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7610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7610U
CN217507610U CN202221526904.4U CN202221526904U CN217507610U CN 217507610 U CN217507610 U CN 217507610U CN 202221526904 U CN202221526904 U CN 202221526904U CN 217507610 U CN217507610 U CN 217507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insulator
insulating
main body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269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倩倩
齐彬伟
张璐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269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7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7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7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关于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芯、极柱组件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电芯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极柱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所述极柱组件与所述电芯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之间,以实现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组件的绝缘,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极柱组件铆接固定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电池壳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接。通过将第二绝缘体和第一绝缘体分体设置,使得第一绝缘体和极柱连接时产生的形变被阻止在第一绝缘体,从而避免了第二绝缘体形变,有利于提升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动车辆的使用逐渐广泛。在电动车辆中设置有电池包,电池包用于存储电能并向电动车辆提供能源。在电池包通常设置有多个电池,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极柱,极柱设于电池壳体上,并且极柱需要和电池壳体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进而实现电池壳体和极柱的绝缘。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电池壳体;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
极柱组件,所述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所述极柱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之间,以实现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的绝缘,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极柱组件铆接固定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电池壳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电池壳体和极柱组件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实现了极柱组件和电池壳体的绝缘,并且第一绝缘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和极柱组件连接,通过将第二绝缘体和第一绝缘体分体设置,使得第一绝缘体和极柱组件连接时产生的形变被阻止在第一绝缘体,从而避免了第二绝缘体形变,有利于提升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柱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柱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绝缘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绝缘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流盘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如图1和图4所示,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电芯20、极柱组件30和第一绝缘件52,电芯20设于电池壳体10内;极柱组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并且极柱组件30与电芯20电连接;第一绝缘件52设于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以实现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的绝缘,第一绝缘件5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极柱组件30固定铆接第一绝缘体521和电池壳体10,第二绝缘体522和第一绝缘体521相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52,实现了极柱组件30和电池壳体10的绝缘,并且第一绝缘件5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第一绝缘体521和极柱组件30连接,通过将第二绝缘体522和第一绝缘体521分体设置,使得第一绝缘体521和极柱组件30连接时产生的形变被阻止在第一绝缘体521,从而避免了第二绝缘体522形变,有利于提升第一绝缘件52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由于连接极柱组件30所引起的形变仅影响第一绝缘体521,第二绝缘体522不发生形变,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第二绝缘体522接触的器件,进而提升电池的质量和良品率。
进一步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件51和集流盘40,第二绝缘件51设于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并且第二绝缘件51位于电池壳体10远离电芯20的一侧。集流盘40设于极柱组件30和电芯20之间,集流盘40用于电连接极柱组件30和电芯20,承载部5042和集流盘40接触。
