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0962U -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00962U CN217200962U CN202220830153.9U CN202220830153U CN217200962U CN 217200962 U CN217200962 U CN 217200962U CN 202220830153 U CN202220830153 U CN 202220830153U CN 217200962 U CN217200962 U CN 2172009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ing
- conveying
- container
- unloading
-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包括AGV小车以及装卸平台;装卸平台在搬运及装卸作业区靠近货运动车组的一侧与货运动车组之间;AGV小车用于沿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在装卸平台和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尾端的仓库之间行走以输运集装箱;AGV小车上设有第一传送结构,装卸平台上有第二传送结构,且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实现了集装箱在AGV小车和货运动车组之间的自动化接驳装卸,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集装箱的搬运装卸效率,满足了集装箱运输的时效性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高铁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小批量、高价值、时效性强的高附加值货物需求也在增加,普通铁路的货物运输能力、快捷、服务水平与市场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高铁物流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有技术在进行货物的传送时,是通过运输车将仓库中的货物运输至高铁快运动车组的旁侧,再通过人工将其装载在动车组的车厢中,或者在将动车组车厢中的货物运输至仓库时,同样需要人工将货物从动车组车厢中卸载下来。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是通过人工完成货物在动车组车厢和运输车之间的装卸,以实现货物的传送,这样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人力,且装卸搬运效率较低,因此难以满足货物运输的时效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包括AGV小车以及装卸平台;
所述装卸平台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的靠近所述货运动车组的一侧与所述货运动车组之间,所述AGV小车用于沿所述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在所述装卸平台和位于所述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尾端的仓库之间行走,以在所述仓库和所述货运动车组之间输运集装箱;
所述AGV小车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所述装卸平台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所述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所述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所述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使位于所述AGV小车上的所述集装箱依次经所述第一传送结构和所述第二传送结构传输至所述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的承载面上,或者使位于所述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的承载面上的所述集装箱依次经所述第二传送结构和所述第一传送结构传输至所述AGV小车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AGV小车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一辊道。
可选的,所述第二传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装卸平台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二辊道。
可选的,所述装卸平台为可升降式结构,以调整所述装卸平台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与所述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所述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的承载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装卸平台包括底板、顶板以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升降板;
所述底板的顶部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顶板的底部沿着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中,所述升降板可沿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往复移动;所述第二传送结构设置在所述顶板的顶面。
可选的,所述升降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升降组件沿着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均为两个,一组所述升降组件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滑槽和一个所述第二滑槽。
可选的,所述装卸平台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传送结构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之间。
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为朝向远离所述顶板顶面的方向延伸的限位板。
可选的,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还包括出入库控制台;
所述出入库控制台包括多个横向轨道,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仓库的堆垛机所在的移动轨道一一对应,所述横向轨道连接在所述移动轨道的一端,所述横向轨道上设置有第三传送结构,所述第三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与所述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的,所述第三传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轨道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三辊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通过设置AGV小车以及装卸平台;装卸平台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的靠近货运动车组的一侧与货运动车组之间;AGV小车用于沿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在装卸平台和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尾端的仓库之间行走,以在仓库和货运动车组之间输运集装箱;其中,AGV小车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装卸平台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且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使位于AGV小车上的集装箱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和第二传送结构传输至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上,或者使位于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依次经第二传送结构和第一传送结构传输至AGV小车上。