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2747U -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2747U
CN217402747U CN202221360279.0U CN202221360279U CN217402747U CN 217402747 U CN217402747 U CN 217402747U CN 202221360279 U CN202221360279 U CN 202221360279U CN 217402747 U CN217402747 U CN 217402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air
state
external
conductiv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602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豪
孙泽成
梁宁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602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2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2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2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该加湿模块包括:水箱,用于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道内,所述水箱具有置于所述风道内使用的内置状态,以及置于所述风道外使用的外置状态;雾化组件,设于所述水箱;以及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水箱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在所述内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雾化喷出,在所述外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加湿模块能够与空气处理装置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还能够独立自由地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可单独使用的加湿器,也有带加湿功能的高端空气处理装置(例如空调器、空气净化器等)。但单独使用的加湿器较难与空气处理装置产生协同工作,较好地控制室内空气环境;而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例如带加湿功能的驻立式空调器)却被限制在固定的空间,使加湿功能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模块,旨在能够与空气处理装置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还能够独立自由地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模块,包括:
水箱,用于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道内,所述水箱具有置于所述风道内使用的内置状态,以及置于所述风道外使用的外置状态;
雾化组件,设于所述水箱;以及
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水箱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在所述内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雾化喷出,在所述外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内置雾化头和外置雾化头,所述内置雾化头用于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雾化喷出,所述外置雾化头用于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其中一者处于通电状态,另一者处于断电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具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环壁和所述外环壁之间的侧环壁,所述内环壁、所述外环壁和所述侧环壁围合形成储水腔,所述内环壁远离所述外环壁的一侧围合形成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过风口,所述内置雾化头设于所述内环壁,所述外置雾化头设于所述外环壁和/或所述侧环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置雾化头位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的底部,所述外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相对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在重力方向翻转倒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状态检测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水箱是否处于所述内置状态或所述外置状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包括支架、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和活动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沿重力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所述活动导电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之间,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能够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及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其中一者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活动导电件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导电件通过软导线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固定有导电压片,所述活动导电件设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导电压片之间,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能够沿所述导电压片移动并与所述导电压片保持接触,所述活动导电件经由所述导电压片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安装架、传感器和感应件,所述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架沿重力方向的一侧,所述感应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架,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感应件能够运动至与所述传感器错开或者对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串联有控制板,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控制板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采用磁感应传感器,所述感应件采用磁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具有两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水箱设有接电件和适配器接口,所述接电件作为其中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适配器接口作为另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内置状态,所述接电件用于与空气处理装置的供电件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供电;在所述外置状态,所述适配器接口用于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电件包括第一极接电片和第二极接电片,所述第一极接电片与所述适配器接口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接电片与所述内置雾化头电连接,所述适配器接口的第二极与所述外置雾化头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
