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67361U - 防冰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冰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67361U
CN217267361U CN202220701185.9U CN202220701185U CN217267361U CN 217267361 U CN217267361 U CN 217267361U CN 202220701185 U CN202220701185 U CN 202220701185U CN 217267361 U CN217267361 U CN 217267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cover
icing
collision
con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011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康华
张紧
李万炯
柳扬斌
刘登辉
芦红威
侯志保
尹继红
张修武
曹雷
何小新
陈希
崔正明
张刚宾
徐皓
刘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filed Critical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2207011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67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67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67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冰锥装置,涉及海上油田设备领域。防冰锥装置,包括:罩体,所述罩体的内部中空,外部具有防撞部,所述罩体沿竖直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罩体竖直方向轴侧的第一侧面具有第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石油平台的后期改造,在石油平台的桩腿或管道处另外加装立管,之前加装的现有的一体式的防冰锥无法对另外加装的立管起到对浮冰的防护作用的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防冰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上油田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防冰锥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降低海冰的威胁,在结冰严重的海域一般会在平台桩腿或管道上安装现有的防冰锥装置。而石油平台往往需要进行后期改造,即在石油平台的桩腿或管道处另外加装立管,之前加装的现有的一体式的防冰锥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使用需求。
所以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防冰锥装置,使其能够在工程设备进行后期改造后,即在平台的桩腿处另外加装立管,不仅可以对原有的管道进行防冰锥保护,同时还可以对增加的立管实现防冰锥保护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冰锥装置,包括:
罩体,所述罩体的内部中空,外部具有防撞部,所述罩体沿竖直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罩体竖直方向轴侧的第一侧面具有第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所述防撞部与水平面相互平行,且所述防撞部位于所述罩体的中部。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所述罩体横截面所围成的面积由所述罩体的中部至所述罩体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使所述罩体的中部向外凸起以形成所述防撞部。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沿所述罩体的一周设置长条状的所述防撞部。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所述防撞部为防撞棱;
或,所述防撞部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部。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罩体的外侧壁。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内侧壁。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沿所述罩体竖直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的将所述罩体分为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将所述连接部分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前述的防冰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螺栓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防冰锥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冰锥装置,其将桩腿和立管或管道和立管通过第三开口置入罩体的内部,通过连接部将罩体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当连接部将罩体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时,罩体的第三开口与现有的防冰锥装置的外侧壁,或桩腿的外侧壁,或管道的外侧壁相抵顶,同时部分罩体置于海平面的下方,当浮冰在海水的推力作用下撞击罩体时,浮冰会撞击罩体的防撞部,此时防撞部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装置最大限度的满足海上石油平台防冰破冰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石油平台的后期改造,在石油平台的桩腿或管道处另外加装立管,之前加装的现有的一体式的防冰锥无法对另外加装的立管起到对浮冰的防护作用的现象发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防冰锥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防冰锥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防冰锥装置的桩柱或管道的俯面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图3中各标号为:
1、罩体;11、第一罩体;12、第二罩体;2、防撞部;3、连接部;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4、通孔;5、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防冰锥装置,包括:罩体1以及连接部3;
所述罩体1的内部中空,外部具有防撞部2,所述罩体1沿竖直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1的内部连通,所述罩体1竖直方向轴侧的第一侧面具有第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1的内部连通;
所述连接部3设置于所述罩体1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具体地,罩体1的内部能容纳石油平台后期改造另外加装的立管5,起到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的效果。罩体1的横截面是沿竖直方向的轴对称图形,例如:罩体1的横截面可以是凵字形(图中未示出),也可以是C字形等。罩体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罩体1的第一侧面为与桩腿或管道相靠近的一侧面,罩体1的第三开口可起到限位的效果。通过罩体1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和靠近立管5的桩柱或管道的部分外侧壁进行包裹,并将部分罩体1置于海平面的下方,进而可避免海平面上的浮冰在海水的推动下直击另外加装的立管5,导致另外加装的立管5出现损坏的现象发生。
防撞部2用于破冰防冰,当浮冰在海水的推力作用下撞击罩体1时,浮冰会撞击防撞部2,同时防撞部2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装置最大限度的满足海上石油平台防冰破冰的需求。防撞部2可以是罩体1通过特定形状而形成的凸起部分,也可以是在罩体1上安装的防护结构。