这样设置,由于AGV小车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装卸平台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同时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使集装箱在AGV小车和货运动车组之间传输时,仅需通过第一传送结构和第二传送结构即可将位于AGV小车上的集装箱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和第二传送结构传输至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上,或者将位于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依次经第二传送结构和第一传送结构传输至AGV小车上,实现了集装箱在货运动车组和AGV小车之间的自动化装卸,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集装箱的装卸搬运效率;同时由于第一传送结构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的用于承载集装箱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保证了集装箱传输时的精准接驳,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高铁集装箱装卸搬运的效率,满足了集装箱运输的时效性要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AGV小车使用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AGV小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装卸平台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装卸平台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搬运及装卸作业区;2、装卸平台;3、停泊区;4、第一走行道;5、第二走行道;6、装卸线;7、货运动车组;8、集装箱;9、仓库;10、出入库控制台;11、第三传送结构;12、堆垛机;13、立体存放架;14、移动轨道;15、消防检修通道;16、AGV小车;17、第一传送结构;18、第二传送结构;19、底板;20、升降板;21、顶板;22、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具体包括AGV小车16以及装卸平台2。
其中,装卸平台2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靠近货运动车组7的一侧与货运动车组7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装卸平台2与货运动车组7之间的距离只要不影响集装箱8的正常运输即可。仓库9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尾端,AGV小车16用于沿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在仓库9和装卸平台2之间行走,以在仓库9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输运集装箱8,将仓库9设置在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尾端,以在不影响客运动车组动车所或存车场正常停放货运动车组7的前提下,使得AGV小车16在仓库9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的作业流线干扰更小,同时也节省了整个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用地。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至少一侧的装卸线6上停放货运动车组7,也可以在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两侧的装卸线6上都停放货运动车组7。也就是说,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集装箱8的装卸搬运要求在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至少一侧停放货运动车组7。
其中,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17,装卸平台2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18,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使位于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17和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或者使位于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二传送结构18和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AGV小车16上。
具体实施时,由于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17,装卸平台2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18,使得集装箱8在AGV小车16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进行装卸传输时能够实现自动化接驳,无需人工作业,从而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集装箱8的装卸搬运效率。同时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保证了集装箱8在AGV小车16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自动化接驳的精准度,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集装箱8的装卸搬运效率。
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以及货运动车组的车箱节数灵活调整AGV小车16和装卸平台2的数量,其中,装卸平台2与货运动车组的需要装卸集装箱8的车厢的车门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通过设置AGV小车16以及装卸平台2;装卸平台2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靠近货运动车组7的一侧与货运动车组7之间;AGV小车16用于沿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在装卸平台2和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尾端的仓库9之间行走,以在仓库9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输运集装箱8;其中,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17,装卸平台2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18,且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使位于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17和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或者使位于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二传送结构18和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AGV小车16上。这样设置,由于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17,装卸平台2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18,同时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使集装箱8在AGV小车16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传输时,仅需通过第一传送结构17和第二传送结构18即可将位于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17和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或者将位于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二传送结构18和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AGV小车16上,实现了集装箱8在货运动车组7和AGV小车16之间的自动化装卸,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集装箱8的装卸搬运效率;同时由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保证了集装箱8传输时的精准接驳,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高铁集装箱8装卸搬运的效率,满足了集装箱8运输的时效性要求。
