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9217U -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9217U
CN217279217U CN202220482343.6U CN202220482343U CN217279217U CN 217279217 U CN217279217 U CN 217279217U CN 202220482343 U CN202220482343 U CN 202220482343U CN 217279217 U CN217279217 U CN 217279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light
lens barrel
connecting portion
aper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823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823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9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9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9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可变光圈应用在摄像模组中,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可变光圈包括基座和光圈件,基座包括光圈件连接部、镜筒连接部以及贯穿光圈件连接部和镜筒连接部的通光孔,镜筒连接部用于与镜筒连接;光圈件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上,光圈件包括可变透光部,至少部分可变透光部遮盖在通光孔上。该可变光圈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零件数目,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电子设备的拍摄功能,往往在电子设备中配备摄像模组,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摄像模组中的可变光圈多为机械式可变光圈,即多采用多片叶片共同围合形成中心通光孔,然后再将多片叶片与机械结构配合,通过机械结构驱动多片叶片往复开合以达到调节中心通光孔的大小的目的。然而,这种机械式可变光圈不仅零件数量多、整体重量大,且由于需通过与机械结构配合,配合可靠性不稳定,易造成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下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零件数目,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应用在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光圈件连接部、镜筒连接部以及贯穿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和所述镜筒连接部的通光孔,所述镜筒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镜筒连接;
光圈件,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所述光圈件包括可变透光部,至少部分所述可变透光部遮盖在所述通光孔上。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包括光圈件连接部、镜筒连接部以及贯穿光圈件连接部和镜筒连接部的通光孔,其中,镜筒连接部用于与镜筒连接,通光孔用于将光传递进镜筒中,以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到景物。并且光圈件设置光圈件连接部上,即光圈件连接部与光圈件连接,以使待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透过光圈件后,再通过贯穿光圈件连接部的通光孔进入镜筒内,以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成像。也就是说,光圈件连接部和镜筒连接部沿光轴方向依次设置,且光圈件连接部位于基座的物侧端,镜筒连接部位于基座的像侧端。另外,光圈件可位于光圈件连接部的物侧端,也可以位于光圈件连接部的像侧端,只要能够使从待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透过光圈件后改变了进光量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又光圈件包括可变透光部,且至少部分可变透光部遮盖在通光孔上,即光圈件的光轴与通光孔对准设置,又可变透光部能够在通电时改变透光度,从而使通过通光孔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具体地,在光线较好时,可减小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以减小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防止过度曝光;在光线较暗时,可增大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以增加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到清晰的图片。
由此,光圈件在通电时能够改变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使穿过光圈件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又光圈件设置在基座上的光圈件连接部上,基座上的镜筒连接部与镜筒连接,以使光圈件在通电时能够改变通过通光孔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拍摄效果,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通过机械结构驱动多片叶片往复开合来调节中心通光孔的大小,以使进入镜筒中进光量能够产生改变,上述的可变光圈中零件数目较少,从而能够减小了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且结构简单。
另外,光圈件只需与基座上的光圈件连接部配合即可,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多片叶片与相应的机械结构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可变光圈的配合可靠性更高,提高了摄像模组的使用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设于所述镜筒连接部上,且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背离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承载面,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
由此,光圈件连接部设于镜筒连接部上,可使得光圈件连接部与镜筒连接部一体成型,相比于光圈件连接部与镜筒连接部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不仅能够减小基座的整体高度,还能够增强基座的结构强度,光圈件位于第一承载面上。且光圈件设置在第一承载面上,可使得光圈件与光圈件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光圈件能够较为稳固的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上。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光圈件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的位置。
由此,可通过限位结构对光圈件进行定位,能够防止光圈件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的方向出现较大的偏移,以使光圈件的可变透光部能够遮盖在基座上的通光孔上,从而能够通过改变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来改变进入镜筒的进光量,方便了光圈件的安装。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沿所述第一承载面的周边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共同形成承载槽,所述光圈件设置于所述承载槽内,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能够对所述光圈件的相对两边进行限位。
由此,光圈件设置于承载槽内,并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能够对光圈件的相对两边进行限位,能够限制光圈件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的方向的运动,结构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朝向所述承载槽的中心延伸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光圈件沿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上的运动。
