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8109U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Google Patents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38109U CN217238109U CN202220406058.6U CN202220406058U CN217238109U CN 217238109 U CN217238109 U CN 217238109U CN 202220406058 U CN202220406058 U CN 202220406058U CN 217238109 U CN217238109 U CN 217238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iving
- light
- detection
- excitation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涉及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在检测卡检测座中,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激发光;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第一透镜模组的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功能膜片组的激发光进行传输,用于对检测卡照射激发光;接收光纤用于接收由激发光照射检测卡生成的荧光;第二透镜模组用于接收接收光纤传输来的荧光;传感器用于对透过第二透镜模组的荧光进行接收。本申请利用第一透镜模组及功能膜片组对激发光进行处理,利用第二透镜模组对荧光进行处理,整体结构另涉及到光源和光传感器,所以整体结构较为简单,适合在分子诊断设备中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背景技术
对于分子诊断设备,其利用了分子诊断技术。对于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核酸或蛋白质作为生物标记进行临床检测的诊断技术,为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治疗和转归提供了信息和决策依据。
在分子诊断设备对检测卡进行检测时,对检测卡进行检测的光路复杂,不能与检测卡适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个方面提供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包括:
光发生器,用于产生激发光,所述光发生器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和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用于对检测卡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用于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卡生成的荧光;以及
光接收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所述光接收组件包括:
第二透镜模组,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和
光传感器,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二透镜模组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
在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包括:
支撑座,用于支撑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包括加样腔及检测腔;以及
检测组件,用于对所述检测腔进行检测,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所述激发光纤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以对所述检测腔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以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腔生成的荧光;
第二透镜模组,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以及
光传感器,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二透镜模组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
在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用于对检测卡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用于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卡生成的荧光;以及
光接收组件,用于接受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所述光接收组件包括:
组件壳体,设置有贯穿所述组件壳体的填充孔,所述接收光纤一端置于所述填充孔内;
光路组件,设置在所述填充孔内,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
光接收件,固定在所述组件壳体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设置有光传感器,所述光传感器与所述填充孔相对设置,以对透过所述光路组件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以及
卡紧片,设置在所述组件壳体远离所述光接收件的一侧,所述卡紧片与所述组件壳体固定连接,以将所述接收光纤卡固在所述填充孔内。
本申请利用第一透镜模组及功能膜片组对激发光进行处理,利用第二透镜模组对荧光进行处理,整体结构另涉及到光源和光传感器,所以整体结构较为简单,适合在分子诊断设备中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分子诊断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分子诊断设备的爆炸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图2中抵压盘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托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检测卡检测座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支撑座的爆炸图;
图7和图8分别为图6中支撑座主体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光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检测座沿线X-X的剖面图;
图11为图6中加样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加样腔组件沿线XⅡ-XⅡ的剖面图;
图13为图5中光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第一光发生器的剖面图;
图15为图5中光接收组件的爆炸图;
图16为图5中光接收件的机构图;
图17为图15中子光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子光路组件的截面图;
图19为图15中第一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5中第二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5中第二卡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检测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检测卡沿线L-L的剖面图;
图24为图22中检测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接下来阐述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其利用了分子诊断技术。对于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核酸或蛋白质作为生物标记进行临床检测的诊断技术,为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治疗和转归提供了信息和决策依据。特别是面对各种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其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快速、准确的分子诊断。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分子诊断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分子诊断设备100的爆炸分解图。分子诊断设备100可包括机架10、安装在机架10上的检测卡输送座20、安装在机架10上的检测卡检测座30以及安装在机架10上的控制电路板40。其中,检测卡输送座20可用于放置检测卡。检测卡输送座20可以在机架10上相对于机架10滑动,以使检测卡输送座20可托运检测卡并托运至检测卡检测座30上。检测卡检测座30用于产生激发光,以对检测卡进行检测并形成检测信号。控制电路板40可用于控制检测卡输送座20在机架10上的滑动,并控制检测卡检测座30对检测卡进行检测,以及接收检测信号并对检测信号进行处理形成诊断数据。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子诊断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机壳。机壳内可容置机架10、检测卡输送座20、检测卡检测座30以及控制电路板40等,以起到保护分子诊断设备100的作用。机壳也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检测卡检测过程的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可设置隔离门,以便在隔离门打开时,使得检测卡输送座20可从隔离门处滑出,进而便于在检测卡输送座20上放置检测卡,也便于从检测卡输送座20上取下检测卡。而在隔离门关闭时,可实现机壳的保护作用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的效果。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子诊断设备100还可包括可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的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以通过输出设备将分子诊断设备100的诊断数据输出。当然,分子诊断设备100内还可以设置存储诊断数据的存储器。
再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子诊断设备100还可包括可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的显示器、键盘、扫码设备等输入设备,以通过输入设备向分子诊断设备100例如控制电路板40输入控制指令,实现分子诊断设备100通过控制电路板40对检测卡输送座20和/或检测卡检测座30的控制。
