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7284U - 一种睡眠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睡眠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7284U
CN217447284U CN202220257383.0U CN202220257383U CN217447284U CN 217447284 U CN217447284 U CN 217447284U CN 202220257383 U CN202220257383 U CN 202220257383U CN 217447284 U CN217447284 U CN 217447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layer
cervical vertebra
district
width
vertebra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573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wu Mid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wu Mid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wu Mid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wu Midi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7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7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睡眠枕,包括填充结构和包裹填充结构的表层结构,并设置有第一颈椎承托区、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该第一颈椎承托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其中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该第一颈椎承托区与第二颈椎承托区分别位于脑窝区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睡眠枕划分有多个功能区域,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对应承托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且该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其他功能区域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相比于非软管充填而言,软管充填能更好地对颈部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不会造成颈椎的压力,而非软管充填能更好地保护头部,提高睡眠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睡眠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睡眠寝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睡眠枕。
背景技术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一般认为,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讲,头部最好放在枕头的中央靠上位置,这样一是可以稳定睡眠的姿势,避免夜间频繁转换姿势造成落枕等;二是可以让颈部有一定的承托力,保持颈部的正常生理曲线,正常的睡姿是仰卧头部在枕头中间,脖子放在枕头边缘,枕头会对脖子起一个支撑作用,不会造成颈椎的压力。
市面上现有的一些枕头,通常根据使用人群划分为儿童专用枕头、老人专用枕头,尤其是儿童专用枕头,有个适宜的枕头非常有利于儿童头部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如果选择不当,将可能影响头部和颈部的生理功能,所以儿童睡眠枕的质地应柔软、透气、吸湿性好,但是不建议采用过软的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儿童俯卧姿势多,而且不容易自我调整,太软的枕头会产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脊柱颈段也会出现向前的生理弯曲,太软的枕头无法对颈部进行承托,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到颈椎。
为此,目前的睡眠枕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枕头为一体的平面式外形,不设置有多个分别承托使用者头部和颈部的功能区域,从而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与枕头的接触不完全,极其容易落枕和对颈椎产生压力;(2)枕头的填充结构都设置为同一种结构充填,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头部和颈部起到保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睡眠枕,该睡眠枕划分有多个功能区域,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对应承托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且该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其他功能区域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相比于非软管充填而言,软管充填能更好地对颈部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不会造成颈椎的压力,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颈椎,而非软管充填能更好地保护头部,提高睡眠舒适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睡眠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结构和包裹所述填充结构的表层结构,并设置有第一颈椎承托区、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所述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与第二颈椎承托区分别位于脑窝区的两侧,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与第二颈椎承托区沿长度方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睡眠枕的外周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长度边和第二长度边,以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宽度边和第二宽度边;
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在所述的表层结构形成有第一分割线,所述第二颈椎承托区在所述的表层结构形成有第二分割线,所述第一分割线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长度边相接合于A和B处,所述第二分割线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宽度边和第二宽度边相接合于C和D处。
优选地,所述A与B处靠近第一长度边的两端端部。
