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5726U -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5726U
CN217325726U CN202221051773.9U CN202221051773U CN217325726U CN 217325726 U CN217325726 U CN 217325726U CN 202221051773 U CN202221051773 U CN 202221051773U CN 217325726 U CN217325726 U CN 217325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groove
confluence
floor drain
continu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17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0517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5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5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5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排水主体结构,该排水主体结构上布置有贯通长度方向的汇流槽,所述排水主体结构上还设有与所述汇流槽相通的汇流口,所述汇流口沿所述汇流槽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汇流槽用于将收集到的地面水集中排放到积水井,而汇流口用作地面积水流入汇流槽的入口,将汇流口沿汇流槽的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同时将汇流口沿汇流槽长度方向设置,使汇流口的长度与汇流槽的长度相同,能保证地面积水在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能流入到汇流槽内,有效解决了现有排水地漏所存在的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问题,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大幅度提升了地面排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户外地面排水设施主要采用地漏,在地漏下方安装有地沟,地面上的雨水通过地漏流入地沟内,再由地沟汇流到集水井进行集中处理,而地漏通常采用分布式布置方式,通过间隔设置多个地漏用于地面雨水引排,但是这种地面排水结构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由于地面雨水只能从安装有地漏的部位排入到地沟内,而地漏布置方式为多点式分布结构,使得地面雨水排放不及时,存在严重的地面积水问题;
二、现有的排水地沟采用方形或圆形混凝土管道结构,排水地沟埋设在路面下方,在车辆行驶及行人踩踏下容易损毁,进而导致堵塞排水地沟;
三、由于地沟埋设在地面下方,而地漏只是沿地沟布置线路间隔设置,当排水地沟在局部段位堵塞时,不方便进行清理;
四、当排水地沟局部损坏进行维修时,修补部位很容易发生渗水、漏水现象,影响雨水收集排放效果;
五、由于地漏布置方式为沿排水地沟沿线多点式分布布置,因而排水位置受到限制,为提高地面排水效果,势必增大地漏结构尺寸,不仅影响地面整体美观,而且须对应调整排水地沟尺寸,而调整地漏及排水地沟的尺寸都会对其结构安全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之一至少在于,针对现有的地漏存在排水不及时导致地面积水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该排水地漏采用长条形结构形式,在整体长度方向上布置有连续排水口,从而使地面水能沿地漏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流入到地漏里,避免因排水不畅而导致路面积水,有效提高路面排水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排水主体结构,该排水主体结构上布置有贯通长度方向的汇流槽,所述排水主体结构上还设有与所述汇流槽相通的汇流口,所述汇流口沿所述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
采用带有汇流槽的排水主体结构,汇流槽用于将收集到的地面水集中排放到积水井,主要起到排水、导流的作用;而在排水主体结构上设置汇流口,汇流口用作地面积水流入汇流槽的入口,将汇流口沿排水主体结构的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使汇流口的长度与汇流槽的长度相同,能保证地面积水在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能流入到汇流槽内,提高地面积水流入汇流槽的效率,避免在汇流口拥堵,保证地面排水畅通,汇流口采用敞开式设置即为无障碍设置,也就是在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设置的汇流口在任何位置均无阻挡,使汇流口与排水主体结构长度等长且延续,不存在中断的情况;
本申请的排水地漏采用敞开式结构,达到排水地漏在整体长度方向上能连续无中断式设计效果,有效解决了现有排水地漏所存在的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问题,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大幅度提升了地面排水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主体结构还包括两条并排布置的夹柱板,两条所述夹柱板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排水主体结构的端部,两条所述夹柱板之间形成夹槽,该夹槽的入口端为汇流口,出口端通向所述汇流槽。
