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2421U - 一种生态滤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滤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2421U
CN217202421U CN202122782140.7U CN202122782140U CN217202421U CN 217202421 U CN217202421 U CN 217202421U CN 202122782140 U CN202122782140 U CN 202122782140U CN 217202421 U CN217202421 U CN 217202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ilter tank
water
bed
ec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821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李
韩卫清
朱亮
朱康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Quanqingq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Quanqingq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Quanqingq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Quanqingq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821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2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2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2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滤池,其包括滤床,包括滤池槽和透水层,所述透水层设置于滤池槽底部,滤池槽内敷设有生物滤料;河道,所述滤床通过石料固定层设置于河道两侧,河道底部设置有潜水抽吸泵,潜水抽吸泵连接有通入滤池槽内的抽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河道两侧建造滤床,实现对河道内水质的循环过滤改善,滤池槽内敷设的生物滤料吸附污染物物质,如各种形态存在的氮磷,处理后的水通过透水层重新进入河道内,形成循环。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质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生态滤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流入自然水体,导致河道面积显著下降,河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到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河道作为地表径流的汇集区域,在汇集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很多污染物,而且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多,很多污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便排放到河流中,这都会严重破坏河道水质,致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河道内的植物种群数量和动物种类不断减少,严重影响河道环境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证河道治理效率和质量,构建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开发设计了许多工艺技术,目前国内外传统河道治理方法包括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河道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添加化学药剂、建设生态护岸等。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疏挖底泥、曝气复氧、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物理方法,电解絮凝、药剂除藻等化学方法,投加微生物制剂、生物膜法等生物方法,建造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等生态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河道治理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适用范围较小,耐冲击负荷性能较差,而且曝气复氧会消耗电能,添加化学药剂、投加微生物制剂会大大增加河道治理成本。若外界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就会对河水水质造成很大影响。单一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并不能合理有效地净化河水污染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滤池,其包括,滤床,包括滤池槽和透水层,所述透水层设置于滤池槽底部,滤池槽内敷设有生物滤料;河道,所述滤床通过石料固定层设置于河道两侧,河道底部设置有潜水抽吸泵,潜水抽吸泵连接有通入滤池槽内的抽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池槽内种植有水生植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床底部留设有换水层,所述换水层的高度高于河道水位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石料固定层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与换水层连通的透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床等间距设置于河道两侧,所述滤池槽尺寸为长50~150m,宽1~2.5m,高0.5~1m。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潜水抽吸泵设置间隔为50m/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80~120株/平方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滤池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池槽内设置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贯穿滤池槽的表层。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河道两侧建造滤床,实现对河道内水质的循环过滤改善,滤池槽内敷设的生物滤料吸附污染物物质,如各种形态存在的氮磷,处理后的水通过透水层重新进入河道内,形成循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实施例1中生态滤池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生态滤池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滤池,其包括滤床100和河道200,滤床100包括滤池槽101和透水层102,透水层102设置于滤池槽101底部,滤池槽101内敷设有生物滤料;河道200,滤床100通过石料固定层201设置于河道200两侧,河道200底部设置有潜水抽吸泵202,潜水抽吸泵202连接有通入滤池槽101内的抽水管203。
滤床100通过石料固定层201设置于河道200两侧,并将滤床100和河道 200隔离开来,通过河道200底部设置的潜水抽吸泵202将河道水抽入滤床100 内,滤池槽101内敷设有生物滤料,生物滤料吸附水中污染物物质,生物滤料中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水中氮、磷和其它有机物,吸附处理后的河道水通过滤池槽101底部的透水层102离开滤池槽101重新进入河道200,处理后的河道水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渗透透水层102,保证河道水在滤池槽101的停留时间足以进行过滤吸附处理。
本实施例通过在河道200两侧建造滤床100,实现对河道200内水质的循环过滤改善,滤池槽101内敷设的生物滤料吸附污染物物质,如各种形态存在的氮磷,处理后的水通过透水层102重新进入河道200内。