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及
如上所述的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风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净化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包括室内进风口和室外新风进风口,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通过新风管与所述风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体及设于所述主机体一侧的如上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加湿模块的水箱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道内,并且在水箱上设置有雾化组件和电控组件,可使加湿模块能够实现内置使用和外置使用两种情形。具体地,当水箱处于置于风道内使用的内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将水箱内的溶液朝向风道雾化喷出,随着风道内的气流流动,能够带动雾化溶液经由风道的出风口吹出,如此能够实现空气处理装置的加湿功能;并且借助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道系统(例如风道内的风机组件)能够加速雾化液的扩散和流动,如此能够实现加湿模块与空气处理装置的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当水箱处于置于风道外使用的外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将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此时加湿模块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加湿器使用,加湿模块能够被独立自由的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其使用位置不受限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本使用新型的加湿模块能够与空气处理装置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还能够独立自由地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空气处理装置的供电件与加湿模块的接电件的局部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加湿模块处于外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省去水箱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省去水箱主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省去水箱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省去水箱主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和图9中的加湿模块采用机械接触式状态检测的原理示意图;
图11为再一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省去水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的加湿模块采用感应式状态检测的原理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的加湿模块的检测运行流程示意图;
图15为图8和图9中的加湿模块外置强制翻转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图11中的加湿模块外置强制翻转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加湿模块的检测运行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空调室内机 341 支架
100 空气处理装置 342 第一导电件
10 壳体 343 第二导电件
11 室内进风口 344 活动导电件
12 室外新风进风口 345 软导线
13 新风管 346 导电压片
14 出风口 347 安装架
15 风道 348 传感器
20 风机组件 349 感应件
30 加湿模块 35 控制电路
31 水箱 36 控制板
31a 水箱主体 37 接电件
311 内环壁 371 第一极接电片
312 外环壁 372 第二极接电片
313 过风口 38 适配器接口
314 侧环壁 40 供电件
31b 水箱面板 200 主机体
32 内置雾化头 201 入风口
33 外置雾化头 202 送风口
34 状态检测单元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模块30,该加湿模块30可作为加湿器产品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一个功能模块装配在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其中,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是空调器、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消毒机等产品本身,或者空气处理装置100也可以是作为上述产品的一个组成部件而应用于上述产品。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用于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可以是一体式空调器(例如移动空调、窗机等),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例如柜机、壁挂机或者天花机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需要实现空调器的加湿功能时,将加湿模块30装配至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通过加湿模块30将加湿溶液(例如水或者消毒液)雾化喷出至风道15内,进而可通过风道15的出风口14吹送至室内,实现加湿。当需要独立使用加湿模块30时,可将加湿模块30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取出,进而可将加湿模块30移动至所需加湿的房间进行加湿即可。以下主要针对加湿模块30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2、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加湿模块30包括水箱31、雾化组件和电控组件。所述水箱31用于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所述水箱31具有置于所述风道15内使用的内置状态,以及置于所述风道15外使用的外置状态;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水箱31;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水箱31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在所述内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15雾化喷出,在所述外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
在本实施例中,该加湿模块30的水箱31用于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具体地,当加湿模块30装配至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当加湿模块30置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外独立使用时,水箱31处于外置状态。水箱31用于存储加湿溶液,其中加湿溶液可以是干净的自来水,也可以是消毒液,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水进行加湿即可。水箱3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计为环形、圆形、方形等等,只需要保证水箱31装配至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后,水箱31不会将气流的流动路径完全堵塞即可。雾化组件和电控组件均设于水箱31,电控组件用于对雾化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雾化组件用于将水箱31内的溶液雾化分散成微小的液滴后喷出,实现雾化加湿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加湿模块30的水箱31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并且在水箱31上设置有雾化组件和电控组件,可使加湿模块30能够实现内置使用和外置使用两种情形。