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7760U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7760U
CN217427760U CN202220973693.2U CN202220973693U CN217427760U CN 217427760 U CN217427760 U CN 217427760U CN 202220973693 U CN202220973693 U CN 202220973693U CN 217427760 U CN217427760 U CN 217427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ain power
circuit
normally open
norm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736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乾
高超
高二亚
冯玉辉
宋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China Nuclear Power Op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China Nuclear Power Op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China Nuclear Power Op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09736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7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7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7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主电源模块和备电源模块,所述主电源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常闭接点和第一接触器,所述备电源模块包括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常闭接点和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常闭接点和所述第二常闭节点实现机械互锁。采用本电源装置能够降低运行风险。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厂中变压器需要通过冷却器进行油温的控制。冷却器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当冷却器的主电源发生故障或电压降低时,应自动投入备电源。
目前,冷却器采用的切换方式是“自投自复”,即冷却器的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故障后自动切换至备电源,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恢复后再从备电源自动切回主电源。
然而,如果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频繁故障,就会导致冷却器在主电源与备电源之间来回切换,最终造成冷却器无法正常供电,增加运行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运行风险的电源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主电源模块和备电源模块,该主电源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电路,该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常闭接点和第一接触器,该备电源模块包括第二控制电路,该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常闭接点和第二接触器,该第一接触器和该第二接触器之间通过该第一常闭接点和该第二常闭节点实现机械互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主电源模块的结构与该备电源模块的结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主电源模块还包括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和主电源供电电路,该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与该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开开关,该第一常开开关的第一端与该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该第一常开开关的第二端与该第一常闭接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常开接点和第一空气开关,该第一常开接点的第一端与该第一空气开关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常开接点的第二端与冷却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常开接点与该第一空气开关形成导电通路,该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与该导电通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电路,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该导电通路连接,该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该第一常开开关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空气开关,该第二空气开关设置于该第一隔离电路与该第一常开开关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主电源供电电路为三相电源供电电路,该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为三相电源状态监测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闭开关,该第一接触器设置于该第一常闭开关和该第一常闭接点之间,且该第一常闭开关的一端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上述电源装置,当备电源模块中的第二接触器得电时,主电源模块中的第一常闭接点断开,因此第一接触器失电,进而备电源模块中的第二常闭接点闭合。也就是说,在备电源模块处于使用状态时,主电源模块不可能得电闭合,因此主电源模块不可能处于使用状态。