1523b的数量和第四连接件1522a 的数量一致,第一卡接件1523c和第二卡接件1522b的数量一致。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四连接件1522a连接,第一卡接件1523c和第二卡接件1522b 卡接,从而实现高温散热器1523和冷却风扇1522的稳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1523b至少部分延伸至第四连接件1522a处,第一卡接件 1523c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卡接件1522b处。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少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一卡接件1523c设置厚度,即减少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一卡接件1523c的重量,并减少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四连接件1522a的间隙,有利于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四连接件1522a的固定连接;减少第一卡接件1523c和第二卡接件1522b的间隙,有利于第一卡接件1523c和第二卡接件1522b的固定连接。第三连接件1523b和第四连接件1522a通过螺栓固定。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先将高温散热器1523和冷却风扇1522进行卡接,再将高温散热器1523和冷却风扇1522进行螺栓连接,从而实现高温散热器 1523和冷却风扇1522的快速连接和稳定连接。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散热组件152设置在燃油车或混动型车上,从而可以实现高温散热器1523 对发动机122的散热效果,实现冷凝器1521对空调系统15的散热效果。当全地形车100为混动型车时,冷凝器1521还可以对电源组件(图中未示出) 进行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高温散热器1523的上端设置有若干个隔震垫1523d,高温散热器1523的下端也设置有若干个隔震垫 1523d。隔震垫1523d用于连接车架11和散热组件152,从而实现车架11和散热组件152的稳定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散热组件152还包括低温散热器1524。当空调系统 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时,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低温散热器1524设置在冷凝器1521的前侧,冷凝器1521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523 的前侧,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前侧,即冷凝器1521设置在低温散热器1524和高温散热器1523之间,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凝器1521和冷却风扇1522之间。在冷却风扇1522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的低温散热器1524和冷却风扇1522的投影重叠。通过将散热组件152的所有零部件集成在车架11上,可以有效减小管道组件157的布置长度,从而有效减小管道组件157之间的磨损,进而提高空调系统15的使用寿命。当空调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时,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低温散热器1524设置在冷凝器1521的后侧,冷凝器1521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523的后侧,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却风扇1522的后侧,即冷凝器1521设置在低温散热器1524和高温散热器1523之间,高温散热器1523设置在冷凝器1521和冷却风扇1522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冷却风扇1522同时对冷凝器1521、高温散热器1523和低温散热器1524进行散热,提高散热组件 152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冷凝器1521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五连接件1521b,低温散热器1524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六连接件1524a。第五连接件1521b的数量和第六连接件1524a的数量一致。第五连接件1521b和第六连接件1524a 连接,从而实现冷凝器1521和低温散热器1524的稳定连接。具体的,第六连接件1524a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五连接件1521b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连接件1521b和第六连接件1524a通过螺栓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集成冷凝器1521、冷却风扇1522、高温散热器1523和低温散热器1524,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散热组件152设置在混动型车上,从而实现高温散热器 1523对发动机122的散热效果,实现低温散热器1524对电机121等三电的散热效果,实现冷凝器1521对电源组件(图中未示出)和空调系统15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散热效果。
如图14和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控制面板171上还设置有出风口172。出风口172和空调主机154连通,从而使升温或降温后的空气经空调主机154输送至出风口172中,进而使升温或降温后的空气经出风口172 输送至驾驶舱16中。出风口172的出风方向基本朝向全地形车100的后侧,即出风口172的出风方向基本朝向驾驶舱16,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5的制热或制冷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组件157还包括连接管道1571。空调主机154和出风口172通过连接管道1571连通。由于出风口172至少部分设置在仪表罩171上,空调主机154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111中,从而可以使连接管道1571的长度较短,减少连接管道1571的布置空间,有效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紧凑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
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前轮组件通过所述前悬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轮组件通过所述后悬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系统;
压缩组件,所述压缩组件连接所述空调主机;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空调主机;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冷却风扇和高温散热器;
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至少部分所述高温散热器的投影与所述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冷却风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件,所述高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件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件和若干个第一卡接件;所述冷却风扇的两侧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连接件和若干个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四连接件处,所述第一卡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卡接件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全地形车的上下方向,所述高温散热器的上端设置有若干个隔震垫,所述高温散热器的下端也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隔震垫,所述隔震垫用于连接所述车架和所述散热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低温散热器,所述低温散热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出风方向上,至少部分的所述低温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风扇的投影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冷却风扇之间,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低温散热器和所述高温散热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五连接件,所述低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和所述第六连接件连接;所述第六连接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连接件处。
CN202221061219.9U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514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61219.9U CN21751492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61219.9U CN21751492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4929U true CN217514929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8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61219.9U Active CN21751492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4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1282B (zh) 车辆的冷却装置
US7950735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vehicle seats
EP2896529B1 (en) Vibration-proof structure of front-end module
JP6058703B2 (ja) 自動車の車室および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の熱管理用の装置
EP2506695B1 (en) Inverter apparatus and electric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111845250A (zh) 车辆的空调装置
US20140027091A1 (en) Method for Conditioning a Heat/Refrigeration Storage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a Heat/Refrigeration Storage Device
CN109455059B (zh) 集合水冷冷凝器和水冷蒸发器的热泵空调及热管理系统
KR20220022536A (ko) 전기자동차의 열관리 시스템
CN217514929U (zh) 全地形车
KR20130025244A (ko) 전기자동차
CN217514928U (zh) 全地形车
CN211764903U (zh) 一种纯电动车的冷却模块
US9285143B2 (en) Arrangement of a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
CN108177499A (zh) 一种驻车空调装置
JP4605862B2 (ja) 空調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KR20130040554A (ko) 전기자동차
CN117002209A (zh) 全地形车
CN113752779B (zh) 车辆的热系统控制
CN207000155U (zh) 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
CN201986329U (zh) 车载空调鼓风机调速模块
CN107351638B (zh) 一种增强供暖效果的电动乘用客车的热泵暖风系统
CN116512864B (zh) 混合动力车辆热量管理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
CN219256995U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116039334B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