具体地,当水箱31处于置于风道15内使用的内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将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风道15雾化喷出,随着风道15内的气流流动,能够带动雾化溶液经由风道15的出风口14吹出,如此能够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加湿功能;并且借助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系统(例如风道15内的风机组件20)能够加速雾化液的扩散和流动,如此能够实现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当水箱31处于置于风道15外使用的外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将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此时加湿模块30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加湿器使用,加湿模块30能够被独立自由的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其使用位置不受限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本使用新型的加湿模块30能够与空气处理装置100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还能够独立自由地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所述内置雾化头32用于将所述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15雾化喷出,所述外置雾化头33用于将所述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置雾化头32和所述外置雾化头33的其中一者处于通电状态,另一者处于断电状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水箱31的不同位置分别安装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其中,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可采用超声波雾化头,能够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可选地,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可采用不需要泡在水里的微孔型超声波雾化头。具体地,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可包括设置于水箱31上的雾化片以及与雾化片连接的吸水棉,通过吸水棉吸取水箱31内的溶液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将溶液持续输送至雾化片,雾化片通电工作可将溶液分散成微小液滴,从而实现雾化加湿功能。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分别与电控组件电性连接,电控组件用于控制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的其中一者处于通电状态,另一者处于断电状态;例如,在内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外置雾化头33断电不工作;通过内置雾化头32将水箱31内的溶液雾化喷出至风道15内,随着风道15内的气流流动,能够带动雾化溶液经由风道15的出风口14吹出,实现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协同加湿功能。在外置状态时,电控组件控制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内置雾化头32断电不工作,通过外置雾化头33将水箱31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实现加湿模块30的独立加湿功能。其中,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通过设置多个内置雾化头32和多个外置雾化头33能够提高加湿量,提升加湿效率。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的安装位置的安装方向灵活,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实现快速高效加湿。
为了能够使加湿模块30更好地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系统配合使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水箱31具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内环壁311和外环壁312,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环壁311和所述外环壁312之间的侧环壁314,所述内环壁311、所述外环壁312和所述侧环壁314围合形成储水腔,所述内环壁311远离所述外环壁312的一侧围合形成与所述风道15连通的过风口313,所述内置雾化头32设于所述内环壁311,所述外置雾化头33设于所述外环壁312和/或所述侧环壁314。
具体地,水箱31大体呈环形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箱31大体呈“回”型结构,水箱31的内圈形成内环壁311,水箱31的外圈形成外环壁312,水箱3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侧环壁314,通过内环壁311、外环壁312与两个侧环壁314共同围合形成储液腔,内环壁311自身围合形成左右贯通的过风口313。内置雾化头32设于内环壁311并用于将储水腔内的溶液朝向过风口313雾化喷出,外置雾化头33设于外环壁312和/或侧环壁314并用于将储水腔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
当水箱31处于置于风道15内的内置状态时,风道15与过风口313相连通,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机组件20与过风口313相对,内置雾化头32将储液腔内的溶液朝向过风口313雾化喷出后,在风机组件20的作用下,能够随着风道15内的气流迅速扩散出去,从而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通过将水箱31设置成环形结构,在水箱31中部形成两端贯通的过风口313,并且将内置雾化头32设于水箱31的内环壁311,在内置状态时,内置雾化头32喷出的雾化溶液能够集中于过风口313内,再通过风机组件20的作用随着气流快速扩散,并且通过在水箱31上形成过风口313能够尽量减小水箱31对风道15的阻挡面积,使得风道15内的气流能够经由过风口313顺畅流通,从而不会影响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其他功能;另外,将水箱31设置成环形结构,在保证尽量减小对风道15阻挡的同时,还能够尽可能地使水箱31的体积最大化,以保证储水腔具有足够的容量,从而能够提升加湿模块30的使用时长,无需频繁进行加水;如此,通过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多方面的协同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另外,将外置雾化头33设于水箱31的外环壁312和/或侧环壁314,在外置状态时,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由于外环壁312和侧环壁314的外侧没有其他阻挡结构,外置雾化头33能够直接将储水腔内的溶液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保证加湿效果。并且,在外置状态时,内置雾化头32处于断电状态,能够避免内置雾化头32工作时喷出的雾化液被另一侧的内环壁311阻挡而产生积水。
为了便于说明,在下文中涉及上下方向性描述时,均以如图4所示的内置状态时的水箱31作为参考,也即内置时水箱31的底部朝下,内置时水箱31的顶部朝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置雾化头33位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31的底部,所述外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31相对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31在重力方向翻转倒置。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内置状态时,外置雾化头33位于水箱31的底部;当加湿模块30需要外置独立使用时,将水箱31从风道15内取出并将水箱31翻转倒置180°,使水箱31从内置状态切换至如图5所示的外置状态,此时外置雾化头33位于水箱31的顶部,以便于通过外置雾化头33向外界环境进行加湿。