请参阅图2。机架10可包括机架主体11以及安装在机架主体11上的驱动装置12。其中,机架主体11用于安装检测卡输送座20、检测卡检测座30和控制电路板40等结构。驱动装置12用于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以接受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驱动装置12用于与检测卡输送座20连接,以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驱动检测卡输送座20相对于机架主体11滑动,实现对检测卡的托运。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可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机架主体11整体可呈框架结构。机架主体11内部可用于安装检测卡输送座20和检测卡检测座30,且检测卡输送座20位于检测卡检测座30的上方。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卡输送座20与检测卡检测座30分别在机架主体11的安装位置还可以是其他,不做赘述。
在本文中,可能采用“上”、“下”、“前”、“后”、“左”、“右”、“顶部”、“底部”、“上部”、“下部”这些方位来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2,检测卡输送座20可包括安装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的抵压盘50及托运组件60。其中,托运组件60用于放置检测卡。抵压盘50与驱动装置12连接,以在驱动装置12的作用下,在机架主体11上滑动,进而带动托运组件60在机架主体11上滑动,托运组件60可托运检测卡并托运至检测卡检测座30上。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图2中抵压盘50的爆炸示意图。抵压盘50可包括安装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的第一壳体51、设置在第一壳体51朝向检测卡检测座30一侧的电磁件52、用于对托运组件60上的检测卡进行固定的压紧件53、设置在第一壳体51上的加热组件54、安装在第一壳体51上且分别与电磁件52和加热组件54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55、安装在第一壳体51上且用于对压紧件53进行固定的锁紧件56、盖设在第一壳体51远离电磁件52一侧的第二壳体57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51上且安装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的第一滑轨组件58。其中,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7扣合形成抵压盘主体。第一电路板55可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电磁件52可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产生磁作用力,以将压紧件53吸附在第一壳体51上。电磁件52可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消除磁作用力,以避免对压紧件53进行吸附。加热组件54可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对检测卡进行加热。第一滑轨组件58可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滑动。第一壳体51与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连接,以在机架主体11上滑动。
请参阅图4,图4为图2中托运组件60的结构示意图。托运组件60可包括设置在抵压盘50上方且安装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的滑动架61以及安装在滑动架61上的托运件62。其中,滑动架61可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滑动。滑动架61与抵压盘50连接,以在某些情景中与抵压盘50一同在机架10上滑动。托运件62可用于放置检测卡。托运件62可相对于滑动架61滑动。托运件62相对于滑动架61的滑动方向与滑动架61相对于机架10的滑动方向不同。
可以理解地,托运组件60在伸展时,托运件62在滑动架61上滑动,以滑动至机架10外的第一位置,完成伸展,在托运组件60处于伸展状态时放置检测卡。然后,托运组件60在收缩时,托运件62在滑动架61上滑动,以滑动至机架10内的第二位置,完成收缩,在托运组件60处于收缩状态时可在机架主体11上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托运组件60可在第三位置时进行伸展。在一些实施例中,托运组件60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的位置进行伸展。
请参阅图5,图5为图2中检测卡检测座30的爆炸图。检测卡检测座30可包括与机架10连接固定的支撑架70、安装在支撑架70上的支撑座80、安装在支撑架70和支撑座80上的检测组件90。其中,支撑座80位于抵压盘50的下方,以便于承载检测卡输送座20例如托运组件60输送来的检测卡。检测组件90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检测组件90在支撑座80上放置检测卡时,利用激发光对检测卡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处理以生成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输送至控制电路板40。
请参阅图5,支撑架70整体呈框架结构,可位于机架10的底部。支撑架70可包括设置在机架10底部且与机架10连接固定的底座71以及安装在底座71顶部的固定座72。
底座71可包括底座主体711。底座主体71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底座主体711整体可呈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不做赘述。底座71可通过插接、螺接、焊接、粘接、卡扣等方式与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连接固定。
底座主体711的顶部的中部可开设固定槽712,以用于容纳、固定固定座72。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槽712可以省略,固定座72可直接固定在底座71上。
底座主体711在固定槽712周围圆周均布多个隔离槽713,以与检测组件90配合。相邻两个隔离槽713之间形成固定部714,以与检测组件90配合。多个隔离槽713的设置可减少检测组件90与底座主体711的接触面积。在一实施例中,隔离槽713可以省略。
底座主体71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座80的支撑部715。支撑部715可通过插接、螺接、焊接、粘接、卡扣等方式与底座主体711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715可为杆状结构,当然,支撑部715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在有其他结构支撑支撑座80的情况下,支撑部715可以省略。
底座主体711顶部设置有与定位光发生器相对设置的定位光接收器716,以便接收定位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进而实现对检测卡的定位。定位光接收器716可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以便定位光接收器716接收到光线后,生成信号并传输至控制电路板40,以使得分子诊断设备100确认检测卡到达预定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光发生器的安装位置和定位光接收器716的安装位置可以互换。
固定座72可包括置于固定槽712内的安装座721。安装座72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安装座721可插接、螺接、焊接、粘接、卡扣等方式固定在底座主体711上。安装座721可用于安装检测组件90。
安装座721的顶部可设置有竖立设置的第一卡固板722和第二卡固板723。第一卡固板722和第二卡固板723均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第一卡固板722和第二卡固板723错位且平行设置,以与检测组件90配合。第一卡固板722设置有固定孔7221,以与检测组件90配合。第二卡固板723设置有固定孔7231,以与检测组件90配合。固定孔7221的延伸方向与固定孔7231的延伸方向平行而不重合,以实现检测组件90的紧凑安装。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座721可以省略,第一卡固板722和第二卡固板723可直接安装在底座主体711上。
第一卡固板722和第二卡固板723上设置有支撑板724,以用于支撑支撑座80。支撑板724与安装座721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架70中至少部分结构例如底座71也可以为机架10的一部分。即,支撑架70也可以为机架10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6,图6为图5中支撑座80的爆炸图。支撑座80可包括安装在底座71例如支撑部715和支撑板724上的支撑座主体81、安装在支撑座主体81上的检测腔组件82、安装在支撑座主体81上且与检测腔组件82配合支撑检测卡的加样腔组件83以及设置在支撑座主体81上的第二电路板84。其中,检测腔组件82可安装在支撑座80上与加热组件54相对的位置,以与加热组件54配合。加样腔组件83可安装在支撑座80上与加热组件54相对的位置,以与加热组件54配合。检测腔组件82与加样腔组件83一同配合对检测卡进行支撑及加热处理。检测腔组件82还可用于对检测卡进行激发光检测。检测腔组件82和加样腔组件83一同与第二电路板84电连接,以实现对检测腔组件82、加样腔组件83的加热控制。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和图8分别为图6中支撑座主体81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支撑座主体8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支撑座主体81整体可呈板状结构。支撑座主体81的顶部可开设放置槽811,以对卡托65进行让位。支撑座主体81在放置槽811内开设卡固孔812,以用于与加样腔组件83配合。支撑座主体81在放置槽811内还设置有定位件813,以与卡托65配合实现对检测卡位置的定位。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813可为支撑座主体81在放置槽811内开设的定位槽,以用于在卡托65置于定位件813例如定位槽内实现对检测卡位置的定位。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813例如定位块的形状可与卡托65例如定位槽的形状相匹配。可以理解地,支撑座主体81与卡托65之间定位配合关系并不仅限于定位件813与卡托65的配合关系,其还可以为磁铁与磁铁之间磁作用力、电磁铁与电磁铁之间磁作用力等配合关系,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配合关系,不做赘述。