故而,在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故障时切换到备电源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将一直使用备电源,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技术中如果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频繁故障,导致的冷却器在主电源与备电源之间来回切换的情况,解决了冷却器无法正常供电、增加运行风险的问题,降低了运行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冷却器的主电源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冷却器的备电源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空气开关,102-KV1监测装置,103-KMS1常开接点,104-隔离电路,105-空气开关,106-KV1常开接点,107-转换开关,108-K1继电器,109-K1常开接点,110-KMS2常闭接点,111-KMS1继电器,112-KT1继电器,113-KMS1常开接点,114-KT1继电器,115-K2常闭接点,116-指示灯,201-空气开关,202-KV2监测装置,203-KMS2常开接点,204-隔离电路,205-空气开关,206-KV2常开接点,207-转换开关,208-K2继电器,209-K2常开开关,210-KMS1常闭接点,211-KMS2继电器,212-KT2常开接点,213-KMS2常开接点,214-KT2继电器,215-K1常闭接点,216-指示灯,301-第一空气开关,302-第一常开接点,303-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4-第一隔离电路,305-第二空气开关,306-第一常开开关,307-第一常闭接点,308-第一接触器,309-第一常闭开关,401-第三空气开关,402-第二常开接点,404-备电源状态监测电路,404-第二隔离电路,405-第四空气开关,406-第二常开开关,407-第二常闭接点,408-第二接触器,409-第二常闭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图1为传统的冷却器的主电源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传统的冷却器的备电源的电路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图1和图2共同组成了传统的冷却器的电源装置。
如图1所示,传统技术中,冷却器的电源装置采用的是“自投自复”的切换模式。当转换开关107选择①-②或者⑤-⑥位置时,默认一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当转换开关107开关选择③-④或者⑦-⑧位置时,默认一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其中,一段动力电源和二段动力电源均是380伏特、50赫兹的三相交流电,其中,1L1~1L3和2L1~2L3分别表示一段动力电源和二段动力电源的地线、零线、火线。
需要说明的是,各继电器影响着对应的接点的闭合或断开。例如K1继电器108得电,则K1常开接点109闭合,K1常闭接点215断开;K1继电器108失电,则K1常开接点109断开,K1常闭接点215闭合。同理,KMS1继电器与对应的KMS1常开接点和KMS1常闭接点原理相同,KMS2继电器与对应的KMS2常开接点和KMS2常闭接点原理相同,KT1继电器与对应的KT1常开接点原理相同,KT2继电器与对应的KT2常开接点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此处以选择开关107选择①-②或者⑤-⑥位置,即一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为例进行说明。结合图1和图2,人为操作空气开关101、空气开关105、空气开关201、空气开关205闭合。
正常情况下,一段动力电源(即主电源)和二段动力电源(即备电源)均上电。KV1监测装置102监测到主电源的电压正常,进而KV1常开接点106闭合。KV2监测装置202监测到备电源的电压正常,进而KV2常开接点206闭合。此时K1继电器108得电,则K1常开接点109闭合,K1常闭接点215断开。
对于主电源,KMS1继电器111得电,则KMS1常开接点103闭合,此时主电源为冷却器供电。进一步地,KMS1常开接点110也闭合,主电源指示灯116亮。
对于备电源,由于K1常闭接点215断开,因此KT2继电器212也是失电的,从而KT2常开接点212断开,KMS2常开接点213断开,备电源指示灯216灭。进一步地,K2常开接点209断开,KMS2继电器211无法得电,从而KMS2常开接点203无法闭合,备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
主电源异常时,例如一段动力电源(主电源)或KV1监测装置102(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发生故障,对于主电源,KV1常开接点106断开,此时K1继电器108失电,进而K1常开接点109断开,KMS1继电器111失电,从而KMS1常开接点103断开,主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进一步地,KMS1常开接点110也断开,主电源指示灯116灭。
对于备电源,K1常闭接点215由于K1继电器108的失电闭合,KT2继电器214得电,从而KT2常开接点212闭合,KMS2常开接点213闭合,备电源指示灯216亮。进一步地,K2继电器208得电,进而K2常开接点209得电,KMS1常闭接点210由于KMS1继电器111的失电也闭合,从而KMS2继电器211得电,则KMS2常开接点203闭合,此时备电源为冷却器供电。
当一段动力电源(主电源)或KV1监测装置102(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恢复正常后,KV1常开接点106再次闭合,K1继电器108再次得电,则K1常开接点109闭合,KMS1继电器111得电,KMS1常开接点103闭合,此时又切换回主电源为冷却器供电。进一步地,K1常闭接点215断开,KT2继电器KT2失电,从而KT2常开接点212断开,KMS2继电器失电211,KMS2常开接点203断开,备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
当选择开关107选择③-④/⑦-⑧位置时,控制原理相同,此处不再叙述。因此,如果一段动力电源(主电源)的电压不稳定或KV1监测装置102(即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频繁故障,就会导致冷却器在主电源与备电源之间来回切换,最终会使主电源和备电源都无法为冷却器正常供电,从而增加了变压器的运行风险。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运行风险的电源装置。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包括主电源模块和备电源模块,即图3和图4共同组成了传统的冷却器的电源装置。
如图3和图4所示,主电源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常闭接点307和第一接触器308。备电源模块包括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常闭接点407和第二接触器408。其中,第一接触器308和第二接触器408之间通过第一常闭接点307和第二常闭节点407实现电气闭锁和机械互锁。
