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7311U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7311U
CN217447311U CN202221087530.0U CN202221087530U CN217447311U CN 217447311 U CN217447311 U CN 217447311U CN 202221087530 U CN202221087530 U CN 202221087530U CN 217447311 U CN217447311 U CN 217447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cavity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875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忠宝
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875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7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7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7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容器,包括容器本体、盖体和放置件,容器本体内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连通通道;盖体盖设在容器本体的顶部,以至少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腔室,放置件适于放置浸泡物质,放置件设在第二腔室内,以将第二腔室分隔为沿上下排布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放置件上形成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通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用户从第一腔室处饮用容器本体内的液体时,放置件可以防止浸泡物质进入第一腔室,使得用户可以不必将浸泡物质和放置件从容器本体中取出,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容器。
背景技术
传统水杯的茶漏,要么固定再杯盖上,要么固定在杯口。固定在杯盖上的打开盖子,将茶漏取出,容易滴水,不好放,不够方便;放在杯口的,泡茶时茶叶放在茶漏上,向杯内倒入开水,让茶叶泡于水中,泡好后,将茶漏取出,不够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容器,通过设置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连通通道的容器本体,并通过在第二腔室内设置适于放置浸泡物质的放置件,用户从第一腔室处饮用容器本体内的液体时,放置件可以防止浸泡物质进入第一腔室,使得用户可以不必将浸泡物质和放置件从容器本体中取出,简单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内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连通通道;盖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以至少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腔室;适于放置浸泡物质的放置件,所述放置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为沿上下排布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放置件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设置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连通通道的容器本体,并通过在第二腔室内设置适于放置浸泡物质的放置件,用户从第一腔室处饮用容器本体内的液体时,放置件可以防止浸泡物质进入第一腔室,使得用户可以不必将浸泡物质和放置件从容器本体中取出,简单方便。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体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盖体至少关闭所述第二腔室时,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连通通道位于所述放置件的下方.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本体内设有分隔件,以在所述容器本体内分隔出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分隔件的底部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限定出所述连通通道或者所述连通通道形成于所述分隔件,在所述盖体至少关闭所述第二腔室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密封配合。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所述连通通道,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放置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放置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一半。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密封配合。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一密封件一体成型。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容器本体一体成型。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腔室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体积;和/或,所述第二腔室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横截面积。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设有最高水位线,所述最高水位线的高度低于所述放置件。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置件可分离地设于所述第二腔室;或者,所述放置件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侧壁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容器为杯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容器100;
容器本体1;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一容纳腔121;第二容纳腔122;连通通道13;分隔件14;
放置件2;通孔21;
盖体3;
第一密封件41;第二密封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盖体3和放置件2,容器本体1内具有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连通通道13,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沿水平方向排布,连通通道13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以至少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腔室12。例如,容器本体1内可以设有分隔件14,以在容器本体1内分隔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通道13。
放置件2适于放置浸泡物质,放置件2设在第二腔室12内,以将第二腔室12分隔为沿上下排布的第一容纳腔121和第二容纳腔122,第一容纳腔121位于第二容纳腔122的上方,放置件2上形成有连通第一容纳腔121和第二容纳腔122的通孔21,放置件2上可以形成有多个通孔21,多个通孔21均匀分布。例如,放置件2可以防止浸泡物质从通孔21进入第二容纳腔122,使得液体可以通过通孔21流动于第一容纳腔121和第二容纳腔122,从而使得液体流入第一容纳腔121时,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使得液体流出第一容纳腔121时,液体可以与浸泡物质分离开。
例如,容器100可以为杯子,浸泡物质可以为茶叶。在使用容器100浸泡带浸泡物质时,可以将浸泡物质放置于第一容纳腔121内并支撑在放置件2上,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使得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浸泡物质被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户可以从第一腔室11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由于放置件2可以防止浸泡物质从第一容纳腔121流入第一腔室11,所以可以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本体1中取出,简单方便。
例如,当盖体3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腔室12时,可以通过取下盖体3打开第二腔室12,将浸泡物质放置在放置件2上,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液体,液体注入完毕后,将盖体3盖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关闭第二腔室12。在用户需要饮用容器100的液体时,用户可以从第一腔室11的上端开口位置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