下面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电池壳体10用于形成电池的外轮廓,并且电池壳体10能够对电池内部的结构进行保护。电池壳体10上具有容置空腔,电芯20设于电池壳体10的容置空腔内,极柱组件30设于电池壳体10,并且极柱组件30中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腔内。
其中,电池壳体10可以包括壳体件12和第一盖板11,壳体件12的一端具有开口。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连接,并且第一盖板11位于壳体件12的开口处,通过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的连接,实现壳体件12端部的封闭。
示例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以是圆柱电池。在此基础上,电池壳体10可以是空心圆柱或者近似空心圆柱结构。电池壳体10为薄壁结构,电池壳体10的薄壁在不同位置处厚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盖板11为空心圆柱的一个底面的薄壁,壳体件12可以包括空心圆柱另一个底面的薄壁和空心圆柱侧面的薄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可以是通过冲压、机加工或者铸造等方式形成。或者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并且第一盖板11和壳体件12可以通过焊接、滚压或者胶连接等方式连接。
可选的,电池壳体10还可以包括第二盖板13,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连接,并且第二盖板13位于壳体件12远离第一盖板11的一端。也即是,壳体件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第一盖板11和第二盖板13分别连接至壳体件12的两端。
在此基础上,壳体件12和第二盖板1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可以是通过冲压、机加工或者铸造等方式形成。或者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并且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可以通过焊接、滚压或者胶连接等方式连接。
在第一盖板11上可以设置有安装通孔,极柱组件30穿设于该安装通孔,并且在该安装通孔处可以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对安装通孔和极柱组件30进行密封,避免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从安装孔渗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0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比如,电池壳体10的材料可以是钢、铝、铜或者银等。在电池壳体10中,第一盖板11、壳体件12和第二盖板13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第一盖板11、壳体件12和第二盖板13的材料可以不同。第一盖板11、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的厚度可以相同,或者第一盖板11、第二盖板13和壳体件12的材料可以不同。
电芯20设于电池壳体10内,电芯20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
电芯20和集流盘40连接,集流盘40和极柱组件30连接,实现了电芯20和极柱组件30的电连接。电芯20的形状可以和电池的形状匹配,比如,电池为圆柱电池时,电芯20也可以呈圆柱或者近似圆柱状结构。
电芯20可以包括电芯主体和极耳(图中未示出),极耳凸出于电芯主体的端部,极耳用于和集流盘40连接。示例的,电芯主体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设置于电芯主体的一端,第二极耳设于电芯主体的另一端。第一极耳可以是正极耳,第二极耳可以是负极耳,第一极耳设于电芯主体靠近极柱组件30的一端,第二极耳设于电芯主体远离极柱组件30的另一端一端。第一极耳可以和集流盘40焊接。
电芯主体可以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第一极耳设于第一极片,第二极耳设于第二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通过隔膜隔离,形成电芯主体。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20可以是卷绕式电芯20,通过对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电芯20。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电芯20也可以是叠片式电芯20,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电芯20具有相互层叠的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从而使得多对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堆叠形成叠片式电芯20。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靠近极柱组件30一端的极耳为正极耳,正极耳和极柱组件30连接,也即是极柱组件30为正极柱组件30。电池的负极可以通电池壳体10实现,负极耳可以和电池的壳体电连接,以将金属材质的电池壳体10作为负极。
如图2和图3所示,极柱组件30包括主体部31、翻边部33以及凸起部32,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均连接于主体部31靠近电芯20的一端,且翻边部33的至少部分和凸起部32的至少部分均位于电池壳体10内,翻边部33与电池壳体10相连接,凸起部32与电芯20电连接。
翻边部33和电池壳体10连接,凸起部32和电芯20连接,实现了极柱组件30和电池壳体10及电芯20的独立连接,避免了连接时电池壳体10和电芯20相互影响而导致的极柱组件30连接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电芯20连接的稳定性,并且翻边部33与电池壳体10相连接的表面的至少部分垂直于电芯20的轴线方向,使得翻边部33也能够和电芯20实现电连接,提高了电芯20的过流能力。
其中,极柱组件30可以穿设于电池壳体10,在电池壳体10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极柱组件30安装于该安装通孔内。主体部31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盖板11远离电芯20的一侧,翻边部33及凸起部32位于电池壳体10的容置空腔内。
极柱组件30设于第一盖板11,并且翻遍部和第一盖板11连接,翻边部33至少部分和第一盖板11平行。当电池包括绝缘组件时,翻边部33通过绝缘组件和第一盖板11连接。
