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8039U -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 Google Patents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8039U
CN217428039U CN202220826315.1U CN202220826315U CN217428039U CN 217428039 U CN217428039 U CN 217428039U CN 202220826315 U CN202220826315 U CN 202220826315U CN 217428039 U CN217428039 U CN 217428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hotovoltaic
tension force
colum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263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Renewables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Renewable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Renewables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Renewable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2631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8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8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8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支架包括固定架和拉力传力机构,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柱、顶架和支撑柱,所述固定柱用于固定设置于待安装面,所述顶架位于所述固定柱的上端且分别与各所述固定柱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用于与所述待安装面抵接;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架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可以降低对支撑柱的下端与待安装面的连接结构限制,支撑柱的下端无需设置固定结构,可以降低对待安装面在支撑柱处的性能要求例如降低对承载能力或受拉能力的需求,光伏支架的适用性广。

Description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光伏发电取得广泛的应用。
目前,光伏发电的光伏板组件一般通过光伏支架安装于屋顶等场合,光伏支架包括多个支撑于屋顶的立柱和连接于立柱顶端的顶架,往往各立柱的下端设置配重结构或锚固结构实现立柱相对于屋顶的位置固定,从而避免光伏板组件及光伏支架因风吸等原因脱离屋顶等安装面,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但是,这种各立柱的下端设置配重结构或锚固结构的固定方式,对待安装面在各立柱处的承载能力或受拉能力的要求较高,适用性较弱,尤其是在屋顶使用时,可能会因大量的配重结构或锚固结构造成对屋顶的损坏,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如何在兼顾光伏支架的安装稳定性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光伏支架在屋顶等场合的适用性。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光伏支架包括固定架和拉力传力机构,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柱、顶架和支撑柱,所述固定柱用于固定设置于待安装面,所述顶架位于所述固定柱的上端且分别与各所述固定柱连接;
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用于与所述待安装面抵接;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架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固定架还包括用于设置于所述待安装面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柱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待安装面;
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固定柱和/或所述固定结构处。
可选地,所述固定柱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相邻设置的所述固定柱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拉力传力机构在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柱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拉力传力机构包括传力件,所述第一支撑柱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传力件;所述传力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并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上端连接点,所述传力件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拉力传力机构包括传力件,沿第一方向,所述传力件依次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多个上端连接点,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连接点位于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柱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所有所述连接点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依次增高后依次降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所受到的所述拉力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合力沿所述第一支撑柱轴向指向所述待安装面。
可选地,所述传力件包括柔性传力件和/或拉杆件。