为了能够对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的工作状态进行更为准确地控制,请结合图6至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状态检测单元34和控制电路35,所述状态检测单元34用于检测所述水箱31是否处于内置状态或外置状态,所述控制电路35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检测单元34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32和所述外置雾化头33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具体地,当状态检测单元34检测到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时向控制电路35反馈第一信号,控制电路35根据状态检测单元34反馈的第一信号控制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外置雾化头33处于断电状态。当状态检测单元34检测到水箱31处于外置状态时(也即水箱31相对于内置状态翻转到置时)向控制电路35反馈第二信号,控制电路35根据状态检测单元34反馈的第二信号控制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内置雾化头32处于断电状态。其中,状态检测单元34可以通过纯机械结构使加湿模块30实现机械接触式状态检测;或者状态检测单元34也可以通过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配合使加湿模块实现感应式状态检测,从而判断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还是外置状态。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34包括支架341、第一导电件342、第二导电件343和活动导电件344,所述第一导电件342和所述第二导电件343沿重力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架341的两侧,所述活动导电件344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电件342和所述第二导电件343之间,当所述水箱31在内置状态与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344能够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导电件342及所述第二导电件343的其中一者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状态检测单元34可通过支架341固定于水箱31上,第一导电件342和第二导电件343可为沿重力方向布置于支架341相对两侧的导电片,活动导电件344可以是可沿重力方向移动的金属重块。当水箱31在内置状态与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活动导电件344能够运动至与第一导电件342及第二导电件343的其中一者接触,从而能够实现水箱31的状态检测,进而控制电路35能够根据水箱31的状态对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例如,水箱31在内置状态时,活动导电件344与第一导电件342接触,当水箱31由内置状态翻转倒置时,活动导电件344与第二导电件343接触,表明水箱31已经切换至外置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35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活动导电件344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32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件342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33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件343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
具体地,控制电路35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入端可用于外接电源以使控制电路35通电。其中,电源输入端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当第一极是正极时,则第二极为负极,当第一极为负极时,则第二极为正极。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如图10所示,活动导电件344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连接,内置雾化头32通过第一线路串联于第一导电件342和电源输入端的负极之间,外置雾化头33通过第二线路串联于第二导电件343和电源输入端的负极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极为负极,第二极为正极。
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第一导电件342位于第二导电件343的下方,活动导电件344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至与第一导电件342相接触;此时,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例如正极)、活动导电件344、第一导电件342、内置雾化头32和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例如负极)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内置雾化头32处于通电工作状态,由于第二导电件343与活动导电件344断开,使得外置雾化头33处于断电状态。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将水箱31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取出再将水箱31翻转倒置180°,使水箱31由内置状态切换至外置状态,第二导电件343处于第一导电件342的下方,活动导电件344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置于第二导电件343相接触;此时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例如正极)、活动导电件344、第二导电件343、外置雾化头33和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例如负极)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外置雾化头33处于通电工作状态,由于第一导电件342与活动导电件344断开,使得内置雾化头32处于断电状态。如此,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就能够使加湿模块30实现机械接触式状态检测,进而实现内置雾化头32和外置雾化头33通断电状态的切换。
请结合图4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箱31包括水箱主体31a和设于水箱主体31a一侧的水箱面板31b,水箱主体31a与水箱面板31b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状态检测单元34的安装腔,水箱主体31a内形成有储液腔,安装腔与储液腔相互独立,可实现水电分离,保证加湿模块30的使用安全性。状态检测单元34可通过支架341固定于安装腔内,其中,支架341可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自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向外折弯的第一折弯板,自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向外折弯的第二折弯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二折弯板之间的竖向连接板。