翻边部33设于主体部31靠近电芯20的一端,翻边部33用于和电池壳体10连接。比如,翻边部33可以和电池壳体10铆接。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翻边部33是在极柱组件30安装在电池壳体10之后进行翻边而形成的。也即是,在装配之前翻边部33可以是和凸起部32同轴设置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的直径小于电池壳体10上安装通孔的直径,在将极柱组件30安装于安装孔之后,通过冲压等方式将极柱组件30上的筒状结构挤压形成翻边部33。
凸起部32设于主体部31靠近电芯20的一端,凸起部32用于电连接电芯20。凸起部32可以和集流盘40连接,比如,凸起部32可以和集流盘4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其中凸起部32和集流盘40的焊接方式可以是电阻焊。
凸起部32和翻边部33连接于主体部31的同一端面上,并且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之间设置有缓冲凹槽34。通过在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之间设置缓冲凹槽34,防止翻边部33铆接过程应力集中导致极柱组件30出现结构损伤的问题,并且在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之间设置缓冲凹槽34,使得翻边部33在翻边时易于翻边,从而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缓冲槽隔离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还能够避免在连接时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之间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极柱组件30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翻边部33可以是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结构,凸起部32位柱状结构,凸起部32设于环状翻边部33的内部。凸起部32的外壁到翻边部33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缓冲凹槽34。比如,翻边部33和凸起部32可以是同轴心设置,并且凸起部32的最大直径小于翻边部33的最小内径。
翻边部33可以包括过渡段和连接段,过渡段和主体部31连接;连接段和过渡段连接,并且连接段位于过渡段远离主体部31的一侧,连接段连接电池壳体10,并且连接段朝向电芯20的一面为平面。
过渡段从主体部31延伸至连接段,过渡段的直径可以沿第一方向逐渐递增,第一方向为电池轴线上沿主体部31到连接段的方向。过渡段的直径沿第一方向递增,形成喇叭状的过度段。沿第一方向过渡段的直径可以是线性递增或者非线性递增。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极柱组件30的材料为导体材料,比如,极柱组件30的材料可以是铝、铝合金、铜、不锈钢或者银等。极柱组件30的材料可以和电池壳体10的材料相同,或者极柱组件30的材料可以和电池壳体10的材料不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绝缘件52设于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以实现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的绝缘,第一绝缘件5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第一绝缘体521和极柱组件30连接,第二绝缘体522和第一绝缘体521相接。
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体521包括第一绝缘主体501和第一绝缘凸起502,第一绝缘主体501套设于极柱组件30;第一绝缘凸起502设于第一绝缘主体501远离电芯20的一侧,并且第一绝缘凸起502伸入安装通孔。
其中,第一绝缘主体501上设置有通孔,极柱组件30穿设于该通孔。并且第一绝缘主体501位于电池壳体10和翻边部33之间,翻边部33和第一绝缘主体501连接。比如,翻边部33和第一绝缘主体501铆接。
当极柱组件30设于第一盖板11时,第一绝缘主体501设于第一盖板11和翻边部33之间。第一绝缘主体501上的通孔和第一盖板11上的安装孔同轴心设置,第一绝缘凸起502设于第一绝缘主体501的通孔的边缘,并伸入第一安装孔。
第一绝缘凸起502设于安装通孔在第一绝缘主体501上的正投影区域,并且第一绝缘凸起502延伸至第一盖板11上的安装孔内。在此基础上。第一盖板11上的安装孔的直径可以大于极柱组件30主体部31的直径,在安装孔的内壁和主体部31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绝缘凸起502伸入该间隙内。
示例的,第一绝缘主体501可以是圆环结构,并且第一绝缘主体501的孔径小于安装孔的孔径,并且第一绝缘体521的孔径和主体部31的直径匹配(第一绝缘体521的孔径略大于主体部31的直径)。第一绝缘凸起502也可以是圆环结构,第一绝缘凸起502设于第一绝缘主体501远离电芯20的一侧,第一绝缘凸起502的孔径和第一绝缘主体501的孔径一致,且同轴心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主体501和第一绝缘凸起50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一绝缘体521可以通过注塑或者机加工等方式成型。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绝缘主体501和第一绝缘凸起502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6所示,第二绝缘体522具有容纳空间505,第一绝缘体521设于容纳空间505。在此基础上,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搭接,也即是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至少部分重合,从而避免在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之间存在间隙的问题,提升绝缘性能。
第二绝缘体522包括:第二绝缘主体503和第二绝缘凸起504,第二绝缘主体503上设置有容置孔,容置孔形成容纳空间505;第二绝缘凸起504设于第二绝缘主体503靠近电芯20的一侧,且第二绝缘凸起503位于电芯20与第一绝缘体521之间,第二绝缘凸起503与第一绝缘体521的部分投影重合。
其中,第二绝缘主体503上设置有通孔,第二绝缘凸起504设于该通孔。并且第二绝缘主体503可以覆盖第一盖板11的内壁,以实现集流盘40和电池壳体10的绝缘,避免当集流盘40或者电池壳体10形变时,电池壳体10和集流盘40接触形成短路。
第二绝缘主体503上的通孔和第一绝缘主体501上的通孔同轴心设置,第二绝缘凸起504设于第二绝缘主体503的通孔的边缘,并且第二绝缘凸起504位于第一绝缘主体501靠近电芯20的一侧。
示例的,第二绝缘主体503可以是圆环结构,并且第二绝缘主体503的孔径大于第一绝缘主体501的直径。第二绝缘凸起504也可以是环状结构,第二绝缘凸起504和第二绝缘主体503同轴心设置。
第二绝缘凸起504用于承载第一绝缘体521,第二绝缘凸起504上至少部分和第一绝缘主体501重合,第二绝缘凸起504上和第一绝缘主体501重合的部分支撑第一绝缘主体501。