支撑座主体81在放置槽811内设置有定位孔814,以在光线穿过定位孔814,而被定位光接收器716接收,实现对检测卡的定位。
支撑座主体81在放置槽811的周围圆周均布多个延伸槽815。延伸槽815与放置槽811相通,以使支撑座主体81在相邻两个延伸槽815之间形成装配台816,可将检测卡放置在装配台816上,延伸槽815对检测卡进行让位,以使装配台816对检测卡进行支撑、卡固。
支撑座主体81在装配台816的位置处设置容纳孔817,以便在容纳孔817内安装检测腔组件82。
支撑座主体81在靠近支撑架70的一侧且与装配台816相对的位置处开设凹陷部818,以便安装检测腔组件82。容纳孔817位于凹陷部818内。相邻两个凹陷部818之间设置安装台819,以便用于固定检测腔组件82。
请参阅图6,检测腔组件82安装在支撑座主体81例如容纳孔817及凹陷部818内。检测腔组件82可包括至少一个光检测件821,光检测件821具体数量可为1、2、3、4、5、6……中的一个,以便在凹陷部818内安装检测腔组件82。
请参阅图9,图9为图6中光检测件821的结构示意图。光检测件821可与加热组件54相对应设置,以便两者配合对一个检测卡加热。光检测件821可包括置于支撑座主体81例如容纳孔817及凹陷部818内的检测座822以及用于将检测座822固定在支撑座主体81上的第一卡紧片823。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10为图9中检测座822沿线X-X的剖面图。检测座822可包括置于支撑座主体81例如凹陷部818内检测座主体8221。检测座主体822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检测座主体8221朝向容纳孔817的一侧延伸设置延伸部8222,以便延伸部8222伸入容纳孔817内。延伸部8222在支撑座主体81设置装配台816的一侧与装配台816的表面平齐,以提高支撑座80的外观表现力。
延伸部8222设置有检测槽8223,以便在支撑座主体81设置装配台816的一侧将检测卡的部分结构置于检测槽8223内。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8222在检测槽8223靠近加样腔组件83的一侧设置有隔离槽8224,以便在支撑座主体81设置装配台816的一侧将检测卡的部分结构置于隔离槽8224内。
检测槽8223自延伸部8222向检测座主体8221一侧延伸设置。
检测座主体8221在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上设置激发光纤通道8225,以用于安装激发光纤8226。激发光纤通道8225与检测槽8223连通,以便激发光纤8226向检测槽8223发出光线例如激发光。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一致。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75°。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自检测槽8223向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自检测槽8223向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15°、30°、45°、60°、75°中的一个。
激发光纤8226可包括激发光纤本体8226a以及设置在激发光纤本体8226a端部的激发光纤接头8226b。其中,激发光纤接头8226b置于激发光纤通道8225内。激发光纤本体8226a与激发光纤接头8226b连接处形成一个固定位,以便与第一卡紧片823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8226例如激发光纤本体8226a的直径在2.5mm左右。具体可为2.5mm。
检测座主体8221在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呈夹角的位置设置与检测槽8223连通的接收光纤通道8227。接收光纤8228用于接收激发光纤8226发出的激发光以及由激发光照射检测卡形成的荧光。
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75°。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自检测槽8223向远离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光纤通道8227自检测槽8223向远离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15°、30°、45°、60°、75°中的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自检测槽8223向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45°。接收光纤通道8227自检测槽8223向远离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75°。即,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120°。光检测件821的信噪比可达80dB以上。
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一致。接收光纤通道8227自检测槽8223向远离加样腔组件83一侧倾斜,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检测槽822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60°。即,接收光纤通道8227的延伸方向可与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60°。光检测件821的信噪比可达60dB以上。
检测座主体8221在设置激发光纤通道8225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容置槽8229a,以用于安置加热电阻等发热器件。检测座主体8221可通过发热器件实现对检测卡的加热。加热件容置槽8229a内的发热器件可与第二电路板84电连接,以在第二电路板84的控制下实现加热。
检测座主体8221在靠近加样腔组件83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容置槽8229b,以用于安置加热电阻等发热器件。检测座主体8221可通过发热器件实现对检测卡的加热。加热件容置槽8229b内的发热器件可与第二电路板84电连接,以在第二电路板84的控制下实现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座主体8221可与支撑座主体81为一体结构。
请参阅图9,第一卡紧片823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第一卡紧片823可包括卡紧本体8231。卡紧本体8231可呈条形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不做赘述。卡紧本体8231的中部可与检测座822例如检测座主体8221设置激发光纤通道8225一侧抵接。卡紧本体823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部8232,以便分别与检测座822例如检测座主体8221两侧的安装台819安装固定,具体可以采用插接、卡扣、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卡紧本体8231的中部的边缘排布多个卡紧孔8233,以对激发光纤8226让位。卡紧本体8231在相邻两个卡紧孔8233之间形成卡齿8234。卡紧本体8231抵接在检测座822例如检测座主体8221设置激发光纤通道8225一侧,使得激发光纤接头8226b被相邻两个卡齿8234卡固在激发光纤通道8225内,使得激发光纤本体8226a位于相邻两个卡齿8234之间。实现了光检测件821的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对加热件容置槽8229a让位,卡紧本体8231在与加热件容置槽8229a相对的位置设置穿孔8235,以便发热器件从穿孔8235伸入加热件容置槽8229a中。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图6中加样腔组件83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加样腔组件83沿线XⅡ-XⅡ的剖面图。加样腔组件83可包括固定在支撑板724上的托板831、安装在托板831上的支撑组件832以及安装在支撑组件832的加样腔安装座833。其中,加样腔安装座833用于固定检测卡,也用于对检测卡进行加热。加样腔安装座833与加热组件54配合以对检测卡进行解热。
托板83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整体可呈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不做赘述。托板831可通过螺接、插接、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支撑板724上。在一实施例中,托板831可通过螺接、插接、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支撑座主体81上。在一实施例中托板831可以省略,支撑组件832可以直接与支撑板724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在支撑板724省略的情况下,托板831可以直接固定在第一卡固板722、第二卡固板723上。在一实施例中,在支撑板724省略时,可以将托板831固定在支撑部715上。
支撑组件832可包括设置在托板831远离支撑板724一侧的套接柱8321和套设在套接柱8321上的弹簧8322。弹簧8322的一端与托板831抵接,另一端与加样腔安装座833抵接,以用于调节加样腔安装座833与托板831之间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套接柱8321可以省略。在一实施例中,弹簧8322可以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具有弹性的弹性件替代。在一实施例中,套接柱8321可为托板831的一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套接柱8321可设置在所述加样腔安装座833上。在一实施例中,弹簧8322还可以用其他弹性件例如塑胶、扭簧、具有弹性形变的金属条等替代。
加样腔安装座833用于放置检测卡。加样腔安装座833可包括安装座本体8331。安装座本体8331整体可采用塑料或金属等硬性可导热材料制成。
安装座本体8331用于置于支撑座主体81例如卡固孔812内,以在卡固孔812内滑动。安装座本体8331远离托板831的一侧设置加样腔安置槽8332,以用于安装检测卡。安装座本体8331朝向支撑组件832一侧设置有套接槽8333,以用于在弹簧8322置于套接槽8333内时与安装座本体8331抵接。在一实施例中,套接槽8333可以省略。
安装座本体8331朝向支撑组件832一侧的边缘设置卡接沿8334,以便安装座本体8331从支撑座主体81朝向支撑组件832的一侧伸入卡固孔812内,避免安装座本体8331在支撑座主体81远离支撑组件832的一侧与支撑座主体81滑脱。
安装座本体8331开设有加热件容置槽8335,以便于容置加热电阻等发热器件,使得安装座本体8331可以为检测卡进行加热。发热器件可与第二电路板84电连接,以在第二电路板84的控制下进行加热。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容置槽8335位于套接槽8333与加样腔安置槽8332之间。
