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5847U -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5847U
CN217395847U CN202221230695.9U CN202221230695U CN217395847U CN 217395847 U CN217395847 U CN 217395847U CN 202221230695 U CN202221230695 U CN 202221230695U CN 217395847 U CN217395847 U CN 217395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ef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mposite hose
w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06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月华
夏平原
陈俊琛
秦庆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06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5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5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5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涉及管道技术领域。该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包括介质输送层、承压增强层和外保护层。承压增强层包括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外保护层围设于第一编织层外,且与第一编织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围设于第二编织层外,且与第二编织层连接,第二编织层围设于介质输送层外,且与介质输送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的延伸膨胀率不同,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能够在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能够有效提高承压能力,不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高,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耐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背景技术
目前,输油软管是长距离输油的重要装备,替代现有硬质钢制或铝合金管道,主要用于部队快速实现散装油料的输送,其具有运输便捷、展开速度快等特点。但是,现在的输油软管承压能力偏低,在高压力油料输送或者环境条件恶劣时容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低,不利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使用寿命较短。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承压能力强、柔软度高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特别是在管道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能够有效提高承压能力,不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高,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耐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包括介质输送层、承压增强层和外保护层,承压增强层包括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外保护层围设于第一编织层外,且与第一编织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围设于第二编织层外,且与第二编织层连接,第二编织层围设于介质输送层外,且与介质输送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的延伸膨胀率不同,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能够在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
可选地,第一编织层与第二编织层之间的滑移比例范围为0.5%至10%。
可选地,第一编织层包括纬线和多条经线,多条经线平行间隔设置,且均垂直于纬线,相邻两条经线之间形成编织空隙,纬线依次穿设于多个编织空隙内,以固定多条经线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纬线包括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交错设置,经线设置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之间。
可选地,纬线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纬线平行且贴合设置,多条纬线的排布方向与经线的长度方向相同。
可选地,纬线和经线均由芳纶纤维材料制成。
可选地,第一编织层与第二编织层粘接,或者第一编织层与第二编织层通过跳线结构连接。
可选地,第一编织层包括第一层级结构和第二层级结构,第一层级结构与第二层级结构通过跳线结构连接,第二编织层包括第三层级结构和第四层级结构,第三层级结构与第四层级结构通过跳线结构连接,第一层级结构、第二层级结构、第三层级结构和第四层级结构依次设置,第二层级结构与第三层级结构粘接。
可选地,介质输送层和外保护层均由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成,其内的胶质含量均低于5mg/100mL。
可选地,外保护层的壁厚大于介质输送层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承压增强层包括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外保护层围设于第一编织层外,且与第一编织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围设于第二编织层外,且与第二编织层连接,第二编织层围设于介质输送层外,且与介质输送层粘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的延伸膨胀率不同,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能够在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由于采用了依次设置的介质输送层、承压增强层和外保护层以及能够发生相对滑移的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所以能够有效提高承压能力,不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高,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耐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中承压增强层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第一编织层的局部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中承压增强层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中承压增强层的剖视图。