由此,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第一承载面可围设形成卡槽,光圈件可卡接于卡槽内,不仅能够限定光圈件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方向上的运动,还能够对光圈件沿背离第一承载面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定,结构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遮盖在所述光圈件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遮光片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相对应。
由此,第一遮光片遮盖在光圈件背离第一承载面的一侧,使第一遮光片能够对光圈件进行遮光,可防止杂散光从光圈件上可变透光部外侧的部分或者光圈件与承载槽之间的装配间隙中进入镜筒内,避免了因杂散光进入镜筒内而对摄像模组的拍摄质量造成影响。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遮光片背离所述光圈件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固定连接,且所述保护盖上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
由此,保护盖可对第一遮光片和光圈件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第一遮光片和光圈件受到外力撞击或者是触碰,提高了可变光圈的结构强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圈件还包括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所述光圈件连接部的周侧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用于供所述电极连接件穿设,以使所述电极连接件自所述光圈件连接部的周侧延伸至所述镜筒连接部的周侧。
由此,可使得电极连接件直接穿过第一避让槽伸出至光圈连接件的外侧,相比于电极连接件沿承载槽的内壁延伸弯折伸出至光圈连接件的外侧,可减少电极连接件的长度,节省了材料。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与所述镜筒连接部围合形成容置槽,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容置槽中的第一承载面,所述光圈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并与所述第一承载面连接;
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承载面相背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位于所述容置槽外,且所述上表面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槽的所述通光孔。
由此,光圈件位于容置槽中,使得基座不仅能够为光圈件提供一定的保护,还能够对光圈件进行遮光,节省了遮光片的使用。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圈件还包括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电极固定件,所述电极固定件设于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电极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电极连接件。
由此,电极固定件能够对电极连接件进行固定,以防止电极连接件出现晃动,避免了因电极连接件晃动而使电极连接件与电极组件接触不良。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筒连接部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容置槽的安装槽,所述电极固定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镜筒连接部上靠近所述电极固定件的一侧设有连通于容置槽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用于供所述电极连接件穿设,以使所述电极连接件远离所述可变透光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槽外。
由此,安装槽可对电极固定件进行定位,便于电极固定件的安装,且电极固定件嵌设于安装槽内能够使得可变光圈的外形美观。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筒连接部上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与所述通光孔连通,所述容置孔用于容纳所述镜筒朝向所述光圈件的一端。
由此,镜筒朝向光圈件的一端容纳于容置孔内,能够减小镜筒与基座的整体厚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置孔的孔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限制所述镜筒在所述容置孔中的位置,所述镜筒连接部具有用于与所述镜筒连接的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位于所述限位凸起背离所述光圈件的一侧。
由此,通过在容置孔的孔壁上设置限位凸起,第二承载面位于限位凸起背离光圈件的一侧,以对镜筒在容置孔中的位置进行定位,结构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变透光部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光介质结构以及电极组件,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光介质结构与所述电极组件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光介质结构电连接,且所述光介质结构能够在所述电极组件通电时改变透光度,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
由此,光介质结构与电极组件层叠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可防止灰尘、水汽等异物落入光介质结构和电极组件上,避免了因异物落入光介质结构和电极组件上而导致短路的情况。且可变透光部的第一基板与光圈件连接部连接,增大了光圈件和基座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使光圈件和基座的连接较为稳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第一方面的所述可变光圈,所述可变光圈的所述镜筒连接部与所述镜筒连接,且贯穿所述镜筒连接部的所述通光孔与镜筒的光轴对准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中镜筒与可变光圈的镜筒连接部连接,使得摄像模组与可变光圈的连接简单易装配,镜筒连接部上的通光孔与镜筒的光轴对准设置,以使穿过可变光圈的反射光能够进入镜筒内,且镜筒连接部可开设容置孔,容置孔与通光孔连通,镜筒的一端可容置于容置孔内,减小了可变光圈与镜筒的整体厚度,利于摄像模组的轻薄化设计。上述可知,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零件较少,质量较轻,且配合可靠性较高。又摄像模组中的可变光圈为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因此,摄像模组能够产生与上述可变光圈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
在第二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变光圈包括光圈件,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且光圈件的光轴与所述镜筒的光轴相互重合,所述光圈件包括光介质结构,所述光介质结构在通电状态下能够改变透光度;
所述镜筒朝向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光介质结构之间的距离为h,0mm≤h≤0.1mm。
由此,镜筒朝向镜筒连接部的一端与光圈件中的光介质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0mm且小于或者等于0.1mm,能够减小摄像模组的高度,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体和第二方面的所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本体对摄像模组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当摄像模组的部分结构位于本体内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内,避免了因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内而影响摄像模组的正常使用。