为了更好地对检测卡加热,避免加热后的水汽冷凝影响检测流程,提高检测精度。安装座本体8331在加样腔安置槽8332的一侧边缘设置有抵接部8336,以与检测卡抵接。在一实施例中,抵接部8336也可用于对检测卡进行定位。
请参阅图6,第二电路板84可分别与检测腔组件82中的发热器件、加样腔组件83中的发热器件电连接,以便控制发热器件进行加热。
第二电路板84可为环状结构,可套设在加样腔组件83的周围。第二电路板84可直接固定在支撑座主体81靠近支撑架70例如支撑板724的一侧,例如可采用焊接、插接、卡扣、粘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84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架70例如支撑板724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84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架70例如支撑部715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84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加样腔组件83例如托板831上。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电路板”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称为“第二电路板”,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路板”称为“第一电路板”。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84可以在不为控制电路板40分担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检测腔组件82中的发热器件、加样腔组件83中的发热器件可直接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
请参阅图5。检测组件90可包括安装在支撑架70例如底座主体711上的光发生器91、安装在支撑架70例如底座主体711上的光接收组件92以及安装在支撑座80例如支撑座主体81上的检测腔组件82(即前面介绍过的支撑座80的检测腔组件82,该检测腔组件82可为支撑座80以及检测组件90共用的元件)。其中,光发生器91以及光接收组件92均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光发生器91用于产生激发光,并可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产生激发光。激发光可传输至检测腔组件82对检测卡进行激发并生成荧光,荧光可被光接收组件92接收,光接收组件92可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生成检测信号。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电路板40并控制电路板40处理生成诊断数据。
请一同参阅图5和图13,图13为图5中光发生器91的结构示意图。光发生器91的数量可为1个或多个。光发生器91的数量具体可为2、3、4、5、6……中的一个。在一实施例中,光发生器91的数量可为2个,具体为第一光发生器911和第二光发生器912。
第一光发生器911和第二光发生器912均可固定在固定座72例如安装座721上,可采用插接、焊接、螺接、粘接、卡扣等方式固定在固定座72例如安装座721上。第一光发生器911的激发光输出端可穿过固定孔7221以固定在第一卡固板722上。第二光发生器912的激发光输出端可穿过固定孔7231以固定在第二卡固板723上。
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13中第一光发生器911的剖面图。光发生器91例如第一光发生器911可包括设置有收容腔9130的主壳体913、安装在收容腔9130内的光源914、安装在收容腔9130内的第一透镜模组915、安装在收容腔9130内的功能膜片组916以及伸入收容腔9130内的激发光纤917。其中光源914可通过电路走线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用于在控制电路板40的控制下产生激发光。激发光可依次透过第一透镜模组915、功能膜片组916后被耦合进入激发光纤917内。
主壳体913可包括设置有第一子收容腔9131a的前壳体9131以及与前壳体9131扣合且设置有第二子收容腔9132a的后壳体9132。第一子收容腔9131a和第二子收容腔9132a组成收容腔9130。
前壳体9131可包括与后壳体9132扣合的前壳体主体9133以及盖设在前壳体主体9133远离后壳体9132一侧的前壳体盖板9134。
前壳体主体9133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前壳体主体9133设置第一子收容腔9131a。前壳体主体9133在远离后壳体9132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子收容腔9131a连通的第一容置孔9131b,以对光源914让位。
前壳体盖板9134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前壳体盖板9134可与前壳体主体9133扣合,例如采用焊接、卡扣、插接、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前壳体盖板9134上可设置与光源914电连接的电路走线以及与电路走线电连接的第一电接口9141。第一电接口9141可设置在前壳体盖板9134与前壳体盖板9134扣合的一侧。第一电接口9141可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
后壳体9132可包括与前壳体9131例如前壳体主体9133扣合的后壳体主体9135以及盖设在后壳体主体9135远离前壳体9131例如前壳体主体9133一侧的后壳体盖板9136。
后壳体主体9135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后壳体主体9135设置第二子收容腔9132a。后壳体主体9135可与前壳体9131例如前壳体主体9133采用插接、卡扣、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后壳体盖板9136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后壳体盖板9136设置有与第二子收容腔9132a连通的第二容置孔9136a,以用于安装激发光纤917。
光源914可为LED灯。具体可为峰值波长为470nm的蓝光LED灯。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光源。光源914可与前壳体盖板9134上的电路走线电连接,以实现与控制电路板40的电连接。光源914设置在前壳体盖板9134靠近前壳体主体9133的一侧。光源914与第一容置孔9131b相对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光源914可伸入第一容置孔9131b内,当然也可以从第一容置孔9131b伸入第一子收容腔9131a中。
第一透镜模组915安装在第一子收容腔9131a中。其光轴可与光源914相同,以便光源914发出的激发光透过,以便对激发光进行光束缩小、焦距减小,进而使激发光更好地耦合进入激发光纤917内。第一透镜模组915可包括第一透镜9151、光轴与第一透镜9151相同的第二透镜9152以及用于固定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的第一卡固圈9153。第一透镜9151的光轴与光源914的光轴相同。第一透镜9151的光轴或第二透镜9152的光轴可被称为第一透镜模组915的光轴。
在一实施例中,透镜例如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均为正透镜,具有正焦距。透镜例如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具体可为平凸透镜。平凸透镜是一种正透镜在光学系统中主要作用有扩束、成像、光束准直、聚焦准直、光束准直点光源等用途。平凸透镜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一个为凸面,另一个为平面。
第一透镜9151的入射面为平面,出射面为凸面。第二透镜9152的入射面为凸面,出射面为平面。第一透镜9151的入射面与光源914相对设置。第二透镜9152的入射面与第一透镜9151的出射面相对设置。第二透镜9152的出射面与功能膜片组916相对设置。
第一卡固圈9153可套设在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的周围,以实现对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的固定。在第一透镜模组915至于第一子收容腔9131a时,第一卡固圈9153朝向光源914的一侧与前壳体9131例如前壳体主体9133抵接,第一卡固圈9153远离光源914的一侧与后壳体9132例如后壳体主体9135抵接,以实现前壳体9131与后壳体9132对第一透镜模组915的固定。
可以理解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模组915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透镜例如凸透镜、凹透镜等,不做赘述。第一透镜模组915内部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上述提到的,还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第一透镜9151和第二透镜9152可直接通过粘接、插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前壳体9131例如前壳体主体9133上。
功能膜片组916用于对激发光进行杂光滤除、激发光调节等功能。功能膜片组916可包括设置在第二子收容腔9132a内的滤光片9161、匀光片9162和第二卡固圈9163。
其中,滤光片9161用于接收透过第一透镜模组915例如第二透镜9152的激发光,以对激发光中的杂光进行过滤。滤光片9161又叫荧光滤光片。荧光滤光片是应用于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医学的关键光学元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生物、医学等荧光检验分析系统中选择和分离物质的激发光与发射荧光的特征波段光谱,然后再通过荧光显微镜来观测。在一实施例中,滤光片9161可为激发滤光片。激发滤光片又叫荧光激发滤光片(Exciting Filter、Exciter Filter、Excitation Filter),是指在荧光显微镜或者荧光成像系统中,只有激发荧光的波长的光可通过的滤光片,当然现在还有直接使用激光(即光源914可发出激光)作为激发光。
滤光片9161远离第一透镜模组915的一侧与后壳体9132例如后壳体主体9135抵接。滤光片9161靠近第一透镜模组915例如第二透镜9152的一侧与第二卡固圈9163抵接,以实现滤光片9161与后壳体9132的安装固定。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滤光片9161固定在后壳体9132例如后壳体主体9135上,例如采用粘接、插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滤光片9161可为激发滤光片。滤光片9161具体可为EX450-475(激发波长450-475nm)的激发滤光片。
匀光片9162用于接收透过滤光片9161后的激发光。匀光片9162又称作匀光镜、扩散器或匀化器,用于将激发光转换为任意形状的均匀光斑。
