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6692U -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6692U
CN217366692U CN202221120287.8U CN202221120287U CN217366692U CN 217366692 U CN217366692 U CN 217366692U CN 202221120287 U CN202221120287 U CN 202221120287U CN 217366692 U CN217366692 U CN 21736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drainage
tube
pip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202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辉
蔡少如
黄洋
陈群清
童健
张福伟
钟海
吴源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11202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医疗耗材领域,公开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由上腔管和下腔管组成,冲洗管的一端与所述上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下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上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管道的一端所述下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冲洗管和所述引流管合在一起时可作为一根管,置放于脓腔中实现同步的灌洗和引流,也可将所述冲洗管和所述引流管进行分离,其中所述冲洗管置放于胸腔上部引流残留气体,所述引流管置放于胸腔下部引流残留积液,实现从胸壁置放一管达到双引流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医疗耗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背景技术
胸腔引流管是胸外科最为常用的引流导管,其作用在于将各种原因导致的胸腔内残留积液、积气、积血或积脓等引流出体外,达到促进肺部复张、清除感染灶及改善患者症状与预后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胸腔引流管多为头端带侧孔的单腔硅胶导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管径设计从24F到32F不等。对于单纯的积气或积液病人,该类引流管置放后基本能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但对于积脓或积血的病人,由于导管头端侧孔数量少,而导管本身为封闭式圆形,造成导管实际有效引流面积较小,引流效果受限,加之胸腔内脓液及积血往往较为粘稠,继发产生的纤维素经常包裹导管头端及侧孔,导致积脓或积血引流不畅,甚至发生导管堵塞,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疾病的观察。另外,对于脓胸患者,由于脓液往往较为粘稠,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持续的胸腔灌洗和引流,才能充分将胸腔内脓液稀释引出,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引流管为单腔管,无法实现边冲洗边引流,需要置放两根管才能解决同步灌洗与引流的目的。而置放两根导管不仅增加患者胸部疼痛的发生,也会增加置管出血等风险,影响患者康复。此外,目前胸部手术尤其是肺叶切除术后,往往需要置放两根导管,一根置于上胸部,用于引流胸腔内的积气,一根置于下胸部,来引流胸腔内的积液,以促进和加快肺部的复张合患者的康复,同样由于目前胸腔引流管均为单腔管,置放于上胸部不便于引流积液,置放于下胸部不利于引流积气,无法实现一根管既能引流上胸部积气同时引流下胸部积液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双套管合在一起可作为一根管,置放于脓腔中实现同步的灌洗和引流,也可将双套管头端进行分离,一侧管置放于胸腔上部引流残留气体,一侧管置放于胸腔下部引流残留积液,实现从胸壁置放一管达到双引流的目的。
本公开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由上腔管和下腔管组成,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设置有冲洗管和引流管,所述冲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所述上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所述下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冲洗管与所述引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同一端,且所述冲洗管与所述引流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所述上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所述下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同一端,所述第二管道、所述上腔管、所述冲洗管共同组成一个管道通道,所述第三管道、所述下腔管、所述引流管共同组成另一个管道通道。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冲洗管的下侧面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引流管的上侧凹槽位置固定设置有凸起扣,所述凸起扣穿过所述固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冲洗管与所述引流管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冲洗管的上侧面设置有数个第一穿孔。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引流管的内腔中间设置有隔层,所述隔层与所述引流管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隔层将所述引流管内腔分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所述第二空腔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的接口设置有第一帽盖,所述第一帽盖与所述第一接头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帽盖中间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与第二帽盖螺纹连接。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二接头。
在一些公开中,所述第一管道、所述冲洗管、所述引流管、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均由硅胶材质制作。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
1、双槽形引流导管增大导管的有效引流面积,提高引流效果。
2、双槽形导管由于有长槽沿导管延伸,可极大降低常规胸腔引流管头端堵塞情况的发生。
3、双套管设计,可实现胸腔同步的冲洗和引流,提高脓腔灌洗的效果。
4、分离式双套管设计,可通过一管实现胸腔不同部位的引流,实现不同的引流效果。
5、卡扣式双套管连接方案,设计简单,方便导管分离操作,简单易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冲洗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帽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包括:第一管道1,第一管道1由上腔管101和下腔管102组成,第一管道1的一端设置有冲洗管2和引流管3,冲洗管2的一端与第一管道1上的上腔管101的一端固定连接,引流管3的一端与第一管道1上的下腔管102的一端固定连接,冲洗管2与引流管3设置在第一管道1的同一端,且冲洗管2与引流管3的长度相同,第一管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管道4和第三管道5,第二管道4的一端与第一管道1的上腔管1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管道5的一端与第一管道1的下腔管1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管道4和第三管道5设置在第一管道1的同一端,第二管道4、上腔管101、冲洗管2共同组成一个管道通道,第三管道5、下腔管102、引流管3共同组成另一个管道通道,冲洗管2和引流管3合在一起时可作为一根管,置放于脓腔中实现同步的灌洗和引流,也可将冲洗管2和引流管3进行分离,冲洗管2置放于胸腔上部引流残留气体,引流管3置放于胸腔下部引流残留积液,实现从胸壁置放一管达到双引流的目的。