优选地,所述睡眠枕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长度边和第二长度边距离第一中心线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宽度尺寸S小于1/2 第一宽度边M或第二宽度边N。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割线的局部或全部与第一中心线为非重合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宽度尺寸设置为6-12cm。
优选地,所述侧睡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侧睡区分别设置在脑窝区的两侧,所述侧睡区的外端面由部分的第一宽度边、第二宽度边构成。
优选地,所述表层结构被设置成沿上下端面的上表层、下表层、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组成,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的放置,所述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表层结构被设置成沿上下端面的上表层、下表层、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组成,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的放置,所述第一侧表层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外侧部,所述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表层和下表层由不同材质或相同材料构成,由不同材料构成时,其中下表层由凉性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中,睡眠枕设置有多个功能区域,为此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一颈椎承托区或第二颈椎承托区来进行承托颈部,而不必再购买多个枕头,且使用者的头部则可以分别承托在脑窝区和侧睡区,从而睡眠枕与头部和颈部尽可能相接触,能更好地起到承托的作用,以提高睡眠舒适度。
(2)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软管充填相比于非软管充填而言,软管充填的结构硬度更大,能更好地对颈部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不会造成颈椎的压力,而非软管充填的结构硬度弱一些,更适合承托头部,从而该睡眠枕根据所承托的部位,有针对性地设置填充结构。
(3)在本实用新型中,表层结构的侧端面即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围成的360°包裹区域均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保证睡眠枕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弹性力,并且有助于睡眠枕内部的填充结构得到及时的释放,具有防潮散热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睡眠枕的整体使用寿命。
(4)在本实用新型中,表层结构的侧端面即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围成的360°包裹区域均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保证睡眠枕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弹性力,并且有助于睡眠枕内部的填充结构得到及时的释放,具有防潮散热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睡眠枕的整体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第一侧表层并非与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而是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上,所以使用者的颈部可以更直接和完全地靠在第一颈椎承托区上,尤其适合小龄儿童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睡眠枕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睡眠枕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睡眠枕,可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消费者,尤其适用于儿童。该睡眠枕包括填充结构1和包裹填充结构1的表层结构2,并设置有第一颈椎承托区3、第二颈椎承托区4、脑窝区5 和侧睡区6。此外,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对应的填充结构1被设置为软管16充填,该第二颈椎承托区4、脑窝区5和侧睡区6对应的填充结构1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其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与第二颈椎承托区4分别位于脑窝区5的两侧,第一颈椎承托区3与第二颈椎承托区4沿长度方向布置。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睡眠枕设置有第一颈椎承托区3、第二颈椎承托区4、脑窝区5和侧睡区6这四个功能区域,其中第一颈椎承托区3和第二颈椎承托区4分别位于睡眠枕的长度方向两侧,脑窝区5位于睡眠枕的中部位置,侧睡区6位于睡眠枕的宽度方向两侧,为此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一颈椎承托区3或第二颈椎承托区4来进行承托颈部,头部则可以分别承托在脑窝区5和侧睡区6,从而睡眠枕与头部和颈部尽可能相接触匹配,能更好地承托颈部和提高睡眠舒适度。此外,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填充结构1被设置为软管16充填,第二颈椎承托区4、脑窝区5和侧睡区6对应的填充结构1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软管 16充填相比于非软管充填而言,软管16充填的材质硬度更大,能更好地对颈部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不会造成颈椎的压力,而非软管充填的材质硬度弱一些,更适合承托头部,从而该睡眠枕根据所承托的部位,有针对性地设置填充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软管16充填的材质可以是PE管、乳胶、凝胶等材质,也可以是蚕砂、决明子等天然理疗材质;而非软管充填的材质可以是木棉、香蒲绒、荞麦壳、纤维棉等材质,也可以是上述的天然理疗材质。另外,由于第一颈椎承托区3内为软管充填,第二颈椎承托区4内为非软管充填,以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者,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选择使用第一颈椎承托区3 或第二颈椎承托区4,而不必再购买多个枕头,功能多样且实用。