匀光片9162用于接收透过滤光片9161的激发光。匀光片9162靠近滤光片9161的一侧与滤光片9161抵接,匀光片9162远离滤光片9161的一侧与后壳体9132例如后壳体盖板9136抵接,以实现对匀光片9162的固定。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匀光片9162固定在后壳体9132上,例如采用粘接、插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激发光纤917的一端可伸入后壳体9132例如第二容置孔9136a内,以使得透过匀光片9162的激发光耦合进入激发光纤917内。当然,激发光纤917也可伸入后壳体9132例如第二子收容腔9132a内。
激发光纤917的另一端可至少与一根激发光纤8226耦合,以使得多个光检测件821利用相同的激发光进行检测,可降低激发光不同带来的检测误差。在一实施例中,光检测件821数量为6个,第一光发生器911的激发光纤917可与三个光检测件821的激发光纤8226耦合连接。第二光发生器912的激发光纤917可与三个光检测件821的激发光纤8226耦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激发光纤917直径在2.5mm左右。具体可为2.5mm。
请参阅图15,图15为图5中光接收组件92的爆炸图。光接收组件92可包括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的光接收件921、用于与检测腔组件82光路连接的光路组件922、设置在光接收件921上的且用于固定光路组件922的第一垫圈923、设置在第一垫圈923上且用于固定光路组件922的第二垫圈924以及设置在第二垫圈924上且用于固定光路组件922的卡紧组件925。其中,荧光通过光路组件922传输至光接收件921。光接收件921生成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电路板40。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5中光接收件921的机构图。光接收件921可包括成圈状且布置有电路走线的固定板9211、设置在固定板9211且与电路走线电连接的第二电接口9212以及圆周均布在固定板9211上且与电路走线电连接的光传感器9213。其中,光接收件921可用于接收荧光。光接收件921通过第二电接口9212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以将受荧光触发生成的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电路板40。
固定板9211可安装在支撑架70例如底座主体711上的隔离槽713和固定部714处。固定板9211可在隔离槽713处与底座主体711间隔设置。当然,固定板9211也可伸入隔离槽713内与底座主体711形成卡扣结构。固定板9211可在固定部714处与底座主体711通过螺接、卡扣、插接、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固定板9211可环绕在固定槽712的周围。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9211的大小可与支撑座80例如支撑座主体81大小相似,甚至大小一致,以使支撑座80例如检测腔组件82的接收光纤通道8227位于光传感器9213上方,甚至位于光传感器9213的正上方,减少接收光纤8228的布置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传感器9213为光电二极管。
请参阅图15,光路组件922可包括至少一个子光路组件9221。在一实施例中,子光路组件9221的数量可与光接收件921中光传感器9213的数量一致,以便子光路组件9221与光传感器9213一一对应。
请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图15中子光路组件9221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子光路组件的截面图。子光路组件9221可包括向光传感器9213传输荧光的第二透镜模组9222以及向第二透镜模组9222传输荧光的接收光纤9223。
第二透镜模组9222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垫圈923内的第三透镜9224、用于将第三透镜9224固定在第一垫圈923内的第三卡固圈9225、安装在第二垫圈924内的第四卡固圈9226以及被第四卡固圈9226固定在第二垫圈924内的第四透镜9227。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透镜”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称为“第二透镜”,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称为“第一透镜”。
在一实施例中,透镜例如第三透镜9224和第四透镜9227均为正透镜,具有正焦距。透镜例如第三透镜9224和第四透镜9227具体可为平凸透镜。平凸透镜是一种正透镜在光学系统中主要作用有扩束、成像、光束准直、聚焦准直、光束准直点光源等用途。平凸透镜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一个为凸面,另一个为平面。
第三透镜9224的入射面为凸面,出射面为平面。第四透镜9227的入射面为平面,出射面为凸面。第三透镜9224的入射面与第四透镜9227的出射面相对设置。第三透镜9224的出射面与光传感器9213相对设置。第四透镜9227的入射面与接收光纤9223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三透镜9224与第四透镜9227之间还可以设置发射滤光片(Emission Filter,Emitting Filter,Barrier Filter,Emitter)。发射滤光片是指用来选择并传输被检测物质发出的荧光的滤光片,除被检测物质自发荧光外,其他范围光线截止,通常发射光的波长要比激发光的波长要长,可以选择窄带滤光片、带通滤光片或者长波通滤光片作为发射滤光片。
在一实施例中,发射滤光片具体可为EM522-645(发射波长522-645nm)的激发滤光片。
第三卡固圈9225设置在第三透镜9224的入射面一侧,以将第三透镜9224抵压在第一垫圈923上,实现了对第三透镜9224的固定。
第四卡固圈9226设置在第四透镜9227的出射面一侧,以将第四透镜9227抵压在第二垫圈924上,实现了对第四透镜9227的固定。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卡固圈”、“第二卡固圈”、“第三卡固圈”、“第四卡固圈”以及“卡固圈”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卡固圈”称为“第二卡固圈”,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卡固圈”称为“第一卡固圈”。
可以理解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模组9222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透镜例如凸透镜、凹透镜等以及其他功能膜片例如匀光片、滤光片等,不做赘述。第三透镜9224和第四透镜9227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上述提到的,还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第三透镜9224可直接通过粘接、插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垫圈923上。例如第四透镜9227可直接通过粘接、插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垫圈924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模组9222在第三透镜9224和第四透镜9227之间设置发射滤光片。发射滤光片是指用来选择并传输被检测物质发出的荧光的滤光片,除被检测物质自发荧光外,其他范围光线截止,通常发射光的波长要比激发光的波长要长,可以选将带滤光片、带通滤光片或者长波通滤光片等作为发射滤光片。
在一实施例中,发射滤光片可置于第一垫圈923和第二垫圈924之间,以实现对发射滤光片的固定连接。
接收光纤9223可包括接收光纤本体9223a以及设置在接收光纤本体9223a端部的接收光纤接头9223b。其中,接收光纤接头9223b置于第一垫圈923和/或第二垫圈924内,以向第二透镜模组9222例如第四透镜9227传输荧光。接收光纤本体9223a与接收光纤接头9223b连接处形成一个固定位,以便与卡紧组件925配合。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光纤9223例如接收光纤本体9223a的直径在2.5mm左右。具体可为2.5mm。
接收光纤9223的一端可与一根接收光纤8228连接,以使得荧光通过接收光纤8228和接收光纤9223传输至光传感器9213。
请参阅图19,图19为图15中第一垫圈923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垫圈923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金属、塑料等制成。第一垫圈923可呈环状结构,具体可与固定板9211形状一致,以便第一垫圈923与固定板9211层叠设置。
第一垫圈923可与固定板9211采用螺接、焊接、卡扣、粘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第一垫圈923上设置有让位缺口9231,以对光接收件921例如第二电接口9212让位。在第一垫圈923与固定板9211层叠设置时,第二电接口9212可置于让位缺口9231内。
第一垫圈923圆周均布多个第一填充孔9232,以用于安装第二透镜模组9222例如第三透镜9224和第三卡固圈9225。第三透镜9224朝向光传感器9213的一侧可与第一垫圈923抵接。第三透镜9224远离光传感器9213的一侧可与第三卡固圈9225抵接,以实现第三卡固圈9225与第一垫圈923配合对第三透镜9224的固定连接。
第一填充孔9232可与光传感器9213相对设置,以便光传感器9213可接收到荧光。在一实施例中,光传感器9213可伸入第一填充孔9232内。第三透镜9224的出射面可与第一垫圈923抵接。第三卡固圈9225可与第一垫圈923固定连接,以实现对第三透镜9224的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5中第二垫圈924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垫圈924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金属、塑料等制成。第二垫圈924可呈环状结构,具体可与第一垫圈923形状一致,以便第一垫圈923与第二垫圈924层叠设置。第二垫圈924上设置有与让位缺口9231相对设置的让位缺口9241,以对第二电接口9212让位。在第二垫圈924、第一垫圈923与固定板9211层叠设置时,第二电接口9212可置于让位缺口9231和让位缺口9241内。
第一垫圈923可与第二垫圈924采用螺接、焊接、卡扣、粘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垫圈923可与第二垫圈924为一体结构。
第二垫圈924圆周均布多个第二填充孔9242,以用于安装第二透镜模组9222例如第四透镜9227和第四卡固圈9226。第二填充孔9242可与第一填充孔9232相对设置,以便光传感器9213可接收到荧光。第四透镜9227朝向光传感器9213的一侧可与第四卡固圈9226抵接。第四透镜9227远离光传感器9213的一侧可与第二垫圈924抵接,以实现第四卡固圈9226与第二垫圈924配合对第四透镜9227的固定连接。接收光纤9223的接收光纤接头9223b可从第二垫圈924远离伸入第二填充孔9242内。