图标:100-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10-介质输送层;120-承压增强层;121-第一编织层;122-第二编织层;123-纬线;124-经线;125-第一纬线;126-第二纬线;127-编织空隙;128-第一层级结构;129-第二层级结构;130-第一丝线;131-第三层级结构;132-第四层级结构;133-第二丝线;134-第三丝线;140-外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用于输送油料。其能够有效提高承压能力,不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高,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耐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包括介质输送层110、承压增强层120和外保护层140,其中,介质输送层110、承压增强层120和外保护层140均呈管状,外保护层140、承压增强层120和介质输送层110从外向内依次设置。外保护层140用于进行外部保护,防止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受到腐蚀或者发生破损;承压增强层120用于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强度和承压能力,并且提高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柔软度,延长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介质输送层110用于供油料流动。具体地,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多层结构设计能够在其中一层或者两层结构发生损坏时通过剩余的层级结构进行承压,以保证油料输送功能,避免输送管路完全失效,安全可靠,并且多层结构设计能够降低单层结构的纤维编织密度,提高管材的柔软度,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
请参照图2,承压增强层120包括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外保护层140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且与第一编织层121粘接。第一编织层121围设于第二编织层122外,且与第二编织层122连接。第二编织层122围设于介质输送层110外,且与介质输送层110粘接。具体地,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延伸膨胀率不同,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在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以释放整体管材的延伸率,进一步地提高管材的柔软度,延长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厚度较小,且第一编织层121的直径大于第二编织层122的直径。由于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外部应力较小,并且编织结构较为稀疏,所以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之间有一定的滑移空间,使得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发生相对滑移,从而有效缓解折叠或者卷绕产生的内压外拉情况,降低折叠或者卷绕导致的管材寿命损失,进而有效延长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范围为0.5%至10%,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即为第一编织层121相对于第二编织层122滑移的距离与第二编织层122的周长的比值,合理的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能够在保证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强度的同时尽量提高其柔软度,延长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为5%,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可以为0.5%,也可以为10%,对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照图3,第一编织层121包括纬线123和多条经线124。多条经线124平行间隔设置,且均垂直于纬线123,以便于进行编织,提高第一编织层121的强度,提高美观度。相邻两条经线124之间形成编织空隙127,编织空隙127用于供纬线123穿过。纬线123依次穿设于多个编织空隙127内,以固定多条经线124的相对位置,防止多条经线124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纬线123包括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交错设置,经线124设置于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之间,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用于将经线124夹紧。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共同作用,以同时固定多条经线124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在纬线123与多条经线124交织的过程中,首先第一纬线125从第一条经线124的上方掠过,并伸入第一个编织空隙127,在此过程中,第二纬线126从第一条经线124的下方掠过,并伸入第一个编织空隙127,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在第一个编织空隙127内交错;随后第一纬线125从第二条经线124的下方掠过,并伸入第二个编织空隙127,在此过程中,第二纬线126从第二条经线124的上方掠过,并伸入第二个编织空隙127,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在第二个编织空隙127内交错;如此重复,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将多条经线124固定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纬线12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纬线123平行且贴合设置,多条纬线123的排布方向与经线124的长度方向相同。多条纬线123密布设置,以将多条经线124完全覆盖,从而编织形成第一编织层121。
