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5537U -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5537U
CN217205537U CN202220970877.3U CN202220970877U CN217205537U CN 217205537 U CN217205537 U CN 217205537U CN 202220970877 U CN202220970877 U CN 202220970877U CN 217205537 U CN217205537 U CN 217205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main body
screw rod
building
build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70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虎
于露
毛鹏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70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5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5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5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包括建筑物主体以及分别设于建筑物主体上若干个内角中的固定连接组件,建筑物主体底面两端的固定连接组件上设置带有支撑块的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通过内支撑架分别对建筑物主体内四角的连接处固定,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分别与建筑物主体内相邻两个角固定的第一螺杆上的插接套筒插接固定,并随着对第二调节螺筒的转动,对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相插接套筒内抵进,再次对两个插接套筒所连接的内支撑架抵紧向建筑物主体的内角,从而提高对建筑物主体连接处固定效果,并配合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上的支撑块对建筑物主体的底面支撑,提高建筑物主体的承载力度。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组成后的承载力,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连接,目前对建筑物的加固连接结构多为在建筑物的四角设置呈三角形的支架,用于对建筑物四角进行支撑,而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相邻两角之间的位置属于对物体承载的区域,在使用时,如两角之间的区域承重过多,而又遇到外力荷载等问题,易导致建筑物出现崩塌的问题。
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承载力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对建筑物承载区加固的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包括建筑物主体以及分别设于建筑物主体上若干个内角中的固定连接组件,所述固定连接组件包括呈倒L型设于建筑物主体的边角处的内支撑架、呈倾斜设于内支撑架内侧上部和下部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末端螺接的第一调节螺筒,所述内支撑架上的横向支撑板和纵向支撑板分别通过锁紧螺栓与建筑物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杆外壁上插接套筒内插接有横向支撑组件;
所述横向支撑组件包括分别与两个第一螺杆上的插接套筒插接的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与第三螺杆右端和第四螺杆左端螺接的第二调节螺筒,所述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上分别套装有呈T型且与建筑物主体内壁贴合的支撑块。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支撑板与纵向支撑板为弹性钢板且横向支撑板与纵向支撑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90度小于120度。
横向支撑板与纵向支撑板为弹性钢板使得内支撑架在与建筑物主体内侧连接处贴合时,随着内支撑架向建筑物主体内侧的抵紧呈直角对建筑物主体内部支撑,进而提高对建筑物主体内侧连接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架的外侧面通过橡胶垫层与建筑物主体内壁贴合。
橡胶垫层对内支撑架与建筑物主体之间的贴合缓冲,在避免内支撑架随着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支撑与建筑物主体贴合对建筑物主体造成损坏的同时,对建筑物物主体构件之间发生变化时配合内支撑架的支撑起到缓冲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杆的底端与横向支撑板的底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杆的顶端与纵向支撑板内侧面固定。
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分别与横向支撑板和纵向支撑板固定,用于在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随着第一调节螺筒转动向外移动时,对纵向支撑板和横向支撑板之间贴合建筑物主体内壁的角度支撑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分别与支撑块底端连接块上的螺孔螺接。
两个支撑块通过连接块上的螺孔分别与第三螺杆和第二螺杆连接,由于支撑块的顶面与建筑物底面贴合,可以根据需要对建筑物主体底面支撑的位置,对支撑块通过连接块上的螺孔分别与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转动,支撑块对建筑物主体底面支撑时,由于支撑块与建筑物主体底面贴合,不会随着建筑物主体受重产生形变而移动,保持对建筑物主体受重区域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的长度与建筑物主体内宽度一致且一组所述支撑块的底面两端设有两个连接块。
支撑块用于横向设于建筑物主体底面。支撑块底面的两个连接块分别对建筑物主体相邻两个角内,通过内支撑架上所连接的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保持平衡支撑,用于对建筑物主体底面支撑保持承载力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在建筑物主体底面两端的固定连接组件上设置带有支撑块的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通过内支撑架分别对建筑物主体内四角的连接处固定,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分别与建筑物主体内相邻两个角固定的第一螺杆上的插接套筒插接固定,并随着对第二调节螺筒的转动,对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相插接套筒内抵进,再次对两个插接套筒所连接的内支撑架抵紧向建筑物主体的内角,从而提高对建筑物主体连接处固定效果,并配合第三螺杆和第四螺杆上的支撑块对建筑物主体的底面支撑,提高建筑物主体的承载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建筑物主体;2、固定连接组件;3、内支撑架;4、第一螺杆;5、第二螺杆;6、第一调节螺筒;7、横向支撑板;8、纵向支撑板;9、锁紧螺栓;10、插接套筒;11、第三螺杆;12、第四螺杆;13、第二调节螺筒;14、支撑块;15、橡胶垫层;16、螺孔;17、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包括建筑物主体1以及分别设于建筑物主体1上若干个内角中的固定连接组件2,固定连接组件2包括呈倒L型设于建筑物主体1的边角处的内支撑架3、呈倾斜设于内支撑架3内侧上部和下部的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与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末端螺接的第一调节螺筒6,内支撑架3上的横向支撑板7和纵向支撑板8分别通过锁紧螺栓9与建筑物主体1固定连接;
第一螺杆4外壁上插接套筒10内插接有横向支撑组件;
横向支撑组件包括分别与两个第一螺杆4上的插接套筒10插接的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与第三螺杆11右端和第四螺杆12左端螺接的第二调节螺筒13,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上分别套装有呈T型且与建筑物主体1内壁贴合的支撑块14。
横向支撑板7与纵向支撑板8为弹性钢板且横向支撑板7与纵向支撑板8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90度小于120度。横向支撑板7与纵向支撑板8为弹性钢板使得内支撑架3在与建筑物主体1内侧连接处贴合时,随着内支撑架3向建筑物主体1内侧的抵紧,且随着建筑物主体内角处的直角呈直角对建筑物主体1内部支撑,进而提高对建筑物主体1内侧连接处支撑强度。