在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例如水)时,由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出连通通道13的下边沿后,从第一腔室11内注入的液体会通过连通通道13流入第二腔室12。
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出连通通道13的上边沿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上端的开口均长敞开且均与外部大气连通,由于连通器原理,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与第二腔室11内的液面齐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方便用户观察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便于控制液体浸泡到浸泡物质。
在用户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由于盖体3已将第二腔室12关闭,用户从第一腔室11的上端开口位置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盖体3可以防止液体和浸泡物质通过第二腔室12的开口流出,使得用户不必担心被茶水烫伤的问题。
又例如,当盖体3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时,可以通过取下盖体3打开容器本体1的顶部,将浸泡物质放置在放置件2上,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液体,液体注入完毕后,将盖体3盖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关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12。在用户需要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可以将盖体3从容器本体1取下或者是转动盖体3,以至少打开第一腔室11,用户可以从第一腔室11的上端开口位置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
在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例如水)时,可以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液体,由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出连通通道13的下边沿后,从第一腔室11内注入的液体会通过连通通道13流入第二腔室12。
在液体注入完毕后,在盖体3盖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之前,此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上端的开口均长敞开且均与外部大气连通,由于连通器原理,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与第二腔室11内的液面齐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方便用户观察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便于控制液体浸泡到浸泡物质。
在将液体注入容器本体1内后,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防止容器本体1内液体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和/或第二腔室12的开口处洒出,便于携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通过设置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以及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连通通道13的容器本体1,并通过在第二腔室12内设置适于放置浸泡物质的放置件2,在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浸泡物质被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户从第一腔室11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放置件2可以防止浸泡物质进入第一腔室11,使得用户可以不必将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从容器本体1中取出,简单方便。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腔室11的侧壁上设有最高水位线,最高水位线的高度低于放置件2,在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时,当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不高于最高水位线时,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不会浸泡到浸泡物质;当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于最高水位线时,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用户可以通过观察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是否到达最高水位线,判断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是否浸泡到浸泡物质。
例如,在需要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时,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时,用户可以在观察到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到达最高水位线处时继续注入液体,使得液体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在不需要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时,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时,用户可以在观察到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到达最高水位线处时停止注入液体,或者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未到达最高水位线处前停止注入液体,防止液体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通过在第一腔室11的侧壁上设置最高水位线,便于用户判断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是否浸泡到浸泡物质,便于用户控制注入容器本体1的液体的量。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后,在盖体3至少关闭第二腔室12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例如此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是仅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其中,连通通道13位于放置件2的下方。例如,容器100可以用于盛放液体,用户使用容器100时,第一腔室11相对于第二腔室12靠近用户,即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沿前后方向上水平排布。
例如,在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后,盖体3仅关闭第二腔室12时。在使用容器100盛放液体时,可以通过取下盖体3打开第二腔室12,将浸泡物质放置在放置件2上,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液体。在向容器100内注入一定量的液体,使得容器100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出连通通道13的最高点,并且使得容器100内的液面低于放置件2的底部时,可以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以关闭第二腔室12。
第二腔室12的开口被关闭时,第二腔室12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继续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内部注入液体,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继续升高,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不变。这样可以防止液体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浸泡时间。在需要液体浸泡浸泡物质时,可以向后倾斜容器100,将第二腔室12内的空气通过连通通道13排至第一腔室11,然后将容器100放正,由于液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连通通道13进入到第一腔室11的空气会朝向第一腔室11开口的方向流动,然后流入大气中,由于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减少了,外界大气可以挤压第一腔室11内的一部分液体进入到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液面下降,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使得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例如可以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至完全浸泡浸泡物质。