具体地,当备电源模块中的第二接触器408得电时,主电源模块中的第一常闭接点307断开,因此第一接触器308失电,进而备电源模块中的第二常闭接点407闭合。也就是说,在备电源模块处于使用状态时,主电源模块不可能得电闭合,因此主电源模块不可能也处于使用状态。故而,在主电源故障时切换到备电源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将一直使用备电源,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技术中如果主电源频繁故障,导致的冷却器在主电源与备电源之间来回切换的情况,解决了冷却器无法正常供电、增加运行风险的问题,降低了运行风险。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主电源模块还包括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相当于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和主电源供电电路,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与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开开关306。
其中,第一常开开关306的第一端与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第一常开开关306的第二端与第一常闭接点307连接。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常开接点302和第一空气开关301,第一常开接点302的第一端与第一空气开关301的一端连接,第一常开接点302的第二端与冷却器(冷却器图2未示出)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主电源供电电路与冷却器电连接,用于为冷却器供电。
第一常开接点302与第一空气开关301形成导电通路,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与导电通路连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电路304,第一隔离电路304的输入端与导电通路连接,第一隔离电路304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常开开关306连接。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空气开关305,第二空气开关305设置于第一隔离电路304与第一常开开关306之间。
电源供电电路为三相电源供电电路,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为三相电源状态监测电路。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闭开关309,第一接触器308设置于第一常闭开关309和第一常闭接点307之间,且第一常闭开关309的一端与第一隔离电路304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如图4所示,备电源模块包括第三空气开关401第二常开接点402、备电源状态监测电路403、第二隔离电路404、第四空气开关405、第二常开开关406、第二常闭接点407、第二接触器408、第二常闭开关409。由于主电源模块的结构与备电源模块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冷却器的电源装置采用“自投不自复”切换模式。当第一空气开关301比第三空气开关401先闭合时,默认一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当第三空气开关401比当第一空气开关301先闭合时,默认一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其中,一段动力电源和二段动力电源均是380V、50HZ的三相交流电。第一空气开关301、第二空气开关305、第三空气开关401和第四空气开关405均需要人为操作闭合。
此处以第一空气开关301比第三空气开关401先闭合,即一段动力电源为主电源,二段动力电源为备电源为例进行说明。
正常情况下,一段动力电源(即主电源)和二段动力电源(即备电源)均上电。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和备电源状态监测电路403都正常闭合,进而第一常开开关306和第二常开开关406均闭合。
由于第一空气开关301比第三空气开关401先闭合,因此对于主电源模块,第一接触器308先得电,从而第一常开接点302由于第一接触器308的得电而闭合,此时主电源正常为冷却器供电。
对于备电源模块,由于第一接触器308得电,因此第一常闭接点307断开,从而第二接触器408失电,第二常开接点402断开,此时备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
当一段动力电源(主电源)或者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发生故障时,对于主电源模块,第一常开开关306断开,因此第一接触器308失电,从而第一常开接点302断开,此时主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
对于备电源模块,由于第二常闭接点407由于第一接触器308的失电而闭合,因此第二常开接点402闭合,此时备电源为冷却器供电。
当一段动力电源(主电源)或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恢复正常后,第一常开开关306再次闭合,此时第一接触器308和第二接触器408互为电气闭锁和机械互锁,也就是说,由于第二接触器408仍在得电状态,因此第一常闭接点307断开,第一接触器308无法得电,从而第一常开接点302无法闭合,此种情况下,仍是备电源为冷却器供电,主电源无法为冷却器供电。
进一步地,当二段动力电源(备电源)或备电源状态监测电路403发生故障后,第二常开开关406断开,此时第二接触器408才失电,进而第一常闭接点307闭合,第一接触器308得电,从而第一常开接点302闭合,切换回主电源为冷却器供电。
第三空气开关401比当第一空气开关301先闭合时,控制原理相同,此处不再叙述。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能够将冷却器的供电方式由原来的“自投自复”功能改为“自投不自复”模式。自投自复的模式中,由主电源切换到备电源后,当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恢复后,冷却器的供电电源会从备电源自动切回主电源。自投不自复的模式中,主电源切换到备电源后,即使主电源或主电源的电压监测装置恢复,冷却器的供电电源也不会从备电源切换回主电源,只有当备电源或电压监测装置发生故障后再切换到主电源。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能够避免因主电源或电压监测装置频繁故障导致的频繁切换问题,从而解决了传统的电源装置造成冷却器全停的问题,提高了电源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了运行风险。
进一步地,主电源模块中包括第一常闭开关309,备电源模块中包括第二常闭开关409,第一常闭开关309和第二常闭开关409用于接收变压器的分闸和合闸信号。例如,人为操作变压器分闸后,变压器断电,第一常闭开关309和第二常闭开关409均断开,从而在变压器断电的时候冷却器也停止工作,提高了电源装置的智能性,也避免了电能的浪费。第一隔离电路304和第二隔离电路404用于电气隔离,减少不同的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取消了传统电源装置中的K1继电器108、K1常开接点109、K2常闭接点115、K2继电器208、K2常开开关209和K1常闭接点215。并且将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设置为互为电气闭锁和机械互锁,只要任意一个接触器先得电,另一个接触器就无法得电,只有先得电的接触器失电才能保证另一个接触器得电。