示例的,第二绝缘凸起504包括:延伸部5041和承载部5042,延伸部5041设于第二绝缘主体503上容置孔的边缘的位置,并且延伸部5041向第二绝缘主体503靠近电芯20的一侧延伸;承载部5042设于延伸部5041远离第二绝缘主体503的一端,且延伸部5041向靠近容置孔轴线的方向延伸。
延伸部5041可以是一圆环结构,延伸部5041位于第二绝缘主体503靠近电芯20的一侧,延伸部5041内径和第二绝缘主体503上的通孔的内径一致,且同心设置。承载也为一圆环结构,且承载部5042设于延伸部5041的内壁上,承载部5042至少部分和第一绝缘体521重合。比如,第一绝缘体521的直径和延伸部5041的内径一致,则承载部5042和第一绝缘体521重合。
承载部5042靠近电芯20的一面可以和集流盘40接触,通过承载部5042和集流盘40接触,使得承载部5042和集流盘40可以相互支撑,避免第二绝缘体522或者集流盘40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主体503和第二绝缘凸起504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二绝缘体522可以通过注塑或者机加工等方式成型。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绝缘主体503和第二绝缘凸起504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比如,第二绝缘主体503和第二绝缘凸起504可以通过连接胶连接,形成第二绝缘体522。
第二绝缘件51设于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并且第二绝缘件51位于电池壳体10远离电芯20的一侧。
主体部31穿设于第一盖板11,并且主体部31远离凸起部3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311,限位部311凸出于第一盖板11远离电芯20的表面,第二绝缘件51位于电池壳体10和限位部311之间。
其中,第二绝缘件51套设于主体部31,且位于第一盖板11远离电芯20的一侧。限位部311凸出于第一盖板11,并且第二绝缘件51位于限位部311和第一盖板11之间,通过第二绝缘件51实现了限位部311和电池壳体10的绝缘。
示例的,第一盖板11上的安装通孔可以是圆孔,限位凸起和主体部31形成阶梯状圆柱结构,限位凸起处的直径大于安装通孔的直径,主体部31的直径小于安装孔的直径。第二绝缘件51为圆环结构,第二绝缘件51的内径和主体部31的直径匹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绝缘件的材料可以是塑料、橡胶或者陶瓷等,第一绝缘件52和第二绝缘件51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7所示,集流盘40包括集流盘主体41和悬臂42,集流盘主体41包括第一连接区401和第二连接区402,第一连接区401用于连接极柱组件30,第二连接区402设置有贯穿集流盘主体41的悬臂孔411;悬臂42和集流盘主体41连接且位于悬臂孔411,悬臂42和集流盘主体41之间具有间隙,悬臂42用于连接电芯20。
第一连接区401的形状可以和极柱组件30与集流盘40连接处的形状相匹配。比如,在极柱组件30上设置于圆柱状的凸起部32,该凸起部32用于连接集流盘40,则集流盘主体41上的第一连接区40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并且第一连接区401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凸起部32连接面的面积。并且凸起部32的位置和第一连接区401的位置对应,也即是凸起部32在集流盘4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连接区401。
极柱组件30和第一连接区40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比如,极柱组件30和第一连接区401可以通过电阻焊的方式连接。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极柱组件30和第一连接区40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连接区402设置有贯穿集流盘主体41的悬臂孔411,悬臂42部连接于该悬臂孔411中。当在集流盘主体41上设置有多个悬臂孔411时,每个悬臂孔411中对应设置有一悬臂42。在集流盘主体41中,多个悬臂孔411可以沿圆周方向均布,在此基础上,多个悬臂42也沿圆周方向均布。
悬臂孔411位于第二连接区402的内部,以避免悬臂孔411和集流盘主体41的外边缘相交,也即是悬臂孔411和集流盘40的边缘具有预设距离的间隔。通过将悬臂孔411设于第二连接区402的内部,能够保证集流盘40的整体性,并且保证集流盘40的强度,避免在制造和转运等过程中损坏集流盘40。
在实际应用中,悬臂孔411靠近集流盘主体41边缘的一端和集流盘主体41边缘的距离可以是渐变的,需要保证的是悬臂孔411靠近集流盘主体41边缘的一端和集流盘主体41边缘的最小距离需要大于等于预设距离。比如,该预设距离可以是1毫米、1.5毫米、2毫米或者3毫米等。
第二连接区402至少部分环绕第一连接区401。比如,第二连接区402可以环绕第一连接区401。第一连接区401为圆形区域,第二连接区402可以是圆环区域,并且第一连接区401嵌于第二连接区402的内环中。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区401和第二连接区402也可以是其他位置关系,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比如,第一连接区401位于第二连接区402的一侧,第一连接区401和第二连接区402平行设置等。
示例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盘40为应用于圆柱电池的集流盘40,在此基础上,集流盘主体41为圆盘状结构。第一连接区401为以集流盘主体41的圆心为圆心的圆形区域,第二连接区402为和第一连接区401同心的圆环。悬臂孔411为三角形或者近似三角形的孔,或者悬臂孔411为扇形或者近似扇形的孔。多个悬臂孔411沿圆周分布,比如,多个悬臂孔411沿圆周均布。多个悬臂孔411中相邻的悬臂孔411之间设置有间隔区413,当多个悬臂孔411均布时,多个间隔区413形状一致。
在集流盘主体41上还可以设置有定位缺口412,定位缺口412设于集流盘主体41的边缘,并且定位缺口412和间隔区413对应,间隔区413位于第二连接区402中相邻的两个悬臂孔411之间。定位缺口412用于在焊接是提供定位,并且定位缺口412在安装集流盘40时可以作为取料的定位结构。
比如,在安装集流盘40时,通过机械手将集流盘40从放置工位转移至安装工位,机械手可以夹持集流盘40的定位缺口412处,并且在机械手进行机器视觉识别时,定位孔口可以作为识别特征。在集流盘40和电芯20焊接及集流盘40和极柱组件30焊接时,焊接机器人可以通过定位缺口412识别和定位。
悬臂42和集流盘主体41连接且位于悬臂孔411,悬臂42和集流盘主体41之间具有间隙,悬臂42用于连接电芯20。在电芯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极耳,极耳和悬臂42连接。比如,极耳和悬臂4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悬臂42部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自由端靠近第一连接区401并且和集流盘主体41之间具有间隙,固定端和集流盘主体41连接。悬臂42的自由端可以连接极耳,悬臂42的自由端在受到外力时能够产生形变。因此当极耳由于引力集中等原因向悬臂42施加作用力时,可以通过悬臂42的形变抵消该作用力,避免将极耳和悬臂42的连接损坏,提升了极耳和悬臂42的连接稳定性。