其中,当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于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在需要液体浸泡浸泡物质时,也可以通过取下盖体3打开第二腔室12,控制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以浸泡浸泡物质。在打开第二腔室12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开口均与外部大气连通,由于连通器原理,第一腔室11的液体会通过连通通道13流至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液面下降,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使得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例如可以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至完全浸泡浸泡物质。
浸泡物质被浸泡一段时间后,可以向前倾斜容器100,将第一腔室11处的空气通过连通通道13排至第二腔室12,然后将容器100放正,由于液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连通通道13进入到第二腔室12的空气会朝向盖体3方向流动,从而挤压第二腔室12内的一部分液体进入到第一腔室11,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下降,例如,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下降至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使得液体与浸泡物质分离开,从而可以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而且,在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分离开时,无需将浸泡物质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也无需将放置件2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以使的浸泡物质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
当用户需要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用户从第一腔室11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由于放置件2可以防止浸泡物质从第一容纳腔121流入第一腔室11,所以可以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本体1中取出。
又例如,在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后,盖体3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时。在使用容器100盛放液体时,可以在容器100内注入一定量的液体,使得容器100内的液面高出连通通道13的最高点,并且使得容器100内的液面低于容器本体1上端,以使得容器本体1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在液体注入完毕后,在盖体3未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前,第一腔室11的液面和第一腔室11的液面齐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可以通过控制注入的液体量,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例如可以使得第一腔室11的液面低于第一腔室11的最高位置,使得第一腔室11的液面上方留存有空气,可以使得第二腔室12的液面低于第二腔室12的最高位置,使得第二腔室12的液面上方留存有空气,然后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顶部,以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
在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顶部前,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均与外界空气连通,由于连通器原理,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可以与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齐平,所以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顶部后,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也与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齐平。这样可以防止液体直接浸泡到浸泡物质,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浸泡时间。
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顶部将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关闭后,可以向后倾斜容器100,将第二腔室12内的空气通过连通通道13排至第一腔室11,然后将容器100放正,由于液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连通通道13进入到第一腔室11的空气会朝向盖体3方向流动,从而挤压第一腔室11内的一部分液体进入到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液面下降,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使得液体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例如可以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至完全浸泡浸泡物质。
浸泡物质被浸泡一段时间后,可以向前倾斜容器100,将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通过连通通道13排至第二腔室12,然后将容器100放正,由于液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连通通道13进入到第二腔室12的空气会朝向盖体3方向流动,从而挤压第二腔室12内的一部分液体进入到第一腔室11,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的液面上升,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下降,例如,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下降至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使得液体与浸泡物质分离开,从而可以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而且,在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分离开时,无需将浸泡物质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也无需将放置件2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以使的浸泡物质从第二腔室12内取出。
当用户需要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时,可以将盖体3从容器本体1上取下,以打开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与外部空气连通,由于连通器原理,待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静止后,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与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齐平,可以防止液体再次浸泡到浸泡物质。此时,用户从第一腔室11处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液体,由于放置件2可以防止浸泡物质从第一容纳腔121流入第一腔室11,所以可以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本体1中取出。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容器100可以为杯子,放置件2可以为茶漏,浸泡物质可以为茶叶。当用户需要泡茶时,可以将浸泡物质放置在放置件2上,然后向容器100内注入一定量的开水,使得开水的液面高于连通通道13且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则开水无法浸泡到浸泡物质,然后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上,以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在需要浸泡浸泡物质时,可以朝向后侧倾斜容器100,将第二腔室12内的空气排至第一腔室11内,然后放正容器100,即可使得第二腔室12内液体的液面上升至第一容纳腔121,使得开水可以浸泡到浸泡物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需要解释的是,在用户使用容器100时,容器本体1的开口朝向上侧,第一腔室11相对于第二腔室12靠近用户,即第一腔室11所在的位置为前,第二腔室12所在的位置为后。