通过设置夹柱板,夹柱板之间形成夹槽的入口端用作汇流口,出口端通向汇流槽,使得地面上的水通过夹柱板之间的夹槽流向汇流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排水主体结构,可以将排水地漏中设置汇流槽的部分埋设在地面下方,并通过夹柱板使排水地漏的汇流口伸出到地面,在充分保证连续式排水地漏进行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安装布置结构,保证安装科学美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柱板内壁上设置有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凸棱和下凸棱之间形成卡槽,两条所述夹柱板上的卡槽相对设置且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的两端端部,所述排水主体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卡槽内的加强条。
采用在夹柱板内壁设置凸棱形成卡槽,并在卡槽内安装加强条,使得排水地漏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可以将其应用到多种场合,包括行人密集地段或车辆通过地段等,采用这种结构能改善地漏结构受力状态,大幅度延长排水地漏的使用寿命。
所述夹柱板上的上凸棱和下凸棱设置形成卡槽,且两条夹柱板上的上凸棱相对设置,下凸棱也相对设置,所述加强条卡合在由两条夹柱板上的卡槽形成的空间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夹柱板上的上凸棱和下凸棱平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加强条的数量包括多条,多条所述加强条断续安装在所述卡槽内。
采用将加强条断续安装在卡槽内的结构形式,能提高汇流口到汇流槽的路径畅通程度,提高水流从汇流口流入到汇流槽内流速,避免水流过大无法及时从汇流口排入到汇流槽而发生溢流积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主体结构还包括安装在加强条上的隔水条,所述隔水条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两端部。
通过在加强条上安装隔水条,从而将汇流口分隔为双口结构形式,采用双口的汇流口结构形式,既不影响连续式排水地漏的排水功能,而且能加强排水地漏的结构强度,使得排水地漏在承受踩踏、碾压等情况下不容易发生变形,保证排水地漏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加强条上设置有凸台或棱槽,所述隔水条上对应设置有棱槽或凸台,所述隔水条和加强条通过凸台和棱槽可滑动式配合连接。
通过在加强条上设置凸台或棱槽,对应在隔水条上设置棱槽或凸台,使得隔水条能卡合安装在加强条上,避免隔水条产生偏移、横向滑动,实现紧密安装,保证两者连接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汇流口宽度在40-200mm范围内,当采用双口的汇流口结构形式时,单侧汇流口的宽度在20-120mm范围内。
采用这种宽度范围的汇流口宽度,既能保证排水地漏顺利排水,避免树叶等杂物将地漏堵塞,也能保证排水地漏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汇流槽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弧形。
采用矩形或圆弧形结构形式的汇流槽,能降低排水在汇流槽内的流动阻力,保证水流畅通,提高排水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汇流口设置在靠近汇流槽端部一侧或靠近汇流槽中部部位。
所述汇流口既可以设置在靠近汇流槽端部一侧,也可以设置在靠近汇流槽中部部位,将汇流口设置在汇流槽的不同部位,能使连续式排水地漏适用于多种场合,当汇流口设置在靠近汇流槽端部一侧时,可以将汇流口布置在靠近墙体部位处,主要用于单侧排水的场合,同时达到优化排水地漏预埋安装结构的目的,当汇流口设置在靠近汇流槽中部部位时,主要用于两侧均有排水需求的场合,同时保证汇流口受到的荷载能均衡地传递到排水主体结构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续式排水地漏包括多个排水主体结构,多个所述排水主体结构之间通过连接槽片连接,所述连接槽片与汇流槽结构适配。
多个排水主体结构通过连接槽片连接形成尺寸较长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可以应用于较长距离范围的连续排水场合,能提高连续式排水地漏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排水范围,截取对应长度的多个排水主体结构进行拼接,在需要范围内连续排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主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汇流槽内的连接挡水槽,所述连接槽片安装在连接挡水槽内,且连接槽片与汇流槽的重叠部位涂覆有防水密封胶。
通过在汇流槽内设置连接挡水槽,避免在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排水直接冲刷连接槽片与排水主体结构的连接缝隙,保证较长尺寸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在连接部位处不发生渗水现象,而在连接槽片与汇流槽的重叠部位涂覆防水密封胶,能进一步增加连接槽片与排水主体结构的连接密封性,确保连续式排水地漏密封不渗水。
对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排水结构,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该连续式排水地漏的一端安装有端封件,另一端通向布置有过滤网的集水井,所述排水主体结构的汇流槽端口布置在所述过滤网上方。