并且,该电子设备中的摄像模组为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因此,该电子设备能够产生与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又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采用了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故,该电子设备能够产生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即该电子设备中的可变光圈具有零件少、结构简单、重量轻、配合可靠性较高的特点,使得该电子设备相比于装配有机械式可变光圈的电子设备也具有零件少、重量轻、配合可靠性较高的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基座包括光圈件连接部、镜筒连接部以及贯穿光圈件连接部和镜筒连接部的通光孔,其中,镜筒连接部用于与镜筒连接,通光孔用于将光传递进镜筒中,以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到景物。并且光圈件设置光圈件连接部上,即光圈件连接部与光圈件连接,以使待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透过光圈件后,再通过贯穿光圈件连接部的通光孔进入镜筒内,以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成像。
又光圈件包括可变透光部,且至少部分可变透光部遮盖在通光孔上,可变透光部能够在通电时改变透光度,以使通过通光孔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具体地,在光线较好时,可减小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以减小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防止过度曝光;在光线较暗时,可增大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以增加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使摄像模组能够拍摄到清晰的图片。
由此,光圈件在通电时能够改变可变透光部的透光度,使穿过光圈件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又光圈件设置在基座上的光圈件连接部上,基座上的镜筒连接部与镜筒连接,以使光圈件在通电时能够改变通过通光孔进入到镜筒中的进光量,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拍摄效果,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通过机械结构驱动多片叶片往复开合来调节中心通光孔的大小,以使进入镜筒中进光量能够产生改变,上述的可变光圈中零件数目较少,从而能够减小了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且结构简单。
另外,光圈件只需与基座上的光圈件连接部配合即可,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多片叶片与相应的机械结构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可变光圈的配合可靠性更高,提高了摄像模组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C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之一;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圈件的部分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圈件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的A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和电极连接件装配的立体图之一;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和电极连接件装配的立体图之二;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和电极连接件装配的立体图之三;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立体图之一;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立体图之二;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片的立体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之二;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的立体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之三;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之四;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的B-B剖视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之五;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立体图之三;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座;11-光圈件连接部;111-承载槽;112-卡槽;113-第一避让槽;114-第一承载面;115-限位结构;1151-第一限位板;1152-第二限位板;12-镜筒连接部;121-容置孔;1211-限位凸起;1212-第二承载面;122-安装槽;123-第二避让槽;124-镜筒的光轴;125-光圈件的光轴;13-通光孔;14-容置槽;2-光圈件;21-可变透光部;211-第一基板;212-第二基板;213-光介质结构;214-电极组件;2141-第一电极;2142-第二电极;22-常透光部;23-电极连接件;3-第一遮光片;31-第一透光孔;32-第一避让孔;4-保护盖;41-第二透光孔;5-第二遮光片;51-第三透光孔;6-电极固定件;61-抵接部;1000-电子设备;1100-摄像模组;1110-可变光圈;1120-镜筒;1200-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了实现电子设备的拍摄功能,往往在电子设备中配备摄像模组,并且为了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进入摄像模组的光量通常需要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对于已经制造好的摄像模组的镜头,镜头的直径是不能随意进行改变的,那么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摄像模组中通常会配置可变光圈。可变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进光量的装置,它通常设置在镜头内。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摄像模组中的可变光圈多为机械式可变光圈,即多采用多片叶片共同围合形成中心通光孔,然后再将多片叶片与机械结构配合,通过机械结构驱动多片叶片往复开合以达到调节中心通光孔的大小的目的。然而,这种机械式可变光圈不仅零件数量多、整体重量大,且叶片数量越多,机械结构的零部件就越多,导致机械式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越重。而且叶片需通过与机械结构配合,配合可靠性要求较高,另外过多的零部件相互配合,易使得叶片与其它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可靠性不稳定,易造成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下降等问题。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零件数目,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整体重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光圈,应用在摄像模组中,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如图1-图5所示,可变光圈1110包括基座1和光圈件2,基座1包括光圈件连接部11、镜筒连接部12以及贯穿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的通光孔13,镜筒连接部12用于与镜筒1120连接,通光孔13用于将光传递进镜筒1120中;光圈件2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11上,光圈件2包括可变透光部21,至少部分可变透光部21遮盖在通光孔13上,可变透光部21能够在通电时改变透光度,以改变通过通光孔13进入到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包括光圈件连接部11、镜筒连接部12以及贯穿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的通光孔13,其中,镜筒连接部12用于与镜筒1120连接,通光孔13用于将光传递进镜筒1120中,以使摄像模组1100能够拍摄到景物。并且光圈件2设置光圈件连接部11上,即光圈件连接部11与光圈件2连接,以使从待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透过光圈件2后,再通过贯穿光圈件连接部11的通光孔13进入镜筒1120内,以使摄像模组1100能够拍摄成像。也就是说,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沿光轴方向依次设置,且光圈件连接部11位于基座1的物侧端,镜筒连接部12位于基座1的像侧端。另外,光圈件2可位于光圈件连接部11的物侧端,也可以位于光圈件连接部11的像侧端,只要能够使从待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透过光圈件2后改变了进光量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又光圈件2包括可变透光部21,且至少部分可变透光部21遮盖在通光孔13上,即光圈件的光轴125与通光孔13对准设置,又可变透光部21能够在通电时改变透光度,从而使通过通光孔13进入到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具体地,在光线较好时,可减小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度,以减小进入到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防止过度曝光;在光线较暗时,可增大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度,以增加进入到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使摄像模组1100能够拍摄到清晰的图片。