浸泡物质被浸泡一段时间后,可以朝向前侧倾斜容器100,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进入第二腔室12,然后放正容器100,即可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的下降,使得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液体通过放置件2上的通孔21流入第二容纳腔122,使得浸泡物质与开水分离开,从而可以防止浸泡物质被长时间浸泡而影响茶水的品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当用户需要喝茶时,可以将盖体3从容器本体1上取下,以打开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与外部空气连通,使得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与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齐平,使得第二腔室12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放置件2,防止浸泡物质再次被浸泡。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前侧的第一腔室11喝水,由于浸泡物质与开水分离开了,所以用户不会喝到浸泡物质;而且用户在通过第一腔室11喝水时,容器本体1是朝向前侧倾斜的,由于连通器原理,第二腔室12内的茶水会通过连通通道13流入第一腔室11,且茶水不会通过第二腔室12流出,可以使得用户不必担心被茶水烫伤的问题。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连通通道13的最高位置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以防止浸泡物质从连通通道13进入第一腔室11。例如,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上部后,用户通过前后倾斜容器100调节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高度时,由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液体可以流经连通通道13,所以连通通道13的最高位置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可以防止流经连通通道13的液体浸泡到浸泡物质,利于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连通通道13邻近容器本体1的底部。例如,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通道13,以使得用户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时,可以使得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和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可以大致同步上升,方便用户观察注入容器本体1中液体的量。
例如,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通过连接通道13连通时,当向前倾斜容器100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通过连接通道13排至第二腔室12,使得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下降,连接通道13越邻近容器本体1的底部,则容器100需要向前倾斜的角度越大。在浸泡物质被液体浸泡的过程中,当容器100被误触而发生小角度倾斜时,这样可以防止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进入第二腔室12而导致液体与浸泡物质分离。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置件2位于容器本体1的上部。例如,放置件2可以为茶漏,放置件2可分离的设于第二腔室12,将放置件2至于容器本体1的上部,便于用户取放放置件2。例如,当需要使用容器100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时,放置件2位于容器本体1的上部,可以使得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的高度越高,使得注入容器100内液体的液面高度越高,从而使得容器本体1中可以注入更多的液体,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2,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连通通道13邻近容器本体1的底部,放置件2位于容器本体1的上部。例如,当需要使用容器100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时,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容器100内的液体注入量,还可以防止由于容器100被误触而导致液体与浸泡物质分离,进一步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器本体1内设有分隔件14,以在容器本体1内分隔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隔件14的底部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限定出连通通道13或者连通通道13形成于分隔件14,在盖体3至少关闭第二腔室12时,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例如,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的内周壁相连,以使得盖体3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时,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
例如,在盖体3关闭第二腔室12时,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通过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可以使得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例如,在盖体3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时,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通过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可以使得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防止容器本体1内液体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和/或第二腔室12的开口处洒出,便于携带。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通道13,以使得用户向容器本体1中注入液体时,可以使得液体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和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同步上升,方便用户观察注入容器本体1中液体的量,便于用户控制注入容器本体1中液体的体积。并且,方便连通通道13的形成。
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放置件2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这样可以使得连通通道13的最高位置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防止浸泡物质从连通通道13进入第一腔室11,可以防止流经连通通道13的液体浸泡到浸泡物质,利于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放置件2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一半。从第一腔室1的开口处向容器本体1注入液体,当注入的液体的量未没过连通通道13的最高点时,液体在通过连通通道13从第一腔室11流至第二腔室12时,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会产生较大的起伏。当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高于连通通道的最高点时,继续注入液体,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趋于平稳,分隔件14的底面与放置件2的底面之间的间距越大,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的液面越靠近放置件2下方越平稳。这样可以防止向容器本体1注入液体过程中而导致液体与浸泡物质接触,便于用户控制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的时间。
优选地,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为放置件2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一半。分隔件14的底面与放置件2的底面之间的间距越小,越便于用户控制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上升和下降。