在连续式排水地漏的一端端部安装端封件,使排往连续式排水地漏的地面水流向地漏另一端的集水井,在集水井内布置过滤网,使得流入连续式排水地漏中的树叶等杂质被过滤到过滤网上,然后通过打开集水井井盖清理杂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带有汇流槽的排水主体结构,汇流槽用于将收集到的地面水集中排放到积水井,起到排水、导流的作用,而在排水主体结构上设置汇流口,汇流口用作地面积水流入汇流槽的入口,将汇流口沿排水主体结构的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使汇流口的长度与汇流槽的长度相同,能保证地面积水在排水主体结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能流入到汇流槽内,避免在汇流口拥堵,保证地面排水畅通;
本申请的排水地漏采用敞开式结构+长度方向连续式排水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排水地漏所存在的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问题,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大幅度提升了地面排水效率;
2、通过设置夹柱板,夹柱板之间形成夹槽的入口端用作汇流口,出口端通向汇流槽,使得地面上的水通过夹柱板之间的夹槽流向汇流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排水主体结构,可以将排水地漏中设置汇流槽的部分埋设在地面下方,并通过夹柱板使排水地漏的汇流口伸出到地面,在充分保证连续式排水地漏进行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安装布置结构,保证安装科学美观;
3、采用在夹柱板内壁设置凸棱形成卡槽,并在卡槽内安装加强条,使得排水地漏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可以将其应用到多种场合,包括行人密集地段或车辆通过地段等,采用这种结构能改善地漏结构受力状态,大幅度延长排水地漏的使用寿命;
4、通过在加强条上安装隔水条,从而将汇流口分隔为双口结构形式,采用双口的汇流口结构形式,既不影响连续式排水地漏的排水功能,而且能加强排水地漏的结构强度,使得排水地漏在承受踩踏、碾压等情况下不容易发生变形,保证排水地漏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1的连续式排水地漏中排水主体结构的结构意图。
图2为图1中排水主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1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由多个排水主体结构连接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1中双口结构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由多个排水主体结构连接的双口结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排水主体结构与连接槽片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再一种实施方式的排水主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1中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由不同实施方式的排水主体结构连接的连续式排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2中连续式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连续式排水结构的端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5中加强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5中隔水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排水主体结构,101-汇流槽,102-汇流口,103-夹柱板,103a-上凸棱,103b-下凸棱,104-夹槽,105-卡槽,106-加强条,106a-凸台,107-隔水条,107a-棱槽,108-连接挡水槽,108a-挡片,109-条形槽,109a-槽壁,2-连接槽片,3-端封件,31-,4-过滤网,5-集水井,6-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如图1和图2所示,该连续式排水地漏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或镀锌钢材或涂漆普通钢材等金属材质制得,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排水主体结构1,该排水主体结构1上布置有贯通其自身长度方向的汇流槽101,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上还设有与所述汇流槽101相通的汇流口102,所述汇流口102沿所述汇流槽101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长条形结构是指排水主体结构1的形状,主要是指排水主体结构1的长度大于其截面最大尺寸,比如当排水主体结构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时,其长度大于高度和宽度,当排水主体结构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时,其长度大于圆截面的直径或大于椭圆截面的长轴长度,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可以采用矩形管,矩形管的内部方形空腔为汇流槽101,在矩形管的外壁一侧设置有两条并排布置的夹柱板103,两条所述夹柱板103的两端端部分别延伸至矩形管的两端端部,实际应用中,两条夹柱板103为条形板状结构,且夹柱板与矩形管一体式连接,两条所述夹柱板103之间形成夹槽104,且两条夹柱板103之间的矩形管壁上开设条形槽109,使得夹槽104通过条形槽109连通后与汇流槽101相通,该夹槽104的入口端即为汇流口102,出口端通向所述汇流槽101,所述夹柱板103的内壁面与管壁上的条形槽109的槽壁109a平齐,将汇流口102沿汇流槽101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保证地面水能沿排水主体结构1的任何位置流入到排水地漏内,采用两条夹柱板103之间形成的夹槽104的入口端作为汇流口102,保证汇流口102是连贯且贯通的,避免了在夹槽104的入口端形成遮挡部位,这种结构能提高地面积水排入汇流槽101的开口尺寸,保证地面排水畅通,同时将汇流口102沿汇流槽101长度方向设置,使汇流口102的长度与汇流槽101的长度相同,能保证地面积水在排水主体结构1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能流入到汇流槽101内,排水主体结构1带有汇流槽101,汇流槽101用于将收集到的地面水集中排放到积水井,主要起到排水、导流的作用。