由此,光圈件2在通电时能够改变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度,使穿过光圈件2的进光量能够发生改变,又光圈件2设置在基座1上的光圈件连接部11上,基座1上的镜筒连接部12与镜筒1120连接,以使光圈件2在通电时能够改变通过通光孔13进入到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1100的拍摄效果,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通过机械结构驱动多片叶片往复开合来调节中心通光孔的大小,以使进入镜筒中进光量能够产生改变,上述的可变光圈1110中零件数目较少,从而能够减小了可变光圈1110的整体重量,且结构简单。
另外,光圈件2只需与基座1上的光圈件连接部11配合即可,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中多片叶片与相应的机械结构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可变光圈1110的配合可靠性更高,提高了摄像模组1100的使用可靠性。
光圈件连接部11设于镜筒连接部12上,使得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可以一体成型,相比于光圈件连接部11与镜筒连接部12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可使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由同一种材料制作,节省了成本,且光圈件连接部11和镜筒连接部12可由一套模具同时制作成型,简化了制作工序。且光圈件连接部11背离镜筒连接部12的一侧具有第一承载面114,光圈件2设置在第一承载面114上,可使得光圈件2与光圈件连接部1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光圈件2能够较为稳固的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11上。且通光孔13贯穿第一承载面114,以使通过光圈件2的光能够进入过光中。
上述的光圈件2在通电时能够改变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度。具体地,光圈件2还包括位于可变透光部21中心的常透光部22,常透光部22始终能够使光通过透光孔进入镜筒1120内。并且,如图5-图7所示,可变透光部21包括第一基板211、第二基板212、光介质结构213以及电极组件214,光介质结构213与电极组件214层叠设置于第一基板211和第二基板212之间,电极组件214与光介质结构213电连接,且电极组件214远离光介质结构213的一端连接有位于第一基板211的外侧的电极连接件23,光介质结构213能够在电极连接件23及电极组件214通电时改变透光度,第一基板211可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11上的第一承载面114上。
由此,光介质结构213与电极组件214层叠设置于第一基板211和第二基板212之间,可防止灰尘、水汽等异物落入光介质结构213和电极组件214上,避免了因异物落入光介质结构213和电极组件214上而导致短路的情况。电极组件214远离光介质结构213的一端与位于第一基板211的外侧的电极连接件23连接,能够方便对电极组件214进行通电,以方便光介质结构213在电极连接件23及电极组件214通电时能够改变透光度。另外,第一基板211设置在光圈件连接部11上,可使得第一基板211的板面与光圈件连接部11连接,增大了光圈件2和基座1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使光圈件2和基座1的连接较为稳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变透光部21包括光介质结构213和绝缘墙,其中光介质结构213包括环套设置的多个光介质环,相邻两个光介质环之间设置有绝缘墙。电极组件214包括沿光圈件2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2141和第二电极2142,且每个光介质环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一个第一电极2141和一个第二电极2142,第一电极2141和第二电极2142延伸至光介质环的外侧,并分别连接一个位于第一基板211的外侧的电极连接件23,电极连接件23能够连接电源使第一电极2141和第二电极2142能够对光介质环施加电压。并且相对应的一对电极连接件23、一个第一电极2141和一个第二电极2142仅能够对相对应的一个光介质环施加电压,以使该相对应的光介质环的透光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进入摄像模组1100的镜筒1120的进光量。相对应的多对电极连接件23、多个第一电极2141和多个第二电极2142能够同时对相对应的多个光介质环施加电压,以使该相对应的多个光介质环的透光度发生改变,从而能够使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面积进行快速的改变,提高了摄像模组1100的进光量进行较大调整时的速度。
上述的电极连接件23的实现形式有多种,如图8-图10所示,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电极连接件23可以是铜箔、铝箔等导电金属片,且金属片可以沿基座1的外周边延伸与电源连接,结构简单,金属片也可以预埋在基座1上,提高了电极连接件23的强度且简化了电极连接件23与基座1的装配。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连接件23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且相对应的第一电极2141和第二电极2142连接的电极连接件23可以集成在同一块柔性电路板上,简化了电极连接件23的装配工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电极连接件23可以是直接电镀在基座1上的电镀线路,节省了电极连接件23与基座1的装配工序,且使得电极连接件23的整体外形美观。且上述三种电极连接件23的实现形式均工艺成熟易实现。当然,电极连接件23也可以是其它的实现形式,在此并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光圈件2和光圈件连接部11的连接也具有多种结构实现,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实施例一
可在第一承载面114上设置限位结构115,限位结构115用于限制光圈件2在第一承载面114上的位置。由此,可防止光圈件2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4的方向出现较大的偏移,以使光圈件2的可变透光部21能够遮盖在基座1上的通光孔13上,从而能够通过改变可变透光部21的透光度来改变进入镜筒1120的进光量,方便了光圈件2的安装。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光圈件连接部11朝向光圈件2的一侧设有第一承载面114,第一承载面114上设有朝向第一基板211所在的一侧凸起的限位结构115。限位结构115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沿第一承载面114的周边设置,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与第一承载面114共同形成承载槽111,光圈件2设置于承载槽111内,且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能够对光圈件2的相对两边进行限位。即第一限位板1151可以设置在第一承载面114相对的两个周边上,也可以设置在多个周边上,且多个周边中至少包含有一对相对的周边,以使第一限位板1151能够对光圈件2的相对两边进行限位,以限制光圈件2在第一承载面114上的运动,且结构简单易实现。
并且,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与第一承载面114共同形成承载槽111,光圈件2设置于承载槽111内,也就是说,第一承载面114位于承载槽111的底部,承载槽111能够对光圈件2进行定位,方便了光圈件2的安装。
