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4136U -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4136U
CN217154136U CN202221011938.XU CN202221011938U CN217154136U CN 217154136 U CN217154136 U CN 217154136U CN 202221011938 U CN202221011938 U CN 202221011938U CN 217154136 U CN217154136 U CN 217154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outlet
inlet
heat exchange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193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以明
朱恩斌
匡贞成
张星炎
王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Sel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Sel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Sel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Sel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193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4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4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4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包括反应装置、换热器、蒸汽包和蒸汽凝液罐。换热器与反应装置连接,用于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蒸汽包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与换热器连接,第一出口提供蒸汽。蒸汽凝液罐通过供给泵与蒸汽包的第二进口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换热器和蒸汽包充分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通过蒸汽凝液罐收集蒸汽凝液,并将蒸汽凝液供给各个蒸汽包,大大提高蒸汽包的水源初始温度,使节能系统运行更加平稳。如此设置,将生产系统中的余热转化为蒸汽进行利用,并循环利用蒸汽凝液,大大降低了能耗,余热、蒸汽和蒸汽凝液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节能环保,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各种反应釜、精馏塔会有各自塔顶汽相冷凝环节,如果直接使用冷却水冷却降温,需要很大的冷却水流量来冷却,增加了冷却水泵的电机功率,浪费了大量的能耗。同时,相关各系统本身的能量无法被有效收集,能量转移至循环冷却水中形成了大量的能量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吸收反应釜余热的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冷却消耗大、能量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包括反应装置、换热器、蒸汽包和蒸汽凝液罐。换热器与反应装置连接,用于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蒸汽包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与换热器连接,第一出口提供蒸汽。蒸汽凝液罐通过供给泵与蒸汽包的第二进口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换热器和蒸汽包充分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通过蒸汽凝液罐收集蒸汽凝液,并将蒸汽凝液供给各个蒸汽包,大大提高蒸汽包的水源初始温度,使节能系统运行更加平稳。如此设置,将生产系统中的余热转化为蒸汽进行利用,并循环利用蒸汽凝液,大大降低了能耗,余热、蒸汽和蒸汽凝液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节能环保,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包具有第二出口,换热器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第三进口与第二出口连接,第三出口与第一进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蒸汽管网,第一蒸汽管网与蒸汽用户连接;
第一出口与第一蒸汽管网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凝液罐设置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第四进口与第一蒸汽管网的蒸汽用户连接,用于收集蒸汽凝液;第四出口通过供给泵与蒸汽包的第二进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控制单元;
第一出口设置第一管线和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管线设置第一阀门;
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阀门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第一阀门开启或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设置第二管线,第二管线内的蒸汽压力值大于第一管线内的蒸汽压力值;第二管线设置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设置外排管线,外排管线设置第三阀门,第三阀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当所述第三阀门开启时,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外排管线连接,当压力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阀门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蒸汽管网,所述第一蒸汽管网分别与所述第一管线、所述第二管线连接,所述第一蒸汽管网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反应装置和第二反应装置;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蒸汽包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蒸汽包和第二蒸汽包;