具体地,支架341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可通过紧固件连接、粘接或者卡扣连接等方式与水箱主体31a连接固定;竖向连接板与水箱主体31a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活动导电件344的凹腔;第一导电件342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二导电件343固定于第二固定板,第一折弯板设有供第一导电件342伸入至凹腔内的第一开口,第二折弯板设有供第二导电件343伸入至凹腔内的第二开口。当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时,第一折弯板位于第二折弯板的下方,活动导电件344与第一折弯板相抵接,通过第一折弯板可对活动导电件344进行限位,同时活动导电件344可与自第一开口处伸入置凹腔内的第一导电件342形成稳定的电接触,以使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当水箱31翻转倒置为外置状态时,第二折弯板位于第一折弯板的下方,活动导电件344与第二折弯板相抵接,通过第二折弯板可对活动导电件344进行限位,同时活动导电件344可与自第二开口处伸入至凹腔内的第二导电件343形成稳定的电接触,以使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实现活动导电件344能够沿重力方向自由活动,同时还能够保证活动导电件344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形成稳定的电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导电件344通过软导线345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当水箱31在内置状态和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切换时,软导线345能够随着活动导电件344一起摆动,不会阻碍活动导电件344的自由活动。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41固定有导电压片346,所述活动导电件344设于所述支架341和所述导电压片346之间,当所述水箱31在内置状态与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344能够沿所述导电压片346移动并与所述导电压片346保持接触,所述活动导电件344经由所述导电压片346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压片346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当水箱31在内置状态和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切换时,活动导电件344能够与导电压片346进行摩擦滑动并保持接触,从而保证活动导电件344能够始终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为了保证活动导电件344与导电压片346之间接触良好,导电压片346可采用弹性压片,导电压片346通过弹性作用压接于活动导电件344的表面,以确保与活动导电件344之间保持紧密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状态检测单元34均是通过纯机械结构使加湿模块30实现机械接触式状态检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状态检测单元34还可通过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配合使加湿模块30实现感应式状态检测。例如,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34包括安装架347、传感器348和感应件349,所述传感器348固定于所述安装架347沿重力方向的一侧,所述感应件349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架347,当所述水箱31在内置状态与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感应件349能够运动至与所述传感器348错开或者对齐。
在本实施例中,状态检测单元34可通过安装架347固定于水箱31上,传感器348固定于安装架347沿重力方向的一侧,例如,以内置状态时的水箱31作为参考,传感器348固定于安装架347的下侧。当水箱31在内置状态与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感应件349能够在与传感器348错开或者对齐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传感器348能够向控制板36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其中,传感器348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磁感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348采用磁感应传感器,感应件349采用磁性件(例如磁铁)。当磁性件与磁感应传感器348对齐或者错开时,能够使磁场产生变化,从而使磁感应传感器348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其中,磁感应传感器348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霍尔传感器、干簧管磁感应传感器等。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35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串联有控制板36,所述传感器348与所述控制板36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32连接于所述控制板36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33连接于所述控制板36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控制板36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348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32和所述外置雾化头33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
具体地,控制电路35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入端可用于外接电源以使控制电路35通电。其中,电源输入端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当第一极是正极时,则第二极为负极,当第一极为负极时,则第二极为正极。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内置雾化头32通过第一线路串联于控制板36和电源输入端的负极之间,外置雾化头33通过第二线路串联于控制板36和电源输入端的负极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极为负极,第二极为正极。
请参照图13,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感应件349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至安装架347的一侧,此时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对齐(或者错开),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出第一信号,控制板36控制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例如正极)、内置雾化头32和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例如负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内置雾化头32处于通电工作状态,同时控制板36控制外置雾化头33处于断电状态。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将水箱31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取出再将水箱31翻转倒置180°,使水箱31由内置状态切换至外置状态,感应件349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至安装架347的另一侧,此时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错开(或者对齐),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出第二信号,控制板36控制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例如正极)、外置雾化头33和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例如负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外置雾化头33处于通电工作状态,同时控制板36控制内置雾化头32处于断电状态。相较于机械接触式状态检测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采用感应式状态检测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检测更为可靠。
