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5278U -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5278U
CN217235278U CN202221102680.4U CN202221102680U CN217235278U CN 217235278 U CN217235278 U CN 217235278U CN 202221102680 U CN202221102680 U CN 202221102680U CN 217235278 U CN217235278 U CN 217235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ydrogen
vehicle
pressurization
supply system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026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杰
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026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5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5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5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该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包括液氢气瓶、汽化器、引射器和增压回路,液氢气瓶用于存储低温的液氢;汽化器通过出液管路与液氢气瓶相连;引射器通过主流管路与汽化器相连;增压回路的两端分别与主流管路和引射器相连,增压回路的一部分位于液氢气瓶中。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增压速度快,占用空间小,并避免了间歇性供气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液氢供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
背景技术
氢燃料电池系统在重载车辆的动力系统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液氢密度较高压氢气大,储存压力低,液氢的储氢系统的空载重量也低于高压储氢系统,因此在存储氢的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液氢的储氢系统的体积更小,质量更轻,采用液氢的储氢系统向燃料电池电堆提供所需的氢气能够大大增加车辆的续航力和行驶性能,在中远程的干线重载车辆上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车载液氢供气系统主要由液氢气瓶、管路系统、换热器、支架等部件组成。液氢气瓶用于储存低温的液氢,管路系统用于控制液氢和气氢的传输,换热器用于将液氢汽化为气氢。车载液氢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一般是通过自增压的方式提高液氢气瓶内的压力,通过液氢气瓶内压力和管路系统终端压力的压差,使液氢流出液氢气瓶,进入换热器蒸发汽化为气态氢,然后将气态氢加热至满足电堆进气要求的温度后,再经过降压、调节流量后输出至燃料电池电堆。
传统自增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在液氢气瓶上连接一路管路,作为增压回路,流出液氢气瓶的液氢沿着增压回路流动并经过单独的空温式汽化器气化后,回流至液氢气瓶的气相空间对液氢气瓶进行增压,该增压回路与液氢气瓶向燃料电池电堆提供氢气的管路为相互不连通两条管路;另一种是直接将与液氢气瓶连接的供气管路的液氢通过水浴式汽化器加热后生成的氢气分成两路,然后使其中一路氢气作为增压回路直接回流至液氢气瓶气相空间,对液氢气瓶进行增压,另外一路氢气用于向燃料电池电堆提供氢气。以上两种自增压方案的增压回路均会与液氢气瓶的气相空间连通,使液氢流出的驱动力均来自气瓶内液氢的液柱静压力,因为液氢密度小,液柱静压小,因此会存在增压速度过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所述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增压速度快,占用空间小,并避免了间歇性供气不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包括:
液氢气瓶,所述液氢气瓶用于存储低温的液氢;
汽化器,所述汽化器通过出液管路与所述液氢气瓶相连;
引射器,所述引射器通过主流管路与所述水浴式汽化器相连;
增压回路,所述增压回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流管路和所述引射器相连,所述增压回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液氢气瓶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汽化器为水浴式汽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压回路包括依次连通的增压管路、加热管和出气管路,所述增压回路通过所述增压管路与所述主流管路相连,所述增压回路通过所述出气管路与所述引射器相连,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液氢气瓶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管靠近所述液氢气瓶的内胆内侧壁,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管设置于所述液氢气瓶的液相空间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管的顶端靠近所述液氢气瓶的内胆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管为盘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压管路上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当所述液氢气瓶内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开启,且用于当所述液氢气瓶内的压力达到所述设定值时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氢气瓶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所述液氢气瓶内部压力的气瓶压力检测器,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与所述控制阀联动;当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检测的压力值低于所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阀开启;当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