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090U -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090U
CN217444090U CN202220885770.9U CN202220885770U CN217444090U CN 217444090 U CN217444090 U CN 217444090U CN 202220885770 U CN202220885770 U CN 202220885770U CN 217444090 U CN217444090 U CN 217444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ignal transmission
layer
transmission cable
cor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857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果
赖锋云
谷全正
刘治虎
江浪溱
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Laisen Cab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Laisen Cab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Laisen Cab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Laisen Cab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857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上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包括信号芯线对组件、电源芯线组件、控制芯线组件、PP带填充件及保护套组件。第一信号芯线和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增加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使得信号芯线对的耐拉伸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另外PP带填充件位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中心位置,PP带填充件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作用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作用力受到PP带填充件的缓冲作用,从而抵消掉信号传输线缆所受到的外部作用力,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径向抗形变效果。金属屏蔽箔套层及金属屏蔽箔包套在信号传输线缆中起到双重屏蔽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的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线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背景技术
信号传输线缆主要用于自动化设备之间连接时传输信号。在现有技术中,信号传输线缆多数由套管及芯线组成,芯线之间并无填充物阻隔,芯线在套管内的位置较凌乱混杂,从而使得信号在芯线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互相干扰,由于芯线不能很好地屏蔽掉外界的干扰信号,进而使得芯线的信号传输效果较差。另外,信号传输线缆连接在自动化设备上时,自动化设备经常会被调试,在自动化设备的调试过程中,信号传输线缆通常会被调试人员反复踩踏,由于信号传输线缆受到外部作用力的撞击,使得里面的芯线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断裂,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损耗率,进而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径向抗形变效果较好及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的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信号传输线缆,包括:
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包括第一信号芯线、第二信号芯线、金属屏蔽箔包套及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第一信号芯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外,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外;
电源芯线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电源芯线,所述电源芯线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的外壁连接;
控制芯线组件,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控制芯线;
PP带填充件,所述PP带填充件分别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电源芯线及所述控制芯线相抵接;以及
保护套组件,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金属屏蔽箔套层及芳纶纤维编织层,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用于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及所述PP带填充件外,并且所述电源芯线、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及所述控制芯线均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的内壁连接,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外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还包括地线,所述地线设置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内,且所述地线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的内壁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包括铝箔基材层及设置在所述铝箔基材层上的第一镀银层,所述第一镀银层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连接,所述铝箔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银层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及所述地线均抵接于所述铝箔基材层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包括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包括四根所述控制芯线,四根所述控制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包括铜箔基材层及设置在所述铜箔基材层上的第二镀银层,所述第二镀银层与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连接,所述铜箔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镀银层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及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均抵接于所述铜箔基材层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编织层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组件还包括聚氯乙烯套层,所述聚氯乙烯套层包覆在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外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
一种信号传输线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的信号传输线缆,第一信号芯线和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增加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使得信号芯线对的耐拉伸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另外PP带填充件位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中心位置,PP带填充件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作用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作用力受到PP带填充件的缓冲作用,从而抵消掉信号传输线缆所受到的外部作用力,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径向抗形变效果。金属屏蔽箔套层包覆于信号芯线对组件、电源芯线组件及控制芯线组件,使得金属屏蔽箔套层起到能够隔绝外部信号干扰的作用,且金属屏蔽箔套层可以防止内部控制芯线组件的信号外传。金属屏蔽箔包套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可以杜绝内部信号芯线对的信号外传,也可以防止外部控制芯线组件的信号干扰。金属屏蔽箔套层及金属屏蔽箔包套在信号传输线缆中起到双重屏蔽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的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信号传输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线缆,包括信号芯线对组件、电源芯线组件、控制芯线组件、PP带填充件及保护套组件。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包括第一信号芯线、第二信号芯线、金属屏蔽箔包套及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第一信号芯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外,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外。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电源芯线,所述电源芯线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的外壁连接。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控制芯线。所述PP带填充件分别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电源芯线及所述控制芯线相抵接。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金属屏蔽箔套层及芳纶纤维编织层,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用于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及所述PP带填充件外,并且所述电源芯线、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及所述控制芯线均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的内壁连接,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外壁上。