第一换热器分别与第一反应装置、第一蒸汽包连接,第二换热器分别与第二反应装置、第二蒸汽包连接。
上述实用新型内容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实现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效果等,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说明书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述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管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蒸汽管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多个蒸汽包的连接示意图。
上述各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换热器,10、第一换热器,11、第三进口,12、第三出口,13、第二换热器;
2、蒸汽包,20、第一蒸汽包,21、第一进口,22、第二进口,23、第一出口,24、第二出口,25、第二蒸汽包;
3、蒸汽凝液罐,31、供给泵,32、第四进口,33、第四出口;
4、第一管线,41、第一阀门;
5、第二管线;
6、外排管线,61、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申请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可实施的具体方案,能实现目的与效果等,以下结合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文所记载的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的“实施例”一词并不一定指代相同的实施例,亦不特别限定其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独立性或关联性。原则上,在本申请中,只要不存在技术矛盾或冲突,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以形成相应的可实施的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的含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对相关术语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用语“和/或”是一种用于描述对象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述,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存在A,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逻辑关系。
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用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数量、主次或顺序等关系。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在本申请中,语句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他类似的表述,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这些表述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还可以存在另外的要素,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不仅可以包括那些限定的要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产品所固有的要素。
与《审查指南》中的理解相同,在本申请中,“大于”、“小于”、“超过”等表述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表述理解为包括本数。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与之类似的与“多”相关的表述亦做此类理解,例如“多组”、“多次”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表述,诸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垂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具体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或便于读者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位置、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用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设置;其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其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其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例如在聚酯化学法回收过程中,涉及到EG精馏系统、BHET精炼系统、DMT精制系统等工序的生产,其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各自塔顶汽相冷凝环节,如果直接使用冷却水冷却降温,首先需要很大的冷却水流量来冷却,增加了冷却水泵的电机功率,浪费了大量的能耗。其次各工序物质所需冷却温度不同,采用统一低温的冷却水进行冷凝,也不利于各工序环节温度控制。同时相关各系统本身的能量无法有效收集,能量转移至循环冷却水中形成了大量的能量浪费。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包括反应装置、换热器1、蒸汽包2和蒸汽凝液罐3。换热器1与反应装置连接,用于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蒸汽包2具有第一进口21、第二进口22和第一出口23,第一进口21与换热器1连接,第一出口23提供蒸汽。蒸汽凝液罐3通过供给泵31与蒸汽包2的第二进口22连接。
反应装置是在生产系统中产生多余热量的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装置可以是EG精馏釜、BHET精炼釜以及DMT精制釜等等。
换热器1(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1与反应装置连接,换热器1内的冷凝水吸收反应装置的热量,由液态水变为蒸汽,从而降低反应装置的温度,将反应装置的余热转化为蒸汽能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为精炼蒸汽节能器。