本申请的排水地漏采用敞开式结构+长度方向连续式排水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排水地漏所存在的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问题,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大幅度提升了地面排水效率,另外设置夹柱板103后,夹柱板103之间形成夹槽104的入口端用作汇流口102,出口端通向汇流槽101,使得地面上的水通过夹柱板103之间的夹槽104流向汇流槽101,由于除汇流口102外的其余部位都是封闭结构,且汇流口102与汇流槽101之间设置夹柱板103,形成类似于“颈部”的结构,从而能将排水地漏中设置汇流槽101的部分埋设在地面下方,并通过夹柱板103使排水地漏的汇流口102伸出到地面,在充分保证连续式排水地漏进行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安装布置结构,保证连续式排水地漏埋设安装后科学美观,也可以直接在汇流槽101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条形槽109作为汇流口2,此时将矩形管的顶部一侧布置在地面上,与地面平齐,从矩形管顶部的条形槽109进行排水。
为了保证排水地漏的结构安全,使排水地漏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进而能应用到多种场合,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夹柱板103内壁上设置有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所述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沿排水主体结构1长度方向并排平行布置,且长度与夹柱板103长度相同,在实际应用中,上凸棱103a、下凸棱103b和夹柱板103为一体式整体结构,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为方形条状,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之间形成等宽度的卡槽105,卡槽105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1的两端端部,两条夹柱板103上的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均相对布置,从而在两侧夹柱板103内壁形成相对布置的卡槽105,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主体结构1的强度,上凸棱103a上侧的夹柱板103厚度大于卡槽105部位的夹柱板103厚度,该卡槽105用于安装加强条106,另外的实施方式是不设置上凸棱103a和下凸棱103b,而直接在夹柱板103内壁上开设卡槽105,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结构。加强条106的数量包括多条,多条所述加强条106断续安装在所述卡槽105内,采用在夹柱板103内壁设置凸棱形成卡槽105,并在卡槽105内安装加强条106的结构形式,使得排水地漏能用于包括行人密集地段或车辆通过地段等场合,当夹柱板103顶部受到踩踏或车辆通过的压力时,夹柱板103对加强条106形成挤压作用,而压力释放后,夹柱板103和加强条106又恢复自由受力状态,不会对夹柱板103形成拉扯作用,大大降低了排水主体结构的受力疲劳,通过改善地漏结构受力状态而延长排水地漏的使用寿命,而将加强条106断续安装在卡槽105内,相邻两个加强条106之间具有较大间隙,能提高汇流口102到汇流槽101的路径畅通程度,提高水流从汇流口102流入到汇流槽101内的流速,避免因水流过大无法及时从汇流口排入到汇流槽101导致发生溢流积水。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排水地漏,如图5和图6所示,在排水主体结构1的加强条106上安装有隔水条107,所述隔水条107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1长度方向两端部,与排水主体结构1的长度等长,所述加强条106上设置有凸台106a,如图13和14所示,隔水条107上对应设置有棱槽107a,使得所述隔水条106和加强条107通过凸台106a和棱槽107a可滑动式配合连接,也可以在加强条106上设置棱槽,对应在隔水条107上设置凸台,同样能实现两者滑动式配合连接,使隔水条107能卡合安装在加强条106上,避免隔水条107产生偏移、横向滑动,实现紧密安装,保证两者连接牢固,在安装过程中,先在隔水条107上滑入安装上多个加强条106,加强条106的数量根据排水地漏的长度和使用场合确定,长度越长、承重能力要求越高,加强条106的数量适度增加,然后将加强条106连带隔水条107一起安装在排水主体结构1的卡槽105内,实现安装,也可以适当焊接加强条106,使其牢固连接在排水主体结构1上。