参照图2至图3所示,第一传送结构17包括设置在AGV小车16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一辊道,其中,水平传动是指沿着图3所示的双向箭头方向传动,第一辊道的使用提高了AGV小车16的承载能力,使得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能够更好的承载重量较大的集装箱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结构17既可以是第一辊道,也可以采用第一传送带等其他传送方式,只要能够承载集装箱8并通过水平传动以实现对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进行传送即可。
具体实施时,可以在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驱动开关,第一驱动开关用于控制第一传送结构17的工作状态,具体地,该工作状态可以包括第一传送结构17的开启、第一传送结构17的关闭、第一传送结构17的加速以及第一传送结构17的减速等,也就是说,当AGV小车16在仓库9和装卸平台2之间搬运集装箱8时,第一传送结构17可以保持关闭状态,避免搬运过程中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出现掉落等现象;而当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需要搬运至装卸平台2上时,此时的第一传送结构17为开启状态,以将位于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经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装卸平台2上。
参照图5所示,第二传送结构18包括设置在装卸平台2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二辊道,同样的,第二辊道的水平传动方向为图5所示的双向箭头方向,第二辊道的使用能够提高装卸平台2的承载能力。同时,第二辊道配合第一辊道的使用,实现了集装箱8在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和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集装箱8的承载面之间进行传输。
同样的,具体实施时,第二传送结构18既可以是第二辊道,也可以采用第二传送带等其他传送方式,只要能够承载集装箱8并通过水平传动以实现对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进行传送即可。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装卸平台2上设置第二驱动开关,第二驱动开关用于控制第二传送结构18的工作状态,具体地,工作状态可以包括第二传送结构18的开启、第二传送结构18的关闭、第二传送结构18的加速以及第二传送结构18的减速等。当需要集装箱8在装卸平台2和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集装箱8的承载面之间进行传输时,或者当集装箱8需要从装卸平台2传输至AGV小车16上时,第二传送结构18可以保持开启状态,而当装卸传输结束时,可以关闭第二传送结构18,节省了能源。
其中,第二驱动开关的开启和关闭可通过人工进行控制,也可以是在装卸平台2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当装卸平台2检测到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有AGV小车16进行对接需要搬运输送集装箱8时,且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至少和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或者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时,驱动该第二传送结构18开启,否则,第二传送结构18则保持关闭状态。
具体实现时,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和装卸平台2可以设置在高站台上,其中,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和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而站台的高度为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或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之间的高度差,以使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始终在同一平面上,便于集装箱8在装卸平台2与货运动车组7之间传输。
此外,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也同样适用于不设高站台的情况,即利用既有客运动车组动车所或存车场的外侧存车线,在不对存车场进行大幅改造的前提下,开展高铁物流货运业务,对于部分货运量不大的二三线城市,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也就是说,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在高度上具有自适应性,当采用低站台时,能降低站台及仓库9的地面标高,减小土建工程量,而无需新建专门的装卸线6和站台,节省了工程投资。
为了满足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在不设高站台时的适应性,参照图4所示,将装卸平台2设置为可升降式结构,以调整装卸平台2的高度,以使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以及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平齐。
其中,装卸平台2需要在第一工作高度和第二工作高度之间进行升降,具体地,第一工作高度是指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位于同一平面时装卸平台2的高度,第二工作高度是指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时装卸平台2的高度。
具体实施时,当从AGV小车16上将集装箱8装载至货运动车组7上时,首先,装卸平台2位于第一工作高度使得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先经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装卸平台2上,再通过升降结构将装卸平台2上升至第二工作高度,以使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平齐,并将装卸平台2上的集装箱8经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同样地,当需要从货运动车组7的车厢中卸载集装箱8时,首先装卸平台2位于第二工作高度,以将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的集装箱8经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装卸平台2上,然后装卸平台2下降至第一工作高度,即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平齐,以使装卸平台2上的集装箱8经第一传送结构17传运至AGV小车16上,即可实现集装箱8的卸载。
其中,装卸平台2包括底板19、顶板21以及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升降板20。底板19的顶部沿着底板19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顶板21的底部沿着顶板2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升降板2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中,且升降板20可沿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往复移动,第二传送结构18设置在顶板21的顶面,便于实现装卸平台2的升降,以在不设置高站台时完成集装箱8的装卸。