可以理解地,第一垫圈923可与第二垫圈924可形成组件壳体,而第一填充孔9232与第二填充孔9242连通形成填充孔。
请参阅图15,卡紧组件925设置在第二垫圈924远离第一垫圈923的一侧,以用于固定接收光纤9223。卡紧组件925可包括多个圆周均布第二卡紧片9251。请参阅图21,图21为图15中第二卡紧片9251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卡紧片9251可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第二卡紧片9251可包括卡紧本体9252。卡紧本体9252可呈条形片状结构,以便可以设置在第二垫圈924上。卡紧本体9252在其延伸方向排布多个卡紧孔9253。卡紧孔9253自边缘向内延伸设置。相邻两个卡紧孔9253之间为卡齿9254。可通过将卡紧本体9252贴附在第二垫圈924远离第一垫圈923一侧,使得接收光纤接头9223b被卡齿9254卡在第二填充孔9242内,使得接收光纤本体9223a位于相邻两个卡齿9254之间。实现了接收光纤9223和第二垫圈924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卡紧片”、“第二卡紧片”以及“卡紧片”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卡紧片”称为“第二卡紧片”,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卡紧片”称为“第一卡紧片”。
卡紧本体9252上设置有固定部9255,以便实现卡紧本体9252与第二垫圈924之间的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9255可以为穿孔,以便通过螺钉螺栓等结构穿过固定部9255,再穿过第二垫圈924、第一垫圈923,再与光接收件921例如固定板9211螺接固定。
可以理解地,卡紧本体9252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插接、卡扣等方式与第二垫圈924连接固定,不作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卡紧组件925中的所有第二卡紧片9251为一体结构。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控制电路板40可包括固定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上的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以及置于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顶部的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其中,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与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电连接。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机架10例如驱动装置12电连接,以便控制检测卡输送座20相对于机架10的滑动位置。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抵压盘50例如第一电路板55电连接,以便控制电磁件52,对压紧件53进行磁作用力吸附,以便控制加热组件54,对检测卡进行加热。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托运组件60电连接,以便控制第三驱动件64和卡托65一同相对于滑动架61滑动。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托运组件60例如第三驱动件64电连接,以便控制第三驱动件64带动卡托65对检测卡进行离心处理。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检测腔组件82例如发热器件电连接,以便控制检测座822,对检测卡进行加热。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加样腔组件83例如发热器件电连接,以便控制加样腔安装座833,对检测卡进行加热。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检测组件90例如光源914电连接,以便控制光源914发出激发光。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检测组件90例如光传感器9213电连接,以便控制光传感器9213接收荧光。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机架10例如限位开关、检测卡输送座20例如光传感器电连接,以便控制托运件62中第三驱动件64带动卡托65滑动的位置。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机架10例如限位开关电连接,以便控制托运组件60滑动的位置。
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与托运件62例如定位光发生器、支撑架70例如定位光接收器716电连接,以便控制检测卡的位置。
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可安装在机架10例如机架主体11的上方。在一实施例中,在分子诊断设备100设置机壳时,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可设置在机壳在机架主体11相对的位置处。
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可与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电连接,以通过输出设备将分子诊断设备100的诊断数据输出。
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可与显示器、键盘、扫码设备等输入设备电连接,以通过输入设备向分子诊断设备100例如控制电路板40输入控制指令,实现分子诊断设备100通过控制电路板40对检测卡输送座20和/或检测卡检测座30的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子控制电路板42与第一子控制电路板41可省略其中一个,将二者集成在一个子控制电路板上。
接下来阐述一种检测卡,可以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分子诊断设备100中,以完成对检测卡上装载的样本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处理形成诊断数据。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检测卡的结构示意图。检测卡93又被称为分子诊断离心检测卡或测试卡。检测卡93可包括设置有加样腔、流道、废液腔、隔离腔和检测腔的本体94、覆盖在本体94一侧的隔离层95以及盖设在本体94加样腔处的盖体96。
请一同参阅图22、图23和图24,图23为图22中检测卡93沿线L-L的剖面图,图24为图22中检测卡9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体94采用硬性材料例如塑料等制成。具体本体94可以采用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General purpose polystyrene,聚苯乙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COC(copolymers of cycloolefin,环烯烃共聚物)或COP(Cyclo Olefin Polymer,环烯烃聚合物)等材质,通过注塑成型、数控机床加工或3D打印等加工方式加工而成。
本体94整体可为板状结构。大体呈扇形,具体可为扇环形、扇叶形或饼形。例如本体94由两条直线边和一条弧形边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的扇形。例如本体94由一条直线边和一条外侧圆弧形边、一条直线边、一条内侧圆弧形边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的扇环形。当然本体94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不作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本体94的扇形结构的两条直线边夹角可为40°-60°,内侧圆弧边直径可以为10mm-100mm,外侧圆弧边直径可以为100mm-200mm。采用这种尺寸结构的检测卡93,在分子诊断设备100的检测平面内可以排布至少6个,组成一个圆形面,从而使得至少6个检测卡93可同时检测,提高了整体的检测效率,能应对较大规模的检测需求。
本体94靠近外侧圆弧边的圆心或内侧圆弧边且向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凸伸设置安装部941。本体94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与安装部941相对的位置凹陷设置加样腔9411,以用于在加样腔9411处进行样本添加。加样腔9411主要用于样本(液体样本)的预处理,其预处理方式可能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如化学处理、热处理、酶处理和物理分离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腔9411的容积大体为200-2000μl。在加样腔9411内可以预装干燥的试剂,可以在原位风干/烘干,也可以作为冻干试剂添加到加样腔9411中。
本体94在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靠近外侧圆弧边的部位设置卡固部942,以与托运组件60例如卡托65配合。在一实施例中,卡固部942可为凸起。
本体94在一条直线边靠近外侧圆弧边的边缘部位向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弯折设置第一限位部943,在另一条直线边靠近外侧圆弧边的部位向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凸伸设置第二限位部944。本体94的第一限位部943与第二限位部944配合以对检测卡93进行固定,以便顺利进行检测卡93的离心处理,本体94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与第二限位部944相对的位置凹陷设置废液腔9441。本体94在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第一限位部943和第二限位部944之间沿外侧圆弧边的延伸方向均布多个插接部组。每一个插接部组可包括第一插接部945和第二插接部946。第一插接部945和第二插接部946之间的连线可过外侧圆弧边的圆心。第一插接部945置于安装部941与第二插接部946之间。第一插接部945和第二插接部946的设置可与检测卡检测座30例如隔离槽8224、检测槽8223配合。
本体94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与第一插接部945相对的位置凹陷设置隔离腔9451。隔离腔9451设置有可熔化的隔离体。隔离体可在熔化状态和未熔化状态(通常为固态)之间切换。在未用检测卡93进行检测时,可以控制隔离体处于未熔化状态,此时,该隔离体可以防止样本通过流道进入检测腔9461(如图24所示)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体可为石蜡、微晶蜡、合成蜡或者天然蜡。