其中,第一接触器308可以复用KMS1继电器111,第二接触器408可以复用KMS2继电器211;第一常闭接点307可以复用KMS2常闭接点110,第二常闭接点407可以复用KMS1常闭接点210;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303可以复用KV1监测装置102,备电源状态监测电路403可以复用KV2监测装置202;第一常开开关可以复用KV1常开接点106,第二常开开关可以复用KV2常开接点206。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源装置无需增加额外工具和设备,在保证原有所有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还简化了电源装置的电路,降低了成本,并且操作简便,实用性高,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的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主电源模块和备电源模块,所述主电源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常闭接点和第一接触器,所述备电源模块包括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常闭接点和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常闭接点和所述第二常闭节点实现机械互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模块的结构与所述备电源模块的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模块还包括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和主电源供电电路,所述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开开关,所述第一常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常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常闭接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常开接点和第一空气开关,所述第一常开接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空气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常开接点的第二端与冷却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常开接点与所述第一空气开关形成导电通路,所述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与所述导电通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电路,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导电通路连接,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常开开关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空气开关,所述第二空气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与所述第一常开开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为三相电源供电电路,所述主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为三相电源状态监测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常闭开关,所述第一接触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常闭开关和所述第一常闭接点之间,且所述第一常闭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CN202220973693.2U 2022-04-25 2022-04-25 电源装置 Active CN217427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3693.2U CN217427760U (zh) 2022-04-25 2022-04-25 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3693.2U CN217427760U (zh) 2022-04-25 2022-04-25 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7760U true CN217427760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5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73693.2U Active CN217427760U (zh) 2022-04-25 2022-04-25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77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89218U (zh) 大容量高可靠快速电源切换装置
CN217427760U (zh) 电源装置
CN112072741B (zh) 一种户用储能系统一键启动实现方法及装置
CN218783620U (zh) 三进线一母联自动转换开关电气联锁控制电路
CN208142917U (zh) 自动转换开关设备和用于其的电气控制系统
US20220352747A1 (en) Changeover device, retrofit kit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to a load
CN105006881A (zh) 一种自投自复控制系统
CN208001183U (zh) 备自投装置及系统
CN110880807A (zh) 一种两段直流电源母线带降压硅链开路保护系统
CN218888184U (zh) 一种掉电不间断供电电路
CN220358875U (zh) 电力变电站双充双蓄的直流电源系统母联智能切换装置
CN217388230U (zh) 一种带直通功能的智能pdu电路
CN218997768U (zh) 配电控制监控装置
CN213461564U (zh) 一种直流逆变电源
CN216355978U (zh) 多电源转换系统
CN214380073U (zh) 一种带有断路器互锁结构的供电系统
CN218888206U (zh) 一种供电电路系统
CN215728393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压故障诊断电路
CN218243096U (zh) 一种高温堆应急母线的电源控制回路及电力系统
CN219999093U (zh) 用于除尘系统的主备电源自动转换控制装置及除尘系统
CN108321682A (zh) 一种配电柜连锁控制系统及其联络柜控制电路
CN116896075B (zh) 台区联络装置和系统
CN116488321B (zh) 一种配电系统及数据中心电力系统
CN220066968U (zh) 一种四进线一联络的联锁配电系统
CN215267762U (zh) 一种ups故障电源自投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