冲洗管2的下侧面设置有固定孔201,引流管3的上侧凹槽位置固定设置有凸起扣301,凸起扣301穿过固定孔201固定在孔201内,冲洗管2与引流管3固定在一起,冲洗管2和引流管3固定在一起时可作为一根管,置放于脓腔中实现同步的灌洗和引流,冲洗管2和引流管3分离时,冲洗管置放于胸腔上部引流残留气体,引流管置放于胸腔下部引流残留积液,实现从胸壁置放一管达到双引流的目的。
冲洗管2的上侧面设置有数个第一穿孔202,第一穿孔202的设置,使得冲洗管2能够更大面积地灌溉和清洗脓腔。
引流管3的内腔中间设置有隔层302,隔层302与引流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隔层302将引流管3内腔分成第一空腔303和第二空腔304,第一空腔303的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第二空腔304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长凹槽的设置大大增加有效的引流面积,管道头端即便被纤维组织堵塞,由于长凹槽的存在,仍然可以有效引流。
第二管道4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一接头401,第一接头401的接口设置有第一帽盖402,第一帽盖402与第一接头401螺纹连接,第一帽盖402中间设置有第二穿孔403,第二穿孔403与第二帽盖404螺纹连接,第一接头401的接口可连接输液管,便于持续冲洗液滴入,第一帽盖402中间的第二穿孔403可连接胸瓶,作为常规吸引和引流。
第三管道5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二接头501,第二接头501可用于连接外部接头。
第一管道1、冲洗管2、引流管3、第二管道4、第三管道5均由硅胶材质制作,能够弯折扭曲。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公开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公开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公开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包括第一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1)由上腔管(101)和下腔管(102)组成,所述第一管道(1)的一端设置有冲洗管(2)和引流管(3),所述冲洗管(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1)上的所述上腔管(10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管(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1)上的所述下腔管(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冲洗管(2)与所述引流管(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的同一端,且所述冲洗管(2)与所述引流管(3)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管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管道(4)和第三管道(5),所述第二管道(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1)的所述上腔管(1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1)的所述下腔管(1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和所述第三管道(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的同一端,所述第二管道(4)、所述上腔管(101)、所述冲洗管(2)共同组成一个管道通道,所述第三管道(5)、所述下腔管(102)、所述引流管(3)共同组成另一个管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2)的下侧面设置有固定孔(201),所述引流管(3)的上侧凹槽位置固定设置有凸起扣(301),所述凸起扣(301)穿过所述固定孔(201)固定在所述固定孔(201)内,所述冲洗管(2)与所述引流管(3)固定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2)的上侧面设置有数个第一穿孔(2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3)的内腔中间设置有隔层(302),所述隔层(302)与所述引流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隔层(302)将所述引流管(3)内腔分成第一空腔(303)和第二空腔(304),所述第一空腔(303)的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所述第二空腔(304)一侧管道壁开设有长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4)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一接头(401),所述第一接头(401)的接口设置有第一帽盖(402),所述第一帽盖(402)与所述第一接头(40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帽盖(402)中间设置有第二穿孔(403),所述第二穿孔(403)与第二帽盖(404)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5)的另一端的端头固定设置有第二接头(5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1)、所述冲洗管(2)、所述引流管(3)、所述第二管道(4)、所述第三管道(5)均由硅胶材质制作。
CN202221120287.8U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Active CN21736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0287.8U CN217366692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0287.8U CN217366692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6692U true CN217366692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6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20287.8U Active CN217366692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7346B (zh) 一种导尿管
CN109876281A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胸腹腔引流管
CN217366692U (zh) 一种可分离式胸腔灌洗引流双套管
CN207342014U (zh) 一种持续精确冲洗型防堵塞的引流管
CN209900416U (zh) 双腔双向引流管
CN209575374U (zh)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引流器
CN209075817U (zh) 可拆换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
CN210673880U (zh) 一种肠瘘冲洗引流管
CN209933783U (zh) 一种引流管
CN208770487U (zh) 一种医疗用鼻胆管和负压引流器的连接头
CN208511689U (zh) 胸腹腔引流管
CN209404994U (zh) 一种新型吸唾管结构
CN208877497U (zh) 一种防堵腹腔冲洗引流管
CN206138563U (zh) 医用双套管装置
CN108433836A (zh) 一种口腔冲洗装置
CN217366691U (zh) 一种可冲洗槽引式腹腔双套管
CN207562195U (zh) 一种易清理的双套囊气管导管
CN206597212U (zh) 一种心脏手术用引流管
CN215535349U (zh) 易于取出的胆总管内置型胆囊引流塑料支架
CN216725511U (zh) 一种引流管冲洗接头
CN208193334U (zh) 能够全面扩张肠道的引流管
CN205515695U (zh) 一种带有冲洗功能的腹腔引流结构
CN218572578U (zh) 一种切口负压引流装置
CN109200442A (zh) 可拆换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
CN217548625U (zh) 用于腹、胸腔内的负压冲洗的内套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