蒸汽包2主要起到一个缓冲和分离汽液的作用。蒸汽在换热器1内产生时并不能完全以蒸汽的形式出来,主要是以饱合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而且压力也是有波动的。当汽液混合物进入蒸汽包2时蒸汽和水就可以分离开来。
蒸汽凝液罐3是用于收集蒸汽凝液的部件。蒸汽传热后变为水凝液,温度较高且无污染,设置蒸汽凝液罐3收集蒸汽凝液,充分利用资源,节能环保。
使用时,反应装置的余热被换热器1吸收,换热器1内冷凝水吸热转化为蒸汽。蒸汽包2将蒸汽和水分离,为用户提供蒸汽能。蒸汽凝液罐3将蒸汽凝液进行收集,并在供给泵31的作用下为蒸汽包2提供水源。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换热器1和蒸汽包2充分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通过蒸汽凝液罐3收集蒸汽凝液,并将蒸汽凝液供给各个蒸汽包2,大大提高蒸汽包2的水源初始温度,使节能系统运行更加平稳。如此设置,将生产系统中的余热转化为蒸汽进行利用,并循环利用蒸汽凝液,大大降低了冷却能耗,余热、蒸汽和蒸汽凝液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节能环保,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蒸汽包2具有第二出口24,换热器1具有第三进口11和第三出口12,第三进口11与第二出口24连接,第三出口12与第一进口21连接。
如图2所示,蒸汽包2的第一出口23用于排出蒸汽,蒸汽包2的第二出口24用于排水。蒸汽包2的第一进口21用于进入蒸汽,蒸汽包2的第二进口22用于进水。换热器1的第三进口11与蒸汽包2的第二出口24连接,蒸汽包2内的冷凝水进入换热器1内继续吸收热量。换热器1的第三出口12与蒸汽包2的第一进口21连接,换热器1内产生的蒸汽和水通过第一进口21进入蒸汽包2中。如此设置,当汽液混合物进入蒸汽包2时蒸汽和水就可以分离开来,蒸汽输送出去,冷凝水返回到换热器1内继续产生蒸汽,实现对蒸汽包2内的冷凝水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如图3所示,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蒸汽管网,第一蒸汽管网与蒸汽用户连接。第一出口23设置第一管线4,第一管线4与第一蒸汽管网连接。
第一蒸汽管网可由多条第一管线4汇总而成。第一蒸汽管网与蒸汽用户连接,可同时为多个蒸汽用户提供蒸汽能源。蒸汽用户是有蒸汽需求或加热需求的系统或者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用户为0.1MPa蒸汽溴化锂制冷机。溴化锂蒸汽制冷机使用蒸汽量较大,蒸汽压力可选低压型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系统产生的蒸汽来循环利用。
蒸汽通过第一出口23进入第一管线4,进一步进入第一蒸汽管网中,所产生的蒸汽能力可用于加热的工序,如原料的干燥、酯交换反应、各类添加剂的加热溶化与反应等以及需要管线保温各个工序中,充分利用蒸汽的能量,节能环保。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蒸汽凝液罐3设置第四进口32和第四出口33,第四进口32与第一蒸汽管网的蒸汽用户连接,用于收集蒸汽凝液;第四出口33通过供给泵31与蒸汽包2的第二进口22连接。
蒸汽传热后变为水凝液,通过第四进口32与第一蒸汽管网的蒸汽用户连接,可以将蒸汽用户产生的蒸汽凝液充分收集,使得蒸汽及其蒸汽凝液都能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第四进口32也可以与软水水源连接,进一步补充蒸汽凝液罐3内的冷凝水。蒸汽用户利用蒸汽能源后,蒸汽变为凝液,温度较高。将蒸汽用户处的蒸汽凝液送往蒸汽包2,大大提高蒸汽包2的水源初始温度,使节能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如图4所示,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出口23设置第一管线4和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管线4设置第一阀门41。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阀门41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第一阀门41开启或关闭。
第一压力传感器是用于检测蒸汽包2内压力的部件。蒸汽包2内的压力直接作用在第一压力传感器的膜片上,使膜片产生与介质压力成正比的微位移,从而使传感器的电阻发生变化。利用电子线路检测这一变化,并转换输出一个对应于这个压力的标准信号。第一阀门41是用于控制第一管线4的开启和关闭的部件。由于第一管线4内的温度较高,第一阀门41可以选择具有耐高温性的阀门,例如截止阀、闸阀。
在生产工作时,优先保证蒸汽包2的工作压力,因此第一预设值需要高于蒸汽包2的工作压力值,保证蒸汽包2正常工作。
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蒸汽包2内的压力值高于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向着控制单元发送电信号。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第一阀门41开启,蒸汽包2内的蒸汽进入第一管线4。当蒸汽包2内的压力值未达到第一预设值时,第一阀门41保持关闭,保证蒸汽包2内的蒸汽压力值稳定。如此设置,可自动控制第一阀门41的开启和关闭,使得蒸汽包2内多余的蒸汽进入第一管线4,既能卸除蒸汽包2内多余的压力,又能为蒸汽用户提供蒸汽能源。
如图5所示,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出口23设置第二管线5,第二管线5内的蒸汽压力值大于第一管线4内的蒸汽压力值。第二管线5设置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由于蒸汽的温度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第二管线5内蒸汽压力值大于第一管线4内的蒸汽压力值,相应地,第二管线5的蒸汽温度大于第一管线4的蒸汽温度。如此设置,第二管线5可为加热温度要求更高的用户提供蒸汽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二阀门是用于控制第二管线5的开启和关闭的部件。由于第二管线5内的温度较高,第二阀门可以选择具有耐高温性的阀门,例如截止阀、闸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大于蒸汽包2的工作压力值,小于第一预设值。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蒸汽包2压力值高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向着控制单元发送电信号。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第二阀门开启,蒸汽包2内的蒸汽进入第二管线5。当第二管线5内的压力值未达到第二预设值时,第二阀门保持关闭,保证蒸汽包2内的蒸汽压力达到工作压力值。当蒸汽包2的压力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第一阀门也据第一预设值自动开启,使蒸汽包2实现快速降压,降压接近第二预设值时关闭。