连接部3用于固定罩体1,提高罩体1安装在桩柱或管道上时的稳定性。连接部3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连接部3设置在罩体1的第一端,或连接部3设置在罩体1的第二端,或连接部3设置在罩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部3与罩体1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连接部3为匹配桩腿或管道使用的环形的固定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平台在搭建时桩腿以及管道上均会预先设置现有的防冰锥装置,而平台在后期改造后会在桩腿以及管道处另外加装立管5,此时通过已安装的现有的防冰锥装置是无法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的。所以,将桩腿或管道和立管5通过第三开口置入罩体1的内部,同时桩腿和立管5或管道和立管5的两端分别穿过罩体1的两端开口,罩体1的第三开口与现有的防冰锥装置的外侧壁相抵顶,最后,通过连接部3将罩体1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其中,连接部3将罩体1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时,罩体1的第三开口与现有的防冰锥的外侧壁相互抵顶形成限位的效果,提高了罩体1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的稳定性。此外,即便平台在搭建时桩腿、管道上均未预先设置现有的防冰锥装置,罩体1同样可以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并通过第三开口与桩腿或管道的外侧壁相互抵顶,以提高罩体1直接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冰锥装置,其将桩腿和立管5或管道和立管5通过第三开口置入罩体1的内部,通过连接部3将罩体1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当连接部3将罩体1固定在桩腿或管道上时,罩体1的第三开口与现有的防冰锥装置的外侧壁,或桩腿的外侧壁,或管道的外侧壁相抵顶,同时部分罩体1置于海平面的下方,当浮冰在海水的推力作用下撞击罩体1时,浮冰会撞击罩体1的防撞部2,此时防撞部2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装置最大限度的满足海上石油平台防冰破冰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石油平台的后期改造,在石油平台的桩腿或管道处另外加装立管5,之前加装的现有的一体式的防冰锥无法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起到对浮冰的防护作用的现象发生。
如图1-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防撞部2与水平面相互平行,且所述防撞部2位于所述罩体1的中部。
具体地,罩体1的中部以下位于海平面内,罩体1的中部以上位于海平面的上,此结构设计,可便于浮冰撞击罩体1时浮冰预先撞击防撞部2,撞击的同时防撞部2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了罩体1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的效果,避免另外加装的立管5在浮冰的直接撞击下受到破坏,从而出现影响海上石油平台正常工作的现象。此外,当海平面上漂浮的浮冰在海平面的作用下出现上翘或下潜的波动时,防撞部2以及罩体1的配合可有效地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防护。
如图1-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罩体1横截面所围成的面积由所述罩体1的中部至所述罩体1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使所述罩体1的中部向外凸起以形成所述防撞部2。
具体地,防撞部2是罩体1的中部所形成向外的凸起,即向外的凸起为防撞部2,通过防撞部2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避免另外加装的立管5在浮冰的直接撞击下受到破坏,从而出现影响海上石油平台正常工作的现象。
防撞部2以下的罩体1位于海平面内,防撞部2以上的罩体1位于海平面上,当浮冰在海水的推力作用下撞击罩体1时,浮冰会预先撞击防撞部2,同时防撞部2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装置最大限度的满足海上石油平台防冰破冰的需求。其中,罩体1中部的凸起为沿罩体1中部一周所形成的长条状的凸棱。
此外,因罩体1横截面所围成的面积由罩体1的中部至罩体1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以在罩体1斜面的作用下,罩体1能降低浮冰的冲击力,并通过中部的防撞部2对浮冰进行破坏,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浮冰对罩体1的冲击力,有利于罩体1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提高罩体1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沿所述罩体1的一周设置长条状的所述防撞部2。
具体地,罩体1与防撞部2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图中未示出),通过沿罩体1中部一周设置的长条状的防撞部2,便于浮冰撞击罩体1时浮冰预先撞击防撞部2,撞击的同时防撞部2对撞击的浮冰进行破坏,进而实现了罩体1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的效果,避免另外加装的立管5在浮冰的直接撞击下受到破坏,从而出现影响海上石油平台正常工作的现象。防撞部2与罩体1之间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防撞部2为防撞棱;或,所述防撞部2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部。
具体地,罩体1的防撞部2可以是防撞棱(图中未示出),也可以是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部沿罩体1的一周设置的长条状结构(图中未示出),凸起部为凸块,其中,防撞棱或凸起部竖直方向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矩形。罩体1与防撞部2之间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的效果。
如图1-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还包括:多个通孔4;多个所述通孔4贯穿所述罩体1的外侧壁。
具体地,多个通孔4的设置使罩体1形成敞开式镂空结构,方便检查人员查看立管5的状态,有利于对立管5进行维护。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罩体1的内侧壁。
具体地,加强筋的设置可提高罩体1整体的韧性,增强罩体1整体的结构强度,有利于罩体1对另外加装的立管5进行保护(图中未示出)。
如图1-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沿所述罩体1竖直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的将所述罩体1分为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将所述连接部3分为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其中,所述第一罩体11与所述第二罩体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罩体1和连接部3均为分体式结构,罩体1分为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第一罩体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中优选为相同的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连接部3分为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中优选为相同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