将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设置为放置件2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一半,不仅可以防止向容器本体1注入液体过程中而导致液体与浸泡物质接触,便于用户控制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的时间,还便于用户控制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上升和下降,便于用户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4的顶面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大致平齐。这样在将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上时,使得盖体3与分隔件14的顶面密封配合的同时,将容器本体1密封,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需要解释的是,齐平是指分隔件14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所在的平面相同。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盖体3与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41,例如第一密封件41可以为硅胶件,以使盖体3与分隔件14密封配合。这样可以提高盖体3与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提高容器100的密封性能。防止容器本体1的顶部漏气导致第二腔室12液面无法上升浸泡到浸泡物质,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高度,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在浸泡物质被浸泡后,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例如,第一密封件41可以与盖体3相连。使用容器100时,可以先将盖体3置于容器本体1的上方,使得第一密封件41置于分隔件14的顶面的正上方且与分隔件14的顶面相对,然后将盖体3在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即可使得第一密封件41置于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将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从而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提高容器100的密封性能。同时,这样也便于将第一密封件41置于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
例如,第一密封件41也可以与分隔件14的顶面相连。使用容器100时,可以先将盖体3置于容器本体1的上方,然后将盖体3在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使得第一密封件41置于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将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从而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提高容器100的密封性能。同时,这样也便于将第一密封件41置于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盖体3与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41,盖体3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42,第二密封件42与第一密封件41一体成型。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42,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上后,可以将盖体3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之间的间隙密封住,防止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通过外界空气连通,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液体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高度,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在浸泡物质被浸泡后,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可选地,第二密封件42与第一密封件41一体成型,例如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均与盖体3相连,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时,可以将盖体3与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密封住,同时,将盖体3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之间的间隙密封住,提高容器100的密封性能,使得密封容器100的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以使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关闭后,可以使得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浸泡物质与液体的接触和分离,控制浸泡物质的浸泡时间,防止浸泡物质一直被浸泡,使得浸泡物质和放置件2不必从容器100中取出,即可实现浸泡物质与液体的分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4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这样可以使得分隔件14的结构更为简单,降低分隔件14的设计成本。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一体成型。例如,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可以为注塑一体成型。以使得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的内周壁之间无间隙存在,在盖体3盖设在容器本体1上后,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同时,还可以提高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的结构强度,延长容器10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腔室12的体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体积。例如,第二腔室12的体积约为第一腔室11的体积的1/4-1/2,第一腔室11的深度H1(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二腔室12的深度H2(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便于用户将液体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注入容器本体1中。例如,容器100可以用于泡茶,当用户使用第一腔室11一侧的容器本体1的边沿进行喝茶时,由于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所以可以防止分隔件14的顶面触碰到用户,使得用户喝水时更为舒适。
其中,当用户从第一腔室11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茶水时,容器本体1朝向前侧倾斜,由于连通器原理,茶水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可以与茶水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保持齐平,第二腔室12的体积越小,茶水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下降幅度越大,从而可以防止茶水流至第一容纳腔121导致浸泡物质被再次浸泡,防止茶水从第二腔室12流出导致用户烫伤,提高容器100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以便于用户将液体从第一腔室11的开口注入容器本体1中。例如,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约为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的1/4-1/2,第一腔室11的深度H1(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二腔室12的深度H2(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例如,容器100可以用于泡茶,当用户使用第一腔室11一侧的容器本体1的边沿进行喝茶时,由于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所以可以防止分隔件14的顶面触碰到用户,使得用户喝水时更为舒适。
其中,当用户从第一腔室11饮用容器本体1内的茶水时,容器本体1朝向前侧倾斜,由于连通器原理,茶水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可以与茶水在第一腔室11内的液面保持齐平,当第一腔室11的深度H1(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二腔室12的深度H2(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时,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越小,第二腔室12的体积越小,茶水在第二腔室12内的液面下降幅度越大,从而可以防止茶水流至第一容纳腔121导致浸泡物质被再次浸泡,防止茶水从第二腔室12流出导致用户烫伤,提高容器100的安全性能。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置件2可分离地设于第二腔室12。例如,放置件2可以为茶漏,在使用容器100时,可以先将浸泡物质放在放置件2中,然后将放置件2放入第二腔室12,这样便于将浸泡物质放入第二腔室12。在容器100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容器100进行清理时,可以先将放置件2从第二腔室12取出,然后对容器本体1和盖体3进行冲洗,由于放置件2已经从第二腔室12中取出,所以便于对第二腔室12进行清洗,从而可以使得容器100被清理的更为干净。