光圈件2与第一承载面114的连接,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如,可以是光圈件2的第一基板211与承载槽111过盈配合,以使光圈件2位于第一承载面114上;也可以是光圈件2的第一基板211与第一承载面114可通过胶固定连接,此时,承载槽111的底部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一基板211的板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槽111的多个边角上还可设置凹槽,凹槽的底部与承载槽111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一方面可防止光圈件2的边角与第一限位板1151产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以使过多的胶水容置在凹槽内,以防止胶水流至可变透光部21对光圈件2的使用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限位板1151上还设置有第一避让槽113,且第一避让槽113与承载槽111连通,电极连接件23穿设于第一避让槽113内。由此,可使得电极连接件23直接穿过第一避让槽113伸出承载槽111至光圈件连接部11的外侧,相比于电极连接件23沿承载槽111的内壁延伸弯折伸出承载槽111至光圈件连接部11的外侧,可减少电极连接件23的长度,节省了材料。
上述的电极连接件23穿设于第一避让槽113内,具体地,第一避让槽113具有朝向承载槽111的第一端面和背离承载槽111的第二端面,与第一电极2141和第二电极2142连接的电极连接件23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一避让槽113内,从第二端面伸出第一避让槽113并延伸至光圈件连接部11的外侧。
具体地,第一避让槽113贯穿承载槽111的一侧的侧壁,即第一避让槽113贯穿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151中的一个,且第一避让槽113的底部与承载槽111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以使电极连接件23能够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4的平面延伸至光圈件连接部11的外侧,避免了电极连接件23的弯曲,且第一避让槽113可以与承载槽111一起制作实现,简化了基座1的制作工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13所示,可变光圈1110还包括第一遮光片3,第一遮光片3遮盖在光圈件2背离第一承载面114的一侧,第一遮光片3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31,第一透光孔31与可变透光部21相对应。由此,通过第一遮光片3对光圈件2进行遮光,可防止杂散光从光圈件2上可变透光部21外侧的部分或者光圈件2与承载槽111之间的装配间隙中进入镜筒1120内,避免了因杂散光进入镜筒1120内而对摄像模组1100的拍摄质量造成影响。
具体地,第一遮光片3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如,第一遮光片3可以大致为一个四边型结构,也可以为圆形结构,还可以为异型结构,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第一遮光片3对光圈件2实现遮光的效果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3与光圈件连接部11固定连接,且第一遮光片3上对应第一避让槽113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避让孔32,电极连接件23依次穿设于第一避让槽113与第一避让孔32内。由此,第一遮光片3与光圈件连接部11固定连接,可防止在使用可变光圈1110的过程中第一遮光片3上的第一透光孔31与光圈件2上的可变透光部21之间的相互位置发生改变,避免了因第一透光孔31与可变透光部21之间的相互位置发生改变而对进入镜筒1120内的进光量造成影响。且通过在第一遮光片3上设置与第一避让槽113相对应的第一避让孔32,使电极连接件23能够依次穿过第一避让槽113、第一避让孔32伸出至基座1的外侧,防止了电极连接件23、第一遮光片3以及基座1之间产生干涉,方便了电极连接件23的装配。
上述的第一遮光片3与光圈件连接部11的固定连接,可以是卡接槽和卡扣凸起相配合的卡接,也可以是通过螺钉和螺纹孔相配合的螺纹连接,还可以第一遮光片3与光圈件连接部11胶接固定,在此并不做限定。
上述的可变光圈1110可包括具有承载槽111结构的基座1、光圈件2、电极连接件23以及第一遮光片3,相比于包括多片叶片和驱动多片叶片的机械驱动结构的机械式可变光圈,本实施例中的可变光圈1110的零件较少,且基座1可由塑料材料制成,光圈件2、电极连接件23可由塑胶和较薄的金属材料组合制成,第一遮光片3可由塑胶材料制成,使得可变光圈1110的总重量较轻,从而使得摄像模组1100的可以具有较轻的重量。比如,上述的可变光圈1110的重量可以是0.039g,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的重量0.5g,重量减轻了9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遮光片3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保护盖4,保护盖4与光圈件连接部11固定连接,且保护盖4上对应第一透光孔3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41,此时,可以减小第一遮光片3的尺寸,以方便保护盖4与光圈件连接部11的连接。由此,保护盖4可对第一遮光片3和光圈件2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第一遮光片3和光圈件2受到外力撞击或者是触碰,提高了可变光圈1110的结构强度。
保护盖4与光圈件连接部11固定连接,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螺纹连接,还可以是胶接,在此并不做限定。
并且保护盖4可以是薄片结构的金属保护盖4,在增强可变光圈1110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使可变光圈1110的重量增加的较少。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保护盖4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还可设置第二遮光片5,第二遮光片5与保护盖4固定连接,且第二遮光片5上对应第一透光孔3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透光孔51。由此,可防止因保护盖4开设的第二透光孔41而使杂散光进入光圈件2中,完善了遮光片对光圈件2的遮光效果。且此时,第二遮光片5可以对应保护盖4上的第二透光孔41设置,也可以完全覆盖于保护盖4上,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第二遮光片5对光圈件2起到遮光效果即可。
第二遮光片5与保护盖4固定连接,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螺纹连接,还可以是胶接,在此并不做限定。
上述的第一遮光片3和第二遮光片5可以是PET(Polyethylene Glycol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片制成,PET膜片的表面涂覆有黑色膜层;也可以是黑色塑胶膜片制成,黑色塑胶膜片的表面涂覆有黑色膜层;还可以是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在此并不对第一遮光片3和第二遮光片5的材料进行限定。
上述的镜筒连接部12与镜筒1120连接,可以是镜筒连接部12的端面与镜筒1120连接,安装方便;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镜筒连接部12上设置有容置孔121,镜筒1120朝向光圈件2的一端可容置于容置孔121内,可能够减小镜筒连接部12与镜筒1120的整体厚度。
另外,镜筒连接部12朝向镜筒112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用于连接镜筒1120的第二承载面1212,即第二承载面1212与镜筒1120靠近基座1的一端相连接。由此,第二承载面1212能够对镜筒1120进行限位,方便了镜筒1120与镜筒连接部12的安装,提高了镜筒1120与可变光圈1110的安装速度。进一步地,第二承载面1212可以设置于容置孔121的内部,不仅能够减小镜筒连接部12与镜筒1120的整体厚度,还能够限制镜筒1120在容置孔121内的位置。以下以镜筒1120朝向光圈件2的一端容置于镜筒连接部12上的容置孔121内,且容置孔121内设置有第二承载面1212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容置孔121的孔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211,限位凸起1211用于限制镜筒1120在容置孔121中的位置,结构简单易实现,第二承载面1212位于限位凸起1211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且设置限位凸起1211处的容置孔121的内径等于或者大于通光孔13的内径,以防止限位凸起1211对通过通光孔13的进光量造成影响。由此,通过在容置孔121的孔壁上设置限位凸起1211,可在容置孔121内形成台阶,此时,台阶面可作为第二承载面1212使用,即第二承载面1212位于限位凸起1211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结构简单易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圈件2中的第一基板211上对应镜筒1120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可伸入至凹槽中,使得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圈件2中得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h(如图3中所示)较小,且h的范围可以是大于或者等于0mm且小于或者等于0.1mm,既能够防止在装配镜筒1120与可变光圈1110时,镜筒1120对光介质结构213造成损伤,又能够有效减小基座1与镜筒1120组合时的高度,还能够降低透过光介质结构213的光在第一基板211或者在光圈件2和镜筒1120之间产生折射而对拍摄效果产生的影响。