检测的压力值达到所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阀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射器的一端设有喷嘴和被引射入口;所述喷嘴与所述引射器同轴,所述喷嘴与所述主流管路相连;所述被引射入口位于所述引射器的侧面上,所述被引射入口与所述出气管路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具有如下优点,第一、通过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方式对液氢气瓶进行增压,即通过将部分经汽化器加热气化后的氢气引入到增压回路中,由于部分增压回路设置液氢气瓶中,因此流经增压回路的氢气可以对液氢气瓶中的液氢以及气态氢进行加热,实现对液氢气瓶的增压,并且增压回路不与液氢气瓶直接连通,由此相较于传统的增压回路以液氢气瓶内液氢的液柱静压力作为驱动力,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工作时,以液氢气瓶内压力和终端压力的压差作为驱动力,驱动力更大,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流量大,换热量大,增压速度快,即本实用新型解决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增压速度缓慢的问题;第二、通过设置引射器,在引射器的作用下增压回路中的氢气会快速高效地与主流管路中的氢气汇合,解决了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采用换热器供气分流的方式进行增压导致的间歇性供气不足问题;第三、汽化器既用于对氢气供气过程进行供热,又可以用于对液氢气瓶增压过程进行供热,无需设置额外的汽化器,从而可以降低车载供气系统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中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
液氢气瓶1 气瓶压力检测器101 汽化器2 进水口A
出水口B 引射器3 喷嘴301 被引射入口302 收缩管303
混合管304 扩散管305 增压回路4 增压管路401 控制阀4011
加热管402 出气管路403 出液管路5 主流管路6 供气管路7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和图2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包括液氢气瓶1、汽化器2、引射器3和增压回路4。
液氢气瓶1用于存储低温的液氢,使液氢可以长时间维持液体状态,液氢气瓶1内具有处于下层的液相空间和处于上层的气相空间,液氢气瓶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口a,出液口a向内与液相空间靠近底部的位置连通,向外与出液管路5连通。
汽化器2通过出液管路5与液氢气瓶1相连,以使液氢气瓶1内的液氢可以通过出液管路5进入汽化器2,经汽化器2气化成氢气。
引射器3通过主流管路6与汽化器2相连,以使汽化器2内的氢气通过主流管路6进入引射器3,再由引射器3通过供气管路7向下游供气。
增压回路4的两端分别与主流管路6和引射器3相连,增压回路4的一部分位于液氢气瓶1中。当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汽化器2中的氢气进入主流管路6后,一部分氢气进入增压回路4,由于增压回路4的一部分位于液氢气瓶1中,因此流经增压回路4的氢气会与液氢气瓶1中氢进行热交换,这里的氢既可以包括处于液相空间中的液氢也可以包括处于气相空间中的气态氢,与液相空间中的液氢进行热交换时可以对液氢加热,使部分液氢气化进入液氢气瓶1的气相空间中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与气相空间中的气态氢进行热交换时,可以直接加热气态氢实现对液氢气瓶1的增压,同时由于增压回路4不直接与液氢气瓶1内部连通,因此增压回路4不会与液氢气瓶1发生传质过程,也就是说,增压回路4中的氢气与液氢气瓶1中的氢是不接触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为非接触式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由此,相较于传统的增压回路以液氢气瓶内液氢的液柱静压力作为驱动力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在工作时,是以液氢气瓶1内压力(即液氢气瓶1中液氢的液柱静压力与液氢气瓶1的气相空间的压力之和)与终端压力的压差作为驱动力,驱动力更大,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流量大,换热量大,增压速度快,即本实用新型解决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增压速度缓慢的问题。
增压回路4的氢气在与液氢气瓶1中的氢换热后,会在引射器3的卷吸作用下进入引射器3,与从主流管路6进入引射器3的高流速氢气混合后,再从引射器3输出到供气管路7中,通过供气管路7向下游供气。由于增压回路4的整体管路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阻,导致增压回路4压降增大,通过设置引射器3,使从主流管路6流出的氢气可以引射从增压回路4流出的氢气,使增压回路4的氢气可以顺利流出与主流管路6的氢气汇合,从而避免发生供气不足的情况。当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增压回路4不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在增压回路4上设置控制阀4011,利用控制阀4011使增压回路4与主流管路6断开,从而可以避免因增压回路4持续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而导致液氢气瓶1内压力过大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具有如下优点,第一、通过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方式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即通过将部分经汽化器2加热气化后的氢气引入到增压回路4中,由于部分增压回路4设置液氢气瓶1中,因此流经增压回路4的氢气可以对液氢气瓶1中的液氢以及气态氢进行加热,实现对液氢气瓶1的增压,并且增压回路4不与液氢气瓶1直接连通,由此相较于传统的增压回路以液氢气瓶内液氢的液柱静压力作为驱动力,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工作时,以液氢气瓶1内压力和终端压力的压差作为驱动力,驱动力更大,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流量大,换热量大,增压速度快,即本实用新型解决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增压速度缓慢的问题;第二、通过设置引射器3,在引射器3的作用下增压回路4中的氢气会快速高效地与主流管路6中的氢气汇合,解决了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采用换热器供气分流的方式进行增压导致的间歇性供气不足问题;第三、汽化器2既用于对氢气供气过程进行供热,又可以用于对液氢气瓶1增压过程进行供热,无需设置额外的汽化器,从而可以降低车载供气系统的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汽化器2为水浴式汽化器。