上述的信号传输线缆,第一信号芯线和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增加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使得信号芯线对的耐拉伸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另外PP带填充件位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中心位置,PP带填充件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作用于信号传输线缆的作用力受到PP带填充件的缓冲作用,从而抵消掉信号传输线缆所受到的外部作用力,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径向抗形变效果。金属屏蔽箔套层包覆于信号芯线对组件、电源芯线组件及控制芯线组件,使得金属屏蔽箔套层起到能够隔绝外部信号干扰的作用,且金属屏蔽箔套层可以防止内部控制芯线组件的信号外传。金属屏蔽箔包套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可以杜绝内部信号芯线对的信号外传,也可以防止外部控制芯线组件的信号干扰。金属屏蔽箔套层及金属屏蔽箔包套在信号传输线缆中起到双重屏蔽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的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
为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信号传输线缆10包括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控制芯线组件300、PP带填充件400及保护套组件500。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包括第一信号芯线110、第二信号芯线120、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及聚丙烯编织层140,所述第一信号芯线110和所述第二信号芯线120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外,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外。所述电源芯线组件200包括至少一根电源芯线,所述电源芯线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的外壁连接。所述控制芯线组件300包括至少一根控制芯线。所述PP带填充件400分别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所述电源芯线及所述控制芯线相抵接。所述保护套组件500包括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及芳纶纤维编织层520,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用于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所述电源芯线组件200、所述控制芯线组件300及所述PP带填充件400外,并且所述电源芯线、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及所述控制芯线均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的内壁连接,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外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聚丙烯编织层140包覆在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外,即聚丙烯编织层140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信号芯线对组件1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通过PP带填充件400和聚丙烯编织层140阻隔开来。金属屏蔽箔套层510用于包覆在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控制芯线组件300及PP带填充件400外,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包覆在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外壁上,即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包覆于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控制芯线组件300及PP带填充件400。
上述的信号传输线缆10,第一信号芯线110和第二信号芯线120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增加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使得信号芯线对的耐拉伸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另外PP带填充件400位于信号传输线缆10的中心位置,PP带填充件400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作用于信号传输线缆10的作用力受到PP带填充件400的缓冲作用,从而抵消掉信号传输线缆10所受到的外部作用力,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抗形变效果。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包覆于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使得金属屏蔽箔套层510起到能够隔绝外部信号干扰的作用,且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可以防止内部控制芯线组件300的信号外传。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可以杜绝内部信号芯线对的信号外传,也可以防止外部控制芯线组件300的信号干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及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在信号传输线缆10中起到双重屏蔽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还包括地线150,所述地线150设置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内,且所述地线150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130的内壁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地线150设置于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内,主要是防止信号芯线对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出现静电现象,使得信号芯线对产生的静电通过地线150引出,进一步地,地线150在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内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线缆10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包括铝箔基材层131及设置在所述铝箔基材层131上的第一镀银层132,所述第一镀银层132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连接,所述铝箔基材层131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银层132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及所述地线150均抵接于所述铝箔基材层131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芯线对及地线150均抵接于铝箔基材层131的内壁,使得信号芯线对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处于封闭的状态,使得信号不会外传,从而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进而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另外第一镀银层132包覆在铝箔基材层131上,使得第一镀银层132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的电信号,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屏蔽效果。聚丙烯编织层140包覆在第一镀银层132上,聚丙烯编织层140起到保护信号芯线对的作用,使得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增大,从而加强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能力。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芯线组件200包括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电源芯线以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使得每一根电源芯线所受到的外力是相同且均匀的,从而避免了电源芯线因偏心的影响而受力不均的问题,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芯线组件300包括四根所述控制芯线,四根所述控制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四根控制芯线以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使得每一根控制芯线所受到的外力是相同且均匀的,从而避免了控制芯线因偏心的影响而受力不均的问题,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包括铜箔基材层511及设置在所述铜箔基材层511上的第二镀银层512,所述第二镀银层512与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520连接,所述铜箔基材层511设置于所述第二镀银层512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100、所述电源芯线组件200及所述控制芯线组件300均抵接于所述铜箔基材层511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均抵接于铜箔基材层511的内壁,使得信号芯线对组件1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处于封闭的状态,使得信号不会外传,从而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进而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另外第二镀银层512包覆在铜箔基材层511上,使得第二镀银层512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的电信号,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屏蔽效果。