如此设置,可自动控制第二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既可达到降压的目的,蒸汽包2内的压力波动又不大。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蒸汽管网。第一蒸汽管网分别与第一管线4、第二管线5连接。第一蒸汽管网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如图6所示,第一管线4与第二管线5都与第一蒸汽管网连接。当第一管线4给第一蒸汽管网提供蒸汽压力,而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蒸汽管网的压力达到预设需求压力值时,说明第一管线4无法满足第一蒸汽管网的需求。此时,第二阀门据第二预设值自动开启,由蒸汽压力值更大的第二管线5优先提供蒸汽压力。如此设置,能够在当车间生产时,尽可能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蒸汽,充分节约外源蒸汽,减少能耗。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出口23设置外排管线6,外排管线6设置第三阀门61,第三阀门61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第三阀门开启时,第一出口与外排管线连接。当压力超高时紧急将第三阀门61开启,当压力低于泄压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阀门关闭。
外排管线6用于将蒸汽包2内的蒸汽紧急外排,保护蒸汽包2内的蒸汽压力稳定在正常范围,避免蒸汽包2内的压力过大无法卸除带来的安全隐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当蒸汽包2内的大于第三预设值时,蒸汽包内的压力过大,第一管线4和第二管线5无法快速卸除蒸汽包2内过高的蒸汽压力,控制单元控制第三阀门61开启,外排管线6阀门打开,将蒸汽包2内的高压蒸汽快速排出。压力下降到泄压设定值时,第三阀门关闭。如此设置,既保护了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安全,也能快速泄掉蒸汽包2中的蒸汽压力,维持蒸汽包2内的压力稳定。
如图7所示,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反应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反应装置和第二反应装置;换热器1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换热器10和第二换热器13;蒸汽包2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蒸汽包20和第二蒸汽包25;第一换热器10分别与第一反应装置、第一蒸汽包20连接,第二换热器13分别与第二反应装置、第二蒸汽包25连接。
由于第一反应装置和第二反应装置产生的余热大小不同,第一蒸汽包20和第二蒸汽包25产出的蒸汽压力不同,蒸汽温度也将不同。将蒸汽包2、换热器1和反应装置之间一一对应,使第一蒸汽包20和第二蒸汽包25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如此设置,可根据各个反应装置能产生的余热大小来选择连接的蒸汽管线。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对本申请某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理解,本申请还提供了如下实施例,供读者参考。
如图5所示,以BHET精炼釜为例,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包括蒸汽凝液罐3、供给泵31、BHET精炼釜、换热器1和蒸汽包2。蒸汽凝液罐3(热水罐)与各用户连接用于收集蒸汽凝液。蒸汽凝液通过供给泵31与各个蒸汽包2连接,用于向蒸汽包2内注入水源。
热水用户的水蒸汽凝液通过蒸汽凝液罐3可直接供给各个蒸汽包2,使蒸汽包2的水源初始温度大大提高,使节能系统运行更加平稳,水蒸汽及其凝液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BHET精炼釜进行汽相冷凝成液相时,通过换热器1和蒸汽包2将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水蒸汽能量。所产生的蒸汽能力可用于加热的工序,如原料的干燥、酯交换反应、各类添加剂的加热溶化与反应等以及需要管线保温各个工序中。
蒸汽包2出口处分流形成三管道,分别为第一管线4、第二管线5以及外排管线6。蒸汽包2的第一出口23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蒸汽包2内的蒸汽压力值。第一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控制单元,通过检测蒸汽包2内的蒸汽压力值来控制对应管道上阀门的开闭。
在预设压力值时,应使第二预设值大于蒸汽包的工作压力值,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
当蒸汽包2内的压力小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都处于关闭状态,优先维持蒸汽包2内的压力稳定。
当蒸汽包2内的压力大于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时,第二阀门打开,第一阀门、第三阀门关闭。蒸汽包2与第二管线5连接,既可达到泄压的目的,又使得蒸汽包2内的压力波动较小。
当蒸汽包2内的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值时,第一阀门打开。蒸汽包2与第一管线连接,因蒸汽包2与第一管线4的压差较大,可快速泄压。
当蒸汽包2内的压力值大于第三预设值时,第三阀门打开。蒸汽包2与外排管线6连接,将蒸汽外排,以避免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失灵的情况发生,保证生产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反应装置、第二反应装置和第三反应装置。第一换热器10分别与第一反应装置、第一蒸汽包20连接,第二换热器13分别与第二反应装置、第二蒸汽包25连接,第三换热器分别与第三反应装置、第三蒸汽包连接。每个蒸汽包上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由于第一反应装置、第二反应装置和第三反应装置能产生的蒸汽压力不同,使得第一蒸汽包20、第二蒸汽包25和第三蒸汽包的工作压力也不同。