可选地,所述拉力传力机构包括传力件和拉力调整结构,所述拉力传力机构通过所述传力件实现相邻连接点之间的拉力传递,所述拉力调整结构设置于所述传力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如此,可以通过固定柱和支撑柱形成对顶架(及顶架上的光伏板组件)的支撑,确保对顶架(及顶架上的光伏板组件)的支撑;并且,拉力传力机构的上端与固定架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支撑柱设置,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支撑柱的位置,可以通过拉力传力机构在待安装面和支撑柱之间传递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支撑柱与待安装面的抵接力,确保支撑处的支撑稳定性;并且,这种设置方式,在顶架(及顶架上的光伏板组件)因风吸等原因而具有相对于待安装面上扬的趋势时,由于固定柱的下端固定和拉力传力机构的下端固定,可以对顶架特别是支撑柱处提供向下的拉力,支撑柱无需与待安装面固定,例如无需在支撑柱处的待安装面打孔或设置配重。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可以兼顾光伏支架的安装稳定性需求,还可以降低对支撑柱的下端与待安装面的连接结构限制,可以降低对待安装面在支撑柱处的性能要求(例如降低对承载能力或受拉能力的需求),光伏支架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合,适用性广。例如,当光伏支架用于屋顶时,可以优先在有立面支撑的位置布置固定柱,而无立面支撑的位置则优先布置支撑柱,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屋顶的受力状况,从而光伏支架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屋顶。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光伏支架。
所述光伏电站具备所述光伏支架所具备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支撑柱在D1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第一支撑柱在D2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一支撑柱在D3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架,11-固定柱,12-顶架,13-支撑柱,131-第一支撑柱,14-固定结构,141-锚固结构,142-配重结构,15-第一支撑柱组,2-拉力传力机构,21-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1-传力件,22-第二拉力传力机构,3-待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示例性地”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这样,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右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左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支架,本说明书中,将以该光伏支架用于作为铺设光伏板组件的支撑结构,该光伏支架用于平屋顶的场合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设计构思的情况下,该光伏支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合,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光伏支架包括固定架1和拉力传力机构2,固定架1包括固定柱11、顶架12和支撑柱13,固定柱11用于固定设置于待安装面3,顶架12位于固定柱11的上端且分别与各固定柱11连接;
支撑柱13的上端与顶架12连接,支撑柱13的下端用于与待安装面3抵接;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与固定架1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支撑柱13设置,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支撑柱13的位置。
固定架1一般为光伏支架的主体结构,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引入“支柱”的概念,支柱包括固定柱11和支撑柱13,支柱的上端均与顶架12连接,所有支柱共同用于对顶架12的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拉力传力机构2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作为限制,其能够给固定架1特别是支撑柱13提供向下的拉力即可,后文还会详细说明。
如此,可以通过固定柱11和支撑柱13形成对顶架12(及顶架12上的光伏板组件)的支撑,确保对顶架12(及顶架12上的光伏板组件)的支撑;并且,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与固定架1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支撑柱13设置,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支撑柱13的位置,可以通过拉力传力机构2在待安装面3和支撑柱13之间传递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支撑柱13与待安装面3的抵接力,确保支撑处13的支撑稳定性;并且,这种设置方式,在顶架12(及顶架12上的光伏板组件)因风吸等原因而具有相对于待安装面3上扬的趋势时,由于固定柱11的下端固定和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固定,可以对顶架12特别是支撑柱13处提供向下的拉力,支撑柱13无需与待安装面3固定,例如无需在支撑柱13处的待安装面3打孔或设置配重。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可以兼顾光伏支架的安装稳定性需求,还可以降低对支撑柱13的下端与待安装面3的连接结构限制,可以降低对待安装面3在支撑柱13处的性能要求(例如降低对承载能力或受拉能力的需求),光伏支架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合,适用性广。例如,当光伏支架用于屋顶时,可以优先在有立面支撑的位置布置固定柱11,而无立面支撑的位置则优先布置支撑柱13,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屋顶的受力状况,从而光伏支架可以适用于等多的屋顶。
如图1所示,可选地,固定架1还包括用于设置于待安装面3的固定结构14,固定柱11通过固定结构14固定设置于待安装面3;
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与支撑柱13连接,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设置于固定柱11和/或固定结构14处。
一般地,固定结构14可以包括锚固结构141和/或配重结构142,图3示出了固定结构14包括锚固结构141的情况,图4示出了固定结构14包括配重结构142的情况。
拉力传力机构2用于与支撑柱13连接的一端为上端,拉力传力机构2用于与固定柱11或固定结构14连接的一端为下端,这里的上端和下端并不表示拉力传力机构2实际意义的两端,例如,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可以分别与多个固定结构14连接,其上端可以具有多个连接点,下端也可以具有多个连接点。