如图1和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睡眠枕的外周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长度边7和第二长度边8,以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宽度边9和第二宽度边10。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在表层结构2形成有第一分割线11,第二颈椎承托区4在表层结构2形成有第二分割线12,第一分割线11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长度边7相接合于A和B处,第二分割线12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宽度边9和第二宽度边10相接合于C和D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睡眠枕的第一长度边7、第二长度边8、第一宽度边9和第二宽度边10可以相互连接,且上述这四条边可以是直线或弧线或曲线。第一分隔线11的首末两端与第一长度边7相交于A和B,第二分隔线12的首末两端分别与第一宽度边9 和第二宽度边10相交于C和D;为此该第一分割线11靠近第一长度边7并与第一长度边7围绕形成第一颈椎承托区3,该第二分割线12靠近第二长度边8 并与第二长度边8、第一宽度边9和第二宽度边10围绕形成第二颈椎承托区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A与B处靠近第一长度边7的两端端部,并非是与第一宽度边9和/或第二宽度边连接,所以该第一分隔线11朝远离第二分隔线12的方向弧形延伸,从而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横向长度小于第二颈椎承托区4的横向长度,为此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形状与人体仰卧后的颈部相匹配,从而能更好地对人体颈部起到承托的作用,也更适用于低龄儿童。
如图4和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睡眠枕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中心线13,第一长度边7和第二长度边8距离第一中心线13的宽度相同,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S小于1/2第一宽度边9M或第二宽度边10N。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长度边7至第一中心线13的距离等于第二长度边8 至第一中心线13的距离,但是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S小于二分之一的第一宽度边9M或小于二分之一的第二宽度边10N,第二颈椎承托区4的宽度尺寸Y小于1/2第一宽度边9M或第二宽度边10N。例如,第一宽度边9M或第二宽度边10N为20cm,则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S小于10cm,第二颈椎承托区4的宽度尺寸Y也小于10cm。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局部的第一分割线11与第一中心线13为非重合设置,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一分割线11与第一中心线13为非重合设置,为此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与第二颈椎承托区4之间有足够的区域设置为脑窝区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的颈部靠在第一颈椎承托区3时,使用者的头部则靠在脑窝区5和第二颈椎承托区4,当使用者的颈部靠在第二颈椎承托区4时,使用者的头部则靠在脑窝区5和第一颈椎承托区3,从而该设计符合人体学,可以大大提高睡眠舒适性和睡眠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 6-12cm。例如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6cm;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12cm;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7cm;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8cm;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9cm,或者设置为6-12cm这一区域值中的任一尺寸值。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宽度边9和第二宽度边10的宽度尺寸一定大于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宽度尺寸。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侧睡区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睡区6 分别设置在脑窝区5的两侧,侧睡区6的外端面由部分的第一宽度边9、第二宽度边10构成,侧睡区6的内端面由脑窝区5的两边构成,因此该侧睡区6位于第一颈椎承托区3和第二颈椎承托区4,主要用于承托使用者侧睡时的头部。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表层结构2被设置沿成上下端面的上表层21、下表层22、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23、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组成;该上表层21、下表层22、第一侧表层23、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该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1的放置,第一侧表层23、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侧表层23对应位于第一长度边7,第二侧表层24对应位于第一宽度边9,第三侧表层25对应位于第二宽度边8,第四侧表层26对应位于第二宽度边10,填充结构1可以通过开口结构在容纳区域填充至睡眠枕内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表层结构2的侧端面即第一侧表层23、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连为一体围成的360°包裹区域均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保证睡眠枕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弹性力,并且有助于睡眠枕内部的填充结构得到及时的释放,具有防潮散热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睡眠枕的整体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表层结构2被设置成沿上下端面的上表层21、下表层22、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23、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组成;该上表层21、下表层22、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该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1的放置,第一侧表层23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外侧部,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侧表层23对应位于第一长度边7,第二侧表层24对应位于第一宽度边9,第三侧表层25对应位于第二宽度边8,第四侧表层26对应位于第二宽度边10,填充结构1可以通过开口结构在容纳区域填充至睡眠枕内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表层结构2的侧端面即第二侧表层 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连为一体围成的360°包裹区域均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保证睡眠枕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弹性力,并且有助于睡眠枕内部的填充结构得到及时的释放,具有防潮散热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睡眠枕的整体使用寿命。