本实施例中,纬线123和经线124均由芳纶纤维材料制成,以提高第一编织层121的稳定性。具体地,由于芳纶纤维的延伸率低于5%(明显低于涤纶纤维的延伸率14%),导致其受力的一致性对其使用效果影响较大,所以将承压增强层120设计为双层结构(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双层结构会使芳纶纤维材料的一致性提高,从而防止生产过程管材控制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保证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不同部位的承压能力不会发生波动,进而提高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质量稳定性,耐用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编织层122的具体结构与第一编织层121的具体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粘接,以防止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脱离。具体地,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通过胶黏剂粘接,胶黏剂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胶黏剂能够对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滑移比例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厚度范围均为1毫米至3毫米,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可以根据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压力采用不同密度的经线124和纬线123,具体地,经线124的密度范围为2000D(旦尼尔)至21000D,经线124的密度范围为3000D至60000D。
值得注意的是,介质输送层110和外保护层140均由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成,其内的胶质含量均低于5mg/100mL(毫克每毫升),胶质含量较低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油、耐磨、耐腐蚀和耐穿刺的特点,其能够有效提高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耐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外保护层140和介质输送层110的壁厚范围均为0.5毫米至2毫米,且外保护层140的壁厚大于介质输送层110的壁厚,以提高外保护层140的保护能力,避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在外界恶劣环境条件下发生破损。
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利用挤出机分别将介质输送层110和外保护层140挤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10中,将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输入挤出机,利用挤出机挤出不同规格的聚氨酯弹性体胶管,其中,一种规格的聚氨酯弹性体胶管为介质输送层110,另一种规格的聚氨酯弹性体胶管为外保护层140,外保护层140的壁厚大于介质输送层110的壁厚,外保护层140的硬度大于介质输送层110的硬度。
本实施例中,在利用挤出机挤出介质输送层110的过程中,同时将胶黏剂输入挤出机,以实现介质输送层110和胶黏剂的共挤,使得胶黏剂均匀地设置于介质输送层110的外表面,以便于后续进行热熔粘合。具体地,胶黏剂的厚度范围为0.1毫米至1毫米,合理的胶黏剂厚度能够在保证粘接可靠性的同时尽量节省材料成本。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挤出介质输送层110后,人工在介质输送层110的外表面涂覆胶黏剂,同样能够实现后续的热熔粘合,对胶黏剂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同样地,在利用挤出机挤出外保护层140的过程中,同时将胶黏剂输入挤出机,以实现外保护层140和胶黏剂的共挤,使得胶黏剂均匀地设置于外保护层140的外表面,以便于后续进行热熔粘合。具体地,胶黏剂的厚度范围为0.1毫米至1毫米,合理的胶黏剂厚度能够在保证粘接可靠性的同时尽量节省材料成本。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挤出外保护层140后,人工在外保护层140的外表面涂覆胶黏剂,同样能够实现后续的热熔粘合,对胶黏剂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S120:利用圆织机编织形成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20中,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分体设置,利用圆织机编织不同规格的芳纶纤维带坯,其中,一种规格的芳纶纤维带坯为第一编织层121,另一种规格的芳纶纤维带坯为第二编织层122,第一编织层121的编织密度小于第二编织层122的编织密度,第一编织层121的延伸膨胀率大于第二编织层122的延伸膨胀率。
步骤S130:对外保护层140、第一编织层121、第二编织层122和介质输送层110进行复合,得到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
具体地,步骤S130包括三个步骤,分别为:
步骤S131:将外保护层140穿入第一编织层121,并朝外保护层140内通入热蒸汽,以使外保护层140膨胀且与第一编织层121热熔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1中,首先将外保护层140穿入第一编织层121的管内空腔,随后向外保护层140的两端同时通入热蒸汽,以使热蒸汽聚集在外保护层140内,且通过外保护层140和第一编织层121向外渗出,在此过程中,外保护层140在热应力和气压的作用下向外膨胀,且通过胶黏剂与第一编织层121热熔粘合。
进一步地,通入热蒸汽的气压范围为0.1兆帕至0.5兆帕,通入热蒸汽的时长范围为10分钟至50分钟,合理的通入热蒸汽的气压和时长能够保证外保护层140与第一编织层121粘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
步骤S132:对外保护层140和第一编织层121进行翻转,以使外保护层140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2中,通过专用翻转设备对外保护层140和第一编织层121进行内外层翻转,以将原先位于外层的第一编织层121翻转至内层,并将原先位于内层的外保护层140翻转至外层。
步骤S133:将第二编织层122穿入第一编织层121,将介质输送层110穿入第二编织层122,并朝介质输送层110内通入热蒸汽,以使介质输送层110膨胀且通过第二编织层122与第一编织层121热熔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3中,首先将第二编织层122穿入第一编织层121的管内空腔,随后将介质输送层110穿入第二编织层122的管内空腔,接着向介质输送层110的两端同时通入热蒸汽,以使热蒸汽聚集在介质输送层110内,且依次通过第二编织层122、第一编织层121和外保护层140向外渗出,在此过程中,介质输送层110在热应力和气压的作用下向外膨胀,且通过胶黏剂与第二编织层122热熔粘合,与此同时,介质输送层110外表面设置的胶黏剂渗入第二编织层122和第一编织层121之间,以实现第二编织层122与第一编织层121的粘接,使得第二编织层122与第一编织层12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移。