应当理解的是,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可以与固定柱11所连接的固定结构14之外的固定结构14连接,此时,该固定结构14所在的位置可以选择性地位于固定架1所覆盖的区域之外,其不作为限制。示例性地,固定柱11通过固定结构14设置于平屋顶,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通过另外的固定结构14连接于地面或该平屋顶。
示例性地,固定柱11通过固定结构14设置于平屋顶的待安装面3,且优先设置于具有立面支撑(即固定柱11的位置对应于墙体位置)的待安装面3处,无立面支撑的待安装面3处优先设置支撑柱13,对支撑柱13的受力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拉力传力机构2的多个下端可以优先连接至具有立面支撑的固定柱11或者固定柱11所对应的固定结构14,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还可以连接至另外的固定结构14,该固定结构14可以设置于地面的待安装面3,或者,设置于平屋顶的待安装面3。这种情况下,可以大大降低支撑柱13处平屋顶的待安装面3受拉或者受压的结构强度需求。
如此,将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连接至固定柱11或固定结构14,将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连接至支撑柱13,从而在支撑柱13的下端不与待安装面3固定连接的情况下,顶架12在各支撑柱13处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支撑力和拉力,拉力传力机构2的连接结构可靠,稳定性高。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拉力传力机构2还可以间接连接至支撑柱13,例如,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连接至顶架12上靠近支撑柱13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柱11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支撑柱13包括第一支撑柱131,至少一组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固定柱11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柱131,拉力传力机构2在第一支撑柱131的上端以及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连接点。
示例性地,第一方向为东西方向,后文描述的第二方向为南北方向,支柱沿第一方向等距分布,其中部分支柱为固定柱11,部分支柱为支撑柱13,一般位于第一方向两端的支柱为固定柱11,相邻设置的固定柱11之间的支撑柱13为第一支撑柱131。
也就是说,拉力传力机构2与第一支撑柱131固定连接形成一个连接点,且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力传力机构2(的连接点)。此时,拉力传力机构2的连接点可以是下端连接点,也可以是上端连接点,后续会示例性说明。
此时,拉力传力机构2在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与第一支撑柱131相间隔的连接点,使得第一支撑柱131受到的拉力传力机构2在第一方向两侧的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支撑柱131受到的侧向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一支撑柱131在第一方向的位置稳定性,防止第一支撑柱131侧倾。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柱131所受到的拉力传力机构2的作用力的合力沿第一支撑柱131轴向指向待安装面3。
需要说明的是,即该合力的理想方向指向Z轴反方向,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合力的方向与Z轴反方向可以存在一定的角度误差,例如±5°。一般在固定柱11和第一支撑柱131的位置确定后,在进行拉力传力机构2的连接点(上端连接点和下端连接点)的位置设计时,进行受力分析,使得第一支撑柱131所受到的侧向分力相抵消,后续会示例性说明。
如此,第一支撑柱131的受力稳定性高,不易因第一方向的侧向力而倾覆,光伏支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得以保证。
本说明书中后续以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一个或多个传力件211,传力件211为柔性传力件的情况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4所示,可选地,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传力件211,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传力件211;传力件211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131连接并形成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连接点,传力件21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形成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连接点。
为便于说明,将这种设置方式的拉力传力机构2定义为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如图4所示,示例性地,任意第一支撑柱131对应设置有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的两个传力件211的上端均与第一支撑柱131固定连接,两个传力件211的下端连接点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例如,传力件211的下端连接点设置于固定柱11或者固定柱11所连接的固定结构14,或者传力件211的下端连接点设置于另外的固定结构14,此时,优选地,两个传力件211在第一方向上关于第一支撑柱131对称设置,两个传力件211的上端还可以连接为一体。
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加强单个第一支撑柱131处的结构稳定性,例如位于光伏支架沿第一方向中间位置的第一支撑柱131的拉力需要加强,则可以对应该第一支撑柱131设置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
