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8312U - 一种新型生物巢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生物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8312U
CN217418312U CN202221278285.1U CN202221278285U CN217418312U CN 217418312 U CN217418312 U CN 217418312U CN 202221278285 U CN202221278285 U CN 202221278285U CN 217418312 U CN217418312 U CN 217418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logical nest
main body
tentacle
limiting
suppor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782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军浩
杜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Qian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Qi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Qian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Qi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782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8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8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8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生物巢主体和支撑件;生物巢主体呈多面体结构;贯穿生物巢主体的各面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和若干触手;生物巢主体设于支撑框架的内部;全部触手一体设置于支撑框架的外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蜂巢式的生物巢主体,易于形成多样性的生态位,并利于物质、能量传递,能够保证功能性微生物发挥最佳处理效能;新型生物巢,避免了微生物在河道水体中随水流流失,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此外,支撑件一方面能够避免新型生物巢漂浮在污水水面,另一方面,其触手可以阻止较大悬浮物遮挡生物巢主体,避免发生第一通孔不能与污水之间进行污水物质传递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生物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生物巢。
背景技术
生物载体是一种人工可控理化性质的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填料,经过特殊工艺改性、构造而成,是污水处理工程中接触氧化的核心组成材料,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促进水体的净化;填料的结构、形式与材质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性能、运行和维护的简易程度等有直接关系。
目前,国产生物载体很多,包括固定载体、悬浮载体、软性载体等。固定载体如蜂窝管,因其比表面积较小,微生物负载量较低,基本上已经被淘汰。悬浮载体俗称曝气球,属于悬浮载体,各种曝气球表面积较大,好挂膜,生物相较为丰富,但流动性大,容易随水流起堆;软性填料适合浓度较低的废水,但会出现弹性丝脱落的现象,因此使用寿命较短,挂膜较为困难。基于现有生物填料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生物巢。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填料有的比表面积小,或者可利用面积小,挂膜效果差;有的填料微生物种类少,容易堵塞,影响生物处理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包括生物巢主体和支撑件;所述生物巢主体呈多面体结构;贯穿所述生物巢主体的各面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和若干触手;所述生物巢主体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触手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外部;所述触手与所述支撑框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优选的,所述生物巢主体为六面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六个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包括限位环和两根弧形的限位条;六个所述限位环相互焊接,构成一个中空的六面体结构;两根所述限位条设置于所述限位环内,呈交叉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优选的,所述触手包括第一触手和第二触手;每个所述限位环外切有四个弧形条;四个所述弧形条绕所述限位环中心均匀分布;所述弧形条的两端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触手;弧形所述限位条穿过所述限位环向外延伸,其两端构成两个所述第二触手;所述第一触手和所述第二触手末端均设有倒钩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优选的,所述生物巢主体内部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生物巢主体和支撑件;生物巢主体呈多面体结构;贯穿生物巢主体的各面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和若干触手;生物巢主体设于支撑框架的内部;全部触手一体设置于支撑框架的外部。本实用新型蜂巢式的生物巢主体,易于形成多样性的生态位,并利于物质、能量传递,能够保证功能性微生物发挥最佳处理效能;新型生物巢,避免了微生物在河道水体中随水流流失,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此外,支撑件一方面能够避免新型生物巢漂浮在污水水面,另一方面,其触手可以阻止较大悬浮物遮挡生物巢主体,避免发生第一通孔不能与污水之间进行污水物质传递的情况。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生物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如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现有填料比表面积小,或者可利用面积小,挂膜效果差;有的填料微生物种类少,容易堵塞,影响生物处理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巢,包括生物巢主体1和支撑件2;生物巢主体1呈多面体结构;贯穿生物巢主体1的各面设有若干第一通孔3;支撑件2包括支撑框架201和若干触手202;生物巢主体1设于支撑框架201的内部;全部触手202一体设置于支撑框架201的外部;此外,支撑件2由不锈钢条制成,一方面,耐腐蚀的不锈钢条能够提高生物巢主体1的使用周期,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新型生物巢悬浮于污水水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生物巢,具有生物兼容性好,生物易附着,密度与水接近,流动性高的特点;在使用本实施例涉及的新型生物巢时,将新型生物巢投入缺氧池或好氧池内,第一通孔3贯穿生物巢主体1,使得生物巢主体1形成蜂巢式的结构,易于形成多样性的生态位,并利于物质、能量传递,能够保证功能性微生物发挥最佳处理效能;新型生物巢,将功能性微生物固定化培养于载体中形成微生态系统,载体平台为功能性微生物提供了稳定、多样的生长环境,避免了微生物在河道水体中随水流流失,提高了种群多样性,同时减轻水质环境变化冲击及土著微生物对微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侵袭,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此外,支撑件2一方面能够避免新型生物巢漂浮在污水水面,另一方面,其触手202可以阻止较大悬浮物遮挡生物巢主体1,避免发生第一通孔3不能与污水之间进行污水物质传递的情况。