本体94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且在与第二插接部946相对的位置凹陷设置检测腔9461。检测腔9461内设有试剂。隔离腔9451与检测腔9461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连通。隔离腔9451内的隔离体还可用于密封隔离试剂,以防止试剂反向进入隔离腔9451。将试剂维持在检测腔9461内。而在执行测试时,可以控制隔离体处于熔化状态,此时样本可通过加样腔9411进入检测腔9461,以与检测腔9461内的试剂发生反应从而完成检测。
检测腔9461内可层叠式设置有试剂和可熔化的隔离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体可为石蜡、微晶蜡、合成蜡或者天然蜡。隔离体的特点为在常温及低温状态下为固态,在加热至特定温度后变为液态,且对核酸扩增反应无抑制作用。一些实施例中,试剂可为干式试剂,干式试剂包括扩增反应所用的引物和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结合染料、酶、硫酸镁、氯化钾、dNTPs(Nucleoside triphosphate,去氧核苷三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干式试剂以液态装入检测腔9461,并通过干燥工艺形成干式试剂,干燥工艺的温度小于隔离体的熔化温度,干燥工艺包括风干、烘干、冻干。在检测加热过程中,试剂和隔离体均成液态,由于隔离体的比重比试剂小,在离心场作用下,隔离体会被置换出检测腔9461,从而不影响反应和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体以熔融状态装入检测腔9461内并通过自然凝固或降温凝固成型。在未测试时,可以控制隔离体处于未熔化状态,此时可通过隔离体实现试剂的密封隔离存放。而在需要执行测试时,可以控制隔离体处于熔化状态,例如通过对检测卡93进行加热,以使隔离体受热熔化,此时,隔离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移出检测腔9461并流向隔离腔9451,且样本可进入检测腔9461内,而后隔离体再次固化,以封堵检测腔9461的口部,进而对多个检测腔9461形成相互隔离密封,以便于检测腔9461之间独自进行反应或测试。
本体94在靠近隔离层95的一侧设置有流道947,以连通加样腔9411与隔离腔9451。
本体94在远离隔离层95的一侧且与流道947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抵接槽948,以便与抵接部8336配合。例如可将抵接部8336置于抵接槽948内,以对流道947的部位进行加热,避免水汽在流道947内冷凝,进而减少对后续检测过程中的影响,提高检测精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槽948可以省略。
隔离层95可为膜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隔离层95可采用压密胶、紫外光固化胶或光学级双面胶等材质,也可以是和本体94类似的材质。隔离层95可贴附在本体94上,具体可通过例如超声焊接、激光焊接、胶黏密封等方式进行密封固定,以对流道947、废液腔9441、隔离腔9451和检测腔9461进行隔离。
盖体96盖设在加样腔9411的口部。以对加样腔9411进行密封隔离。在需要添加样本时,就可将盖体96打开,添加样本至加样腔9411,然后就可以盖合盖体96。盖体96可阻水透气,即可排出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降低测试卡93内的气压,从而能够保证良好的透气效果,而且可阻隔扩增反应中产生的气溶胶和生物分子等污染物的逸出,避免检测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检测卡93离心旋转时,样本液体经加样腔9411和流道947。此时隔离体为固态,由此可将检测腔9461密封,样本液体不能流向检测腔9461。在样本液体加热后,隔离体受热熔化流向检测腔9461,使得流道947与检测腔9461之间可连通,样本液体可通过流入检测腔9461内。由于隔离体的比重比试剂小,在离心场作用下,隔离体会被置换到试剂之上,不影响反应和检测,同时可以对检测腔9461进行密封。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9)
1.一种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发生器,用于产生激发光,所述光发生器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和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用于对检测卡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用于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卡生成的荧光;以及
光接收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所述光接收组件包括:
第二透镜模组,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和
光传感器,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二透镜模组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生器还包括:
主壳体,设置有收容腔,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透镜模组和所述功能膜片组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激发光纤的一端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
前壳体,设置有第一子收容腔,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一透镜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收容腔内;以及
后壳体,与所述前壳体连接固定,设置有第二子收容腔,所述功能膜片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收容腔内,所述激发光纤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子收容腔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连通以形成所述收容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包括:
前壳体主体,所述第一子收容腔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主体上,所述前壳体主体与所述后壳体扣合连接,以与所述后壳体卡固所述第一透镜模组,所述前壳体主体在远离所述后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与所述第一子收容腔连通;以及
前壳体盖板,盖设在所述前壳体主体远离所述后壳体的一侧,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前壳体盖板与所述第一容置孔相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包括:
后壳体主体,所述第二子收容腔设置在所述后壳体主体上,所述后壳体主体与所述前壳体主体扣合连接,以与所述前壳体主体卡固所述第一透镜模组,所述功能膜片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收容腔内;以及
后壳体盖板,盖设在所述后壳体主体远离所述前壳体主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连通的第二容置孔,所述激发光纤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卡检测座包括:
支撑架,所述光发生器及所述光接收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为多个,所述光接收组件还包括:
固定板,环绕在所述光发生器的周围,多个所述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在所述固定板环绕所述光发生器的走向上布置;
组件壳体,环绕在所述光发生器的周围,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组件壳体在与所述光传感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填充孔,所述第二透镜模组设置在所述填充孔内,所述接收光纤设置在所述填充孔内;以及
第一卡紧片,设置在所述组件壳体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填充孔由所述固定板向所述卡紧片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卡紧片用于将所述接收光纤卡固在所述填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壳体包括:
第一垫圈,环绕在所述光发生器的周围,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垫圈在与所述光传感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填充孔;以及
第二垫圈,环绕在所述光发生器的周围,设置在所述第一垫圈上,所述第二垫圈在与所述第一填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填充孔,所述第一填充孔与所述第二填充孔连通以形成所述填充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紧片包括卡紧本体,所述第一卡紧片的卡紧本体设置有卡紧孔,所述接收光纤置于所述第一卡紧片的卡紧孔内,以将所述接收光纤卡固在所述填充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卡检测座还包括:
支撑座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用于在远离所述第一卡紧片的一侧支撑所述检测卡,所述检测卡设置有加样腔和检测腔;
多个检测座,环绕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主体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卡紧片远离所述组件壳体的一侧,所述检测座用于安装所述检测腔;所述激发光纤与所述接收光纤设置在所述检测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卡紧片的一侧设置装配台,所述装配台用于安装所述检测腔,所述检测座安装在所述装配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台设置有容纳孔,所述检测座安装在所述容纳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主体在靠近所述第一卡紧片的一侧设置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检测座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座包括:
检测座主体,置于所述凹陷部内,设置有置于所述容纳孔内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有检测槽,以容纳所述检测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座主体设置有激发光纤通道,所述激发光纤通道与所述检测槽连通,所述激发光纤安装在所述激发光纤通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纤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检测槽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75°。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座主体设置有接收光纤通道,所述接收光纤通道与所述检测槽连通,所述接收光纤安装在所述接收光纤通道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光纤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检测槽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且夹角的度数可为0-75°。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主体在所述凹陷部的两侧设置安装台,所述支撑座还包括:
第二卡紧片,设置在所述检测座靠近所述第一卡紧片的一侧,安装在所述安装台上,以固定所述检测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紧片包括卡紧本体,所述第二卡紧片的卡紧本体设置有卡紧孔,所述激发光纤置于所述第二卡紧片的卡紧孔内,以将所述激发光纤卡固在所述激发光纤通道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蓝光LED灯,所述蓝光LED灯的峰值波长为470nm。
22.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模组包括:
第一透镜,为平凸透镜,入射面为平面,出射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射面用于接收所述光源发出的所述激发光;以及
第二透镜,为平凸透镜,入射面为凸面,出射面为平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入射面用于对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射面出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
23.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片组包括:
激发滤光片,用于接收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所述激发滤光片为激发波长450-475nm的激发滤光片;以及
匀光片,用于接收透过所述激发滤光片的所述激发光。
24.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模组包括:
第三透镜,为平凸透镜,入射面为平面,出射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射面用于接收由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以及
第四透镜,为平凸透镜,入射面为凸面,出射面为平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入射面用于对所述第三透镜的出射面出射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模组还包括:
发射滤光片,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用于透过所述荧光,所述发射滤光片可为发射波长522-645nm的激发滤光片。
26.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纤发出所述激发光的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收光纤接收所述荧光的端部的延伸方向呈夹角,夹角度数为120°。
27.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纤发出所述激发光的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收光纤接收所述荧光的端部的延伸方向呈夹角,夹角度数为60°。
28.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座,用于支撑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包括加样腔及检测腔;以及
检测组件,用于对所述检测腔进行检测,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所述激发光纤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以对所述检测腔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以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腔生成的荧光;
第二透镜模组,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以及
光传感器,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二透镜模组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
29.一种分子诊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
第一透镜模组,用于接收并透过所述激发光;
功能膜片组,用于对透过所述第一透镜模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接收并透过;
激发光纤,用于对透过所述功能膜片组的所述激发光进行传输,用于对检测卡照射所述激发光;
接收光纤,用于接收由所述激发光照射所述检测卡生成的荧光;以及
光接收组件,用于接受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所述光接收组件包括:
组件壳体,设置有贯穿所述组件壳体的填充孔,所述接收光纤一端置于所述填充孔内;
光路组件,设置在所述填充孔内,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光纤传输来的所述荧光;
光接收件,固定在所述组件壳体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设置有光传感器,所述光传感器与所述填充孔相对设置,以对透过所述光路组件的所述荧光进行接收;以及
卡紧片,设置在所述组件壳体远离所述光接收件的一侧,所述卡紧片与所述组件壳体固定连接,以将所述接收光纤卡固在所述填充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6058.6U CN217238109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6058.6U CN217238109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38109U true CN217238109U (zh) | 2022-08-19 |
Family
ID=82835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06058.6U Active CN217238109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381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76671A (zh) * | 2023-05-25 | 2023-07-04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分析卡盒、分析设备及分析方法 |
-
2022
- 2022-02-25 CN CN202220406058.6U patent/CN2172381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76671A (zh) * | 2023-05-25 | 2023-07-04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分析卡盒、分析设备及分析方法 |
CN116376671B (zh) * | 2023-05-25 | 2023-08-22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分析卡盒、分析设备及分析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27667B1 (en) | Test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217238109U (zh)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
AU2023200869B2 (en) | Method for calibrating or monitor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measurement device | |
CN114047170B (zh) | 恒温荧光检测仪及多通道荧光检测结构 | |
CN218766952U (zh)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支撑座 | |
CN116699154A (zh) | 分子诊断设备及用于分子诊断设备的检测卡检测座 | |
CN210690393U (zh) | 前分光硅光电池生化分析仪 | |
CN210151119U (zh) | 一种荧光pcr定量分析仪 | |
CN112683869A (zh) | 一种荧光定量检测方法 | |
CN116699158A (zh) | 分子诊断设备 | |
US20120164649A1 (en) | System,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detec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s | |
CN214097163U (zh) | 一种pcr一体机及其光学检测装置 | |
CN217385223U (zh) | 光学检测结构及分析装置 | |
CN216433909U (zh) | 多通道荧光检测用反光罩及检测仪 | |
CN219871010U (zh) | 检测设备 | |
CN214060513U (zh) | Pcr仪 | |
CN219136785U (zh) | 一种核酸检测装置 | |
CN219871011U (zh) | 检测设备 | |
CN216738354U (zh) | 一种pcr荧光检测装置及多通道pcr荧光检测设备 | |
CN217651232U (zh) | 用于pcr仪的光纤隔热装置和pcr仪 | |
CN221174405U (zh) | 一种荧光采集装置及荧光检测设备 | |
US1206476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presence and/or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analytes in a sample | |
TWI728885B (zh) | 導光模組與應用此導光模組之生物檢測設備 | |
CN116705277A (zh) | 控制方法、多通量离心平台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037345B (zh) | 模块化的吸收测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