当集流盘40为圆形时,悬臂42可以是近似三角形或者扇形的结构,悬臂42的宽度在远离第一连接区401的方向逐渐递增,悬臂42的宽度为悬臂42固定端延伸至自由端的两个边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悬臂42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比如,悬臂42还可以是矩形条状结构等。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悬臂42的柔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盘4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43,连接部43分别连接固定端和集流盘主体41,连接部43的宽度小于悬臂42固定端的宽度。
通过将连接部43的宽度设置为小于悬臂42固定端的宽度,能够使得集流盘40在连接部处具有较大的柔性,有利于悬臂42自由端的形变,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悬臂42和极耳的连接强度。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集流盘40的材料为导体材料,比如,集流盘40的材料可以是铜、铝、银、钛、钢、铝合金和钛合金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集流盘40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悬臂42可以是集流盘主体41上通过切割槽分隔出来的一端悬空的结构。比如,可以在一圆盘上切割形成贯穿圆盘的近似V形或者U形的通槽,在通槽内部的的区域形成悬臂42。或者集流盘40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可以在集流盘主体41上设置贯通的悬臂孔411,将悬臂4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至悬臂孔411的对应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极柱组件30为正极柱时,在电池中还需要设置负极端,为了保证电池的正极端和负极端位于电池的同侧,可以利用电池壳体10作为负极。此时,电芯20的负极耳需要和电池壳体10连接,为了连接负极耳和电池壳体1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可以包括转接件60,转接件60分别连接电池壳体10及电芯20。
如图8所示,转接件6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61、第二连接部62和缓冲部63,第一连接部61用于连接电芯20,第二连接部62用于连接电池壳体10,第一连接部61和第二连接部62通过缓冲部63连接。第一连接部61和第二连接部62之间具有夹角,以使得第二连接部62用于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的表面倾斜于第一连接部61用于与电芯20电连接的表面。
其中,转接件60上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部62,多个第二连接部6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用于在将第二连接部62和电池壳体10连接时,为第二连接部62的形变提供的空间,避免在安装时多个第二连接部62相互干涉。
相应的,转接件6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61,每个第一连接部61对应连接一负极耳。多个独立设置的第一连接部61能够释放转接件60的应力,避免转接件60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转接件60形变,进而导致的转接件60或者转接件60和极耳的连接被损坏的问题。提升了电池中转接件60的连接稳定性。
缓冲部63连接第一连接部61和第二连接部62,并且在转接件60安装时,缓冲部63产生形变,为了控制缓冲部63的形变方向,可以在缓冲部63上预设弯折结构,并将该弯折结构配置为朝向远离电芯20的一侧。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进一步部的引导缓冲部63的形变方向,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可以包括支撑件70,支撑件70至少部分位于缓冲部63和电芯20之间。通过设置于缓冲部63和电芯20之间的支撑件70,能够对缓冲部63弯折方向进行导向,使得缓冲部63朝着远离电芯20的方向形变。
如图9所示,缓冲部63设置有弯折部,支撑件70上设置有固定爪71,固定爪71卡接于缓冲部63的弯折部内,以使得固定爪71的部分位于电芯20和集流盘40之间。当第二连接部62压缩缓冲部63时,固定爪71能够对缓冲部63的形变进行引导,从而避免缓冲部63向靠近电芯20的方向形变。
支撑件70上固定爪71可以和转接件60上的缓冲部63一一对应,也即是固定爪71的数量和缓冲部63的数量相同。每个缓冲部63对应一固定爪71,实现对缓冲部63形变的导向,并且便于支撑件70的安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组件30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52,实现了极柱组件30和电池壳体10的绝缘,并且第一绝缘件5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521和第二绝缘体522,第一绝缘体521和极柱组件30连接,通过将第二绝缘体522和第一绝缘体521分体设置,使得第一绝缘体521和极柱组件30连接时产生的形变被阻止在第一绝缘体521,从而避免了第二绝缘体522形变,有利于提升第一绝缘件52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由于连接极柱组件30所引起的形变仅影响第一绝缘体521,第二绝缘体522不发生形变,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第二绝缘体522接触的器件,进而提升电池的质量和良品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以应用于电动车辆,当电池用于电动车辆时,可以将多个电池集成电池包,电池包安装于电动车辆上,向电动车辆提供能源。
其中,电池包可以包括箱体和多个电池,多个电池布置于箱体中,箱体用于支撑及保护电池。在电池箱体中还可以设置有汇流排,汇流排可以和电池极柱连接,实现多个电池的串联或者并联。
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包可以安装于电动车辆的车架。电池包可以和车架固定连接。或者电池包可以是模块化电池包,模块化电池包能够可拆卸的连接于车辆主体,便于更换。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
电池壳体;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