步骤S140:对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合格后进行卷绕包装或者折叠包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40中,利用水泵向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内通入预设压力的水,以测试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承压能力,若测试合格,则进行包装准备出厂,若测试不合格,则进行返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承压增强层120包括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外保护层140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且与第一编织层121粘接,第一编织层121围设于第二编织层122外,且与第二编织层122连接,第二编织层122围设于介质输送层110外,且与介质输送层110粘接,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延伸膨胀率不同,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在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由于采用了依次设置的介质输送层110、承压增强层120和外保护层140以及能够发生相对滑移的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所以能够有效提高承压能力,不易发生破损,并且柔软度高,便于进行折叠或者卷绕收纳,耐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层121包括第一层级结构128和第二层级结构129,第一层级结构128与第二层级结构129通过跳线结构连接,跳线结构即为往复穿设于第一层级结构128和第二层级结构129之间的第一丝线130,第一层级结构128通过第一丝线130与第二层级结构129连接,由于第一丝线130具有一定的柔韧度,所以第一层级结构128和第二层级结构129能够发生相对滑移,第一丝线130能够对第一层级结构128和第二层级结构129的滑移比例进行限定。
同样地,第二编织层122包括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第三层级结构131与第四层级结构132通过跳线结构连接,跳线结构即为往复穿设于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之间的第二丝线133,第三层级结构131通过第二丝线133与第四层级结构132连接,由于第二丝线133具有一定的柔韧度,所以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能够发生相对滑移,第二丝线133能够对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的滑移比例进行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层级结构128、第二层级结构129、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依次设置,第二层级结构129通过胶黏剂与第三层级结构131粘接,以使第二层级结构129和第三层级结构131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这样一来,承压增强层120内具有四层编织结构,且任意相邻两层编织结构之间均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进一步地降低了折叠或者卷绕导致的管材寿命损失,延长了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连接方式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通过跳线结构连接,跳线结构即为往复穿设于第一编织层121与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第三丝线134,第一编织层121通过第三丝线134与第二编织层122连接,由于第三丝线134具有一定的柔韧度,所以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发生相对滑移,第三丝线134能够对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滑移比例进行限定。
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生产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步骤S120和步骤S130不同,具体如下:
步骤S120:利用圆织机编织形成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20中,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通过跳线结构连接,第二编织层122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利用圆织机同时编织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以使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通过第三丝线134连接。具体地,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的规格不同,第一编织层121的编织密度小于第二编织层122的编织密度,第一编织层121的延伸膨胀率大于第二编织层122的延伸膨胀率。
步骤S130:对外保护层140、第一编织层121、第二编织层122和介质输送层110进行复合,得到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
具体地,步骤S130包括三个步骤,分别为:
步骤S131:将外保护层140穿入第一编织层121,并朝外保护层140内通入热蒸汽,以使外保护层140膨胀且与第一编织层121热熔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1中,首先将外保护层140穿入第一编织层121的管内空腔,而第二编织层122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随后向外保护层140的两端同时通入热蒸汽,以使热蒸汽聚集在外保护层140内,且通过外保护层140、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向外渗出,在此过程中,外保护层140在热应力和气压的作用下向外膨胀,且通过胶黏剂与第一编织层121热熔粘合。
步骤S132:对外保护层140、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进行翻转,以使外保护层140围设于第一编织层121外,并使第一编织层121围设于第二编织层122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2中,通过专用翻转设备对外保护层140、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进行内外层翻转,以将原先位于外层的第二编织层122翻转至内层,并将原先位于内层的外保护层140翻转至外层,而第一编织层121位于第二编织层122和外保护层140之间不变。