参照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置件2与第二腔室12的内侧壁相连。例如,放置件2与容器本体1一体成型。这样可以使得放置件2与容器本体1连接的更为可靠,在用户使用容器100喝水时,可以防止放置件2从第二腔室12掉落,提高容器100的安全性能。例如,放置件2、分隔件14和容器本体1一体成型,这样可以提高分隔件14、放置件2和分隔件14的结构强度,使得放置件2和分隔件14在容器本体1中固定更为可靠,延长放置件2、分隔件14和容器本体1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容器10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容器100为杯子。例如,容器100可以用于泡茶,容器100也可以用于泡酒。例如,容器100用于泡茶时,容器100可以为保温杯,容器100也可以为不保温的泡茶杯。例如,容器100可以为玻璃件、不锈钢件或陶瓷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容器100。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00可以包括容器本体1、盖体3、放置件2和分隔件14,容器本体1内部设有分隔件14,分隔件14可以将容器本体1分隔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隔件14与容器本体1的内周壁相连,分隔件14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分隔件14的延伸方向上,分隔件14的顶面与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大致齐平,分隔件14的底面与容器本体1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通道13,且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3相连。例如,分隔件14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可选地,分隔件14可以与容器本体1一体成型。
其中,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第一腔室11的深度H1(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二腔室12的深度H2(参照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以使得第二腔室12的体积小于第一腔室11的体积。例如,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约为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的1/4-1/2。
盖体3可以盖设在容器本体1的顶部,以打开和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在盖体3关闭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仅通过连通通道13连通。容器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第一密封件41设于盖体3和分隔件14的顶面之间。例如,第一密封件41可以与盖体3相连,第一密封件41也可以与分隔件14的顶面相连。第二密封件42设于盖体3和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之间,例如,第二密封件42可以与盖体3相连。可选地,第二密封件42可以与第一密封件41一体成型。
放置件2适于放置浸泡物质,放置件2设在第二腔室12内,以将第二腔室12分隔为沿上下排布的第一容纳腔121和第二容纳腔122,放置件2上形成有多个连通第一容纳腔121和第二容纳腔122的通孔21,多个通孔21均匀分布,浸泡物质位于第一容纳腔121。其中,连通通道13位于放置件2的下方,连通通道13的最高位置低于放置件2的最低位置。例如,放置件2可以为茶漏,放置件2可分离的设于第二腔室1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内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连通通道;
盖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以至少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腔室;
适于放置浸泡物质的放置件,所述放置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为沿上下排布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放置件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至少关闭所述第二腔室时,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连通通道位于所述放置件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内设有分隔件,以在所述容器本体内分隔出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分隔件的底部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限定出所述连通通道或者所述连通通道形成于所述分隔件,在所述盖体至少关闭所述第二腔室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密封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间隔开以形成所述连通通道,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放置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放置件的底面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一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分隔件密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一密封件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容器本体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体积;和/或,所述第二腔室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横截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设有最高水位线,所述最高水位线的高度低于所述放置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件可分离地设于所述第二腔室;或者,所述放置件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侧壁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杯子。
CN202221087530.0U 2022-05-07 2022-05-07 容器 Active CN217447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7530.0U CN2174473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7530.0U CN2174473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7311U true CN21744731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73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87530.0U Active CN2174473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7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56295A1 (en) Beverage brewing device
US9232871B2 (en) Single serving reusable brewing material holder with offset passage for offset bottom needle
US5125327A (en) Beverage pot
KR101845219B1 (ko) 캡슐로부터 음료를 준비하기 위한 방법, 캡슐 및 음료 준비 시스템
US20120285330A1 (en) Beverage brewing device
US4167136A (en) Beverage brewer
US20210219766A1 (en) Infusion beverage apparatus
WO2015038809A1 (en) Tea brew basket
CN217447311U (zh) 容器
US20140007777A1 (en) Liquid overflow capture device for small appliances
US5799566A (en) Self-propelled moving-filter beverage maker
US3092012A (en) Brewing apparatus for coffee maker
CN217610408U (zh) 一种便于更换茶叶的保温杯
CN212972724U (zh) 一种热饮机
CN102342711A (zh) 自动止逆型泡茶壶
CN219594262U (zh) 一种茶水分离水杯
CN217049907U (zh) 一种调味品浸泡用容器及包含此容器的瓶盖
CN217885652U (zh) 收纳式手冲咖啡壶
KR200457997Y1 (ko) 손잡이에 차를 보관하고 투입할 수 있는 찻잔
KR20210077562A (ko) 드립커피장치
CN215502321U (zh) 一种注水口与盖一体化茶壶
CN220655308U (zh) 一种具有吸嘴的保温水杯
CN220024697U (zh) 自带泡茶功能的手冲壶
CN213640432U (zh) 一种无阀门茶道杯
CN219613728U (zh) 一种食品沥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