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9059U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79059U CN217279059U CN202221298556.XU CN202221298556U CN217279059U CN 217279059 U CN217279059 U CN 217279059U CN 202221298556 U CN202221298556 U CN 202221298556U CN 217279059 U CN217279059 U CN 2172790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ing
- optical splitter
- wire harness
- plate
- bun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讯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本实用新型在光分路器的结构上设置束线编码件,通过束线编码件首先实现对多光纤线束的束线分组,然后,采用三级编码设计原理,将光分路器本体的区分标记设计为一级编码,将分组的光纤线束设计为二级编码,然后再二级编码的基础上设计与插槽一一对应的三级编码,相对于传统的标签记录方法而言,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级编码设计原理,从光分路器、线束组再到具体线束形成三级立体定位,对光分路器及端口的定位识别不仅快速而且易识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背景技术
光分路器又称分光器,是光纤链路中重要的无源器件之一,是具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的光纤汇接器件。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机房或分纤箱内光纤跳线密集度高,光分路器和光纤布线混杂在一起,很难区分不同的光分路器和相应的光分路器端口。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案:其一是通过纸件标签记录管理,其主要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杂乱且易被篡改等问题;其二是通过电子标签结合识别装置读取管理,其主要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便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包括前端设置有输入插槽和若干输出插槽的光分路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分路器本体的前端设置有束线编码件;所述束线编码件包括与所述光分路器本体的前端连接的连杆,设置在所述连杆上的束线编码板,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束线编码板下端面上的束线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束线编码板上的一级编码部;所述束线件与所述束线编码板连接的端面设置有不同颜色的涂层并构成二级编码部;在所述束线编码板上位于其后端还设置有与所述输出插槽一一对应的三级编码部。
进一步的,所述束线编码板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束线件包括束线件主体,设置在所述束线件主体上且下端开口的束线腔,以及设置在所述束线腔开口处的限位件。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编码部包括编码部主体,设置在所述编码部主体侧端中部并与其固定为一体结构的限位板,以及连接所述编码部主体上端面和所述束线编码板的罩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束线编码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编码部主体匹配的通孔,所述编码部主体嵌在该通孔内,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束线编码板的下端,所述罩板同时粘接所述编码部主体的上端面和所述束线编码板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光分路器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孔,所述连杆一端穿过所述卡孔并在该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光分路器的结构上设置束线编码件,通过束线编码件首先实现对多光纤线束的束线分组,然后,采用三级编码设计原理,将光分路器本体的区分标记设计为一级编码,将分组的光纤线束设计为二级编码,然后再二级编码的基础上设计与插槽一一对应的三级编码,相对于传统的标签记录方法而言,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级编码设计原理,从光分路器、线束组再到具体线束形成三级立体定位,对光分路器及端口的定位识别不仅快速而且易识别。
(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纸件标签记录管理而言,设备安装完成后,即实现了标签记录,无需人工再手动标签记录,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且取消了纸件标签,避免了杂乱;相对于电子标签而言,不需要对光分路器本体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也无需专用的读取设备,成本低。
(3)本实用新型采用束线编码件实现对光分路器及其端口的标记识别,无需人工手动记录,不仅避免了信息错误,而且可有效防止信息被恶意篡改,提高了定位识别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束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级编码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如下:1-光分路器本体,2-束线编码件、3-光纤;11-输入插槽、12-输出插槽、13-卡孔;21-连杆、22-束线编码板、23-束线件、24-一级编码部、25-二级编码部、26-三级编码部;211-挡块;231-束线件主体、232-束线腔、233-限位件;241-编码部主体、242-限位板、243-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知晓的,下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也不应当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包括光分路器本体和设置在光分路器本体前端设置有束线编码件,本实用新型取消了传统的纸件标签记录定位的技术方案,通过束线编码件实现对光分路器本体及其端口的标识定位,进一步的,结合一级编码部、二级编码部和三级编码部实现三级立体定位,具有易识别、定位快速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束线编码件包括与光分路器本体的前端连接的连杆,设置在连杆上的束线编码板,若干间隔设置在束线编码板下端面上的束线件。其中,连杆优选与束线编码板呈一体结构,二者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方便对板下结构进行直接观察。光分路器本体和束线编码件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其可以是固定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方式,优选可拆卸式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二者的具体连接结构如下:在光分路器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孔,连杆一端穿过卡孔并在该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挡块,挡块的长度或宽度大于卡孔孔径,以避免连杆脱落,挡块和连杆的连接方式可采用螺纹连接,在挡块上开设具有内螺纹的螺纹孔,连杆端部攻匹配的外螺纹,安装时,首先将左右两根连杆分别穿过两个卡孔,然后安装挡块即可,安装简单方便。
束线件沿束线编码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等距)布置,其数量可以根据光分路器本体的输出端插槽数量进行匹配。本实施例中,束线件包括束线件主体,设置在束线件主体上且下端开口的束线腔,以及设置在束线腔开口处的限位件,束线件主体紧固设置在束线编码板的下端面上,分组收拢的光纤线束约束在束线腔内,一方面实现对光纤线束的分组,另一方面实现对光纤线速的约束作用,避免线束杂乱缠绕,限位件采用有一定形变能力的塑料或橡胶制成,工人用力可促使限位件形变,方便光纤线束从束线腔脱离或装入,限位件主要用于防止在光纤线束收拢后,光纤线束从束线腔内自然脱落。