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是隔水条107的顶部与夹柱板103的顶部平齐,并且隔水条107布置在两条夹柱板103的中部,使隔水条107两侧分别到夹柱板103的间隙相等,通过在加强条106上安装隔水条107,从而将汇流口102分隔为等宽度的双口结构形式,采用双口的汇流口结构形式,既不影响连续式排水地漏的排水功能,而且能加强排水地漏的结构强度,使得排水地漏在承受踩踏、碾压等使用场合下不容易发生变形,保证排水地漏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寿命,当采用单口形式的汇流口时,汇流口102的宽度在40-200mm范围内,当采用双口的汇流口结构形式时,每侧汇流口102的宽度在20-120mm范围内,这一汇流口宽度设计范围既能保证排水地漏顺利排水,避免树叶等杂物将地漏堵塞,也能保证排水地漏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该连续式排水地漏可以只有一个排水主体结构1,也可以包括多个排水主体结构1,如图4和图6所示,根据排水地漏的使用场合和排水长度范围选择不同数量的排水主体结构1进行拼装连接,多个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之间通过连接槽片2连接,所述连接槽片2安装在汇流槽101内,其形状、尺寸与汇流槽101的相适配,为了避免在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排水直接冲刷连接槽片2与排水主体结构1的连接部位和连接缝隙,保证较长尺寸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在连接部位处不发生渗水现象,结合图3和图5看到,排水主体结构1还包括设置在汇流槽101内的连接挡水槽108,所述连接槽片2安装在连接挡水槽108内,且连接槽片2与汇流槽101的重叠部位涂覆有防水密封胶,涂覆防水密封胶能进一步提高连接槽片2与排水主体结构1的连接密封性,确保连续式排水地漏密封不渗水,汇流槽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弧形。
排水主体结构1的汇流槽101采用矩形或圆弧形结构形式,分别如图3和图7所示,矩形或圆弧形结构形式的汇流槽101能降低排水在汇流槽内的流动阻力,保证水流畅通,提高排水效率。所述连接挡水槽108布置在汇流槽101的顶部部位,当采用矩形汇流槽时,如图3所示,在汇流槽101顶部设置挡片108a,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挡片108a,档片108a与汇流槽101侧壁形成连接挡水槽108,此时,连接槽片2采用与汇流槽结构形式对应的U形槽结构,矩形的汇流槽与连接槽片2重叠部位处涂覆防水密封胶,挡片108a也可以设置在侧壁上,此时采用L形结构,如图7中圆弧形的汇流槽结构的挡片108a,但在矩形汇流槽结构中,L形挡片108a与汇流槽101侧壁形成连接挡水槽108,另一种实施方式是不设置连接挡水槽108,采用与汇流槽101结构形状、大小适配的连接槽片2安装在汇流槽101内,使相邻两个排水主体结构1之间实现连接密封,当采用多个(2个及以上)排水主体结构1组成连续式排水地漏时,加强条6布置在相邻两个排水主体结构1的接缝处,从而提高接缝处的连接强度,避免连续式排水地漏在连接部位发生破坏。
汇流口102不仅能采用单口或双口结构形式,汇流口102的位置也可以根据使用在不同场合设置在不同部位,包括如图3和图7中设置在靠近汇流槽101顶部中部部位,也可以设置在靠近汇流槽101顶部端部一侧,如图8和图9所示,当汇流口102设置在靠近汇流槽101顶部端部一侧时,此时将汇流口102布置在靠近墙体部位处,主要用于单侧排水的场合,同时达到优化排水地漏预埋安装结构的目的,使汇流口位于墙体边侧处,从而避免地面中部位置有排水缝隙,既美观也实用,比如采用矩形形状的汇流槽结构时,其中一侧的夹柱板103的侧面与矩形管一侧的外壁平齐,当某处墙面或壁面需要排水时,将夹柱板、矩形管外壁同时贴紧墙面安装,不仅能对墙面或壁面排水,而且也能对地面排水,汇流口设置在汇流槽顶部端部一侧时,存在多个排水主体结构1拼接成连续式排水地漏时,多个排水结构的连接方式与前述相同,如图10所示,当汇流口102当汇流口设置在靠近汇流槽中部部位时,主要用于两侧均有排水需求的场合,同时保证汇流口受到的荷载能均衡地传递到排水主体结构上。
实施例2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续式排水结构,该实施例的连续式排水结构中包括如实施例1中的连续式排水地漏,该连续式排水地漏的一端安装有端封件3,另一端通向布置有过滤网4的集水井5,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的汇流槽101布置在所述过滤网4的上方,图11中只示出了一段排水主体结构1,在实际使用时,包括多段排水主体结构1,如图4、图6和图10中所示。
结合图3和图11中排水地漏及端封件的具体结构形式,端封件3包括封堵板31以及连接在封堵板31上的第一插入凸棱32和第二插入凸棱33,所述第一插入凸棱32用于插入到排水主体结构1的的卡槽105内,所述第二凸棱33用于插入到排水主体结构1的连接挡水槽108内,端封件3采用与排水主体结构1相同的材质,所述封堵板31的形状尺寸与排水主体结构1对应,使封堵板21与排水主体结构的边沿平齐,所述第一插入凸棱32的形状尺寸与两块夹柱板103之间形成的卡槽105对应,所述第二插入凸棱33的形状尺寸与挡片108a与汇流槽101侧壁形成的连接挡水槽108对应,在汇流口布置在靠近汇流槽101顶部中部部位的连续式排水地漏中,端封件3的封堵板31为“凸”字形结构,第一插入凸棱32和第二插入凸棱33为矩形条状结构,过滤网4安装在集水井5的井道内,排水地漏的汇流槽101布置在过滤网4上,使得排入地漏中的树叶等杂质能够被过滤在过滤网4上,集水井5的井口还安装有井盖6,清理过滤网4上的杂质时,打开井盖6即可进行清理,还可以将清理工具伸入到汇流槽101内清除内部的杂质,避免堵塞,清理完后将井盖6盖上即可,保证行人及车辆安全。
在连续式排水地漏的一端端部安装端封件3,使排往连续式排水地漏的地面水流向排水地漏另一端的集水井5,在集水井5内布置过滤网4,使得流入连续式排水地漏中的树叶等杂质被过滤到过滤网4上,然后通过打开集水井5的井盖6清理杂质。