优选的,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圈件2中得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h可为0.1mm,既能够防止镜筒与光介质结构213产生干涉,又能够有效减小基座1与镜筒1120组合时的高度。
另外,容置孔121容纳镜筒1120的部分的内径可等于或者大于镜筒1120的外径,即镜筒1120的外周壁与容置孔121的孔壁之间可以恰好相互抵接,也可以是相互之间具有间隙,以防止镜筒1120的外周壁与容置孔121的孔壁相干涉而使镜筒1120不能与第二承载面1212相抵接,避免了因镜筒1120不能与第二承载面1212相抵接而对镜筒1120与镜筒连接部12的连接的稳固性造成影响。
实施例二
如图17-图19所示,限位结构115还包括朝向承载槽111的中心延伸的第二限位板1152,第二限位板1152与第一限位板1151远离第一承载面114的一侧连接,第二限位板1152用于限制光圈件2沿背离第一承载面114的方向上的运动。由此,第二限位板1152、第一限位板1151与第一承载面114可围设形成卡槽112,光圈件2可卡接于卡槽112内,不仅能够限定光圈件2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4方向上的运动,还能够对光圈件2沿背离第一承载面114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定,使光圈件2与光圈件连接部11的连接稳固,且结构简单易实现。
如图17-图19所示,在至少两个相对的第一限位板1151上设置第二限位板1152,第二限位板1152朝向承载槽111的中心延伸,且沿光圈件2的厚度方向在光圈件2的投影位于光圈件2上并位于可变透光部21的外侧,使得第二限位板1152、第一限位板1151与第一承载面114之间形成有卡槽112,使光圈件2的边缘能够卡接于卡槽112内。由此,通过将光圈件2卡接于卡槽112内,不仅可对光圈件2沿背离第一承载面114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定,还能够限定光圈件2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4方向上至少两个方向上的平移以及沿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4方向的转动,使得卡槽112能够对光圈件2定位效果较好,并且还能够使得光圈件2承靠于卡槽112内,可对光圈件2提供一定的保护。
并且,第一承载面114的至少一个边上未设置第一限位板1151和第二限位板1152,以使光圈件2能够从第一承载面114的该边插入卡槽112内。具体地,在将光圈件2装配至光圈件连接部11上时,光圈件2沿着卡槽112的延伸方向插入至卡槽112内,直至光圈件2中的可变透光部21的光轴与通光孔13对准。此时,电极连接件23可以从第一承载面114上未设置第一限位板1151和第二限位板1152的边伸出并延伸至光圈件连接部11的周侧,由此,可无需另外设置用于供电极连接件23穿设的第一避让槽113,简化了光圈件连接部11的结构。进一步地,可在第一承载面114上与光圈件2的插入方向相对的边上设置第一限位板1151和第二限位板1152,并使光圈件的光轴125在与通光孔13对准时,光圈件2能够与插入方向相对的第一限位板1151相抵接,以方便光圈件2装配至光圈件连接部11上。
可选地,还可对光圈件2的边角与第一承载面114进行粘接,以使光圈件2与光圈件连接部11的连接更稳定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杂散光进入镜筒1120中,光圈件2背离第一承载面114的一侧可设置第一遮光片3,具体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遮光片3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为提高对第一遮光片3和光圈件2的保护,防止第一遮光片3和光圈件2受到撞击或者碰触,可在第一遮光片3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设置保护盖4,具体与实施例一中的保护盖4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为防止因保护盖4开设的第二透光孔41而使杂散光进入光圈件2中,完善遮光片对光圈件2的遮光效果,可在保护盖4背离光圈件2的一侧还可设置第二遮光片5,具体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遮光片5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可变光圈1110可包括具有卡槽112结构的基座1、光圈件2以及第一遮光片3,相比于包括多片叶片和驱动多片叶片的机械驱动结构的机械式可变光圈,本实施例的可变光圈1110的零件较少,且基座1可由塑料材料制成,光圈件2、电极连接件23可由塑胶和较薄的金属材料组合制成,第一遮光片3可由塑胶材料制成,使得可变光圈1110的总重量较轻,从而使得摄像模组1100的可以具有较轻的重量。比如,上述的可变光圈1110的重量可以是0.08g,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的重量0.5g,重量减轻了84%。
实施例三
如图20-图22所示,光圈件连接部11与镜筒连接部12围合形成容置槽14,光圈件连接部11具有位于容置槽14中的第一承载面114,光圈件2位于容置槽14中并与第一承载面114连接;光圈件连接部11还包括与第一承载面114相背的上表面,上表面位于容置槽14外,且上表面开设有连通于容置槽14的通光孔13。
由此,光圈件2位于容置槽14内,并与位于容置槽14内的第一承载面114连接,即光圈件2位于容置槽14中的第一承载面114上,不仅能够为光圈件2提供一定的保护,又能够对光圈件2进行遮光,节省了遮光片的使用。
又光圈件连接部11还包括与第一承载面114相背的上表面,上表面位于容置槽14外,且上表面开设有连通于容置槽14的通光孔13,以使光圈件连接部11在对光圈件2进行遮光的同时,还能够使从被拍摄景物反射的光通过上表面上开设的通光孔13进入光圈件2中的可变透光部21进入镜筒1120内,以使可变透光部21能够通过改变透光度改变进入镜筒1120中的进光量。
如图21所示,镜筒连接部12靠近光圈件连接部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避让槽123,第二避让槽123与容置槽14连通,电极连接件23可穿过第二避让槽123伸出至容置槽14外,且第二避让槽123的底部与第一承载面114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使电极连接件23无需弯折即可穿过第二避让槽123,减小了电极连接件23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二避让槽123沿光圈件2的厚度方向从镜筒连接部12靠近光圈件连接部11的一端开设至镜筒连接部12远离光圈件连接部11的一端,由此,可使得光圈件2整体从镜筒连接部12远离光圈件连接部11的一端放置进容置槽14内,并于第一承载面114连接,使得光圈件2与基座1的装配简单方便,提高了光圈件2与基座1的装配速度。
如图20和图22所示,可变光圈1110还包括电极固定件6,电极固定件6设于镜筒连接部12的一侧,电极固定件6用于固定电极连接件23。具体地,电极固定件6的一端与第一承载面114间隔相对,使电极连接件23能够从电极固定件6与第一承载面114之间穿过,电极固定件6朝向第一承载面114的一端与电极连接件23相抵接。由此,电极固定件6能够对电极连接件23进行固定,以防止电极连接件23晃动,避免了因电极连接件23晃动而使电极连接件23与电极组件214接触不良。
且镜筒连接部12上靠近电极固定件6的一侧设置有连通于容置槽14的第二避让槽123,使得电极连接件23在被电极固定件6固定的同时,还能够穿过第二避让槽123直接在伸出至容置槽14外。
具体地,电极连接件23可分别与位于第一基板211上的第一电极2141和位于第二基板212上的第二电极2142连接,因电机连接件的厚度比第一基板211的厚度和第二基板212的厚度较薄,使得电极连接件23与第二电极2142连接的部分与第一基板211背离第二基板212的一面不在同一平面内,那么为了使得电极固定件6能够与电极连接件23相抵接,电极固定件6朝向光圈件2的一面上设置有凸出的抵接部61,抵接部61与电极连接件23相抵接,以使电极固定件6对电极连接件23的固定更稳固,且结构简单。
另外,电极固定件6与镜筒连接部12的相对位置可以有多种,如,电极固定件6可以位于镜筒连接部12的内部,使得可变光圈1110的外形美观;也可以位于镜筒连接部12的外侧壁上,易于电极固定件6的拆装,在此并不做限定。其中,当电极固定件6位于镜筒连接部12的内部时,如图21所示,镜筒连接部12设置有安装槽122,电极固定件6嵌设于安装槽122内。由此,安装槽122可对电极固定件6进行定位,便于电极固定件6的安装,且电极固定件6嵌设于安装槽122内能够使得可变光圈1110的外形美观。