如图2和图3所示,区别于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的方案,可选地,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传力件211,沿第一方向,传力件211依次与多个第一支撑柱131连接形成拉力传力机构2的多个上端连接点;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连接点位于所有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如图2所示,为便于说明,将这种设置方式的拉力传力机构2定义为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此时,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的上端分别与多个第一支撑柱131连接形成第一支撑柱组15,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的下端连接点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柱组15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示例性地,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固定柱11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柱131,两个第一支撑柱131的上端分别与第一个传力件211连接形成第一支撑柱组15,第一支撑柱组15位于第一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一支撑柱131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个传力件211,第二个传力件211的下端连接至固定柱11或固定柱11所对应的固定结构14。第一个传力件211可以分别与第二个传力件211设置为一体结构。
如此,可以通过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加强多个第一支撑柱131之间例如在第一方向的联动性,可以提高光伏支架的整体稳定性,一个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可以与多个第一支撑柱131连接,例如提供向下的拉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的下端连接点的数量需求。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拉力传力机构2的所有连接点,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依次增高后依次降低。
示例性地,如图2示出了最高的两个上端连接点的位置相齐平的情况。
图3示出了,最高的上端连接点两侧的连接点的高度依次降低的情况。
如此,可以较好地经各传力件211向各第一支撑柱131传递拉力,并且,第一支撑柱131不存在受到的两个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均朝向上方的情况,为第一支撑柱131获得向下的作用力提供结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拉力传力机构2既可以包括第一拉力传力机构21,还可以包括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拉力传力机构2还可以包括拉力调整结构,拉力调整结构可以设置于相邻两个连接点之间,用于调整传力件211的松紧,从而实现拉力调整。
示例性地,当传力件211为柔性传力件时,拉力调整结构可以包括棘轮装置、绞盘装置或者花篮螺丝装置,使用方式可以采用相关技术。
示例性地,拉力调整结构可以包括滑块,滑块在上下方向位置可调地安装于支撑柱13,拉力传力件211通过与滑块连接实现与支撑柱13的连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拉力的调整,例如,在使用或更换支撑柱13后可以通过拉力调整结构进行拉力的调整。
示例性地,上述第二拉力传力机构22采用一根柔性传力件,柔性传力件依次绕经各第一支撑柱131设置的环状挂耳后两端分别与位于第一方向两端的两个固定柱11连接,柔性传力件上设置拉力调整结构,此时,各环状挂耳处可以通过夹块将柔性传力抱夹固定在环状挂耳上,在使用一端时间后需要进行拉力调整时,先松开夹块,然后再进行拉力调整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支撑柱13稳定性,可以对支撑柱13进行结构设计。
支撑柱13包括主体和支撑脚,主体的下端与支撑脚连接,上端与顶架12连接,支撑脚与待安装面3接触面积大于主体的横截面积。
这里,主体的横截面积一般指主体在上下方向中间位置的横截面积,主体的上端可以通过多个斜架与顶架12连接,支撑脚可以设置为盘状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具有多个斜撑的结构,其不作为限制。
支撑脚底部可以设置橡胶等缓冲件,避免硬接触造成对待安装面3的损坏。
当然,为了提高支撑柱13的结构稳定性,也可以选择在支撑柱13的底部与屋面之间增加不破坏屋面的结合措施,例如少量的混凝土覆盖、结构胶粘结、沥青粘结等等。这样的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内限制支撑柱13的移动。
上述实施例中柔性传力件可以是拉索或拉链等。
另外,区别于上述拉力传力件211包括柔性传力件的情况,拉力传力件211也可以包括拉杆件,例如,通过多个拉杆件连接形成该拉力传力机构2。当然二者也可以配合使用,其不作为限制,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5至7所示,图5为图4中第一支撑柱131在D1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2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6为图2中第一支撑柱131在D2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2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7为图3中第一支撑柱131在D3连接点处受拉力传力机构2拉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其中,F1和F2为第一支撑柱131在连接处受到的拉力传力机构2的拉力,F合为F1和F2的合力,F11为F1在X轴方向的分力,F12为F1在Z轴方向的分力,F21为F2在X轴方向的分力,F22为F2在Z轴方向的分力,当然,在部分情况下,F1或F2不存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如图6所示情况。理想状态下,F11应与F21抵消,第一支撑柱131所受到的拉力传力机构2的作用力的合力F合为F21与F11的合力。一般通过连接点之间的高度差调整F1或F2与Z轴方向的夹角,从而调整理论的合力F合的指向。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包括如上实施例的光伏支架。
示例性地,多个光伏支架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和/或,多个光伏支架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光伏支架点阵。应当理解,各光伏支架的结构例如高度不必完全相同。
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光伏支架之间同样可以设置另外的拉力传力机构2,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动与修改,这些变动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1)和拉力传力机构(2),所述固定架(1)包括固定柱(11)、顶架(12)和支撑柱(13),所述固定柱(11)用于固定设置于待安装面(3),所述顶架(12)位于所述固定柱(11)的上端且分别与各所述固定柱(11)连接;