其中,图4所示的双向箭头方向为底板19和顶板21的长度方向,其宽度方向具体为与该双向箭头垂直的方向。
当然,装卸平台2也可以通过液压装置实现其升降功能,也可以采用气缸等其他升降方式,只要能够在满足升降平台对集装箱8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实现装卸平台2的升降即可。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升降组件设置为两组,两组升降组件沿着底板19和顶板2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第一滑槽以及第二滑槽均为两个,同时,一组升降组件对应一个第一滑槽和一个第二滑槽。
通过将升降组件设置为两组,并使两组升降组件沿着底板19和顶板2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使装卸平台2能够稳定地进行升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装卸平台2上的第二传送结构18以及集装箱8进行了良好的支撑,提高了装卸平台2的承载能力。
参照图4所示,装卸平台2还包括限位结构22,限位结构22设置在顶板21的两侧,且第二传送结构18位于两个限位结构22之间,从而限制了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的位置,对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进行了保护,以使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不动,从而确保了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的正常运输。
具体地,限位结构22为朝向远离顶板21顶面的方向延伸的限位板,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限位效果好。
当然,限位结构22也可以是设置在顶板21上的多个限位块,多个限位块沿顶板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限位结构22。
具体实施时,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内还设置有走行通道,走行通道内布置有AGV走行线,其中,AGV走行线的一端延伸至仓库9所在位置,AGV走行线的另一端延伸至装卸平台2所在位置,便于规划AGV小车16在仓库9和装卸平台2之间的走行路线,以使AGV小车16在进行集装箱8搬运过程中互不干扰,有序进行。
参照图1所示,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在远离装卸区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停泊区3、第一走行道4、第二走行道5以及消防检修通道15。其中,停泊区3用于停放AGV小车16,以实现对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和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地集装箱8进行传输。其中,停泊区3的宽度大于第一走行道4以及第二走行道5的宽度,以在AGV小车16在停泊区3上与装卸平台2接驳时,便于其他AGV小车16的正常通行;而消防检修通道15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以保障整个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内进行正常工作和消防安全,并对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内存在故障的AGV小车16等设备进行及时检修,确保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地正常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仓库9中设有多个立体存放架13,立体存放架13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堆垛机12,堆垛机12设置在移动轨道14上,且堆垛机12可沿移动轨道14往复移动,以使集装箱8从立体存放架13上取下或者将集装箱8堆放在立体存放架13上,这样设置,便于将集装箱8放置在立体存放架13上或者将集装箱8从立体存放架13上取下,避免人工对集装箱8进行堆垛,从而提高了集装箱8在立体存放架13上被放置或取下的效率。
具体实施时,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还包括出入库控制台10,出入库控制台10包括多个横向轨道,横向轨道与仓库9的堆垛机12所在的移动轨道14一一对应,且横向轨道连接在移动轨道14的一端。且横向轨道上还设置有第三传送结构11,第三传送结构11的传送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位于同一平面,有利于集装箱8在第三传送结构11的传送面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之间进行传输,以使AGV小车16上的集装箱8依次经第一传送结构17以及第三传送结构11传输给堆垛机12并通过堆垛机12将集装箱8堆垛在仓库9的立体存放架13上,实现集装箱8的入库,或者将堆垛在仓库9的立体存放架13上的集装箱8通过堆垛机12传输在第三传送结构11的传送面上,并经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AGV小车16上,以实现集装箱8的出库。
由于第三传送结构11与第一传送结构17的使用,实现了集装箱8自动的出入库,同时配合装卸平台2以及第二传送结构18的设置,实现了集装箱8在仓库9和货运动车组7之间的一体化、自动化的装卸搬运,全过程自动运行、自动对位、自动装卸,进而提高了集装箱8的装卸搬运效率。同时,由于高铁物流具备很强的集中到达、集中发送特性,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能够使得在同一时间内所有货运动车组7均进行卸车或者同时进行装车作业,相互干扰小,装卸搬运效率更高。
具体地,第三传送结构11包括设置在横向轨道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三辊道,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能够对第三传送结构11上的集装箱8进行传送,方便操作。
当然,第三传送结构11也可以包括传送带等能进行传送的任意结构,只要能够进行水平传动以在仓库9和AGV小车16上进行集装箱8的传输即可。
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在具体实施时的步骤如下:
(1)将前方车站将即将到站的列车信息、载运集装箱8的信息传送至本站;
(2)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根据列车信息及载运集装箱8信息,在仓库9内对即将卸车的集装箱8进行货位分配或出库规划;
(3)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根据待装车的集装箱8的信息,从仓库9的立体存放架13中搜索集装箱8并等候出库装车;
(4)该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指引AGV小车16到达停泊区3等候卸车;
(5)列车到站后,集装箱8从货运动车组7上卸至装卸平台2,集装箱8在装卸平台2上就位后,装卸平台2与等候的AGV小车16进行接驳,AGV小车16局部自动调整并对位准确后,第二驱动开关驱动装卸平台2上的第二辊道运行使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上的集装箱8传输至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上,后由AGV小车16将集装箱8搬运至仓库9的出入库控制台10上,并结合集装箱8的去向在立体存放架13上分配暂存货位;
(6)货运动车组7卸空后,系统根据指令将待装车的集装箱8传送出仓库9,并调配AGV小车16从仓库9中搬运集装箱8至停泊区3,AGV小车16在停泊区3自动调整对位后,第一驱动开关驱动第一传送结构17开启将集装箱8转移至装卸平台2,集装箱8就位后待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时,第二驱动开关驱动第二传送结构18开启以将集装箱8运输至货运动车组7中,完成集装器装车;
(7)装车完毕后,车门关闭,列车发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AGV小车(16)以及装卸平台(2);
所述装卸平台(2)位于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的靠近货运动车组(7)的一侧与所述货运动车组(7)之间;所述AGV小车(16)用于沿所述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在所述装卸平台(2)和位于所述搬运及装卸作业区(1)尾端的仓库(9)之间行走,以在所述仓库(9)和所述货运动车组(7)之间输运集装箱(8);