具体地,安装槽122沿光圈件2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与电极固定件6与电极连接件23相抵接的一侧的形状大致相同,以使安装槽122能够对电极固定件6进行安装定位,结构简单。且安装槽122可与容置槽14连通,由此,能够简化基座1的结构,降低了制作基座1的模具的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变光圈1110可包括既能够连接光圈件2又能够为光圈件2遮光的基座1、光圈件2以及电极固定件6,相比于包括多片叶片和驱动多片叶片的机械驱动结构的机械式可变光圈,本实施例的可变光圈1110的零件较少,且基座1可由塑料材料制成,光圈件2、电极连接件23可由塑胶和较薄的金属材料组合制成,使得可变光圈1110的总重量较轻,从而使得摄像模组1100的可以具有较轻的重量。比如,上述的可变光圈1110的重量可以是0.057g,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的重量0.5g,重量减轻了88%。
第二方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1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镜筒1120和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1110,可变光圈1110的镜筒连接部12与镜筒1120连接,且贯穿镜筒连接部12的通光孔13与镜筒的光轴124对准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100中镜筒1120与可变光圈1110的镜筒连接部12连接,使得摄像模组1100与可变光圈1110的连接简单易装配,镜筒连接部12上的通光孔13与镜筒的光轴124对准设置,以使穿过可变光圈1110的反射光能够进入镜筒1120内,且镜筒连接部12可开设容置孔121,容置孔121与通光孔13连通,镜筒1120的一端可容置于容置孔121内,减小了可变光圈1110与镜筒1120的整体厚度,利于摄像模组1100的轻薄化设计。上述可知,第一方面中可变光圈1110相比于机械式可变光圈零件较少,质量较轻,且配合可靠性较高。又摄像模组1100中的可变光圈1110为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1110,因此,摄像模组1100能够产生与上述可变光圈1110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第一方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变光圈1110包括光圈件2,光圈件2设置在光圈件2连接部上,且光圈件的光轴125与镜筒的光轴124相互重合,光圈件2包括光介质结构213,光介质结构213在通电状态下能够改变透光度;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为h,0mm≤h≤0.1mm。
由此,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圈件2中的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0mm且小于或者等于0.1mm,能够减小摄像模组1100的高度,利于摄像模组1100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在光圈件2的可变透光部21中光介质结构213位于第一基板211和第二基板212之间,第一基板211上对应镜筒1120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可伸入至凹槽中,使得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圈件2中得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h(如图3中所示)较小,h的范围可以是大于或者等于0mm且小于或者等于0.1mm,既能够防止镜筒1120对光介质结构213产生影响,又能够有效减小摄像模组1100的高度。当然,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h也可以大于0.1mm,虽然能够防止镜筒1120与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相互干涉,但镜筒1120与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过大,容易导致摄像模组1100的高度较高,不利于摄像模组1100的小型化设计。因此,镜筒1120朝向镜筒连接部12的一端与光圈件2中的光介质结构2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0mm且小于或者等于0.1mm,能够减小摄像模组1100的高度,利于可摄像模组1100的小型化设计。
第三方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23所示,包括本体1200和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1100,摄像模组1100设置在本体1200上。
本体1200对摄像模组1100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当摄像模组1100的部分结构位于本体1200内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1100内,避免了因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1100内而影响摄像模组1100的正常使用。
并且,该电子设备1000中的摄像模组1100为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1100,因此,该电子设备1000能够产生与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1100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又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1100采用了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故,该电子设备1000能够产生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即该电子设备1000中的可变光圈具有零件少、结构简单、重量轻、配合可靠性较高的特点,使得该电子设备1000相比于装配有机械式可变光圈的电子设备1000也具有零件少、重量轻、配合可靠性较高的优点,具体可参照上述第一方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该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装置,也可以是其它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装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圈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光圈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可变光圈,应用在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光圈件连接部、镜筒连接部以及贯穿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和所述镜筒连接部的通光孔,所述镜筒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镜筒连接;
光圈件,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所述光圈件包括可变透光部,至少部分所述可变透光部遮盖在所述通光孔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设于所述镜筒连接部上,且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背离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承载面,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光圈件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沿所述第一承载面的周边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共同形成承载槽,所述光圈件设置于所述承载槽内,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能够对所述光圈件的相对两边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朝向所述承载槽的中心延伸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光圈件沿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上的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遮盖在所述光圈件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遮光片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片背离所述光圈件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固定连接,且所述保护盖上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件还包括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所述光圈件连接部的周侧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用于供所述电极连接件穿设,以使所述电极连接件自所述光圈件连接部的周侧延伸至所述镜筒连接部的周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与所述镜筒连接部围合形成容置槽,所述光圈件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容置槽中的第一承载面,所述光圈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并与所述第一承载面连接;