请参照图1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加湿模块30的检测运行原理示意图。当加湿模块30开始使用时,状态检测单元34判断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是否对齐,若两者对齐,则通过控制板36控制运行内置雾化头32。当状态检测单元34判断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没有对齐时,也即两者相互错开,则通过控制板36控制运行外置雾化头33。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架347可包括竖向板,以及设于竖向板上下两侧的第一横向板和第二横向板,第一横向板、第二横向板和竖向板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置感应件349的滑槽,传感器348固定于竖向板远离滑槽的一面,且传感器348布置于竖向板沿重力方向的一侧。当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时,第一横向板位于第二横向板的下方,感应件349在重力作用下沿滑槽运动至与第一横板相抵接,此时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对齐,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送第一信号,控制板36根据传感器348反馈的第一信号控制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当水箱31翻转倒置成外置状态时,第二横板位于第一横板的下方,感应件349在重力作用下沿滑槽运动至与第二横板相抵接,此时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错开,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送第二信号,控制板36根据传感器348反馈的第二信号控制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
为了使加湿模块30能够更为方便地在内置状态和外置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使用,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控制电路35具有两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水箱31设有接电件37和适配器接口38,所述接电件37作为其中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适配器接口38作为另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在内置状态,所述接电件37用于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供电件40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35供电;在外置状态,所述适配器接口38用于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35供电。
具体地,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此时水箱31上的接电件37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供电件40相接触,通过供电件40可为控制电路35供电,进而使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其中,接电件37和供电件40可采用弹片接触式供电或者触点接触式供电,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主机体200对加湿模块30进行供电,供电电压为安全低电压。为了保证接电件37与供电件40之间接触良好,可选地,接电件37与供电件40采用弹片式接触供电。例如,接电件37可包括第一极接电片371和第二极接电片372,供电件40可包括第一极供电片和第二极供电片,在内置状态时,接电件37的第一极接电片371与供电件40的第一极供电片接触并导通,接电件37的第二极接电片372与供电件40的第二极供电片接触并导通。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水箱31处于外置状态,只需要将外部电源的电源适配器插入至水箱31上的适配器接口38,便能够为控制电路35供电,进而使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如此,使得加湿模块30既能够与空气处理装置100在组合状态下进行供电工作,也可以在独立使用状态下由电源适配器供电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加湿模块30的使用便利性。
为了确保加湿模块30在外置状态时只能是外置雾化头33工作,在内置状态时只能是内置雾化头32工作,请参照图15和图1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接电件37包括第一极接电片371和第二极接电片372,所述第一极接电片371与所述适配器接口38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接电片372与所述内置雾化头32电连接,所述适配器接口38的第二极与所述外置雾化头33电连接。具体地,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接电件37的第一极接电片371和第二极接电片372分别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供电件40的第一极和第二极电连接,此时,内置雾化头32处于通电工作状态,外置雾化头33处于断电状态;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需要将电源适配器插入适配器接口38,并且将水箱31翻转倒置以使外置雾化头33处于水箱31的顶部时,外置雾化头33才会通电工作,可实现加湿模块30外置强制翻转功能,强制使用无遮挡的外置雾化头33工作,防止桌面或地面产生积水。
例如,如图6和图1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状态检测单元34包括支架341、第一导电件342、第二导电件343和活动导电件344,第一导电件342和第二导电件343沿重力方向间隔设置于支架341的两侧,活动导电件344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导电件342和第二导电件343之间;水箱31设有接电件37和适配器接口38,接电件37作为控制电路35的其中一个电源输入端,适配器接口38作为控制电路35的另一个电源输入端;接电件37的第一极和适配器接口38的第一极均与活动导电件344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42和内置雾化头32与接电件37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件343和外置雾化头33与适配器接口38的第二极电连接。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接电件37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供电件40接触并导通,同时第一导电件342与活动导电件344接触并导通,使得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需要将水箱31从风道15内取出并翻转倒置,以使第二导电件343与活动导电件344接触并导通,同时还需要将电源适配器与适配器接口38连接,才能够使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若只是将水箱31取出后将适配器接口38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由于水箱31没有翻转倒置,第二导电件343与活动导电块没有接触,此时外置雾化头33不会通电工作,如此能够实现加湿模块30的外置强制翻转功能。
又例如,如图11和图16所示,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34包括安装架347、传感器348和感应件349,所述传感器348固定于所述安装架347沿重力方向的一侧,所述感应件349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架347;水箱31设有接电件37和适配器接口38,接电件37作为控制电路35的其中一个电源输入端,适配器接口38作为控制电路35的另一个电源输入端;接电件37的第一极和适配器接口38的第一极均与控制板36电连接,内置雾化头32连接于控制板36和接电件37的第二极之间,外置雾化头33连接于控制板36和适配器接口38的第二极之间。当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时,水箱31处于内置状态,接电件37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供电件40接触并导通,并且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对齐,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出第一信号,控制板36控制接电件37的第一极、内置雾化头32和接电件37的第二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内置雾化头32通电工作。当加湿模块30独立使用时,需要将水箱31从风道15内取出并翻转倒置,以使感应件349与传感器348错开,同时还需要将电源适配器与适配器接口38连接,传感器348向控制板36发出第二信号,以使控制板36控制适配器接口38的第一极、外置雾化头33和适配器接口38的第二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才能够使外置雾化头33通电工作;若只是将水箱31取出后将适配器接口38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由于水箱31没有翻转倒置,控制板36不会发出相应的信号,此时外置雾化头33不会通电工作,如此能够实现加湿模块30的外置强制翻转功能。