步骤S133:将介质输送层110穿入第二编织层122,并朝介质输送层110内通入热蒸汽,以使介质输送层110膨胀且与第二编织层122热熔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33中,首先将介质输送层110穿入第二编织层122的管内空腔,接着向介质输送层110的两端同时通入热蒸汽,以使热蒸汽聚集在介质输送层110内,且依次通过第二编织层122、第一编织层121和外保护层140向外渗出,在此过程中,介质输送层110在热应力和气压的作用下向外膨胀,且通过胶黏剂与第二编织层122热熔粘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100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输送层(110)、承压增强层(120)和外保护层(140),所述承压增强层(120)包括第一编织层(121)和第二编织层(122),所述外保护层(140)围设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外,且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粘接,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围设于所述第二编织层(122)外,且与所述第二编织层(122)连接,所述第二编织层(122)围设于所述介质输送层(110)外,且与所述介质输送层(110)粘接,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和所述第二编织层(122)的延伸膨胀率不同,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和所述第二编织层(122)能够在所述军用输油复合软管折叠或者卷绕时发生相对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与所述第二编织层(122)之间的滑移比例范围为0.5%至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包括纬线(123)和多条经线(124),多条所述经线(124)平行间隔设置,且均垂直于所述纬线(123),相邻两条所述经线(124)之间形成编织空隙(127),所述纬线(123)依次穿设于多个所述编织空隙(127)内,以固定多条所述经线(124)的相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123)包括第一纬线(125)和第二纬线(126),所述第一纬线(125)和所述第二纬线(126)交错设置,所述经线(124)设置于所述第一纬线(125)和所述第二纬线(126)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12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纬线(123)平行且贴合设置,多条所述纬线(123)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经线(124)的长度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123)和所述经线(124)均由芳纶纤维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与所述第二编织层(122)粘接,或者所述第一编织层(121)与所述第二编织层(122)通过跳线结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21)包括第一层级结构(128)和第二层级结构(129),所述第一层级结构(128)与所述第二层级结构(129)通过跳线结构连接,所述第二编织层(122)包括第三层级结构(131)和第四层级结构(132),所述第三层级结构(131)与所述第四层级结构(132)通过跳线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层级结构(128)、所述第二层级结构(129)、所述第三层级结构(131)和所述第四层级结构(132)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层级结构(129)与所述第三层级结构(131)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层(110)和所述外保护层(140)均由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成,其内的胶质含量均低于5mg/100mL。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层(140)的壁厚大于所述介质输送层(110)的壁厚。
CN202221230695.9U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Active CN217395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0695.9U CN217395847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0695.9U CN217395847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5847U true CN217395847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5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0695.9U Active CN217395847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5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70251A (en) Composite reinforced hose
AU2008248467B2 (en) Subsea flexible pipe for transporting oil and gas and including a reinforcing layer
AU754267B2 (en) Kink resistant high pressure hose construction
US4273160A (en) High pressure hose
EP0074747B1 (en) Hose construction
US8353316B2 (en) Flexible pipe for conveying hydrocarbons in deep water
US7631666B1 (en) Reinforced flexible hose with leakage indic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099925A (en) Flexible duct with a textile reinforcement
EP2296872B1 (en) Flexible hose for conveying fluids or gases
US9464738B2 (en) Hybrid hose reinforcements
GB2165331A (en) Reinforced hose
US20150144219A1 (en) Transfer hose, in particular for use at high temperatures
CA2457767C (en) Flat textile reinforcing tape for a pipe and a pipe thus reinforced
US20140202574A1 (en) Umbilical with fatigue resistant fibres
AU2004200327B2 (en) Abrasion-resistant hose
CN217395847U (zh)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
US20080314470A1 (en) High Temperature Thermoplastic Power Steering Hose
WO2010070324A1 (en) Subsea umbilical
JPH0464508B2 (zh)
EP0969236A2 (en) Kink resistant high pressure hose
CN114750465A (zh) 一种军用输油复合软管及其生产方法
JP4967589B2 (ja) 高圧ホースの製造方法
US4688604A (en) Hose
CN104264314B (zh) 一种多层筒形织物的设计方法
NZ209973A (en) Lay flat hose reinforcement with multi-filament yarns and mono-filaments twisted togeth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