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6031U -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6031U
CN217216031U CN202220265568.6U CN202220265568U CN217216031U CN 217216031 U CN217216031 U CN 217216031U CN 202220265568 U CN202220265568 U CN 202220265568U CN 217216031 U CN217216031 U CN 217216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detection
positive electrode
positiv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655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655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6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6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6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在智能电池上设置第一检测引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用于和第一检测引脚连接的第二检测引脚,该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或者第二正极引脚。在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或者第一正极引脚,能够通过检测第一检测引脚的信号来确定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否反接。本申请的保护系统能够准确的确定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否反接,而且结构非常简单,能够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电子设备与智能电池连接时,难免会出现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反接的情况,当发生反接时,智能电池有电压输出后由于电源极性相反,很容易损坏电子设备或者智能电池。因此,如何确定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反接对于保护电子设备以及智能电池非常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如何确定设备和电池单元反接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保护系统,其中,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其中,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连通;或者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正极引脚连通;在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与第二检测引脚连接,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与第一正极引脚或第一负极引脚连接;控制单元与第一检测引脚连接,用于从第一检测引脚接收检测信号,检测信号用于确定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电池还包括:电池单元,开关和控制单元;电池单元的正极与第一正极引脚连通;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负极引脚和的负极连通;控制单元与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控制单元与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用于确定第一检测引脚的检测信号,并响应于检测信号控制开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连通;第一检测引脚与地连接;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负极引脚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开关闭合;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负极引脚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开关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正极引脚连通;第一检测引脚与电池单元的正极连接;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正极引脚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开关闭合;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正极引脚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开关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一检测引脚对称设置;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二检测引脚对称设置;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的间距等于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的间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电池还包括第三检测引脚;第三检测引脚和第一检测引脚相对于第一对称轴对称;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一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一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检测引脚的间距等于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的间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四检测引脚;第四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相对于第二对称轴对称;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二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第二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二正极引脚和第四检测引脚的间距等于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一正极引脚的间距。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电池,该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在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与第一正极引脚或者第一负极引脚连接,控制单元与第一检测引脚连接,用于从第一检测引脚接收检测信号,检测信号用于确定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电池还包括:电池单元、开关和控制单元;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负极引脚和电池单元的负极连通;控制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检测引脚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信号控制开关。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其中,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连通;或者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正极引脚连通。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保护系统,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
所述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正极引脚连通;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
在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一检测引脚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平高低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电池,该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正极引脚连通。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
在所述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连接时,所述第二检测引脚通过所述智能电池与所述第二正极引脚或者所述第二负极引脚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平高低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在智能电池上设置第一检测引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或者在电子设备上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检测引脚和第二正极引脚。在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用于和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可以使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或者第二正极引脚。由此,通过检测第一检测引脚的信号来确定第二负极引脚或者第二正极引脚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还是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能够准确检测到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否反接,且本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非常简单,能够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X-第一对称轴;Y-第二对称轴;
100-智能电池;110-控制单元;P11-第一正极引脚;P12-第一检测引脚;P13-第一负极引脚;P14-第三检测引脚;P15-第三正极引脚;P16-第三负极引脚;120-电池单元;S1开关;
200-电子设备200;P21-第二正极引脚;P22-第二检测引脚;P23-第二负极引脚;P24-第四检测引脚;P25-第四正极引脚;P26-第四负极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一对比例中,电源插头具有结构防呆设计,使得插头反接时不容易插进去。但这种方式不能避免暴力插接或连接器防呆结构件损坏后插头可以完全插接的情况。