请参照图17,为一实施例的加湿模块30外置强制翻转运行的原理示意图。当加湿模块30开始使用时,状态检测单元34判断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是否对齐,若两者对齐,则通过控制板36将接电件37的第二极(例如负极)接通内置雾化头32,再判断接电件37是否与供接件接触通电,若接电件37通电,则运行内置雾化头32。当状态检测单元34判断传感器348与感应件349没有对齐时,也即两者相互错开,则通过控制板36将适配器接口38的第二极(例如负极)接通外置雾化头33,再判断适配器接口38是否与电源适配器连接通电,若适配器接口38通电,则运行外置雾化头33。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0、风机组件20和加湿模块30。所述壳体10具有进风口、出风口14,以及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14连通的风道15;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所述风道15内;所述加湿模块30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风道15内。该加湿模块3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是空调器、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消毒机等产品本身,或者空气处理装置100也可以是作为上述产品的一个组成部件而应用于上述产品。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用于空调器。其中,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0内部形成有风道15,壳体10上设有与风道15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14,风机组件20设于风道15内,风机组件20用于将气流自进风口经由风道15导向出风口14。其中,风机组件20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离心风机、贯流风机或者轴流风机等。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可分离地设于风道15内的加湿模块30,当加湿模块30装配至风道15内使用时,加湿模块30将加湿溶液朝向风道15雾化喷出,随着风道15内的气流流动,能够带动雾化溶液经由风道15的出风口14吹出,如此能够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加湿功能;并且借助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系统能够加速雾化液的扩散和流动,如此能够实现加湿模块30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协同使用,实现最优的加湿效果。当加湿模块30至于风道15外独立使用时,加湿模块30可将加湿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此时加湿模块30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加湿器使用,加湿模块30能够被独立自由的拿到任何一处房间使用,其使用位置不受限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5内的净化模块。通过在风道15内设置净化模块,气流流经净化模块经过净化处理后再从出风口14吹出,可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气净化功能。其中,净化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滤网、HEPA网净化模块、等离子净化模块、活性炭净化模块、甲醛净化模块、VOC净化模块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包括室内进风口11和室外新风进风口12,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12通过新风管13与所述风道15连通。具体地,当需要实现室内循环风时,室内空气自室内进风口11进入风道15内,再从出风口14送出;当需要实现新风功能时,室外新鲜空气自室外新风进风口12经由新风管13进入风道15内,再从出风口14送出。如此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室内风和新风两种不同出风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00,该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主机体200及设于所述主机体200一侧的空气处理装置1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该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主机体200和空气处理装置100,主机体200主要用于实现制冷、制热等功能,空气处理装置100用于实现加湿、净化等功能。其中,主机体200可固定于墙壁或者立放在地面上使用。例如,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1000为竖式壁挂机,该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主机体200和空气处理装置100,空气处理装置100可设置于主机体200的底部或者顶部。主机体200包括主机壳、换热部件和风机部件,主机壳设有入风口201、送风口202和将所述入风口201与所述送风口202连通的换热风道,换热部件和风机部件均设于换热风道内。气流自入风口201进入换热风道内经由换热部件进行换热后,再在风机部件的作用下导向至送风口202吹出,从而实现空调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0可设于主机壳的任意一侧,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可分离地设置有加湿模块30。当加湿模块30置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时,可实现空调的加湿功能,并且加湿功能能够与主机体200的制冷和制热功能协同工作。当加湿模块30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取出后,加湿模块30能够完全独立地移动至其他区域使用实现加湿功能。此外,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15内还可设置有净化模块,实现净化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1000,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1000通过冷媒管道连通。该空调室内机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箱,用于可分离地安装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道内,所述水箱具有置于所述风道内使用的内置状态,以及置于所述风道外使用的外置状态;
雾化组件,设于所述水箱;以及
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水箱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在所述内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雾化喷出,在所述外置状态时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组件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内置雾化头和外置雾化头,所述内置雾化头用于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所述风道雾化喷出,所述外置雾化头用于将所述水箱内的溶液朝向外界环境雾化喷出,所述电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其中一者处于通电状态,另一者处于断电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具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环壁和所述外环壁之间的侧环壁,所述内环壁、所述外环壁和所述侧环壁围合形成储水腔,所述内环壁远离所述外环壁的一侧围合形成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过风口,所述内置雾化头设于所述内环壁,所述外置雾化头设于所述外环壁和/或所述侧环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雾化头位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的底部,所述外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