所述AGV小车(16)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结构(17),所述装卸平台(2)上具有第二传送结构(18),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以及所述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8)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使位于所述AGV小车(16)上的所述集装箱(8)依次经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和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传输至所述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或者使位于所述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8)的承载面上的所述集装箱(8)依次经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和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传输至所述AGV小车(1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包括设置在所述AGV小车(16)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一辊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包括设置在所述装卸平台(2)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二辊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平台(2)为可升降式结构,以调整所述装卸平台(2)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的传送面与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以及所述货运动车组(7)的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8)的承载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平台(2)包括底板(19)、顶板(21)以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升降板(20);
所述底板(19)的顶部沿着所述底板(19)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顶板(21)的底部沿着所述顶板(2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升降板(2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中,所述升降板(20)可沿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往复移动;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设置在所述顶板(21)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升降组件沿着所述底板(19)和所述顶板(2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均为两个,一组所述升降组件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滑槽和一个所述第二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平台(2)还包括限位结构(22),所述限位结构(22)设置在所述顶板(21)的两侧,且所述第二传送结构(18)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结构(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22)为朝向远离所述顶板(21)顶面的方向延伸的限位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还包括出入库控制台(10);
所述出入库控制台(10)包括多个横向轨道,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仓库(9)的堆垛机(12)所在的移动轨道(14)一一对应,所述横向轨道连接在所述移动轨道(14)的一端,所述横向轨道上设置有第三传送结构(11),所述第三传送结构(11)的传送面与所述第一传送结构(17)的传送面位于同一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送结构(11)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轨道上的可水平传动的第三辊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30153.9U CN217200962U (zh) | 2022-04-11 | 2022-04-11 |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30153.9U CN217200962U (zh) | 2022-04-11 | 2022-04-11 |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00962U true CN217200962U (zh) | 2022-08-16 |
Family
ID=82760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30153.9U Active CN217200962U (zh) | 2022-04-11 | 2022-04-11 |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00962U (zh) |
-
2022
- 2022-04-11 CN CN202220830153.9U patent/CN2172009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20994B (zh) | 一种自动集装箱存储、处理和转移系统 | |
CN108090710B (zh) | 一种高铁快件物流系统 | |
CN112573063B (zh) | 一种智能仓储系统 | |
AU2015391350B2 (en) | Method and container transfer installation for placing containers into and removing containers from container storage areas | |
EP1925762A1 (en) | A space storing/parking method and a system therefor, a space storing system for container, a container dock and a load-unload method at the container dock | |
CN109987421B (zh) | 公铁联运的单元货物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及方法 | |
CN204736868U (zh) | 铁路物流快速装卸系统 | |
CN109911786B (zh) | 一种物流节点站的集装器快速转运系统及方法 | |
CN107585603A (zh) | 一种高铁物流装卸系统及方法 | |
CN110239967B (zh) | 一种自动化集装箱堆场 | |
CN109573429A (zh) | 一种双层组合式双工位rgv小车和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 | |
CN112478650A (zh) | 一种智能化自动装卸车系统及方法 | |
CN212502240U (zh) | 一种无人升降穿梭车自动化仓库 | |
CN110589524B (zh) | 一种用于高铁快运动车组的站台装卸搬运系统及方法 | |
CN210285746U (zh) | 一种高铁物流装卸系统 | |
CN111532811B (zh) | 一种基于预存的集装箱整列同步装卸方法及系统 | |
CN212355784U (zh) | 一种基于预存的集装箱整列同步装卸系统 | |
CN211254507U (zh) | 一种用于高铁快运动车组的站台装卸搬运系统 | |
CN217200962U (zh) | 高铁集装器装卸搬运系统 | |
CN209796919U (zh) | 一种高铁物流集装器装卸机器人 | |
CN210279860U (zh) | 一种高铁站台地下式中转装置 | |
WO2018041056A1 (zh) | 一种轨道交通货运系统及轨道交通站台 | |
CN210285704U (zh) | 一种基于过渡式升降辊道的高铁物流站台装卸系统 | |
CN209797331U (zh) | 一种物流节点站的集装器快速转运系统 | |
CN111284516B (zh) | 一种地铁货物运输车厢、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