其中,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式连接(图中未示出),例如: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通过卡扣进行连接以及通过铆钉或销进行连接。此结构设计,一方面可提高罩体1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可便于罩体1的制造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罩体1采用分体式结构,可便于罩体1进行安装以及方便罩体1的生产制造,但是由于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后,罩体1易分体,韧性低,且稳定性差。所以,本申请中优选的将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以提高罩体1的韧性以及稳定性,即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可便于技术工人携带加工制造好的分体式的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并将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不仅提高了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在安装上的便捷性,还提高了第一罩体11和第二罩体12连接后的稳定性。
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采用可拆卸式连接,此结构设计,可便于连接部3可拆卸的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以实现对罩体1进行固定的效果,提高罩体1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的便捷性。
如图1-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罩体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罩体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固定连接。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第一罩体11与第一连接部31之间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或一体成型,进而提高第一罩体11与第一连接部31之间连接后的稳定性。本申请中的第二罩体12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或一体成型,进而提高第二罩体12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连接后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通过螺栓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采用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通过卡扣进行连接以及通过铆钉或销进行连接等。其中,本申请优选的通过螺栓和螺母对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进行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可拆卸连接的效果,由于螺栓和螺母的造价低、且丢失时易于配制,因此,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连接,并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将罩体1安装在桩腿或管道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所述罩体的内部中空,外部具有防撞部,所述罩体沿竖直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罩体竖直方向轴侧的第一侧面具有第三开口并与所述罩体的内部连通;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部与水平面相互平行,且所述防撞部位于所述罩体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横截面所围成的面积由所述罩体的中部至所述罩体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使所述罩体的中部向外凸起以形成所述防撞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罩体的一周设置长条状的所述防撞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部为防撞棱;
或,所述防撞部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罩体的外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内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罩体竖直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的将所述罩体分为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将所述连接部分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冰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螺栓连接。
CN202220701185.9U 2022-03-29 2022-03-29 防冰锥装置 Active CN217267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1185.9U CN217267361U (zh) 2022-03-29 2022-03-29 防冰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1185.9U CN217267361U (zh) 2022-03-29 2022-03-29 防冰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67361U true CN217267361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73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01185.9U Active CN217267361U (zh) 2022-03-29 2022-03-29 防冰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67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06538A1 (en) Monopile foundation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
JP6280509B2 (ja) 低ノイズレベルで設置することのできる、洋上プラント、特に洋上風力タービン用の基礎構造およびその設置方法
EP3722510B1 (en) Marine construction with a concrete boat landing structure
CN205574221U (zh) 一种德尔泰锚的锚架
JP6457871B2 (ja) 杭基礎の撤去方法、杭基礎、及び杭基礎の設置方法
EP3307954B1 (en) Monopile foundation for an offshore tower structure
CN103966992B (zh) 一种抗冰导管架平台立管防冰装置
CN217267361U (zh) 防冰锥装置
KR102443891B1 (ko) 해저면의 모노파일 관입용 지그 어셈블리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모노파일 관입 방법
US8707656B2 (en) Safety blanket
CN106402540A (zh) 水下膨胀弯法兰垫圈的安装装置
US9869294B2 (en) Safety structure for performing servicing operations in a wind turbine and method for its installation
CN211647537U (zh) 一种通信铁塔加固装置
CN110042802B (zh) 一种海洋平台立管防冰装置
EP3754183B1 (en) Plastic helical strake
CN218816766U (zh) 风力发电机的塔架和风力发电机
US20030026923A1 (en) Integrated monopole reinforcement sleeve system and method
CN220565283U (zh) 一种新型斜向隔板的海洋基础防冲刷装置
CN206466140U (zh) 船用护舷端头及船用护舷装置
CN105113433A (zh) 一种用于大型桥梁爆破拆除的吊运装置
CN206457827U (zh) 一种可拆卸回收的型钢连梁结构
CN218437094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212317879U (zh) 半潜式钻井平台隔水管抗浮冰保护结构
KR20120001053U (ko) 플레어타워 버팀대의 임시 보강구조
CN218090959U (zh) 一种能够快速自锁固定的井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