本实施例基于束线编码板设置有三级编码标识结构,其分别如下:
(一)设置在束线编码板上一侧的一级编码部,其主要用于对光分路器本体进行标识区别,本实施例中一级编码部包括编码部主体,设置在编码部主体侧端中部并与其固定为一体结构的限位板,以及连接编码部主体上端面和束线编码板的罩板,在此结构基础上,在束线编码板上设置有与编码部主体匹配的通孔,编码部主体嵌在该通孔内,限位板位于束线编码板的下端,罩板同时粘接编码部主体的上端面和束线编码板的上端面,一级编码部信息可以采用书写或贴纸在编码部主体的上端端面上,因光分路器可能有若干个,故其信息一般采用阿拉伯数字,然后,将编码部主体嵌入通孔内,限位板抵住束线编码板的下端面,罩板同时粘接编码部主体的上端面和束线编码板的上端面,即完成一级编码部的编码设置,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可避免一级编码信息被恶意篡改,基于一级编码部的结构设计,在不知其结构原理的情况下,只能被暴力破坏。
(二)束线件与束线编码板连接的端面设置有不同颜色的涂层并构成二级编码部,不同的束线件的端面上颜色涂层不同,一般地,颜色涂层采用亮色易识别区分的颜色涂层,例如:黄色、红色、紫色等,通过不同的颜色实现二级编码部的编码信息,相较于数字编码信息而言,人视觉对颜色的定位和识别更快速,在根据一级编码部信息确定了光分路器本体位置后,可以根据二级编码部信息迅速确定线束组的位置。
(三)在束线编码板上位于其后端还设置有与输出插槽一一对应的三级编码部,三级编码部的编码信息可以采用数字信息也可以采用颜色编码信息,也可以二者结合;其一,若采用数字编码信息,则根据线束组的数量顺序编制,例如线束组中约束线束为四条,则依次编辑1/2/3/4,以避免过多的数字编辑的缺陷;其二,若采用颜色信息编辑,则应当与二级编码部的颜色信息有较大区别,可以选用较暗色的色彩系,例如:黑色、棕色等;其三,若采用数字和颜色相结合的编码信息,则颜色信息采用与对应的二级编码部的颜色信息相同的色彩系,在颜色区域的基础上再设置数字信息。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应当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的改进,而这些改进也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包括前端设置有输入插槽(11)和若干输出插槽(12)的光分路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分路器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束线编码件(2);所述束线编码件(2)包括与所述光分路器本体(1)的前端连接的连杆(21),设置在所述连杆(21)上的束线编码板(22),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束线编码板(22)下端面上的束线件(23),以及设置在所述束线编码板(22)上的一级编码部(24);所述束线件(23)与所述束线编码板(22)连接的端面设置有不同颜色的涂层并构成二级编码部(25);在所述束线编码板(22)上位于其后端还设置有与所述输出插槽(12)一一对应的三级编码部(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编码板(22)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件(23)包括束线件主体(231),设置在所述束线件主体(231)上且下端开口的束线腔(232),以及设置在所述束线腔(232)开口处的限位件(2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编码部(24)包括编码部主体(241),设置在所述编码部主体(241)侧端中部并与其固定为一体结构的限位板(242),以及连接所述编码部主体(241)上端面和所述束线编码板(22)的罩板(2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束线编码板(22)上设置有与所述编码部主体(241)匹配的通孔,所述编码部主体(241)嵌在该通孔内,所述限位板(242)位于所述束线编码板(22)的下端,所述罩板(243)同时粘接所述编码部主体(241)的上端面和所述束线编码板(22)的上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分路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孔(13),所述连杆(21)一端穿过所述卡孔(13)并在该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挡块(2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98556.XU CN217279059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98556.XU CN217279059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79059U true CN217279059U (zh) | 2022-08-23 |
Family
ID=82887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98556.XU Active CN217279059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79059U (zh) |
-
2022
- 2022-05-26 CN CN202221298556.XU patent/CN2172790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390790B1 (de) | Optische verteilereinrichtung und lichtwellenleiter-verbindungskabel | |
EP1691226A2 (en) | Optical fiber cord and set-type optical fiber cords | |
CN1703916A (zh) | 在数据网络的分配点监控接插板的装置 | |
CN217279059U (zh)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 | |
CN103957474A (zh) | 一种光分路器的端口标签管理方法 | |
CN102684783B (zh) | 智能配线电子标签的修复方法 | |
US5067791A (en) | Fiber identification in an 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 | |
CN114779420A (zh) | 基于多通道的智能识别光分路器及其实现方法 | |
CN102665143B (zh) | 以端口使能方式实现智能光配线接口盘无源化的电路 | |
US20030053772A1 (en) | Optical fiber shee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fiber interconnector | |
CN205003328U (zh) | 智能光纤配线装置 | |
CN102710320B (zh) | 小型智能光配线设备 | |
CN101644803A (zh) | 光缆色谱分配的方法 | |
US11953736B2 (en) | Fiber connection structure with optical connector, and module | |
CN114063231A (zh) | 一种可识别纤芯的光纤配线盘及短距离通信系统 | |
CN203444504U (zh) | 读写器 | |
CN210271888U (zh) | 一种便于分组识别的铁路信号电缆 | |
CN208297778U (zh) | 一种新型智能电子标签光跳纤 | |
CN202475697U (zh) | 一种具有寻线指示灯的以太网配线架 | |
CN104601238B (zh) | 小型智能光配线设备 | |
CN2524251Y (zh) | 带有标识线的光缆 | |
CN214825374U (zh) | 一种通用型二次电缆芯线号头存放工具 | |
CN214586535U (zh) | 一种新型控制系统dcs国产化改造识别结构 | |
CN204650044U (zh) | 一种光纤分纤器 | |
DE10321756B3 (de) | Verbindungs- und Identfikationstester für mehrfaserige Lichtwellenleiterverbindung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