内支撑架3的外侧面通过橡胶垫层15与建筑物主体1内壁贴合。橡胶垫层15对内支撑架3与建筑物主体1之间的贴合缓冲,在避免内支撑架3随着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的支撑与建筑物主体1贴合对建筑物主体1造成损坏的同时,对建筑物物主体1的构件之间发生变化时配合内支撑架3的支撑起到缓冲的作用。
第一螺杆4的顶端与横向支撑板7的底面固定,第二螺杆5的底端与纵向支撑板8的内侧面固定。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分别与横向支撑板7和纵向支撑板8固定,用于在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随着第一调节螺筒6转动向外移动时,对纵向支撑板8和横向支撑板7之间贴合建筑物主体1内壁的角度支撑限定。
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分别与支撑块14底端连接块17上的螺孔16螺接。两个支撑块14通过连接块17上的螺孔16分别与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连接,由于支撑块14的顶面与建筑物主体1底面贴合,可以根据需要对建筑物主体1底面支撑的位置,对支撑块14通过连接块17上的螺孔16分别与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转动,支撑块14对建筑物主体1底面支撑时,由于支撑块14与建筑物主体1底面贴合,不会随着建筑物主体1受重产生形变而移动,保持对建筑物主体1受重区域支撑强度。
支撑块14的长度与建筑物主体1内宽度一致且一组支撑块14的底面两端设有两个连接块17。支撑块14用于横向设于建筑物主体1底面,支撑块14底面的两个连接块17分别与相邻两个角内支撑架3上的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连接,用于支撑块14保持平衡支撑建筑物主体1底面,用于对建筑物主体1底面支撑保持承载力度。
该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在建筑物主体1底面两端的固定连接组件2之间设置带有支撑块14的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通过固定连接组件2上的内支撑架3分别对建筑物主体1内四角的连接处固定,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分别与建筑物主体1内相邻两个角固定的第一螺杆4上的插接套筒10插接固定,并随着对第二调节螺筒13的转动,对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相插接套筒10内抵进,再次对两个插接套筒10所连接的内支撑架3抵紧向建筑物主体1的内角,从而提高对建筑物主体1连接处固定效果;
支撑块14底面两端的两个连接块17,分别与建筑物主体1相对两边通过固定连接组件2所连接的第三螺杆11支撑限位在建筑物主体1底面左侧,通过两组支撑块14分别与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连接的设置,实现两组支撑块14分别通过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连接支撑,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上分别连接的支撑块14用于对建筑物主体1底面的左右两侧支撑,并配合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上的支撑块14对建筑物主体1的底面支撑,提高建筑物主体1的承载力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包括建筑物主体(1)以及分别设于建筑物主体(1)上若干个内角中的固定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组件(2)包括呈倒L型设于建筑物主体(1)的边角处的内支撑架(3)、呈倾斜设于内支撑架(3)内侧上部和下部的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与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末端螺接的第一调节螺筒(6),所述内支撑架(3)上的横向支撑板(7)和纵向支撑板(8)分别通过锁紧螺栓(9)与建筑物主体(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杆(4)外壁上插接套筒(10)内插接有横向支撑组件;
所述横向支撑组件包括分别与两个第一螺杆(4)上的插接套筒(10)插接的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与第三螺杆(11)右端和第四螺杆(12)左端螺接的第二调节螺筒(13),所述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上分别套装有呈T型且与建筑物主体(1)内壁贴合的支撑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板(7)与纵向支撑板(8)为弹性钢板且横向支撑板(7)与纵向支撑板(8)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架(3)的外侧面通过橡胶垫层(15)与建筑物主体(1)内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杆(4)的顶端与横向支撑板(7)的底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杆(5)的底端与纵向支撑板(8)的内侧面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杆(11)和第四螺杆(12)分别与支撑块(14)底端连接块(17)上的螺孔(16)螺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14)的长度与建筑物主体(1)内宽度一致且一组所述支撑块(14)的底面两端设有两个连接块(17)。
CN202220970877.3U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Active CN217205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0877.3U CN217205537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0877.3U CN217205537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5537U true CN217205537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7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70877.3U Active CN217205537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5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2572A (zh) 带可更换墙角构件的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17205537U (zh)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CN112095791B (zh)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增强的榫卯节点及其增强方法
CN212427517U (zh) 一种基于sma隅撑的钢框架结构
CN112323982A (zh) 一种临时搭建梁柱连接支撑结构
CN210342240U (zh) 一种混凝土钢结构梁
CN114908992A (zh) 一种用于松动榫卯节点的摩擦耗能增强装置及方法
CN214885467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模板
CN211622078U (zh) 一种梁柱减震结构
CN220100217U (zh) 高承受能力的钢结构连接组
CN221143680U (zh) 一种梁加固结构
CN213741558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桁架建筑结构
CN106948609B (zh) 一种用于加固木结构节点的拟雀替加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6752726U (zh) 一种装配式隔墙约束防屈曲支撑构件
CN218844775U (zh) 一种贝雷片加强支撑结构件
CN221298306U (zh)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CN210195220U (zh) 一种建筑工地铝模板
CN218540999U (zh) 一种改进型混凝土楼板支撑转换结构
CN212389049U (zh)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CN216341173U (zh) 一种建筑主体结构加固装置
CN212078313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
CN216130948U (zh) 一种带有支撑脚防撞套的锚索托盘
CN218322349U (zh) 一种桥梁面板节点加固装置
CN220538861U (zh) 一种钢框架结构
CN214272429U (zh) 一种建筑结构的加固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