采用水浴式汽化器对液氢进行加热气化,一方面,相比于空温式汽化器,换热效率更高,体积更小,因此可以显著降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的体积;另一方面,水浴式汽化器的进水口A和出水口B还可以分别与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循环水系统的出水口和进水口连通,从而冷却完燃料电池系统的换热介质可以流入水浴式汽化器中,使水浴式汽化器可以利用冷却燃料电池所获得的热量对液氢进行加热气化,同时也使换热介质的温度被降低,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入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循环水系统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冷却,极大地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增压回路4包括依次连通的增压管路401、加热管402和出气管路403,增压回路4通过增压管路401与主流管路6相连,增压回路4通过出气管路403与引射器3相连,加热管402位于液氢气瓶1中。可以理解的是,增压管路401用于将主流管路6中部分高温氢气引入到加热管402中,加热管402既可以用于与液氢气瓶1内液氢进行热交换,加热液氢使得液氢气化进入气相空间增压,也可以用于与气相空间中的气态氢进行热交换,对气相空间中的气态氢进行加热增压,出气管路403用于使氢气可以沿着出气管路403流动并与主流管路6中的氢气汇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加热管402靠近液氢气瓶1的内胆内侧壁,至少部分加热管402设置于液氢气瓶1的液相空间中。可以理解的是,液氢气瓶1为具有内胆和外胆的双层容器,且内胆具有位于下部的用于盛装有液氢的液相空间和处于液相空间上部的气相空间,由于液相空间中液氢的温度从液相空间中心到内胆内侧壁附近之间会存在一个温度梯度,液相空间的中心位置的液氢温度较低,靠近内胆内壁面的液氢温度会较高,将加热管402设置在靠近液氢气瓶1内胆内侧壁的位置,即加热管402会与部分温度较高的液氢接触,从而有利于高效地气化液氢,而若将加热管402设置在靠近液相空间中心的位置,加热管402输出的热量容易被周围的液氢吸收,只使液氢的温度被提高,而无法发生气化或气化量很少,从而使液氢气化效率降低,进而降低增压速度。具体地,加热管402可以设置在液氢气瓶1的前部侧壁处或后部侧壁处,或者设置在靠近液氢气瓶1内胆的两端的封头内壁边缘处,但不与液氢气瓶1的其他管件发生干涉。
优选的,加热管402的顶端靠近液氢气瓶1的内胆顶部。这样,当液氢气瓶1内完全充满液氢时,加热管402会完全处于液相空间内,当液氢气瓶1中的液氢液面下降,需要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时,加热管402的顶部会尽可能地接近气相空间或者处于气相空间内,从而有利于气化后的氢气脱离液相空间进入气相空间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当加热管402部分位于气相空间中时,加热管401既可以对气相空间中的氢气进行加热增压,也有利于使液相空间中气化后的氢气脱离液相空间进入气相空间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加热管402为盘管。盘管式的加热管402可以增加加热管402与液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单位时间内加热管402中氢气和液氢气瓶1中的液氢换热量增加,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更多的热量会被传递给液氢,有利于提高液氢的气化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气相空间的增压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增压管路401上设有控制阀4011;控制阀4011用于当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开启,且用于当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关闭。也就是说,增压管路401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控制阀4011来实现的,切换方式简单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液氢气瓶1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液氢气瓶1内部压力的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气瓶压力检测器101与控制阀4011联动;当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低于设定值时,控制阀4011开启;当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控制阀4011关闭。也就是说,控制阀4011通过与气瓶压力检测器101联动,从而实现了控制阀4011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控制更加精准高效,使用更加方便。其中,气瓶压力检测器101可以为气瓶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控制阀4011为电磁控制阀,便于实现对液氢气瓶1增压的自动控制,使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引射器3的一端设有喷嘴301和被引射入口302;喷嘴301与引射器3同轴,喷嘴301与主流管路6相连;被引射入口302位于引射器3的侧面上,被引射入口302与出气管路403的另一端相连。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喷嘴301和主流管路6相连,被引射入口302与出气管路403的另一端相连,因此从主流管路6流出的高速氢气可以引射从出气管路403流出的低速氢气,使得出气管路403中的氢气可以顺利流出与主流管路6中的氢气汇合,这样既保证了加热管402中的氢气与液氢气瓶1内的氢换热的正常高效进行,也可以避免供气管路7向下游供气时出现间歇性供气不足的问题。具体地,引射器3还包括收缩管303、混合管304和扩散管305,收缩管303、混合管304和扩散管305沿着远离喷嘴301的方向依次同轴连接设置,收缩管303与喷嘴301连通,喷嘴301位于引射器3的入口端,扩散管305位于引射器3的出口端。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如图1和图2所示,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包括液氢气瓶1、汽化器2、引射器3、增压回路4。