第一蒸汽包20的工作压力为第一工作压力值,第二蒸汽包25的工作压力为第二工作压力值,第三蒸汽包的工作压力为第三工作压力值。各个蒸汽包的工作压力值不同,蒸汽包的第一出口选择的连接管线的压力级也不同,使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打开的条件也不同。第一蒸汽包的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根据第一蒸汽包的第一工作压力值设置,第二蒸汽包的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根据第二蒸汽包的第二工作压力值设置,第三蒸汽包的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根据第三蒸汽包的第三预设值设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申请的说明书文字及附图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基于本申请的实质理念,利用本申请说明书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替换或修改产生的技术方案,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施于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等,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装置;
换热器,与所述反应装置连接,用于吸收反应装置的余热;
蒸汽包,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提供蒸汽;
蒸汽凝液罐,通过供给泵与所述蒸汽包的第二进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包具有第二出口,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蒸汽管网,所述第一蒸汽管网与蒸汽用户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蒸汽管网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凝液罐设置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一蒸汽管网的蒸汽用户连接,用于收集蒸汽凝液;所述第四出口通过所述供给泵与所述蒸汽包的第二进口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出口设置第一管线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管线设置第一阀门;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阀门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开启或关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设置第二管线,所述第二管线内的蒸汽压力值大于所述第一管线内的蒸汽压力值;所述第二管线设置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蒸汽管网,所述第一蒸汽管网分别与所述第一管线、所述第二管线连接,所述第一蒸汽管网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外排管线,所述外排管线设置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当所述第三阀门开启时,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外排管线连接,当压力低于泄压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阀门关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蒸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反应装置和第二反应装置;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蒸汽包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第一蒸汽包和第二蒸汽包;
所述第一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应装置、所述第一蒸汽包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反应装置、所述第二蒸汽包连接。
CN202221011938.XU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Active CN217154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1938.XU CN217154136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1938.XU CN217154136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4136U true CN217154136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63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1938.XU Active CN217154136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4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7903B (zh) 一种含反应精馏和串联放热反应器的化学热泵装置
KR102134786B1 (ko) 연료전지시스템의 에너지 재활용장치 및 방법
CN103277147A (zh) 双动力orc发电系统及其发电方法
CN106252693A (zh) 电池系统
CN215876263U (zh) 一种蒸发器
CN217154136U (zh) 一种余热蒸汽回收系统
CN110345791A (zh) 适用于数据中心的相变储能罐系统及数据中心平台
CN110105216A (zh) 一种自回热精馏的方法及装置
CN212179661U (zh) 外循环汽包取热系统
CN103811085B (zh) 核电站发电机氢气冷却系统的冷氢温度监控和调整方法
CN104606910A (zh) 一种基于蓄热技术的热泵精馏装置及其启动方法
CN107504823B (zh) 一种基于降膜蒸发器的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系统
CN202546698U (zh) 太阳能蒸汽集热系统
CN109441577A (zh)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机组循环冷却水零上塔运行方法
CN203271829U (zh) 双动力orc发电系统
CN201305658Y (zh) 余热锅炉型多晶硅还原炉冷却装置
CN112569619A (zh) 低环境温度下使用的低温真空蒸发器
CN112661219A (zh) 能快速预热的低温真空蒸发器
CN208776322U (zh) 一种还原炉余热回收系统
CN201421066Y (zh) 工业锅炉封闭循环相变供热系统二次蒸汽发生器
CN215061963U (zh) 一种蒸汽高温冷凝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04901927U (zh) 一种相变储热式装置
CN216790927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11848158U (zh) 氯碱设备的热管理系统
CN214319148U (zh) 低环境温度下使用的低温真空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