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侧表层23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3的外侧部,也就是说,第一侧表层23并非与第二侧表层24、第三侧表层25和第四侧表层26连为一体,而是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3上,所以使用者的颈部可以更直接和完全地靠在第一颈椎承托区3上,尤其适合小龄儿童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表层21和下表层22由不同材质或相同材料构成,由不同材料构成时,其中下表层22由凉性材质制成。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表层21和/或下表层22的材质可以是棉麻、化纤、记忆棉、乳胶等材质,当然该下表层22和/或下表层22也可以由凉性材质制成,例如竹席、草席、亚麻席、藤席、冰丝等材质,具有透气、清凉降温的作用,尤其适合夏季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睡眠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结构和包裹所述填充结构的表层结构,并设置有第一颈椎承托区、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软管充填,所述第二颈椎承托区、脑窝区和侧睡区对应的填充结构被设置为非软管充填,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与第二颈椎承托区分别位于脑窝区的两侧,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与第二颈椎承托区沿长度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枕的外周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长度边和第二长度边,以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宽度边和第二宽度边;
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在所述的表层结构形成有第一分割线,所述第二颈椎承托区在所述的表层结构形成有第二分割线,所述第一分割线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长度边相接合于A和B处,所述第二分割线的首端与末端分别与第一宽度边和第二宽度边相接合于C和D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A与B处靠近第一长度边的两端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枕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长度边和第二长度边距离第一中心线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宽度尺寸S小于1/2第一宽度边M或第二宽度边N。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割线的局部或全部与第一中心线为非重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宽度尺寸设置为6-12cm。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睡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侧睡区分别设置在脑窝区的两侧,所述侧睡区的外端面由部分的第一宽度边、第二宽度边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结构被设置成沿上下端面的上表层、下表层、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组成,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的放置,所述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结构被设置成沿上下端面的上表层、下表层、沿侧端面的第一侧表层、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和第四侧表层组成,共同围成设有开口结构的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填充结构的放置,所述第一侧表层设置在第一颈椎承托区的外侧部,所述第二侧表层、第三侧表层、第四侧表层连为一体且均设置为网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睡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层和下表层由不同材质或相同材料构成,由不同材料构成时,其中下表层由凉性材质制成。
CN202220257383.0U 2021-12-31 2022-02-09 一种睡眠枕 Active CN2174472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0851 2021-12-31
CN2021234108518 2021-12-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7284U true CN217447284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4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57383.0U Active CN217447284U (zh) 2021-12-31 2022-02-09 一种睡眠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7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645505B2 (en) A supporting pillow for use to support the nape of the neck/head or, if desired, the small of the back
US5644810A (en) Pillow for supine and side-orientated sleeping positions
KR200489782Y1 (ko) 3중 구조 베개
KR20090031201A (ko) 다중의 구조를 갖는 베개
US20120023676A1 (en) Orthopedic pillow having oblong central aperture
KR100982080B1 (ko) 머리 지지 및 경추 보호용 기능성 베개
KR102109986B1 (ko) 기능성 날개 베개
CN217447284U (zh) 一种睡眠枕
KR200405706Y1 (ko) 기능성 메모리폼 베개
WO2019112412A1 (es) Almohada ergonomica y ortopedica para evitar arrugas faciales durante el descanso
KR102475466B1 (ko) 교정용 경추베개
CN105877339A (zh) 枕头
CN213849887U (zh) 一种保健枕头
CN104095458B (zh) 枕头
CN201256829Y (zh) 具有仰卧和侧卧生理曲度的颈椎保健枕
CN203388611U (zh) 一种负氧离子蚕丝保健枕
CN218246658U (zh) 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
CN214484094U (zh) 双层双凹枕头
CN219125899U (zh) 一种内置弹性结构的竹席枕
KR102639636B1 (ko) 경추 베개
CN217743861U (zh) 一种具有颈椎支撑及护耳功能的记忆枕
CN212186001U (zh) 一种枕头
CN220631784U (zh) 婴儿抱枕
CN215348206U (zh) 一种具有支撑颈椎改善睡眠功能的枕芯
CN212233959U (zh) 一种新型模块式枕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