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包覆在第二镀银层512上,芳纶纤维编织层520起到保护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横截面积增大,从而加强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抗形变能力。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编织层140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使得聚丙烯编织层140的受力更加均匀,同时网状结构能很好的加强聚丙烯编织层140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聚丙烯编织层140的抗形变效果增强。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组件500还包括聚氯乙烯套层530,所述聚氯乙烯套层530包覆在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外壁上。在本实施例中,聚氯乙烯套层530包覆在芳纶纤维编织层520外壁上,增加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横截面积,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同时,聚氯乙烯套层530为绝缘结构,可以很好的保护信号传输线缆10的内部结构,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安全性能较好。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520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使得芳纶纤维编织层520的受力更加均匀,同时网状结构能很好的加强芳纶纤维编织层520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芳纶纤维编织层520的抗形变效果增强,进而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抗形变效果增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线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的信号传输线缆10,第一信号芯线110和第二信号芯线120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增加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横截面积,使得信号芯线对的耐拉伸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信号芯线对的径向抗形变效果,另外PP带填充件400位于信号传输线缆10的中心位置,PP带填充件400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作用于信号传输线缆10的作用力受到PP带填充件400的缓冲作用,从而抵消掉信号传输线缆10所受到的外部作用力,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10的径向抗形变效果。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包覆于信号芯线对组件100、电源芯线组件200及控制芯线组件300,使得金属屏蔽箔套层510起到能够隔绝外部信号干扰的作用,且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可以防止内部控制芯线组件300的信号外传。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包覆在信号芯线对外,可以杜绝内部信号芯线对的信号外传,也可以防止外部控制芯线组件300的信号干扰。金属屏蔽箔套层510及金属屏蔽箔包套130在信号传输线缆10中起到双重屏蔽的作用,使得信号传输线缆10的屏蔽抗干扰效果较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包括第一信号芯线、第二信号芯线、金属屏蔽箔包套及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第一信号芯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芯线相铰合形成信号芯线对,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外,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外;
电源芯线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电源芯线,所述电源芯线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的外壁连接;
控制芯线组件,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控制芯线;
PP带填充件,所述PP带填充件分别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所述电源芯线及所述控制芯线相抵接;以及
保护套组件,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金属屏蔽箔套层及芳纶纤维编织层,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用于包覆在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及所述PP带填充件外,并且所述电源芯线、所述聚丙烯编织层及所述控制芯线均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的内壁连接,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外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还包括地线,所述地线设置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内,且所述地线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的内壁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箔包套包括铝箔基材层及设置在所述铝箔基材层上的第一镀银层,所述第一镀银层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连接,所述铝箔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银层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及所述地线均抵接于所述铝箔基材层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包括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两根所述电源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包括四根所述控制芯线,四根所述控制芯线以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箔套层包括铜箔基材层及设置在所述铜箔基材层上的第二镀银层,所述第二镀银层与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连接,所述铜箔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镀银层的内侧,且所述信号芯线对组件、所述电源芯线组件及所述控制芯线组件均抵接于所述铜箔基材层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编织层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组件还包括聚氯乙烯套层,所述聚氯乙烯套层包覆在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芳纶纤维编织层为交错钩连的网状结构。
10.一种信号传输线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线缆。
CN202220885770.9U 2022-04-15 2022-04-15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Active CN217444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5770.9U CN217444090U (zh) 2022-04-15 2022-04-15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5770.9U CN217444090U (zh) 2022-04-15 2022-04-15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090U true CN217444090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7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85770.9U Active CN217444090U (zh) 2022-04-15 2022-04-15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1231A (zh) 一种抗挤压耐拉伸电力电缆
CN217444090U (zh) 信号传输线缆及信号传输线组
CN208225563U (zh) 一种组合电缆
CN215184480U (zh) 一种综合射频电缆
CN210777903U (zh) 超耐弯曲控制电线
CN209343805U (zh) 一种用于智能机器人的高耐扭转度拖链电缆
CN209000585U (zh) 一种高强度加强芯复合型架空电缆
CN203150256U (zh) 高强度吊车用综合电缆
CN217444108U (zh) 信号线束及控制器
CN218351150U (zh) 一种双屏蔽新型机器人耐扭转电缆
CN109659072B (zh) 用于智能机器人的高耐扭转度拖链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CN218159767U (zh) 一种船用雷达通信复合电缆
CN220873281U (zh) 一种双屏蔽的超六类网线
CN220085717U (zh) 大载流量高屏蔽电缆
CN217690536U (zh) 一种新型采煤机金属屏蔽型光电复合橡套软电缆
CN210349344U (zh) 一种复合型工业机器人电缆
CN219891929U (zh) 一种复合线缆
CN216597022U (zh) 一种抗拉伸型电线电缆
CN216671276U (zh) 一种防缠绕的电线电缆
CN218351144U (zh) 一种高强度电线
CN212161373U (zh) 一种阻燃耐火高性能双绞线
CN213400649U (zh) 抗电磁干扰复合屏蔽电线电缆
CN215377054U (zh) 一种用于高频数据传输的usb4同轴电缆
CN214847814U (zh) 一种高阻燃绝缘电线电缆
CN217008749U (zh) 一种防撕裂的rvvp型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屏蔽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