本申请另一对比例中,电子设备的电源端串联一个二极管,当电源极性接反时,由于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不会形成电流通路。但这种方式中,电源串联一个二极管后会使电源有0.7V左右的压降,不适用于电压较小的电路,且电流较大时二极管功耗大容易发热。
本申请另一对比例中,电子设备的电源正负极之间并联一个二极管,且二极管正极接电源负极,二极管负极接电源正极,当电源极性接反时,二极管导通提供电流通路,可以保护后级电路器件。但这种方式中,二极管容易过流损坏,增加了维修成本。
本申请另一对比例中,利用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的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来设计反接保护电路,与电源串联二极管的效果相似,当电源极性反接时MOSFET断开,不会形成电流通路。但这种方式中,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电阻、稳压管等器件,增加了产品成本。
智能电池也称作智能电池系统(SBS,Smart Battery System),它是现代电源技术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池利用内部电子线路来测量、计算和存储电池单元数据,它使电源的使用和管理更加可预测。
电子设备可以是负载,由智能电池为其提供电源;电子设备也可是充电器,用于为智能电池充电。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是负载进行举例说明。智能电池用于和电子设备连接,以在正接状态下为电子设备充电。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具体地,智能电池100包括:第一正极引脚P11、第一负极引脚P13和第一检测引脚P12。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二检测引脚P22、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第二检测引脚P22的一端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一端连通。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与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智能电池100用于从第一检测引脚P12接收检测信号,根据所述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智能电池100和所述电子设备200正接或者反接。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时,智能电池100的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电子设备200的第二正极引脚P21连接,智能电池100的第一负极引脚P13和电子设备200的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检测信号可以是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第二检测引脚P22检测到的第二负极引脚P23处的电平信号。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时,检测信号可以是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第二检测引脚P22检测到的第二正极引脚P21处的电平信号。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保护系统包括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具体地,智能电池100包括:电池单元120、第一正极引脚P11、第一负极引脚P13、第一检测引脚P12和控制单元110。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二检测引脚P22、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第二检测引脚P22的一端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一端连通。
如图2所示,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时,第一正极引脚P11的一端用于连接电池单元120的正极。第一负极引脚P13的一端用于连接电池单元120的负极。当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正接,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二正极引脚P21连接,第一负极引脚P13和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电池单元120向电子设备200提供电源。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电子设备200与第一负极引脚P13连接。具体地,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与第二检测引脚P22、第二负极引脚P23以及第一负极引脚P13的另一端依次连接。
图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与第二检测引脚P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正极引脚P11的另一端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负极引脚P13的另一端和第二正极引脚P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电子设备200与第一正极引脚P11连接。具体地,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与第二检测引脚P22、第二负极引脚P23以及第一正极引脚P11的另一端依次连接。
控制单元110的一端与第一检测引脚P12连通,用于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P12接收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用于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如图2所示,在正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P13,因为第一正极引脚P11连接到电池单元120的负极,检测信号为低电平。如图3所示,在反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通过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P11,因为第一正极引脚P11连接到电池单元120的正极,检测信号为高电平。第一检测引脚P12在正接和反接状态下分别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P13或者第一正极引脚P11,控制单元110在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在正接或者反接时检测信号不同,因此,控制单元110可以根据检测信号的不同来判断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是正接还是反接。
控制单元110可以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具体来说,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检测信号,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开关。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中还可以包括与检测模块连接的转换模块,控制模块与转换模块连接,接收经过转换后的信号,根据信号控制开关。
检测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或者电压信号等。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电路,可以获取第一检测引脚的电流信号,例如,电流检测电路可以具体为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检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电路,可以获取第一检测引脚的电压信号。
电池单元12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芯,用于存储电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相对于第一检测引脚P12对称设置。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相对于第二检测引脚P22对称设置。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的间距等于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间距。也就是说,将第一正极引脚P11、第一负极引脚P13放置在第一检测引脚P12两边且呈对称分布,即假设第一检测引脚P12为第N脚,则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分别定义在第N-n((N-n)≥1)脚和第N+n脚。
本实施例通过将引脚对称设置,在正接或者反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都和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无论是在正接还是反接的状态下,第一检测引脚P12都可以通过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进而通过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的是第一正极引脚P11还是第一负极引脚P13确定不同的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智能电池上设置第一检测引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和电子设备的第二负极引脚连通的第二检测引脚,第一检测引脚用于和第二检测引脚连接,由此,可以使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通过检测第一检测引脚的信号来确定第二负极引脚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还是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进而可以确定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正接还是反接。本实施例的智能电池能够准确检测到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否反接,且结构非常简单,能够节约成本。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检测引脚P22的一端和第二正极引脚P21的一端连通。具体地,当第一检测引脚P12和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可以通过第二正极引脚P21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P11或者第一负极引脚P1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和第二正极引脚连接的第二检测引脚,或者设置和第二负极引脚连接的第二检测引脚,可以通过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一检测引脚,以使得智能电池检测到第二负极引脚或者第二正极引脚处的电平信号,并根据电平信号确定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是否反接。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和第一检测引脚。智能电池用于从第一检测引脚接收检测信号,根据所述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智能电池100包括:电池单元120、开关S1、第一正极引脚P11、第一负极引脚P13、第一检测引脚P12和控制单元110。开关S1的一端与第一负极引脚P13的一端连通,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池单元120的负极连通。第一正极引脚P11的一端与电池单元120的正极连通;控制单元110的一端与第一检测引脚P12连通,控制单元110的另一端与开关S1的控制端连通,控制单元110用于确定第一检测引脚P12的检测信号,并响应于检测信号控制开关S1。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二检测引脚P22、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第二检测引脚P22的一端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一端连通。