实施例2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其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生物滤料采用石英砂、高炉炉渣、焦炭、活性炭和石灰岩均匀拌合而成,由石英砂、高炉炉渣、焦炭、活性炭和石灰岩均匀拌合而成的生物滤料均匀摊铺在滤池槽101内,吸附和降解水中污染物物质,如各种形态存在的氮磷,生物滤料中各物质之间的协调作用显著提高了生态滤池的进化效果。滤池槽101 内种植有水生植物103,水生植物103的立体网状根系滤层将水质悬浮物和藻类过滤去除,同时对河道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元素、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具有吸收和分解的作用,从而消除污染、提升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通过生物滤料和水生植物103形成一个由水生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高效生态净化系统,实现物理过滤和生物处理的结合,实现COD及氮磷的降解。
进一步的,滤床100底部留设有换水层104,换水层104的高度高于河道 200水位高度,处理后的河道水体渗透透水层102进入换水层104,由于换水层 104的高度高于河道200水位高度,滤床100内河道水体可以全部经由透水层 102进入换水层104,石料固定层201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与换水层104连通的透水口201a,最后通过石料固定层201预留的透水口201a重新进入河道200,从而实现河道水体的循环流通。
进一步的,滤床100等间距设置于河道200两侧,可根据河道200需要构建多组滤床100,滤池槽101尺寸为长50~150m,宽1~2.5m,高0.5~1m,滤池槽101尺寸可根据河道设置。潜水抽吸泵202设置间隔为50m/台。水生植物103 种植密度为80~120株/平方米。
进一步的,滤池槽101内设置有透气管105,透气管105贯穿滤池槽101 的表层,生态滤池中配有透气管105,保证滤池槽101中含有充足的氧气,好氧微生物与低等动物能够正常生长,相对于厌氧过程,好氧过程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也更彻底,产生的污泥也基本可以被滤池槽101中的微生物所消化,降低滤池槽101堵塞的风险,保证滤床100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床(100),包括滤池槽(101)和透水层(102),所述透水层(102)设置于滤池槽(101)底部,滤池槽(101)内敷设有生物滤料;
河道(200),所述滤床(100)通过石料固定层(201)设置于河道(200)两侧,河道(200)底部设置有潜水抽吸泵(202),潜水抽吸泵(202)连接有通入滤池槽(101)内的抽水管(20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槽(101)内种植有水生植物(1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床(100)底部留设有换水层(104),所述换水层(104)的高度高于河道(200)水位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料固定层(201)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与换水层(104)连通的透水口(201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床(100)等间距设置于河道(200)两侧,所述滤池槽(101)尺寸为长50~150m,宽1~2.5m,高0.5~1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抽吸泵(202)设置间隔为50m/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103)种植密度为80~120株/平方米。
8.如权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生态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槽(101)内设置有透气管(105),所述透气管(105)贯穿滤池槽(101)的表层。
CN202122782140.7U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生态滤池 Active CN217202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82140.7U CN21720242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生态滤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82140.7U CN21720242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生态滤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2421U true CN217202421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1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82140.7U Active CN21720242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生态滤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2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20973B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0378272C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2001797B (zh) 阶式功能强化型生物生态氧化塘以及深度净化水质的方法
CN110550829B (zh) 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
CN201952325U (zh) 阶式功能强化型生物生态氧化塘
CN104817239B (zh) 一种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01973667B (zh) 受污染地表水深度净化组合工艺方法及装置
CN103265145B (zh) 利用自然生物膜反应器净化低负荷低温河水的方法
CN106830576B (zh) 一种湿地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108503136A (zh) 河道治理系统
CN103880193A (zh) 基于给水厂污泥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的方法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113105070B (zh) 生态过滤水处理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211896515U (zh) 运用于低浓度污染水体超级限净化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KR101065814B1 (ko) 생태복원형 고효율자연정화습지
CN204625450U (zh) 一种新型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
CN217202421U (zh) 一种生态滤池
CN206799250U (zh) 奥贝尔氧化沟与生态浮床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9974535U (zh) 一种北方寒冷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CN100506707C (zh) 可控生物膜景观湿地污水净化系统及技术
CN109368805B (zh) 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2144473U (zh)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
Borkar et al. 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An overview
CN206955749U (zh) 一种氧化沟河水脱氮设备
CN219259732U (zh) 一种湿地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