为了方便生物巢主体1的生产,在本实施中优选的,生物巢主体1为六面体结构,正方体的挤压模具的制作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污水可以从各个面注入生物巢主体1中。
为了使支撑件2能够较好地限制生物巢主体1的位置,在本实施中优选的,支撑框架201包括六个限位支架;限位支架包括限位环2011和两根弧形的限位条2012;六个限位环2011相互焊接,构成一个中空的六面体结构;两根限位条设置于限位环2011内,呈交叉状;通过限位环2011对生物巢主体1的各个面的边缘部分进行初步限位,通过限位条2012对生物巢主体1各个面的中心部分进行限位,通过一体焊接的六个限位环2011和限位环2011内的限位条2012的共同作用,将生物巢主体1很好的限制于支撑件2内。
为了能够提高触手202对污水中絮凝悬浮物的截停作用,在本实施中优选的,触手202包括第一触手2021和第二触手2022;每个限位环2011外切有四个弧形条;四个弧形条绕限位环2011中心均匀分布;弧形条的两端构成两个第一触手2021;弧形限位条2012穿过限位环2011向外延伸,其两端构成两个第二触手2022;第一触手2021和第二触手2022末端设有倒钩4结构,通过倒钩4结构进一步提高支撑件2对悬浮物的截停能力,六个限位环2011以及十二个限位条2012上所安装的第一触手2021和第二触手2022不仅具有工艺美观性,而且数量众多的触手202,大大增加了对污水中悬浮物的截停能力,有效避免悬浮物降低第一通孔3的物质交换能力。
为了实现第一通孔3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增加生物巢主体1内,可供微生物生存的空间,在本实施中优选的,生物巢主体1内部设有若干第二通孔4;第一通孔3与第二通孔4连通,污水由第一通孔3注入生物巢主体1内,并经第一通孔3注入第二通孔4内,污水与第二通孔4内的微生物实现物质、能量的交换。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专利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专利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专利所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5)

1.一种新型生物巢,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巢主体和支撑件;所述生物巢主体呈多面体结构;贯穿所述生物巢主体的各面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和若干触手;所述生物巢主体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触手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外部;所述触手与所述支撑框架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物巢,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巢主体为六面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生物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六个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包括限位环和两根弧形的限位条;六个所述限位环相互焊接,构成一个中空的六面体结构;两根所述限位条设置于所述限位环内,呈交叉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生物巢,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手包括第一触手和第二触手;所述限位环外切设置有四个弧形条;四个所述弧形条绕所述限位环中心均匀分布;所述弧形条的两端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触手;
所述限位条穿过所述限位环向外延伸,其两端构成两个所述第二触手;
所述第一触手和所述第二触手末端均设有倒钩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物巢,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巢主体内部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CN202221278285.1U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新型生物巢 Active CN217418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8285.1U CN21741831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新型生物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8285.1U CN21741831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新型生物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8312U true CN217418312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90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78285.1U Active CN21741831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新型生物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83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37772U (zh) 水处理用悬浮聚氨酯发泡海绵填料
CN204874004U (zh) 一种内置式组合填料挂膜模块
CN217418312U (zh) 一种新型生物巢
CN210393886U (zh) 一种球形mbbr填料结构
CN103524648A (zh) 一种发泡聚乙烯醇缩甲醛微生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45768B (zh) 生态位优化配置型太阳能动力生态浮岛及配置系统
CN101767864B (zh) 植株型鸟巢式生物载体
CN210313718U (zh) 一种活性悬浮填料
CN215480042U (zh) 植物-微生物复合式水体生态净化浮岛
CN206901855U (zh) 立体生态浮岛装置
CN212403626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用好氧载体
CN215048987U (zh) 一种网格状mnbr生物填料
CN21654980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微生物载体
CN114249427A (zh) 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维持装置及方法
CN216785819U (zh) 一种悬浮式生物填料组件
CN215439826U (zh) 一种可填充多种功能性材料的球形填料
CN2563149Y (zh) 一种容易挂膜的悬浮生物载体
CN217297425U (zh) 一种固定型生物膜载体
CN201634494U (zh) 植株型鸟巢式生物载体
CN208378547U (zh) 一种用于景观水体的生态净水装置
CN110002577B (zh) 一种高水位浮挂式生物填料的安装结构
CN219507750U (zh) 一种高效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13895343U (zh) 一种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
CN212151778U (zh) 一种悬浮填料
CN212293197U (zh) 一种生态浮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