本实施例的连续式排水结构在使用时埋设在地面下方,只有夹柱板103的上沿部以及井盖6布置在地面的可见位置,使得地面水能通过汇流口102流入到汇流槽101内,井盖6用于盖合集水井5保证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则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替换、变型以及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该连续式排水地漏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排水主体结构(1),该排水主体结构(1)上布置有贯通长度方向的汇流槽(101),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上还设有与所述汇流槽(101)相通的汇流口(102),所述汇流口(102)沿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长度方向敞开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还包括两条并排布置的夹柱板(103),两条所述夹柱板(103)的两端端部分别延伸至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的两端端部,两条所述夹柱板(103)之间形成夹槽(104),该夹槽(104)的入口端为汇流口(102),出口端通向所述汇流槽(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夹柱板(103)内壁上设置有卡槽(105),所述卡槽(105)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1)的两端端部,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卡槽(105)内的加强条(1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106)的数量包括多条,多条所述加强条(106)断续安装在所述卡槽(105)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还包括安装在加强条(106)上的隔水条(107),所述隔水条(107)延伸至排水主体结构(1)长度方向两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106)上设置有凸台(106a)或棱槽,所述隔水条(107)上对应设置有棱槽(107a)或凸台,所述隔水条(107)和加强条(106)通过凸台(106a)和棱槽(107a)可滑动式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槽(101)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该连续式排水地漏包括多个排水主体结构(1),多个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之间通过连接槽片(2)连接,所述连接槽片(2)与汇流槽(101)结构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还包括设置在汇流槽(101)内的连接挡水槽(108),所述连接槽片(2)安装在连接挡水槽(108)内,且连接槽片(2)与汇流槽(101)的重叠部位涂覆有防水密封胶。
10.一种连续式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连续式排水地漏,该连续式排水地漏的一端安装有端封件(3),另一端通向布置有过滤网(4)的集水井(5),所述排水主体结构(1)的汇流槽(101)端口布置在所述过滤网(4)上方。
CN202221051773.9U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Active CN217325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1773.9U CN21732572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1773.9U CN21732572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5726U true CN217325726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50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1773.9U Active CN21732572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5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96133U (zh) 一种自排水幕墙百叶窗
CN217325726U (zh) 一种连续式排水地漏及排水结构
CN201560537U (zh) 一种防堵塞檐沟及其檐沟盖板
CN212078275U (zh) 地下室顶板防水结构
CN209913460U (zh) 一种防水电缆沟盖板及电缆沟结构
CN209099513U (zh) 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箱房
CN215331011U (zh) 一种金属瓦楞遇伸出屋面管道时的防水装置
CN113323291B (zh) 排水槽及屋顶排水系统
CN202071777U (zh) 一种天窗防倒流导水槽
CN211973097U (zh) 一种伸缩缝的排水装置及桥梁伸缩缝
CN209873489U (zh) 一种景观规划用园林排水砖
CN210118165U (zh) 一种隧道侧墙边防撞墙排水结构
CN110905132A (zh) 一种虹吸式防水系统
CN114250847B (zh) 一种用于市政工程的雨污分流排水渠及其施工方法
CN217537622U (zh) 可引流的雨棚
CN215443831U (zh) 一种窗排水结构
CN205531063U (zh) 一种防渗效果好的屋面排水系统
CN218843549U (zh) 一种建筑屋檐防水结构
CN211228603U (zh) 波纹钢管廊构造
CN205421748U (zh) 一种防溢流效果好的带插接式排水管的屋面板
CN219508363U (zh) 一种建筑桥梁防堵塞的排水结构
CN219863724U (zh) 一种钢结构屋顶用排水槽
CN214195372U (zh) 一种厨卫壁板底盘拼接结构
CN216690132U (zh) 一种新型膜结构水槽节点
CN215978134U (zh)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屋顶防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