相对于所述内置状态时的所述水箱在重力方向翻转倒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状态检测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水箱是否处于所述内置状态或所述外置状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包括支架、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和活动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沿重力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所述活动导电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之间,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能够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及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其中一者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活动导电件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导电件通过软导线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有导电压片,所述活动导电件设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导电压片之间,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活动导电件能够沿所述导电压片移动并与所述导电压片保持接触,所述活动导电件经由所述导电压片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安装架、传感器和感应件,所述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架沿重力方向的一侧,所述感应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架,当所述水箱在所述内置状态与所述外置状态之间进行翻转时,所述感应件能够运动至与所述传感器错开或者对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有电源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串联有控制板,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内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外置雾化头连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极之间;所述控制板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对所述内置雾化头和所述外置雾化头的通断电状态进行控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采用磁感应传感器,所述感应件采用磁性件。
13.如权利要求7或11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有两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水箱设有接电件和适配器接口,所述接电件作为其中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适配器接口作为另一个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内置状态,所述接电件用于与空气处理装置的供电件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供电;在所述外置状态,所述适配器接口用于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以对所述控制电路供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件包括第一极接电片和第二极接电片,所述第一极接电片与所述适配器接口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接电片与所述内置雾化头电连接,所述适配器接口的第二极与所述外置雾化头电连接。
15.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
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风道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净化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室内进风口和室外新风进风口,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通过新风管与所述风道连通。
18.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体及设于所述主机体一侧的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1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道连通。
CN202221360279.0U 2022-05-31 2022-05-31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7402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279.0U CN217402747U (zh) 2022-05-31 2022-05-31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279.0U CN217402747U (zh) 2022-05-31 2022-05-31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2747U true CN217402747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6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60279.0U Active CN217402747U (zh) 2022-05-31 2022-05-31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2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5751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200106400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9974182B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7402747U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386927B (zh) 一种集成化智能家具柜
CN117190355A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234291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5218314A (zh) 雾化器
CN210197563U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517548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2319916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15392U (zh) 空调器
CN114234290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208282299U (zh) 空调
CN220103310U (zh) 一种多功能加湿装置
CN219014537U (zh) 一种带加湿功能的净化器
CN110553314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584732U (zh) 一种新型加湿器用聚能环
CN219775908U (zh) 一种可灵活安置的小型加湿器
CN21698583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531060U (zh) 一种香薰加湿器
CN211476121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52206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082781U (zh) 一种冷风扇
CN210292180U (zh) 一种科研办公用集成中央式空气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