所述光圈件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承载面相背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位于所述容置槽外,且所述上表面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槽的所述通光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件还包括与所述可变透光部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电极固定件,所述电极固定件设于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电极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电极连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连接部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容置槽的安装槽,所述电极固定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镜筒连接部上靠近所述电极固定件的一侧设有连通于容置槽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用于供所述电极连接件穿设,以使所述电极连接件远离所述可变透光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槽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连接部上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与所述通光孔连通,所述容置孔用于容纳所述镜筒朝向所述光圈件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孔的孔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限制所述镜筒在所述容置孔中的位置,所述镜筒连接部具有用于与所述镜筒连接的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位于所述限位凸起背离所述光圈件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透光部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光介质结构以及电极组件,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光介质结构与所述电极组件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光介质结构电连接,且所述光介质结构能够在所述电极组件通电时改变透光度,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
15.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可变光圈,所述可变光圈的所述镜筒连接部与所述镜筒连接,且贯穿所述镜筒连接部的所述通光孔与镜筒的光轴对准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包括光圈件,所述光圈件设置在所述光圈件连接部上,且光圈件的光轴与所述镜筒的光轴相互重合,所述光圈件包括光介质结构,所述光介质结构在通电状态下能够改变透光度;
所述镜筒朝向所述镜筒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光介质结构之间的距离为h,0mm≤h≤0.1mm。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权利要求16所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CN202220482343.6U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279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2343.6U CN21727921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2343.6U CN21727921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9217U true CN217279217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60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82343.6U Active CN21727921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92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1059A (zh) * 2023-11-07 2023-12-29 广东誉品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镜头用一体式可变光圈盖板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1059A (zh) * 2023-11-07 2023-12-29 广东誉品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镜头用一体式可变光圈盖板结构
CN117311059B (zh) * 2023-11-07 2024-05-28 广东誉品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镜头用一体式可变光圈盖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8540B2 (ja) 液体レンズ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これを含む光学機器、及び液体レンズ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1818281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254566A1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image sensor located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circuit boards
EP3832993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EP4030233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973854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mechanisms for holding an image pickup element
US6829011B1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CN112887456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US20140375875A1 (en) Camera module
CN110740234A (zh) 镜头组、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EP3985422B1 (en)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CN110650282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57196A1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075400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756582U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05657226A (zh) 移动电子终端
CN110187463A (zh)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0199514A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7279217U (zh)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521541A (zh) 摄像头组件及应用该摄像头组件的电子装置
CN110620865A (zh)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模组
CN113630528A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266927A (zh) 移动终端
CN108777761B (zh) 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