开关S1接在第一负极引脚P13和电池单元120的负极之间。开关S1在智能电池100不使用时断开,确保智能电池100电池单元不使用时不能对外输出电压,避免电池单元120自耗电而导致智能电池100的电量慢慢衰减。
在一实施例中,开关S1可以和智能电池单元中原有的充放电开关为同一个,通过共用同一个开关可以提高智能电池单元的集成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关S1也可以是新增的一个开关。
控制单元110用于控制开关S1的状态。具体地,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时,控制开关S1断开,电池单元120不能对外输出电压,在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时,控制开关S1闭合,以使电池单元120向外输出电压。
进一步地,智能电池100根据电子设备200中的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第二正极引脚P21还是第二负极引脚P23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控制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P23,第一检测引脚P12的另一端与控制单元110的I/O口连接,且最终连接到地。第一检测引脚P12并接一个稳压管(未图示),具体地,该稳压管可以是3.3V左右。通过并接稳压管,能够避免在反接时电池单元正极电压过高而损坏控制单元。
在正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通过电子设备200的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P13的另一端。在反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通过电子设备200的第二负极引脚P23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P11的另一端。
具体地,在控制单元110检测到第一检测引脚P12为低电平时,说明第二负极引脚P23和第一负极引脚P13连接,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正接。在控制单元110检测到第一检测引脚P12为高电平时,说明第二负极引脚P23和第一正极引脚P11连接,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反接。
控制单元110响应于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开关S1闭合,电池单元120向外输出电压。控制单元110响应于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开关S1断开,电池单元120停止向外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的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第二负极引脚P23,第一检测引脚P12的另一端连接到地。因为第一检测引脚P12的另一端接地,在控制单元110控制开关S1闭合时,第一检测引脚P12几乎对充电回路没有影响,不会消耗能量,智能电池100的充电效率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本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0能够在不影响充电效率的情况下确定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是否出现反接。在检测到高电平时,也就是反接时,控制单元110不会控制开关S1闭合,智能电池100不会对外输出电压,不会损坏设备。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第二正极引脚P21,第一检测引脚的另一端P12与控制单元110的I/O口连接,且最终连接到电池单元120的正极。在正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通过电子设备200的第二正极引脚P21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P11的另一端。在反接时,第一检测引脚P12的一端通过电子设备200的第二正极引脚P21连接到第一负极引脚P13的另一端。
具体地,在控制单元110检测到第一检测引脚P12为低电平时,说明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连接,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反接。在控制单元110检测到第一检测引脚P12为高电平时,说明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一正极引脚P11连接,电子设备200和智能电池100正接。
控制单元110响应于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开关S1闭合,电池单元120向外输出电压。控制单元110响应于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开关S1断开,电池单元120停止向外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二正极引脚,第一检测引脚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池单元正极。可以根据控制单元电路布局的需要,灵活调整第一检测引脚连接位置。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智能电池100还包括第三检测引脚P14。第三检测引脚P14和第一检测引脚P12相对于第一对称轴X对称。第三检测引脚P14和控制单元110连通,并最终与地连接。可选地,第三检测引脚P14可以和第一检测引脚P12连接。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相对于第一对称轴X对称设置。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相对于第一对称轴X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上述三组引脚都相对于同一个对称轴对称。
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检测引脚P12的间距等于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检测引脚P22的间距。进一步地,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三检测引脚P14的间距等于第一负极引脚P13和第一检测引脚P12的间距,同时还等于第二检测引脚P22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间距。如图6所示,当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时,控制单元110通过第一检测引脚P12获取检测信号。当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时,控制单元110通过第三检测引脚P14获取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电池上设置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三检测引脚两个用于获取检测信号的引脚,可以提高电路布局的灵活性。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200还包括第四检测引脚P24。第四检测引脚P24和第二负极引脚P23或者第二正极引脚P21连通。进一步地,第四检测引脚P24和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到同一个电极引脚上。也可以看作第四检测引脚P24和第二检测引脚P22连通。第四检测引脚P24和第二检测引脚P22相对于第二对称轴Y对称。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相对于第二对称轴Y对称设置。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负极引脚P13相对于第二对称轴Y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上述三组引脚都相对于同一个对称轴对称。
第二正极引脚P21和第四检测引脚P24的间距等于第一检测引脚P12和第一正极引脚P11的间距。进一步地,第一正极引脚P11和第一检测引脚P12的间距等于第二负极引脚P23和第四检测引脚P24的间距,同时还等于第二检测引脚P22和第二负极引脚P23的间距。如图7所示,当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时,控制单元110通过第一检测引脚P12与第四检测引脚P24连接获取检测信号。当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时,控制单元110通过第一检测引脚P12和第二检测引脚P22连接获取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上设置第二检测引脚和第四检测引脚两个用于获取检测信号的引脚,可以提高电路布局的灵活性。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智能电池100的正极引脚的数量和负极引脚的数量还可以分别是两个。具体地,智能电池100上还设置第三正极引脚P15和第三负极引脚P16。电子设备200上还设置第四正极引脚P25和第四负极引脚P26。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智能电池100包括第一正极引脚11、第一负极引脚13与第一检测引脚12。第一检测引脚12和第一正极引脚11连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引脚12可以和第一负极引脚13连通。
更具体地,智能电池100还包括电池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开关。本实施例的智能电池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池的区别在于第一检测引脚连接到第一正极引脚,而不是连接到控制单元。因此,关于智能电池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二检测引脚21、第二正极引脚23和第二负极引脚22。
在智能电池100和所述电子设备200连接时,第一检测引脚12与第二检测引脚22连接,电子设备200根据第二检测引脚22的电平高低确定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或者反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保护单元。保护单元响应于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控制电子设备200开始充电。或者保护单元响应于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反接,控制电子设备200断开和智能电池100的电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通信单元可以根据智能电池100和电子设备200正接或者反接,向智能电池100的控制单元发送通信信息,由智能电池100的控制单元根据通信信息来控制智能电池100的开关连接或者断开。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电池。该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连通;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一正极引脚连通。该智能电池可以参考上一实施例的保护系统中的智能电池,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