所述支撑柱(13)的上端与所述顶架(12)连接,所述支撑柱(13)的下端用于与所述待安装面(3)抵接;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架(1)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所述支撑柱(13)设置,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固定设置于远离所述支撑柱(13)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还包括用于设置于所述待安装面(3)的固定结构(14),所述固定柱(11)通过所述固定结构(14)固定设置于所述待安装面(3);
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柱(13)连接,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1)和/或所述固定结构(14)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11)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支撑柱(13)包括第一支撑柱(131),相邻设置的所述固定柱(11)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在所述第一支撑柱(131)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连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传力件(211),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传力件(211);所述传力件(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131)连接并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上端连接点,所述传力件(21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连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传力件(211),沿第一方向,所述传力件(211)依次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31)连接形成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多个上端连接点,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下端连接点位于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所有所述连接点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依次增高后依次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31)所受到的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的作用力的合力沿所述第一支撑柱(131)轴向指向所述待安装面(3)。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211)包括柔性传力件和/或拉杆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包括传力件(211)和拉力调整结构,所述拉力传力机构(2)通过所述传力件(211)实现相邻连接点之间的拉力传递,所述拉力调整结构设置于所述传力件(211)上。
10.一种光伏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
CN202220826315.1U 2022-04-08 2022-04-08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Active CN217428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6315.1U CN217428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6315.1U CN217428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8039U true CN217428039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2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26315.1U Active CN217428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8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40627B1 (ko) 최소 관통 옥상 지지 시스템을 갖춘 광발전 어레이
US20100218441A1 (en) Wind Uplift Resistant Module Mounting System
KR102115516B1 (ko) 케이블 고정식 태양광 패널 지지 구조
US20110197418A1 (en) String Solar Panel Mounting System
KR101326625B1 (ko) 솔라패널 어레이 지지시스템
WO2012026883A2 (en) A modular system for implementation of solar, wind, wave, and/or current energy convertors
WO2012166966A1 (en) Float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solar panel array
WO2018199752A1 (en) Assembly, moun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olar panels on a base
CN209709990U (zh) 一种基于索桁架的柔性光伏支架
US20120132260A1 (en) Assembly, Sub-Structure and Photovoltaic System
KR102160027B1 (ko) 태양광을 이용한 에너지 하베스트 시스템
CN217428039U (zh) 光伏支架及光伏电站
CN109921725A (zh) 一种基于索桁架的柔性光伏支架
US20120222727A1 (en) Modul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Solar Modules
CN218940983U (zh) 一种双向索光伏系统
KR102508973B1 (ko) 지붕 일체형 태양광 발전장치
CN218449934U (zh) 一种防风柔性光伏支架
CN107733329B (zh) 拱形屋面光伏支架及拱形屋面光伏电站
CN114977994A (zh) 柔性光伏支架及光伏系统
CN214959376U (zh) 一种大跨距钢缆悬索高空光伏支架
KR101716662B1 (ko) 프레임리스 태양광 모듈 및 이를 지지하는 지지 구조물
CN207442743U (zh) 柔性光伏支架及光伏支架系统
CN102605862A (zh) 索杆式折叠网格结构
CN220915190U (zh) 光伏支架以及光伏组件
CN207543033U (zh) 拱形屋面光伏支架及拱形屋面光伏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