其中,液氢气瓶1用于存储低温的液氢;汽化器2通过出液管路5与液氢气瓶1相连;增压回路4包括依次连通的增压管路401、加热管402和出气管路403,增压回路4通过增压管路401与汽化器2相连,增压回路4通过通过出气管路403与引射器3相连,加热管402位于液氢气瓶1中,加热管402靠近液氢气瓶1的内封头内壁面附近,至少部分加热管402设置于液氢气瓶1的液相空间中,加热管402的顶端靠近液氢气瓶1的内胆顶部,加热管402为盘管。增压管路401上设有电磁控制阀;液氢气瓶1上设有用于检测液氢气瓶1内部压力的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气瓶压力检测器101与电磁控制阀联动;当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低于设定值时,电磁控制阀开启;当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电磁控制阀关闭。引射器3的一端设有喷嘴301和被引射入口302;喷嘴301与引射器3同轴,喷嘴301与主流管路6相连;被引射入口302位于引射器3的侧面上,被引射入口302与出气管路403的另一端相连。
该具体例子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中的各功能部件与上文中对应的功能部件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该具体例子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中,还具有如下结构:如图1所示,出液管路5上沿着出液口a到汽化器2的方向依次串联设置有出液根阀V1、供液单向阀B2和过流阀EFV-1;液氢气瓶1上还设有进液口b、回气口c、排放口d、抽真空口e、增压进口f、增压出口g;进液口b向内连通于液氢气瓶1内部的喷淋管,喷淋管位于气相空间中,向外连通于进液管路,进液管路为真空绝热管,进液管路上设置有加注单向阀B1和液氢加注接头CZ-1;回气口c向内连通于气相空间,向外连通于回气管路,回气管路上设置有回气阀V3和回气接头CZ-2,第二级泄压安全阀RK2、手动泄压阀V4、压力表阀V5均与回气管路连通,气瓶压力传感器、气瓶压力表PG101均与压力表阀V5的出口端连接;液氢气瓶1内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LT101,其传输线路经由排放口4连接至液氢气瓶1外部的螺纹密封组件HC-1,螺纹密封组件HC-1用于将液位信号向外传递,第一级泄压安全阀RK1与传输线路连通;抽真空口e开设在液氢气瓶1的外胆上,向内连通内胆和外胆之间的空间,向外与夹层抽真空组件D1连接;供气管路7上从连接有引射器3的一端开始,依次串联设置有缓冲罐BV-1、供气管道安全阀RK3、手动截止阀V2、缓冲罐压力传感器PT201、供气稳压阀C1、供气压力传感器PT301、供气温度传感器TT201、供气电磁阀AV2等部件。
该具体例子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具有如下优点,第一、通过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方式对液氢气瓶1进行增压,即通过将部分经汽化器2加热气化后的氢气引入到增压回路4中,由于部分增压回路4设置液氢气瓶1中,因此流经增压回路4的氢气可以对液氢气瓶1中的液氢以及气态氢进行加热,实现对液氢气瓶1的增压,并且增压回路4不与液氢气瓶1直接连通,由此相较于传统的增压回路以液氢气瓶内液氢的液柱静压力作为驱动力,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工作时,以液氢气瓶1内压力和终端压力的压差作为驱动力,驱动力更大,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回路4流量大,换热量大,增压速度快,即本实用新型解决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增压速度缓慢的问题;第二、通过设置引射器3,在引射器3的作用下增压回路4中的氢气会快速高效地与主流管路6中的氢气汇合,解决了传统的车载液氢自增压系统采用换热器供气分流的方式进行增压导致的间歇性供气不足问题;第三、汽化器2既用于对氢气供气过程进行供热,又可以用于对液氢气瓶1增压过程进行供热,无需设置额外的汽化器,从而可以降低车载供气系统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1000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氢气瓶(1),所述液氢气瓶(1)用于存储低温的液氢;
汽化器(2),所述汽化器(2)通过出液管路(5)与所述液氢气瓶(1)相连;
引射器(3),所述引射器(3)通过主流管路(6)与所述汽化器(2)相连;
增压回路(4),所述增压回路(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流管路(6)和所述引射器(3)相连,所述增压回路(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液氢气瓶(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器(2)为水浴式汽化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回路(4)包括依次连通的增压管路(401)、加热管(402)和出气管路(403),所述增压回路(4)通过所述增压管路(401)与所述主流管路(6)相连,所述增压回路(4)通过所述出气管路(403)与所述引射器(3)相连,所述加热管(402)位于所述液氢气瓶(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402)靠近所述液氢气瓶(1)的内胆内侧壁,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管(402)设置于所述液氢气瓶(1)的液相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402)的顶端靠近所述液氢气瓶(1)的内胆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402)为盘管。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管路(401)上设有控制阀(4011);所述控制阀(4011)用于当所述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开启,且用于当所述液氢气瓶(1)内的压力达到所述设定值时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氢气瓶(1)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所述液氢气瓶(1)内部压力的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101)与所述控制阀(4011)联动;当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低于所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阀(4011)开启;当所述气瓶压力检测器(101)检测的压力值达到所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阀(4011)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3)的一端设有喷嘴(301)和被引射入口(302);所述喷嘴(301)与所述引射器(3)同轴,所述喷嘴(301)与所述主流管路(6)相连;所述被引射入口(302)位于所述引射器(3)的侧面上,所述被引射入口(302)与所述出气管路(403)的另一端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