极柱组件,所述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所述极柱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之间,以实现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的绝缘,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极柱组件铆接固定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电池壳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极柱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
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
第一绝缘主体,所述第一绝缘主体套设于所述极柱组件;
第一绝缘凸起,所述第一绝缘凸起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主体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绝缘凸起伸入所述安装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凸起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在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上的正投影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绝缘体设于所述容纳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
第二绝缘主体,所述第二绝缘主体上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第二绝缘凸起,所述第二绝缘凸起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主体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绝缘凸起位于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凸起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部分投影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凸起包括: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主体上所述容置孔的边缘的位置,并且所述延伸部向第二绝缘主体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延伸;
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设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绝缘主体的一端,且所述延伸部向靠近所述容置孔轴线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
集流盘,所述集流盘设于所述极柱组件和所述电芯之间,所述集流盘用于电连接所述极柱组件和所述电芯,所述承载部和所述集流盘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包括主体部和翻边部,所述翻边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且所述翻边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位于所述翻边部和所述电池壳体之间,所述翻边部和所述第一绝缘体铆接。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
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极柱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二绝缘件位于所述电池壳体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圆柱电池。
CN202221526904.4U 2022-06-17 2022-06-17 电池 Active CN217507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26904.4U CN217507610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26904.4U CN217507610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7610U true CN217507610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9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26904.4U Active CN217507610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7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5119B (zh) 蓄电装置
US20160308190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omprising current interruption device
US1192951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ttery module, and apparatus
CN209786057U (zh) 一种连接构件和二次电池
CN115101866A (zh) 微型电池
CN115000606A (zh) 电池转接件、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N217691373U (zh) 电池
CN217507610U (zh) 电池
CN218101465U (zh) 电池
CN218101633U (zh) 电池集流盘及电池
CN217903365U (zh) 线束板组件及电池装置
CN218039719U (zh) 电池
CN218039542U (zh) 电池转接件及电池
CN216773359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773468U (zh) 电极结构、电池及电池组
US20030118899A1 (en) Collector used for an alkali storage battery
CN215933704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7655926U (zh) 电池
CN217934148U (zh) 电池
CN217656037U (zh) 电池
CN209804786U (zh) 圆柱形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7691516U (zh) 电池
EP4303987A1 (e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battery
CN218849634U (zh) 电池
CN218731365U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