在电子设备和智能电池连接时,第二检测引脚通过智能电池与所述第二正极引脚或者所述第二负极引脚连接,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平高低确定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应理解,智能电池的正极引脚的数量和负极引脚的数量还可以分别是多个,具体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适应性调整。
应理解,智能电池还可以包括多个检测引脚,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多个检测引脚,只要确保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连接到智能电池的正极引脚或者负极引脚,检测引脚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适应性调整。
应理解,智能电池还包括多个引脚,例如,通信引脚等,但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没有标示出通信引脚等其它引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
所述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其中,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正极引脚连通;
在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一检测引脚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智能电池用于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接收检测信号,根据所述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池还包括:电池单元,开关和控制单元;
所述电池单元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正极引脚连通;
所述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负极引脚和所述电池单元的负极连通;
所述控制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开关的控制端连通,所述控制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的检测信号,并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连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与地连接;
所述第一检测引脚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负极引脚连接到所述第一负极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所述开关闭合;
所述第一检测引脚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负极引脚连接到所述第一正极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所述开关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正极引脚连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与所述电池单元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一检测引脚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正极引脚连接到所述第一正极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为高电平,控制所述开关闭合;
所述第一检测引脚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正极引脚连接到所述第一负极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控制所述开关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池还包括第三检测引脚;
所述第三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检测引脚相对于第一对称轴对称;
所述第一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一检测引脚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四检测引脚;
所述第四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相对于第二对称轴对称;
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二对称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正极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相对于所述第二对称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引脚和所述第四检测引脚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正极引脚的间距。
8.一种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
在所述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一检测引脚通过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正极引脚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引脚连接,所述智能电池用于从所述第一检测引脚接收检测信号,根据所述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
其中,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负极引脚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正极引脚连通。
10.一种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电池和电子设备;
所述智能电池包括:第一正极引脚、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检测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负极引脚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一正极引脚连通;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检测引脚、第二正极引脚和第二负极引脚;
在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一检测引脚与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平高低确定所述智能电池和所述电子设备正接或者反接。
CN202220265568.6U 2022-02-07 2022-02-07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216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568.6U CN217216031U (zh) 2022-02-07 2022-02-07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568.6U CN217216031U (zh) 2022-02-07 2022-02-07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6031U true CN217216031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95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65568.6U Active CN217216031U (zh) 2022-02-07 2022-02-07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6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76241B1 (en) Battery system
KR20110137386A (ko) 2차 전지 스택을 위한 전력 관리 회로
CN111262296B (zh) 一种双电池充电结构及移动终端
KR20100089788A (ko) 이차전지의 충방전 시스템 및 이차전지의 충방전 제어 방법
KR101630002B1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US20120032639A1 (en) Battery pack, charger, and charging system
TW201110502A (en)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wer saving and method thereof
EP370000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attery
US11063460B2 (en) Battery system
CN112165156A (zh) 充放电装置、电池系统、充放电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3001275A (zh) 电池包、电子装置及电池包布置
EP4102614A1 (en) Electric quantity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4467044A (zh)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充电器
US20200079232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CN217216031U (zh) 保护系统、智能电池及电子设备
US20100244772A1 (en) Battery module
US11322947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13748581A (zh) 受反极性保护的电池模块
US20220077706A1 (en)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er for reducing inrush current
CN202059164U (zh) 充电器接反、短路保护电路
JP7158916B2 (ja) 電源システム
CN217240368U (zh) 并联电池保护电路及供电装置
CN217892522U (zh) 电源检测电路、卡丁车电源系统及卡丁车
CN217063354U (zh)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芯片及系统
EP4040175A1 (en) Voltage sensing circuit,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