CN202221102680.4U 2022-04-28 2022-04-28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7235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2680.4U CN217235278U (zh) 2022-04-28 2022-04-28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2680.4U CN217235278U (zh) 2022-04-28 2022-04-28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5278U true CN217235278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3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02680.4U Active CN217235278U (zh) 2022-04-28 2022-04-28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527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5854A (zh) * 2022-08-25 2022-11-29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液氮贮罐和氮配送管道压力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6464904A (zh) * 2023-06-12 2023-07-21 浙江大学 一种车载液氢绝热储存容器及其液氢加注方法
CN117307951A (zh) * 2023-09-21 2023-12-29 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液氢气瓶自增压装置
CN117516978A (zh) * 2024-01-08 2024-02-06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液氢系统测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927857A (zh) * 2023-08-30 2024-04-26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液氢自增压汽化器、加氢系统及加氢工艺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5854A (zh) * 2022-08-25 2022-11-29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液氮贮罐和氮配送管道压力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5405854B (zh) * 2022-08-25 2024-05-10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液氮贮罐和氮配送管道压力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6464904A (zh) * 2023-06-12 2023-07-21 浙江大学 一种车载液氢绝热储存容器及其液氢加注方法
CN117927857A (zh) * 2023-08-30 2024-04-26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液氢自增压汽化器、加氢系统及加氢工艺
CN117307951A (zh) * 2023-09-21 2023-12-29 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液氢气瓶自增压装置
CN117307951B (zh) * 2023-09-21 2024-04-05 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液氢气瓶自增压装置
CN117516978A (zh) * 2024-01-08 2024-02-06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液氢系统测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16978B (zh) * 2024-01-08 2024-03-12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液氢系统测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35278U (zh) 非接触式传热增压的车载供气系统及车辆
US7735528B2 (en) High pressure gas tank cooling by ejector pump circulation
CN207438138U (zh) 一种车载自增压低温液氢供气系统
CN209691855U (zh) 车载燃料电池系统及氢动力车辆
CN211315766U (zh) 一种氢加注系统
CN212456267U (zh) 一种lng加注在线调饱和机构
CN109167086B (zh) 车载液态有机储氢供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20128A (zh) 一种移动式液相天然气和气相天然气的供应方法及装置
CN116518298B (zh) 一种基于低温高压分级储氢的加氢站及其氢气加注方法
CN111256028A (zh) 一种氢加注系统
CN114087540B (zh) 一种高效移动式气液双模氢燃料加注装置
CN101526055A (zh) 液化天然气汽车燃气自增压供气系统及技术控制
CN109339981A (zh) 一种运载火箭煤油箱冷氦的增压系统
CN110159920A (zh) 船用lng供气系统
CN203758306U (zh) 一种利用柴油机废气的热水供给装置
CN217843508U (zh) 液氢增压系统、车辆
CN103498738A (zh) 一种车用液化天然气汽化器
CN205173973U (zh) 一种空气能低温液化气体无泵加注系统
CN114165729A (zh) Lng加注用在线调温装置及lng的加注方法
CN210511036U (zh) 一种新型lng汽化器
CN217684392U (zh) 一种液氢转运、移动加氢与转注槽罐车
CN117646869B (zh) 一种集成式低耗液氢站加氢系统
CN214948163U (zh) 一种车载储氢瓶组
CN116817181A (zh) 一种车载液氢增压气化供氢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8582892U (zh) 储氢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